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范例

地理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1

1.要发挥地理这一学科的趣味性。

对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尽可能多地联系初中生生活中的经验,使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不是古板的,枯燥的,而是鲜活的,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在身边。这样,初中生就会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渐渐地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初中生播放一些地图和地理图片,与初中生一起探讨研究地图与普通图片有什么相似处和不同的地方。这样就解决了初中生看不懂地图的难题,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教师要与初中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所谓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机械地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接触和交往。地理教师要与初中生打成一片,不仅仅要在知识上进行交流,在情感上也要多多的交流。教师要多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多和初中生沟通,不要给初中生太大的压力,要和初中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教师与初中生缩短心理之间的距离,产生好友、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初中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激发初中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只有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亲近了,喜欢上了教师,渐渐地才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4.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趣。

教师在进入课堂给初中生上课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如果教师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初中生听课的质量。只有教师乐观、开朗,初中生才会精神振奋。

5.在一堂课的开始,地理教师要做好导入

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联系一些趣味故事来在最开始就吸引初中生,抓住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利用精彩的导入将初中生真正的带入课堂。

二、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

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备课的认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程成不成功。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明确备课的重要性。

教师自己要重视备课这一教学过程,要知道备课对一节课的成功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

2.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要不断提高自己,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教材学习透彻,掌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要把握好知识的逻辑,做到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地理这一学科在还没有入门之前,肯定会觉得枯燥、抽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这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让这堂课变得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可以编一些诗歌、小故事、顺口溜等来带领初中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

4.教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位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还要确保自己所备的课要符合初中生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初中生从整体来看,知识水平都比较高,理解能力都比较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适当拓展一下知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知识,让初中生的知识水平能得到提高。反之,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降低难度,讲解一些浅层的容易懂得知识,让初中生能够完全理解。

三、要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和利用地图

在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初中生学会熟练地看地图,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完全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初中生直观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所以说,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的第二语言,它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图也是学习地理这一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地图,打好基础,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

1.教师要让初中生在地图上找到最主要的国家、城市、丘陵或者河流

并且要求初中生记住其位置,然后教师要带领初中生分析其周边。

2.要多看多研究。

教师要将地理课本上的插图与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带领着初中生多看多研究地图,总结看地图的方法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3.要让初中生学会看比例尺,弄明白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

这样有助于将地图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至于纸上谈兵。

4.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地图知识时,教师要充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填充册、自制版图等

加强初中生图形信息的归纳和地理规律的分析能力,使初中生具有完善的地图基础知识。

5.除了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熟练掌握地图知识外,教师还要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的好习惯,使用地图的学习的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初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图在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结语

地理小论文范文2

新形势下,高校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逐渐增多,经费使用、管理等制度越来越复杂,科研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科研管理制度。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有些人缺乏现代管理学知识和业务素质,单一的科研部门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科研管理模式,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管理观念。首先,创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协同管理模式已经刻不容缓,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项目进行申报、执行、验收以及成果管理等过程,财务部门负责对科研经费进行系统管理,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预算,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对项目的资产做有效管理,以减少科研人员在项目管理事务上的精力,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其次,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精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专业队伍,做到工作协调、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科研管理人员也应从纯管理中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科研管理能力,促进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高校需要改善科研管理部门的办公条件,加大对科研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对工作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奖励或晋升机会,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学校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科研管理政策,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要重视国家研究目标及政策的科学指导,发挥地方院校学科优势,探索适合本学校情况的科研发展战略,引导科研工作的开展,确保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2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2.1探索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机制

注重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地方高校自身有利条件,鼓励中青年教学科研者在职攻读学位,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培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影响其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激发青年教学科研者学习的积极性。地方高校还可以根据国家《关于选拔公派出国留学预备人员的规定》,选派高素质的人才到国外留学学习。

2.2打造优秀学科团队

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以科研带头人为中心的内部组织结构。地方高校可采取“公开招聘、公开答辩、公平竞争”的办法,每年筛选一次,选拔和资助科研骨干进行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同时制定考核指标,将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吸收到学术梯队和课题组中,制定好的政策鼓励他们投身科研。

