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规划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住宅规划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住宅规划设计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措施

1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1)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影响小区设计效果的各个因素,在土地空间规划、开发商的需求、经济效益、文化需求、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控制,提升设计理念的综合性。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还应该与周围的配套设施、景观等因素进行结合,做好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工作,提升其综合效益。(2)设计理念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空间状态密切相关,空间形态的设置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元素,在住户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方面进行设计,提升社区的整体效果。(3)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空间上的尺度、功能、氛围进行优化,在设计的过程中将其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人们在社区中可以实现生活、居住、休闲等功能,打造一个高品质的空间载体。结合周围的文化特征和已有的建筑物、广场等设施,在小区里形成由内到外的轴线序列,将各个建筑物紧密联系起来,为人们更加便利地生活提供空间。由于城市空间的需求,还需要在小区环境设计的层次性方面进行提升,促进智慧型社区的构建。

2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住宅小区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住宅小区的规划过程中商业用房占有一定的比例,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给小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小区的环境造成了影响。比如,住宅小区中各种商店、饭店、理发店等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也给小区的物业管理和环境管理方面带来了工作困难。小区的生态环境是人们高质量、舒适生活的基础,因此需要在此方面做好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的工作,将小区整体的生活品质进行提升。但是小区建筑绿化面积的不足和景观设计不够人性化,使得小区居民在行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花草树木的践踏等,不利于小区环境的维护。

2.2住宅小区居民活动设施有待丰富

在许多住宅小区内部因为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和本身空间条件的制约,小区居民的活动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休闲的需要,无法更好地享受休闲娱乐器材带来的便利,不利于居民的身心放松。对此,住宅小区的设计与规划工作要结合小区的自身空间特点和区域地理位置的特点进行规划与设计,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2.3住宅小区内噪声污染有待解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住宅小区内的私家车的数目与日俱增,停车不便利成为许多小区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小路和人行道都被停车所占据,不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小区内的车辆还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噪声等方面的污染,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3小区规划设计的措施

3.1加强住宅小区内绿化生态环境改观

在进行住宅小区内部设计的时候,科学的规划和绿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幅度提升住宅小区的生活品质。在设计的过程中既需要融入现代化的设计工作,又需要将生态环境的设计与人文因素融入其中。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特征的内涵,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多小区周围的地势、地貌和土著植物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将住宅小区内部的生态设计工作与原本的自然环境、建筑规划等融合在一起,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3.2打造精品绿色生态型住宅小区环境

住宅小区的合理规划设计工作,可以将小区的生活品质和环境的质量进行提升。在此过程中,以节能环保的理念为前提,综合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做好科学性、人性化的设计工作;在自然光、自然风的充分作用下,使小区的环境更加宜居,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此同时,在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科学的设计规划工作可以实现小区内部的环境良性循环,提升小区内空间的利用程度,减少浪费;科学种植绿色植物,将生活美和生态美融合在一起,可以放松住户身心、提升其生活的幸福感;合理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周围整体环境设施的建设工作,可以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生活,同时还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另外,需要根据住宅小区的特点等进行种植植物的规划工作,在提升小区绿色程度的基础上进行节约水资源等工作,将整体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例如,需要根据住宅小区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择,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选择适宜的耐旱植物,可以减少水资源的补充,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夏季在墙面上种植爬山虎等植物可以起到遮阳的作用,有效降低住宅内部的温度,有助于减少空调的使用。与此同时,做好住宅小区科学的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为小区内营造更好的人居生态环境,在净化空气和降低污染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整体城市的生态环境。

3.3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首先,从住宅小区门口开始,需要在主出入口设置广场,相当于一个家庭住宅中客厅的位置,使住户在此停留和经过时都可以充分体会到回家的感觉,提升仪式感,在此也可以扫去一天的疲惫。其次,在住宅小区逐步深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用,在自然景观和绿树等作用之下,为住户营造绿荫、鸟语、花香的环境,使住户更加感觉到亲切和自然。最后,步入单元门内之后,还需要进行大堂等方面的设计工作,可以结合建筑物的特征和整体布局的特征进行设计。也可以在地库进行天井、庭院的设计,让住户在停车的过程中感受到合理的动线设计,提升居住的便利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和穿暖,在住宅小区的居住品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整体住宅小区的定位、人群特征、外部自然条件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不断优化设计的方案,为居民营造舒适、便利、自然的生活环境,实现居民与住宅小区环境的融合。

参考文献: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建筑规划;住宅;人居环境

引言

人居环境与住宅规划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住宅设计人员在设计期间,要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满意度要求,就一定要从根本上对住宅建筑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但由于人居环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方面复杂,所以,在对住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期间,应以全新的理念创新住宅模式,以提高居住效果。

1人居环境基础上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背景下,很多地区都面临着生态危机。面对危机,各行各业都逐步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随之,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也应紧随时代潮流,综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宜居环境设计,以便保证建筑结构充分发挥生态属性。再具体设计过程中,还需认真遵守生态性原则,因地制宜提高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实现绿色植物的差异性栽植,提高对植被景观的保护,降低外来群种对当地绿色生态的威胁。通过绿色栽培来为群众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提高对植物生长温湿度的管理,并且还需积极防治病虫害,有效促进植物持续发展,促使建筑生态价值的完美体现。通过创设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完整、舒适的生态景观,为人们接触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机会,帮助人们完成心灵的净化,主动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1]。

1.2宜居性原则

基于人居环境下的住宅建筑规划设计,首先是要满足宜居性的原则,即在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以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当前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当中,面临着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从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还需缓解人们的居住压力,也就是在进行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期间合理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通过美丽的景观设计来疏解心理压力,使人的身心放松。让人们居住在环境宜人的氛围中,除了要创设舒适的居住环境,还需回归大自然,即坚持人文主义的景观创造原则,是自然艺术在建筑设计当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提高艺术创造的前提下,实现对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等的保护。通过对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来实现景观环境的创造,有效提高建筑的人文文化,促使人们在精神上得以疏散,实现与大自然的融合[2]。

