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构的方式及对策

现代农业建构的方式及对策

 

县域经济①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有担纲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关键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坚实基础,承上启下,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高焕喜,2005)。据统计,中国94%的陆地国土面积在县域,71%的人口在县域,近60%的GDP在县域,农业更是在县域。以山东省为例,2006年县域范围的一产增加值达到2097.8亿元,占全省一产增加值的98%(吴炜峰、高焕喜,2009)。基于县域这一层面的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基础依旧薄弱、装备依然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农业有被进一步弱化的危险。本文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及对策的剖析主要是在中国县域经济推进的背景下所进行的,首次将全国各地现存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典型经验归纳成8大主要模式,并提出改造要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县域经济推进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10大对策。   一、县域经济推进中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及改造要点   目前,中国各县域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极推进,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为了使其从经验上升到模式,本文遵循统一的、完全的以及模块化的原则,对现存的几种重要的基础原形进行理论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造设计方案。   (一)城郊精品特色型———以崂山为例   城郊精品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服务型农业,主要特点是依托中心城市或都市,使城郊成为城市的米袋子(粮食)、菜盘子(蔬菜)、花篮子(花卉)、后院子(旅游)、绿障子(生态)、外宅子(居地)。崂山区发展城郊精品特色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是:第一,针对当地土地资源稀缺的特点,因地制宜确立了“兴茶、调果、抓花”的工作思路,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名牌产品给予相应奖励,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二,强化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出台了《崂山茶生产技术规程》等多个地方标准,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确保了各个环节有标可依并按标准组织生产。第三,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业技能,为农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落实“科技联户”,实行“公司+农户”等新的经营模式,促使龙头企业和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崂山区的城郊精品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的改造要点应集中在进一步挖掘依托城市———青岛———的需求潜力,实现“量身定制”,发展订单型现代农业,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同时着力谋求农产品出口,发展出口型现代农业,不断开拓城郊精品特色型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二)山区林果畜牧复合型———以蒙阴为例   山区林果畜牧复合型现代农业,是一种考虑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条件的特产型农业。其特点是在政府主导扶持和社会服务支持下,采取复合种养的方法,依托本村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壮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山区林果畜牧复合型。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立足山地丘陵的优势,实现“一园一社三对接”。“一园”指农业精品示范园;“一社”指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对接”指农业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与旅游对接。蒙阴县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社,优化组合劳力资源,并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以山区绿化为主体,点、线、面相衔接,具有特色的林业生态体系。该县畜牧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产业化体系。目前,蒙阴县已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该模式的改造要点是种养殖规模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在农业技术的革新、推广、应用上也要不断突破,打造更多的农业名牌。   (三)平原粮棉优质高产型———以桓台为例   平原粮棉优质高产型现代农业模式,即基地农业,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其它地区发展优质高产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境内为坦荡的平原,是著名的“产粮大县”。该县发展平原粮棉优质高产型现代农业模式的主要做法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每年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行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和改造,积极探索“半湿润区现代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农业灌溉新技术。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县上下形成了科技、水利、农机、良种、生资购销五大服务体系。实施农业生产的“桓台标准”,通过试验示范,系统总结出了适合桓台实际的技术体系,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积极调整粮食作物品种结构,按照产业化开发的要求,建立起了“企业+基地+农户”链条,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粮食产业化开发。该模式的改造要点集中在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和如何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要从提高粮食品质,创建地域性名牌农产品,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延伸加工链条,进一步培育食品加工产业群,形成集群经济优势,做大桓台食品工业。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色,发展生态农业是解决桓台农业可持续问题的根本出路。   (四)科研示范基地型———以莱州为例   莱州的科研示范基地型即服务科研的实验型农业,是随着我国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专业化水准的提高而产生的。莱州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在农作物品种方面有独到之处,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一等奖、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中国农业科技奖等部级奖励30多项。科研示范型现代农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良种、良法和科技服务,其中良种是核心,只有良种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业增产、增收;良法是良种的有益补充,优良的种植、田间管理方法,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良种给农业所带来的巨大效益;科技服务则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农业科研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规范和扶持。品种系列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大网络销售,更加确立了莱州市在全国县级种业领域的领先地位。莱州模式的改造要点是:培育种业龙头,推动莱州种业做大做强。提高种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莱州种子”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种子市场建设,吸引更多的种子经营机构到莱州市落户,对硬件、软件进一步提升,探讨发展种子期货市场。