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护理范例

专业学护理

专业学护理范文1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

改革社会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对护理学的标准要求也有所提高。基础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为基础,为病人或生活需要照料的人提供全面、科学、系统的服务。实训课程是对基础护理学进行应用的课程,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操作,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帮助患者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护生今后从业打下扎实基础。在实训课程中,每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训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护理行业的进步。

1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护理学专业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缺少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首次接触到一门陌生的课程可能会感到茫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下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对于所讲内容,当学生感觉听不懂、不好吸收时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加上手机内各种APP种类繁多,学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

1.2实践时间有限

护理学的实训课程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而有的护理内容步骤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熟悉操作,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目前课堂上的练习时间有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课程讲解往往不会很深入,讲得也快,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讲的和演示的内容。学生在练习中需要教师进行纠偏并总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应该在课前提前预习功课,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去学习并提升自身能力。

1.3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及教学效果的考核还需加强

学生们练习操作的时间很少,只能将理论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压缩,即使在这一模式下,有时还是会顾此失彼。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要合理,缩短简单操作的时间,多把时间用在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护理技能上,如减少协助患者更衣的护理课程时间,多去练习静脉注射的操作,因为患者在输液时可能会出现跑针的现象,有些体格较瘦弱和老年患者的血管不好找,这也是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性的一个考验。关于考核方面,实训课程的评分绩点少,学生们对这一类课程不太重视,认为成绩占比少的课程不是很重要,应将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大。

2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要先明白教学目的和要求,将讲课内容用PPT整理出来,再穿插着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进行病情观察,了解护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熟悉医院的整体设置,如一些科室的具体位置,还要多关注护理学方面的新动态,判断护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2)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医护器材的日常使用及维护保养,能够认真完成护理任务,对于临床上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突发情况能够正确处理。例如,医院妇产科晚上会有值班医生和护理人员,但数量十分有限,许多年轻孕妇第一次生孩子,在照看婴儿过程中难免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像孩子呛奶了,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去解决问题。所有医护人员都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样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更好地解决;(3)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注意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学会团队合作,有爱心,能够充分尊重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遇到问题时要有耐心,患者家属也应全力配合,将重点放在及时解决问题上。

2.2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学习知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练习和总结,找对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们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开展情境式教学,使课堂更加灵活,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们换位思考,更加熟悉护理流程,加强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并强化训练。学习从来不是单一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现在网络十分发达,手机不只是放松娱乐的工具,它还能够帮助学生接收到护理学的前沿资讯,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可以保存在手机上反复观看。学生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在实训中应用标准化病人(SP)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并不是真的病人,他们是经过训练的,在实训课程中能够逼真模拟出病人情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传统授课中,学生们只能对模型进行操作,并不能反映出真实情况,而模拟化病人可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反映的情况更加真实,这也是将模拟化病人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中的优势之一。在SP应用课程中,学生们能够迅速融入状态,丰富实训经验。有的学生对于模型不能够百分之百端正自己的态度,而在引入SP应用课程后,学生和病人能够进行双向交流,学生们都能端正自己的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或者还需优化的地方,标准化病人可以及时指出来,学生会及时改正,更有利于加深印象。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护理技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日后从业奠定基础。

3结语

专业学护理范文2

[关键词]护理学生;职业体能;调查分析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宣传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健体魄、满足兴趣、提升素养、服务专业”是新的高职体育课程定位。体育课程教学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增强学生职业体能的重要途径。护理工作重复、紧张且高强度,白天、黑夜交替工作,因此必须提高护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必要的职业体能。但目前关于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尚未见报导。本调查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体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挖掘出提高高职院护理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并为高职院校的职业体能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州卫生职技术学院护理专业2018级与2017级的学生及广州市10所医院(社区医院3所,二甲医院3所,三甲医院4所)的急诊护士、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门诊护士、护理部主任、护长等。

1.2方法

本次调查对广州卫生职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护理专业2018级与2017级的学生实施抽样问卷调查。对于各类医院的人员,除发放调查问卷外,还与其进行座谈讨论。本次调查向各类医院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向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8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回收有效率为96.9%。

1.3统计学处理

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问卷中的开发性问题等文字资料则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2.1高职院校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的了解情况及对现行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测评

2.1.1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不太清楚。在“你清楚什么是职业体能吗?”的提问中,60.7%的学生选择“不清楚”,29.8%选择“不完全清楚”,只有9.5%选择“非常清楚”。