1.3节能性原则

在进行住宅规划设计期间,要将为人们提供宜人舒适的生活环境理念贯彻到底,因此要积极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当前社会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节能性的设计原则。在具体操作当中,人们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品质,通常在设计期间贯彻经济、实用的观念,保证建筑物实现循环利用。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提高规划设计,能够将资源的节约与新能源开发放于同等位置,在进行新能源开发利用期间,要尽可能减少建筑物的排放量,将建筑物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到最少。通过积极引入新能源与新技术来满足节能设计的要求,并且还能够创造良好的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热环境,最大程度的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人们的居住环境遭受破坏,要进行节能设计,可通过降低噪音与空气污染,来改善设计水平,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促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2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2.1科学处理各要素间的关系

建筑规划与住宅设计将会涉及多种要素,作为设计人员需处理好住宅设计与周边环境间的关系,比如,在规划公共设施期间,需综合考虑到周边的生态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保证人文景观的充分展现,便于居民欣赏优美的生态景观,对于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格局的住宅,以此来自展现住宅的宜人性与实用性,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噪音与空气等的污染,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积极创新与提高设计质量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人居环境与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之间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要求人们不断吸取外来经验,沉淀积累。另外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案及步骤也是不断改变的,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调整与改进,以便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进而提高居民的舒适度与满意度。

2.2坚持以人为本的小区规划原则

首先,完美的人居环境设计,即为居民提供宜人、舒适的生活场所,在设计期间要因地制宜,住宅建筑规划设计期间要特别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及节能,在规划期间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环境,与大自然的河流小溪等融为一体,促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其次,对半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拉近居民与大自然的距离。安设运动器材以及座椅等,使得小区规划更为人性化与便捷化,实现人车分流,休闲便利的小区规划设计,进而为人们提供轻松舒适的小区生活。基于人文基础上的小区规划设计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促使人们发展及其关键,建筑规划设计的核心是居民,以提高居民的舒适度、满意度为目的,以高质量、高服务的人文要求为设计目标。假如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相当于小区失去了灵魂,没有了温度,使得居民没有归属感。住宅规划设计作为建筑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为人们提供舒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保障,对建筑业的更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2.3构建舒适的家居氛围

轻松、舒适的家居氛围已逐步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住宅的整体气氛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满意度与舒适度。人居环境与家居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针对家居氛围实施彻底的改造,设计工作者通过精心策划,将绿色植被引入家居内部环境当中,通过太阳光线来促使植物生长。设计工作者还需综合考虑人们的居住体验,针对住宅的光照条件、空气质量等,充分展现人性化的特点,介于居民多样、复杂化的设计需求,创造性与个性化的设计非常关键。比如:对于建筑阳台的设计,其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便于人们与自然想接近,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舒适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应积极进行设计创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并且,有效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构建舒适的家居氛围,很好的改善了人们的居住质量,让居民享受轻松愉悦的居住环境。

2.4紧密结合当地环境

人居环境还有着宜居性的特点,对人居环境进行改善对完善住宅设计质量意义重大,在进行住宅设计之前,需对住宅所处的区域进行深入了解,其中包含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对于已由的景色应充分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住宅建筑还需要充分展现生态色彩,为人民创设便捷的交往与生活空间,对于绿色植被的引入也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合理选择。在进行景观设计期间,小区配套设施都应在考虑范围内,确保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温馨。

3结语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经济水平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对住宅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需全面控制好住宅人居环境的选择,且通过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科学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建筑的舒适度与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冯敏,张依依.城市社区人居环境浅探——以济南燕子山小区为例[J].居舍,2019(1):79.

[2]姚凯,赵民,裴新生.跨行政区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的实践与思考——以新疆“奎-独-乌”地区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14(1):28-29.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有效措施

1现代城市住宅小区的特点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具有以下特点:

(1)城市住宅小区基本是统一规划设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为完善,与普通住宅小区相比,其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分布较为集中,不仅给人们提供了各类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设备,还注重居住环境质量的营造;(2)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规模较大,大多是高层建筑,并且多栋连接,周边还设置了娱乐场所,交通较为便利,内部配备齐全,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2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十分有必要,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高园林规划设计的经济效益,增强住宅小区的市场优势,能够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2)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益,可缓解城市局面的疲劳感,使之心情愉悦,得以放松;(3)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城市住宅小区园林属于城市景观园林中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四是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住宅小区园林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可供人们休憩、娱乐,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3现阶段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其问题主要有:一是当前所采用的园林规划设计理念过于陈旧,并未明确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仅流于表面形式,忽视了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兼顾,以致于没能满足于人们对园林功能的需求;二是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缺乏个性化,没能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设计,而且未能融入地域特色,以致于园林风格雷同,设计风格缺乏创新;三是在设计住宅小区园林的时候,所建设的园林小品和植物景观,缺乏协调性、和谐性,未能突出园林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在养护方面也有所欠缺;四是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不具备良好的文化特色,缺乏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4提高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水平的有效措施

4.1因地制宜,突出设计特色

在进行现代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人员不可只单纯地参考某个方面的因素,而是需要先对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如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来编制园林规划设计方案,以提高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使所设计的园林能够适应城市环境,具有和谐性和丰富性。与此同时,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园林的时候,还应当充分发挥城市的自然条件优势,以降低园林设计成本,融入城市特色文化,杜绝统一的园林设计模式,以增强住宅小区园林的文化氛围,将自然风景和人文性有效结合。在设计住宅小区的时候,还应当突出生活特性,不断地创新设计方案,展现优美自然风景的同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以保障园林的舒适性,提高城市住宅居民的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时候,还应当突出设计特色。要先了解小区内部的建筑风格,然后基于此科学编制设计方案,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形成整体,以免小区建筑和园林相分离,影响视觉上的美观性。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小区其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特色。比如,中式住宅小区中,融入了传统庭院要素,在进行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则同样要融入中式风格的人文气息,突出其古朴典雅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其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在设计公共空间环境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层次感设计,要把握住中心景观,设置景观轴线,展现出景观的特点,以提高居住环境设计水平,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避免视觉疲劳,给城市住宅小区居民更多新鲜感。

