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设计论文范例

医学设计论文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1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1)文字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2)电子版校本教材《医学信息技术》P154~156:岗位对接篇———项目5“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附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图(电子版可通过班级QQ群或网盘下载)。(3)电子版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操作说明书,里面有详细的系统操作步骤。(4)教学视频“PACS工作流程”。(5)拓展资源:以PACS为关键词检索相关视频信息。

3.3学生任务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并计入平时考核成绩,满分10分。(1)学习文字版或电子版校本教材,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口述并写出来。评价方式:教师课堂抽查,小组评分,1分。(2)认真阅读PACS操作说明书,为课上系统操作做准备。评价方式:课堂个人测验,4分。(3)观看“PACS工作流程”视频,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是否清晰、合乎逻辑,2分。(4)对照工作流程图,以患者身份到医院体验,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或叙述)工作流程,并找出与教材所示工作流程的区别。评价方式:此任务为附加题,完成者可免于理论测验。(5)简述PACS与HIS/RIS的关系。评价方式:教师抽查,小组评分,1分。(6)以PACS为关键词,上网检索相关视频和信息,了解医学影像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写出至少3个有用内容的标题并附链接地址,提前两天通过QQ反馈给教师。评价方式:教师评分,2分。

4课上任务设计

(1)内容热身(10分钟):教师检查任务6完成情况,并展示好的收集案例(学生介绍展示),给出学生评分,总分2分。(2)任务检查(20分钟):教师随机抽查小组长任务1~5完成情况,小组长检查各组成员任务1~5完成情况。分项评分,总分4分。(3)及时教学(5分钟):教师评价学生任务1~5完成情况,对难点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说明(70%以上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统一讲解,否则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查找资料的途径解决)。(4)个人测验(10分钟):教师针对课前学习内容指定小组出题(选择、判断、填空共12题,每组出两题)并批改,巩固学生课前学习成果。该活动不计分。(5)及时教学(5分钟):根据测验情况,教师将集中性(70%以上学生反映)问题、错题再次讲解。(6)个人测验与小组讨论(35分钟):结合任务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PACS的预约登记操作、患者列表界面操作、影像处理界面操作、图像接受操作、打印模板设计操作、查询统计操作等操作任务。个人自评与组员互评相结合,总分4分。(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通过演示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70%以上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8)机动时间(10分钟):用于处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展示超时或小组活动延时等。(9)说明:该班级共32名学生,共分为6组(采取自由组合,教师协作分配),小组长由组员选举产生。

5教学设计反思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2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较年轻的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其他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存在较多需规范和完善之处。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1.4前、后期教师缺乏交流

进行基础课教学的前期教师缺少机会接触临床,对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践;来自医院进行实践教学的后期教师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在教学方法、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2检验专业建设的初步尝试

针对培养方案调整,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兄弟单位经验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的改革,主要在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师队伍、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

2.1课程与教材建设

①课程体系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培养目标和时间均有改变。如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我们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进行改革,以专业课贴近临床实际应用为目的,突出临床应用型专业课建设。例如利用现有省级精品课程———《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和校级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以及省级教学团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团队、医学免疫学教学团队,省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课程建设时,突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以达到打造成医学检验精品专业课目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基础学院和临床学院教师共同担当,利用各自教学特长,取长补短,切实达到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保证教学工作与临床实际应用相一致。加强教学改革工作,将临床医学各相关学科内容合并成《临床医学概要》进行讲授,即保证学时不足与临床课程教学任务过重的矛盾,又满足学生对临床医学知识了解的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加大人文科学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类课程中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校门,到社会去积累经验;积极有步骤开展教学改革,将专业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或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专题网站,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改革。②教材建设:各级部门重视教材的建设,学校教务部门设教材建设专项经费,积极支持和鼓励检验技术专业各学科教师参与教材的编著工作。本专业多名教授近年以来编写出版了多部规划教材,在已有的编写基础上,现正组织编写适合医学技术发展的专业教材或讲义,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2.2教师队伍建设

①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团队:a.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强、务实、创新、凝聚力强的教学团队是学科建设的重点。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以“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创新精神强、专兼结合、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型”兼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b.培养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和激励奋斗目标。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鼓励教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开设专业选修课和1-2门双语教学专业课,努力把医学检验专业打造成有特色的专业。c.重视科学管理,突出“以人为本”。建立一套教学、科研、特殊贡献在内的团队管理制度和工作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努力营造积极和谐、公正合理评价体系的团队内部环境,提高团队整体精神面貌,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加大奖惩力度,体现在晋升、晋级、年度考核之中。②完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应规章制度:a.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手册》,实施教师考核记录、集体备课记录、讲课讲座记录、教学会议记录、授课试讲记录。b.加强教学督导,提高教学质量,由相关专业领导和教授组成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指导、监督小组配合学校教学督导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并开展教师之间、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活动,保证专业教学工作有章可循,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c.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学生实纲的修订;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鼓励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务部门指导下不定期举办教学计划修订会议,不断完善不足之处。d.加强学生实习的管理,完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考核制度》,每年不少于两次教学实习检查。e.完善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修订和规范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实施与管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规范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包括选题原则、查阅文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签署指导老师意见、审阅人意见和答辩情况记录等;

3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建设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包含两个实验平台,分别为医学检验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主要服务于检验医学微生物、临床基础检验、骨髓细胞学、染色体检查等形态学实验教学。机能学实验室主要负责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相关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中心担负培养检验专业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检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开放性专业实验教学中心。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实验项目,即满足检验医学实验教学需要,又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添置贴近临床实际的现代化实验设备:购置贴近临床实际使用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检测仪、PCR仪、尿液分析仪、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流式细胞仪等。为配合检验专业教学的需要,打破原来依附于教研室的实验室管理旧模式,建立检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促进实验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实验室的管理、建设和发展;将实验仪器集中组成仪器实验室,集中管理和使用。制定合理的措施,做到既能提高仪器的使用率,满足教学科研使用要求,又能有效维持仪器的安全完好。建设相关网页: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平台,介绍实验中心所拥有的仪器设备的性能、配置,为广大的师生员工提供全天候的科研教学平台。构建基于检验课程内容的“虚拟实验室”,改善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为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提供虚拟化平台。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通过加强与实习医院的合作,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定期召开实习医院领导、主管部门、各带教临床教师参加的现代教育思想的讲座,更新教育观念。②规范教学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管理业务讲座或座谈会进行现场指导;每年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到实习医院进行教学检查;不定期进行教学抽查,加强与实习单位和带教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情况。③强化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实习质量,在临床教学基地遴选出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能完成对同学进行业务指导的教师担任实习同学的导师。同时,根据实习学生的反馈意见,结合检验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实纲和实习手册中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实行导师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和撰写论文:①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并不断改革。规定每届本科学生实习阶段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②在临毕业实习前一个学期,配合文献综述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课题文献查找方法、综述撰写格式、开题并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论文撰写的正确格式,为学生在实习阶段开展初步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③规范毕业论文实施与管理体系,如选题原则、查阅文献,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签署指导老师意见、审阅人意见和论文答辩情况等,并制订了毕业论文管理条例,论文成绩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纳入学生成绩单。④强化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为防止出现论文抄袭的现象,每篇论文进行上网核对检查。⑤组成专家组负责学生论文审核和答辩。专家根据学生的论文完成的内容、课题相关综述、论文质量、答辩等情况,现场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可以评价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按照评分标准评分,记入成绩。

5小结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3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与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脱节。

其二,一些院校对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目的较单一,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精神。

其三,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沿袭注入式教学理念,使学生只是记住了大量的理论,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以提高。

其四,少数院校师资队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年轻教师缺乏研发和项目开发等经验,自身动手能力就不强,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其五,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不明确,在一些高等院校中,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并没有被重视,另外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

其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一种与美术教育相互交叉的艺术教育。它需要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从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审美水平等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所要讲解的知识有着深刻了解,还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二,打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着力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注意从内到外的结合,展示打造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备,从专业核心内容出发进行教学。来自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良好的产学综合运行体制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得以实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训练同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三,《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群体更有责任和义务担负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认清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任务,要重视教师定期进行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进修,对专任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一体化的专业培训。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存在价值是,作为高等教育的的承担者,大批量地为国家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要在注重高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经得起社会实践的考验,适应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熊杰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三大构成课程急需改革