2.1.2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病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病知识不太了解。在“你了解护士容易得什么职业病吗?”的提问中,45.6%的学生选择“不清楚”,43.7%选择“不完全清楚”,只有10.7%选择“非常清楚”。

2.1.3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现在体育教学的满意度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评价的满意度如下表。

2.2各类医院对护士所需的职业体能要求现状

对各级医院相关人员调研结果显示,他们认为护士所需的体能6项运动素质的重要性依次为(分数范围1~6,1代表最不重要,6代表最重要):“耐力”(5.62±0.38)、“力量”(5.13±0.45)、“速度”(4.57±0.53)、“灵敏”(4.26±0.64)、“协调”(3.75±0.47)、“柔韧”(2.40±0.79)(图3)。

2.3各类医院对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评价

在各类医院调研的过程中,课题组请各医院对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6项运动素质进行评价,分数范围1~6,1代表最弱,6代表最强。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得分较低。总的统计中,以耐力(1.32±0.73)和速度(1.57±0.46)最弱,其次是力量(2.14±0.62)及灵敏(2.31±0.54),较强的是协调(4.02±0.85)和柔韧(4.15±0.72)。

3讨论

3.1护理专业学生对其职业体能和职业病认识与现状分析

从本次调查可看到,当前护理学生职业体能和职业病的认识、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对其日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体能和产生的职业病认识不足,学校对学生的职业体能培养和职业病防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其日后所从事的职业所需的体能和容易产生职业病的认识不足,不清楚甚至不了解何为职业体能和职业病。由此可看出,一方面,由于就业的迫切性及专业的特殊性,学生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技能就足够了,而对自身职业体能的要求和自己在未来所从事职业中容易产生的职业病以及预防和保健方法未能给予重视;对另一方面,亦可反映出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及如何正确对待职业病。部分学校简单地把“就业为导向”理解为就业率或者首次就业情况,而对职业体能的意义、内容、要求、形式等问题认识不清,甚至将职业体能认为就是体力。这亦可直接导致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识不足。②学生的职业体能较弱,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所需护士的要求。本次调查中,课题组人员与医院各科室护士进行了座谈讨论。在讨论会上,这些护士均表示,由于护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因此在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中,体能最为重要。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看出,学生的职业体能总体水平较低,尤其耐力为最弱。柔韧在6项素质中虽得分较高,但仍属低分阶段,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体能不足,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制约学生求职及日后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由于职业体能是靠平时点滴积累,不是一蹴而就,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并由始至终渗透职业体能的培养。③学校忽视体育课在职业体能培养和职业病预防的作用。高职体育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鲜明的职业特征。但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业评价满意度不高。在职业体能培养和职业病的预防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①课程设置方面。某些院校只注重专业课程系建设,忽视对体育课程的科学设置,尤其存在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体育课以及学生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现象。②教学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方面。陈旧单一,教学方法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未能凸显对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功能,忽视教育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康复措施。其结果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未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对未来职业体能培养的重要性。

3.2对策

3.2.1重视职业体能教育来加强学生对职业体能和职业病的认识

一方面,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短时间来说,身体状况决定一个人工作效率的高低。从长远来看,身体的好坏决定职业生涯的长短。另一方面,开展职业体能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专业技能同时,有强健的体魄作为支撑。因此在校期间既要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要使其应拥有良好的职业体能,能正确理解岗位的体能要求,熟悉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体育康复措施,掌握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并能实践运用,了解其将来从事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及职业对身心素质的特殊要求,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终身体育观。

3.2.2重视体育课程对学生职业体能培养的作用

进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对学生全面开展职业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内容之外,还要增加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内容,构建基础课+选项课+职业体能训练课“结合式”的教学模式。这样使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实用、针对性强,同时使体育课程建设更加便捷、可操作性更强。

3.2.3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来完善职业体能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传统项目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评价的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中,一是除了身体素质测试外,还需融入职业体能考核内容,如将6项体能素质指标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价;二是在评价方法上不但包括定量评价,还应包括定性评价,如加上学生出勤、学习态度及沟通协作调精神等方面评价;三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测评三方面综合而成,以确保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从而使学生能了解自身不足,明确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提高自己的职业体能。

参考文献

[1]闫文.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王丽娜.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民营科技,2011(1):89.

[3]张春桃,张鹏.论高职体育教育如何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0(11):213.