4.2坚持以人为本,融入地域特色

规划设计城市住宅小区园林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更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居住空间中得到尽情的放松,享受生活。其次,设计人员应当根据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园林设计定位,根据小区周围的环境特点,融入地域特色。与此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部分。小区居民不仅是住宅小区中的主体,其也是园林服务对象,因此,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要满足人们对园林功能的需求,分析人们的感受,重视人的体验。设计人员需在进行规划设计前,先开展全面的调查工作,了解小区居民对园林的要求,掌握小区居民的基础信息,从其文化程度、年龄特征等方面来科学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既要突出园林的功能性,又要展现园林的美观性,给城市住宅小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氛围,使之保持愉悦的心情。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园林的时候,还应当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充分遵循生态性原则,保障园林生态功能的同时,使之更具文化性,满足小区居民的精神需求,增强其体验感。在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园林设计技术,吸取我国古代传统园林建设的优势,根据城市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风俗风貌,打造独一无二的具有个性化的园林景观,呈现出城市的风土人情。要不断地优化园林设计理念,创新园林设计形式,不可过于抽象画,要便于人们理解,增强人们的体验感,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4.3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合理布局

为提高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设计水平,应当适当地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我国对小区绿化面积有着明确的规定,但部分开发商在建设小区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未能有效增加小区的绿化面积,并且不注重小区绿化问题,这不利于城市现代化发展。在这种情形下,科学设计住宅小区园林设计,能够改善绿化面积不够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的居住环境。基于此,要进一步扩大园林面积。例如,可于园林中设计一些曲折的小径,提高园林趣味性的同时,拓宽园林的视野,将小区的风景呈现给人们。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利用植物种植技术来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如在种植植物的时候要注重层次搭配,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可根据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绿地。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等。合理规划这些绿地,使之成为小区园林的一部分,提高园林功能性。设计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重视植物栽培工作,需实施有效的管理,以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合理搭配植物,融入人文性、地域特色,从而提高园林设计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统一规划工作,合理布局园林自然景观,以提高住宅小区园林环境质量。设计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不仅要进行适宜的综合开发,还需要重视配套建设工作的开展,保证小区环境的洁净性,保证其美观性。

4.4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人员不可局限于眼前利益,要将眼光放长远,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有效应用现代绿化技术,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环境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特色设计和园林设计相结合,突出园林功能性的同时,增强其美观度。

4.5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案例

在进行现代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环境因素:一是注重风的调控。冬天,住宅小区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需避开风流,夏日户外休憩场所则要有较好的通风,避开强烈阳光照射的地方,通过设置小灌木、小乔木,搭配高大乔木来引导空气高低流向,以满足通风效果;二是注重光的调节。在设计的时候重点关注背阴场地和朝阳场地。前者多选用色彩鲜明的植物群落,设置了小品等设施,以活跃空间;后者则设置了一些户外设施,种植了落叶大乔木,以遮挡刺眼的阳光;三是注重声音的运用。在设计住宅小区的时候,引用了水流声,通过植物搭配吸引鸟类栖息,使园林区域更具生命力。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按照其功能性来划分道路登记,主干道对应小区级道路、次干道对应组团间道路,支路则对应住宅间小路,通常采用环路模式、平行路模式、小路模式三种设计方式。

5结语

总而言之,要重视城市住宅小区园林规划设计工作,明确其规划意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解决。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因地制宜,融入地域特色,不断地创新园林设计方案,拒绝同质化。

参考文献: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就是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实现水资源的贮存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降雨进行过滤、吸收,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情况下,能够及时将吸收、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为居民生活、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这种储存水资源的方法,既对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实现了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会破坏生态自然平衡,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协调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实现对城市用水的供给。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始终坚持高效排水、有效储存水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水资源的原则,与城市海绵规划理念相结合,提升城市水资源净化与循环利用能力,促使水资源能够在城市中实现良性循环利用,从而打造个性化、功能化的城市与住宅小区。

1海绵城市理念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即一切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1)对现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实现高效利用,如河道、河渠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在保证原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与给排水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对住宅小区用水的高效供应,更能净化水质,实现住宅小区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3)重视水资源自我净化能力的提升,并采取一定辅助措施,确保住宅小区内的水资源不断得到优化。

1.2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治理、储存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小区水资源供应系统,净化水质。同时对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确保城市水资源供给系统稳固、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优化水质。

1.3因地制宜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海绵规划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作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此,应考察小区原有给排水系统,结合小区居民数量、城市降水量以给排水量,合理改善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小区给排水系统,达到高效供水、净化水质的根本目的。

2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2.1构建住宅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区域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用在住宅小区之中,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与储存,对此,应构建一个完善的住宅小区雨水集中收集、处理专用区域。(1)对场地的屋面雨水与场地雨水进行初步的初雨弃流,通过管道顺利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之中。(2)对剩余雨水进行储存,在雨水蓄水池之中进行水资源的净化处理,并妥善保存,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浇洒等,同时,也要注意将溢流水资源引入市政雨水管网中。(3)构建雨水分散式源头处理区域,对屋面雨水、场地雨水等进行集中控制,一方面用于小区绿地灌溉,另一方面还能净化水资源,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2.2小区内部旱溪的改造

