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设计

城市绿道设计

 

从广义上说,“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性开敞空间的总称,就本文示范段而言,绿道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慢行空间。因此,绿道的建设至少有三种益处:第一,绿道可以保护河流、海岸以及山脊线一带的敏感自然生态系统;还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第二,绿道网络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等其他户外休闲活动;第三,绿道网络保留了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1]。城市中的绿道多在城市公园与绿化隔离带之间、绿化隔离带内部建立。这个连续的、与机动车道完全分离的慢行空间成为市民独有、休闲、健康的绿色通行网络,绿篱、草地、水体等有机、生态而健康的界面代替了无情的水泥,可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2]。   1项目背景及概况   1.1项目背景及规划前景   广东有关政府部门提出规划建设珠三角绿道网,将珠三角绿道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工程。计划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km的6条区域绿道,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服务人口超过2500万人。珠海高新区为落实政府要求,凸显高新区特色,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等进行绿道网建设,把沿线社区打造成为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高新区绿道示范段位于唐家湾滨海地带,港湾大道外侧,北起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南至银坑,岸线曲折多变、景色宜人,长度约2.88km,为省立绿道1号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湾大道外侧空间有限,有几段石砌的护岸防浪堤、一段废弃的老公路和几块延伸至海面的小绿地,示范段绿道将在这些防浪堤、老公路与绿地中建设、蜿蜒;同时,港湾大道与周围地势有2~3m高差,多数地段还是垂直高差。这些都是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利用的现状因素。   1.2现有景观资源分析   1.2.1硬质护坡防浪堤   为石砌的堤道,宽1~8m不等,表面凸凹不平,高程仅略高于高潮位,亲水性较好。由于这是海边区域,考虑到安全性,在原先的道路设计中采用了硬质护坡挡土墙;而道路上的排水系统带来的许多油脂垃圾沿着挡土墙流下,直接排入大海,造成挡土墙又脏又臭,景观效果极差。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处理道路的截污问题,在截污口预埋管道,将污水引入地下,保证设计后的路面及护坡干净整洁。   1.2.2小片沙滩   此段有两处小沙滩,每逢节假日及每日晚饭后,都会有不少市民来此处拾捡贝壳。在设计中将照顾市民这一需求,设计出通往沙滩的便捷之路,创造一片亲海踏浪的区域。   1.2.3芦苇丛生的几块荒草地   这个地区人迹罕至,生长着大量自然野生的植物。设计中应对场地进行整理,尽量保留原有风景,延续这种原生态的野趣。   1.2.4珠海标志性石景——“海天砥   柱”“海天砥柱”是从东线进入珠海的第一个沿海景观节点,一块倾斜的石头屹立海边,任凭风吹雨打都屹立不倒,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打造这一区域时,将强化景点特色,凸显文化精神。   1.2.5一小段老东线公路残段   此区域是本示范段中最具历史痕迹的场所,曾经是进入珠海主要通道,如今它已被新的道路所取代,只剩下这一截残段记录过去,见证珠海的发展。如此有纪念意义的历史路段,应将其保留。   2规划设计理念   高新区绿道示范段是珠海海湾最为优美的岸线,背山面海,视野开阔。但由于港湾大道的阻隔,人们只能乘车眺望大海,无法亲近这片海域。如何让海重归人们的怀抱,打造一条独一无二的滨海绿道,是这次设计的重中之重。   2.1设计理念   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的背景下,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3]。在这种需求驱动下,设计方力图打造一条以保护和优化场地原生态景观为前提的城市绿色慢行道系统,主要结合场地及周边环境景观资源特征来确定设计主题。   2.1.1核心理念——原生态性   原生态性不等同于原始性,它是对原有景观的保存和延续,对原生态景观的艺术化处理,以实现乡土景观与现代城市环境的共生共存。设计中将尽量保留具有历史性和明显地域性的景物,以现代的手法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造。如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废弃公路的修缮;对现有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形成具有近郊特色的植物群,让久居闹市的人们重归自然,享受自然。   2.1.2主导手法——现状元素的利用   场地内有许多限制因素,如垂直硬底挡土墙、有限的土地资源、凌乱的荒草地、破损的废弃公路。