[4]刘仁民.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专业学护理范文3

关键词:护理学;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护理和医疗工作中日益强化,临床护理设备和现代护理理念和技术的更新也在不断深化。护理职位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广泛的覆盖面,对护理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活动过程。教学护理实践要不断渗透和深化,加强素质培养,全面发挥实践学习的包容性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各方面的专业能力。

一、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时应对优化高等护理人才素质和21世纪护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问题。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的需要。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注重素质教育,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运用护理技能为病人进行操作和服务是护理人员工作的重点之一。操作技能直接影响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康复、危重病治疗的改进和死亡率的降低至关重要。护理技能是护士成为合格护士的必要条件之一。无论学历和职称如何变化,护理操作技能始终是护士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对护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护生尽快与诊所联系是非常必要的。将实习场所扩大到医院,增加临床实习教学的比重,增加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内容的安排,缩短毕业实习时间,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可以调整实践与考研就业的矛盾。只有早接触、多接触临床、理论与实践交叉教学,才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与国外实践模式接轨。

二、医学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以完成临床护理任务和具体临床护理项目培训为主要形式。其基本特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思考,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培养护理专业态度,提高护理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情境性、全程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技能和技能,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实现护理理论知识应用和专业技能应用的统一。[3]通常在实验室、实习场所等专业活动中进行。教师根据不同的作业和不同的个人进行分类指导。学生采取学做结合的方法。

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效果评价

运用“量化”管理和考核标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定量评估系统的优点是客观。评价结果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学生认为实习结果更客观公正。可操作性强,公开明了,此种制度按一定的规定(考勤、思想表现、完成技能作业情况、书写报告质和量、参加小讲座等)把实习结果量化为分数,分数汇总后,从高到低排队,操作简单,通过分数排名,实习质量和效果一目了然,指明了实习工作的方向。定量考核的内容都是教学管理中应注意的指标和问题。这样,教学管理就能提前知道重点,加强“教与学、教与管”环节的落实。

四、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环节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扭转陈旧的实践价值观

首先,要从思想源头上认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护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理论教学中,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我们应该彻底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原有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过程不同于理论教学,有其独特的性质和作用。

1.领导层面

思想决定行动,改变思想必须自上而下。因此,高校领导和管理必须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为全校师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应明确实践教学的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党政联席会议将召开专题会议,深入探讨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研究实践教学工作,探索实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领导定期检查全院实践教学工作,深入研究教学一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定期召开领导小组讨论、中层干部座谈会、报告会、教学督导工作会议、实习学生教育会议等。从领导决策上强化实践教学观念。

2.教师层面

(1)消除教学管理人员对实践教学的陈旧观念,理顺实践教学的地位,充分认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平等不可分割的。(2)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观,对全校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改变传统教育的陈旧观念和观念,逐步形成“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学理念。(3)以实践教学为契机,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实习基地和实习基地,与学生一起参与实践学习过程,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4)要准确定位自己,就要从管理者和辅导员的位置转变为行动者和协调者的位置,努力激发学生的实践教学热情。(5)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树立“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的实践教学管理理念。

3.学生层面

高校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护理专业意识。创造各种机会,增加医疗机构与学生的接触,使学生能够更早、更频繁地接触诊所,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学生也要积极配合学校,抓住学校创造的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充实自己,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护理机构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管理中。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1.“供销型”人才培养

“供销型”人才培养也可称为“试用型”人才培养,是指医疗机构或用人单位制定的用人标准。学院按此标准提供实习学生,经医疗机构或用人单位面试合格后成为考生。考生通常在学校上课。实习人员和实习生到定点医疗机构或用人单位完成实习课程。毕业后,可优先到医疗机构或用人单位就业。“供销”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早日接触临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临床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制订教学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学校有更明确的取胜方向。对医院来说,一是增加员工数量,降低成本。二是减少新员工的培训和适应时间,快速投入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国际化人才培养

随着医学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护理人员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也越来越广泛,这使得护理本科人才培养速度加快,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为培养更多的国际护理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借鉴国内外,特别是欧美国家优秀学校的先进护理人才培养经验,建立科学的国际护理人才培养机制;(2)扩大对外联合办学规模,继续寻找合作办学的机会,努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优秀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3)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互联网在教学中的优势,缩短与国际社会的距离;(4)有条件的话,可以引进优秀的外国教学资源,如优秀教师、客座教授、教学光盘等。通过现场教学和远程教学,逐步建立一套适合学院护理专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与其他专业相比,护理专业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时更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医疗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总之,通过自上而下、点到面、全过程封闭的学习行为和训练方法,目的是向全校师生表达一个主题——“重视实践教学,实践与理论并重”。通过对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短期强化和长期培养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选择,一定能达到重视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希琳.广东省护理学(本科)临床教学基地评价标准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2]罗菲菲.高职护理专业“3+2”模式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专业学护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护患沟通;能力提升