小区内部旱溪区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载体。小区旱溪功能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给排水系统集中到旱溪区域,达到净化雨水目的,被净化的雨水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拓展了居民日常用水来源,为住宅小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方便小区内部实现合理用水。在降雨较少的季节,旱溪能够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美观性、功能性。在降雨量较多、降雨较为集中的时候,旱溪能够实现雨水的及时储存与排放,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率,并有效应对暴雨对住宅小区的冲击,避免雨水在住宅小区内部堆积造成居民生活不便,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为城市提供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功能性新型城市。

2.3透水的铺装

透水铺装是住宅小区内部的基本装置,能够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始终确保地下水资源充足,有效减少小区内部地表水径流量,为小区居民提供充足水资源供应的同时,对预防城市内涝也有一定作用。透水铺装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理念的效果,提升住宅小区的排水效果,在净化水质同时也起到了净化小区绿地的作用,是有效避免雨水对绿地、植被等造成损害的重要措施,另外,其还能够降低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4小区内部道路建设

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用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重视。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涝,对雨水进行高效回收与利用,所以,小区内部道路建设应注意路面渗透功能,让雨水充分渗入地面,减少雨水在路面上的沉积,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小区绿化区域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大,在道路两旁绿化带可以设置雨水槽,一方面,能够有效收集雨水,确保各种植被健康生长;另一方面,还能净化空气,打造小区观赏景观,为居民住户提供舒适、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除了设置雨水槽,还需设置合理的地表径流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另外,还需建设部分沉沙地,沉沙地能够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植物的选择也极其关键,应结合城市天气、地势地形、水文地质等具体条件,选择易于存活、有利于储存水资源的植物,以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实现住宅小区的高效、高质供水。

2.5构建小区绿化系统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小区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小区绿化系统的构建,结合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绿色面积以及景观设计等,确保小区绿化系统建设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同时绿化系统设计需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设置雨水槽等,对雨水进行高效利用,加强小区绿化系统的实用性。另外,小区绿化系统设计应与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相协调,结合季节等条件,合理选择植物进行种植,尽量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与水资源的植物。如在北方,对住宅小区进行绿地构建,可以选择灌木等植物,不仅能够降低小区周围噪声,还能起到有效除尘、净化空气等作用,有利于打造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住宅小区。

3结束语

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设计的美观、个性化,更注重小区的环境和各种实用性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理念,主要用于应对城市内涝,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回收与利用。住宅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设计、建设时积极应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对水资源的良性、高效可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小区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念,打造真正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新型小区,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体制深入落实,满足民众需求,促进国家实现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荔,夏辉.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工程技术研究,2018(6):242-243.

[2]王宝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研究[J].市政技术,2016,34(4):108-110.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电气;智能化控制;规划设计

为了全面推动智慧城市持续深入发展进程,政府相关部门针对智慧城市构建策略以及前瞻性部署方案进行了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为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城市住宅小区需要主动立足于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运用智能化控制手段,实现住宅小区建筑系统的全面升级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作为住宅小区建筑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会在一定限度对住宅小区整体运行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增强住宅小区智能化控制水平,规划设计人员需要立足于智慧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运用以智能化技术为首的先进技术内容,对住宅小区建筑电气系统进行全面部署与规划,以期从根本上促进智慧城市以及智能建筑的发展进程。

1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应用现状及内容分析

电气控制系统作为智能化建筑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可以在一定限度上对住宅小区供电质量以及供电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近些年,为全面推进智能化建筑系统安全高效应用,以电气控制系统为首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需要立足于智能化控制策略,对当前系统架构模式以及运行功能存在的不足问题进行及时健全与优化。应在传统电气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居民建筑实际情况,促进建筑电气控制系统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1]。结合当前用情况,在智能化控制模式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改变传统控制管理模式,主动利用信息化操作模式,实现对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改造升级。此外,与传统电气控制系统不同,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可通过利用电子设备以及现代化控制手段等方式,保障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过程更精准高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住宅小区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优势特点分析

2.1灵活性

与传统电气控制系统相比,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具有自动识别功能以及自动管理功能,可以初步实现对小区电气系统数据信息的全过程跟踪与反馈处理,结合相关处理数据对电机系统功能设置以及运行情况进行动态把握。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可以主动结合小区实际情况,促进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与其他设备进行互动连接,保障小区电气服务管理工作得以落实完成,满足人们对当前居住环境的客观需求。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可以针对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功能进行优化设计,规避传统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弊端[2]。

2.2管理性

传统建筑电气系统多以人工控制模式为主,根据人工指令完成相关电气系统管理以及维护操作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涉及大量人力以及财力资源消耗,电气系统控制过程相对复杂,容易受到管理者主观判断失误以及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对电气系统进行针对性管控。在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当中,可利用信息化设备以及信息化控制手段解决电气系统运行环节存在的不合理以及隐患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将不合理以及隐患问题及时反馈到管理人员,以便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2.3先进性

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基本上可以视为一项集成科学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管理系统,与常规控制系统不同,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可以将住宅小区电气系统运行期间涉及的电气设备信息以及控制系统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根据分析反馈结果,对当前电气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动态把握,以动态化管理方式完成对智能化建筑电气系统运行过程的控制管理。在智能化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管理作用下,可以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与整合效率,增强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管理性效果,为今后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作业安全提供保障[3]。

3住宅小区建筑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规划设计措施

3.1照明系统规划设计措施及要点内容

照明系统作为住宅小区建筑电气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一定限度上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以往规划设计经验,传统照明系统的利用效率低下,能耗问题十分突出。为了确保住宅小区照明系统智能化水平以及节能化发展效率得以深化加强,设计人员需要按照优化设计原则,对住宅小区照明系统存在的能耗问题以及效率低下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1)照明系统优化设计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智能化以及节能化发展目标,对细节要点问题进行综合设计与分析,优先选择应用节能的声控灯具以及光控灯具,减少能耗问题。住宅小区照明系统可以利用10kV电源供电模式进行安全应用,深化加强住宅小区照明系统的使用频率。(2)现代化住宅小区在地下车库及地下室应用方面较为广泛,建议设计人员重点加强特殊空间位置的照明设计。合理利用应急照明系统,保障地下库或车库照明系统能够安全运行。为了加强住宅小区应急疏散通道照明水平,指示灯与道路尽头距离应保持为不超过10m。智能化照明系统设计应满足消防以及火灾应急等需求,保障住宅小区安全运行水平。

