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嫁接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嫁接知识

中职蔬菜栽培技术实训教学的合作学习

【摘要】本文以中职蔬菜栽培技术实训教学中合作学习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新时期中职教学需求为主要依据,从激发学生蔬菜栽培技术实训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模式实践方法、拓展课外蔬菜栽培实践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中职蔬菜栽培技术实训教学中合作学习形式的价值,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职;蔬菜栽培;技术;实训教学;合作学习;拓展课外;蔬菜栽培实践

中职教育是国家中等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对于为社会提供和输送人才具有一定价值,由于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学生能力和基础知识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中职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自身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培养。蔬菜栽培是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课程内容,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蔬菜栽培教学并不完善,因此本文对中职蔬菜栽培技术实训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不断提升中职蔬菜栽培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1.激发学生对蔬菜栽培技术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蔬菜栽培教学内容的兴趣,通过兴趣带动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使得学生可以全身心融入到教学课堂之中,以此不断提升中职蔬菜栽培教学实效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度,防止在教学中出现反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蔬菜栽培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带领所有学生到蔬菜栽培基地进行观察和学习,在基地内展开一些小实验,使得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喜悦。学生普遍认为种植的蔬菜很简单,对于这门学科知识采取不重视态度。所以学校可以建立实训基地改变学生看法和思想,使得学生转变自身对蔬菜种植的看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可以积极主动融入到学习之中。比如在学习《嫁接育苗技术》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掌握植物嫁接就是将植物芽或者树枝等嫁接到另一种植物上,通过自然生长可以成为一个新植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砧木以及植物进行选择,在对嫁接苗实际情况和生命等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对砧木和接穗进行选择,截取接穗要控制在三个芽左右,提升嫁接存活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嫁接过程,进而要求小组学生纷纷展示自我嫁接成果,以此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1]。

2.合作学习模式实践方法

很多中职学校因为缺少蔬菜栽培试验田面积而导致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是一味的灌输理论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学生观看教师实验即可。此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无法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知识,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容。进而使得蔬菜栽培教学效果不佳。所以教师要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操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借助合作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研究和实验,掌握蔬菜栽培基础知识,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第一,中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成立各种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合作实践操作的机会,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第二,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研究蔬菜栽培知识,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相互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指出彼此之间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升对知识的认知。比如:在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蔬菜生产技术《豆类蔬菜生产技术》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基地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便于提升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小组合作形式掌握各种技术。

