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设计范例

优质课程设计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职业能力;旅行社计调实务;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1“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性质和学生现状

1.1“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性质

“旅行社计调实务”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培养旅行社计调岗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理解旅行社计调岗位相关理论知识、明确计调岗位的工作流程与操作方法,掌握各类旅游产品设计、各类旅游线路成本核算、旅游产品销售、编制计划与发团等规范操作旅行社业务的具体事项,为其将来的旅行社计调岗位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本门课程实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探索与思考。

1.2学生现状

(1)学生学习的惰性较为明显。高职院校学生大多都存在学习的惰性,相对于纯理论课更喜欢实践课。同时,学生缺乏耐心,遇到挫折容易放弃。(2)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大胆尝试的勇气,创新精神更是少之又少。长期的被否定与自我否定,使得学生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他们习惯性地死记硬背,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稍微增加学习的难度,学生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畏难的情绪,女生的学习态度好过男生,但仍然还是过多地依赖老师,仅仅是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缺乏课后自主学习能力。(3)思想活跃、参赛意愿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多都表现出思想活跃,喜好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正因高职类技能竞赛大多都是实操技能的比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青睐直观的可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2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计调操作实务”中的设计与实施

2.1课程设计理念

“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设计是培养旅游企业计调岗位职业能力为基本理念,依照旅行社计调岗位工作流程以及计调岗位技能要求,采用“岗位工作内容——确立教学项目”的逻辑关系来构建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实训加强学生计调岗位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培养。每个教学项目都是以实际计调工作中的某项工作内容为依据,设置相应的实训任务,在学生完成每次任务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调岗位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计调岗位与之相关的操作技能,让课程内容与计调岗位能力要求紧密结合,达到教学效果。

2.2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是以旅游企业计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完全按照旅行社计调工作岗位相关业务操作流程以及各项规范操作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原行业实际和岗位实态,根据“必备地、核心地、拓展地”的技能层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驱动相关理论和实践,将该课程教学内容一共划分为“七个项目”,构建起集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操作实训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七个项目”均依据旅行社计调部工作特点与工作内容来设计,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旅游企业计调岗位工作内容相吻合。七个项目分别是:旅行社计调工作认知、国内接待社(省内地接)计调业务、组团社计调业务、出境计调业务、入境接待计调业务、自驾游(自由行)计调业务、在线计调业务等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由若干个具体任务组成,这些任都是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学习任务,每次开讲前老师先导入任务、然后做任务解析,接着带入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基本原理讲完后学生再进行相关任务的能力演练,演练的过程中再一次将知识要点进行自我消化,通过这样反复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2.3教学环节设计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它强调理论认知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重目标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中均有具体的任务组成,任务的具体教学实施紧扣三重目标要求,分为五个基本环节:(1)任务导入——教师以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导出相关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并能从每一个具体任务中了解到操作细节。(2)任务解析——学生先自行分组对任务进行讨论,按照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任务分解,完成,期间教师进行引导。(3)链接知识——通过任务解析后,带出完成该项任务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以教师讲授为主,引入案例。(4)任务拓展——这是项目教学的深化,通过设置经典工作任务,加强学生对该项任务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了解该任务的具体操作流程与规范后再次实操巩固。(5)任务小结——任务结束后,教师会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出完成该项任务的做的好的方法和今后如若再次遇到相同情境问题,我们该如何规避问题风险。

2.4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讲授法、真实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成果展示法、实战演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教学,确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1)讲授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用在介绍旅游企业计调岗位职能特点、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及培养理念的内容。(2)真实案例分析法。结合计调岗位工作的实际,引入与之相关的真实案例,并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间接使其积攒经验并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任务,学生接到任务后可通过网上搜集、文献查阅等方式完成任务,在课上讨论环节再进行讨论,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性。(4)成果展示法。又可以称为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任务,虚拟场景,让学生按角色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以旅行社的计调、销售、部门经理甚至游客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具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5)实战演练法。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感受计调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场景。例如:参与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的研发、旅游线路成本的核算、销售旅游产品等工作。实战演练法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计调岗位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真实性。

