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论文范例

中学教师论文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个性化声音;模糊限制语;论文写作

写作声音作为衡量作文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国内外研究者的热点课题。目前写作声音的实证研究既关注写作声音自身的语言要素又关注影响声音建构的外在因素,这些研究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了解写作声音的同时,也为教学者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新视角。在写作中,强化声音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其中表达作者思想和意图的模糊限制语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体现了写作者对话语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追求,是写作个性化声音的重要反映。鉴于此,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对声音强度的影响不言而喻。国内目前关于写作声音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而作为学生写作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中学英语教师在学术论文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却很少有人关注。中学英语教师的学术写作多以教学研究为主,缺乏相关的学术指导,了解他们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探究学生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体现。所以本文尝试从模糊限制语的语用角度来探究中学英语教师论文写作中个性化声音的构建方式。

一、个性化声音

个性化声音与文章质量密切相关,标志着作者与其他作者在立场、观点和身份方面的不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肯定声音对写作的影响,但有关声音的界定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话题。目前具有两大代表性流派:一是以英国语言学家Elbow和Stewart为代表的表达主义者(Expressivists),他们认为声音是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典型象征。在Elbow(1999)看来,作为个人观点的重要表现,作者在写作中要明确自身的个人声音。Stewart(1992)也视其为写好文章最根本的因素。另一学派则是以语言学家Ede,Prior,Mastuda,Atkinson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者(SocialConstructivists)。与表达主义者不同,他们认为声音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和文化相互依存的。比如Matsuda(2001)对声音的界定:声音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社会中存在的却又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达到的一种综合效果。这是声音第一次比较正式地被定义,但声音本身仍然难以琢磨,研究者依旧没有停止对其探究。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Hyland(2008)提出的定义声音的新的理论模型,他认为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个人声音,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所以其模型又被称为互动性声音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模型平衡了两大流派关于声音的争论,验证了声音同时具有个性化和社会依存性,为研究者继续探究声音在写作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提供方向。

二、模糊限制语体现的个性化声音

模糊限制语在书面和言语交际中使用广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1972)提出并给出明确的定义:模糊限制语是指使语言变得更模糊或不那么模糊的词语,如kindof,really,relatively等。它可以用来直接呈现作者对话语的主观态度,或在作者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价时提供合理依据。语言学家从多种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分类,这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Princeetal(1982),从语用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划分,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作为影响写作声音的基本语言要素之一,模糊限制语对声音强度的影响也备受关注。语言学家Gross&Chesley(2012)认为借由模糊限制语写作者在遵守科学行为规范的同时,可以更严谨地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语言学家Helms-Park&Stapleton(2003)看来,写作中使用模糊限制语则是弱化个性化声音的一种体现。同样地,赵冠芳(2013)在探究如何可靠地测量声音强度的过程中发现,在文章评阅者看来,写作者可通过灵活运用模糊限制语展示自信,但该要素使用越少越能体现权威声音的强度[1]。由此看来,模糊限制语对个性化声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本文以Prince等对模糊限制语的划分为依托,以《基础外语教育》2019年全年近40篇中学教师论文英文摘要为分析对象,探究中学英语教师二语写作中使用的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个性化声音。

(一)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与个性化声音

从语义范畴看,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是依据实际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对话语结构进行修正的词语,它能够使话语的真值条件发生变化,促使话语结构原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对话题的认识。具体来说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又能够细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使话语与实际情况在程度上更加符合的修正语即为“程度变动语”,如somewhat,quite,really,almost,kindof,sortof,alittlebit,moreorless,tosomeextent。这些词语使说话者避免武断,表达变得更加得体。给话语限定某种范围的词语则为“范围变动语”,使用这类词语进行论述可以使句子表达更严谨,如roughly,approximately,nearly,about,over,morethan,orso,atleast,inmostrespects。在使用这类模糊限制语时,因为说话者一般都会涉及具体数字,听话者完全有能力在相应的范围内去理解文章想要探讨的话题。听话者仅需要考虑范围大小,而不必在意讨论的话题与具体情况的贴合度。无论是程度变动语还是范围变动语,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所陈述观点的谨慎态度,展示了写作声音个性化的一面。然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几乎没有任何变动型模糊限制语的体现,他们在写作中将这些表达排除在外,以非常肯定地用词阐述文章观点。比如,English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splaysacrucialroleintheacquisition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fortheyoungergeneration(Xu,2019)[2]。从作者的用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对青年一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在整句话中没有任何程度上或者范围上的修正语,作者想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个人观点的权威性。但与此同时没有给读者留有任何质疑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所述观点的谨慎度。

(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与个性化声音

与改变话语结构真值条件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不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不改变句子的本意,而是让话语中肯定的语气趋于和缓。说话者通过使用这类词语表明话语是来自说话人本人或者第三者。据此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又可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直接缓和语用于表明说话者本人的观点或态度,或者对所讲内容的直接猜测。在此情境下,一些第一人称代词(包括单复数)的使用往往被包含于直接缓和语中。这样一方面说话者明确了对自己观点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使听话者意识到这是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并非绝对正确或证据确凿的事实依据,仍需要听话者本人对其准确性做出合理判断。这类词语虽然以第一人称陈述观点,但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语气相对和缓。比如,inmyopinion,Ibelieve,asfarasI’mconcerned,Isuppose,Iamafraid。与此同时,说话者如果不直接表达个人立场,而是借用第三者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时使用的词语则被称为间接缓和语。间接缓和语和直接缓和语都使句子的表达趋于缓和,但间接缓和语将说话者排除在外,避免承担责任的同时又保全了说话者的面子。典型的间接缓和语有itissaidthat,accordingto等。相较变动型模糊限制语而言,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在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中略有体现,但这种体现也仅限于借用他人观点或态度表达自身看法的间接缓和语,在本文所分析的所有文章中均未出现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直接缓和语。比如,Asadvocatedbythecurriculum,teachersshoulddesigncomprehensive,relevantandpracticalEnglishlearningactivities(Fu,2019)[3]。在这句话中,作者借用大家都熟知的“新课标”(asadvocatedbythecurriculum)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支持自己的研究设计,在进一步巩固自身观点权威性的同时,也给读者留有自我判断的余地。当然类似这样的间接缓和语在中学英语教师的论文写作中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研究对象依旧选择直接肯定地用词表达自身观点或态度,而将各种类型的模糊限制语排除在外。

三、结语

学术写作离不开个性化声音,个性化声音的强弱也与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密切相关。通过对中学教师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学教师在学术写作中为巩固个人论点的权威性,极少使用甚至不用模糊限制语,少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也只是相对集中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使用类型相对单一,模糊限制语变成了弱化个性化声音的一种体现。但本文认为,模糊限制语虽是使观点变得模模糊糊的表达,但它是作者谨慎写作态度的客观体现,是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赵冠芳.国外写作声音研究:回顾、分析与启示[J].外语界,2013(3):67-76.