当前的设计基础课程将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作为设计技术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从日本、香港引进包豪斯系统的三大构成课之后,对解决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中心课题,即造型与形式方面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构成课还沿用30年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向严重偏离,在德国包豪斯,构成作业可以直接转化为设计作品,在中国设计的转化能力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熟练的技巧及大量的训练,学生的构成作业变成不假思索的机械描绘和对符号元素的技术组织,他们对构成的认识陷入格式化、程式化、公式化的桎梏,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作业东拼西凑,缺乏创造性,教育的结果导致构成课程对他们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与实际项目设计没有起到太多的助力作用。

(二)教学手段的陈旧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课程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的设计基础课,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有效激发,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不高,想象力较差,探索性不强。学生的设计潜能在萌芽阶段就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挖掘甚至遭到扼杀,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判断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地域特色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开办设计艺术类相关专业的院校有600多所,绝大多数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雷同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传统图案等。这种一致性与重复性反映了设计基础课与地方经济、生活脱节,与地方文化传统断裂的现状。学生对地域价值观与生命观,地域的民间工艺与材料不了解,基础训练没有有效地与地方企业的产品创作对接,设计没有真正满足地方企业的需求,这种状态急需改善。

二、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创新,设计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既能适应市场,有较强实践能力,又能引领时尚潮流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教育观念更新就是要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观念,把设计基础教学与时代、社会、地域文化及地方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首先,将当代艺术观念与形式引入设计基础课堂。设计艺术形式的当代性、时尚性与对未来设计潮流的引领性,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设计基础课教学要为创作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考察、校企合作、做与企业及机构相关的设计专题等手段,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接触实践,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设计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适应岗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作好铺垫。再次,强化设计基础教学的地域特色。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和运用地方的民间工艺、纹样、材料,并对地方的宗教、精神信仰有深入地了解,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进行专业设置和基础课教学,各设计院系将会逐渐形成既具自己办学特色又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格局,最终将促成地方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二)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教学观念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在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抛弃了原有的三大构成的组合,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时代艺术样式的取精吸纳。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实践基础(技能性),理论基础(知识性),综合基础(创造性)。实践基础主要由二维造型基础,三维造型基础,媒介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基础以设计史学,审美心理和社会设计学为核心;综合基础“主要有信息处理和创意表达二个方面,如当下、现代、传统,装置、观念、多维、多材料、半成品、多媒介等信息和观念的表达。”中央美术学院的主要设计基础课程有:自然形态基础、抽象形态基础、构成基础、材料实验基础、思维训练、综合训练等。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则构建了以系列课题为线索的课程结构。我们的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要改变其教育方式重模仿再现与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与改革卓有成效院校的经验,同时结合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来整合教学内容。因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安排的教学与课程也会有差异,要以核心课程为突破口,设置突出时代感、地域特色与为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将素描、色彩与三大构成整合,强化二维、三维、色彩、形体的抽象与变形的思维训练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造型、色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并将民间美术与材料、当代艺术思潮等基础课程引入课堂。

(三)设计基础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学生拥有选课、选教师、选专业方向、选研究性课题的自由空间,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认识设计、学习设计的环境,多维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做设计项目过程中可以运用跨专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设计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辨析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如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AssociationSchoolofArchitecture)一到三年级基础研究课程的负责人黛安娜•佩里顿(DianaPeriton)描述他们基础课程的设置时说:“我们一直在关注设计课程的进行,我们不是给出任何直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去寻找那些特定性的机缘。因此我们在决定一门课的时候,是会选择一些与学生课程设计相关的课题。”鉴于此,高校教师在组织阶段性的教学时,可以穿插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与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性思辨,这个过程不强调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不过分注重结果,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及选择、判断、理解、阐释、综合、运用乃至创造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一定要以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对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让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与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方法接轨。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透过授课的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作者:刘艳萍 刘明生 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三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步入社会后从事什么职业感到茫然。除去社会就业困难的因素,更关键的是专业本身设置的盲目性,表现为专业的研究方向不明确,与社会实际的工作岗位不对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目前环艺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室内设计,附带室外景观设计等等相关课程。现在,国内的部分高校如中央美术学院等已经将环艺设计专业更名为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下设室内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等,所学课程也有较大改变。自中央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更名之后,各地竞相仿效,仿效之余,发现根本无从实施,师资是一个最大的缺陷,想学也学不来。笔者曾于去年在上海华东大学参加全国环艺设计专业研讨会,与会的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蔡强教授曾提出“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名”的议题:环艺设计到底应该学什么?为什么不直接称之为室内设计专业?环艺设计专业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某些学校的一个主要专业方向,我们学习的重点与他们有什么区别?其它专业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专业的研究方向不明确,学科的设计就不可能合理,学生在步入社会就会发现无从择业,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必然存在盲目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专业设置不明确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现有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和改革的新构想

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是在多年研讨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学体系都较为完备。以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年级统一教授基础课,二年级根据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直至毕业,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运行了十年之多,其间或有改变,只不过是部分课程学时数的微调。这种教学模式与现有的师资、管理、教学条件等已经磨合得十分顺畅,能够较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时间保持一种模式,一个步调,不利于学科的与时俱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开发,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教师一味墨守成规,形不成竞争机制,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现状,美术学院要本着“加强基础,淡化方向,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原则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低年级注重综合的基础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院形象地把这种改革称为变“套餐”为“自助餐”。如果把专业教育学年学分制模式所规定的专业学习比作“套餐”,那么“自助餐”就是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完全学分制。具体做法为:

(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设计合理的课程菜单。

在专业基础教学课程的设计上,主要针对设计基础的概念、理念、知识点、能力培养及方法论展开。考虑到设计教育各专业方向共需的知识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设计基础的大概念认识,构建多元、多维、多方向的一、二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为学生进入专业选课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表现为一年级完成通识基础课学习之后,在二年级开设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表现技法、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三、四年级进入自主选课阶段,实行“自助餐”式教学。这个阶段的专业课程设计,采用削枝强干,优化、整合的做法,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凝练出主要专业课程,建立专业课程群,如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课程群——中外建筑史,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专题研究、书籍设计、招贴设计、材料与工艺、多媒体设计、应用软件、包装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等,以上课程统一学时,每门课程为4个学分,学生必须从中选择至少9门专业课程,修满36个学分。

(二)自主研发合理的选课系统。

为了使“自助餐”式教学顺利开展,学院自主研发了选课系统,把课程相关信息、学院指导性的各学期选课课程、时间安排、专业教师的信息及联系方式、选课的具体要求,及时在学院网上公布,供学生提前熟悉、了解选课情况,同时由专业教师进行选课培训,帮助学生及时、正确的选课。

(三)设置部分专业交叉学科,丰富选课内容。

在学生自由选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与相近学科的知识交叉,在每个学期的选修课中,学院都安排部分美术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通用课程,如写意花鸟、陶艺基础等,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至少选择一门,用于两个专业之间的知识互补和交叉渗透,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自助餐”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变“套餐”式的被动接受为“自助餐”式的主动寻求,在较大的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学习的独立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此外,对于教师来讲,“自助餐”式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促使教师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套餐”为“自助餐”,看起来似乎只是教学模式的改变,其实它蕴含着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反省与认知,是对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明心见性,自我发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所以,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天性,由他们自己设计、塑造自己的未来。也许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有改革才会有希望,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课程改革能够给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张雁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第四篇

1面临的问题

1.1生源问题文理兼收的生源,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势必增加专业人才培养难度。

1.2教学问题

1.2.1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虚拟、概念性的设计案例训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差距很大。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缺失。

1.2.2缺乏经历的教师。对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清楚,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而忽视创意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能够设计作品,但无法满足实践岗位中客户所要求的效果。

1.2.3轻职业素养。很多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重技能而轻素养。然而在企业中往往更看重职业素养的养成,这种差距是无法在短期解决。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工作过程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

2.1重构课程体系

对艺术设计专业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校企共同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领域课程体系,最终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学实施。

2.2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构建与组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3.1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化,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将项目案例引入课堂,每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任务,要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使,使学生掌握制作全部过程,进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2.3.2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践,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边干边学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专业设计技能,方便就业,实现专业办学与企业、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按任务的复杂程度,将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转为典型案例,构成教学情境,按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实施”等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五大步骤实施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和实践实教学紧密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强化专业设计技能,掌握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4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实习平台

2.4.1建设具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满足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校内实训基地。

可将外部企业引进校内,或建立生产性设计工作室。充分体现专业性、真实性和生产性,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入专项工作岗位环境进行学习,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的管理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素养及职业能力。在“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紧密地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学生与企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和企业、社会的直接交流,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地磨炼。同时,在“项目化”工作室中学校是教学与市场的桥梁,它起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这对它实行“企业资源学校化、学校资源企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节省了企业的研究经费,使校企得到“双赢”。同时“项目化”工作室教学使课程性质更具职业化,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职业方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学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制作得到一定的锻炼和价值的体现。