2.5课程考核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因此也应建立多维度灵活的课程考核体系。降低期末考试所占的分值比重,提高过程评价分值,通过平时表现、实训成绩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本课程的掌握情况。学生的成绩由实践实训(6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及表现(20%)、期末测验(20%)三部分成绩来综合评定。

3教学反思及建议

3.1教学反思

(1)布置合理有效任务是关键。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中,设置任务是关键,任务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设置每项任务时应根据学生具体学情以及该任务涉及的知识点而做到任务设置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难易程度适中的特点。此外,老师还需全程关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便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2)课堂组织形式不可忽视。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特点就是任务的实施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又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因此,科学合理的课堂组织形式是有效完成任务的前提。可采用不固定搭配方式组建学习小组,增进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2教学建议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VB;有效教学;中职

《VB程序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要求比较高。由于中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感觉该课程学得痛苦、怕学,教师也觉得教得辛苦费劲,缺乏应有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为提升VB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乐学,根据有效教学理论,进行了一些探究和尝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和内涵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探究怎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20世纪上半叶,西方开展教学科学化运动,尤其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有效教学的概念开始频频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至20世纪下半叶,有效教学作为教育科学化的产物,演变为一种明确的教学理念和自觉的教育实践[1]。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有效教学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目前,有效教学被认为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二、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有效教学探索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

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在中职《VB程序设计》课程有效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教学准备。

1重视对学生的诊断分析

在有效教学中,尤其应重视对学生的诊断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习态度和不同的知识储备,在课前准备中应区别对待。举例来说,由于《VB程序设计》课程中有很多属性、方法都是英文,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英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扫清英文障碍,克服他们的英文畏惧情绪,防止影响后续教学。但有的班级学生学习态度较为端正,能记得老师要求,课后能付出时间去记忆这些英文,对于这种类型的班级学生,只需每次课上稍微提醒复习即可。而有的班级学生个性活泼,不喜欢机械记忆背诵,对于这种类型的班级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通过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赢得游戏的好胜心,帮助学生掌握VB常见属性、方法的英文。因此,重视对学生的诊断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学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

目前,中职学生已多为“00后”。“00后”的学生多喜欢自由,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偏爱兴趣学习,对自己周围生活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目前有些教材仍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固然经典,也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似乎效果不大。讲解数据类型时可以让学生参考教室所在的教学楼,里面有大小不一的教室,将整个大楼比作计算机的存储空间,不同大小的教室代表了不同的数据类型,类型不同,容纳的人数也不同。给班级分配教室时,需要看班级的人数,防止空间分配浪费或不足。经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说法之后,大多数学生明白了这些难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准备中,可以多动动脑筋,让教学案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二)有效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上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1运用分层教学,帮助全体学生发展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同。有句话说“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可是,对于同一个“桃子”,有的学生是站着摘,有的学生是跳着摘,还有的学生甚至跳起来也摘不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层,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例如,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学习If语句应用时,A类学生须完成分析语句结果题,B类学生要求结合单选控件完成选择并输出结果题,C类学生要求结合复选控件完成选择并输出结果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做其中的一类,并鼓励A、B类学生在完成本层次题的基础上完成更高类别题目。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每个学生均能有事可做,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教学时也形成了努力上进的氛围,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缺失部分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谜题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是因为它们缺失部分信息。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尝试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合盘托出,故意在内容上留一部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技巧。例如,在教授VB菜单编辑器时,在讲解了利用VB菜单编辑器制作基本菜单后,让学生考虑还见过菜单上有哪些特殊标记,学生只要略作思考,可以找到有的菜单上多级菜单、快捷键、灰色菜单项等标记。这样,既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3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习积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竞赛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促使人们进步,引领人们发展[3]。在竞赛过程中,人们会有更强的获得自我成就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会大为增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开展竞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举例来说,在学习完控件和控制结构后,会开展一个小组竞赛,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个人信息采集系统”的项目,并进行展示比赛。这个项目难度中等,给学生半个月时间准备。教师对学生分组、组内分工、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把关。项目完成期间,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询问教师或查找资料进行解决。半个月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比赛。从程序的易用性、功能的完整度、汇报组的展示情况、作品完成中期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组间投票点评、教师投票点评,肯定优秀之处,补充不足之处,并对各类优胜组进行奖励。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并学以致用,对软件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很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并不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更多是让评价起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评价时,要去除传统的评价方式,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减少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自信[4]。例如,课上要求学生完成一个VB程序,在教学评价时,可以设计如下奖项:界面设计奖、代码优秀奖、独立思考奖、进步较快奖、展示勇敢奖、回答积极奖等奖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过程材料,让教学评价能兼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使得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激励学生学习。

