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范例

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课范文1

第一,实践性。为什么叫综合实践课呢?体现在课程组织形式的实践性上,是相对于理论来说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内容。比如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应用于现实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学生的实践。例如,在小学三年级设计《制作年历》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是对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又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来制作年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活动开始时,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哪几种年历?”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展示教材中四种类型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在具体制作年历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确定制作要点,为学生的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之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的活动结合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活动中既享有充分的自由,又不会束手无策。

第二,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较死板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的课堂,它是十分幵放的,无论是活动的形式、时间,还是活动过程,或是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评价,都是开放的。教师可以不受限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活动空间,或者是课堂活动,或者是室外活动,或者是社会活动;约定活动时间,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周或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决定活动方式,可以上网搜索资料,在家里或社区调查数据,可以实验,可以画,可以宣传,可以设计。

第三,拓展性。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活动中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它抛幵课本,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本之外的知识和内容,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和习题,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内容,使数学学习变得多元化,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例如,在教学“加法估算”后,我设计了一个案例。今天是小胖的外公的生日,小胖的妈妈带领全家到饭店为外公庆贺,入座后妈妈请外公点菜,外公把菜单递给小胖笑呵呵地说:“今天我让小胖为我点菜,但有个原则——不能浪费,钱数控制在200元以内。”请你帮小胖来点菜。学生在帮小胖点菜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就餐的人数、家人的口味、菜价的高低、营养的搭配等。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而且思维活跃,既能将枯燥的估算知识运用于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中,拓展所学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认识周围的世界。此项活动设计内容具有拓展性,学生操作起来也容易,从而吸引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反思

第一,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纵然有许多优势,如开放了课堂,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化了课堂内容,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所面对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多在6~11岁,还比较小,许多能力都不具备,而且普遍比较贪玩,所以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要问一问自己,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设计的活动学生能否理解,能否从中得到些什么,能否喜欢?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得不到他们的喜欢,或者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那么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不如不组织。

第二,活动是否符合上海二期课改要求。上海二期课改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学力,其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程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向学生提供5种学习经历,建立8大学习领域课程。上海二期课改是对上海一期课改“素质中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全新的科学课程观和整体学力观基础,以回应上海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否符合上海二期课改的要求?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把学生放到了活动的主体位置上?又是否可以适应并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第三,活动是否重形式轻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全国多地都实行得如火如荼,然而真正取得效果,达到目的的却是少之又少。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所设计的活动课是否形式大于内容?因为我们习惯了满堂灌的方式,可能对活动课还不太适应,实施活动课也是迫于教学改革的压力,或者为了应付学校,又或者为了单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这样的话,自然活动课的有效性就有待考究了。

第四,活动是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然而我们费时费力费神地来做这个活动课,究竟有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表面功夫,还是真正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课实践性差,学生无法通过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那么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又有何意义?

第五,活动结束后有没有及时地促进学生认识的升华。综合实践活动课完成以后,我们是怎么做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把它放在一边,上完了就是完了,不再去抓住活动课的机会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殊不知,在活动课结束的时候,正是总结活动、促进升华的好时机,这个时候教师若抓住时机则可以使活动课的内涵得以升华。

第六,活动是否会影响学习效率。很多教师不愿意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原因是感觉这种活动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甚至会认为浪费时间,分散了学生注意力,感觉活动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活动课如果组织不当,多多少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在期末考试临近的时候,就不宜组织活动课,一来影响了学生的复习时间,二来容易使学生分心,可能会影响考试的临场发挥。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课的时候,一定要经常追问,这个时候组织活动课是否合适?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综合实践课范文2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趋于自主独立学习活动的生态化空间,在活动课实践教学中小学生是这个生态化空间的主导者,完全拥有实践活动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而任课教师在实践活动课中只充当着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之下,自主动脑去思维,自己动手去操作,用心去体会和亲身感悟。通过走近小学生的生活,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致。提升小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有效。