[2]徐恒栩.高中英语学科素养中的母语文化意识培养与实践路径探究[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6):76-80+110-111.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2

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量表,主要调查了郑州、洛阳、三门峡、平顶山等市的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其中,省属学校4所,市属学校3所,县职教中心3所。共发问卷220份,收回问卷200份,回收率91%。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设定1至5分,得分越高,代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指标测定效果越佳。经过对调查问卷分层随机抽样,运用SPSS17.0剔除缺失值、变异值等非正常数据外,针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取较为显著的影响因子,通过类平均法,采用皮尔逊相关对数据资料进行聚类分析,一共归纳出教学素养、教学艺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4个影响因子。

二、模型构建及修正

从CFA模型角度出发,本文构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力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经过对问卷数据信度、效度检验,KMO值大于0.8,巴特利统计值显著(sig=0.000),该模型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对观察指标相关系数矩阵的整理,运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测量、识别、修正。本文最终得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师能力教学验证性因素分析标准化估计模型。化估计值模型(注:通常情况下,通过AMOS统计分析软件,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后,显示的估计参数等指标,是不显示小数点前“0”的,这是软件默认的。比如,图中的“.67”=0.67。)该模型变量总共27个,观测变量12个,潜在变量15个,内因变量12个,外因变量15个,模型自由度df=46,卡方值降低为38.261,显著性概率值P=0.784>0.05,接收虚无假设,表示本文问卷数据所导出的方差协方差S矩阵与假设模型导出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相等的假设获得支持。GFI值=0.968>0.900,RMSEA值=0.000<0.050,AGFI值=0.945>0.900,表示该模型的整体适配情况良好,本文所构建的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可以适配。

三、影响因子分析及讨论

本文构建的模型,经修正后进行标准估计。标准化回归系数,在CFA模型中,也称为因素负荷量,代表观测变量对潜在变量的解释程度。该值介于0.05至0.95之间,表示模型的适配度良好。其值越大,表示潜在变量能被观测指标解释能力越强,指标变量能够更有效地解释潜在变量的具体含义。在以问卷和量表作为主要工具的基础上,笔者收集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相关资料,拟构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通过AOMS1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整体拟合指数较为显著,得出影响四个潜在变量的相关系数和各路径的因子载荷。其中,作为被试对象的教学素养,观测指标变量个人素养、教学行态、教育知识对教学素养的因素载荷分别为0.807、0.847、0.818,影响较为显著。教学行态特征在其他观测指标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标准差,教学素养增加0.847个标准差,其影响程度大于其他两个观测指标,是教学素养的第一影响因子。笔者认为,专业课教师作为中职学生最直接的行为导师,其职业设计、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学行态很容易被模仿,具备较强的影响范式。相对于个人素养和教育知识指标,教学形态指标的得分最高,对教学素养的解释力度更大。在不断加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个人素养,深化教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应重视教师教育形态的影响,树立教师良好的师表形象,以身传教,以德育人。在潜在变量教学艺术的观测指标中,情感沟通、教学魅力和教学机智的结构系数分别为0.670、0709、0.678,存在中等强度关联。其中,教学魅力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笔者认为,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专业课教师的人格、气质、性格、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教学魅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乌申斯基关于“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的论断,精辟地点出教师魅力的影响。具备较高教学魅力的教师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效率,学生更容易获得较高的课堂效能感和成就感。无障碍的情感沟通,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都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提升,有利于塑造中职学生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形成浓厚的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影响专业能力4个观测指标中,实训组织对专业能力的直接效应为0.870,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影响效应高于教学评价、教学实施和教学设计。本文认为,中职学生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能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教学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是中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制度保障。实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前景。实训组织指标得分较高,与蒙福特针对低动机和低能力的学生能够从持续时间长的培训中获益较大的论断相一致。

四、结语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3

由于我国还在实行应试教育,英语的教学主要由学生的分数来评判好坏,以至于大部分英语教师都以传统的灌输式方式来教学生,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都是在灌输知识,学生在不断的抄笔记、背单词、背语法知识,完全不注重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学习进步。然而,简单的记忆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那些繁杂的英语知识。没有讨论交流的过程,学生很难认真的去思考,也很难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习惯,有哪些方面是比同学做得差的。很难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水平。目前在高中课堂上讨论的还是很少的,即使有些小规模的讨论,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影响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原则

讨论式教学法的应用并不是完全自由、杂乱无章的讨论,还要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首先是信任,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讨论式教学更加自主、开放,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旁观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相信学生们有能力进行愉快的合作。其次是平等,这样开放式的课堂应该是更加民主,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轻松、和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也不那么被动了。而且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是平等的,可以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学习,共享学习成果,这样学生会产生更强的集体意识,在尊重中共同进步。最后是合作与有效的原则,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们主动参与、主动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效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集体中传递正能量。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讨论效果加以评价,使得学生可以在不断的讨论中进步。