2.4.2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在企业锻炼中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岗位分析,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确定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工作技能的要求遴选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实训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以“综合素质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校企共同制订集技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训大纲,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2.4.3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提升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不仅是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深入,更重要的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真实项目设计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真切感受真实项目的具体要求,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的关键,也是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所欠缺的地方。同时,对学生未来职业定位进行了确定,以满足于如:广告设计师、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师、包装印刷设计师、展示展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行业职位。其职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装饰设计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印刷企业、室内装饰公司、园林工程公司、城市规划等行业部门。使教师对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方向更加明确,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切合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效果非常明显。

3结论

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两者兼顾,才可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作者:秦燕妮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涵

随着经典原则的建立,导致了一种机械僵化的教育制度。学生根据规则分别画着“眼睛、鼻子、耳朵、手等等”只是学会了轮廓线画法和漂亮的排线法,因此美术学院招致了是在教技术、用刻板的教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的指责。后来包豪斯对上述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变革造就了大量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设计人才。而包豪斯课程最新颖的地方恰是其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由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等先锋派大师任教,他们非常注重对个体的启发,而且敏锐地意识到了工业化世界的特点,并致力于将所有的创造活动联合为一个整体并最终创造出统一而整体的、调和了艺术与工业的艺术品。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成功更证明了表面学院派的教育形式不可能承担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由此可知,艺术的变革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艺术教育与时代的同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不能因循守旧于学院派传统的表面形式,走向教条化、技术化,而应把握其创新的核心精神,那才是学院派得以辉煌的真正基础。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要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素养,还要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着广泛的涉猎,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设计作品要具有独特的原创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又分为很多不同专业方向,如“环境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等等,因此学生要学习很多门各自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而几门基础课程“素描”“速写”“色彩”因已有考前班的技术训练,所以,学生大都具备了这几门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更应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才是一个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大基础。这种大基础包含3个基本要素:即开阔的眼界、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只有具备了这样基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利用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的眼界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因为学生在考前班里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是,考前班的学习是突击性的、充满了功利性的一种重压下的学习,这种学习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相反,随着目标实现,反而造成了他们对绘画的厌倦与麻木。有些同学甚至对绘画产生了“一点都不想画”的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改变学生的应试画法,鼓励他们可以自由地按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画,不再设定唯一的标准。刚开始,学生往往象被突然抛入真空,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下笔,这时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应尽量多搜集艺术大师们的名作,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艺术名作进行分析介绍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课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艺术大师的画册及相关评论让学生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讯的优势去搜索自己最喜爱的大师做专题研究。此外,安排学生去博物馆写生和看一些高水平的艺术展览也是提高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当前艺术发展现状的好途径。为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笔者采取了观摩往届学生作品的方法,因为学生作品的接近性使他们更便于参考,建立自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慢慢突破以前惯用的考学模式,抛掉麻木厌倦的情绪,找到绘画的兴趣点,让自己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

(二)通过提问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强调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找出自己独有的方法去画出有自己特点的画。但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就这样要求是不现实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方式,这就是“授人以渔”了。苏格拉底认为,当我们在学习时,我们实际是在回忆。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他用提问的方法让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奴童重新发现了一条几何学定理的论证。这种不讲授任何东西,让学生去重新发现他已懂得但并未意识的东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法,同样也可用来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习惯,这样能使大家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被固定的答案限定住,进而帮助他们寻找并重新建立起自己被应试教育扼杀的宝贵个性。有了个性,学生们才会有自己的想法,画出有特点的画,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和设计都是要求创新的,只有与他人不同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不断追问获得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绘画阶段做些引导性提问。例如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往往还是延续考前传统的全因素写实素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问学生“你画的和黑白照片有何不同”,让学生去思考随着摄影术的发明,绘画的这种忠实记录的功能已被取代;又如当学生想通过绘画描绘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时,教师可以问他“你的故事能画得比电影电视剧里演得更生动更清楚吗”,学生会意识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绘画叙述情节和传播的功能也早已被这些新的媒体所取代。所以,通过这些问题的不断提出使学生开始思索不同艺术设计门类的独特性。素描课程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是固定的,而应因材施教,因机施教。

(三)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一张好的绘画除了要具备开阔的眼界、良好的品位和鲜明特点的独立风格外,还必须具有完成感、完整度。绘画艺术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才能豁然贯通的。因为灵感与坚持的意志力是互相促进的,在“坚持”的艰难过程中,往往能获得新灵感的迸发,就如同渐修与顿悟是禅宗修行的两翼,缺一不可。每幅画作到了最后阶段,往往有很多同学都有画不下去想结束的时候,这时教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坚持”。这种“坚持”是建立在自己的选择上,而不是像考学前应试教育训练的那样,完成单一的要求。所以,教师这时不应再让学生做大的改动,而应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出发点和此时完成情况,向他们提些对局部进行修改的具体意见,从而帮助学生在这幅画中获得自圆其说的完整性。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具有包容的胸怀,对学生一些新奇甚至怪异的表现加以引导,并培养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依然是在遵循艺术设计的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决不能扼杀学生自己的抉择,这样才会出现真正的创新,甚至超越老师所能想象到的创新。例如在侧重肌理与形态研究的学生那里,教师要让他在出现了偶然的视觉效果后尽力体会肌理的形式并着力挖掘出其象征性;而在画结构素描的学生那里,教师要提醒他尽量不用明暗光影而只用线造型,以避免因多种绘画因素混杂在一起导致对形态本质认识的模糊;对那些喜欢用综合材料进行表现的学生,教师要启发他去感受由于材料变化引起的视觉形象和心理反应及对材料语言本身精神性的发掘。最后,在一张画作较好的完成后,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这还不能算完,还要要求学生考虑装裱、展览的具体方式,因为宣传形式也是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是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才会慢慢培养起学生较高的专业艺术素养。

四、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艺术设计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就是做从前未有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本身无法被教授。这当然不是说艺术设计专业完全不需要教授,而是强调其教学方法的核心应放在启发个体的兴趣与潜质上。尤其是在艺术设计教育进入现代主义时期后,教授艺术设计的教师一定要摆脱对人施教的旧想法,应与学生交相呼应,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完成,否则那必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一旦不告诉他明确的方法指令,他就又会无所适从。所以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鼓励、提问、引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基础课的理解,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为以后进行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较高的艺术起点,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终身受益的艺术设计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的价值观。

作者:史钟颖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

第六篇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内容。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课程开发各自为战,单凭各个学校教师个人理解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没有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课程序列不合理,课程开发流程没有遵循科学的流程。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不满意。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学校从2001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好多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直接从本科学校招收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这些人既没有实践经验,又缺乏教学经验,最终导致师资状况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3.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实践教学是影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模式。同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联手再造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训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在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中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但现实情况是,好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及过程

课程来源于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它关系到专业存在的事实依据及专业定位时是否准确。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明确专业培养的区域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掌握市场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市场调研要明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了解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专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采用多种办法,如企业走访、毕业生走访、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标准。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总结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3.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同时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等。

5.根据高职教学需要配置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配置教学资源时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基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师资是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推动者,要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需要;要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及规律的高职特色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入手,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涵盖专业较多,现重点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阐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及实际操作步骤。(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企业充分参与,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确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广告产业、广告行业、企业调研入手,通过调研,明确本专业重点服务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以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而得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经过市场调研,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广告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设计制作手段,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是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而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然后把多个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4)课程学习领域分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分析是对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及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分析,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5)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的功能。

课程体系的功能是对各类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做出原则性的描述,一般分为三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等。(2)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3)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要开设一定的专业拓展课程。以上构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顺序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分成三个学段:1~2学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广告表现专项技能,安排课程有手绘广告表现技法、专业认知、图像合成处理、商业插画、构成设计、装饰图案、综合创意运用、矢量图形绘制等。3~4学期真题真做进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安排课程有广告案例分析、市场与消费者心理、标志与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及制作、图形创意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6学期进行广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由学生变成广告人,安排课程有专业考察、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等。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通过校办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让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制作,学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公司员工,接受公司的管理,在实际的项目制作和公司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在对课程体系的功能进行准确设计之后,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保障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四、结论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服务、管理”过程,进而分析课程学习领域,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最终形成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赵国祥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动漫产业链条长,职业岗位形式多样,工作技能更新快,工作生产化要求严、程度高。从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来看,企业性质决定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企业业务属性决定岗位能力要求;企业专业领域广决定岗位能力宽泛,企业国际化程度高使岗位能力对接标准国际资质。动漫设计专业分工不断细化。职业岗位大致成三级分类:一类为运营、服务岗位;一类为设计与开发岗位;一类是主创作师、主程序员、策划总监岗位。

