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校园金融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校园金融势头渐露,异军突起。以京东校园白条、天猫、花呗为代表的电商巨头,旗下消费借贷平台纷涌而现,以校园支付为切入点的移动终端更是层出不穷,各大商业银行也不断推出不同优惠政策的信用卡产品。虽然校园金融的目标消费群体庞大而集中,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消费欲望强烈,其繁荣发展的背后也暗含隐忧,各种风险和挑战也随之而至,如何做到健康良性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引导和完善。

[关键词]

信贷消费;移动支付;大学生信用卡;金融创新

1校园金融市场的阶段性现状

1.1分期借贷平台消费发展迅猛

在我国提出“互联网+”发展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分期贷款平台近两年悄然“走红”,并迅速侵袭高校校园。大学生分期消费平台的数量相对于2013年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初,已经翻了十几倍,大大小小的校园分期消费平台超过50余家,知名度最高的校园分期三巨头———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覆盖全国28个省,约2000所高校,近3000万学生。各家的“融资烧钱”大战也如火如荼,均与多家电商达成战略合作,由校园里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可见一斑。

1.2移动支付系统竞争日趋激烈

现全国高职以上的学校共有2322所,在校大学生包括日常生活费、学校各项费用、学生课外各项培训费等等在内一年总的交易规模超过1.5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且孕育成熟。以支付宝、微信为主的移动支付终端为学校定制专门的收发费系统,并利用线上快捷充值一卡通等迅速挤占支付市场,每年还因此固定增加了大量的新生用户。不少相对较小的创业公司同样抓住了细分市场的机会,创建了比如在西南地区的“喜付”校园支付系统等等。

1.3大学生信用卡抢占大额市场

针对我国信用卡不良贷款率激增的问题,银监会曾在2009年规定商业银行禁止向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单纯以发卡量作为员工考核指标。而各大商业银行都打起了“擦边球”,近年来,以父母信用作为还款来源保证的大学生信用卡又开始兴起,工商银行的牡丹卡、建设银行的龙卡、招商银行的Young卡、中信银行的I卡等抢占校园市场。据统计,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人数比例现已高达53.7%左右,在持卡数量方面,办有两张及两张以上信用卡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2校园金融市场面临的瓶颈

2.1个人征信系统有待完善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诚信研究起步较早,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也比较成熟。而我国比较完备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法律法规有待完善,高校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发展缓慢,于是征信数据的匮乏便成了无法跨越的障碍。正是因为如此,信贷消费等校园金融平台也只能笼统地给予所有的学生相对统一的授信额度,也没有办法监测学生是否有在不同的分期平台过度消费的行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的信用认知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信用知识,一时的消费冲动易使学生超出家庭经济能力可以负担的水平,能否按时还款更完全依赖于学生父母生活费给定的日期。

2.2用户流失的不可控性

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约为3000万人,尽管目标消费群体庞大而集中,但是真正选择校园金融的人数比例却难以估量。其受众面狭窄,用户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还要面对每年毕业生老用户流失的问题,缺乏用户的可延续性,有着难以规避的用户短板,而重新获取新用户又要投入大量的运营成本。此外,校园分期信贷消费的主体为生活费有限的学生,但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用户的绝对数量和比例有逐渐缩小的风险。并且这类学生通常对价格敏感度高,一天几块钱的债务可能也会是沉重的压力。因此,其业务模式受到市场的严重制约,要想在这细分市场获得盈利十分困难。

2.3产品缺乏针对性,功能开发不足

各分期借贷产品在各信贷消费平台的费率大体相同,仅仅在首付、售价、期数的组合上存在些许偏差。京东白条和花呗的功能也并非大相径庭,相反,二者共享同一个消费额度,对于用户而言,只不过是在使用平台的选择以及一些还款细枝末节上有微小差别。支付宝等支付巨头在校园市场也只是涉足一卡通充值的服务领域,细分功能极具趋同性和有限性,因而并没有一家支付平台占据着绝对优势。不同商业银行针对大学生发行的信用卡更多的是在外观上追求视觉感官差异,在发卡规定和操作使用功能上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缺乏独特性设计。

3发展和完善校园金融的建议

一方面,规范和完善校园金融监管策略,建立大学生信用机制。校园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垂直领域,却由于监管主体没有明确,本质上面临着监管缺失的窘境。为了使校园金融向纵深方向发展,使大学生的消费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分期信贷消费平台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调整刻不容缓。同时,不同的分期信贷消费平台应与学校管理部门达成广泛的合作,并利用信贷消费平台和信用卡本身的特点,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实时保存信用消费记录,进行信用评级,不断根据大学生信用的消费情况适时调整,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给予不同信用等级的学生不同的授信额度,降低不良信贷消费率。另一方面,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倡导个性化服务。我国针对大学生的信贷消费平台与银行联合提供的分期付款项目主要以数码硬件等高档消费品为主,大学生的需求频次非常之低,要想进一步拓展消费需求的空间,则必须要把目光放在寻找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场景需求的校园O2O服务上,注重小额高频交易的价值,开发出对学生更具稳定黏合力的校园金融信贷产品。倡导其创新性,通过信贷挖掘出其他形式的理财渠道,为大学生持续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同时针对差异化目标消费群体,从不同年级、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等细节出发,设计多款新颖独特的消费方式,提供大学生私人定制,准确把握特殊需求。

作者:牟昱洁 王献锐 单位:河南大学文理实验班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嘉敏.校园金融网络支付平台设计[J].硅谷,2012(8):67-68.

[2]陈锋敏,李颖智,罗田.校园金融信息化与高校管理现代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0,29(5):172-173.

[3]张春华.网络环境下的金融校园文化建设———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J].学习月刊,2010(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