但这一切同时又是难得有趣的设计材料,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不仅可以丰富绿道内涵,还能增添绿道情趣,有助于打造珠海唯一一条有主题特色的绿道景观。   2.2线路选择   2.2.1亲水与通达结合   港湾大道的标高普遍高于外侧沿海地带。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将慢行道尽可能安排在远离机动车道的近水平台上,在绿道与车道之间进行绿化隔离,可以减少机动车噪音和尾气的干扰,营造闲适氛围;在没条件的地方,以借道的形式,将绿道与港湾大道的非机动车道合并,保证绿道的通达性(图1)。   2.2.2安全与地域特征结合   海边绿道设计与一般沿河沿湖绿道设计有一定区别,首先因为海水有潮汐变化;其次因为海水海风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海边用材需注意防腐、防潮又耐冲刷;然后是台风季节,海边物件极易被损坏。因此,在设计上要保证绿道的安全性:构造牢固、行为安全、材料耐用,设计必须紧密结合这三个元素。行为安全方面需注意栏杆的造型,应采用低矮石凳与海棕相结合的设计。由于国家规范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均应设护栏设施,且其高度应大于1.05m,这与设计的亲水宗旨相违背。为此,设计方将低护栏设置在堤中间,护栏石地表以上尺寸采用220×300×450cm,间距2m,用粗铁链连接,起警示作用。这样既使栏杆可坐可拦,也不与规范相冲突;同时警示系统的设置可提醒市民注意行为安全;然后是考虑道路的便捷性,海边有小路可引导市民从安全的地方下到沙滩;最后,为了体现临海特性,以石材、棕绳和铁链等材料为主,同时在小品的设计时考虑各段的特点,选择与海、路相关的元素进行设计。#p#分页标题#e#   3分段主题   依据场地景观特征及城市道路规划情况,将绿道划分为四个主题段,各段设计主题分别为:海之恋、路之忆、石之魂、旭之盼。   3.1“海之恋”段   突出强调海洋元素,体现悠闲自然特征。让漫步于海边的人们,亲近海面,远眺海景,告别都市的硝烟,一起来倾听大海的声音。对海洋的亲近和依恋,是人的本性。详细设计:此段是示范段绿道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未来港湾大道立交桥的预留地。因此,此段设计应尽量减少建设成本。绿道主要在芦苇丛中穿梭,道路也是采用沙土路面并稍作处理,尽量保留原始风貌;驿站以木材为主、结合蚝壳进行设计,风格古朴自然;海边有一些沙滩,许多市民来此处捡贝壳、游泳。还可以结合海的元素,在步行道边放置一些废弃的锚或船上零部件,让市民感受到海洋的气息(图2)。   3.2“路之忆”段   被海水冲蚀成类似地质断面的老东线公路,静卧在新建港湾大道的临海路边,记录了历史的沧桑,也见证了珠海的成长。此段应强调公路文化景观的塑造,体现历史感(图3)。详细设计:设计中保留这段被历史遗忘的旧路面并进行整理,配置郊野型植物,如藿香蓟、爬山虎、牵牛花等,同时购置废旧车架,处理后作为景观小品和休息座椅,使该段绿道成为展示城市交通变化的滨海风景线。   3.3“石之魂”段   汹涌不止的海水带走泥沙,带不走这块屹立在海边的巨石。任凭风吹雨打,它丝毫不动。平卧海边就是最好的钓鱼平台,静靠沙滩就是最方便的座椅。详细设计:结合珠海滨海景点之一的海天砥柱,利用海边石景展现珠海的另一特色——石的魅力。并且要提供恰到好处的设施,让游人方便地进入,自由地体验(图4)。   3.4“旭之盼”段   看晨曦初露、明月印波、乌云翻滚、巨浪滔天,感受大自然的淡然、平和、粗犷、变幻,体会内心随之而起的激动,当风平浪静后会更加期待旭日升起。详细设计:此段是示范段绿道中场地较大、可建设空间较多的区域。设计强调看海的景观界面,提供因地制宜的慢行道系统、观景平台及休息服务空间。一切人为设施都考虑原生态性,材质的选择上以木材与石材为主,同时注重意境的营造,如:圆形休闲空间,以贝为铺装手法,简洁的装饰线穿越其间,竹子形成,营造幽静、闲适的休闲空间。设计还要考虑气象因素和海岛景观的元素,注重低维护成本景观的塑造:尽量保留原有植物,加种与新建部分相匹配的植物;主体建筑采用清水混泥土墙,不做过多修饰,既方便管理维护,又与海边环境特征协调(图5)。旭之盼驿站是示范段的重点,设计在靠近海的陡坡边,提供一个观海、赏海、感受海的平台。当旭日从地平面升起,与心爱的人倚栏而赏,感受初升的太阳,呼吸着海的气息,拥抱自然,一切美景尽收眼底。驿站采用比较简洁的设计手法,屋顶与屋面分离,屋顶设计成云的形状,刷成白色,与蓝天呼应,与自然融合(图6~8)。   3.5系统设计为了使整个示范段绿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全线采用了解说系统、标识系统和服务设施系统。解说系统由四组解说点构成,分布于每个景观节点,与栈道或平台相结合,向人们展示讲解该示范段的主题立意,使人更好地感受这里所创造的意境,与自然和谐;标识系统的要素是指每个出入口及节点处的指示牌,目的是对道路及景点进行指引,方便市民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及选择路线;同时还在绿道的沿线配备服务设施,如停车场、休息椅、自行车租赁和修理、垃圾箱、小货店等[4]。   结语   高新区示范段处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临海、近郊、接近高校,既有浪漫气息,又夹杂着野味,还有历史韵味。在设计中发扬这些优势,整理修缮残旧之处,以绿道的形式丰富它的内涵,给市民一个遐想的空间、一个流连的去处,让每一段绿地都有一个故事,牵引着漫步者细细品味。示范段基本秉承了设计最初的理念,以生态和近郊野趣为设计手法,全线流畅自然,成为珠海市民休闲玩乐的新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