护患沟通能力,不仅可以让护士更真切了解患者恢复状况,还可协同医生共同照料患者,使得患者恢复健康,还可以缓解护士与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减少与之相关的矛盾和纠纷,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有着积极影响和作用。而想要彻底改善当下这种局面,就需要从教育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才可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患者满意、让医生舒心。

一、护患沟通能力概念及培养必要性

(一)什么是护患沟通能力?护患沟通,指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而护患沟通能力,则指护士具备与患者良好沟通、交流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维护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利于护士更好对患者进行照料,也利于患者全力服从医生安排,利于患者身体恢复健康,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小患者身上,良好沟通能力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就更为明显。当然,这种护患沟通能力,不仅限于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包含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只有加强这种沟通能力,才可更好的开展工作,才可更有效的降低护理过程中的差错,也才能更顺利的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水准。这样一来,患者及其家属的投诉率会得到明显降低,护患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可进一步减少,患者对于护士多一份理解,护士可对患者多一份包容,则可更快满足双方各自所需、所求,利于患者顺利且快速的恢复健康。

(二)护患沟通能力培养必要性。首先,护患沟通是临床护理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环节,只要从事护理职位,是一定会接触患者与患者进行近距离沟通和交流的,这也岗位的职责与工作需要,护理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岗位就职过程中与患者进行和谐、无障碍沟通,还不易激发患者的反感、厌恶情绪,这对于护理人员加深对患者了解、给予贴心与人性化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此外,还可促进护理人员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还可改善与患者之间关系,利于构建与巩固与患者之间的深厚情谊,这样一来,有关护理方面的纠纷也会少很多;另外,护患沟通目前来讲是护生比较稀缺和不足的一项素养,这与高校教育、教学脱不开关系,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倾注到了护生的技能与知识教授和灌输方面,而严重的忽视了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特殊患者的沟通上,如儿童患者、癌症患者等,所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一来,则不利于护生今后的就业与岗位上的长远发展,因此,才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最后,培养护患沟通能力,无疑是顺应了医疗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可视为提高护生社会适应能力、竞争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果护生不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那么,势必会被该行业迅速淘汰,不管是出于对护生未来发展的考虑,还是出于对高职院校教育及教学水平提高并顺应时展的考虑,都应将护患沟通能力重视起来。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仍旧不尽如人意,虽然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旧是欠缺的、不足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可归纳总结为以下三点:缺乏对护患沟通教学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未彻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护理专业教育与教学的革新不彻底、不令人满意,也就间接造成了高职院校对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没有一个清晰且准确的认知,有关它的培养及教学工作自然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及潮流,教育观念的滞后,会严重影响护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导致当前护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之一;缺少语言技巧的培训。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不同的表达方式,可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会让人有着不同的感想。恰当的语言需要组织,需要有技巧的组织,而非盲目与随意的组织,而想要培养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语言的技巧的灌输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在护理专业开设了相关语言技巧培训课程,但是大多没有针对性、没有侧重点,只是长篇大论的进行理论教学,缺乏最基本的语言技巧培训,这是无实际意义的;缺少实践教学。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想培养与巩固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不可缺少相关实践教学。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行护患沟通能力过程中,并未深度开发实践教学,并没有给予学生转化理论知识、升华语言、提高应对能力的机会和空间,会致使刚出校门即步入护理行业的学生,在与患者沟通时没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很容易在沟通中出现纰漏或者差错,还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激发患者的不满情绪,不利于与患者实现良好沟通,这会对护理工作的完成造成干扰与影响。以上是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培养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现状总结出来的三点主要问题,当然,除了提到的这三点,还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如教师教学水平的不足、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利等等,还需多方面入手解决,进而让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及提升。

三、提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策略

(一)加强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认知,提高重视程度。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重点任务,没有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支持,是不能圆满达成的,因此,在对护理人才有着较高标准的今天,需要高职院校摆脱掉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往的发展观念、以往的悠然自得状态,以一种紧迫感、严谨态度对待护理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工作。在实施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相关教育教学策略之前,切勿急躁的制定与落实教学计划,首要的任务是加深对护患沟通能力的了解,只有充分认知护患沟通能力,才可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才可确保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待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后,高校要提高对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要进行宏观层面的监督与管控,还要对教学细节进行调研和纠正,切实将精力与时间花费在该项任务上,慢慢实现“重知识与技能、轻护患沟通能力”到“同步抓取知识、技能与护患沟通能力”格局的过渡,只有这样,才能让护理专业学生真正受益,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才可顺利的培养及提升起来,减少了不少阻碍与干扰,这是高职院校转变带来的正面、积极意义和作用。