2.现有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⑴教学体系虽在传统模式上有所调整、变化,但与企业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⑵原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缺少系统性的考虑和教学理论支撑,难以形成学生需要的综合能力,不能动态化地对接产业的更新需求。⑶教学设计上较少考虑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⑷没有充分发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⑸校内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善,难以开展某些项目的实训教学活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1.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

依托专业特点,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将岗位职业与专业内涵对接,在课程教学中全面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把企业设计项目、设计比赛引入教学环节。“模块化”课程指构成各岗位专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式结构。根据专业能力养成路径,由易到难地设置专业通用能力模块、设计思维能力模块、设计制作能力模块、设计创意表现能力模块、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将动漫设计的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融入其中,构成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开发课程模块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方式展开。在项目引领下,“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方法的设计为先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运用适合于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融在一起,完善以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细化的专业能力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以“二维动画设计制作”、“商业插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制作”等为主的项目式模块课程,形成具有行业特点、产学研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3.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与实践教学,实现教学与岗位要求、技能证书的结合

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校期间,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职业素养记录手册,由教师、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记录其在校期间每门课程以及顶岗实习期的学习情况和考勤状况,含参加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之一。

严格执行实训室各项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爱护设备和维护工作环境的良好习惯。参照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建立实训质量考核标准。在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必须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一体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系统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时,结合本专业的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合理借鉴,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组织教学,实现高职人才“工作任务的胜任力、工作关系的适应力、职业生涯的发展力”的培养目标。

作者:姚佩伶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第八篇

一、“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与一般项目制课程的区别

(一)“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设置

一般的项目制课程体系设置以独立的课程为单位,项目的内容由科任教师自主安排,独立的教学规划和项目操作使各个项目互不关联。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是以课程时间的安排为准绳,不符合真实环境下的工作状态。“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打通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前一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能够为下一个项目的展开打下基础,下个项目是前一个项目的巩固与提高。上下游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了,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在项目执行中融会贯通。项目的递进式设计与项目执行时间的弹性设置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管理

“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项目管理的一贯性与项目评价的综合性。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既履行传统班级中班主任的职责,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又是班级的主课教师,完成工作室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这种一以贯之的管理,能够确保不同项目课程都为工作室制定的培养目标服务。项目成果评定包括:技术分、成果分、态度分。技术评分以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项目成果的实现难度为标准;成果分以最终设计的视觉效果为标准,主要考核设计理念和设计的实用性;态度分包括考勤考核以及协作意识等。技术分和态度分由工作室负责人评定,成果分由项目委托方按等级评定,虚拟项目则由工作室邀请相关企业或设计公司相关部门主管评定,使项目教学和市场应用对接。

二、“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知识的习得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取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某门学科的发展、某项技术的进步总是以相应的认知为前提,最后通过经验的总结得出一般的认识。高职类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以软件的操作为主要的工作手段,而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并不能够保证会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创意设计的能力。“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引入,是以项目为依托来传播知识、传授技能。通过项目设置的承接性,构建学生在相关专业上的知识体系。

(一)项目细分和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设计中要体现知识先行的观念,在项目制定时把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中都包括知识、技能和项目训练。把知识的讲授和巩固作为课程授课的基础。比如:广告设计工作室的广告实务项目课程引入××项目,这样就可以把项目分为:××品牌的广告调查、××品牌产品分析、××品牌目标消费群体分析、××品牌广告创意、××品牌平面广告设计等部分,把各个任务的最终成果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策划案。项目细分的过程就是知识细化的过程,把各个任务涉及的知识分别传授,通过任务把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在最后的整合中,指导学生把项目制作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检验项目制作各部分的统一性,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二)一般知识和项目知识相结合

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应用到项目制课程教学中。在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明确任务完成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实操练习,总结得出项目任务的一般知识和一般操作步骤,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总结;接着布置项目任务,通过上一步总结得到的一般规律或者方法指导分析具体的项目任务,即所要完成××项目的××任务,把总结得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任务完成阶段,结合任务完成的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讲解。

三、“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技能训练的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要针对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和相关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虚拟训练项目或者引入真实项目。由于艺术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要求工作室在设置项目训练的过程中要把一般技能和具体应用相结合,把多能和一专相结合。

(一)一般技能和具体应用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重心环节就是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强调一般技能的熟练掌握。一般技能包含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基本操作规范。一般技能是进行设计创作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制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具体应用是学生熟练掌握一般技能的途径,通过具体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这种不能够用语言言明的能力,只有通过应用练习才能够获得。工作室引入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以及创意设计和市场无缝对接。

(二)多能和一专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在实施中要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专业特长是学生就业和立足的根本,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要抓住核心技能,强化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可以为难度系数比较大的技能练习提供充足的弹性课时,保证技能训练的有效性。高职生作为未来工作一线的骨干、技术员、指挥者,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和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工作室的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与设计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既突出了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把项目主要训练的技能和关联技能相结合,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技能是就业的保障,知识是职业提升的基础,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在设计上要体现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针,把技能传授、知识传播和素质的提升融入到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合格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李永玖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第九篇

一、仿生造型法的应用及分类

仿生艺术造型是仿生造型的一种,突出表现在造物活动中对生物美感的借鉴。是将生物的结构、色彩、形体比例等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想象,最终应用到造型艺术中的有效方法。其运用主要包括具象仿生、意象仿生和综合仿生三大类。

(一)具象仿生

具象仿生是指对生物外观形、色的直接借鉴和概括的模仿,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局部仿生、独体仿生、群组仿生和混合仿生。1.局部仿生是对生命体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进行模仿,由此而产生的形或色,往往夸张、醒目,易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Lowa仿生徒步鞋从毛蜘蛛的特征进行色彩归纳和整合,鲜艳的橙色和黑、灰无彩色形成强烈对比,黑色铺地、灰色的线的勾勒和橙色的块状点缀使设计显得轻盈、神秘、动感十足;宝马前车灯,从鹰的眼睛阐释灵感,霸气犀利,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宝马车的王者风范。2.独体仿生从某个设计要素对整个生命体进行了模仿,主要体现在对生物形态的外观模仿,往往使人由造物直接联想到生物体。美国Organica建筑事务所位于墨西哥的“鹦鹉螺”式的房屋,充满童趣,让人对鹦鹉螺的外观形象一目了然。3.群组仿生立足某些生命的群居特征进行的生命群组模仿,往往借助于生命体的不同形态或不同姿势,进行形式美的组合,其最大特征在于能引起消费者对生命体生存环境的联想,增加了对造物的空间思维的想象。4.混合仿生包含了上列三种仿生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最终形成比较复杂的具象仿生体系。

(二)意象仿生

意象仿生也称抽象仿生,其特征主要突出在对生命气质的借鉴,往往要对生命体含蓄、内敛的气质进行抽象和概括,贵在传神传意。在未来文化中心“美丽心灵”的设计中,马岩松用“与人神经元细胞”和“与人神经元细胞类似形状的伸展的姿态”塑造出“城市敏锐的内心”,意象生动,寓意深邃,堪称意象仿生中的卓越代表。

(三)综合仿生

综合仿生往往集中了具象仿生、意象仿生两种主要的仿生方法,有的甚至兼具其他的造物方法,对造物进行综合的设计。这种方法比较关注对象和周围环境的配合,更倾向于生态环境的营造。

二、仿生造型法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仿生造型法打破了传统的构成教育中对教科书的依赖,注重学生的自身设计方法的技能培养,善于从生命体的研究中归纳和打散重构所需的形式美感。因学生不同,思维各异,提取的形式美感也会丰富多样,学生在应用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其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学生可以在造型课程准备阶段,自己选用对象生命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微生物,也可以是局部、单体或者群体,还可以选择包括生命体的生存环境。其次,在课程中可进行常规提取、特色提取。常规提取阶段主要是按照传统的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归纳和分析,比如从中找到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尺度、反复、韵律等构成特点,然后做成笔记的形式;特色提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对象生命体和其他生命体不一样的地方,最终形成另类的、特色鲜明的形与色的搜集和归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引导、评价方法正确、合理与否是促成仿生造型基础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首先,有些学生的研究与对象严重脱节,没有任何关联。尽管作业视觉上很美,但并非依据对象归纳的结果,在未来的独立设计中,也会很难得以应用。尊重仿生造型方法的实施,尊重实验的真实性,不断改进概括和归纳的不足,是该方法推行的基础保障;其次,有些学生在创意提取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归纳,导致构成作业就像对象生命体的模型翻版,失去了构成的意义;还有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畏首畏尾,生怕出错,不知从何处着手,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太多的“指导”,都会严重影响该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作业和仿生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强化在仿生造物过程中科学的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发现因借的元素,掌握仿生造型的技巧。