三、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开展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是讨论式教学的指导者、领路人。教师对学生了解的比较全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为他们分好讨论小组,要保证每一组的水平都相差不多,在开展讨论之前,做好准备工作,为学生制定一些规则,明确讨论式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参与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耐心倾听学生的讨论,观察各小组成员的表现情况,控制好讨论的场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成员能够默契的配合,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同学,做到不偏不倚。在学生讨论过后,要做好最后的总结工作,客观合理的评价学生们的表现,批评与鼓励并行,让学生们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进学习方法。学生们要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曾经只能听、不能说的学生,要克服心理的障碍,学会积极参与,需要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主动与同学进行讨论,勇于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动与同学交流,并学会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优点,以便更有目的、有计划地调高自己的能力。既然摆脱了令人生厌的传统教学方式,就要在这种讨论交流中主动去讲英语,提高自己的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小组成员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在提高自己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四、讨论式教学法的作用与影响

1.使英语课堂变得更有趣味。

讨论式教学过程不再是枯燥的听讲,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在相对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学习,是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化,让同学们摆脱了枯燥乏味的传统模式,能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响应了教育界课改的号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优化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不停地记笔记、不停地写,甚至都很少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而讨论式教学法中,学生变成了主体,可以各抒己见,因此,学生必须主动思考,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必拘泥于课本知识,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

3.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创造力的培养。

分组体现着竞争与合作,讨论意味着各抒己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共同解决一些困难,以求集体的进步,在相互帮助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学生们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五、结语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4

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使学生成为了学习机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付习题和考试,可以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个被动接受者。而将时政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也就将发生在身边的时事热点和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主动地从听到的、看到的政治现象中把握课堂讲解的内容,并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现象。与此同时,新课改也对高中政治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想恰当地把时事政治与政治课本有机结合,教师必须丰富备课内容,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随时关注和了解热点时事,建立自己的时事政治库,丰富政治知识,提高政治专业水平。教师可以在一堂课开始的五分钟说出一件政治时事或者一个政治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先说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充分联系发生在身边的相关政治现象,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收入分配”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统计父母或其他亲人的月收入、年收入和平均收入,比较不同职业和劳动强度下收入的差异,从而引出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并且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原本单调的政治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身能动性。

二、讨论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时事政治信息,但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了解的层面,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作为一名新课改环境下的政治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探索需求和求知欲望,将近期发生的社会政治热点问题引入政治课堂中,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时事政治进行讲解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深刻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激发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比如北京APEC会议召开期间,很多学生都会关注大国领导人之间的会晤,而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各国的外交政策,教师就可以在政治课堂上引入这一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畅所欲言描述国家主席同志和不同国家领导人会晤时的情景,进而通过引导和分析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我国和其他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再比如讲解“对外贸易”一课时,由于话题比较宽泛和不贴近生活,生硬的讲解往往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方式介绍在中国举办的南亚博览会、深交会等贸易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贸易活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层层递进地引入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学习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

三、创造政治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高中政治课本理论较多,内容相对滞后,传统的教学又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政治素养的培养,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严重不符。将时事政治引入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不同的政治情景和设置相关的政治问题,将学生分成各个讨论小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形式,尤其政治课堂更要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和老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政治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主动思维的能力。比如讲解“中国领土主权”一课时,教师可以将“钓鱼岛事件”引入其中,让学生提前上网搜集有关钓鱼岛事件的素材和评论文章,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课堂上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讨论面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问题上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最后可以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讲,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语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5

一、完善生活条件,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充分物质保障

不考量教师生存需要和生活需求的发展策略是一种透支教师教学生命力、不可持续的发展策略,会导致教师内在教学生命能量耗竭的恶果。综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关于生理需要的界定与阐述,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教师生活条件,为其教学发展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学教师生活水平监管与反馈机制。通过这样一个机制及时了解广大中学教师存在的生存问题,处于何种生活质量水平,有着怎样的生活目标,以此出发建立必要的教师教学发展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学教师身心健康保护机制。主要是要通过这样一个保护机制及时了解中学教师存在的身心压力,准确把握压力源,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有的放矢地展开身心健康教育活动,提升中学教师的身心发展水平。生理需要的满足将极大地释放教师的内在动力,这对于教学发展的目标定位有着重要影响,教学发展是精神需要的一部分,而精神需要的层次性和强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遵循物质需要是基础的需要理论观点,满足中学教师物质需要,提供改善生活条件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其教学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

二、优化工作秩序,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安全需要是处于生理需要之上的相对更高一级的需要层次,表现为有机体对稳定、安全、秩序性的需要,如果这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相应满足,生命体会出现恐慌、焦躁和混乱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到生活与工作的质量。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对安全需要的解释和说明对中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策略意义在于提示广大教育管理者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井然的秩序环境和安全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中学教师才更有机会实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甚至达到职业发展过程中的最高效能。首先,应健全教师投诉、申诉等管理机制。通过这样一个机制为广大教师存在的发展困境、身心健康需求、所遭受不公正对待等提供疏通的余地。

目前看来,广大中学教师存在较大职业压力,既有来自于学校管理制度层面的考核压力,也有来自学生纪律问题的现实压力。教师固然要服从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但是教师也有对于规章制度中的不合理成分,或者说教师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地方进行申辩的权利。教师有权进行辩护,而学校相关机构也应当充分尊重教师的自我辩护权利。“倾听”教师的心声是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心理安全环境的最直接表现。其次,应完善教师教育教学的竞争机制,杜绝任何意义的“暗箱操作”。学校教学竞争机制是否透明对于教师教学发展整体效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管理中,相关部门所组织的教学竞争活动,例如公开课教师的选拨、学科教学能手的确定、校内教学良师的评比等都应围绕公正公开的活动要求和评比细则,对于存在“暗箱操作”的教师或是管理人员给予严肃批评教育,形成良好的竞争文化与氛围就意味着教师教学发展的心理环境是教师所需要的稳定、安全的局面,最终的发展空间也将是更大、更宽阔的。

三、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教师教学发展中的团队归属感

马斯洛指出,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有机体就会产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们对朋友、爱人、孩子、同事等产生的情感关系。可以说,归属与爱的需要,是生命体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的重要条件,这是一种与生理需求相对应的精神需求,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感情的归属需求。中学教师他们也渴望得到学生、同行和领导的认可,也希望自己的工作特性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这种需要表现正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呈现。基于此,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教师确立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团队归属感势在必行。这一发展策略的实现需要依托四个具体条件。