3.2弱电系统规划设计措施及要点内容

弱电系统作为影响住宅小区电气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其规划设计效果常会对住宅小区电气系统整体运行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经验,住宅小区弱电系统在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满足国家颁布的相关要求等级以及低压电能控制要求,避免弱电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弱电系统涉及的直流电一般不大于20V以及36V。住宅小区弱电系统设计应围绕通信系统及可视化系统等参考点,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设计。智能电气系统对电话通信系统的设计考虑相对较少,一般将其设置在距离住宅小区较近的地方,可利用光纤入户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对于可视化系统,规划设计人员可通过指纹识别以及全角度识别等功能,增强整体通信效果。在弱电系统优化设计方面,应立足于提升小区安全性能以及品质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

3.3避雷系统规划设计措施及要点内容

现阶段,住宅小区主要以高层建筑物为主,高层建筑物在一定限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人口与用例之间的紧张局面,但高层建筑物对高空避雷技术提出了严格要求。高空避雷接地技术是增强高层建筑物安全性的可靠基础,在规划设计中,工作人员需要安装质量达标的避雷系统进行安全应用。结合以往的规划设计经验,对住宅小区避雷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实践分析。(1)住宅小区的避雷系统设计需要结合小区规模,选择合适的避雷设备及相关配置,增强住宅小区电气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住宅小区配电系统应设置标准型号的避雷器设施,以增强住宅小区配电系统的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2)规划设计人员应对信息传输防雷保护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保障住宅小区通信安全。在设计避雷系统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主动结合住宅小区避雷需求,采取优化合理的方式手段,增强住宅小区避雷系统的运行安全性[4-5]。

3.4消防系统规划设计措施及要点内容

消防系统规划设计的质量表现情况会对建筑物整体运行安全性以及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关联影响。(1)增强住宅小区消防检测以及预警功能等优化设计要点。配电系统运行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时,住宅小区消防检测及预警系统会及时根据系统反馈信息,对发生故障点的位置进行定位,提醒相关人员赶往现场排除故障。(2)对于住宅小区中可能发生危险的部分位置,消防系统可以利用自身的故障定位功能,及时捕捉危险源,通过处理中心发出火灾警报[6-7]。(3)为了有效防治住宅小区火灾等现象问题,设计人员可在地下车库以及楼道等公共场所位置,合理安装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感应器。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检测感应器反馈的烟雾数据,对当前烟雾弥散情况进行合理把握。设计人员应健全完善图像对比分析系统,对住宅小区火灾管理发生全过程进行科学追踪,如有效捕捉烟雾以及异常气味。根据不同时间段烟雾弥散范围以及强度的变化情况,对现场是否发生火灾进行合理判断[8]。发生火灾问题时,系统可以根据预先设置的指令及时发出警报,增强住宅小区消防管理能力。

4结语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住宅设计;公共空间规划;集约化

从1978年中国理论界提出住房商品化,到1981年深圳、广州最先试点商品房开发,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民的住房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改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总结主要矛盾:人口聚集与住宅稀缺程度提高、房价走高与住宅利用率降低、居民交往需求提升与公共空间稀缺、资源环境制约与居住便利性要求提高等矛盾。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的目的聚焦在:从源头上,房地产开发商为主体的整个住宅生态链能否从规划设计开始,将原有住宅中的部分私有空间取消,改为公共空间补充,是否可行?另外如果可行,公共空间该如何规划,整体政策可以怎样配套?

一住宅公共空间设计借鉴

住宅公共空间设计问题由来已久,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村落的规划设计还是家族住宅的设计都特别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位于广东肇庆地区的八卦村,又名黎槎村,整个村落仅有南北两个出入口,其他位置被护村池塘包围。八卦村的设计中,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包括多个层面。第一个层次的公共空间为整个村落共用,主要包括两个村口的碉楼,负责整个村子的安全包围工作;包括环绕村子的一条主干道,串联起整个村子;包括村子最中间的鸿运台,是大家祈福求鸿运的中心位置。第二个层次的公共空间为村落内的“里”的规划:主要包括“兴仁里”“柔顺里”“毓秀里”等,每个“里”基本为一个大家族,里面有公用的酒屋、祠堂等,为整个“里”的各户家庭提供一个公共聚会和祭祀朝拜的空间;同时“里”会有自身的门楼设计,与其他“里”区分开来;前两个层次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有其共通之处,其公共空间被一种“填空”行为所调整,即“重新定义那些无人需要的以及被忽略的空地,并将其转换为具有充实内容的公共空间”。[1]第三个层次的公共空间是每一户的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天井、客堂、厨房等,一大户人家很多个房间会围绕天井和客堂分布。通过多个层次的公共空间设计和规划,八卦村历时7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并为大家所接受,他构建了邻里守望,精神交流的共同家园。另外,传统的四合院、客家围屋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特别重视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较好地平衡了私密性和公共性的矛盾。从全球范围来看,日本、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稀缺等因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会特别关注住宅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以日本集合住宅为例:针对进入新千年以来的生活形态的变化,如家庭形态、内部关系、就业形态以及就业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日本集合住宅的户型、结构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保障私密性的同时向公共空间适当开放的住宅平面设计,获得了消费市场的广泛认可。日本集合住宅会通过将中、高层住宅中的走廊和楼梯等公用空间作为立体的街道设计并重构该部分空间的所有权利用权及管理关系,引导新的集合居住体形成。[2]香港公屋的设计除特别重视交通、公共设施的配套外,会通过立体化设计在高层高密度居住区内创造出一个供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香港众多的公屋设计中,天台花园通过将高层住宅之间的裙楼扩大形成屋顶平台,然后整体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所有居民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3]新加坡在公共住宅开发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三个层次的设计:新城镇、小区范围、邻里之间。[4]在最宏大的层面上,新城镇的规划会充分考虑高效便利的交通和配套齐全的商业设施,以构造一个自给自足、高度自治的生态系统,满足居民日常的需求;在小区范围层面,会通过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着重营造社区的亲和力和住户的归属感;在邻里之间,新加坡公共住宅项目会在注重传统公共空间比如电梯廊道等的同时,创造一些类似“空中走道”的公共空间,增加住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延长接触的时间。同时政府鼓励住户在平台花园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类社区活动,并通过鼓励住户进行阳台种植,把阳台、露台等半公共空间的效应最大化,变成实质上的公共审美空间范畴。

