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网络发展前景

传统文学网络发展前景

一、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网络文学的崛起使传统的文学艺术类型划分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这里,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抑或传统文学类型中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四分法”都已变得模糊。网络的艺术修养良莠不齐,身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达手法,丰富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和表现形态,也使得网络文学有向综合艺术发展的趋势。比如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作者在叙述一个爱情故事时,不断插入音乐、图片和音像媒介,如美国航天器从太空发回的火星表面照片、宇航员登上月球的音像资料等,并伴有梦幻般的音乐,这与单纯的文字表达在创作技巧、构成方式和欣赏效果上已有天壤之别[1]。网络之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不同特点,或称之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融字、音、像、色、链等多媒体特征于一体,只有影像、动画、音响、链接等多种效果渗透到文字领域中来,并将网络的特质与文学的特质融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网络文学才可能拥有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特征,网络文学的革命才可能真正到来。否则,在网络上发表纸质媒体同样可以表现的文学作品,这样的“网络文学”只能是传统的纸媒体文学的一个变种而已。不过,当非线性的多媒体网络文学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品种的时候,它与传统以语言为唯一媒介的文学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其审美特征有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等,我们只有在等待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之后才有可能获得答案[2]。新媒介还带来了全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如立体辐射的超文本链接。传统文学文本是封闭的平面展示,而超文本文学则显示为多种平面文本的叠加,呈现立体化开放性网状结构。“超文本和纯文本不同的是,预先描绘并设定了一系列可以在屏幕上点击就能实现的选择,而纯文本只是间接地具有某种或多种选择的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说,超文本的热链就像DNA的链接一样,一个核酸既表示自身成分,也组成特定环境下蛋白质结构的分子式。换句话说,超文本不仅描述或提及其他文本,而且重构了读者的阅读空间,将其带入更广阔的领域”[3]。其他还包括非线性叙事、多路径情节、时空并置性意象、互动式艺术结构、多媒体形象展示、虚拟角色扮演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二、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语言形态

从远古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唱文学到文明之初的龟甲简牍文学,再到文明时代装祯出版的纸介质印刷文学,无不以语言(口头的或书面的)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因而,文学被称作“语言艺术”。在纸面文学时代,文学几乎等同于“文字艺术”,影视文学的出现丰富了文学的语言形态,除口头语言和文字外,增加了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网络文学则在包含此前各种语言形态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文学的语言形态。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领域的语言表征进行了整合和革新。伴随网络发展,流通于网络的新词语应运而生。比如数字语言584(我发誓)、885(帮帮我),比如表达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的脸谱,比如通过符号的特定组合传递情感意向等,这些被人称为“网词”。“网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尤其在网络交际中有它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简约化的“网词”是由网络表达产生的汉语语词变种,但并不具有网络载体的物质特性,它源于网络传播快速表达的需要,但不能作为网络文学的专用语言,更不能视作网络文学对文学语言的贡献,它仅仅是文学叙事的符号化和象形化,在某种程度上,这类符号化叙事带来的可能是语词的混乱或失范。真正具备网络物质特性的是网络文学中可以使用的计算机语言,除了文字语言外,它还有多媒体的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网络文本的高级形态应当是一种超文本的多媒体语言,在网络文本中,作者将有可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同时,网络文本语言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这样的文本能给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欣赏视野。不仅如此,借助一些新的硬、软件,网络文学的媒介还能发展到人的嗅觉、味觉、触觉,达成真正的审美通感,让人在电脑上体验到心跳、体温、晕眩、过敏等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时候,单纯的语言文字显然难以满足所有的文学作品的叙事需要了[4]。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四媒体,以其巨大的信息负载量和巨大的传播功能,成为网络文学新型语言的催生婆。

