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论文(5篇)

中学语文课堂论文(5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讲求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威性,过于强调教师的师道威严,从而拉远了教师与教育对象的距离,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模式生硬单调,教学效果不佳。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学生阅读没有多少自我选择的空间。以升学率定学校终身的社会大环境下,课堂教学大多缺乏热情,学生被培养成为一部善于考试的机器。特别在“一考定乾坤”的高考指挥棒控制下,不顾对象、方法陈旧、高耗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无法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建构务实有效的课堂,把课堂变为既有传承,更有创新;既能传播知识,更能培育人才;既肯定共性的培养,更追重个性的发展。

二、走革新之路,大胆建构务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无定法”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教学对象的不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会听、会说,而且要能读、能写,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达到如此效果,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个环节:

1.有备而教教师必须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

在备课中除系统地把握教纲、教材外,教师要充分借鉴相关资料,不断探究教学内容,积极参加集体备课,主动发表自己的设想,利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高超能力,既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又不能过于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必须课前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预设引导措施,施以适当的训练活动。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2.“授之以渔”,让教学实施务实有效方法是成功的捷径。

让学生会学习,是中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会学习,必须懂得方法,教师要“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另外,教师要不断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名篇佳作,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多指导学生练习写观后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的方法,注重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进而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学得活、用得活,教师就应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鲜活的知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方法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上得到提高,通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目标更加明确,进而改变自我,由“要我学”“不会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学生会用掌握的方法不断咀嚼旧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己获得更新和提高。这就好像教师教给学生打鱼的方法,学生从此天天可以吃到鲜活的鱼。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务实有效的。

3.用细节建构务实有效的课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应注重细节的建构。务实有效的课堂是由诸多切实有效的细节构成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做好相关细节,以确保课堂的务实有效。一节课教学的开始,导入新课是一个细节,它往往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课堂效果有较大影响。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才能把他们带进浓郁的文化氛围中。

三、总结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教学效果”这个中心,根据教学对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性格特点,灵活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课堂效果务实而有效。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教师要无条件的继承;对于不足之处,要大胆革新,坚决杜绝误人子弟或高耗低效现象的出现。在教学革新的过程中,教师要坚决杜绝“走秀”和“随意”,既要传授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语文教师要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奉献的心、一腔探索的激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切实注意教学细节,用细节建构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杨耀富 单位:桂平市浔州高级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浅议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抓住学生的心,教出兴趣,教出味来,还需要教师以自己本身独特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去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其中最本质的、最重要的是生本对话。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好的情感积淀,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学语文、用语文,教会他们学语文的方法,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就语文教学来说,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领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就会脱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因此,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走出课堂阅读的空间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想让学生做到这些,就必须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形成独立的见解,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真实体验,从而真正完成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生活世界的亲历性、主动性,必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欲望,以开放的心灵与思想空间来接纳文本,创生和建构起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意识,养成和提高审美观念和批判意识。创生的脚步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更需要走出课堂的空间,实现学习的正迁移。我们既要反对任意的所谓创生,也要让学生的不同价值观和谐共存于课堂中,在一种开放的氛围中,张扬学生的独特个性,表达学生自己的精神诉求。

四、把天空还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

语文课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了?这是一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讲台是专为教师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呢?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伙伴;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言语自然禀性和自我选择,使他们得以有个性的发展。

五、让学生“心动”多于“形动”,合理安排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课堂上充满闹哄哄的分组讨论、填表……“读书”则被忽略了,文本解读被忽略了,“对话”被忽略了。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学会了一套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一些早已植根于口头言表的时令词语,轻飘飘地置于任何“讨论”的场合。教师实际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只是一种莫测高深的故作姿态和不切实际的媚俗话语。

六、总结

新课程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考试评价真正成为全面、正确、有效地检测手段的时候,语文的教学方法自然就会变革,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素养就会得到真正的、全面的提升。

作者:孙新 单位:霍邱县龙潭镇

第三篇: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突出五性分析

一、巧设提点,四两千斤———提问要有启发性

课堂的提问,不仅仅是要学生来说出答案,也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当然问题的难易有差别,有的问题很容易回答,是作为一种引导,来让学生逐步走入教师的课堂设计,去深入理解课文。但关键的问题、优质的问题,一定是要有启发性的,是要能开启学生思维的。这里的启发性,指的就是学生能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得到某种提示,从而有方向性且有效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面对问题一脸茫然。孔子就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能引领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二、有的放矢,思而有路———提问要有针对性

语文学习,平时的学习对象就是一篇篇课文。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而语文课堂的学习经常需要深入文章内部,去发现细节上的关键,品味具体的语言或是理解文章的结构。而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不容易深入到文字内部;作为教师,就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给学生找到深入探索的突破口。在这种时候,切忌提出的问题太模糊、太笼统,那学生还是会不知如何下手。如七年级朱自清的《春》一课中,如果我们直接对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写春天的”,虽然是课文的关键问题,但显然因为指向了对整篇课文的理解,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还是会非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我们将问题修改一下,改为首先提问“作者写了春天的哪些事物”,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从文中找出小草、花、春风、春雨”等答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归纳出作者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为我们呈现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一系列春天的画面。教学目标自然达成。

