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问题及措施

文化生态问题及措施

作者:陈迎辉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

文化生态研究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不同,文化生态是一定空间下,文化的生存状态、存在形态和交往规律。对文化生态的研究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我国又产生了许多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大到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环渤海经济圈,小到许多省市和地区,都规划产生了许多新经济区。这些新兴经济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新兴经济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环境良好。但作为为数不少的新兴经济区,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文化生态及文化发展问题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整体而言,大多数新兴经济区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生态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随着工业规模扩大和人口激增,其文化及文化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在前些年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中,一些经济带以及城市由于在发展中只重视经济开发,重视工业发展,而忽略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态问题,因此导致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陷入文化沙漠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良性的文化生态是推动一个区域和城市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新兴经济区在开发和发展中,如何避免中国其他沿海经济区域早期的文化空场,避免陷入单级化的工业文明,使经济和文化同步发展,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秩序,这些对我国新兴经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兴经济区域的文化生态问题

新兴经济区虽然所处区域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但在文化生态以及文化发展方面上却存在着一些相似性问题。

1.新经济区普遍文化积淀不深,底蕴不足。在文化生态学理论中,一个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对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的形成有着决定作用和巨大的影响,一个地区的文化生态,往往是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和社会发展演进孕育而自然形成的。对于新兴经济区而言,无论其规模大小,从区位选择上一般都选择交通便利、地域辽阔,适合大规模产业集聚的地区。因此新兴经济区大都依托母城(主城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设而成。随着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发展,其渐渐独立于主城区外,成为一个个新兴的经济区域或城市。有些经济新区原属于城市早期规划的开发区。比如辽宁沿海经济带,它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但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的主体依然是依托这些城市所建立的一些经济新区,以经济新区所建立的港口及产业集聚园区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发展。作为新兴的开发区,与政治经济文化繁育比较成熟的腹地城市和一些老城区相比,其发展历史短暂,文化发展和孕育的时间相对较短,文化生态缺乏一个自然孕育、沉淀的过程,加之新经济区的人员构成主要以移民为主,文化群落众多,文化构成复杂,文化存在比较零散、脆弱、无法沉淀,因此普遍文化积淀不深,底蕴不足。

2.文化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发展,一些新工业园区出现了暂时性的文化空场。文化与经济的不平衡是现代社会一个普遍的存在,但这一问题在新兴经济区域更为严重。新兴经济区建立的初衷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经济发展的主体———工业产业发展追求产业的集聚效益是新兴经济区最根本的动力。在新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中,虽然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但相对于其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速度而言,文化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无论是早就存在的大量保税区、产业园区,还是一些新兴的工业园区,大都存在过分强调区域产业功能和经济结构布局而忽略社会结构统筹,过分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忽略文化建设。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前些年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开发中就已经出现,目前在大多新兴经济区也没有避免。笔者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中五个重点发展区域: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包括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和盘锦船舶工业区)、辽西锦州湾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的文化生态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这些地区目前大都处于热火朝天的产业园区的建设和经济开发过程中,但文化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尚处于暂时性的文化空场。

3.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结构性不平衡。评估一个区域的文化生态,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文化生态内部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也存在一个结构平衡的问题。鲁枢元先生曾经讲到:“健全的文化生态应是由各种文化因素有机生成的文化网络,其中必然要包容那些相生相克的不同文化物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功利文化、超功利文化、消费文化、非消费文化、都市文化、田园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缺失,都将带来文化网络的破损、文化生态的失衡,甚至酿成文化生态灾难。如今的文化生态危机,在我看来,恰恰是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的唯我独尊、急剧膨胀造成的。”[1]鲁枢元先生所言的是我国当下一个普遍性的文化生态结构问题,但“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的唯我独尊”这一问题在我国一些新兴经济区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对一些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些经济区域,其城市文化比较发达,但是其城市文化偏重于发展文化中的物质形态,如城市建筑、景观、会展、服装文化等。从文化本身的存在方式而言,除了物质形态的文化外,还有精神形态的文化,如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哲学、艺术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这些精神文化要素在文化构成中甚至更为重要,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对于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生成和积淀具有重要意义,它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的潜能、深度和持久的生命力。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相对比较发达,而历史文化、学术文化、文学艺术等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内涵建设不足。这些结构性问题,是我国新兴经济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这个地区文化发展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制约文化发展的后劲。

4.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统筹,急功近利现象比较普遍。文化产业由于其低能耗和高附加值,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论是国内、国外都非常重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应当加快发展。与前些年东南沿海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时期相比,整个社会尤其是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文化及文化产业问题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各级政府也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各地都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但就目前我国新兴经济区域文化产业现状而言,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的层次和水平还不是很高。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的发展整体来讲还比较理性,但在调查时也发现大连、营口、丹东等都把动漫产业作为重点甚至支柱性文化产业,存在着趋同现象。建议有关部门搞好宏观调控和指导,避免文化产业布局结构趋同,避免一哄而上地进行“产业链升级”,大搞“动漫游戏产业”,这一点是许多文化产业方面的专家多次强调的问题。#p#分页标题#e#