2.3完善考核制度

将考核任务落实到二级学院或科技创新团队内部,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团队的内部制度,科学配置团队资源,由“要我干”转变成“我要干”,使创新团队人员优势互补,在结构上形成一致的合力。高校应尽可能多为教师创造机会,在以教学为主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化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

2.4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课题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际化和全球化的需要的科研队伍。

3建设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平台

3.1着重打造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科研平台

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主要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平台来实现。结合十八大有关教育的精神,在“十二五”期间,由于地方院校财力的限制,应集中财力建设几个学校特色的科研平台。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按照“整合、共享、优化、提高”的要求,坚持“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原则。地方高校不像一些重点高校一样,经费投入具有全局性,确保重点大学在国内及国际某些学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地方高校应立足于满足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需要,强化科研资源投入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服务于社会,更好地履行地方高校的职能,进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3.2大师级人物带领团队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要高度重视大师级学者或战略性科学家的引进工作,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同时培养高校自己的大师级学者,利用大师对现有的科技资源进行规划与统筹,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新的生长点。在信息化条件下影响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社会问题的解决都是综合性的,这就决定了知识生产必须从单一学科知识的生产发展成为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科研团队,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能够产生的聚合效应,可以将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增强科研竞争力,进而以团队力量去争取国家重大课题。

3.3发挥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中作用

地理小论文范文3

1、现存的考试制度不合理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地理教学安排是这样的: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两年(初一、初二),这样的课程安排就容易让学生丢失中学时期学习的地理知识;等学生升入高中之后,高一的教学课程中所有学生都会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可是到了高中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文理分科,作为理科生的学生,一周仅有一节地理课,与理科生相反,文科生则要系统的学习三年地理知识,可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高考结束后,报考专业时,文科生不能填报地理这门学科,因为地理属于理科,可是理科生高中地理课程少之又少。这些安排和考试制度严重地影响了地理的正常教学,当然这也可以反映出我国现有的考试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社会各界对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在初中还有高中的教学课程中,地理并没有被摆在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上,得不到学生、老师的足够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受重视程度更低。老师教授少、家长不重视、学生们不愿学等现象都对地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很冷清。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新课伊始、力求新颖

为了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讲新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以活泼的话语,富有深意的问题,有趣的实验,耐人寻味的案例,或者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实物、模型等,由此进入到课程的讲解,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课程之中并且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例如,在讲到“洋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一个战争的例子进行课堂开头的铺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闭了发动机的德国的潜水艇,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畅通无阻,成功的避开了英军的炮弹,不但如此还在背后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告诉学生其实是洋流帮了德国潜艇的这一大忙。这样一段有趣且真实存在的开场白必定能引起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能将许多思维还处在游离状态的学生迅速地拉回到课堂中来。从而,为继续讲解其他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发的、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从教多年,我发现兴趣就像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它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优秀的表面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教材能容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的、有趣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要有知识性和挑战性。比如,在讲“热力环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实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还有水,紧接着使用荧光灯直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水和沙子的温度,并且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温度,再放上一根香,试验完成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小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课程趣味

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面的展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观的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在进行实例展示、图片、影像、模型、实验、实地观察等传统直观教学的手段的同时,还要联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的新鲜及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发,地震”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感受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全过程。

4、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地理小论文范文4

(1)营销方式落后。

由于绿色低碳电力影响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现有的影响方式相对单一,电力用户通过和绿色电力进行项目合作,再由供应商或者开发商和供电公司、输电公司等签订购销合同,以此实现绿色低碳电力的生产与销售。有绿色低碳意识的客户,通过购买绿色电能,电力企业将用户的利润用于绿色低碳电力的发展。但是该种方式的成效不明显,一方面是因为绿色低碳理念的用户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是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数量相对有限,限制了绿色低碳电力的营销。