三、逐层深入,铺路架梯———提问要有层次性

有很多课文是有一定深度的,学生并不一定能一望即知,一下子理解到位。因此,为了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章要旨,探索较难的问题,教师对于提问的设计,就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给学生搭建问题组成的台阶,引导他们逐步地深入思考下去。如《老王》一课中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对其中蕴含深意的把握却是非常有难度的,学生是很难理解到位的。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把这个问题作了分解,逐层深入———

1.杨绛是“幸运的人”吗?幸运在哪里?老王是“不幸者”,不幸在哪里?明确:杨绛虽然家庭在中遭遇磨难,但身体健康,家庭完整,有学问,有稳定的工作收入,衣食无忧。老王没有文化,没有稳定工作和足够的收入,生活贫苦,身体有疾病,孤苦伶仃,没有家人的关心和温暖。

2.杨绛一家对老王如何?明确:杨绛一家很关心老王,女儿给过他鱼肝油治好了他的眼睛,照顾他的生意,对他很友善,买他的香油和鸡蛋。

3.“愧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明确:愧怍就是惭愧。意思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或没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羞耻。

4.杨绛明明对老王很不错,为什么还会觉得“愧怍”呢?明确:因为她享有太多老王没有的东西,比如健康,比如家庭;而她对老王虽然友善,却还是不够关心他,没有能够给他更多的帮助和真诚的温暖。她反思自己应该可以做得更多,所以觉得没能真的尽到力,因此愧怍。通过对这个句子中看似简单的词语进行逐个分析、比较,学生随着问题的指引逐步深入了文本,最后当然也就能够顺畅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当然也就理解了本文的主旨与内涵。

四、整体考虑,提纲挈领———提问要有系统性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不论哪一个教学环节,哪一个课堂问题,都应该是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提问题的时候,必须有系统性,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思考水平及某种教学逻辑,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这个方面问一点,那个方面问一点,这样学生的思路会被扰乱,也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认知,课堂的提问就会无效化,当然也就谈不上课堂效率了。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作品的主旨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对人性的异化。小说篇幅较长,描写十分丰富精彩,要学生从小说中抽丝剥茧直接深入理解主旨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往往不容易抓住要点。而作为教师,我又不能在课堂上代替他们的思考,直接给出答案。为此,在分析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我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对于于勒,在当初他还在家里的时候,人们怎么称呼他?明确: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2.当于勒寄回那封信以后,我们家人是如何称呼他的?明确: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3.当我们在船上发现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又如何称呼他了?明确:小子、这个贼、讨饭的、这个流氓。

4.我们一家对于勒的称呼不断在变,变的根源是什么?明确:钱。

5.于勒跟我们一家之间有没有什么是没有改变的?明确:亲戚关系。是父亲的弟弟,我的叔叔。

6.这不改变与改变之间表明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明确:金钱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无足轻重。以上这些问题是从整个文本中提炼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提问,学生就能逐步明白小说不仅是在写主人公一家、尤其是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贪婪,也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特点,彰显出人性在金钱腐蚀之下的异化。如此一来,这篇小说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我们就抽丝剥茧地弄清楚了。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置身于对整篇小说的理解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能增强文本的整体性观念,能够学会如何从文本中提炼重要的信息、提纲挈领地思考问题。

五、走出课堂,心怀天下———提问要有发散性

课堂中的提问,一方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因而教师要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教学中要能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从课本走出,走进社会,走进人生,这样语文学习才更生活化、更有生命力、更能体现“文化”乃至“文明”的魅力,而不仅仅是刻板枯燥的咬文嚼字,就文论文。如在教授《大道之行也》一课时,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就可以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大同社会”有什么看法,与我们现今社会放在一起看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问题不宜设置固定的框架,应该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往往能提出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观念和看法。我认为,有选择性地提出这样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也是一条不错的育人途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立足课堂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我们也常常希望学生的思维能够更有深度,而这样的问题正是提供给学生一个深化自己思维的机会。因此,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加入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适宜当今的青少年。

六、总结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提问。精心设计的问题,就好像一盏盏亮起的灯,照亮了指引学生思考的道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观点,就看我们能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得他们的思想之水奔流起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我们一定要力争在课堂上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问题,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让课堂提问充满魅力,因此,提问的艺术,还需要继续孜孜不倦地钻研下去。