5.文化归属感的普遍缺失和文化鸿沟的存在。经济开发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势必导致一些原有文化群落的迁移、重组,导致文化形态的碎片化。经济新区往往成为经济开发后原有文化群落发生迁移、重组后不同文化群落及文化个体以“碎片”的方式重新聚集的区域。例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中之核”大连金州新区,金州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由渔村发展而来的本土地域文化、欧美日韩的外来文化、高校的学术文化、大量东北移民带来的东北腹地的东北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杂糅共生于同一个城市空间下。而新区的主体———开发区是在渔村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新区,本身又没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沉淀形成的主流文化来自然地融合和吸收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各个文化群落和文化个体都以“碎片”的形态存在,丧失了文化的归属感,每一个文化群落和文化个体似乎都有着遭到遗弃后无所着落和无法沟通的内心焦虑,也因此导致文化鸿沟的普遍存在。出现了不同文化群落之间的鸿沟问题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隔阂。虽然政府各级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建设部门都在积极组织和整合,力求为各种文化主体寻找到归属感,探寻不同文化群落间相互交往的空间,消除文化隔阂和鸿沟,但是文化归属感的普遍缺失和文化鸿沟的存在,可能是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内我国许多经济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种典型的文化生态症候。

二、新兴经济区域文化发展对策

我国新兴经济区大多文化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与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相比,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生态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在政府对文化及文化产业问题的日益重视下,新兴经济区如果激发出文化基因和文化资源中的活力因素,克服和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繁育创新型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其文化发展的潜能和空间也很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促使经济新区的文化生态结构更加平衡,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秩序。借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新兴经济区文化基础建设,尽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兴经济区域的文化基础大多比较薄弱,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和力度,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这些是新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经济新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二是重视内涵,三是体现特色。对于“以人为本”,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为大众的基本文化权力的实现提供服务和保障的,而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经济指标。因此以人为本、惠及全民是其服务的根本。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要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从硬件到软件,统筹规划,着力改善经济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文化权力得以真正实现。对于“重视内涵”,主要针对新兴经济区域大多没有文化积淀和底蕴的现实,依靠政府的支持和扶持,迁移大学到新区,或者在新区现有大学的基础上,推进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建设。大学的存在对一个地区的文化辐射能力很强,且深远而持久。同时新区也要积极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电影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体现特色”,主要指各个新兴经济区要根据区域文化特点和居民的文化构成情况,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体现地区的实际需求和特色。如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大连金州新区,针对该地区有5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外国企业和公司,其公共文化建设充分考虑了这一区域的特殊性,所以该地区在其主城区的文化广场附近,建立了东北最现代的图书馆和大剧院,大剧院里经常举办国外的音乐会、钢琴演奏会等,使这一文化群体也能充分享有文化建设的成果。

2.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引领和带动区域文化发展。新兴经济区大多在经济开发中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文化群落的迁移重组导致文化基本处于碎片化状态,普遍没有文化积淀,没有底蕴,无法依靠文化传统自身的力量推动文化发展。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文化建设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文化发展是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提倡的一种发展思路。新兴经济区作为承担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的重点区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许多新区经济谋求经济转型、寻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主要阵地。新兴经济区域尤其是资源并不丰富的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应集中优势着力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新兴经济区从其区位优势及文化特质上看,很适合繁育创新型文化,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但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急功近利,更不是“跑马圈地”,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型文化产业,其成长是需要时间和周期的。“在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强调‘人的智慧和灵感是一切的源头’,而创意绝不是靠钱能买来的,更不是靠市场化运作能运作出来的。好酒需要酝酿,好茶需要发酵,文化需要积累。文化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眼光,绝不能急功近利”[2]。由于许多地区的文化产业急功近利,也缺乏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品牌经营思路,因此难以做大做强。以郭廷建先生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文化产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时也曾讲到“辽宁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既要统筹发展,集中优势,形成区域文化特色和品牌,但又能避免一哄而上的产业雷同和资源浪费,形成个性和差异,找到自己的定位”[3]。这一建议适用于许多新兴经济区域。目前各地正在着手制定自己的“十二五”规划,新兴经济区应依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形成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思路,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引领和带动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秩序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3.充分利用经济新区的文化交往优势,繁育创新型文化。新兴经济区在布局上大都处于交通发达的地区,加之我国布局在沿海的新兴经济区很多,这些区域具有一种天然的文化交往上的优势,因为海洋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外向型文化,具有文化交往的开放性,另外一些经济新区在历史上有过成为殖民地的经历,与外域文化有着比较深的渊源关系。殖民地文化是双刃剑,它在使一个地区在遭受文化侵略的同时,也锻造了这一地区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能力。总之,新兴经济区从其区位优势及文化特质上看,很适合繁育创新型文化,发展创意型文化产业。当然创新型文化最终也需要文化产业这一孵化器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