首先,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前提条件。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有机互动形成教育合力的文化建设样貌。和谐的人际关系依托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和谐性、协调性、互助性。因此,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前提实现教师教学发展中的人际和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其次,支持性的人际互动是过程性条件。中学教师教学发展中涉及到的“人”的因素是多样的、复杂的,既有关乎其教学的学生、管理者,也有间接影响到其发展效果的家人、朋友关系等。因此,实现教师教学发展中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安全的团队归属,需要营造或是创设支持性的人际互动,即以理解、肯定、合作等关键词为特征的人际互动。

再次,全方位的人性关怀是核心条件。这里的“全方位”是指与教师教学发展有关联的所有方面。换句话说,就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考量、去面对和解决可能阻碍教师教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其生活、发展中的困境,协助教师激发其内在的教学活力与创造力,提升教师教学发展的投入度和积极性。

最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是保障性条件。教学团队即一个致力于教学发展的教师共同体,他们有着相似的知识背景、共同的发展愿望和目标,也有着和谐的人际互动等。教学团队的创建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是一蹴而成,而是顺其自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团队,因此,这一团队的建立对于中学教师实现真正的团队归属感是必不可少的。

四、信赖教师的教学效能,形成中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发展性评估范式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自尊需要,即人们希望有信心、有实力、有成就;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获得应有承认和评价。遵循尊重需要的原则,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与自信,首先应该充分信任教师具有自我发展与提升的诉求和能力,能够给予教师充分的自我发展机会和空间。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教学管理部门应当给予教师的效能感以充分的信任,这种信任表现为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认可、对其教学设计或教学实验的支持、对其尚未形成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改革给予充分的等待和制度支持,而这一系列的肯定都是促进其发挥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学发展效果的条件性措施。

另外,要建立一个相对动态、灵活和完善的教学发展评估范式,以此激励中学教师教学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发展需要教师的自信力,但同时也离不开来自重要相关人员的“他信力”,即教师的教学努力能够得到他人的肯定、欣赏、积极性评估,或者是能够取得相应的荣誉与奖励。鉴于此,我们以为有必要为教师的教学发展建立一个发展性的评估模式,即对中学教师所做出的阶段性努力、可持续的经历投入,所取得的潜在或显在的教学成就给予有效评价,并且提供与评价相对应的物质肯定与精神表彰。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师教学发展评价中,评价的指标、方式、方法、等级等应该是随着教师的教学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拨,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发展,诊断出问题所在并给予针对性改进,是为了发展而进行的评价和评估。

五、因人而异调动发展潜能,诉诸实现每个教师的“最佳发展”目标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同时他指出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个体。这是因为自我实现需要依靠许多前提条件,一旦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会受到影响使得自我实现目标落空。马斯洛对自我实现需要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对人的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也提出了现实性的判断。这对于中学教师教学发展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提示意义,那就是每一位致力于教学发展的教师都应该把教学的自我实现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努力奋斗的方向。但是,充分考量人的发展弹性和生命的张力,我们以为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马斯洛所指出的自我实现,即完成和个人能力相对称的一切价值,但是每一个教师有机会实现大多数人生价值,换言之,如果教师自身潜能得到充分调动,符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最佳发展目标就有机会实现,而这于每位中学教师的教学发展来说也算是价值的完满实现了。

首先,承认教师个体的内在发展潜能,帮助教师确定可供其长久发展的教学品质与个性因素。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和持续要依赖于个体的潜在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潜能需要被重视并且被尽可能地挖掘出来,在帮助其实现潜能的发展过程中确立教师的教学认知,对于那些积极性的教学品质和个性因素加以肯定和推广。其次,关心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这里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基本功、教学评价与分析、教学反思与反馈、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交往、教学智慧以及教学伦理意识等,从多种视角促进教师树立教学发展中的自我实现愿望。再次,创建和优化适宜教师教学自我实现的校园文化。马斯洛以为,文化环境所彰显出来的规范,对人的积极性和自我实现愿望有着或是促进或是阻碍的影响。因此,优化积极性的校园文化对于提升教师的自我实现愿望有着促进作用。而良好的竞争文化、和谐的人际文化、有效的制度文化等都是积极性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素。最后,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激发、促进、引领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容易被控制和更改的,也就是说有着不牢靠的特点。所以,以各种外在激励机制作为辅助性条件引导中学教师对教学发展中自我价值的完满实现抱有充分热情是必要的。

六、总结

总之,在教学上发展得更好,让自己更专业、更优秀是每个教师的发展愿望,尽管这一愿望的实现需要克服许多现实困难。然而,如果我们在实际的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充分关注教师本身的发展需要,从影响其观念、行为的多种需要因素着手,有的放矢提供策略性帮助,那么,让每一位教师如己所愿地发展自己的教学事业、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自己的教学价值是可能的,或者说是非常可能的。

作者:李飞 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通化师范学院教科院

第二篇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以“教师教学风格类型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该问卷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等人编制的“教师教学风格评价量表(TSTI)”修改而成。修订后的问卷并没有改变原始问卷的题目数量和结构顺序,但题目的内容表述更符合国内教师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师的理解和选择。问卷共有三个维度七种类型,分别是功能维度、水平维度和倾向维度,其中功能维度包括立法型、执法型和评判型,水平维度包括整体型和局部型,倾向维度包括激进型和保守型。每种类型设有7个题目,共49个题目,混合排列。每一题目采用五级评价,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随机抽取大连市3所高中3所初中,其中包括中山区初、高中各一所,沙河口区、西岗区分别抽取初中一所,甘井子区、高新区各选取高中一所,对以上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6份,有效问卷172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3.0%、有效率为86.0%。其中:高中教师92人,初中教师80人;男教师32人,女教师140人;文科教师104人,理科教师68人;教龄5年以下教师64人,6~10年16人,11~15年24人,16~20年40人,20年以上28人;本科学历教师96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76人;初级职称教师60人,中级职称72人,高级职称40人。将问卷的数据输入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并对大连市中学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总体平均值分析、T检验分析和方差分析,比较教学风格类型的差异因素,进而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整体情况分析

