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职教经验借鉴思索

国外职教经验借鉴思索

本文作者:周丽丽 单位:淮阴工学院财务处

CBE/T即Competence-BasedEducationandTraining,是一种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其产生于二战时美国对技术工人的培训,在20世纪60年代被用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此后不久传到加拿大,并对其职业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其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它对学生质量的评价也不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更关心学生接受教育训练后实际具有的操作能力。

日本的高职教育也强调产学合作,但它并不像德国那样直接把企业教育全面引入到高职教育的过程和体系中,使企业成为直接教育主体之一。日本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更加多表现为“产学合作”,这最接近于我国目前所倡导的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但其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企业对学校直接提供资金资助,学校必须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在产学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还常常互派技术人员。这种深度的“产学合作”模式,既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也使得学校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方面更加切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职教育的主要阵地,它立足社区,致力于为地方服务,一般交通便捷、学费低廉。社区学院的针对性非常鲜明,每个社区学院都根据与其它机构签订的合约提供有关的训练和服务,为特定的企业开设课程,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培训内容等,合约服务成为社区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社区学院的发展给予极大自由,鼓励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此外,社区学院非常注重提供给每个社区居民平等的学习机会,尽量满足不同群体对学习内容、层次和时间等的不同要求。

虽然不同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国别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就培养适应经济建设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除了教育体系结构的细节性差异之外,实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系统都有着一些共性的理念与思路,呈现出鲜明的经验特征。

办学定位准确。科学定位是高职教育办出质量、办出特色的前提。很多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拥有了准确的办学定位。比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社区学院树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开设国际化课程等,为高职教育走向国际道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教育中共同发挥作用,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主导地位,强调对学生自觉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使德国劳动者的高素质、产品的高质量在国际竞争中很受瞩目。

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要。专业设置满足企业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和活力的保证。发达国家高职教育都会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如美国社区学院经常开展调查和预测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的活动,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而日本在近20年间,高职教育始终以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为指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保持了“重实践、重现场”等基础特征,还在迎合多元化发展策略上作了极大的调整,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益得到了强化。

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灵活的办学形式为高职教育的规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这种灵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制设置。既有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广泛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也有只培养学生具有某一职业技能的单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以日本为例,有全日制学校、定时制学校和通讯制学校。定时制学校招收在职人员学习,大部分晚上上课;通讯制学校则以自学为主,学校采取报告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指导,或利用广播电视指导,最终经过考试合格得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即可。而从学制设置来看,美国既有两年学制,也有四年学制,学生自主选择两年后直接工作还是续读两年。

校企联系十分密切。高职教育和企业的结合是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建立学校与企业新型战略合作关系已经被各国教育界逐渐认可,因此西方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都具有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注重校企合作的特征。虽然各国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尽相同,但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都不是表面的、浅显的,而是深层次、多领域的,尤其是在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加拿大CBE/T模式,企业教育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的传统高等教育的限制,真正走上了根据市场要求培训学生、根据市场规则评价学生的高职改革创新之路。

完善法律制度,提高政府重视程度。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法律的健全与严格,也是各个发达国高职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根基。在发展高职教育过程中,成功国家都制定出台过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法制化。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还很大,必须迎头赶上。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同样,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明显快速增长。如果政府不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加以宏观调控,那么很可能造成高职学校间的恶性竞争、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为了兼顾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政府的行政权力、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来配置资源,促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以及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彻底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中,确保工与学的有机结合。要让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为导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合理分配不同类型课程的比例,注重形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并特别强调校外实践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毕业生才能从被动的求职者变为主动的创业者,从毕业后寻找工作转变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所以,高职教育改革过程时,要把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把创业教育列入课程计划,使它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培养他们的工作创造性和创新能力。#p#分页标题#e#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我国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这种规定在实际中很多已经流于形式,绝大多数老师缺乏甚至完全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虽然高职院校教师中也有企业技术人员,但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最高。很多教师只是通过一次考试取得某项职业技能证书,便可以被视为“双师型”教师,没有切实的实践工作经验,何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新考虑高职教师执业资格及其认定标准,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教师引进的重要条件,让更多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逐步实施职业教育新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对教师实际工作经历的要求。对于老教师,则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的岗前岗中培训,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升他们的技能教学水平和能力。

坐实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2006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校企合作,“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也都把加强校企合作列为重点工作,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合作大都还是表象的,并没有能够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真正体现企业的作用,更不要说让企业成为培养主体,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提升。只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找准各自利益的结合点,企业和学校才能树立牢固的合作思想,全面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应努力使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大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企业也应积极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厂地,甚至可以直接把车间变成课堂,选派热心教学的员工管理、教育学生,与学校共同评定学生考核成绩,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