阅读全文

植物栽培学教学融入思政教育改革初探

摘要:为实现科学与思政建设相融合,达到科学育人的目标,阐述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究课程思政教育在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列举融入园艺植物栽培学课堂的8类“思政”元素,并分析园艺植物栽培学融入“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为进一步探究园艺植物栽培学思政教育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2016年12 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因此,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从而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园艺植物栽培学是园艺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一门论述园艺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园艺植物栽培管理基本技术和原理的科学,是园艺专业本科生选修的专业主干课之一[4-5]。从园艺植物栽培学的课堂中挖掘“思政”元素,灵活融入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园艺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教师立德树人职责所在。教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教”和“育”两方面,“教”就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育”就是有足够的功底,为新时代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者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最直接表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若大学教师在专业课堂不融入“思政”元素,那么将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高校专业课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思政教育改革的号召,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园艺植物栽培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园艺人才,为农林企事业或研究单位、各类园艺种苗花木公司等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和技能的专业人员。总书记在 2019 年中国北京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指出,要推动生态环境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要将环保和生态意识,以及绿水青山情怀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因此,这与在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密不可分,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思政”资源,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2 课程思政教育在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和创新能力。根据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特点,通过实践总结出课程思政教育在园艺植物栽培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为:①课前预设问题,以锻炼学生对专业问题的解决能力;②案例讨论,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③追踪热点问题,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和延伸应用知识的能力;④设计科研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探索精神;⑤园艺市场调研,以挖掘学生通过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生物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力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捷,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大胆地去做,注重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为此,笔者以生物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为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生物学的诸多理论或者结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实验探究,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能使学生领会实验的设计思路,学会用实验验证规律,领会探究生物学规律的方法,向学生渗透创造技能和思维训练。因此,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比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宽松,学生可以在实验中,通过实验验证已掌握的知识,甚至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改变已有的一些结论。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教师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如洋葱、青菜叶、树叶)进行对比,发现实验效果最好的仍然是紫色的洋葱表皮细胞。蔗糖溶液的浓度,可选用不同的浓度,在实验中,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不拘泥于课本上提到的方法。由此,可以启发学生是否可以用其他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于是,他们想到了葡萄糖溶液、硝酸钾溶液。再例如,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我们这里没有黑藻,选择了其他实验材料(如蜈蚣草、金鱼草、白菜、菠菜等)进行验证,发现蜈蚣藻的叶片由一到二层细胞构成,而且叶片大,便于观察,实验效果最好。我们这里的学校在做这个实验时,正值初冬季节,气温比较低,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动很慢或者几乎不流动。于是,教师把蜈蚣藻放到光线充足的地方以提高温度,结果,蜈蚣藻经强光照射后,叶绿体全部集中在细胞中央,反而很难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把载玻片放到手心,用两手捂起来加热,效果最好,学生能够很好地看到细胞质的流动。解决了难题,发现了新方法,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做实验的兴趣大增。这种探究式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搞好第二课堂,在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而且应该扩展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爱好生物和科技的学生创造了进行实验的空间。在活动中,学生用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探索生物的奥妙,激发起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主动地去观察周围的各种有趣的生物现象,使生物学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得到进一步升华。   “生物实验园”的种植,就是给学生一个运用知识和实验创新的很好场所。在“园地”内,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加以验证和加深理解,把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例如,学生观察到这种现象:如果给植物施肥太多,植物就会发生萎蔫现象,如果再浇水,萎蔫现象就会消失,不浇水的植物会变黃死亡。这种现象很好地说明了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还有的学生对叶的形状、叶脉的种类、叶和花的着生位置、直根系、花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各种植物花、根的结构都与它的生活习性相适应,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植物界的奥妙无穷。学生惊奇地发现玉米是单子叶植物,它的根系并不强壮,但高大的身姿依然亭亭玉立,因为它的茎的基部不断长出有2-3圈的支持根,向外扩展到土壤里起支持的作用。倭瓜茎上生出的不定根,扎在土壤里又能长出一株倭瓜;西红柿的茎爬到地上也长出许许多多不定根,这样,就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在进行嫁接的时候,他们发现,同一科同一属的植物,嫁接成活率高,同一种不同属的植物嫁接成活率低。例如,蕃茄和马铃署属于同科同属的植物,在园地内学生把蕃茄成功地嫁接到马铃薯上,结出了果实,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讲,学生很难想像和理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教师种植的圆白菜没有喷洒农药,长势也特别好,而农民种植的圆白菜往往要喷洒农药。这是因为校园内树木茂盛、池水清澈、环境优美是鸟类栖息的好地方。鸟类是虫子的天敌,因此,教师种植的圆白菜没有被虫子吃掉,而农民经常喷洒农药毒死了鸟类,破坏了食物链,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环境。顺着这些思路去启迪,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拓宽知识,检验和评价知识,并学会观察、分析,做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阅读全文

同构图形在招贴中的创作实践

摘要:从当代招贴图形的发展来看,同构图形作为主要的图形形式,被广大招贴设计师应用。本文围绕同构图形的遵循的基本原则,组合主题设计作品,将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以一种新的同构方式,帮助人们对设计主题的准确理解及本质的把握,进而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去诠释已有的设计,准确而有效地将信息传递出去。

关键词:同构图形;表现形式;招贴;创作实践

读图时代,一个成功的设计不仅要成功地体现主题,还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设计的震撼效果。同构图形在平面设计中具有趣味性、原创性、新奇性、超现实等多种特征,对于开拓平面设计的创意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当代招贴图形的发展来看,同构图形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图形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招贴设计师应用。

