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艺术设计浅谈

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艺术设计浅谈

摘要:

本文是在对城市公共艺术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公共环境产品设计进行的分析,对于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类型、设计造型、色彩等个设计要素都进行分析,总结出当今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方法要素。

关键词:

城市;环境;公共艺术;公共环境产品

一、对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概述

公共环境产品是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它是公共艺术中兼具艺术与功能的结合设计。公共环境产品也可以叫做“公共设施”一词产生于英国,直译为“街道的家具”,在欧洲译为“城市元素”。在日本被叫做“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国一般被称为“公共环境设施”,也有叫做“城市环境设施”。但个人觉得叫公共环境产品更加形象,公共环境产品之所以被叫成产品它应该是更具备使用价值,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外观造型。

二、公共环境产品的设计的类型我国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艺术设计的分类:

1、休息类:可移动座椅、固定式桌椅、饮水机等;

2、信息类:各种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的标识牌、路牌、导游图栏、电子闻讯装置等;

3、装饰类:雕塑、装饰照明、花坛、喷泉、水池、花架、街道树、地面铺装等

4、供给类:路灯、电话亭、配电器、垃圾筒、独立式公厕等;5、交通管理类:城市轻轨站、地铁入口、地下通道、人行天、桥、公共车候车亭、护栏、护柱、自行车停放架等;6、售货类:售货亭、书报亭、自动售货机等;7、节日庆典类:节日装饰照明、灯笼、彩旗等;8、游乐类:儿童游戏设施、健身设施等;9、残疾人专用类:专用坡道、路面专用铺装、残疾人专用导视、残疾人专用电话亭等。

三、公共环境产品的设计要素

城市公共环境产品设计要素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第一部分是从尺度、造型、色彩、材质等第二部分是整天环境景观考虑

(一)公共环境产品的尺度、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要素

尺度就是公共环境产品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比例大小感的觉,是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环境产品设计中要关注产品本身的尺度更要关注精神尺度。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中根据人与物质产品之间审美关系来确定形态美的属性,审美形态划分为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与传统美学的形态划分的自然、艺术、社会美等是不同。大众是城市的主体是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文化的继承者和使用者。公共环境产品设计的设计观念重要一方面即是是要完善大众的需求,进入到人性化设计。这种超越功能意义的设计,是对人生存的城市环境的社会形态、人文背景及文脉、当地文化元素的提炼。有形就有色,色彩是重要的视觉语言,它传递信息、蕴神寓意,色彩作为人类“第一视觉”,是最易震撼心灵和传达情感的。公共环境产品的色彩设计要素应针对产品造型的实际需要依据色彩学理论和配色原理,有目的的色彩配置计划。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性,强调配色的主从关系、保持配色的视觉心理平衡、突出配色的象征性、关注配色的协调美、按照色彩规律和造型法则去组合产品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美的、理想的环境产品产品色彩效果。在公共环境产品的材质运用上应把握好其形态特征来分,可分为天然与人工材料,从质感上分有软硬、精致与粗狂等,不同的加工手法也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在材料应用选择上不仅其物质属性可以适应各种功能要求,而且现代加工的丰富手段下也可以带给人丰富多彩的感受审美体验。把握好设计的整体性和物理性及艺术性基本就能设计出好的环境产品设计。

(二)公共环境产品整体景观环境设计要素

公共环境产品设计必须符合整体景观环境要素,整体景观环境的地形地貌、铺地、植被关系及景观小品。在公共环境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要因地制宜,这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道路和地面铺装设计是骨架、是网络在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以上两方面对环境产品的设计布置、造型是否符合大环境审美、是否能反映出主题性都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要素。

结语

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是具有美化环境和改善环境作用并给予公众提供生活、交流、工作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者应把握好其所处的整体环境景观、文化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同是掌握好公共环境产品的尺度、造型美、色彩美、材质美要素要素,在设计中对环境产品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要求即是对功能需要满足,还要兼具艺术美的造型。功能好与造型美观并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设计出符合时代、民族、大众的优秀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是展示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的重用标志之一。

作者:李媛 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2]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部.中国景观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部,2006.

[3]王洪成,吕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D].天津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