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教育探讨

中学语文教学创造教育探讨

一、创新语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中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但是学生的自制力很差,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在萌芽阶段,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对人生和未来的目标。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不可否认,如果我们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自主的去学习、钻研、发现。而学生的这一系列表现也会同时促进语文教学创造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终将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的良好的的教学和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威廉•亚瑟•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是讲解,优异的老师是示范,伟大的老师是启发。”显然,教师的作用更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实践的机会,通过创设各具特色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果。如在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首先在导入时给学生播放一首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接着再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几个体现伟大母爱的片段,由此先让学生进入一个温馨的母爱情境中,学生此时心中会思绪万千,很有可能想到自己和母亲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再把学生从万千思绪中引导出来走入课文,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会提高很多,在课堂结束之前,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母爱的理解,最后,还需要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自觉性、方向性、长久性,这样慢慢的转化为稳定的内部动机,把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化为一种习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的都十分精通如何从继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古往今来,很多优秀的教师首先都是深通心理学,能恰到好处的把握学生的心理。例如:古代教育学家孔子通过多年的育人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方法,当今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等也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师一定要创新语文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关键之一。

二、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质疑精神

中学语文教师的备课要注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合二为一。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出来,留下一些值得学生去自主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在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敢回答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去和老师辩驳。爱因斯坦认为,“问题的提出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教师要从创造教育的本质来出发,着重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相关知识的提问能力。我们都知道“问题”来源于好奇,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甚至可以让学生们大胆地对既成的结论提出质疑。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什么不选择搬家,为什么要连累子孙受这样的苦?这个问题最为能被学生所质疑,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价值观上,要做到有质疑有答疑,有答疑有交流,有交流有深度。在每节课结束之前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提问,还要互相比一比谁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形成了自主参与意识,不要担心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争论的面红耳赤,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耐心的为学生讲解,而学生通过这种争论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思维和论辩能力,从而学生的创造意识也在不经意间形成了。通过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不单学生提高了思维能力,教师也会及时得到反馈,加强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通过自己热情的教学来激发学生,让学生们带着疑问积极实践、主动探索,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学习水平。

三、语文教学方法要求新立异,开展创新活动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和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注意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一定不能死搬硬套,更不能一成不变。教学方法的新颖独特、不拘一格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如教师在教授同一种体裁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法,有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有的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作者入手,有的文章可从人物的特点入手,还可以从文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入手,学生们会感觉到上语文课新鲜、好奇、有趣。教师在在教学方法上经常变化更新,灵活多变,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对学习语文的新鲜感,同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将与日俱增。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课堂情况改变把学生关在课堂里死啃书本的旧观念,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处在青春萌芽期,大多数的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有一些男同学,贪玩,进入学习状态很慢,要想让他们快速主动的进入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如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带学生到教学楼下仔细观察学校的草坪,树木,盛开的花朵。回到教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然后再走入原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并鼓励学生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人类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学语文创造教育的保障。

四、深度把握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我国教育人士对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著和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载负着知识信息的所有的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概括它,既有基础的语文教材,也有各种和语文有关的视频音频材料,以及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教科书,还有各种配套的电子教材等。教材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终身学习,人格养成的范例,这是新的教材观对现代教材的定位和评价。作为现代教师要通过教材来吸引学生,通过教材让学生发现,认知,分析和理解事物,同时也要提高兴趣,而不是必须要求学生机械的接受那些所谓权威性的知识。新课程的实施将教材的功能改为了素材提示。这种改变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发展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辅助性材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一改以往以书讲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会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之,内容的整合等。(2)自主开发一些教辅、教具、课件等。(3)进行特色教学,特色育人。(4)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当代信息教育中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知道教材仅仅只是为教学提供基本的内容,只是一个参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各种教法的特点,将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材,新颖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使原本静态、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地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唯有将学生置于新的情景与新的问题中,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才能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师的“说教”向学生“愿学”的转变。

作者:何林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