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写生的创意思考

素描写生的创意思考

素描,说得简单些就是描绘对象的结构与形体,其中明暗、色调、质感、量感等素描的表现因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服务的。比例、透视等知识的把握不过是使写生的形体更接近对象本身。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包括概括、分析、综合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素描的思维过程该是怎样的呢?

我认为,清代画家郑板桥描绘墨竹的艺术幻化过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正好符合了素描思维的全过程,而且极有说服力。

要画好素描,就得先学会观察对象。正确的观察过程,即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再回到整体观察。郑氏的幻化思维作为典范可以推而得之,“眼中之竹”就是观察对象。这是一个不断概括、分解、综合,并且得到深化的思维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与观察的互动才是良性合理的,才能体现良性的素描思维的导向意义。基础素描虽不像建造大厦那般庞大复杂,但也必须先有整体的构成方式。纯粹的局部观察,陶醉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没有非凡的形体控制力,必定会给人零星拼凑之感。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认为,世界上一切物体都可以概括为圆柱体、立方体、圆锥体。这种对事物的概括,就是整体观察或正确思维的结果。

如果说“眼中之竹”是强调观察,那么“胸中之竹”即酝酿取舍。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一方面,他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提示我们,观察是能动性的。即在观察对象时,不能像傻瓜相机一样,被动地原样照搬对象。由于作为写生的对象很少以平面图式等量齐观地呈现,而是有主次、强弱、远近层次等绘画因素存在。这就要求局部观察必须以突现主体为目的,应有选择性地规避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融入绘画的因素。这就说明细节观察不是盲目的,更不是被动性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训练手段,还是艺术样式,在素描写生思维中,细节观察的选择性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在具体的局部观察中,细节的体现更加明晰,能加深对事物的情感印象。但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的过程并不是割裂的、孤立的,这两种观察方式是不断转换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学生细节深入到一定阶段,必须回到画面整体上来,以免沉溺于细节而忽视整体,时时协调局部形体之间的联系。这个阶段的整体观察较之开始前应更丰富而有内涵。

而“手中之竹”则是将前两则付诸于图形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即考验着思维与操作的协调性,其复杂性远胜于单纯的思维过程。人的思维是不断成熟的,素描的思维也是如此,走过了基础这一步,达到高层次的思维,完全可以从局部着手,当然这里的局部又有更丰富的意味了。随着素描艺术的发展,一方面素描被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另一方面素描也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而存在。随着现代绘画语言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素描语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材料语言形式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拓展,这些因素都极大地丰富了素描写生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