(二)增加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沟通经验。高职院校可协同相关教师,致力于实践课程的开发,除了每周增多实践课程外,还需匹配相应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做到无缝切换,使得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实践能力提升的愈加快速。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患者去加深对患者情绪、心理的了解,做到换位思考,也为应对突发事件、解决患者问题、实现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提供了磨炼机会,可协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消化、沟通能力培养及提升。为了能够加强教学效果,也为了加深对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了解,可定期进行实践考核,可邀请其他教师或校外人员扮演患者,使得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可充分体现出来,尤其是与一些儿童患者的沟通,在这一类患者群体身上,学生的沟通能力普遍较弱,需要借助与儿童患者实际交流机会,逐渐了解儿童、掌握儿童身心特点,从而为日后接触年龄较小患者并进行良好沟通做好准备。另外,也可借助考核机会,让学生清楚认知自身沟通能力上的不足,可为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再提升做好铺垫。

(三)传授沟通技巧,让学生掌握说话艺术。在实际医疗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人员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这就需要护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充分体现说话的艺术性,也正因如此,才需要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向学生传授沟通技巧。在沟通技巧传授中,要强调语气、态度的重要性,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谨言慎行,学会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说话语气及态度,使得患者内心的紧张、恐惧、不安、不愿意沟通等情绪得到缓解,目的是让患者本人在沟通中敞开心扉、倾吐内心感受,利于护理人员全方面掌握患者的身体康复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的说话艺术,如儿童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说话艺术就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上的传授。当然,沟通技巧的传授不止是让学生了解这些方式方法,还需让学生就这些方式方法进行演练与不断磨练,只有运用到炉火纯青,才可成为提高个人说话艺术的有效“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表现,切不可唯唯诺诺、紧紧张张,一定要在患者面前保持落落大方,才可给患者留下好印象,才可更好的进行沟通。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强调倾听的重要性,只有会倾听、多倾听,才可探寻到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话题途径,利于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护患沟通能力提升提供双重保障。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培养中,教学无疑是促成该项能力培养的最好路径,但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下苦功外,还需要在学生职业素养方面倾注较多精力和心血,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护理学生,他与患者的沟通往往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可进一步为护患沟通能力的提升提供双重保障。首先,需要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不要将工作视为一项任务,要充满爱、充满责任心的做好它;另外,要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只有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体会患者心境、才能避免错误用语的出现,这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人性化关怀,可间接提高护患沟通能力;最后,要培养学生尊重人权意识,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可不对年龄、性别、国籍等方面存差异的患者偏见对待,切实做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使得患者在沟通过程中是轻松的、感受到尊重的,利于为日常护患沟通构筑一个安全“防护网”。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护患沟通能力。学生成长及学习状况,深受专业教师影响,如果专业教师不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那么,想要培养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想必是很难的。同理,想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就必须先提升专业教师的护患沟通能力,使得专业教师的护患沟通能力,可以此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路径。为此,高职院校要心系教师成长及发展,有意识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教师开辟学习通道,除了组织日常培训外,还需为教师提供进修及调研机会,使得教师有更多接触外界、汲取沟通技巧与经验的机会,使得教师对护患沟通能力有一个全新认知,并以此来提高个人的护患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需要重点抓取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也可快速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另外,高职院院校领导要重点挖掘人才、筛选及提拔护患沟通力强的教师,使得护患沟通人才在恰当的岗位,为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提供沟通思路及沟通技巧,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受益匪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视域下,高职院校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需将更多精力放在护患沟通培养工作上,需结合医疗行业、医患关系发展状态,将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工作真正提上日程。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培养及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护患沟通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高职院校充分重视、相关领导充分关注,更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路径去有效实施各类策略,才可最终实现这一育人目标。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护理专业学生将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朱丽媛.探析提高高职护理学生职业沟通能力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20,7(02).