1走近小学生的生活,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倡导的是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导学生投身于实践活动之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之时,必须要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设计要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以此来缩小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承建一座知行而统一的实践桥梁。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知行统一课程教学目标呢?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就是选题环节。所以,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为学生选择他们身边生活实际的题材,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例如,在开展《我为家乡当导游》综合实践活动时,有的小学生立即就表现为拒绝参与的姿态,心里产生不想参与活动的想法。为此,我经过调查了解到原来主题中所涉及到的家乡更多的是指小学生所生活的地方,省、市、县或乡镇村屯,对于很多旅游景点知道甚少,开展起活动来压力是非常大的。针对此种状况,可以将家乡的范围缩小到学生生活的小范围内,是市区的就写市区,是乡村村庄的就写乡村村庄。这种方式立即调动起小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他们都积极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争当起家乡小导游来,热情地为“游客”介绍自己的家乡。这种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课选题让学生乐于参与,自觉行动,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均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以有效激发。

2提升小学生的能力,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

我们在着手指导小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因为我们懂得,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称之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为明显的特点。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必须去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让小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争取达到增强小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把握恰当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此来增进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培养小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有针对性为学生选择引入一些相关的社会焦点话题,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帮助。例如,我们在学习《地球家园》这一课内容时,任课教师便可以抓住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焦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找寻全球气候变暖中一些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因,教育学生从小树立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接着,任课教师就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组织学生亲临实践活动中,带上清洁工具,到街道边的墙壁上清除小广告等“牛皮癣”,捡拾路边的白色垃圾,并带领学生通过进行“燃烧塑料袋”的小实验,使学生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有了更充分的认识,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了小学生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

3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组织小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倡导小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由他们自主进行选择。应该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发挥出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去放眼关注周围的世界,了解自己的权利与责任,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依据自己的思路找寻线索,制定有效的活动计划。例如,在主题活动《节日美食》中,引导学生交流当地的节日都有哪些,哪些节日会举办隆重的庆祝活动。而后将话题引到节日美食上,引导学生交流当地节日的美食都有哪些。面对诸多的节日美食,学生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涨,想知道的东西特别多。有的想知道美食的种类,有的想知道美食的制作过程,有的想知道美食的营养价值,甚至有的还想知道美食与当地民俗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小学综合实践课有效的教学途径很多,需要任课教师努力钻研与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课范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小学教育;问题与对策

放眼整个教育界可以发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所有学科中的地位日益提高,综合性的教育对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整合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亟待改善,如教学主题单元分布不够科学、综合实践活动意识不明显等。因此,本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与分析,无论是对小学教师还是整个教育界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最终希望小学生在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能够愉快度过整个小学学习阶段。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出现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事实上,从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相比较其他学科的发展进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称之为“新鲜出炉”,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也反映出我国教育体制已经开始朝着“先实践,后推广”的方向发展。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其学科的教学方向、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式等,都与传统的各学科教学存在较大的不同。从教师层面来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还存在较多的未知之处,且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学生磨合程度不佳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讲,对此科目的教育意义以及学习作用并不十分了解,甚至部分学生对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以及如何发展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从而导致这一学科的发展速度非常慢,也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学校对整合的重视度较低

对大部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之间的整合现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大部分的教师依旧过于偏重主科文化课程的教学,对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科目并不在意,这既不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其余学科之间的整合。另外,通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研究发现,主题内容分布为每册二十课,每个小活动为两课,且内容关联性不强、课程内容较少;综合小主题的主题三到主题五之间有六个活动,且难度较大、前后承接几乎无过渡。例如,主题三“早餐吃什么”第一课“我来设计营养早餐”与第五课“端午节包粽子”,同为对食物的认知和基本食物制作的学习,但由于两节课相隔较久,导致小学生忘记之前学过的食物相关知识,再次学习时又要重新讲一遍,非常不利于知识的记忆。这些现象表明,教材虽然丰富了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学习内容,但在单元设置上不能满足所有小学生的活动实践需求。这就需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现实学习情况和学习诉求对教材进行分析梳理、结构优化、设计重组,使单元教学模块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过渡,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提高学校及教师对整合工作的重视