(2)缺乏平等的竞争机制。

目前,电力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竞争市场,导致绿色低碳电力不能在平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支持和扶持的优惠政策,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实处,绿色电力的价格并不能和煤电等传统电力竞争。此外,由于我国的绿色低碳电力起步相对交完,整体的发展规模也相对较小,绿色低碳电力生产以及交易的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绿色低碳电力的发展。

(3)绿色低碳电力分布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目前,我国的绿色低碳电力资源,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其他生物质能发电等电力资源都非常丰富,但是这些电力资源都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等偏远地区,这些地区对电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并且绿色低碳电力的价格也不能被用户所接受,这限制了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发展。

二、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电力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1)培育公平、公正的绿色低碳电力市场。

为了加速我国绿色低碳电力市场的建设进度,应该保证已经开发和生产的绿色低碳电力能够得到合理的传送和利用。在绿色低碳电力资源丰富,但是电网落后的区域,应该加速电网建设以及绿色低碳电源的开发,保证当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生产出来之后,能够及时、快速的将绿色低碳电力资源通过电力输送渠道传送到消费者以供使用,创建相应完善的绿色低碳电力市场,为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营销创造良好的条件。

(2)合理的开发绿色低碳电力产品。

为了推动绿色低碳电力资源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我国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调整绿色低碳电力的发展思路,调整电力工业的结构,明确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发展战略,不断的开发绿色低碳电力资源,同时协调绿色低碳电力和煤电等传统电力资源的发展。同时,各省以及各地区应该明确本地可再生绿色低碳电力能源的发展目标,并根据本地区作出适应本地区状况的绿色低碳电力资源开发的科学决策,采用多营销、多手段方式来筹措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开发资金。此外,还应该做好绿色低碳电力的选址、设计以及论证等工作,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电力产品提供便利的条件。

(3)健全绿色低碳电力的营销制度和规则。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充分、合理的应用政府职能,促进绿色低碳电力营销的发展。政府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服务、监督、协调以及规划的职能:其一,政府应该在能源发展的基础上,规划绿色低碳电力营销的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电力营销发展规划;其二,培育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其他生产市场等为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营销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其三,强化监督,通过创建国家认可的绿色低碳电力生产与检测体系,对绿色低碳电力产品进行认真,并提供相应的绿色低碳标志,防止电力市场出现假冒的绿色低碳电力产品;其四,政府应该协调好传统电源和绿色低碳电源的结构,尽可能的提高绿色低碳电力资源在电力行业中的比例,进而促进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营销发展。

(4)创建网络营销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几乎所有的电力用户、用电企业等都具有自身的网络平台,这给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营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及时的创建网络营销平台,并及时、准确的绿色低碳电力资源信息,这样便于电力用户能够实时的掌握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信息,通过网络营销还能够打破地域的限制,为跨省、跨区电力营销扫清障碍。同时,网络营销平台还能够创建电力用户的电子档案,便于准确和深入的分析电力用户的用电状况,为绿色低碳电力资源营销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创建网络留言板,让电力用户将自己的需求以及意见等反馈给电力企业,电力企业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制定相应的营销规划。通过创建网络营销平台,对促进绿色低碳电力资源的营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制定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绿色低碳电力营销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服务营销,绿色低碳电能是一种商品,因此绿色低碳电力商品营销应该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以服务营销能够更好的被绿色低碳电力用户所接受,同时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二,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指的是对绿色低碳电力产品进行认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个绿色低碳产品的品牌形象,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低碳电力产品的信誉度;其三,降价营销,绿色低碳电力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难以被消费者所接受,一方面向消费者宣传绿色低碳理念,另一方面政府采用补贴的方式,这样能够降低绿色低碳电力的价格,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低碳电力资源。

三、结语

地理小论文范文5

合作学习最早在美国兴起,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才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合作”,就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合作的过程要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目标为动力。合作式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起到引导、帮助、控制的作用。

2.小组合作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性分析

2.1地理学科特点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地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将课堂知识与自己身边的现象或事实联系起来。而实际上,在讲授过程中,这些现象或事实也是很多学生能够将之与理论联系起来的,教师完全可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留给学生,这样就可以避免因长期教师单方面讲授而压抑学生。另外,真正要把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不是独立的个体所能完成的,需要群体的协作,群体协作的效果取决与群体成员的协作能力,而这种协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实践以及工作实践中的团队合作都是受益匪浅的。