[2]智敏,彭克,李慧.护理专业高职学生护患沟通能力测评及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

专业学护理范文5

将我校2012级169名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学生分为实验组(87人)和对照组(82人),实验组实行“1.5+1+0.5”培养模式并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对照组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和传统教学。两组学生毕业后均统一参加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结果发现,实验组考试成绩与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深化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了学生考试通过率。

关键词:

中专;护理专业;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国家卫生部和人社部出台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2011年卫生部又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试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了全新改革,从2011年起,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实行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因此,研究护理专业教学如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提高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率,缓解护理人才紧缺状况是目前护理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11年10月,我们申请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的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获得批准立项(课题编号:2011-ZJ-016)。自2012年开始,我们在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按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实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使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成绩和通过率明显提高,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2012级三年制中专护理专业4个班共169人,其中男生2人,其余为女生,年龄16~18岁。将5、6班(87人)作为实验组,7、8班(82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入校成绩、学习课时、任课教师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培养模式

实验组实行全新的“1.5+1+0.5”培养模式,对照组实行传统的“2+1”培养模式。

1.2.2教学方法

实验组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调整了课程结构体系,安排学生提前到医院实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模块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2.3考试方法

两组均采用“教考分离”考试模式。实验组将各种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将考试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和预演。对照组均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

1.2.4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毕业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两组教学效果。

2结果

根据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委员会的2015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线:专业实务为67分,实践能力为65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考试通过率及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2.1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通过率高于对照组约7个百分点。

2.2两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实验组的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

3分析讨论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已成为评价护理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护士工作的必经之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使得护理教育中最低学历层次的中专护生,将与大专、本科护生同台竞技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这对中专护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中专护理专业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中实验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及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通过深化中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改革,构建既匹配中专学生认知能力又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教学体系,能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1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和行业准入要求,学校大胆改革,采用“1.5+1+0.5”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2+1”培养模式。“1.5+1+0.5”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先用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学期的第一个月进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护理技能鉴定,然后到临床医院进行8个月的专业实习,第六学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和进行2个月的护士执业资格考前培训。实践证明,实行“1.5+1+0.5”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资格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一次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3.2课程结构体系改革

为适应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使中专、大专、本科护理教材内容衔接,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大纲衔接,课程体系以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护理岗位为导向,突出岗位专业能力培养。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标准,遵循“必需、够用、实用”原则,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体现现代护理特色的内容纳入教学中,新增遗传与优生、人文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医学法律等课程,增加常见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版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护士执业资格培训模块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中。

3.3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围绕护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对现行中专教材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内容进行删减,更新、充实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力求教学能够及时反映临床护理一线对职业能力需求的变化,缩减部分课程中过深、过偏、脱离临床实际的理论。同时适当降低基础医学课程比重,适度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体现现代护理特点的人文护理知识和护理问题、健康教育内容。此外,编写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讲义或校本教材。

3.4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构建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目标组成的四级目标体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讲授,以临床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设计学习工作任务,体现教、学、做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PBL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体,其他教学法相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手段上,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为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建设了高标准的现代护理实训中心———仿真医院,购置了全套护理学操作技术、护理学形体训练等教学光盘及仿真教学软件,鼓励广大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5临床实习改革

提前安排临床实习。实验组在校用一年半的时间学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后进入医院进行8个月的临床实习,提前接触临床,零距离接近病人,使学生尽早了解病人疾苦,了解医院环境,体验工作环境,熟悉职业特点,掌握专业知识及常用护理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质,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实习期间由教务科给实习护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边实习边复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临床应用能力,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好基础知识和能力储备。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在校学完所有课程后再到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3.6考试评价方式改革

学校投入近5万元资金建立了60个站点的医学在线考试系统,支持学校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按时更新护理专业各学科题库,实施“教考分离”考试模式。期中、期末、毕业考试等各种考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接轨,当作其模拟考试,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题型要求和考试形式等拟订考核方案,使考试更具实用价值,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模拟和预演。改革考试题型。传统理论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病案讨论等多种题型,比较侧重记忆性考核;为贴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后考试题型全部为选择题。选择题采用A1、A2、A3、A4型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医学基础知识、疾病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等知识和技能完成临床任务的能力。

3.7增加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模块

专业学护理范文6

目的:探讨项目教学法在护理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桂林医学院2010级护理学(国际交流方向)本科班和护理学(助产护理方向)本科班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观察和统计两组学生临床营养学实践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学生平均考核成绩为80.10±8.3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0.13±7.98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79,P<0.05。结论:项目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临床营养学;护理专业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疾病在预防、治疗及康复中对临床营养的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护理人员对营养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康复进度,但他们在临床工作中的表现不容乐观[1],由此反映出当前医学教育对营养与膳食方面的教学仍没有足够重视[2]。因此,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迫在眉睫。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项目教学法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以期提高学生在工作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对象