对新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各学校不应该将此学科单独划分出去,或者试图在短时间内使综合实践课程独立开来。首先,想要快速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应该使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例如,语文、劳动、数学、音乐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渗透,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之间形成的整合创造条件。其次,想要营造良好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建设发展环境、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核心素养,就要从提升整体教育工作者对核心素养建设的认知着手,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必须在工作生活、工作实践中反思自我、改进自我,从根本上解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核心素养建设遇到的问题,进而优化核心素养建设发展环境。学校管理层人员可以牵头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开展核心素养建设等相关的学习活动,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共同观看国家工作相关的新闻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定期参与核心素养建设相关考试、比赛等。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App、互联网平台、宣传栏、图书角等媒介,宣扬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工作意义,也要对缺乏核心素养培养的危害进行传播普及,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素养培养的信息,以正确的工作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尽快提升整体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工作思想水平。最后,要知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管理层应尊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意见,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教育工作生活中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被呵护,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二)重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若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效率,就要将各种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由于新课改政策的大力推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授课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有效的教学资源,无论是自行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课程资源,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有效课程资源,都可以采取无差别的“拿来主义”策略,再通过反复的教学实验与总结工作,将课程资源整合为最适合本班学生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在小学生进行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授课教师可以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建设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此特点,结合教学和生活情境,使课程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有趣。在授课时,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所说的话,通过思考也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对于形成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融入实际生活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有的内容都局限于课本知识,那么实践活动便不存在,各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也将会变得枯燥无趣,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将其与各学科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将德育教育、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相融合,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标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而引导和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对小学教育现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由于缺乏全面科学的教育规划和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导致德育教育的形式大于内容,表现为过于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有效的实践活动,这样的做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使德育教育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有效转化。而通过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融会贯通,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再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德育与劳育的实施基础,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来解决教育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在劳动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还可以使小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彻底改变贪图享受、爱慕虚荣、不劳而获、偷奸耍滑等不良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德育教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核心体现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另外,还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体育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式学习,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是如何获得的,学习目标是怎样达到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而不是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因此,教师需提供更多的空间与机会给学生,使其想要自我反省的时候能够有人倾听、有人帮助。例如,组织交流小组,在同桌、同伴、小组之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练习观摩和评价,通过互相交流自我评价的内容,由同学提出评价中缺点的改进方法,教师负责总结,促进人人参与,从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效能。教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行者,应快速捕捉新课改的指导方向,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反思性评价,并找出相应办法使其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的作用进行了解,还可实际组织一些关于自我反思与评价的课堂活动。例如,在制作美味早餐的比赛中,教师将比赛的精彩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赛后回到教室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学生观察自己在赛场上的表现,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总结然后与教师分享,使其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技能,并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后和教师沟通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建立举报机制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监督,鼓励采用网络、邮箱、电话、信件等较隐密的举报方式,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以及管理层能及时接收到受服务者所反馈的真实问题,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处理信息和查询解决情况,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工作的推进。

三、结束语

综合实践课范文4

[关键词]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引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2]这说明,高校各学科专业下每一门课程都应发挥思政作用。“综合商务英语”是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时间长,课时占比多,需要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发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作用,服务立德树人,培根启智,使思政融入课程并落地。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研究对“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实践研究。

二、对“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解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反复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持以德为先”和“完善德育评价”。[3]“立德树人”“德育育人”处于突出地位,这为高校课程思政内涵进行了精准定位。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4]。具体到应用技术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建设层面,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当根据授课单元主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内容,一方面传授商务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增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特定商务情境下进行交际,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商务素养。另一方面,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了解、关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现状,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家国情怀;同时学生应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塑造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活动方面,教师起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组织教学要素,重点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及其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突破自我、进行探究、认真负责的良好品质品格,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在思想意识、态度行为方面打下基础。在课程评价方面,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诚信敬业的态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认真做人、做事的责任心。

三、“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设计及实施

(一)研究的问题

研究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一是结合单元主题,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课堂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唤醒学生家国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二是设计教学模式,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机联动,通过活动形成学生对课程教学人人参与、进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并激发学生不断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畏艰难。

(二)研究基本情况

综合商务英语所选教材为《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1—5册,每册12个单元,课程开设历时6个学期。在学生基本情况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招生时并不设置高考英语分数线门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左右的学生表示,相较于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更喜欢课上集中学习。在年龄上,学生基本全员是“00后”。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1.教学内容的完善