从教师教学风格的总体得分情况(表1)来看,得分较高的是激进型教学风格、评判型教学风格和立法型教学风格,说明中学教师总体比较倾向于激进型、评判型和立法型这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执法型、整体型、局部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在中学教学活动中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可能和中学授课的传统方式有关。中学的授课方式还是以传统的讲授制为主,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解和示范,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改革的目标,也就是说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激进型教学风格。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激进型教学风格得分最高,可见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中,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效果显著。

(二)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性别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进行T检验后发现,女性教师在执法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上得分较高,与男教师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整体型教学风格也因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表2)。可见,性别是影响中学教师选择执法型、保守型和整体型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女性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执法型、保守型和整体型教学风格。执法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按照既定的规则从事教学活动,不愿打破陈规。通常女性心思细腻,做事较为审慎,因此在教学中也会比较喜欢教授自己熟悉的内容,运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方法,因而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型的授课方式,循规蹈矩,严格遵循既定的原则或方法,不喜欢改变;而男性比较冲动,做事较为主观,喜欢尝试新方法、新规则,打破陈规,因此在执法型和保守型这两种教学风格的选择上体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性。在整体型教学风格上的差异与预期料想的结果刚好相反,通常我们会认为女性更加注重细节,然而统计结果显示女教师更倾向于整体型教学风格,说明女教师更会把握教学中宏观的、概念性的问题,更关注知识概念的传授教学,注重主要内容和主题的传授,而细节则有意留给学生自己探索。

(三)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任教年级差异分析

对初中、高中教师教学风格进行T检验后发现,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教学风格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见表3,初中教师的得分高于高中教师,说明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相比更倾向于选择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教学风格。立法型的基本特点是教师比较喜欢建立规则,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评判型的主要特点是教师会较多考虑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馈,这类教师比较注重评价的作用,无论是教师的成长还是学生的成长都应建立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局部型的主要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会更注重细节或具体例子的讲解。激进型教学风格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喜欢创新,甚至不惜抛弃原有的规则和程序。初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倾向于这四种类型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从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方面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人格、气质、性格等还不够稳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还在逐渐形成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会留给学生较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并且在学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评估学生,掌握学生的发展进度及情况;其次,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显然低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在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细节的讲解与演示。

(四)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教学科目差异分析

由于教学科目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类型也会有所不同,经过统计发现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在整体型、评判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的选择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理科教师更倾向于选择评判型、整体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整体型教学风格的特点是注重概念性、方法性知识的传授,理科教师倾向于选取这种教学风格。文科和理科的学科性质不同,因此在教学风格上也有所差异,理科主要指数理化生几门科目,概念性、方法性的知识较多,所以理科教师更倾向于选择整体型教学风格。在评判型教学风格上理科教师比文科教师的得分高,并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评判型比较专注于对他人、对自己、对学习材料的评价活动或行为。理科的学科特点影响着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也体现了评判的教学特点。

(五)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学历差异分析

经过统计,教师教学风格在学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科学历的教师比较倾向于选择整体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较倾向于评判型教学风格。评判型教学风格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判断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分析各种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这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相类似。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其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就要学会评判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在这一类型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普遍倾向于整体型、保守型和局部型教学风格,可能是近年来教师队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新入职的中学教师基本上是研究生学历,而本科学历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相对比较有经验的熟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和教龄较短的初任教师相比而言,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重视细节和具体问题的描述讲解,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些教师更倾向于整体型、局部型和保守型的教学风格。

(六)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职称差异分析

由于中学教师的职称主要分为三种,需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从表6中可以看出,每种教学风格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在立法型、执法型、局部型、激进型、保守型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对初、中、高三种职称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初级职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中级职称教师的教学风格除了评判型稍有差异之外,其他类型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中级职称教师与高级职称教师在每种类型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高级职称教师与初级职称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见高级职称教师教学风格的独特性。了解教学风格平均得分在职称上的变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立法型、评判型、整体型和激进型教学风格的平均分数是由初级职称向高级职称递增的关系,说明这四种类型的教学风格是随着职称的上升而稳步上升的,而局部型、保守型和执法型这三种教学风格的平均得分是先递增再递减的关系,其中表现较为明显的是局部型和保守型。

(七)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教龄差异分析

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教师的教龄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教龄同样是影响教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教师的教龄分成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和20年以上五个阶段。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教龄对于教学风格的影响在执法型、整体型两种类型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三种类型上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三、研究结论与建议本研究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影响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职称和教龄,每种教学风格的形成都受其影响;影响立法型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为任教年级;影响执法型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是性别;任教年级、教学科目和学历对评判型与保守型教学风格均有一定的影响;影响整体型教学风格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教学科目和学历;而影响局部型和激进型教学风格的因素是任教年级。

第一,中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比较倾向于评判型、激进型和立法型,而执法型、整体型、局部型和保守型不占优势。每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要有效利用每种教学风格的优势,进而合理安排教学。教学风格无优劣好坏之分,只要充分利用每种教学风格的优势,最终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是合适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能够帮助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把教学当成一种艺术去追求,从中体会教学艺术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便可以发挥教学风格的最大作用,这样教师会大大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高的教师具有立法型、评判型、激进型和整体型四种教学风格。本研究中,中学教师趋向于评判型、激进型和立法型教学风格,说明中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较高,教学风格的形成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具特色。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教师间互相观摩学习、教学反思等手段让广大教师接触和认识不同的教学风格,相互学习交流,促进教师形成适合自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的任教年级不同导致其在立法型、评判型、局部型和激进型这四种教学风格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初中教师更倾向于这四种教学风格。影响教师立法型、整体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是教学科目,理科教师比较倾向于这三种教学风格。教学风格虽无优劣之分,但积极高效的教学风格应值得提倡和肯定。应该发挥教学风格的积极作用,促进教师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学校在组织教学的工作中,应该尽量安排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相互搭配在一起工作,这样既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风格,同时也可以适应学生群体的需求,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学风格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立法型、执法型和评判型教学风格的可塑性比较强,教师应该认清每种教学风格的特点并根据教师个人的素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任教科目来适当调整教学风格,最终形成适合教师自己和学生发展的、成熟的教学风格。