选取桂林医学院2010级护理学(国际交流方向)本科班49人作为试验组;选取该学院2010级护理学(助产护理方向)本科班39人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教学内容

结合膳食调查与疾病营养相关理论内容,编制某疾病患者一日营养食谱并对食谱进行评价。

2.2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课前选取病例、备课、准备讲稿,上课时学生以听为主,师生间以问答、讨论等方式互动。课后学生对教师所讲病例进行营养食谱编制及评价。

2.3实验组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医院选择5例临床常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肿瘤)病人作为实习对象。学生对病人进行床边膳食史询问、营养状况测量,结合病人的病史记录、化验结果等资料作出营养诊断。根据所掌握的病人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编制病人一日营养食谱并对食谱进行评价。

2.4教学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学生实践考核成绩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学生实践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

试验组学生临床营养实践考试成绩为80.10±8.32,对照组临床营养实践考试成绩为70.13±7.98,两组成绩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

3.2两组学生教学效果满意度比较

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本次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总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6.9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4讨论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引导和命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护理观念和职业素质[3]。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本次对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体现在试验组实践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首先锻炼了学生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其次,在学习讨论中收集相关疾病的营养资料,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此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如何为病人进行膳食指导,制订食谱,解决病人的实际营养问题进行讨论,增强了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4],加强了团队协作,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5],为提高今后临床工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未来的营养学教学工作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和有必要,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能把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医学人才。

作者:任源 李晶晶 莫玲 桂中玉 阳存 单位:桂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敏,漆光紫,银联飞,等.新旧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营养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83-84.

[3]郝萍,崔蓉,王彦茹,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营养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进修杂志,2013,28(16):1505-1507.

专业学护理范文7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高职护理专业

外科护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的整体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素质课,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主干、核心课程。在教学中,课程考核是检验教与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及手段。为了响应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对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在传统“平时+理论+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将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提高形成性考核在考核总成绩中的权重赋值,将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贯穿于外科护理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初步形成课程“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个性化考核体系,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2015级三年制高职护理4班、5班共10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1岁,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外科护理学课程学习时,对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取新的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

1.2方法

1.2.1考核内容及权重的改革

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教学分两学期完成,每学期均采用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大方面,总分100分。形成性考核主要从学习纪律(5%)、参与度(5%)、项目考核(6%)、综合能力考核(9%)、期中理论考核(15%)这5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占总评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包括期末理论考核(40%)和操作技能考核(20%),占总评成绩的60%。与过去相比,提高了形成性考核的比重,增加了形成性考核的内容,让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2.2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中,采取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注重多种考核方法的结合,全面考核学生能力及素质[1]。在学习纪律、参与度、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项目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是在项目考核中考查学生对外科护理学重点章节的案例分析完成情况和临床见习报告的书写情况,一共完成6次考核,着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意考查学生对内容完成的正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二是在综合能力考核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将全班分成6~7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完成一次外科护理学的小讲课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内容要求紧扣外科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实践考核在健康宣教、微视频制作、科普小文章3种形式中任选其一来完成,其中健康宣教可自由选择养老院、医院、社区、广场、学校等场所进行。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自行制订实践计划方案,提交给任课教师审核修改后,按照方案合理分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社会实践,重点考核学生的团队组织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1.2.3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方面的改革

在期中和期末理论考核中,均采取闭卷考试,期中考试题型是以A2、A3、A4型题为主的病例型选择题,期末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述题、综合分析题(案例分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思维,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在试题中重点增加以案例分析为主的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占比约65%,由未参与班级教学的外科护理学教师从外科护理学试题库中选题,实行教考分离。在操作技能考核中,主要考核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利用我院“一校两附院”的体制优势,由附属医院临床专科护理骨干参与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的制订,引入最新的行业操作标准,并与学院的专职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验教学质量。

1.3考核改革效果评价

在本课程全部考核结束,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一个月后,对参与此课程学习的104名学生通过网上“问卷星”系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的《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评价反馈表》。

2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10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问卷对本课程考核的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及考核方式带来的学习效应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2。总体来看,学生对本次课程考核改革的满意度、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及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方面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在培养团队组织协作能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更快融入临床。