课程思政不是在课堂上去讲思政内容,而应是基于思辨能力,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要实现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商务知识传授、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立德树人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需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潜心挖掘其中可能蕴含的思政元素,或者根据单元主题,有机增补思政内容,为上述三位一体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对各单元主题和主要教学内容的研读,规划、梳理、增补出与各单元主题相关的隐性思政融入素材。笔者主讲第5、6学期课程,正常授课内容经筛选后为第4册书7—12单元、第5册书2—9单元,两学期共14个单元,每学期讲授7个单元。各单元聚焦主题相关的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讲授主题相关商务知识。根据单元主题,有机融入隐性思政内容。融入内容主要来源于《谈治国理政》(一、二、三卷)。主题为管理风格(ManagementStyle)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我国依照依法治国新理念进行国家治理及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典的施行。主题为团队建设(TeamBuilding)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刘永坦院士团队事迹。主题为融资上市(RaisingFinance)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相关论述中,我国承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渠道的内容。主题为客户服务(CustomerService)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快递小哥汪勇的事迹。主题为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我国伟大抗疫精神、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主题为并购和重组(MergersandAcquisition)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主席关于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演讲中关于文化包容的重要论述。主题为培养(Training)和就业趋势(EmploymentTrends)的单元,经过整合,隐性融入内容为我国鼓励创新创业疫情防控期间政府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工匠精神的相关材料。主题为能源(Energy)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主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主题为营销(Marketing)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主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有关论述。主题为企业伦理(Ethics)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海尔公司诚信经营的故事。主题为财经(Finance)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挽救中国香港地区经济、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中关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的论述。主题为咨询(Consultants)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成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典故及其英译分析。主题为战略(Strategy)的单元,隐性融入内容为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关论述。以上思政点的融入,既秉承“治国理政进课堂”的教育要求,又辐射单元主题,润物无声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2.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程授课线上、线下相结合,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各单元基于主题的听说读写每部分任务活动开始之前,设置好线上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先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自测活动,同时记录自学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线下课中环节,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课前5分钟,学生以小组形式用英语向班级同学介绍“每日一词”,主要是关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或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法、说法的英文译法,及关于这些词或词组的背景等基础知识。选词范围主要来自学习强国App,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官方主流媒体。学生须在课前请示老师,听取老师意见,然后根据所要展示的内容制作PPT,课前5分钟内进行宣讲。这一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关心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做好词汇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储备;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小组协作、思辨、用英语进行公众演讲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这一环节的双重作用,本身就是一种课程思政的体现。二是课上教师对课前学习进行归纳梳理、释疑解惑。各单元关键词汇运用任务中的所有汉译英句子,遵循“主流媒体进课堂”的指导原则,均选自新华网、中新网、中国日报英文版网站、CGTN网站等主流媒体的官方报道,内容皆为积极正面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在国际上做出的贡献等相关报道。之后重点对单元文章进行结构及写作方法分析,引领学生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学习照应主题的隐性思政融入材料,以更深刻地理解主题,了解我国在相关方面的基本情况、典型性事件等,为后续学生查阅相关案例并进行汇报做好准备。同时,布置学生课后需要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任务,结合单元主题和隐性思政内容,带到课上做展示汇报。三是对之前布置的汇报任务“展演”,进行小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课后线上完成体裁写作任务和单元反思总结,教师后续给出反馈意见。

3.教学方法的使用

根据每个授课环节实际内容安排,主要采取翻转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汇报、集中理论学习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鼓励式教学方法。聚焦语言基本知识的课前学习任务、课上释疑解惑环节,主要采取翻转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课中授课环节主要采取课堂汇报、小组讨论教学。其中涉及重要文献学习的,则采用集中式理论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涉及具体案例、事件的,则采用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课后的线上语言输出任务,教师给出反馈指导。总的来说,通过课程任务的设计和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可以帮助学生互相碰撞思想火花,形成合力。力争做到课堂活动人人参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品质,以满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

4.教学评价的实施

课程思政应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评价也应体现出思政元素。形成性评价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5]本课程在这方面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设计实施了课堂活动的学生互评环节。通过生生互评,一来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视角,去了解他人任务完成情况,互相学习,对比不足之处,完善自身。二来通过互评活动,引导学生对他人成果给出客观公正的评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认真做人、做事的责任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踏实、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一定的思想意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准备。第二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以及强化德育评价、体育评价、美育评价、劳动教育评价等[6]。作为德育评价的一种探索,本课程尝试性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置了一项占比10%的诚信分。这一项主要是看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是否按时、有无抄袭等,会在诚信分上有不同的体现。这对于培养学生守诚信具有积极作用。第三是学生在每节课前5分钟的“每日一词”环节的表现,纳入过程性评价。学生“捕捉”到的“热词”,如能围绕与家乡的联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情况相联系、结合自身实际谈怎么做等相结合,则会得到较高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四、“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与反思