二住宅市场现状及公共空间设计趋势

(一)当前住宅市场现状

在进行具体的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研究前,有必要对当前住宅市场存在的各类矛盾做一个深入的研究与剖析:第一,人口持续聚集的趋势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之间的矛盾。大城市拥有更多的行政、教育、医疗及各类综合资源,且拥有更多的企业和就业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涌入;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越来越严重,政府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土地供给政策,相应的土地之上的房屋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两者的矛盾愈演愈烈。第二,不断攀高的房价与较低的住宅利用率之间的矛盾。现在各大城市房价持续攀升,购房者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于众多的购房者而言,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住所,相当部分的人没有用到厨房甚至客厅,但在购房的时候基本都是一体的。第三,情感交流的需要与公共空间的稀缺甚至继续减少。随着过去改革开放国民财富的增加,人们在最基本的温饱和住宿问题解决后,情感交流的需求作为更高层级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大家渴望有朋友,邻居之间有交往;但当前的商品住房规划设计基本没有考虑公共空间,除了电梯和过道走廊,邻里之间基本没有交流的公共空间。第四,环境资源有限性的约束和生活便利舒适性的平衡。当前在资源约束下,市场上出现部分精简的户型,比如仅仅只有一个卧房的,在此情况下由于没有配套的公共空间,生活非常不便,居住也谈不上舒适。在以上各类矛盾持续不断的聚集下,住宅市场会有一系列的变化。单一住宅的平均面积将下降,资源利用率将提高,同时住宅的功能区分将越来越细,公共空间由可有可无变为必需品,一方面满足私有面积下降后相关职能的补充需求;另一方面为居民提供情感交流的空间和场所。我们有理由相信,住宅公共空间的扩大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住宅公共空间扩大带来的好处毋庸置疑,在同等生活便利情况下,如果将每一户家庭不需要用到或利用效率较低的空间公共化,这里指的公共化是在规划设计之初即不设置为私密空间,而单独规划为公共空间,那空间资源的节约效果将非常明显;相应的人均居住面积将有可能大幅降低,购房成本的矛盾也将降低。同时适度开放的公共空间设计,能让共享该空间的家庭之间有了一个更广泛的交流沟通平台和更大的空间,在保障私密性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变得可能。

(二)住宅公共空间设计趋势

在具体的住宅公共空间的设计方面,首先要考虑目标家庭细分及住宅市场的特殊性,其天然的私密性要求较办公商用物业要高很多,所以对细分市场的分析和选择变得非常重要,未来住宅公共空间扩大的趋势也必然先从某些细分市场领域开始启动并逐步扩展开。住宅的需求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当今中国家庭结构呈现出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类型多元化这三个特点,家庭结构的研究为对住宅市场公共空间设计趋势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一人户、二人户家庭比例持续提高;同时一对夫妻的核心家庭占比显著提升;“四二一”式家庭结构也成为较为常见的家庭组合模式;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单人家庭等类型也不断提升。[5]所谓“四二一”结构指的是夫妻双方父母和夫妻及独生子女三代组成的家庭组合形式。[6]住宅公共空间设计上,需先充分考虑住宅整体的家庭定位,不同的家庭结构其对应的住宅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其次,针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类型定位,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户型供住户选择。比如双方均有职业的夫妻家庭,对厨房客厅餐厅的私有需求会显著降低,且更大可能性能够接受公共食堂的形式。在一个以年轻白领夫妻家庭为主要目标销售人群的住宅项目中,可以大幅度减少厨房和客厅等单个住户的公共空间面积,同时,可统一设置休闲娱乐空间、商务会谈空间、餐厅等;“四二一”家庭组合模式下,一个公共的更大的共享聚集空间的需求超过了每户一个客厅的需求,可以考虑以星型分布的方式,在三个住户中间构建一个较大的公共客厅,而每一户的客厅视情况而定,在保持每一户家庭私密性和个性化需求的情况下,增加交流互动的空间。再次,在对不同家庭结构细分的情况下,原有的满足综合性功能需求的大户型将极大比例的转变为小户型,并配套实用恰当的公共住客会所。香港市场由于住宅户型普遍偏小,住户休闲娱乐、接待朋友、举办聚会等均需要有一个公共场所,从而催生了住客会所的普遍存在。[7]针对不同的住宅小区人群和家庭结构定位,可以差异化设计住客会所,对功能和档次均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在具体的功能上,可以通过调研进行优先组合,可考虑将健身的需要、棋牌娱乐、阅读学习、会客交谈等不同功能的模块组合成不同的住客会所,一方面解决住户自有空间公共化后满足特定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形成一种邻里之间交流互动的精神空间,将健康、休闲的生活气息带入住宅项目之中。最后,在整体的层面上,可以加强对平台花园、垂直步梯廊道等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单一户型的设计中,尽量减少固化的隔离墙而采用可调整变化的形式来架构。可以通过构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性格爱好特点的小空间,强化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共同家园的感觉和氛围。除了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公共空间,种植摆设一些绿色植物,提倡自然与生态环保,让公共空间的设计成为住宅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多变化的户型空间架构设计将有助于随着住户家庭结构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消费者的选择意愿。在此情形下,通过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在住户中营造社区凝聚力和集体精神,我们也有望构建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又能够较好地满足住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新兴集约化的住宅体系。