第三,中学教师是否形成执法型、整体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女性教师更倾向于这三种类型,其他教学风格类型则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学历也影响着评判型、整体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学历较高的教师比较倾向于评判型教学风格,本科学历的教师比较倾向于整体型和保守型教学风格。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之一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但教学风格的具体类型、每种教学风格的特点人们还不够清楚。本研究表明,不同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因此正确认识不同教学风格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总体来说,局部型和整体型教学风格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其主要是与人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的,而认知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受人格气质和其他先天因素影响的,因此难以改变。

第四,中学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受职称和教龄影响较大,本研究发现中级职称教师与高级职称教师在每种类型上都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性,高级职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初级职称教师的教学风格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本研究发现11~15年教龄段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教学风格的定型期。每个教龄阶段对教学风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11~15年教龄段之后的教学风格趋于稳定,因此要特别注重在此阶段之前的教师教学风格的培养。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基本是在探索中成长,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6~10年教龄的教师,已经了解和适应了学校教学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一阶段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11~15年教龄的教师的教学风格趋于稳定,因此这个阶段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关键期,对这一教龄段的教师进行教学风格的培训,使之形成良好高效的教学风格至关重要。

三、总结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有其规律性的,每种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教师应与理论工作者、教师同行、家长及学生展开交流和对话,通过“视界融合”积极构建自己的教育理想并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另外,我们应该关注教学风格的发展规律,抓住教学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和关键时期,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尽快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风格。

作者:李德显 门陆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德深中心小学

第三篇

1教学方式的定义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基本的教学行为取向(倾向性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学习方式及其发展

2.1学习方式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习方式有多种定义,总结比较常见的对于学习方式的定义发现学者们在某些方面达成了共识.如学习方式包括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概念的上位概念等.因此我们取其中一种学习方式的定义便于读者理解其概念.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2学习方式基本特征

传统学习方式具有五个最基本特征———“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而现代学习方式则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等五个与传统学习方式相对应的基本特征.

2.3学习方式的发展

高考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据研究表明,人脑对大量信息具有选择记忆功能,其中“意义和情感”是影响个体注意及记忆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单纯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与保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等.随着人们对多元智能的研究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及教育学家们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定义了更多种学习方式.由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总体能够表现出学生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游戏性等特点,学习方式整体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3新“木桶理论”对“教学方式”的启示

根据新木桶理论的三个主要内容,其对于教学方式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3.1短板及其可更换升级性对教学方式的启示

新木桶理论认为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可更换升级的短板能够替代原有短板而增加盛水量.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八种.基于不同的智能组合,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一种学习方式上有障碍,可以采用其他的一种或多种学习方式来替代,达到“扬长避短”的学习目的.由此引发我们思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性学习.

3.2板间紧密度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启示

新木桶理论的第二个内容是板间紧密度对盛水量的决定作用.具体到教育教学中,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新课程有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游戏之所以能够引起中学生的兴趣是由游戏的娱乐性、挑战性、等级性、选择性、合作性等特点决定的.游戏由不同等级的关卡构成,具有等级性,学生在玩游戏时一般只有过了上一等级的游戏才能开启下一关卡,具有挑战性.学生在玩游戏时可以选择继续玩下一关,也可以选择重玩前一关直至拿到最高分,具有选择性.大多数游戏需多个人共同完成,这就使得玩游戏的人要具有团队意识,具有合作性.新木桶理论的第二个内容启示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苦学思想,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快乐学习,寓教于乐.

3.3桶底大小决定论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启示

新木桶理论第三个内容认为桶底的大小对于盛水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到教育教学中,体现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备及教师对于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程度上.信息技术以其信息的迅捷、交互、海量等显著特点与教育教学有机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诸如“慕课”、“翻转课堂”、“网易公开课”等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应用,因此,现代教育设施的使用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新木桶理论桶底决定论启示我们,教师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新的教育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4结语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6

目前,中药学本科生专业理论教育方法较为传统,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主的理论性的教学模式。同时存在着知识结构宽泛而不够深入、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面对我国中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和频繁的国际交流,如何培养具有开阔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够了解本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具备分析和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和药物研发工作的基本能力,是高等中药教育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适时适当引入校外专家授课模式,充分发挥这些校外专家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有可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这方面的尝试和相关报道较少,亟待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加以验证和规划。此外,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中药学科正不断发展和完善,重视科学创新,众多药学工作者正在从事着许多有益的研究工作,相关的知识和前沿技术日新月异,为中药现代化、质量可控化、和国际化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发展动态都是新型中药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中药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已系统学习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药理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具备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非常渴望了解掌握与中药生产和研究实践结合紧密的、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在课程上引入校外专家授课模式的尝试,创建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对培养具有宽阔专业视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药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专家授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2.1授课专家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能否取得专家们的支持和配合,积极主动参与授课活动。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学院邀请的专家主要包括国内外企业专家、药品食品检验所专家以及国内外大学相关领域的教授等。尤其是与学校感情深厚并且联系紧密的校友,以及曾经在学校工作过的专家学者,是宝贵而丰富的校外专家资源。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建校近八十年来已培养了六万余名高级药学、制药人才,他们遍布海内外,其中有很多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企业家和优秀领导者。在与这些校友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他们非常愿意站在母校的讲台上,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这正与笔者的想法不谋而合,是取得良好授课效果的保证。例如,在《中药制剂分析》课程中,学院邀请到了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校友————日本某制药株式会社研究所负责人(药学博士)为本科生介绍日本汉方制剂的现状和进展。该博士对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以及新药研发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特别是非常愿意与母校学生们分享,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进行准备,课件图文并茂,以便师生能够真实体会国际知名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实景。在课堂上,他花了较多的时间介绍日本汉方制剂生产研发的先进理念,进而自然导出与《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紧密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学生对于国外专家授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到提问环节时,争相发言,课后还积极主动与之交流。教学过程中,本来显得枯燥的课堂专业学习变得非常有活力,展现出本科学生内在的强烈求知欲,同时,这也揭示专家授课模式不失为一个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改革形式。

