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国际理解的渗透

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国际理解的渗透

一、中学生法律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的必要性

(一)从国家课程改革角度看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程,法律意识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在初中学习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国情,了解世界,放眼未来。了解国情包括: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了解。对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对国际规则具体要求的了解。做到明确国际社会政治、国际经济及当今国际文化的现状及现代国际交往的规则。能够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要培养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能力,能够从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国际热点问题。关注世界人口、贫困、环境、和平、发展等问题。这些要求包含着国际理解教育的问题,包含着不同国家法律教育的问题。

(二)从法律教育现状看

当前在初高中阶段的法律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课程启动后,淡化知识系统性,在中学还没有建立、健全系统的、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体系,使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没有正规的制度保障,引发社会、学校、教师普遍对学生法律教育缺乏重视,出现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更别提在系统法律知识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国际交往中不同法律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国中学生法律教育的视野不够开阔,具有相对封闭性。这种教育习惯性地强调民族性,而忽视了国际性。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社会生产力发展还不均衡,地区之间在经济、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现代文明及法律意识淡薄,在权利意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由此看来,在中学法律意识的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法律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和途径的扩展。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和途径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实效性。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法律教育主要是从两个层面进行渗透: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已有的法律知识展开较为详尽的教育,建立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在讲解法律知识过程中注意找准契合点进行渗透。例如: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男女不分性别,一律平等。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平等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我国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这些和国际理解教育是相通的。再如,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这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国法律也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尊重主权,强调合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根据时事教育的需要,补充相关内容渗透法律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结合。

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际规则意识的教育。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将更为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我们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也要遵守国际规则。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和途径,不应该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周的升旗仪式、各种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法律教育与国际理解的结合,形成符合法律要求的国际理解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我校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课程建设采取“加法”与“乘法”相结合。“加法”就是增开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而“乘法”则是将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理念,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充分挖掘跨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交集,丰富学科教学的教育内涵。

(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多元观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理解国际的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初中年级开展的英语文化周活动;高中年级组织的国际问题的英语演讲和英语辩论比赛;在方庄社区开展外国人生活情况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国际社会的法律要求、伦理准则、价值判断标准等进行有机融合、渗透,以达到增强学生理解、自立、自治、认同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将法律意识与国际规则的理解落实到自觉行动中。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共生观念。

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是通过多渠道进行的,我们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巨大功效,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法律教育。环境育人是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窗口,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又可以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直接发挥舆论的导向、监督、育人功能,如借助校刊(学生刊物)、校园网、宣传橱窗和学术讲座等方式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切实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通过学生自治,强化中学生法律意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本观念。

教育结果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包括内化和外化。其中更重要的是内化,在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中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内化,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生活与管理的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本观念。通过拓宽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学生体验参与学校民主生活与管理,有效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学生会、团委、年级自治会、班级委员会的竞选,亲身参加民主活动,有效增强权利与义务意识。

三、在中学生法律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目前正处于“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国际关系问题的理解,法律的尊重、遵守及执行力度的状况将决定现今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和未来是否能符合世界公民的要求,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长期而又伟大的工程。为此,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应坚持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有失偏颇。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渗透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从事此项工作专业人员的再教育及专业化培训要及时跟进,提高实效性。还应注重学校整体认识的不断提高,增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以上所提到的均离不开国家、社会层面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撑。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做到不断的提升与发展。

作者:黄京 单位:北京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