三、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段

在创作手段上,网络文学作者首先需要以机换笔,并要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常识。原来的单手书写,变成了双手输入。当然如同网络媒介包容了传统媒介的所有特质一样,网络创作也可以像传统创作一样运用万通笔或无线压感笔作手写输入,或是在交互式语音平台上进行语音输入。新媒介使传统文学的样式获得进化和突变,也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段。如超文本诗歌,它绝不是传统诗歌的简单网络化,而是具有超级链接、立体结构、多媒体展示、互动对话的艺术特征。网络散文如吉姆•安楚斯的《文字温泉》:它属动态拼贴作品,由五篇短文组合而成。进入文字画面后,将鼠标移入字行间,会造成文字组合的变换或起伏效果。用鼠标点击文字下方的图案时,会依次出现五段文字。在鼠标于文字中间滑动时,文字的组合变化可谓眼花缭乱、变幻莫测。超文本戏剧可创造全方位的演出环境,每个观众都可以被多个场景所包围,这些场景就像交响曲中的不同线索那样起作用。传统的文学创作完全是个体行为,即使是集体创作,其范围也十分有限。而网络创作则不然,它可以由首创者设定某一文学题材框架或文体类型,让互联网上的众多网民共同就这个题目发表意见,进行群体性艺术构思,然后集中大家的艺术智慧进行创作,甚至可以多人在线共时创作,如曾经进行多次试验的“接龙小说”。网络文学中还出现了写作软件自动创作的作品。1984年,大陆首次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上海育才中学年仅14岁的学生梁建章设计的“计算机诗词创作”软件,使用APPLEⅡ微机,收入词汇500多个,以“山水云松”为主题,平均不到30秒即可创作五言诗一首,曾连续运行出诗400多首无一重复。其中一首诗为“銮仙玉骨寒/松虬雪友繁/大千收眼底/斯调不同凡”[5]。美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写作软件,把作家想象情节梗概及要求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会拟出上百个开头供选用。开头所用句子、描述文字等都来源于早已存储在计算机中的各种数据,但没有抄袭痕迹。用同样办法,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尾都可用计算机继续创作下去。这种软件不仅需要掌握名词、动词之类的简单用法,而且还必须处理身份、性格、场景、情绪甚至真实程度等更为复杂的问题。对这个领域目前还存在着争论和不同看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新的创作方式将会如同电脑代替人脑去处理计算数据一样,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活动中,新型作家将会在驾驭这种技术的基础上,将文学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平台。#p#分页标题#e#

四、网络文学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审美元素

网络文学因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滋生了新的审美元素和新的文学价值观,这种新形式美学体系目前尚未完全清晰,但后现代艺术特征如反形式、游戏、无规则、分解、缺失、互文、并列结构、反解释、误读、反叙述、不确定性等等,成了网络文学新的审美追求。新媒介将消解文学与其他领域的边界,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也正在日渐消逝,我们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以及各种文本都受到了比特媒介数字序列的融合和改变,现代网络设施正在促成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同时,网络媒体还在消融不同艺术和学科领域的边界,使文学社会化、社会文学化,或者叫做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文学文本将趋向于多种媒体混合的多彩形态。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它已大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形态,而是在走向一个新的方向,一种新的、现在还不可知的新形态。“对文化研究来说,文学不再是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文学只是多种文化象征或产品的一种,不仅要与电影、录像、电视、广告、杂志等等一起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与人种史学者在非西方文化或我们自己文化中所调查了解的那些日常生活的种种习惯一起来研究”[6]。在希利斯•米勒看来,无论从文学研究的内部还是从文学研究的外部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的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研究,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它正转向一种混合型的文化研究。这种文化研究虽然并不排斥文学,但显然已不那么重视文学的独特性,而是恰恰要模糊和消解以往的那种“文学性”,使之与其他的文化形态如电影、电视、网络文化等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和社会功能。如果说在这种文化转向的过程中,文学与文学理论都还不甘于被汹涌而来的泛文化大潮所吞没,还要力图寻求某种相对独立的发展,那也只能在这种已经成为多元混合体的情况下,逐渐建构新的形态。希利斯•米勒还说道:“文学系的课程应该成为主要是对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当然是阅读伟大的文学作品,但经典的概念需要大大拓宽,而且还应该训练阅读所有的符号:绘画、电影、电视、报纸、历史数据、物质文化数据。”“这里阅读不仅包括书写的文本,也包括围绕并透入我们的所有符号,所有的视听形象,以及那些总是能够这样或那样地当作符号来阅读的历史证据:文件、绘画、电影、乐谱或‘物质’的人工制品等等。”米勒将“阅读”扩展到一切符号领域,可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阅读”向一切文本、一切可被阅读的符号开放,可借此表明对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的宽容与接纳;而另一方面,将语言文本“阅读”的方法理念与价值观引入对其他一切文本的读解,导向对一切符号中的意义价值的追寻[7]。所谓纯文学观念,将慢慢退出文学视野。但这种理想状态的文学作品,其完美和成熟依赖于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