三住宅公共空间扩大的配套政策建议

住宅公共空间的扩大化也会伴随一些新的问题:公共空间的产权及相对应的交易问题,公共空间的管理维护与可能的搭便车问题都可能阻碍公共空间设计的实施及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有系统化的思考和配套政策的支持。首先,可以从某些领域先行推动、鼓励公共空间扩大的尝试和探索。比如针对经济适用房或者城市廉租房的建设,可以更多的考虑资源的集约化和公共空间的设计,在满足住户需求的情况下降低建设成本与平均资源耗费;鼓励开发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的社区项目,并在这些项目上大胆试点探索:如鼓励房地产开发商或相关养老机构在老年人公寓的建设上进行探索,打造适合老年人群体特点和需求的公共空间,构建即是住宅也是疗养院形式的养老综合体,更好的平衡满足老年人物质层面对住宅的功能性便利性需求,也满足精神层面相互交流有人关爱的需求;又或者鼓励针对性开发青年公寓,减小单一住宅的空间,构造以卧室和卫浴为主的私密空间,以及不同功能定位的健身房、会客室、餐厅等公共空间。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试点和探索,逐步积累在住宅公共空间扩大化趋势下的住宅开发、设计及管理经验,以便于后续形成可复制经验。其次,国家需要从立法层面对住宅公共空间的建设和产权等相关不清晰事项予以明确。住宅公共空间由于其天然的公共性,在管理不到位职责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成为管理缺位和无人负责的三不管地带,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也容易引起各住户对资源的争抢,相关的立法支持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在真正发生时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国家层面对居民住宅问题的干预早已有之。早在1850年英国就颁布《公共宿舍法》,成为政府干预住宅问题的开端和公共住宅史的起源。1919年又制定了《住宅法》,确立了公共住宅的政策。在住宅公共空间建设方面,国家立法的态度应该给以明确支持,并明确新的房屋结构下相应的公摊面积的折算方法与规则、公共空间的归属管理主体及建设要求、公共空间产权的界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等,使得市场在经营有关项目的时候有法可依。再次,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引导,推进住宅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激活市场需求。住宅公共空间扩大化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多方面问题,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尤其在发展的初期,供给侧和需求侧均可能存在观望和怀疑的态度,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引导。宏观经济政策既传达了一种导向,给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也能够实实在在地提供杠杆牵引作用。比如建立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如果企业开发的住宅利用效率高,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或减免补贴;也可以针对在建的夫妻核心家庭模式下的住宅给予购买的绿色通道,在某些限购的大型城市可以适当放宽购买的标准和要求;购房利息作为住宅购买过程中重要的一个价格因素,如能够针对性制定定向住宅利息优惠政策,也将能够极大的激发购房者的热情。最后,公共空间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主体的支撑,这个主体有可能是物业公司,有可能是业主联合会。政府层面应该鼓励专业物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探索,鼓励相关专业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公共空间的开发、设计、运营等全流程服务,鼓励国外具有相关经验的企业加大在此领域的投资,推进公共空间管理服务升级。

四结语

住宅的设计总是随着人的需求的变化,当某一方面需求变得更为迫切,矛盾更为激发的时候,这种需求或者矛盾就会影响设计趋势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经历了从早期的“筒子楼”住宅形式,到基本没有邻里间的公共空间的住宅形式,伴随的是人们对个性空间的需求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新的市场及社会形势下,私密性与公共性、自我保护与情感交流、资源集约与舒适便利这些以往矛盾甚至冲突的方面,随着技术手段、设计规划水平的提升,理应可以得到更好的平衡,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扩大化得以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刘晓都,孟岩,王辉.“城市填空”:一项给“城市空虚”重注活力的计划[J].世界建筑,2007(8):22-27.

[2]周艳珉.日本集合住宅及老人居住设施设计新动向[J].世界建筑,2002(8):22-25.

[3]杨靖,郭?,张嵩.香港公屋规划设计的分析与启发[J].规划设计,2008(4):31-35.

[4]张天杰,李泽.新加坡高层公共住宅的社区营造[J].设计学报,2015(6):52-57.

[5]童辉杰,宋丹.我国家庭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2016,33(7):119-123.

[6]宋健.“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人口科学,2000(2):42.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7

 

城市建筑是在一定的规划原则指导下将一栋栋住宅和公共建筑按照一定的间距或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建设用地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住宅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形式下,居住小区的规划、开发、建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人购买住房成为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住户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了,住宅的开发也随之成为一种以高品质追求高经济回报为目的的纯粹的商业行为。以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经济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的生机。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特别是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一定要尊重环境、因地制宜,这是设计者的共识。尊重环境不仅指尊重规划用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历史名胜、民风民俗等在内的人文环境、交通环境及景观环境。我们认为,要搞好城市建筑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住区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在住宅布置、环境布置、交通系统等环节保证住区有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气,良好的通风,洁净的水面,尽可能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植物的中面系数(多种树)和造氧功能。不让小区有裸露泥地,以尽量减少尘埃。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绝不能盲目破坏自然山水,随便推山建房,砍树取地。同时要做到处理“三废”,净化空气和水面,落实防风、防尘、防晒措施,改善小气候,使住区生态环境比原来好得多。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2居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   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问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3居住区的安全性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人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1)在小区和组团的人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2)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人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3)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杨”,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所有新建的城市居民住宅必须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中,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居民住宅建设设计文件应当包括住宅安全防范设施部分。设计单位应当依据《住宅建筑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试行)》(DB32/T024—93)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B50180—93)等有关的规范、标准、规定进行设计。市建设局施工图审查办公室和市公安局技防办(设在治安大队)共同负责对住宅安全防范设施设计的审查工作,与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同步进行。对不符合安全防范设施规范、标准的设计文件,一律责成原设计单位进行修改。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安全防范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动。必须修改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相应的图纸并报设计审批部门重新审批后方可进行。   4居住区的配套服务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方便顺路购买。白行车、摩托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小区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住宅小区中的自行车库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道附设于住宅的楼梯平台处,因而经常发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可以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生活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也可以放弃垃圾收集方式而采用室外垃圾桶、垃圾箱和中转站来处理。在垃圾中转站的设置上应注意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不要使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造成污染的扩散。   5结束语#p#分页标题#e#   建筑规划是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建筑规划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而小区的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工作,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住宅小区的规划,为建设高质量、高技术小区建设提供更好的条件。

