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分析

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分析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体育大国主要是指国家的体育发展数量和规模宏大,在国际上居于重要地位,而体育强国,则是国家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国家。[1]总书记在2008年9月29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表明我国正处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体育院校应把握这一历史转轨的契机,科学进行目标定位,积极调整发展对策,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1 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建设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大国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科研等的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1.1 推动群众体育普及    “群众体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百姓体育”,而“社会体育”则是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老百姓体育”。在学术交流上,为了便于和国际接轨,有时也用“大众体育(Sportforall)”指代“群众体育”或“社会体育”,从而构成了三者间的互相替代关系。[2]体育院校不仅拥有一批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据统计,14所体育院校中,现有教职工总人数9556人,其中专任教师5532人),而且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这是体育院校人才培养面向经济社会需要、主动服务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和最明显的表现。各体育院校结合办学实践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规格要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积极开展有关社会体育的宣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为加强社会体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咨询,为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场馆器材服务。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开展社会体育科学研究和科技咨询服务5以及利用自身的物资技术条件,为群众体育服务方面,已经和正在进行积极的努力,并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1.2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已经拥有一大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更有各个运动项目相当数量的国际级和部级裁判员。在一定层次和高度上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据数据统计显示,14所体育院校近5年就为国家培养了一级运动员1099名,国际健将和健将645名,国际裁判128名,部级裁判371名,部级教练62名,高级教练161名,以及一级教练员166名。   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各体育院校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集中体现在三个大型赛事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上,14所体育院校运动员踊跃参与各类国际、国内的体育赛事。近5年,在国际性赛事中共有1512人参加,其中获得418枚金牌、225枚银牌、189枚铜牌,共计832枚奖牌;在洲际性比赛中共有301人参加,其中获得129枚金牌、85枚银牌、66枚铜牌,共计280枚奖牌;在全国性比赛中共有1798人参加,其中获得257•5枚金牌、200枚银牌、204枚铜牌,共计702.5枚奖牌。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经统计,14所体育院校共获得了34.5枚金牌、25.5枚银牌、11枚铜牌,同时,还担任了多项奥运会科研攻关项目,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其中包括64名裁判、53名教练、25名专业医疗人员、5838名志愿者、16名啦啦队成员。   1.3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开始形成一定的产业形态和自己的行业制度,而且分支越来越多,除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中介咨询培训业、体育业等体育主体产业之外,还有许多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产业类别,如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建筑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业等也纷纷发展起来。同时,体育竞技市场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营销环境。[3]这就需要大批有关体育赛事的管理、运营、宣传、服务等人才,各类体育媒体的专业人员,如专职的体育记者、主持人、导播等,还有外语翻译人才。经统计,体育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目前共开办了27个专业,输送了近30万毕业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同时,体育院校还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诸如我国体育市场管理法规问题,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体育产业分类问题,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问题,体育无形资产的评估与利用问题等进行积极的探索。   1.4 推进科技科教兴体    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力量组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各级体育科学研究所,它们是我国体育科学的专业队;二是各体育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的专家学者。体育院校为“科技兴体”、“科教兴体”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体育院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近5年来,全国独立建制的14所体育院校,共承担了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58项省部(局)级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荣获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50项省级人文社科奖和教育部颁发的高校人文社科奖,取得56项各类发明专利,116篇科学论文为国际科学引文索引SCI、EI、ISTP、SSCI收录。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有20项科技成果得以成功转让,创造经济效益1011万元(人民币)。另在教学研究中,还荣获了8项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部级优秀教材成果奖,10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创建了8门部级精品课程,62门省级精品课程。   1.5 加速体育文化传播    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的聚散地和传播者。体育院校聚集了大批从事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截止2009年5月统计,共有专职教师5532人,其中在编教授754人,在编副教授1773人;在编讲师2589人,助教167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229人,博士生导师119人,硕士生导师1022人。他们培养和输送了近30万从事体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含成教生),同时,截止2009年5月,体育院校在校生(全日制本专硕博)共计86520人,其中2008年全国体育院校各专业共招生25770人。如此庞大的专业体育人才队伍,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载体。#p#分页标题#e#   2 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目标定位   2.1 明确导向    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继续发展群众体育事业、要继续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特别是要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要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要发展体育产业,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4]刘鹏局长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彰大会上强调,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既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更是中国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既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又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5]体育院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对办学定位问题摇摆不定,特色是什么?高水平体现在何处?与综合性高校的体育院系区别在哪里?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等,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国家领导人和体育部门领导的讲话精神,为广大体育院校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即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体育科研与体育文化发展服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专门人才。   2.2 确定战略    总书记在发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号召时,同时强调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实际上这就是在向全社会宣告:我国体育改革将坚持贯彻“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将推行这“两个战略”,并促进它们的协调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作为独立建制的行业性、单科性高等院校,体育院校必须认清这个新的形势,适应“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需要,努力贯彻新时期体育工作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不断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确立自己的优势,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积极、主动地为贯彻落实“两个战略”协调发展服务。