作者:孙蔚 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新城中学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中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现阶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学习和发展。而通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可以有效地打破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念,改进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非常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阅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这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②语文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到语文素养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而实现良好的语文素养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盲目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无法获得培养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针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加强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语感能力也非常强,当遇到利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语文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利用语感能够推测出答案。此外,语感还体现在作文写作中,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写作水平高,行文结构合理,思维缜密,语言优美。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够提高对文章的主观感受。学生有了足够的汉字、词汇积累,阅读、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有了丰富的名句、名篇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积累,而且要日积月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语感能力也越高。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说,加强与教师、同学、家长之间的交流,通过充分的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能逐渐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例如,在学习完屈原的《离骚》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搜集屈原其他代表作中的诗句,并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如,《天问》《九歌》《九章》等,更有利于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重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语文课程本身是一门人文学科,很多的语文知识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这些人文内涵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例如,孔子、孟子、庄子等的观点,具有很多的人文哲理,放到当今社会也依然受用。教师应该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有效的提炼,并且利用人文内涵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发现美,并且能够感受美,注重审美体验,能够实现良好的培养效果。此外,学生在感受语文相关知识的美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创新是在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活跃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在情感的促使下,感受到语文文字的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会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而言非常有利。此外,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教师还应该做出如下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一些存在疑问的地方应该主动向教师提问,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感受,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加的顺利。再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新,写出别致新颖的作文来。教师通过做出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学生语文素养的快速形成。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不科学的学习方式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也无法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改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开展语文的学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下,学生会克服多个学习上的困难,勇攀学习的高峰,而在学生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其语文素养在不断地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回答教师的问题,存在疑问的地方应该积极地向教师提问,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在课下,学生应该做好预习和复习的工作。在预习方面,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将自己可以掌握的知识先消化掉,在课堂上集中学习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提高的同时语文素养也在不断地提高。而在复习方面,学生应该将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在课下系统化的复习,将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更大的进步。例如,在老舍《我的母亲》一课教学中,文章的写作背景:老舍在母亲去世差不多一年之后才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老舍也饱含血泪第一次详尽地回忆母亲的身世,文章体现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感谢,对母亲的思念。以这个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伟大的母亲,并通过《我的母亲》一课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启发,让学生将对母亲的感恩、感激、感谢等心情用言语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也引导学生去搜集一些关于母亲的一些典故,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教师应该通过提出一些经典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母亲对你有着怎样的影响?你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等,并引导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四)突破教学,加强对学生基础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突破教学,对学生基础语文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基础语文能力包括较多的内容,例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这也可以称之为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应为学生规定每天的阅读量,而阅读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生可以阅读名著、阅读课外书等等,学生通过积累阅读量,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加强写作,每个月应至少写10篇作文,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能够确保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针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主要应要求学生多说多练,多与人交流。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还是要突出重点,突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总结

在中学语文的学习中,语文素养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由于语文知识范围广、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够克服在语文学习中的诸多困难,也才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此外,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甚至能够使在相关领域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这将受益终身。鉴于语文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邓鹏斌 单位: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分析

一、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

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人们经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这个道理。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应该是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地去备课。首先,教师要备教材,通俗地说就是要吃透教材,教师在完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讲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在还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师教授教材的指针。吃透教材与把握课程标准要做到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其次,教师要备学生,教师要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现状,做到自己的授课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不能脱离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让自己的学生在现有的不同层次水平的基础上都获得知识。再次,教师还要备教法。人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教师讲课也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呆板的模式不可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如何导入新课呢?是从复习旧知识入手,还是直接导入新课呢?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运用呢?以上所有是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综合考虑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备课备到位,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二、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

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45分钟的时间里不能实行满堂灌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只能引起学生的厌烦,课堂的教学效率将会十分低下。打造高效课堂也就无从谈起。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环节要做到精讲多练。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怎么样才算是精讲?是不是讲得少就是精讲呢?肯定不是,不能简单地把精讲理解成为讲得越少越好。更不要把精讲和突出重点对立起来。精讲正是要围绕重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当然,精讲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真正能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只有在熟悉教材又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精讲。例如,讲解《分马》这一课,这节课选自于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是小说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作者在文章中围绕分马这件事大大小小的人物写了二十多人,人物多,事情多,如果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去讲,面面俱到,那么恐怕需要好几个课时才能完成本课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必须做到精讲。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有重点地去讲解。确定本课的主要人物是郭全海和老孙头,郭全海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雇农出身,的时候,积极参加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元茂屯的农会主任,他是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干部,这是本文的主人公。老孙头也是本文的主人公,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的积极分子,但他确实也有缺点,具有自私的心理。但是正是老孙头的这一点也从侧面衬托了郭全海。本文重点写了这两个人物。从分马的过程即前—中—后三个阶段围绕重点人物精讲,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主旨。其次,教师还要让学生多练。教师精讲的目的在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去做巩固性的练习。练习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学习的水平来进行。练习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又要有层次性。也就是说既要照顾学习好的学生,又要照顾学习吃力的学生。例如,在讲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精心地设计了课堂练习,重点围绕这一段文字展开训练:“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大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关的山的肌肤。……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文中描写景物的顺序是什么?2.找出文中写矮松的比喻句,并找出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3.从文中找出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地方。4.这个语段主要是写的是小雪后的山色还是山的肌肤呢?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了文章重点段落的意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总结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地加以大胆的探索,推陈出新,走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之路来!

作者:张晓婧 单位:河北省沙河市柴关学区高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