三、仿生造型法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意义

(一)从自然中寻找原本的灵感,培养原创的力量

仿生造型方法的旨趣在于对自然生物的关注,从中汲取、归纳设计的方法和规律,坚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异于他人的审美提取。这种基于自身的原本创意方法,必然会因设计者的不同而形态各异,从而提升原创的力量。

(二)锻炼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面对复杂的生物形体,利用理性的思维从中组织和归纳视觉的秩序,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这一点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未来的专项设计中都决定了设计师水平的高低,也是从普通学生向专业设计师过渡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对新结构的开发能力

节点是和三大构成并重的设计构成要素之一,仿生造型训练中关于生物节点的提取和归纳,从根本上扩大了学生关于节点的阅历范围,从生命体的原本构成中深层次理解节点的形式和意义。

(四)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4

(一)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园林设计多是室外设计,有着广阔的环境背景和天然的自然环境气氛,在园林设计中使用仿生学理念,不仅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匠心所在,还能使园林的自然感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很多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都极具代表性,例如,长春和吉林、哈尔滨等地的小区园林设计中,经常放置仿生的小区景观小品,如假山、仙鹤、小鹿等仿生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使小区的园林景观更显东北物产丰富的状态,也使得小区景观的审美价值有所提升。

(二)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应用于家居设计,是家居设计进入后现代设计阶段以后盛极一时的设计理念。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被应用到许多方面,大到房屋的室内设计整体构思,小到杯盘器皿,都有仿生学的痕迹。与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室内设计的仿生学应用经常表现在材料和生物理念上,因此大多数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作品,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作品的美感在于体现出生命力,审美的价值在于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现代设计家居设计中的沙发座位是有意凹陷下去的,靠背也是不规则的内陷型,还有些阳台椅是明显的蛋形,这些家居用品都给人一种舒适、安全、被保护的感觉,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使用感受上,都更像一颗“蛋”,这就是仿生学要表达的生命、安全的意义。

(三)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

服装设计是设计艺术中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服饰审美标准的提升,服装设计已经从简单的满足人们穿衣需要发展成为展示人们生活艺术的重要领域。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仿生学也成为人们直接表达穿衣理念以及对自然的态度的方式。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之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服装材料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主义的盛行使得那些直接使用动物皮毛的服装材料发生改变,仿生学理念促使动物皮毛演变成皮毛的仿制品;另外,在服装设计中,许多裙装的轮廓与花朵的形状类似,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女性如花朵般的美丽,还有些服装设计直接将仿生动物安置在衣服上,如蔡康永在主持“康熙来了”的节目时,服装上经常停着一只仿生的鸟儿,以此体现他主持风格的活泼和睿智,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

二、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展示艺术设计的自然魅力

大自然的魅力在仿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界万物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灵感与素材,并为设计思想的表现提供物的载体。师法自然,进而激发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火花,汲取自然界中生物形态优化!合理的一面,再运用科技成果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的环境,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师借仿生设计固有的意义,将其出神入化地融合在载体意义上,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中理想的意境。仿生设计因其自然美妙的魅力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受到广泛的青睐。

(二)体现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蕴含着造物者赋予的自然美感。例如对称美、自然重复、无序排列、有序无序的构成等等。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身体蕴含着比例的美感,有“黄金分割点”的呈现等。人类诞生之初就受到自然物象的熏陶,也形成了人类对于生物外表一定的审美取向。仿生学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能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进行完美的展示,使人类的生活环境美感提高。

(三)使艺术设计的思想得以发展

仿生设计的运用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人们一直的喜爱。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仿生设计运用在陈设设计里,完全是现代工业社会心灵的解药,艺术家们正逐渐把眼光由繁复奢华的创意,转向大自然赋予心灵平静的力量。仿生设计把大自然的力量附属在了人们日常最贴近的环境,让人与自然时刻都亲近,把自然的平静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和触摸到了大自然的质朴,宁静与温馨,极大地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未来发展

(一)仿生学应用范围扩大

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会随着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仿生学理念的理解而扩大范围。目前的仿生学主要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那些艺术作品中,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仿生学理念可能被应用在高精尖艺术设计领域中。

(二)用仿生学表达“人本”的创意理念

仿生学理念表达了人类对“自然性”的追求,因此,未来的仿生学将把“人本”理念的展示作为创意的基础,通过艺术设计去展示、追求人类需要中最基本的东西,使人们与艺术设计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在于应用性,更在于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交流。

四、结语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5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校《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强化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特别是施工图纸绘制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本科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与社会实践接轨,提高教学质量。《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能够适应新时代的行业发展需求,不断地进行研究与探索,在课堂中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目前,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主要涉及到四个课程。

二、明确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定位和理念

1.定位。

对环艺专业室内设计方向就业形势以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讨论,将室内设计课程类放在环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并且把室内空间类课程主要设定在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餐饮娱乐空间设计这四门课程。原有的课程设计没有把这四门课程分主次,这在新的改革中把居住空间设计和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作为主要课程,办公空间设计和商业空间设计作为辅助课程。

2.明确教学理念。

以往教师在安排课题时,常常是以“概念课题”为主,鼓励学生以创意为主。这样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作品表现往往只追求创意、个性,却忽略了作品的可行性。在新的改革中提出结合市场需要,以工程项目为主。新的室内空间类把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餐饮娱乐空间设计这四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作调整,以实践工程项目为主。现以两门主要课程为例展开说明。

(1)居住空间设计——以小户型空间工程项目为主。

结合市场考察,如2012年引领家居潮流“宜家家居”推出了小户型居住空间搭配样板方案,其中面积主要是以35m2、55m2、65m2等小面积为主。所以在新的改革中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实践小户型居住空间设计工程项目为主。这样学生能明确设计方向,不再是天马行空地进行设计。小户型的空间设计锻炼学生根据室内空间功能的需要,合理的划分空间,准确地选择适合小户型的家具,使课程明确的与市场需要相结合。这样以实践工程项目为课题,对课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就业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餐饮娱乐空间设计——中小型主题餐厅工程项目设计。

不管社会是如何发展,餐饮业总是在蓬勃发展。人们对就餐环境和氛围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课程还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和元素。餐厅的功能性、专业性、复杂性要求都比较高,这样对学生来说,接触到这样的项目,能让学生完整了解餐厅的设计流程、餐厅平面空间的划分、如何做到风格统一、餐厅的专业规范等。考虑到这个项目难度大,原来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现在进行了新的改革。第一,以小组为单位2~4个学生为一组,以搭配合作的形式完成课题。用手绘、软件的表现形式,把餐厅设计的内容表现出来。并做出相应的展板,最后以作品展的形式结课。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考核学生的成绩。第二,结合学生的实践出发,学生对餐厅功能性、专业性、复杂性了解还是很模糊。教学方式上单靠课堂的案例图片讲解,不及在实践中考察更加直观有效。所以开展第二课堂,我们与柳州五星级丽笙酒店的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把丽笙酒店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到丽笙酒店参观考察,请酒店相关负责人讲解餐厅设计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从课堂走到实践中去,这样学生能更加直观的学习。

三、合理安排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课时分配

通过合理安排课时分配,可以有序地、顺利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原室内空间类课程课时安排:总课时为32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16课时。新的改革方案把四门主要课程课时作出以下调整:理论课时按原计划不变,实践32课时。因为空间设计类课程都是以实践为主,这样更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对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实行模块化的专题内容教学,主要以项目分析法以及小组实训教学为主。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项目分析法主要是教师介绍项目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项目的讨论、研究、设计。教师进行实践部分指导。这样能让学生接触实践项目,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交流学习。

五、实现室内空间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

教师之间实现包括讲义、课件、实训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样能够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高。

六、小结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对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完善室内空间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强化学校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使我们的专业能与时俱进,立足社会,紧跟市场的需求,明确专业的方向、突出学生的特点,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甘桂遥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第二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