#p#分页标题#e#   (五)原料加工出口型———以莱阳为例   莱阳市位于胶东半岛腹地,因特色突出、发展强劲,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十强县、中国绿色食品城、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该市发展原料加工出口型农业的主要做法是:突出龙头引领,膨胀壮大龙大、鲁花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持续快速发展,以规模化优势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下,加快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生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竞争能力。积极倡导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政府服务职能,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原料加工出口型现代农业的重点难点在于培育农民企业家和开拓市场,因此该模式改造要点就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企业家培训力度和促进精品、品牌农业建设。政府要创新工作模式,提升“服务”职能。首先,让“阳光培训工程”等重点适当转向培育农民企业家、农业大户上来,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更好地促进农民的知识化进程;其次,切实做好精品、品牌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通过品牌化、企业化运作,促进精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   (六)特产名产基地型———以增城、宝应、章丘、崂山为例   增城、宝应、章丘、崂山的特产名产基地型现代农业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基地型农业,属于工业配套型农业。一般来说特色性农产品独属于某区域,它们或是自然禀赋上的优势,或是地理区域的得天独厚,或是历史遗留的特色,或是农产品本身的优势。增城荔枝元朝时就已饮誉岭南,明末清初更成为朝廷贡品,现已成为当地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宝应大闸蟹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养殖的,2004年被中国渔业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名蟹。章丘大葱,被誉为“葱中之王”。崂山茶叶是青岛崂山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其茶中精品曾拍出二两五万元的价格,已打出了“南有西湖龙井、北有崂山绿茶”的竞争主题。发展特产名产基地型现代农业,首先需要农民知识化,特产名产既是“先天”的历史产物,也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需要有知识的农民用心去经营。其次需要支持科技化,特产名产特别需要“良种”,需要科技创新和支持服务。再次需要企业化经营,使特产名产真正做到专属、专有,避免地理性农产品生产中的以次充好、涸泽而渔的现象。最后需要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破解所有中国特色分散经营的一把“钥匙”,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抱成团可以提高特产名产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相应的市场议价能力。   (七)生态观光旅游型———以章丘为例   章丘市的生态观光旅游型现代农业模式,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休闲的需求而兴起的(曹俊杰、王学真,2006)。章丘市地处齐鲁腹地,距济南市区仅40公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该市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型现代农业的主要做法是:搞好景区规划,做足“南山、中水、北湖”文章,将三“点”连成片。投资多元化,大力发挥生态观光旅游的经济带动力。推进市场开发,促进生态观光旅游的吸引力,入境、会务、商务、修学等高端客源市场多点开花。该模式改造要点是:规划要突出体现产业化、可持续性,树立长远眼光,综合考虑产业发展要素,将交通、景观建筑等硬件与产业配套扶持政策等软件在市场条件下实现有机结合,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向纵深发展。推进生态观光旅游聚集区建设,形成“大旅游”观念,推进生态观光旅游产业链建设,将都市农业、农业示范园区、农家乐项目作为旅游看点,集观赏、采摘、餐饮、学习为一体,延伸终端消费产品,将土特产品、工艺品制作销售作为新卖点,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新路径,丰富生态旅游内涵。   (八)寿光“培育市场”的经验模式   寿光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验是紧密围绕培育市场来优化农业布局,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培育市场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发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形式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首先,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种(养)植结构,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形成特色,打造名牌。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活化、巩固已有的市场。最后,鼓励不断创新,强化生产特色,促进市场的再次发育、壮大。自20世纪80年代末冬暖式大棚诞生以来,寿光不仅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菜篮子,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菜园子,是世界蔬菜的博览园。该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因地制宜,构建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棉的梯次结构,培植了蔬菜、果品、畜牧、棉花、渔业、粮食六大主导产业,形成了多村一业的生产格局。采取依托企业建园区、农户办园区、特色办园区、示范建园区等多种措施,走上了集约经营之路。寿光市先后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院士、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标准化农业示范区,吸引世界知名的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种业公司在此建立了示范基地。   二、县域经济推进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十大对策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不论以哪种建设模式(现有的或不断创新的)为载体,都须努力加快推进农民知识化、农业企业化、土地集约化、布局优质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名优化、市场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管理智能化和政府高效化建设。   (一)农民知识化   农村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农民的知识化的基础上的,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实施农民知识化战略已经成为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政府应发挥统筹规划功能,扩大培训规模,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经营技能、技术水准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全球视野。   (二)农业企业化   农业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延伸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生产、交换、分配关系的调整,一方面是对传统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农业利益的保护、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从而也保护和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企业化,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运用现代企业理念和运行机制来改造传统农业,这是一种生产经营体制的突破创新,是生产关系的完善提升,是农村增长方式的真正转变,这既是一个寻求农业增效的机制,也是一个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p#分页标题#e#   (三)土地集约化   土地集约化,是指根据土地的特性,不断增加资本、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按照规模经济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发挥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现代农业离不开机械化,土地集约化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的基础性要求(卢良恕,2006)。