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应用效果

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在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中优质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18年3-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运动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运动能力;生活能力;优质护理

随着医学进步和民众健康意识提升,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需强化临床护理管理。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疾病,多数患者预后不佳,治疗中需进行科学干预,减少偏瘫等后遗症,降低对生活的影响。临床学者认为在脑梗死治疗中进行有效护理,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功能[1]。部分研究认为,针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运动和生活功能[2]。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7年7月-2018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18年3-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纳入标准:满足脑梗死诊断标准;可正常沟通交流。排除标准:昏迷患者;中途退出研究;合并精神疾病。常规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51~85岁,平均(65.6±6.2)岁;治疗时间14~25d,平均(19.8±2.5)d。试验组男女比例24∶21;年龄51~85岁,平均(65.7±6.3)岁;治疗时间14~25d,平均(19.3±2.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根据医生的方案进行用药。试验组实施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包括:(1)构建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充分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引导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介绍医务人员。基础护理中应坚持三轻原则,并定期开窗换气,为患者治疗和休息提供良好的环境,提升身心舒适度。(2)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和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病情较重患者应提升巡视频率,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改变,定期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同时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心理疏导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理解、鼓励,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易出现抗拒和不耐烦情绪,这会对康复效果产生影响。护理人员应鼓励和帮助患者,向患者充分说明康复训练的作用,减轻患者排斥心理,提升康复训练依从性。(3)健康教育。患者具有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心理状况,部分患者因对疾病认识不足,临床治疗和护理配合度不佳。护理人员需强化对脑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和年龄确定恰当沟通方式,并利用视频、图片等介绍发病原因、治疗、预后、预防复发等知识,使其全面认识疾病。同时告知患者多饮水和食用新鲜果蔬,形成规律作息,避免剧烈运动。(4)康复训练。为促进脑梗死患者尽早康复,减少语言和运动障碍,情况允许后开展康复训练。观察患者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情况,对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调整。早期以被动康复训练为主,可预防肌肉萎缩,例如四肢关节被动运动。情况允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同时指导家属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预防跌倒等意外事故,保障患者安全。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应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项目包括洗澡、吃饭、修饰、穿衣等,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2)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两组神经缺损情况,评分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3)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评估两组运动能力,Fugl-Meyer平衡量表共7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0~2分,总分0~14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能力越好。(4)应用自制问卷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肌力上升2级以上或Ⅳ~Ⅴ级,NIHSS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40%,患者生活自理。有效:肌力上升1级或Ⅲ级,NIHSS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70%,日常生活需要简单辅助。无效:肌力下降或上升不明显,NIHSS评分不低于干预前70%,日常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复杂,是临床常见中老年多发性急症,该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等特点,患者会出现脑部血液循环受损,引发脑组织缺氧缺血[3]。该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部分患者经治疗后会出现失语、偏瘫等。该疾病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这部分患者通常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抵抗力弱、体质差,临床治疗难度较大[4]。临床学者认为,针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有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症状风险[5-6]。医疗科技发展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理念开始应用于临床护理服务,这对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更快康复、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价值[7]。本研究在对临床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和完善,在部分患者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收获了显著效果。具体护理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引导其熟悉治疗环境,介绍责任医护人员,减轻患者陌生和紧张感[8-9]。患者治疗期间为其构建良好就医环境,并通过积极、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存在的负性心理,通过针对性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10]。同时依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性格、学历等内容,为其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在患者情况允许后指导其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减少各种不良症状风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11]。另外还针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对发病原因、治疗方法、预后等形成全面认识,并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12]。本研究显示,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神经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神经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临床认可程度较高,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作者:龚朝翠 单位: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