一、平面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1)有效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面对艺术家的抽象作品,经常能听到欣赏者这样的评价:作品画的是什么?想表达什么?真是看不懂。然而,真正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却能看懂抽象作品,甚至不少抽象类艺术作品卖出了天价。因此,抽象思维是艺术设计者必备的素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直观的设计理念注定无法成为经典,而融入艺术家抽象思维的设计会让人的感官受到冲击,产生联想。平面构成课程强调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地位,巧妙将人们对世界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融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习者抽象艺术思维的发展。因此,高职教师要认真思考平面构成课程对学生抽象艺术思维的影响,在教学时,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借平面构成实现多元化发展。

(2)有效促进学生利用抽象思维进行抽象元素的创造及构成训练,实现多元化思维的发展。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纯粹抽象与具体好像是矛盾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理解的。纯粹抽象是形态的抽象,脱离具象形式;具体是指形态元素的精神内涵深层次的具体性。在平面构成课程中,抽象元素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它需要学生建立在一定欣赏作品、设计作品之上,才能让艺术灵感和思维得以训练,最终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二、平面构成课程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纯粹抽象形态元素的开发与运用。

平面构成课程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根据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注重思维的转变。我们将传统教学中的点、线、面作为平面构图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训练基本功,并在保留传统手绘训练方式的基础上加了点、线、面元素肌理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在训练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将来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必备的素养。要让学生的思维进行转变,教师就要大胆地要求学生抛掉物象常态的概念形象,提取或创造纯粹抽象的点、线、面元素进行自由的构成训练,促进学生线性思维的发展,并能用抽象的眼光去看待作品、设计作品。纯粹抽象形态元素的开发与运用,要求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巧妙融入时展的艺术气息、人文气息,使学生将来设计出的作品能够富有灵性。

(2)基本形的创造及构成关系的学习。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基本形的创造及构成是课程基础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离、重叠、透叠、联合、差叠、剪缺、重合等组合方式,掌握基本原理。组合图形的组成变化规律相对较小,而且组合方式多为有规律、有顺序的变化,计算机软件工具中的复制、粘贴、旋转等功能让图形组合更快、更简单,同时,组成的效果即时呈现,学生能根据效果进行调整。计算机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图形组合素材,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借鉴他人的想法,再融入自己的思考,从而让基本形的创造及构造关系能有自己的特色。

(3)构成的组织形式法则训练。

基本形是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而构成的组织形式法则是设计作品的重要方法。比如重复、渐变、近似、密集、对比、发射、空间层次等,每种形式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时,组织形式还可分为规律性和不规律性。在构成平面课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所带给人的特定的视觉感受,从而学会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构成形式。目前,计算机网络在艺术设计中作用明显,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构图软件。比如渐变效果,不少制图软件都提供了渐变效果,学生可以通过制图设计软件去感受。同时,计算机制图软件还提供了人工操作的菜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念进行部分的修饰与加工,从而让图形构成更加生动。

(4)在平面构成训练中融入情感表达。

好的作品是有灵性和情感的,而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感觉。不同的人在欣赏作品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既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因此,在平面构成课程中,情感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内容。此阶段的学习,需要学生用手绘去表达,如依据不同的主题材料选择不同的纸张、工具、技法。在表现形式时,突破自己的思维模式,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一些或大胆或张扬或内敛的表现手法,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可以说,情感表达是赋予作品生命力的关键,也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三、总结

总之,平面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对发展学生的设计灵感、设计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高职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特点,巧妙搭建平台,并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设计工具引导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作者:徐超 单位: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创新

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的范畴十分的广泛,它可以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个传单的设计大到一个建筑的设计风格,都需要人们对其进行艺术方面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的改变。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定义也是不同的,而艺术设计与人的审美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好的艺术设计必定是以大众的审美观念为基准的,因为艺术设计本身存在的价值便是愉悦人们身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开发和利用也在不断的加深,信息技术正在慢慢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传统的产业带来变革。而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来说,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效果。艺术设计的核心便是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做出好的艺术设计。而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核心,可以为艺术设计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这对艺术设计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设计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社会对艺术设计的整体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提高艺术设计的水平,成了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心,要培养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依靠教学的创新。依靠互联网可以极大的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课堂的效率,并显著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所以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来说,引入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并不是很好,由于艺术设计本身特性的限制,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造这方面并没有很多的教学科研成果,这使得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的创新一直处于停滞的阶段,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普遍不高。而现在艺术设计教学现状是教学的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艺术的思维。艺术设计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设计科学,还是一门教会你不断体验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找寻灵感的学科。艺术的设计元素大多来源于生活本身,所以设计者对生活的把握至关重要。生活中的元素是十分丰富的,但当前地多数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单一的教授教材上的知识,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抹杀。只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在生活中找寻灵感这才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此外在教学中过多的穿插实践类的内容也会让学生的艺术思维慢慢的丧失,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是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思考改进的,要用艺术的思维深度思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方法

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是艺术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艺术设计可以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生活,艺术设计中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所以艺术设计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与课堂,而将信息技术引入艺术教育的课堂之中,可以极大的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丰富教学的内容

设计的灵感大都来源于生活,一位合格的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设计出好的作品。所以生活信息的摄取是否广泛,是一个艺术设计师能否设计出出色作品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距离正在逐步拉近,世界各地的信息也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通过互联网可以让学生和设计师更好更快的把握时代的动态,对当前的流行元素和大众审美有更清晰的认识。人们在网络上分享对生活的感悟,同样可以为设计师带来设计的灵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这一理念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对课堂的内容进行丰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拓展教学方式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并没有对学生的相关的能力进行培养。而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的简化教学的步骤,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表现方式,直观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简化教学步骤,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课堂的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与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对生活有足够的感悟,才能在生活中找寻设计的灵感,设计出好的作品。通过课堂讨论交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和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这对学生设计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三)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艺术设计理念

在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要将新时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完美的融合到传统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要把握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之中的分量。多媒体教学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来事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艺术设计教学的全部。教学过程中要有主次之分,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标,通过设立课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便是教师可以依靠信息技术实行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工作,需要设计者将内心虚幻化的东西,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实际化的表现出来。所以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设计理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艺术设计的标准也在提高,这就就给艺术设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信息技术引入艺术设计的教学当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设计的真谛,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教育方法的创新,一定可以为艺术设计这一领域带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袁贝诺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第四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设计课程现状及教学策略

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广而不精

目前,贵州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版式设计、色彩基础与艺术设计软件教学三大部分为主线,涵盖PPT版面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网页美工设计、UI设计等内容。以上教学内容的制定主要参考借鉴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希望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能从设计美学角度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创作。但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忽略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艺术基础,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宽泛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课后反思发现,教学内容安排过于宽泛,无重点目标时教学效果较差,认真分析其课程内容不难发现导致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即教学内容未经同化吸收就将平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平移为数字媒体专业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同时过多地依赖版式设计教学,忽略对艺术设计基础语言与艺术形式的学习。

2.教学目标不切实际

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结束后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目前教学效果的反思发现,现阶段制定的教学目标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教学目标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能独立进行平面设计,包括广告艺术设计、网页美工设计等,且要求设计作品达到专业水准。此教学目标在忽略学生艺术基础的同时,颠倒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科学的。此外,教学目标还要求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制作及处理各种数字化平面艺术作品,该目标也较难实现,原因一是Photoshop软件教学需要教师对大量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制作;二是Photoshop软件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操作训练,非一蹴而就之事。就目前教学时限而言,不具备较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的条件。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切实合理,不可天马行空,应参照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学生艺术思维薄弱

在作品设计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较好运用艺术设计思维将所学知识贯穿作品中。通过作品评议发现,仅有少数学生能领悟并较好地运用艺术设计形式于作品中,多数学生依旧认为艺术设计为无意义的排列组合,未能意识到艺术设计语言中点、线、面及色彩等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及对人认知层面的影响。

4.课堂教学时间短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有色彩基础、版面设计及艺术设计软件基础三部分内容,共64学时,平均每部分授课时间为21学时。课堂教学时间短,各部分重点内容无法进行深入剖析讲解。同时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了解、吃透并掌握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影响课程教学效果。

二、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现存问题可发现造成教学效果较弱的主要原因,一是课程忽略艺术设计原理的教学;二是由于学生艺术基础薄弱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因此,要强化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对课程做出调整,首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认知、理解与运用能力。

1.版面设计的调整

首先,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安排必须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调整应以增强艺术设计基础语言、原理及形式法则的学习为主线,即将平面构成中的核心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活动中;最后,学习内容应有所重点、有所突出,使学生掌握平面艺术作品设计的普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将平面构成元素引入教学内容。试想在学生不具备对艺术设计语言、形式法则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进行版面设计教学,并要求完成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例如,在网页美工设计中,通常将按钮等元件视为点或线元素,如不对点、线、面进行教学,学生无法理解将按钮元件视为点或线背后的原理,更无法理解由视觉元素引起的视觉现象与效应,从而简单地将平面设计理解为无意义地将各种图片、文字、色彩堆积在一起,造成作品艺术性较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点、线、面、构成法则等平面设计语言及形式学习。