实现土地集约化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出速度,只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出后,农业的机械化作业,农业的科技含量提升才会有用武之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关键在于做大县城,中国的县城已具有一定的城建基础与规模,可以在不需要投入多少成本的前提下迅速进入城市高速膨胀期,因此做大县城大有可为(高焕喜2004)。   (四)布局优质化   布局优质化即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是指依据当地农业自然资源、产品品种和基础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形成国内外竞争优势为目标,以持续增收增效为目的,通过规划布局,整合资源,提高技术,强化管理,形成具有某种特色和相当生产经营规模,一业为主、各业有机协调发展的农业区域的过程。   (五)服务社会化   农业服务社会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农村社区为基础,地域间的行政、技术和物资部门通过实物或活劳动的形式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专业化服务,以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六)产品名优化   农业品牌化是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的延伸和高级发展阶段,是联系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桥梁,是把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名牌农产品的基本要求是产品质量持续稳定、知名度高、信誉好、占有市场的份额大,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市场价格能力强,同时,经过注册的商标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属性。   (七)市场国际化   农业市场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具体体现,是一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的必然要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和扶持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鼓励有条件企业进行境外投资,进一步把全国的农产品更多地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农业国际合作水平。各地方政府应加快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集聚优势,把特色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全面提高中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政府应制定并完善对外劳务合作促进体系和保障制度,合理引导农民工出国打工,多渠道拓宽国际劳务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国际劳务合作的水平。各地要加大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现代管理和人才。政府应把主要职能转移到改造投资环境和指导服务上来,各级领导要自觉学习外经外贸知识、国际金融知识,为对农业国际化进行更精准的指导服务。   (八)环境生态化   环境生态化,是指在县域经济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农业环境的生态保护。改善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是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有机无机结合,提高土地生产力和能量的产投比;实施积极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农业环境立法,以国际标准为基础来制定好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标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常监控;提高全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将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促进环保政策的实施;加快促进农业环境保护技术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减轻社会需求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走清洁生产之路,地方各级政府应依法履行保护本辖区生态环境的职责,避免规划布局失误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下决心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九)管理智能化   管理智能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现代农业实行网络智能化管理。它是通过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如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等为政府决策和生产者提供快速、准确、定性、定量的可视化农业信息服务,使生产单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挖掘耕地资源的产量潜力,合理投入、科学管理,达到增加单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十)政府高效化   政府高效化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是要求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实施农业政策上提高效率。一个地区的农业是否能够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现代化,与地方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去推动,只有运用高效化的政府管理方式,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围绕“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和监督”等几个方面实施经济管理职能,从土地流转、政策引导、金融保险等多方面提供有效的扶持与服务;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建构“企业化政府”,使政府运行机制企业化,从而实现政府职能的高效运转,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实行电子政务履行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使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物力成本降低到最为合理的有效值。   三、结论   本文在中国县域经济推进的背景下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及对策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首次将全国各地现存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典型经验归纳成8大主要模式,并提出改造要点。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县域经济推进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10大对策。这8大主要模式包括:(1)城郊精品特色型。这种现代农业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服务型农业,主要特点是依托中心城市或都市。(2)山区林果畜牧复合型。这是一种考虑农业生产的自然禀赋条件的特产型农业。(3)平原粮棉优质高产型现代农业模式即基地农业。(4)科研示范基地型即服务科研的实验型农业。(5)原料加工出口型现代农业是出口型农业的一个重要类别。(6)特产名产基地型现代农业属一种新型的基地型农业。(7)生态观光旅游型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模式类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休闲的新的需求而兴起的。(8)寿光“培育市场”的经验模式,属经实践表成功成熟的模式。#p#分页标题#e#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都须努力加快推进农民知识化、农业企业化、土地集约化、布局优质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名优化、市场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管理智能化和政府高效化建设(即10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