3讨论

3.1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考核改革通过对学习纪律和参与度、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报告、小讲课、社会实践、理论及操作技能的考核,初步形成“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个性化考核体系,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和引导等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项目考核中的案例分析有利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有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运用。通过多次的专科临床见习和书写见习报告或体会,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其临床思维与应用能力[2]。在综合能力考核方面,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小讲课、社会实践,这对学生团队组织协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培养作用,这一点在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另外,在小讲课、社会实践和案例分析中,对学生的沟通交流、语言和文字表达方面都有相应的锻炼;微视频制作、科普小文章、健康宣教对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改革考核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的改变,势必伴随着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考核目的,一是在重要章节学习后均安排案例讨论课,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二是在每个专科护理学习结束后进行相应的临床科室见习,书写见习报告或体会;三是明确了外科护理学小讲课和社会实践的要求,制订了小讲课组内和组间评分表、社会实践评分表,从而为综合能力的考核提供了评价的依据。因此,改革后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得到提高,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教师会花费更多时间精心设计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更加了解,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教研室也利用改革之机,加强了集体备课,大家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也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4结语

一年多来,我们对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课程考核的内容及形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初步形成了课程“多元化—重过程—考能力”的个性化考核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临床实习学生的广泛认可。但反思实际考核过程和学生的反馈,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需要今后继续完善:如还需进一步细化各项课程考核标准,提高课程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操作技能考核可考虑设计成综合考核的方式,如OSCE考站,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还可适当增加临床见习,增加临床专科带教教师的考核占比等。我们将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和本课程的特点,根据考核内容、专家意见与师生意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制订详细的评价表[4]。

参考文献:

[1]唐泓源,王艳玲,李瑞英,等.护理本科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54-56.

[2]李亚玲,叶宝霞,陈琼书.外科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研究,2010,24(2):361-363.

[3]张睫.高职护理专业外科护理学操作考核模式改革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2):7-9.

专业学护理范文8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一、引言

护理专业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学科设置偏重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心理压力大、未来就业直接关系到病人生病,如此种种相较于其他专业的特殊性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针对这些特点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摸索出适合护理专业的策略。

二、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护理专业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培养目的都与其他的传统专业有所不同。首先,护理专业存在着特殊性,这个专业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可以说与人命直接相关,必须方方面面都要做到严谨、扎实。因此,打好基础,积累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学生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大部分都是女生,男生特别少。虽然存在着乖巧、认真的特点,但是相对来说比男生更容易存在脆弱、猜疑、误会等等不易管理的因素,因此就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要更为细心敏感。再次,由于课程繁多并且要求实际操作能力过硬,护理专业学生所需承受的压力过大,包括专业技能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实习就业等等。

三、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年轻化

在护理专业,很多年轻的教师刚刚在岗位上工作不久便接管学生管理工作,这既有优势也有缺点。优势是年轻教师吃苦耐劳,有拼劲有干劲,热情度较高,而且与学生之间沟通方式比较多,由于年龄差距较小,效果也相对会好一些。但是年轻教师相对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由于欠缺的管理经验会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做事情考虑不周、游移不定等缺点,往往活力有余,威信不足,这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2.理论知识学习松懈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由于医院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并且所规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校的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也是鞭长莫及,这就使得意志不坚定的学生的理论学习有所松懈,浪费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大好机会。

3.学生态度不端正

护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在医院的实习之后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会极度不适应,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医院的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规则制度往往有所忽视,相对来说生活习惯非常散漫,态度不端正,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难上加难。在日常的学习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出现学无所用的现象。

四、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模式探讨

1.建设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是师资队伍,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操能力提高的最大保障,因此,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重视思政工作,严抓学风建设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要特别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关心和爱护,从各个方面帮助解决学生的各项困难。而且必须抓好学风建设,对于存在的及时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

3.增强心理辅导

虽然护理专业比较注重实践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也不容忽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一定要及时的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与考试,不断的给学生树立信心,冷静的帮助学生分析与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在复习中所获取的成绩,正确的为学生安排作息时间,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切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供应理念,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护理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班级特色,明确长远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和谐的集体氛围。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分享共赢的团队精神。促进护理班级成员形成分享共赢的团队核心精神文化。最终实现用文化来影响班级成员,达到优化班级管理的目的。

五、结束语

做好护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并非容易之事,需要教育工作者耐心细致,不断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进行总结,通过各种渠道来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了解,全方位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加大关心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性问题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解决,不断的总结与改进教学方法。学校方面要积极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引进优秀师资队伍,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模式。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培养出高水平多元化的优秀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乔一方.浅析护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6-08-23.

[2]常翔,范双莉,樊景峰.高职护理专业生源多元化特征下的学生管理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02-10.

[3]梅瑞华,张秋梅.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新生心理健康自我调整情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