住宅规划设计范文8

关键词: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在新时期我国不断改善住宅商业化政策,地方政府大幅增加住宅土地出让收入,这也是地方财政的重要产业。房地产行业和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支柱性作用。我国住房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规范性的管理模式,施工单位在新时期需要做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1概述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1.1政府缺位问题

当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导致施工单位盲目开发地块,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策划部门根据楼盘销售经验完成设计工作,规划设计部门根据规定内容设计楼型和风格,但是没有联系传统环境和城市肌理,导致城市居住区缺乏特色。为了提高公共设施建设的操作性,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管理的主体是商业地产开发商,政府出于缺位的状态,一些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建设工作过于依赖市场主体的力量,最终缺失社会公平性。

1.2节约集约用地的需求

党的要求打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格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需要高山居住区环境,不能单纯的建设物质环境。为了提高生活空间的宜居性,我国需要加快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建成的居住区,创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思维,落实小尺度渐进式的发展。在城市更新发展过程中,改善地块用地权属体系,有效降低旧产权交易成本,整合零星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居住区的各方面资源。

1.3发展混合功能住宅区

当前我国一线城市开始实现多中心发展模式,居住建筑开始融合商业办公和商业购物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功能混合化。我国还提出实现城市居住区的街区制,对比传统的居住区,混合化住宅街区对于居住条件提出的要求更高,对于公共空间和交通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1.4转向社会空间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也逐渐完善,城市居住区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社区规划人员在社会营造过程中,可以发挥专业顾问的作用,同时可以协调各方利益,完善物质环境,同时建立设施建设技术方案,建立社区成员的共识,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纲领,同时需要协调社区复杂的关系,这也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重要的难题。

1.5满足居住区养老需求

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增加了城市居住区养老需求。我国老年群体更加倾向于居家养老,享受社区的老年关怀,我国政策不断加强引导,地方政府根据地方情况逐渐完善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政府是主要的经济来源,社区负责整合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保障新型养老模式的效果。但是因为整体资金有限,社区缺乏组织力量,空间整合的难度比较大,无法统一养老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建设,我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居住区养老模式,同时需要加强细化相关政策标准。

2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措施

2.1满足生活需求

在新时期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需要满足现代生活模式和生活需求,当前居民生活方式具有休闲化特征,需求更多的综合设施。当前消费者青睐于电商购物行为,因此要求居住区具有方面的物流基础设施。当前社会倡导学习终身化思想,因此人们对于居住区的教育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过程中面临着养老扶幼生活压力,居住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单元,主要承担着人们对于生活的期望。这对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工作,开放式街区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利用清晰化管理范式,在建设管控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合理划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以及私有开发之间的边界,针对不同空间和估摸提出针对性的要求,有效落实城市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共享公共空间。[4]提升城市居住区空间的灵活性,方便未来的改造工作。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利用灵活的环境设计方式,根据经济技术指标,为后期改良预留合适的空间,例如设置绿化用地的过程中,需要预留社区用房的空间。

2.2保障景观风貌特色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住宅用地占据较大的便利,当前高层建筑是高层住宅的主体,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协调居住区和城市景观的关系。明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在总体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合理把控城市风貌,建立独特的居住区风貌。合理设计居住区道路宽度和地块尺度。在微观设计角度,设计人员需要合理设计居住区入口和沿街商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景观,突出整体景观的地域特色。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落实形态管理模式,根据各个地区有关居住区的设计规范,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城市整体设计要求,制定详细规划指标,进一步细化规划设计工作,保障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的因地制宜效果。配搭式研究住宅层数和建筑密度以及绿地率等要素,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2.3满足社会治理需求

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城市居住区属于基础单元,根据我国社区治理体,利用空间管理手段完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满足社会治理需求,具备社会自治力量。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群众活动和基层行政机构,增强社区意识。注重营造居住区的社区文化,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建筑特色和居住人群特色,营造城市居住区特色文化。

2.4满足绿色生态发展要求

我国不断出台各类文件,支持见色号生态居住区,绿色生态居住区涉及较多的可持续发展内容,要想实现城市居住区绿色生态发展方向,设计人员需要全面研究绿色居住区控制指标,保障规划指标的全面性和操作性。建设绿色生态居住区,需要考虑到全生生命周期,保障运营管理效果,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大的利益。城市居住区的地块面积是有限的,楼间距也比较小,楼间绿地面积也比较小,设计人员可以选择灌木植物,充分利用城市居住区的空间,根据小区轴线对称分布植物,合理划分绿化区域和功能区域,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活动场地,加强居住区的文化交流。在居住区绿化方面可以利用草坪和绿篱等方式,为居住人群营造优雅健康的生活空间。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更多的选择乡土树种,促进植物自然生长,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人工养护成本。

3结束语

新时期对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员需要全面分析城市居住区未来发展趋势,全面细化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利用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方式,提升城市居住区建设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空间,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朝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影响[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2):34-35.

[2]吴欣彦.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评《城市居住区园林环境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10):38-39.

[3]马骊驰.基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视角的城市更新规划展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27-28.

[4]韩冬梅,陈蓓,卢方欣.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探讨:以济宁市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