2.2课程讲解的需要

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多而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显得乏味无趣,学生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国的行政区划》这一课为例,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的记忆、行政区的轮廓的识别及对各省区特征的分类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此多的知识单靠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不但效率低,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合作式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师讲解后,采用拼图游戏竞赛的形式,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互助,在高涨的学习气氛下不但掌握了知识,更加深了对各行政区的认识。

2.3教师教学方式的补充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有所兼顾,合作式学习作为集体教育形式的一种补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互给予、相互吸收。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2.4学生学习动机的需要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中,相同的年龄、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等为共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较少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及意见沟通中的障碍,彼此能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中学生的活泼、好动在共同学习中能极大的帮助那些带有懒散、惰性的学生克服自我,产生表达自己思想的强烈愿望,积极学习、努力探索,有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合作式学习可以给每个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运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3.1教师对合作式学习的理解

对教学方式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的引导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个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在长时间的运用中也会失去其新鲜感,为了保持小组内讨论、交流的热情,教师应适时的调整小组成员。

3.2课堂内容的组合要合理

如何使学生快速、准确的进入学习状态,课堂的组织衔接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准备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乡土地理”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指导学生学会挖掘同伴这一学习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3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教学

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比如在学习《天气》一节,可以给每个小组一幅中国城市天气图,让他们模仿央视的天气预报员去预报天气,也可以结合每天中午的空气质量日报,讨论空气质量的优劣,并研究引起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丰富和发展了自己。

3.4课堂设疑,营造合作氛围

古人说“学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愿望,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对学习的热情。如教师在教“地方时”内容时,在课堂采用设疑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许多同学都看足球联赛,但往往只能在午夜或凌晨才能看到,让学生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产生对了解地方时的共同愿望,发言非常踊跃,答案丰富多彩。

3.5多采用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地理知识,促进地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学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时,可联系本地实际,探究某一工业企业布局及该企业原料供应与市场特点;以及在有关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流域治理、灾害监测、乡土调查等内容的学习中,可组织学生联系实际开展探究式学习。

3.6处理好小组内的竞争与合作

在小组团体内,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小组成员间积极的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小组成员间会相互鼓励,促进学习上的进步;消极的竞争通常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彼此之间会相互阻碍,这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有关,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帮助,维持小组内的民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地理小论文范文6

(一)指标核定

1.工作量:每一年度终了,依据本年度实际完成数量、预期增长率等做下一年度预算。采用约当产量法对工作量进行标准化统计。2013年洗涤中心共完成洗涤量365.25万件,其中大件162.26万件,小件203万件;合大件近264万件。因而2013年工作量核定为大件264万件,总收入608万元(减税金3.5万元)。

2.变动成本:将洗涤全过程进行流程细分,将变动成本一一分解,影响洗涤作业的变动成本主要有材料费、辅料费、水费、电费、气费、运杂费、维修费、临时工工资。每一年度终了,依据上一年度核定指标、上年度实际完成指标进行本年度的指标核定。

3.固定成本主要含机器设备折旧、正式职工工资、奖金等福利支出。

(二)绩效考评

1.变动成本节约而增加的盈利,按60%提取奖励,其中10%为改造基金用于节能改造、50%用于奖励。变动成本节约产生的盈利=变动成本节约额×工作量。

2.工作量增加的净利润,按阶梯式比例提取。0~10万元按10%提取奖励,10~20万元按15%提取奖励,20~30万元按20%提取奖励,30~40万元按25%提取奖励,40~50万元按30%提取奖励,50~60万元按35%提取奖励,60万元以上按40%提取奖励。因工作量增加而产生的盈利=(单价-变动成本)×工作量增加额。

3.奖励基金的使用:(1)变动成本节约而产生的奖励基金,正式职工的奖励总额不得超过总额的20%。(2)工作量增加而产生的奖励基金,正式职工的奖励需用于业务需要相关支出,且奖励金额不得超过总额的60%。