(一)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热情高、参与度高,思政内容激发了学生爱国之情,唤醒了家国意识、紧迫感和使命感,能够身体力行去思考实际问题,并体现在行动上。例如,第5册书第2单元Training和第5单元EmploymentTrends,围绕培训与就业,主要介绍了德国学徒制和不同的就业形式等相关内容。学习后,根据单元主题隐性融入的思政内容为我国倡导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近年来支持鼓励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内容,鼓励多种就业形式的相关材料。之后布置学生完成小组汇报,结合当下实际,谈学习主题内容后的收获和看法。学生们展现出了较好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有的小组从工匠精神出发,思考应当如何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为未来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的小组从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导向出发,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要从眼前做起,踏实走好每一步。再例如,一组学生所宣讲的“每日一词”为“杂交水稻之父”(theFatherofHybridRice)。学生不仅介绍了该词组英文译法,并用英文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的生平和卓越贡献与成就,还找来了影片《袁隆平》的结尾部分,袁老用英语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解释“禾下乘凉梦”的片段。致敬伟大人物的同时,也激励学生们努力学好英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之后,该组学生展示一组照片,是自己身体力行,在食堂就餐时采取光盘行动。此外,学生互评环节的评错率降低,不认真、不客观给分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们从最开始的完成任务、走形式、草率处理,到认真对待、仔细阅读、权衡比较,拿不准的地方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在对他人负责、认真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有了很大转变。综合以上各例,可以看出,隐性融入思政内容的综合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为专业知识赋予了价值能量,潜移默化中为商务知识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起到价值引领作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使命感、紧迫感。同时本课程在帮助学生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积极实践方面也起到了作用,这些都体现出课程思政育人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反思

综合实践课范文5

关键词: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改革

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在实际发展中,需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将软件工程作为主要依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软件方面的专业人才。

1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定位分析

在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开发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部分,且在课程开发期间,也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总体规划的目的,创建合理的教学机制。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操作能力,创建合理的教育机制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软件管理与测试维护等能力。可以创建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建立软件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在课程群的支持下,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筛选最佳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针对实践流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协同,提升整体工作的完善性与可靠性。对于软件开发而言,在综合实验课设计与规划期间,需制定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明确各方面课程要求,协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实验课的核心地位,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为了更好地进行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工作,需合理实现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际工作期间,需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更好地进行软件工程的教学工作。在综合实验课中,教师可以利用项目案例示范,将学生作为教学主导,协调教学模式,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软件工程的开发与设计任务。使得学生全面理解软件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方式,了解软件工程课程的基础概念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措施思路分析

在针对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明确具体的思路,创建合理的规划设计体系,理清各方面实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具体为:

2.1积极借鉴企业的实验模式

在借鉴企业实验模式期间,需将学生自愿参与作为主要的原则。将学生划分成为四人到五人一组的小团队,在全员参与期间,划分每个小组的职责。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交流,针对学习方式与知识等进行共享。在此期间,可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建良好的教育机制,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

2.2合理选择项目案例

在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实际设计的过程中,需合理选择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制定综合性与创新性的教育机制,筛选最佳的软件开发项目进行教学指导,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支持,促进合理的教学。在此期间,应针对软件项目与具体的实践操作内容进行设计,提升教学工作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案例都较为简单,只能针对学生某项知识的学习进行巩固,无法达到合理的教育指导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需要具有一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项目管理类型、软件架构设计类型与软件测试类型的案例,使得学生在合理实验的过程中,总结丰富的操作经验,更好地掌握软件工程设计与测试方面知识技能[1]。

3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建设措施

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建设期间,教师需树立正确观念,明确各方面知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改革方式解决问题,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具体措施为:

3.1针对实验流程进行规范

对于软件工程实验课程而言,通常教学流程与企业实际操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没有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操作,会导致学生出现工程能力低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做好实验课程教学流程改革工作,建立主流企业软件项目开发机制,完善实验课程的操作流程,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验场景。在此期间,需要选择完整的项目案例内容,创建合理的工具平台,以此模拟实际实验开发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工程能力,提升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规范化水平[2]。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教师还需创建符合要求的教学流程,明确实验课程中的计划方案与关键环节,在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情况下,了解项目实践操作与实践教学方式,以此提升整体教学工作效果。在创新实验流程期间,教师可以针对迭代设计进行合理的创新,明确项目开发的实际流程,加大学生的协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信息数据自动化的收集与共享,创建软件的开发平台。为了满足课程的建设要求,还需建立综合化的软件开发教学实践环境,明确各方面工作目的与要求,加大整体设计工作力度。在实践环节与开发期间,还需科学设定实验课程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明确各方面要求,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3]。

3.2做好实验指导方式的改革工作

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期间,还需做好实验指导方式的改革工作,明确各方面指导要求与原则,创建合理的教育方案。在此期间,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打破传统实验课程指导教学的局限性,创建合理的项目案例教育机制,在每位教师的合作之下,做好课程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软件开发与测试能力[4]。例如:学校可以针对软件工程项目测试内容、过程内容、管理内容与开发内容等设置专门的教师,在多教师分阶段指导的过程中,更好地创新知识体系,对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衔接,制定完善的计划方案。在实际指导工作中,还需设计科学的教育方案,例如:利用三个阶段五次迭代的方式开展实验课程的设计工作,在精细化指导的过程中,树立正确观念,全面优化教学设计工作内容与体系。同时,学校还需做好实验课程项目规划工作、需求分析工作等,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程系统[5]。

3.3实践考核改革措施

传统实践课程考核通常都是利用系统演示方式与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处理,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进行打分,但是,此类方式在使用中,未能更好的评价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技术掌握能力,导致教学工作失去原有意义。因此,学校需针对实践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要求教师在评价期间,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软件开发测试管理能力等,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与质量,满足当前的考核要求[6]。

4结语

在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制定完善的改革方案,协调各方面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完善实验课程的流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创建多教师多阶段指导机制,实现实践课程评价方式的合理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吴春雷,刚旭,崔学荣.软件工程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180-184.

[2]薛雪,刘晓文,陈桂真,等.蔡氏混沌电路综合设计性实验[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6):44-49.

[3]屈乐乐,杨天虹,胡爱玲,等.基于HFSS的微波器件仿真实验设计与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86-89.

[4]周宇,赵洪达,张倩雯.软件设计模式课程实验教学系统探索[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7(5):86-90.

[5]陈西江,章光,陈先锋,等.多元化安全科学与工程创新试验平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5):260-263.

综合实践课范文6

在对“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应用;采用“翻转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设计作用,能够使课程设计质量上一个台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建立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及考评标准,切实推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与作用。

关键词:

综合课程体系;改革;机械设计基础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逐步发现了以下问题

1.1课程设计以齿轮减速器为内容,通常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三、四周之后单独进行,有的专业甚至在下个学期才安排课程设计。这就造成了一个体系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分离。使学生对理论分单元的理解缺乏系统的概念,忽视各个部分间的联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时间共2周,除去教师开始布置任务、专题辅导(结构工艺设计计算和CAD绘图)和学生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之外,学生要在1周多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结构设计计算和绘图工作非常困难,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消化和思考。

1.3学生对课程设计(齿轮以减速器设计为例)的内容缺乏系统理解。设计时很难和理论内容建立直接联系,老师讲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对相关技术标准、手册、设计准则不熟悉,依葫芦画瓢的不在少数,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强化工程概念的目的;课程设计内容难以强化学生在制图和综合应用基本原理、标准及设计准则进行设计的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目前企业界真正需求的。

1.4设计内容陈旧,设计方法呆板,设计手段落后。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认真思考,而且将错就错,掩盖问题。这样的学生即使通过了课程设计,也收效甚微,达不到课程设计的预期目的。

1.5上述问题也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生产实践,甚至影响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上现状就要求我们通过机械设计基础及其课程设计综合课程体系改革,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进行整合,提出适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

2具体改革内容

根据社会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融合和相互渗透,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的新体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1改革教学目标

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面向职业岗位,强化“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构建动态教学目标。

