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导语构思方法

语文教育的导语构思方法

 

课堂教学导语就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耐人寻味的导语,新颖别致的开头,往往可以一下就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神情亢奋,思想专注,兴趣盎然。这就为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营造了良好的开端。那么,如何巧妙设计高职语文课的导语呢?在多年的高职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激发高职生学习语文兴趣效果颇好。   一、强调意义法   强调意义法即在课程一开始,教师就联系实际,以鲜活的事例说明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知之深,才能需之切。例如,在讲应用文写作时可以这样设计:“当今社会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能说会写,善于捕捉和分析各种信息和恰当表达思想的能力是当今职业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这种能力又主要通过应用文写作教学来培养和实现的,如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必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自己的发展”。接着还可用有这一特长和优势的人在工作中得心应手、能干出一番事业、受到社会欢迎的正面事例和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以及郎道等科学家因种种原因,语文基础不好,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带来的不便和造成的遗憾等反面故事,说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听后受到启发和触动。这样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二、介绍方法式   介绍方法式就是在课程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一些方法和技巧,甚至还可以介绍自己过去学习该课程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因为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是不一样的,高中的学习几乎是完全由教师全程组织和指导的,而大学则是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研究性学习。因此,不少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面对全新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往往感到很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如能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将很受他们的欢迎。如此,学生既可以从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又可以了解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三、创设情景法   所谓创设情景法就是根据课文内容,为之描绘一种情景、创设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意境,接着引入正课的一种方法。讲散文类作品,采用此法效果颇佳。例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简要地介绍了当时的写作背景后,可以这样点染:“作者就是在这种心境极不平静的情况下,在一个月色融融的夏夜,远离闹市,在清华园内一个幽静的荷塘边漫游,此情此景,作者将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俗话说,言为心声。我认为,文为情音。那么,下面让我们透过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去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吧”。在讲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可以先有感情地唱一段《新疆好》,然后略作描绘:“这是一首新疆民歌,正如这首民歌所描述的那样,新疆不仅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粗犷奔放的牧民,而且还有美丽迷人的山水风光。‘天山’就是镶嵌在新疆境内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碧野写的《天山景物记》,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领略‘天山’那旖旎瑰丽的景色吧”。经过这样的渲染和描绘,可以营造一种形象可感、如诗似画的意境,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如此,既再现了文章意境,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又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为讲解正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猜谜法   猜谜法就是依据课文内容、题目或作者的姓名等要素,拟出一两则有关的谜语,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猜这个谜,然后再由之导入正课的方法。例如,讲鲁迅的作品,可以出:“百年任务,七日完成”———打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周树人)。待学生猜完后,教师再略作解释:“这是鲁迅的真名,在更早时他还‘豫才’,他在十六岁时,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当时,他的叔祖周椒生在该校任管轮堂监督,他认为本族后辈进学堂当水兵,有失‘名门’之雅,便将‘豫才’改为‘周树人’,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接着还可以说说他后来又以“鲁迅”为笔名的用意。在讲鲁迅《呐喊》里的一些篇目时,也可以出:“大声疾呼”———打一中国著名现代作家作品集(《呐喊》)。然后对鲁迅将其部分作品合集为《呐喊》的缘由稍作阐析。这样可以使学生事先对《呐喊》的主要思想内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又形象的了解和把握。在讲到具体篇目时就易于理解其主题思想了。还有,在讲到老舍的作品时,可以出:“总是舍弃———打一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学生猜完后,教师可以这样解释:“人们都说‘文如其人’,我还发现,‘人如其名’。老舍就是这样,在创作上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虽然已成为著名作家,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认真负责,对自己的文章总是不断修改、不断润色、不断完善、甚至不断舍弃。他给自己取‘老舍’这个笔名就是表达这个意思”。经过这样的一猜一释,撩拨了学生的思绪,使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使学生受作家们谦逊严谨的作风、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所感染,进而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因此,也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   五、质疑法   质疑法就是紧扣课文重点,设计一些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然后导入正课的方法。如讲《鸿门宴》可以这样设计:“‘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谁的诗句?它的意思是什么?‘霸王’指的是谁?为什么不可学?”接着引入正课。由于这些问题是紧扣着课文重点来设计的,而且极富启发性,因此,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其神情专注,深思沉想,思维的湖水有如被石击一般,顿时荡起了层层的涟漪。#p#分页标题#e#   六、对对子法   对对子法就是在开始讲课时,教师先板书出与要讲解课文的题目或作者姓名相对的别的课文题目或作者姓名,然后让学生对出准备讲的课题或作者姓名,接着引入正课的方法。如在讲《祖冲之》在一课时,可先出“孙行者”,在讲《花城》时,可先出《海市》,然后让学生对上。如此,不仅巩固旧知,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对仗的一些知识,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所以也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所述,虽是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但如能精心设计,运用得当,还是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的。   当然,在设计导语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紧扣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课文的重点内容,突出启发性,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二是应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三是导语应短小精悍,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