1同构图形的定义

著名的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在《图形与意义》中指出,“所谓图形,指的是图而成形,正是这里所说的人为的创造的图像”,而图形存在的价值就是传达。所谓同构图形,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同构图形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图形,以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同构方式加以组合。正所谓“旧元素,新组合”,通过这种同构方式创造出来的图形让观者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引发观者极大的好奇心,从而使画面的视觉传达变得自然。

2同构图形的表现形式与创作实践

现实中的自然物形如植物的嫁接,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单纯的图形再现没有吸引力,也没有新的意义,同构图形通过不同性质的物形间的非现实组合,制造出奇特的视觉效果,显示出新的非逻辑关系,从而突破原来物形意义的局限,产生新的意义。设计师对于同一主题的创作会有不同理解和认识,但是成功的设计都源于设计师对其设计主题的准确理解及本质的把握,进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独特的创意和恰当的表现手法去诠释已有的设计,准确而有效地将信息传递出去。下面笔者将结合同构图形的三种表现形式解读相关招贴设计。

阅读全文

初中生物多媒体应用现状分析

一、现今初中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的成功之处

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初中生物内容相对简单,主要教学内容基本来自教材和依据教材进行的实验活动,但多媒体介入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很多改变,效果有目共睹。

(一)教学内容层面

生物学目的可以说是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主要知识架构是生物圈的整体环境及生物圈的构成成分,如动物、植物、人等。在没有利用计算机以前,生物学辅助教学仪器只有简单的实验工具和显微镜等,这些器具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学习需要。基于课本而言,在计算机辅助下,可以向学生展示生物学涉及的动态过程,如细胞分裂、光合作用等;而对于课本之外的内容来说,更使学生获益良多,网络提供远远超越课本知识的生物学信息,其检索功能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探究和整理。在广泛涉猎的情况下,学生更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所在,从而更容易培养起对生物学的热情。

(二)教学方法层面

多媒体的介入使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一改旧时风貌,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更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上。可以说,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设计者和使用者,必然改变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现今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为由原始口传心授和基础实验模式转变为对电子资源的利用,大大改进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如此,多媒体是一个充满创新潜质的舞台,教师在这其中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探索更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多媒体生物教学所遇到的难题

阅读全文

小学课堂安全教育渗透

摘要:

小学综合实践是一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科,它强调学生亲历社会实践,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因而,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如何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灵性整合案例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安全能力?本文从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安全教育,有效增强安全意识;结合研究性学习渗透安全教育,有效提高安全能力;结合社区实践活动渗透安全教育,有效拓展安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综合实践;安全能力;灵性整合;有效提高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该课程教学与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全面了解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特点,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1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安全教育,有效增强安全意识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给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产生着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其中的信息呈现出鱼目混珠、难辨真假的特点,这对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会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还不具备很强的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他们极易收到互联网中不良信息及虚假信息的影响、诱惑与蛊惑,从而形成错误的观念意识,最终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的话还会走向犯罪道路。而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全面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从而尽可能避免网络不良与虚假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作用。比如,在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中奖信息,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难以辨别真伪,但在网页上收到奖金、奖品等的诱惑,他们很容易就信以为真,从而依照提示将自己的真实信息,像姓名、学校、家庭地址、家庭收入、父母工作单位等告知有预谋的犯罪分子,从而增加了小学生的人身及家庭财产风险。互联网上还有很多不安全的信息,如钓鱼网站,有些网站会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隐藏”在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中,但学生点击链接时,电脑就中毒了,如果电脑上有网银行等信息就会被骗子利用了。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应借助案例教学法告知学生不要轻信网络上的中奖等信息,注意辨别钓鱼网站,并学会运用杀毒软件和安全卫士保护自己的电脑,从而有效提升安全意识,增加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阅读全文

初中生物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而生物学科正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尤其作为初中生,对生物兴趣浓厚,乐于探索,若能积极开发,是完全可以将初中生物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