2.2改革教学内容

①时间整合: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把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时间由原来的分开设计整合为一,同时增加设计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实际设计能力。②内容整合:以设计对象为主线,在设计过程中引入相应课程基本知识点,使理论与实践设计工作真正对接。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与课程设计贯通,由根据设计要求到机械运动方案及其运动与动力设计(即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再到机械系统结构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即装配图及零件工程图的设计),并在各个设计环节以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在设计过程中以任务引领使学生主动掌握相应基础理论,加深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加强设计中的工程意识,培养综合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在原理方案的设计、执行机构的设计、传动方案的设计、结构设计等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理论课程内容。目前各高校都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和课程设计改革实践,但两门课程合在一起的教材和指导书还很少见。因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编写适合于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综合设计的教材和指导书也是课程体系改革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设计手段改革

传统的人工手动设计计算及绘图的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科技。现代化综合设计手段的应用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素质。在设计过程中加强CAD、UG以及虚拟样机技术的运用。虚拟样机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受到了制造厂商、科研机构、大学、公司的极大重视。其中ADAMS是美国MDI开发的非常著名的虚拟样机分析软件。尝试以ADAMS为工具,让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机构进行建模与仿真,真实地仿真机构的运动过程,观察设计对载荷分布和强度的影响。改革设计手段,与现代化设计技术接轨,同时给课程设计赋予新的活力。

2.4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翻转课堂”组织授课,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把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视频、动画构成的动态教材-微课。微课集成动画、模拟仿真和丰富的图像信息扩展了学生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再通过“翻转课堂”课后在线讨论和课堂师生面对面讨论答疑,内容层层递进,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课堂上安排任务,让同学们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解决办法,每个小组长将讨论结果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及时纠正同学们的理解错误。

2.5改革考评方式

综合实践课范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学制度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就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展,从而体现出教学目标以及办学特色。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小学在开展和实践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

一、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实际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此不太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常被其他学科所占据,教学质量较低。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也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没有将其安排到抽测科目中,这也就进一步导致教学质量久久不能提升。第二,教师自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升[1]。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小学时期的学生应当将自身的学习重点放在各文化课上,所以一味地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考试中不能够被体现出来,所以课程的开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第三,对于农村小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存在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或是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时,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涵,导致课程的开发重形式轻过程,且形式过于单一,存在资源不足、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第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基础性条件的支持和辅助,大部分农村小学由于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较大。

二、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可行性策略

(一)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促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践[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提升课程的活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再综合考虑教育与课程发展存在的规律,然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之间相互统一协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开发出能够提供给学生选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以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为参考,以培养当地人才为前提和保障基础,及时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把国家规定的相关政策及课程方案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促使国家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育与农村小学培养目标一致,突出农村的特色,促进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

相关部门应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确保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渐渐地在教学工作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在这种教学背景下,学校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而言,由于身处的环境,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存在着自卑心理。所以说,相关部门只有完善和优化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保护制度,才能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参与度。

(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

积极开发和实践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能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课堂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小学教学中的每个科目在课程体系中都发挥着自身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对各科目的学习,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因此,农村小学一定要坚持各科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地通过以下手段来落实各科的教学。首先,学校应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采取专职、专任的手段来确保教师团队具有专业性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并合理地分配教学力量,提升各学科的总体教学质量;同时还应当完成对各学科的同步管理工作。例如,科学学科的测试手段应当是通过实验报告或者观察记录等方式开展;美术学科应以学生绘画作品的形式来进行检测。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的作品及各个学科的试卷交给家长观看,让家长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小学各个学科之间要避免出现相互挤占教学时间等不良现象。即音乐课、体育课、美术课一定要避免被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学科所占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各学科教学的平稳进行,进而为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和关注各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重视和关注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开展的实践活动是多样的。根据其类型我们将其分为四大类,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劳动教育等,我们以趣味知识类的实践活动开展为例,管理人员在学校中应合理地为学生组织和开展少年讲坛、情境英语及趣味数学等实践活动,以实现各种实践活动和学生的各科学习相互联系,通过各种形式多样又有趣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当为学生开展趣味数学这一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并且规定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观察从校门口经过的车辆数,或是在学校超市里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关系密切。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能够体现出农村小学的办学特色,还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教师要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优化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制度,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基础及重视和关注各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提高农村小学学校教学质量的“双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韩东.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三化”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5(03):52-53.

综合实践课范文8

(1)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2)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