4.洗涤中心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订工作计划,将全年工作量分配到各月。财务部依据计划工作量每月对洗涤中心实际工作量进行考核,完成计划工作量,可以发放医院平均奖;未完成工作量按13元/百件(大件)的标准,从平均奖中扣除。

(三)质控考核

1.质控部每月依据质控标准对洗涤中心当月质量进行考核,奖金提取额=应提奖金总额×质控得分。

2.质控部收到的投诉,经调查准确无误确系洗涤中心工作人员责任,每次扣罚200元;收到表扬信,每次奖励200元。

3.对外服务款项结算时间严格按合同执行,超过合同期限未收回款项,按同期银行贷款利息扣罚,从洗涤中心奖金提取额中直接扣除。

二、绩效考核成效

地理小论文范文7

小组合作学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策略之一,其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流与合作为基本特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了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以及竞争性学习三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新,培养其逻辑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课教学中的运用

2.1小组合作之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可分为课题引入、课题讲解、知识巩固以及知识的检查反馈四个环节,主要应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因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阶段还没有掌握合作技能与交流探讨的技巧,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而接受式学习的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要求,该模式还适用于基础知识比例较大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还能利用接受式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找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同时也补充和完善了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例如,在进行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的学习时,往往会遇到降水柱图、气温线等,以便培养学生的读图、理解、分析以及比较能力。

2.2小组合作之自主式学习

自主式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小范围的区域地理学习,因为高考经常将我国的区域地理当做出题的基础,以某区域的地图和重点工程为命题载体,以此考察学生的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这些的内容与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有较大的联系,采用自主式学习的模式教授这部分的知识,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指导为辅。以便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学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自身的指导作用,要学会灵活处理自主式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2.3小组合作之拼接式学习

小组合作之拼接式学习可以分为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分割以及学习材料的拼接等四个环节,该小组学习模式主要应用于地理课程的自然环境学习中,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熟阶段。因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要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独立性,适合将不同类型的资料通过分析与整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运用该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割,让各个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的讲解,通过在课堂上联讲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听学生讲解,并适时地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相应的点拨,如果学生的理解方向偏离书本主题时,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在讲解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通过该种模式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展示自身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学习其他同学和小组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高中地理课本中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将其划分成聚落的形成、聚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城市的起源以及早期城市的发展四个部分,然后把全班同学按照4人一组的形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部分作为合作探究的内容。让每个小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交流讨论,整理出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答案,如果在探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再进行学习材料的拼接环节,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探讨成果,组内其他可以对该组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讲解完后教师要对讲解过程中的错误和注意的点再进行集中讲解,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拼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不能盲目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一味地应用该种模式。在整个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顾及全班同学的学习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问答。鼓励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学会借助外力,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课堂学习。其次,要维护好课堂秩序,因为在小组探讨中会让学生自行组织交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免不了有些学生会分心,将谈论的内容从课内转移到课外,或者出现嬉笑打闹想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实行加、扣分或者批评的方法进行管理;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不同,灵活处理教学方式,灵活组织小组,让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成一组,从而增强学习氛围。

4.结束语

地理小论文范文8

对待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演化,我们需要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测观。一旦事物的新特征出现后,需要作全面的思考。我国高校仿效欧美住宿学院制实施的这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它的兴起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结合当前高校的管理现状,对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校际优质资源竞争激烈的结果

高校之间抢占生源大战早已上演,重点高校更是使出浑身解数,从高考的招生联盟到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彼此竞争激烈。学生选择报考院校时,除了关注高校外在的影响,更看重的是学校给他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这似乎与高校争取更多发展空间不谋而合。高校为了吸纳优秀生源、争夺教育资源,转而向欧美高校学习和借鉴发展战略,办学经费充裕的高校把目光投向了住宿学院制。住宿书院制使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在高校落到实处。我国高校宿舍功能单一,向来是被忽视的教育资源,这是对有限资源的浪费,不符合办学规律。因而,学习和借鉴西方住宿学院制,以宿舍为依托建立书院,恰好拓展了宿舍的功能。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生活在一起,便于在思想、情感、文化、信息等方面潜移默化,使得原本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这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吸引了国内众多优秀学生和家长的目光,并赢得了他们的参与。