一、利用课内资源,展开学科活动

初中生物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因此,在教材中就有很多可供利用的实践探索活动。例如,七年级课本里就有关于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的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一方面可以学到进行生物调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对校园生物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调查活动结束,学生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对校园生物的改进、完善建议,使校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还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学生不仅参与设计活动,并对可行方案加以实践,这个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还能掌握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植入学生内心。学生还亲自动手,在校园内尝试对各种植物的扦插和嫁接,学生不仅明白了哪些生物容易扦插、嫁接成活,哪些则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在扦插和嫁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可以增加植物的成活率,学生在生物实验室里还专门饲养了一些小动物,研究生物的生殖方式和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昆虫的生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最终制成了标本进行永久保存和展览,提供了非常好的图文资料。关于传染病和免疫,学生通过对周围常见传染病进行了调查,并研究引发传染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学生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校内进行展示,并给同学提供了合理健康的建议,引起了学生的重视,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调研能力。

二、拓展课外资源,组建社团活动

生物课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生物兴趣的发展,因此,拓展一些课外资源,组建一些社团活动,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校内,生物社团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尝试制作过叶脉书签、种子拼图、米酒发酵、酸奶制作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索欲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也不仅仅限于课本内的知识。在学习过显微镜的使用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微观世界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对于生命中的奇妙现象欷歔不已。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辩论或演讲,例如,如何改善校园环境、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倡议等等,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学生乐于探索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培养学生兴趣,挖掘生物资源

学生除了这个阶段对生物自然生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也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断挖掘校园生物资源。例如,学生对于周围的动物是什么,有什么特点非常感兴趣,我们带着学生组织了一次,昆虫标本制作和展览,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一方面积极搜集周围的昆虫资源,另一方面,还学会了如何制作昆虫标本,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有些还将其制成了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展览价值,学生寓学于乐,同时也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源。另外,学生对于人体及动物的解剖结构很好奇,我们通过搜集、购买各种资源,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组装、分析、研究,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生命的探究欲望。

阅读全文

小学语文课堂审美教育的渗透

摘要:近几年来,“美学热”再次升温,审美教育逐渐渗透课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审美教育具有更加天然的联系,为促进二者之间更好地渗透及结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助产士”。因此,从教师视角出发,先对其“助产士”角色作出界定,明确其含义;再对其在审美教育渗透过程中的助产功能作出解读,主要体现在教材“美”的发现、氛围“美”的创设以及教师“美”的释放三个方面;然后指出教师在助产过程中要极力避免三种错误倾向———认识上过分抬高“美”、策略上孤立划分“美”以及实践上简单嫁接“美”。

关键词:语文课堂;审美教育;“助产士”;渗透

以教师视角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渗透进行解读是必然举措。从社会发展的外部要求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渗透所追求的理想则是在语文学习中发展精神、滋养心灵,在人文关怀下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这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不谋而合。从审美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内在发展需要来看,二者也的确存在互依共进的紧密关系。“如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样,离开学科美育的美育也是不完整的美育。”[1]对审美教育而言,若绕开这个主阵地另外开展教育,其效用必然是大打折扣,同样,语文课堂中对美的发现、美的欣赏以及美的创造也属于知识教学的内容范围,不容忽视。对上述审美教育渗透价值性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实践,教师角色不可或缺。若我们忽视了对教师角色的探究和功能的调用,仅对语文教材中个别文体进行美素挖掘,那无疑是一个缺口。因此,本文以教师“助产士”视角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渗透进行解读,以期探析教师在其中的可作为之处。

一、教师“助产士”角色含义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助产术”,它被公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其理念对于教师应当如何在知识教学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作用具有很高的适用性。一方面,苏格拉底会先向学生提问题,若学生回答错了,相比于直接指出错误加以阐述的形式,他选择通过提出暗示性补充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以此发现答案;另一方面,形同助产的过程一样,仅仅依靠产婆单方面的引导或产妇单方面的使力都很难顺利生产,“助产术”既要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又需要教师在旁加以引导和协助。这样一来,既有效激发了学生思考,又调动了师生双向的主动性。同理,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并不是要教师大谈何为自然美、何为心灵美,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力扮演好“助产士”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生产”新的美。

二、教师“助产士”角色功能

正如对教师“助产士”角色的解读,教师在审美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助产的功能,将课堂中美的体验让位于学生自主发现和感知。以下将从三大功能体现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