2.2学生互动参与的热情

校外专家能够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经验,抛开教科书和考试的束缚,制定出实用性和多元化的授课主题,这是受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学生反映,对所授内容背景缺乏基本了解,影响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使专家和学生对教学效果感到困惑。这提示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领域文献和会议摘要,扩大其知识面,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动态。为了进一步增强授课效果,任课教师还要提前向学生介绍专家背景和主要成就,对专题核心内容和基本案例分析的充分铺垫,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讨论的热情。例如,笔者曾经邀请某药检所专家为本科生介绍中药制剂标准的现状和进展。教师课前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该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中药制剂标准提高方面的贡献,以及曾在学校老师授课的经历,拉近了学生和专家的距离感。课堂上,该专家结合实际案例,对主要伪品的辨识及新的鉴定技术进行介绍,内容贴近实际,且与最新理论和技术融会贯通,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学生们纷纷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外请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阶段进行。这时学生们对专业课程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互动效果会更好,学生收获都会更大一些,正所谓“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认知主体主动构建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授课内容都是学生未曾亲身经历,所以讨论主题面临复杂环境和困难,只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通过积极讨论,才能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这种积极思考是令人受益良多的,也是对单纯从教师角度提出分析的非常有益的补充。

2.3营造良好的授课环境

近年来学院每学期开展1-2次专家授课活动,每次时间在2-4小时左右,授课模式和时间受多方面因素限制。首先,现有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学时以及考试制度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专家授课这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阻碍较大,不利于专家授课计划和时间的安排与落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多元化和开放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为专家授课等新的教学模式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其次,目前的教学条件还有待改善,主要表现在:①在多元化、开放式教学环节上投入不够,没有建立校外专家授课的邀请制度,教学设施不配套、甚至相对落后。目前邀请到的专家都是出于对学校深厚的感情而甘于奉献,然而,由于需要前期教学准备以及路途奔波,他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宝贵的时间,甚至耽误了自身的事务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和奖励机制,以鼓励更多的校外专家投入到教学中来。②任课教师应当在不同教学时期,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依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安排授课。为了取得比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与外请专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尤其需要向专家介绍主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鼓励专家自由选择教学方式,不必拘泥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客观上为校外专家创造轻松教学氛围和条件。③任课教师应当加强学术交流,利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考察的机会,掌握学科发展动态,扩大交往,争取建立稳定的高水平授课专家团队,提升课程的整体学术水平。

3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近年来对中药学专业课程的专家授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专家授课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讨论的平台

本科生都还没有参加工作,普遍缺乏在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渴望与业内专家及成功人士进行交流与讨论,每次专家授课的通告发出,都能吸引众多研究生、低年级学生以及外专业同学踊跃参加,教室爆满,就是很好的例证。专家授课搭建了一座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增进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开阔中药学专业方面的视野。此外,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对其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非常大,能够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明确专业培养要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教学内容与研发和生产实际应用的关系,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的特色和整体建设。

3.2实用性和多元化的授课主题,使学生能够主动

关注专业领域的新近发展专业课设置一般正处在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动态缺乏了解,渴望创业奋斗,却对发展方向感到困惑迷茫,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专家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改变理念就有机会改变自己,激发灵感、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改革,学生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有进一步增加,据统计,近年毕业生在中药分析、炮制、鉴定方向的考研人数较以往有显著提高;在求职方面,毕业生不再局限于医药代表、销售等的行业,有大批毕业生转向中药QA/QC、生产或资源方向。

3.3正确的专业性引导,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

在专家课堂上,学生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在与专家的交流之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就该领域中的先进技术、理念等方面向专家提出各种问题,专家很耐心地给学生详尽的解答。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院引入专家授课模式,其目的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采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不仅对专业课有全新的认识,而且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全面的提高,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给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4结语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7

一、中学历史课堂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就是问题。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可同时问题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双方的互动和深入探讨,才可以使得教学进程顺利进行,从而完成课堂任务。而要想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变得顺利,关键在于师生把沟通的桥梁搭建起来。这就不仅仅需要教师会提问,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主要在于教师的启发,可以启发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可以通过表述历史事件的两面性和小组辩论的展开,既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而且也启发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历史场景的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遇到不了解的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疑问,这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如何提出问题的思维模式的方法。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引导,教师的学法指导正是帮助学生认清什么是适当问题,并且可以将学生提出的大方面的困难问题转化成小方面的简单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或者教导学生通过结组讨论的方式讨论解答。学生常在学习活动中发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会去向教师请教,教师要鼓励这种行为,而且需要更多地培养学生们的这种问题意识,这样学生就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

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注意教师的地位是一位导师或者参与者,并不是一个拥有着绝对权威的不容置疑的独裁者。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启而不发”或者“启而乱发”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引路。而对于一些思维活跃、热爱表现自己的学生,不应该把他们的行为当做扰乱课堂秩序来处理。其实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参与和思考是把书本知识快速吸收和消化的有力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分辨哪些学生可以快速发现和探索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水平的分层引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进取精神给出鼓励地评价,帮助他们在之后的学习活动中努力创新,积极进取。

(二)轻松的平等教学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证明:要想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氛围营造得轻松、平等、和谐、自由。作为教师,不要以独裁者的身份定位自己,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平等处之。无论学生提出了多么荒谬的、幼稚的问题,只要不是抄袭而来,是学生发自内心想知道的,作为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及时地对学生表达出你的肯定和认同,并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评价和严谨的解答,且在解答过程中一定要足够有耐心和细致。这样才能使得师生之间的友谊越来越坚固,从而促进学生亲近和信任自己,增多师生共同探讨的次数。

(三)学生在错误中自己领悟

在不断地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犯错肯定是难免的。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要害怕犯错误,只要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不断地领悟和改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三、总结

