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转型策略分析

城市产业转型策略分析

 

一、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资源型城市是指其主导产业主要围绕着资源而开发建立的采掘业及其初期加工业,主要提供矿产产品和其初期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并依托资源开采而兴建发展的城市。若某城市矿产资源采掘业及初加工业产值总和超过工业总产值的50%,则该城市可定义为资源型城市。淮北是安徽省及华东地区煤炭资源最丰富、分布最集中的一个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大多属于不可再生的,因而如何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就成为资源型城市首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淮北的煤具有低硫、低磷、粘结性强、结焦性好、高发热量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粉煤灰含量大等缺点。如何能更好地发挥煤炭资源的优点,避免粉煤灰含量大,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这也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应的配套政策。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因其自身特征开衫出现发展瓶颈。根据布雷恩!阿瑟的路径依赖理论,资源型城市将被锁定在最初所设定的资源产业的发展上。其形成、发展自然对当地的资源具有特殊的依赖性,随着资源储量的约束和资源可耗竭性的影响,使资源城市出现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枯竭等问题。资源型城市必然会经历一个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随着城市的发展,资源型城市必然会再发展方向、空间、动力、体制等方面出现严重困境,只有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才能实现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资源型城市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普遍存在“政企合一”等弊病,造成城市管理体制滞后,甚至出现“城中城”、“市中市”的局面。同时由于和市场严重脱节,其市场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发展思路过于片面,并固守“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的思维模式。如何实现城市形态从生产中心向区域经济的中心转型、实现城市经济从单一资源经济向多元城市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大“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十二五”规划“加强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的号召,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服务于社会民生方面的重大作用,特结合淮北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深入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充分发扬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从而让科技、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发展循环经济,走熵减之路,让科技服务于民生的政策才能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提供制度保证,才能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更好地服务于民生。   三、树立服务于民生发展的理念是资源型城市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资源型城市能否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于民生发展,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决策部门有没有树立服务于民生发展的先进的理念。这种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理念;第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第三,熵减理念。   (一)生态文明理念   我们党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向十分重视。党的十四大以来,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对此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到了我们党的旗帜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了党的执政和发展理念的升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逐渐深化。淮北市是个资源能源大市,改革开放以来,淮北市经济快速发展,成就辉煌。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各个城区之间的差别明显、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淮北市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淮北市和安徽省改革发展大局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大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靠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深化。唯有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抓住要害,辩证施治,方能“举一反三”,化逆为顺,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可持续性。其中,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也无所谓发展。发展应理解为两个方面:首先,它应含有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应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持续性也有两方面的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储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为后展留有余地。   (三)熵减理念   熵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认为,孤立系统的熵增加原理就是系统由几率较小的状态向几率较大的状态过渡,表示着系统由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过渡,总之是向退化、解体和死亡方向过渡。因而只有开放系统从外界吸取负熵才有可能实现熵减。其前提条件是这个社会系统必须是对外开放的,而且必须从外界吸取足够的负熵,才能使总熵减小,走向有序。相反,如果这个社会系统是封闭的,或者开放吸取的不是负熵二是熵,就不可能是总熵减小,而只能继续熵增。因而熵减小的过程,就是减少资源消耗的过程,减少环境污染的过程,维持生态平衡的过程。树立熵减理念就是要树立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这也是熵减理论的实质。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向自然界进行肆无忌惮地索取、掠夺,全然不顾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而无节制地预支自然资源。它是导致目前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也是违背了熵定律的结果。淮北市作为一个能源大市,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从而实现熵减。#p#分页标题#e#   四、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煤炭工业以煤炭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为主业,是全社会物质资源流动量最大的行业之一,也是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因而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程度的污染,取得最佳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走一条熵减之路,是当今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淮北市政府能够建构起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于民生发展的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政策,这是资源型城市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保证。   (一)科学规划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适时选择和发展替代产业,着力抓好城市经济从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变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把长远规划与近期发展相结合,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资源开发强度与资源经济规模效益相结合,把资源的开发规模与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相结合,把资源的耗损速度与产业多元化调整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实现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发挥地区优势,把相对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及深层次的加工放在首位。   (二)促进城市与区域结构产业合理化   从考虑城市与区域共同协调发展出发,资源型城市首先要在建立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城郊型”农业,以菜篮子工程为重点,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目的,既保证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又可使城郊农民走向富裕道路。其次,在区域内部的有利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发挥资源型城市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部分零散资源,面向市场发展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三)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力资本升级   经济增长理论显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因此资源型城市的人口政策应是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使资源城市拜托人才素质低循环状况。过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由一般的劳动力来完成的,但在资源型城市对原有的产业进行改造优化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是很大的,这也恰恰是资源城市普遍缺乏的。   人力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资源产业工人的培训;二是加大对新兴产业急需的管理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延伸。也就是把科学技术的负效应限制在可持续发展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合理利用科学技术的三大原则:1、科学技术的利用必须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相协调。2、必然要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约束。3、必须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等。树立充分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走熵减之路的观点。只有掌握这三大原则,才能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发展。   总之,资源型城市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及走熵减之路的理念,并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调动民众广泛参与到生态保护上来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和谐发展。如果说:“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那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无疑在客观上为资源型城市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这样科学技术菜既能通过自身的升华,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飞速进步,同时又能通过对自然规律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解决生态问题,既赢得资源型城市和社会的综合发展,同时又能赢得自然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