2.色彩基础的调整

色彩基础教学内容的调整思路与版式设计调整思路相同,调整后课程内容必须满足社会生产需求,本段不再进行复述。在调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增强色彩构成基础知识及原理学习;其次,以应用为主,强化数字色彩知识及色彩搭配原理的学习与使用。

3.软件基础的调整

Photoshop软件教学的调整有两条思路,一是在学时不变的基础上简化教学内容,只对简单工具的使用进行讲解;二是为软件教学划分新学时,作为平面设计实验课时。笔者倾向于第二条思路,主要原因为实验课程能加入更多实用的、常用的软件知识,有更多时间对软件应用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消化的时间,为后续课程奠定好软件基础。

三、结语

要达到改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教学工作者首先应以积极态度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凸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并符合职业要求;其次,教学工作者应着重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美感的认识,并通过大量优秀教学案例增强学生的艺术设计意识。

作者:耿楠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第五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考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用于考察学生的设计水平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近年来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具体来说,教学质量滑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监管机制不科学,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虽然各艺术院校都出台了针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管理规章制度,但很多院校对于这些规章制度的执行和监管并不严格。具体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毕业设计涉及的各环节的检查制度并不完善,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实际效用,不但答辩如同走过场,相关教师也对不达标的毕业设计也存有姑息迁就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此外,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间大同不异、缺少新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2.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的要求非常高,以操作性强著称。这就是说,学生的毕业设计不能只有优质的创意,一些项目还需要具备实际的可行性。但现实情况是,就每年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而言,真正能够能投入实践的并不多见。具体来说,毕业设计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不但在体现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同时也可以从设计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常常在毕业设计初始时对选题存有很多想法,但最终却很难真正找到适用的课题。亦或者,学生的选题质量相对突出,却超出了自己完成课题的实际能力。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持有的态度不够严谨,资料收集不力,考察、调研不当,导致毕业设计主旨不明、内容空泛。

3.学生自身对毕业设计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设计课程一般在大四下学期开展,这一时期的很多学生都处临就业、考研状态中,缺少全力以赴处理毕业设计的精力。大多数人仍然将主要的时间用于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考研、找工作上。故有些学生在处理毕业设计作品不够投入,出现怠慢情绪,先是设计进度跟不上,最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内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严重滑坡,间接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作品的总体质量。

4.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高等院校扩招不但直接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还引发了很多其它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教师数量的紧缺。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院校的老师必须一人指导十数个学生,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的教学与科学,必然会力不从心。此外,当下很多高校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博士、硕士刚毕业,缺少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选题或指导过程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施的方法途径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展开教学改革以寻找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对此,各院校应结合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的办学实践,对课程教学改革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与监督

毕业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需要得力的监管才能够真正发挥效用,各院校应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的分层监督机制,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检,同时将抽检的结果详细记录并保存起来。定期检查可分为三个步骤,即初期、中期及后期检查。其中,初期检查主要用于毕业设计选题阶段,用来审核课题申请和开题报告的可操作性;中期检查多采用院系抽查的方式,主要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进行,用以监督选题的完成进度;后期检查则在毕业设计作品完成以后,主要用于把关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对毕业设计质量、答辩及评分情况展开监督。不定期检查多由院系组织进行,一般是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检,抽检内容包括指导老师的工作记录、学生的考勤等等,用调节和规范毕业设计教学的整体过程。

2.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发展师资力量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一般采用单纯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负责约10个学生,导师则多由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受日常工作的限制,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往往难以真正应对毕业设计指导。对此,笔者建议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方式。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重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并提升专业教学的水平,推进教育朝个性化、精英化发展。从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已有的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来看,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该方式培养的学生通常都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应由以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充当带头人,再由5个左右的优秀的讲师、助教和硕博士生充当主要成分。导师工作师制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各工作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研究方向和教学计划,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近期研究成果。这种工作制度既强调学生的自身努力,也有利于导师忧患意识的发展。工作室成立后,导师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来制定选题,学生们则根据自己的专长选定课题。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导师的指导水平也会充分发挥效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互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教学实践

艺术设计以实践性突出著称,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应当在实施导师工作室制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比如,可聘请知名设计师或业内专家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者将合作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发展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让学生全程参与方案构思、草图绘制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而懂得,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它同样需要实践的证明的和大众的认可。

作者:张胜利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第六篇: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初衷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属于环境设计专业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授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理论部分比较多的地方学生会分神;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不能系统地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相关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特点的不同,各个班级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班级可以很好地和教师互动,有的班级则积极性不是很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类知识的专业素养不够;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应该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还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保证学生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有所收获;教师在互动的时候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特点选择互动的方式和方法,保证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对理论类的课程建立起自己的认识,并保证相关学习任务的完成;在积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团队的合作能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初探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群体交流的能力

理论类的课程,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大都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由于缺少一种责任感而缺少了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间接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很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制约着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改革,并在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课程中,本人采取的是构建主义教学方法,即提出一个问题或目标,由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来解决。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小组的人数不能过多,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例如:在讲授建筑风格样式这一章节时,首先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引导,要求学生根据样式的内容进行分组,各个小组通过资料的查询找出其相关代表作品,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就随机抽取各个小组中的某一位成员进行该风格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为了防止个别同学由于学习态度散漫不能很快地融入到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在最初上课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帮助大家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在创新教学环境的引导下,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提高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实践性

由于理论内容相对比较多,传统教学缺少实践的具体应用,对后面专业课的展开不是特别有利,故而在这里提出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以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园林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介绍完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后,以学校中的某一块空地作为实践的目标,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在这个阶段学生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作品不会特别的到位。但就结合所学的内容进行整个设计步骤的实践和体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与我们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了起来。

(三)转变教学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

好的教学效果和水平来自于不断的教学积累和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积累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教师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而退缩。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集合了环境学、几何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综合设计专业。因此,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与环艺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在今后的设计中,以增加设计作品的内涵与深度。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框架的目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阅读交流,锻炼其写作能力。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框架,提高其今后设计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三、结语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6

初入校门的学生,都是经历了高考美术专业训练的“美术生”。在中国现行美术教育体制的要求下,高考之前都接受了长期的传统素描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素描基础训练。进入大学,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还要画,怎么画,画什么。怎么样引导学生从高考传统素描,走到设计素描,就成了老师的首要任务。中国传统的应试素描教育,对素描有一种追求细致、追求高度写生的训练。在长期的素描训练中,可以说大多数同学对素描技法的掌握程度已经很熟练。学生们为了高考所进行的疯狂的素描训练,使得他们都具备了精湛细致的素描技巧。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素描的真谛。近年来,确实有院校开设了素描专业,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艺术门类。但是,作为西方绘画的一门基础性门类,素描训练的实质我们不应忘记。回顾西方艺术家的创作之路,素描训练无疑是写实绘画的基础,但是,素描训练归根到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对画家的素描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将之运用到最终的创作中。很多大画家,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了高超的素描技巧。而是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逐渐学习,以艺术创作为动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素描技巧,真正使素描技法为我所用,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添砖加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素描的训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素描技法的训练。笔者认为,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所要达到的效果无疑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大家不拘泥于高考写实素描训练的束缚,真正能够做到:打开思路,锐意创新。最终还是要运用于大家今后的创作。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素描意识的培养。为了能够使学生淡化过去高考素描的影响,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打破大家已经画了无数次的素描人像、素描石膏像。我和学生们一起找来了全新的描绘对象:溜冰鞋、旧书包、五金零件、桌椅板凳……都成为了我们的“宝贝”,大家自由摆放,选取自己喜欢的、不同于常规的新颖角度进行绘画。通过这个初步的素描训练,让大家明白,设计素描的素材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你想要描绘的任何东西。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往往能够有意识地去选择一个出其不意的角度,画面的效果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接下来,我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生放弃传统素描的影响,开始对传统素描观念的颠覆,走向设计,获得新的设计意识。

