英语文学教学设计阐述

英语文学教学设计阐述

作者:胡恒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引论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方面是着力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知识。但近年来,文学课程教学在专业体系内逐渐被边缘化。究其缘由,可以从内外环境两方面进行考察: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的学术环境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工具理性等观念的冲击,文学学科地位大不如从前,文学课程的重要性被相应放低,比不上学科内的其它实用型课程;就学科内部来看,英美文学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与语言技能性课程相比,文学课程教学研究滞后、缺乏创新是造成文学课程在高校遭受冷遇的重要原因。网络教育条件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则面临着更大挑战:首先,网络教育的师生、生生分离状态不利于文学教学中的情感传递和语言输入培养;其次,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学习时间有限,缺乏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再次,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不足以达到英语文学教学要求的高度,增加了文学课程教学的难度。课程教师若不能针对教学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策略调整,文学课程不仅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更有可能削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产生对教学效果的质疑。因此,基于网络环境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克服远距离教学的弊端,将立体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进行最大化利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

设计思路

(1)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我国英美文学课程教材的编写一般遵循文学发展史脉络,介绍英美文学知识及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作家思想观点、艺术特色、主要作品等,知识要点琐碎庞杂。作品选读从古典文学开始,涉及复杂的文化历史知识,而且作品的用词和写作风格往往超出学生能力储备。因此,教师倾向于逐词逐句的进行文本解析,灌输文学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接受者,学习任务被浓缩成对英美文学历史背景、事件、人物、作品及其评论的知识性记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文学课程对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高其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方面功效式微,其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陶冶情操的素养教化功能更难实现。经过对学习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比起“全面的掌握英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知识,接受严格而专业的学术研究训练”这一教学目标,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学习者更倾向于从英美文学课程学习中获得文学的感受、文化的思考及美的体验。因此打破“文学史+选读”教学样式,不以对英美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追求,而以学习者的文学体验为依托,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来实现丰富英语文化认知水平,提高人文素养更适宜被确立为成人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

(2)尊重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不一而足与普通面授教育相比,网络学习的学习集体成员在年龄、心理、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学习环境等反映出来的特征差异明显,“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往往对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极大伤害。课程网络平台的搭建,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定制性”的教学指导,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供用户选择,学习者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习惯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考评方式。如以视觉型学习为主的学生比较倾向于使用视屏资源作为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交际型学习者乐于参加组织小组讨论,思考型学习者善于归纳和反思,倾向于采取报告、小论文形式完成学习任务等等。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既尊重了不同学习个体间的差异,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与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关注学习过程,考核设计多项自选当文学课程教学目的不囿于文学史和文学知识的传授时,课程考察的方式也应跳离以考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为宗旨的终结性考试一锤定音式的考评方式,使形成性测试的作用和地位得到加强。在考核设计上,教师可通过一体化的“评”、“用”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测评环节贯穿教学始终,细化到各个教学步骤中,以体现重视学习过程,突出实用能力的教学观点。例如,形成性考核方案的设计中,除部分项目是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以外,考虑到成人学生在职工作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优势,提供“菜单式”多个选择项。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任务等方面,学生都有自主选择性,避免全班学生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和拘泥于同一种形式。这一做法充分考虑到了学员的特殊性,尽其所能的为学生提供便利,做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科学化地服务于学习者。

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英美文学课程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内容难度高、信息量大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遵循由易入难的教学原则,学期开始即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开展网上读书活动,为学生挑选短小精悍的英语通俗文学样本及配套音频,供学生开展阅读和泛听,其中既有用词考究的经典篇章段落,也收录了通俗易懂、广为流传的人生小品。读书活动的目的在于以温馨亲切的声音和富有哲理的文字消除学生的文化陌生感和距离感,以简单的“聆听”、“诵读”的学习方式来体验和感悟英语文学样式。同时,借助网络平台的信息承载量,教师可将学习资料整合成立体化的资源环境,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资源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2)设置议题,开启学术智慧英语文学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外语文化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往往在课程初始阶段学生就必须面对艰深晦涩的古典篇章,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心理压力。在这个情况下,教师适宜的引导对学生顺利地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可借助网络上BBS讨论、QQ会话、Email信件等渠道做文本辅导工作,如列举纲要,发表教学辅导文章,做学习摘记范本等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议题设置的方法,引领学生步入文学学习轨道。教师在略高于学生现有心理发展的水平上,不断设置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按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程度等指标来分组,组织学生研究小组,在课程教学平台上设置问题或提出假说,并提供参考书目、资源索引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搜寻相关资源;学生通过研究调查、演绎推理等形式找寻答案、验证假说;然后经过师生交互,同学交互,人机交互等多个环节表达意见和交流看法,修正自己的解释或改进自己的观点。对于网络上设置的引导性问题,不需标准答案,因为问题设置并不是要难倒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和研究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不像传统文学课堂中那样,被动接受他人口口相传,代代承袭的介绍和讲解。#p#分页标题#e#

(3)自主合作,共创学习佳绩要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的思考,敢于发出自己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要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多向交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或者辩论,自由、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根据学习者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合作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网上建立论坛,各小组间的论坛相互链接,便于各组互相访问、交流、留言等。在不同的学习周期中,指导教师为各协作小组设定不同的讨论主题,将其公布在论坛中,协作小组根据设定的主题,可收集课本、图书馆及网上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各小组论坛间可以资源共享,互相讨论,然后各小组分别撰写主题论文,供全体同学进行学习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评价、指导与监督,确保活动顺畅公平地进行。

实施效果

首先,学生对文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从该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以来,课程网络平台资源的浏览量、教学资源利用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网上学习行为统计等数据都较之改革前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其次,在学生被引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传统观念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合作来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为终极目标。

第三,形成性测试比重的加大,体现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重视,从而释放了学习者应试的压力和被动识记带来的负担。教学评价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众或听众,颠覆传统的“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现代远程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