(二)学生遭遇生存与管理问题的困扰

贫富差距客观上已经把同龄大学生镶嵌在不同的阶层,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相对家境较好的学生、一些贫困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诸如封闭、自卑,偏激、悲观和仇视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贫富差距造成他们交往范围不同,从他们自然形成的小群体可以看出,家庭条件是维系的主要纽带。大学校园里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正在学生中间形成一条逐渐蔓延的裂痕。传统住宿制按院系、专业分配学生,很难考虑到受消费主义支配的学生群体发生的微妙变化。而以“生活”为基点、提供平等交流机会、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的书院制恰巧有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书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

(三)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左右着培养模式的运行,整个培养过程变得复杂多变。原有的宿舍为单位的管理往往隶属于某个系级教学单位,采取以系、专业、班级为单位管理学生事务,这缩小了学生的交往范围、限制了专业视野的扩展。即便是每个班的班主任参与学生事务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学生宿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人员一般都是由后勤部门聘用,这些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此外,学生宿舍整体调配管理则由学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负责。显然,统一的科层式学生管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实际上,除了课堂之外,任课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参与对于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书院制则为教师的参与提供多种渠道,固定的集体生活让师生、生生之间能够有更多的非正式交流,为“教学相长”提供了空间。正是因为有了生机与活力的生活环境、学术气氛,学生的心理问题减少了,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书院制模式下,全员育人机制更加畅通。育人面向全体学生,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二、高校现行书院制的历史溯源

(一)西方大学住宿学院制的发展及其特点

住宿学院最初是为接待贫困学生创建的。“在巴黎,第一批住宿学院自12世纪开始兴建,13世纪开始大量增加。在13世纪下半叶,建院运动波及牛津和剑桥。”牛津大学于1249年建立了它的第一所住宿学院———“大学学院”。当时,学生来牛津城求学,居住在租赁的房屋或客栈里。师生之间的活动和生活全在“寄宿舍”进行。寄宿舍是一个松散的组织,舍长由大学任命,负责对宿舍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以避免与牛津市民发生冲突。由于当时学生们家境贫富悬殊较大,不少才华横溢的贫困学生只能靠贵族或富裕的宗教人士捐赠资助完成学业。这一为贫困生提供基本食宿条件的初衷,成为创建住宿学院的主要动机。时隔三十多年,剑桥大学也建立了自己的住宿学院———彼得豪斯学院。处于同时期的住宿学院相互影响,形成了相似的特点。与一般寄宿不同的是,早期的住宿学院是指生活在同一个屋檐,共同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分享共同的捐赠,并且不受大学干预的一个学习者群体。后来在大学规约下,住宿学院制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自治团体,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独立的自我管理权。5个世纪后,住宿学院制逐渐演变为大学生活的核心领域。因为中世纪大学构建了大学自治的组织特性,住宿学院形成了包含“委托管理、混住、导师制”3部分的制度特色和“创造性”的文化活动特色,其中脱胎于中世纪经院史的导师制是牛桥住宿学院制的重要部分。导师制传承并丰富了中世纪学生应该有导师指导的思想,而且在操作过程中适时地做了变通,学生们的言行举止与学业长进受到同等关注。纽曼曾赞美住宿学院:“它带来的是鲜活的教育,形成一种自我延续的传统或所谓的场域文化精神……每个人都在它的笼罩下成长。”20世纪20年代,为解决大量学生涌入校园的问题,与牛桥有着渊源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率先在美国建立住宿学院。住宿学院财政全部或部分靠大学拨款,在组织、教学上与大学融为一体。美国的文理学院和一些大学的本科生院也受到影响。最初的住宿学院非常简陋,直至17世纪中期才建成一幢多功能建筑,具有学习和生活需要的一切设施。德国大学理念传入美国后,美国一些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独立出来自成体系。到19世纪末,“学院式”生活理念在大学新生的心中已近消逝,而入学人数仍然在逐年攀升,建立在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而不是学生个人能力上的等级分化现象逐渐在学校里“浮出水面”。大学为了控制贫富差距的分化,实行学舍制度,20世纪初建立了住宿学院。学舍条件优越,不需强制,绝大多数高年级学生都主动住进了新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退伍军人学潮影响,学舍迅速扩建,学舍管理也逐步完善起来。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学生住宿由其学生生活办公室负责,“住宿学院”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为其学生管理目标实现搭建了组织平台。纵观住宿学院制在美国高校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已经形成了两个较为典型的特点:第一,专业化。住宿学院制在美国的发展是以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为基础的。美国高校拥有一套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从培训、任用到评价处处渗透着严格、有序,培养了大批学生事务管理专门人才。这些专业人员加入到美国高校管理队伍中,加快了住宿学院制的发展。为便于交流经验,各种专业协会相继成立,会员必须按照详尽的专业标准接受完善的专业训练并通过测试合格方可加入。第二,职责明确。学院单独设立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首长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命令执行的拖拉;“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保证了决策与执行工作有较高效率,管理沟通的速度和准确性得到提高。因为组织结构较为简单,各部门的责任和职权容易明确。按照要求,各部门只是在所涉及的相关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指导、培训和服务,并不规定学生要做什么或不要做什么。咨询性工作取向不直接追求事情的结果,因而更有利于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细查高校发现,住宿学院管理脉络明晰,机构精简,管理人员各司其职。耶鲁大学每个学院都有院长、学监、住宿学院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院长由校长任命,全面负责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哈佛大学宿舍楼的管理结构也分为4个层次:舍监、奥尔斯通•布尔高级导师、导师、工作人员。每楼都有一名舍监、奥尔斯通•布尔高级导师。2~4年级本科生还有若干导师,工作人员包括舍监助理、奥尔斯通•布尔助理和建筑管理员。