总之,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正了传统课堂的弊病。它点燃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热情,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它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的科学和有效。问题式教学真正使得教师能够促进学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让教学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作者:陈海艳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教师应为课堂注入活力,使学生爱上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水平,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中学历史教学虽然以基础为主,但是教师们却不能以基础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穿插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印象。举例来说,在学习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时,单纯的讲解必然乏味,一味地揪着这些虚幻的东西“东讲西讲”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使学生失去了继续听下去的动力和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时期汉朝达到了鼎盛的阶段?”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们总结学生的发言并联系“文景之治”深度剖析汉朝强盛的原因,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讲几个关于汉武帝的小故事满足学生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参与进去。

二、深入实际,以史为镜

提问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更应发挥好这个环节的作用,并加以创新。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培养思维能力。联系当下实事进行历史教学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进行文科类学科教学时,老师如果只顾照本宣科,就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听讲的耐心。联系实际不仅能将枯燥的历史知识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寓教于乐,营造活泼融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在讲述汉朝贵族文化时就可以联系前段时间南京挖掘出一座汉代古墓的新闻:南京六合一处施工工地发现一座汉代古墓,古墓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且保存完好的宝剑,表明墓主人可能是一名尚武的贵族。那么,为什么出土的宝剑能表明墓主人可能是一名贵族呢?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引申出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秦汉时期的贵族在穿着上都有一个显著的标志,他们通常会在腰间别一把宝剑,以此来表明他们的贵族身份或者是一名落魄的贵族。如果教师这样教授历史,我们相信一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参与教学似乎鲜有耳闻,但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客观事实,新课程改革中对此也有涉及。使学生参与教学是新形势下师生之间新的关系的诠释,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加明白老师的不易,才能更加了解自身需要获得哪些知识,才能为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信息。学生被安排学习的状况必须加以改善,这也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题中之义。教学方法的研究也该着重考虑,其中,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应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只有使学生掌握了认识历史、辨析历史的方法,教师们才能真正带领学生探索历史星空中里更加耀眼的明星。

四、手脑并用,勤加练习

实践出真知,中学历史的学习也应该注重练习,实现手脑并用。理论学习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让我们明白“是什么”。要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该适量设计相应的练习题,主要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以及分析题之类的。经过前期的一段时间练习后,教师设计题型时可以有所侧重,可以加大分析题的题量。填空、选择和判断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分析题的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起到训练思维、拓展思维的作用。

五、总结

中学历史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负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中学历史的学习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亲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应始终活跃和充满新奇。

作者:韩继林 单位:江苏省丰县欢口育英初级中学

第三篇

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思想逐步成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生中间存在着贫富差异,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阐述。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发他们更准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拥有健全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不是简单的几个故事的综合,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二、情境创设的利弊

万事皆有利弊。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但是如果情境创设一味考虑趣味性、直观性和探索性等,而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走进了创设情境的误区,无法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情境创设的误区有以下一些:

(一)情境创设没有考虑到知识性

活动情境要针对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创设,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如果只创设情境却没有与知识挂钩,这样反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有的教师只把探究问题的情境化当做是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摆设或是点缀。课前的情境创设激起了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结课时对新课开始提出的情境问题却没有任何小结和说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看着热闹非凡,实际学习效果甚微,学生所得有限。

(三)创设的情境太多,导致“本末倒置”

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一节课上堆积太多的情境设计,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在一阵喧闹中一无所获。所以说,情境创设不能一味求多,应该是以能否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为标准,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课堂上教师要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化设计,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充分调动学生潜力,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正是新课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三、总结

中学教师论文范文8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探讨、研究为主,通过对历史内容的真正探讨和分析,让学生真正通过历史相关内容对历史事件和事迹的了解得到学习内容和知识。历史事件和内容是过去式,学生对于许多历史课本和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疑惑和疑问,由于历史内容的过去呈现,许多内容存在不清晰的状况,在初中历史学习课堂上,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积极的创设一系列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相关场景,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教师要想真正有效的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真正完善对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在真正教学实践参与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创设相关历史事件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教学高效手段的辅助下真正得到知识和内容。例如: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教学设置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在讲到“商鞅变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当时的场景让学生真正有兴趣参与和学习,“商鞅变法当时场景的呈现”,“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真正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得到对学习内容的高效汲取。

二、设置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参与

高效的教育方法添加到初中历史的课堂实践中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推动的作用。在教学实践落实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存在的抽象问题有时会存在不理解现象,为了让学生真正高效的保证对学习内容的汲取和了解,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上依据教学内容和课本呈现的内容设置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小问题,设置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真正参与,保证在学习课堂上有效获取到教学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内容和知识,让学生在这些一系列内容和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让学生真正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和透彻的了解和掌握,真正实现教师教学的有效落实,通过对学习内容内部设置的问题和探讨内容,使学生真正有效的参与学习和实践当中,真正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透 彻了解和掌握,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历史课堂上针对教学和需要掌握知识点的问题和探讨点,让学生自由参与和探讨,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充实和落实。在讲到“昭君出塞”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此次出塞存在的原因和相关的背景,让学生欣赏和了解课本呈现的文字知识和图片信息,然后在教学课堂基础上对于学习和探讨呈现的现象提出一系列问题和观点,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基础上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

三、注重学生自身,保证学生对学生内容的高效汲取

初中学校内部教学旨在通过现代学科教学内容培育有思想、有技能的优秀人才,学校最主要培养和教育的是学生自身,因此在真正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真正教学中真正有效的保证教学实践真正落实到学生自身,保证学生自身对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的有效汲取和掌握,学生每个人自身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汲取和掌握也不一样,要想真正保证学生自身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掌握,让学生自身得到高效的参与和实践,教师需要在真正重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自身,保证学生对学生内容的高效汲取,不断注重对学生自身学习和状态的关注和了解,使学生有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对于学生自身学习和能力有一定实质性的了解和掌握,真正保证教学内容在学生自身的真正落实。初中学校内部教学通过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技巧,不断加强和重视教学力度,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高效化,真正保证学生高效高质的参与和汲取学习和知识,真正实现对学生的高效培育。作为义务教育教学实践的最后阶段,其内部教学参与和实践需要真正落实到学生自身,保证学生自身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汲取和掌握,才能真正保证学生有效成长和进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