二、从素描意识到设计意识的形成

在素描训练中培养学生们的设计意识,是设计素描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将重心放在了这上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具象的实物,通过想象、联想、概括提炼等方式,将一幅具象写实的素描转变成为设计感十足的设计素描创作。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设计素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具有了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的意识。大家主动去上网去图书馆,搜集大量图片资料,并且主动搜集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毕加索、米罗、克里姆特……一个个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也成为了同学们学习参考的好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学生已经能够打破具象素描的束缚,在画面中出现了抽象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子,形成了自己的表现风格。许多学生已经能够打破一开始的拘谨束缚,大胆地进行尝试,画自己想画的题材,并且将之变形夸张,形成极具趣味性的画面效果。可以说,长期以来的高考素描训练,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作天性。而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活跃的思维和独特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意识领域的引导,而设计素描课的训练,也是一个打开思路的过程。我所理解的设计素描,是实实在在的视觉经验的积累。有了这个积累,才有想法有创作思维和创作意识。艺术创作需要素描基础,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敢于创造的灵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绝对不能在教学中将学生创作的心慢慢抹杀。

三、从立体走向平面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7

实践能力是设计人员把其思维创新付诸实践的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力也是研究能力中最关键的一项。要求大学生能对设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设计创新的目的。通过实践设计与思维创新的互动与调试,判断设计思维与实践是否符合时代需要和客观需求,把握设计思维与实践的正确性与时代性。

二、注重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优化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部分着手。

1.制定科学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划定,其需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还需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教学内容体系还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闭门造车是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制定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的动态。以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例,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不能在教学计划中只列入《手绘效果图》、《建筑制图》、《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一系列培养学生设计技能的专业课程,应同时开设《中外设计史》、《园林美学》、《生态学原理》、《景观空间概念设计》等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专业理解的学术性课程,并通过不定期举行设计前沿分享专题讲座、推广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涉猎学术前沿提供广泛的选择与丰厚的土壤,将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培养成企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大学生日后参与设计项目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2.建设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的实践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只有学位、文凭,拥有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积极外出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保持跟专业前沿的对接、对学术思潮的理解,并定期邀请知名设计人员或专家学者为教师做讲座、开展培训,或者选拔优秀教师送到知名企业和高等学府继续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如果不注重关注设计的前沿动态,其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就缺乏先进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对设计实践加以深度分析和总结,其设计成果也难以形成推广性,不利于行业提升。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行业、设计企业、优秀案例的对接,与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避免专业教师知识固化,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不应只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更要引进一批走在设计实践前沿的知名设计企业、设计研究院所著名设计师、一线施工技术人员,以主题论坛、短期工作坊等各种形式与设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交流活动,不但促进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而且可以补足设计专业教师的能力短板,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3.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出真知。要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实际操作与感悟也必不可少。在国外知名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一般以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室更类似于一种实训室和工作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才能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为此,需加大对专业实验室、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使教学活动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形成多样化课堂教学成果,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工艺技能、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基于研究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改革

1.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应在注重知识渗透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实践中,可通过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大学生研究能力训练,重点在项目调研、设计理论、参考案例、可能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①设计主题教学。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设计主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制定出设计思路,还可以针对这一主题展示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示范,让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观察、借鉴、联想的方式,让学生在已有设计形式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学生逐渐构建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形成自身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设计主题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水平,并且有针对性,且与所学内容相关。②项目调研参与。项目调研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构成。教学过程是全方位的,应该囊括艺术设计的各个环节。在艺术设计理论课上,教师要注意项目调研分析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设计环境和市场背景做出合理分析,并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调研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本专业的市场动态和需求,了解社会上的流行元素,从而反过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③科研项目渗入。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一些科研项目,可以这些把科研活动渗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其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科研项目中大学生能完成的板块交给学生去做,通过深化课堂作业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

艺术设计竞赛引入实践教学中,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将学生放到一个竞争环境中,不仅会激发学生设计的热情和潜能,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交流学习,还可以了解当今时代的流行特色,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提升。实践操作是艺术专业设计的主题,加入竞赛的模式无异于锦上添花。平常的实践操作是竞赛中的脱颖而出的基础,而竞赛的督促又让学生反过来更加认真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因此,通过竞赛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四、结语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8

根据广告大赛的基本项目的内容、要求以及评价标准,并参照广告业的职业标准,按照系统化的工作过程重新对课程体系进行构造,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按照职业活动的相关内容、程序、规范并结合具体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充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新型教学计划应该以广告大赛的基本特征以及大赛的主题趋势作为主要研究线索,由专家、学者组成指导队伍集中解读和探究竞赛项目,注重研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应按照不同的参赛内容进行合理性分组,教师也按照其专长进行调配,由三到四人组成创意组,对大赛要求的参赛项目进行广告创意及创新设计。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到男女生自身个性以及能力特长等相关因素,以此确定担任创意总监、文案、制作等不同岗位的最佳人选。创设参赛的真实情境,需经过院系的内部动员以及宣讲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及自信感,积极提高学生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中的主观能动性。广告创意组按照参赛项目的设计要求,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市场的前期调查,形成一套完整的调查报告。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等多种媒介对同种类型的广告进行大量收集,以避免发生创意雷同和撞车以及以各种形式的间接抄袭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为创意开辟一条自己独有的设计思路,从中提炼出该创意的关键点,并围绕关键点大胆进行展开式发散性创意。在教师的陪同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开拓独有的拓展性思维,从而逐渐形成优秀的创意。各创意组运用PPT的形式进行创意性阐释,将其他组作为客户提出指导意见并进行完善和修改。各创意组轮流展示,相互讨论后进行创意修改及调整,并将修改后创意形成草图,配上广告语一起展现出来。

二、广告设计中“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一)制定广告大赛的相应人才的培养方法

院校根据用人单位的相应岗位需求,结合各种参赛项目的要求,开设与广告大赛相匹配的课程,将两证作为评优选好、报送的重要条件,两证包括:参赛所获证书以及技能证书。在促进与用人企业的对接时,要将院校和企业的要求以及相关规范保持同步性和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实际所需要掌握技能内容以及标准引入,将竞赛内容及标准逐渐加入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将大赛技术标准、工艺要求、行业动态等专业信息和市场信息贯穿在日常学习中,充分地将人才的培养方法与市场行业的刚性需求相结合。

(二)以点带线与以线带面相结合的传帮带模式

通过组建创意小组给予其成员一个职业化的身份,每个优秀的创意组长就可作为一个“点”,从而带动整组的“线”。而以不同专长为主的小组成员就可作为一条优秀的“线”,大量的“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带动一个“面”。“线”的数量越多,“面”的辐射面越大,因而,教学的效果也就越佳。

(三)设立专业化的模拟竞赛机制

对于竞赛项目及比赛时间等大量不确定因素,应该建立模拟型竞赛机制,以此应对常规教学与比赛活动之间的时间冲突等情况。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并吸纳行业内最前沿的工艺要求、创新思维以及操作规范,尽可能选择极具代表性的项目来设立广告竞赛的题目。同时,将竞赛项目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两种:商业性竞赛项目注重与本地企业间的彼此联系,按照当地市场以及岗位的相关要求设置参赛的项目。公益性广告类项目涵盖面极广,普通赛事都经常开设公益类广告项目,一旦专业性竞赛来临时,学生就可运用模拟竞赛时的项目作品去参加大赛。此类性质的模拟竞赛可操作性也相对较高。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与相关机制

在平面广告的设计课程教学中,“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下的各种考核及评价均建立在过程中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各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各阶段不同的表现和在课程结课后学生所上交的作业,以及呈现出的设计成果。对此,我们都要给予多角度的专业性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评价和反馈结果来优化其广告教学活动,使其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状态。

(五)以比赛成绩与学分或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替换

把参赛所得奖项与广告业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紧密性挂钩,只有在大赛中获得一定奖项,该学生才可获得相关广告课程的学分,同时也可以采用替代广告从业资格证的方式,把大赛取得的成绩作为学校推荐学生就业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校内建立起补充型竞争机制,首先可在校内开展评定竞赛,经过大家一致推举后,推选出优秀作品去参加广告大赛并给予其在校内嘉奖一次,与此同时,在校内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览活动,以此提升学生参赛兴趣以及激发低年级学生踊跃效仿参赛的热情,营造出一个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良好的氛围。

三、“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在第四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及南京青奥会专题竞赛中,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为例,该校分别组织10、11两个年级平面设计班的学生进行参赛,最终获得8项全国性奖项,其中包括2个全国二等奖、1个全国三等奖、5个全国优秀奖、5个省级一等奖、7个省级二等奖、3个省级三等奖。通过改校的实践调研,证明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极高,教师的教学目的性更加明确,教学的实效性更加强烈。学生在讨论、探索、质疑中提高了自主思考、相互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自学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构建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可以自主进行解决,如一人之力无法解决,学生会积极寻求教师协助,有效的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因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因素。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