(二)我国内地高校学院制的发展脉络

延续千年的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集教育、教学和研究于一身的教育组织,它在古代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由于书院在注重自由讲学、启发治学、学术研究以及会讲等方面的特色,使得在其后发展中蜕变,“周流于社会”,时刻准备着与代表高等教育改革的理想相结合。如今,书院制重归大学,但是高校实行的书院制较古代、西方的书院制相比有很大区别。我国高校实行学院制管理最早可追溯到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设置了3个以上学院者方称为大学,只办一个或两个学院的,称为独立学院。1952年院系大调整,高校内部取消了学院,实行校、系两级管理。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学科高度分化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宽跨度的校、系两级管理模式管理使得高校有些捉襟见肘,实行学院制管理呼之欲出。1980年,教育部发文同意中国人民大学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国家物价局的意见,中国人民大学设立计划统计学院。原有以职能部门转换成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称为学院制。书院制不同于学院制,传统的学院制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书院制则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连。21世纪初,国内资源较多的高校开始尝试推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复旦大学率先于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西安交通大学紧随其后,2006年彭康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书院制在校内落户。接着,汕头大学、肇庆学院、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推行了书院制。“书院制”虽然不是遍地开花,但也生根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考察发现,书院里设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人员配备齐全,职能部门职责明确。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设立了院长、副院长、副书记等职位,有3支服务队伍。复旦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学生助理)和导师团来完成。各校书院为保证育人目标落实,加强了活动设施建设,以生为本,开展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如,经典读书计划、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内地高校书院制与国外高校书院制是“名同质不同”,终因长期忽视学生工作的潜在影响而降低了自身的功效。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书院制运行的基础。即使书院组织机构设立较为完善,但人事关系的交叉势必影响书院与学院的复杂关系。因此,书院制的实施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渊源来看,无论是剑桥大学还是哈佛大学,都是先有书院,进而在书院联合、合并的基础上形成大学。剑桥大学的书院制和哈佛大学的书院制都是该校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内地高校的书院制实为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是在继承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住宿学院,实施的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体制。理念的突破毕竟不能代替现实条件的蹩脚,书院制在我国内地高校推行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