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首先要有强健的国民体质,强健的国民体质源于发达的体育,体育强国既要表现在国民体质的强健上,又要表现为竞技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和在世界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以及群众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加,体育科技的水平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体育文化的繁荣,体育产业的发达。[1]体育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2.3 科学定位    体育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具体来说,就要积极参入新周期的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学校场馆的开放力度,培养具有职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寻求与各级专业运动队在文化教育与训练上的合作,并提供科研指导,发挥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强大优势;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培植优势项目,科学合理设置竞技体育的规模与训练周期,积极探求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真正实现教学、训练、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科优势与师资力量,加大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用课程的学习,将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发展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的主战场,学生学习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主阵地。   3 体育强国建设时期体育院校的发展对策   3.1 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确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我国独立建制、单科性、行业性的体育院校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不同历史时期,鉴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必须适时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往较长一段时期,体育院校比较关注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基本上是按照体育(师范)教育的模式办学,相应忽视了体育的行业特点和要求,使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体育事业的主战场。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历史时期,体育院校理应总结57年的办学经验,从推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大视野,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时刻紧盯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条件,既卓有远见又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办出新水平和新特色。   3.2 按体育行业的特点确立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总结历史经验,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我们相应比较注重对体育院校与其它高等院校共性的研究,按高等教育的规律与要求考察体育院校的办学,建立发展的思路。然而,体育院校是一类行业性很强的单科性院校,在构建体育院校的办学模式时,应当注意对其特殊办学规律的探讨。如体育的行业特点究竟有哪些?何谓“以体为本”,推进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体育院系比较,独立建制、单科性、行业性的体育院校有无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与名校办运动队的竞争力何在?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程中,体育院校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只有经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才能找到符合体育院校办学规律、切合体育院校办学实际的独特办学思路。进而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充分开发办学潜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办出学校的特色,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体育主战场,服务体育事业,实现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在快速推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推进学校办学不断跃上新台阶。#p#分页标题#e#   3.3 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共建院校的优势 体育   院校作为一种行业性高校,其办学规律既有一般大学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几经改革,历经“存废”和“去留”,至今形成了“1+5+8”(其中的“5”又已出现“3+2”的新走向,即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改为省市教育部门主管)几种管理类型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客观地说,这是改革发展的必然。但国务院对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管理体制的调整,无一例外地保留了各院校的单独建制。这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体育院校特殊性的认可,也是对体育院校独立建制的肯定,更为体育院校今后进一步改革发展提供了依据。加强体育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根据不同形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的管理体制,理顺各种管理关系,实施合理分工、统筹协调,实行分级、分类、分层管理,更好地加强对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调控和监督。目前,共建院校在体制与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建立完善的长效共建共管体制与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共建院校的积极作用,推动体育院校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3.4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践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    回顾体育院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已认识到独立建制的、单科性体育院校最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在于所处地位与其它高等院校不同,要想保持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占有一席之地,又不断提高学校对国家体育运动发展的贡献率,就必须按照体育运动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和最佳融合形式。这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推动力对于竞技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但它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探求创建一个能使二者有机结合的合理体制与良好机制。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正是实现这个有机结合的基本途径,也是实现体育院校作为高校的三大功能,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基本要求,实现促进国家体育运动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紧密联系起来。   3.5 围绕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力促竞技体育院校化    体育院校是竞技体育“院校化”的主要实验基地和战略依托点。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促进竞技体育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科技兴体”最关键的结合点和最有效的途径;是科学配置与使用各类资源,合理布局和建设训练基地的最佳选择;是进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实施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重要对策;也是体育院校突出行业特点,真正做到以体为本,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根本出路。   体育是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教育界、体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呼吁竞技体育回归教育体系,建立一种全新的可以使体育获得新的生命力的“举国体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凯(清华大学在校学生,100m运动员)的出现,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启迪,更是希望。体育院校应以竞技体育发展为支点,全面带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围绕“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力促竞技体育院校化。   4 结 语   回顾过去,体育院校为我国实现体育大国的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展望未来,体育院校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端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场馆资源,必将也一定能为实现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作出新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