三、内地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书院

内地高校推行的书院制与英美大学的住宿学院实则有很大不同,主要是科层制的组织形态钳制着学生管理体系。我们过去大学的组织形态是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由专业院系统一管理,而一旦脱离了专业院系,进入到宽口径或者不分专业的住宿制书院,学生选课就会遇到麻烦,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这样,入住什么书院的选择权还是由学校管理人员把持,即便可以更换书院,也只能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学生对安排也只能听之任之。

(二)指导导师的配备难度较大

国外住宿学院生源相对较少,一名导师指导的学生往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内地高校大学师生比悬殊,导师不可能对每位学生进行充分指导,完全参与书院的学生事务几乎不可能。科研任务繁重的教授们不可能完全驻扎在书院内,以书院为家。由于各种现实情况,大多数高校教师上班路途比较远,如果强求教师将个人时间贡献于本科生指导和第二课堂的组织,不仅不够人性化,而且也不现实。再者,教师已经习惯了任务单一的教学和科研生活,如果强迫他们抽出更多的时间担任本科生导师,恐怕招致怨声载道,消极怠工,反而会影响原有工作的效率。

(三)书院管理科层制模式烙印明显

为实行书院制,学校往往会增加很多行政机构,机构臃肿导致整体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再者,每所书院一般划地而治,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利用不充分。学校在分配教育资源时,时常不能周全考虑大、小书院的区别,反而为省时省力搞起平均主义。再者,住宿条件改善后,生均收费增加,为学校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大学生早已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一般不会主动找导师探讨专业问题,思想教育因而占了上风。科层化的管理模式与书院的运行背道而驰,阻挡了书院制前进的步伐。

(四)宿舍的学生发展功能缺少保障

内地高校宿舍管理实行多级管理,管理部门不愿意把权力下放或转移,自上而下的管理演绎着权力的博弈。后勤管理推向市场后,宿舍管理主要交付物业管理部门负责,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服务人员只能提供简单的日常管理,忽略了对宿舍的学生发展功能的拓展。尽管宿舍楼里建起了研讨间、健身房、社团活动室等公共空间,由于利用率较低,书院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尚难能体现,有学生甚至直言:与名校相比,“书院是建在希冀之上的一所空城。”富有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核的书院文化不是院舍自身带有的,它需要一点一滴的积淀,急躁不得。

四、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平面“管理”观念,坚持立体“育人”

书院作为一个实体,是与学院平行的二级单位,入住书院的学生从管理的边缘到了中心,他们处在这两个单位管理的交集,意味着管理部门的责任加重,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凸显,管理不再是直线进行,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中完成“育人”的任务。高效管理立体网络泛指科学的管理理念、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效书院管理和学院管理。这是一个以宿舍为基点,以学院管理为纵线,以书院管理为横线,以学校为平面的立体动态网络。书院、学院之间,需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学院与书院结合学生的学业、生活需要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只有两者合理优配,才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幸福成长。责任容易使人保守,管理者应把握住隐藏在立体网络中的脉络,弄清楚背后千丝万缕的因缘,破除保守的羁绊。

(二)摒弃形式主义,保障制度落实到位

书院制实施的初衷是服务学生的发展、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理念,因而要拒绝形式主义,从制度实施开始就扎扎实实做起。受西方学生事务管理观念的影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2005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高校应当成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示范组织,保障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利,积极支持学生的民主参与,对其合理化的建议应积极采纳。调查发现,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参与事关自己的工作权力越大,积极性越高,越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虽然内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仍处在完善阶段,寻求学生参与管理的相关立法尚需努力,但是各高校应当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以学生发展为主线,串起一个个散落的管理目标。起于学生发展,终于学生成长。同时,切实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一方面,修改和调整已有的阻碍学生参与管理的条文,做到与学生成长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建立一系列切实有利于推行书院制的制度。制度是书院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且制度存在本土适用性,不能把英美高校的搬过来直接为我所用,要量身而作。

(三)完善参与机制,增强学生民主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