三、结束语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建立起高效的课堂,为学生发展提高良好的帮助。《VB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较难的专业基础课程,更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琪,谢洵.开放教育资源平台教学有效性研究——基于学习者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5(10):83-90.

[2]陈晓端.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和启示[J].比较教学研究,2005(8):56-60.

[3]明庆华,谷木荣.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J].中国教育学刊,2015(5):32-36.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石油工程;教学改革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油气资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020年全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7.36亿吨,国内生产原油1.9492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3.5%;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253.6亿立方米,生产天然气1888.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42%[1]。为保障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我们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石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工程企业需求,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需要强化、综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2]调研发现,目前的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一定程度受到本科石油工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影响,现有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脱节,难以较快地适应石油工程一线工作岗位。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专业岗位分布和职业能力要求发现,校企合作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架、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重点。

1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1专业课程设置岗位针对性不强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下属钻井公司、井下测试公司、页岩气公司和测录井公司进行岗位和职业能力调研发现,现行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未能完全摆脱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影响,课程设置部分存在从石油工程本科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内容进行简化。这种方法可以为文化基础相对较强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生来说并不合适[3],因为其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岗位针对性,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关联性不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石油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未完全包含石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伴随石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大量出现,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到岗以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重新培训才能满足企业需求。例如,井下测试公司的岗位细分为试油试气、修井侧钻、地层测试、酸化压裂,原隶属于井下测试公司的连续油管业务独立出来,归属于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钻井公司在原来钻井业务的基础上分化独立出钻井定向岗位;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未充分包含石油工程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内容。

2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提炼出石油工程专业的主要岗位有:油井管井工、油井资料工、油井维修工、油井班班长、注水管井工、注水资料工、注水维修工、注水班班长、集输工、集输资料员、集输班长、测试工、注采分析员、化验员、井下作业班长、井下作业工、作业机司机、司钻、副司钻、井架工、泥浆工、内钳工、外钳工、场地工、资料员等。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上述操作执行层岗位可归纳为司钻、井架工、内钳工、外钳工、采油工、集输工、作业工等7个主要职业岗位群,见图1。主要的职业能力为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石油工程一线从事钻井施工、油气开采、油气集输及井下作业等方面的生产操作、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等工作。调研发现企业最看重员工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胜任目前工作的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多数企业将对敬业精神与责任心的要求排在了第一位。[4]

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思路

3.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石油工程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5]。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技能名师合作开发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实施以石油工程现场真实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3.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组建由钻井、采油、井下作业和页岩气开采等石油工程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面向企业开展深度调研,通过现场走访、召开访谈会等形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石油工程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出石油工程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行动领域,开发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4.1课程体系总体构建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公共课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素养等能力,专业课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紧贴生产实际、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以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项目化。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征,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4.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岗位专业能力分析,结合石油工程采油、钻井生产特点,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确定《油田开发地质学》、《钻井工程》、《采油工程》、《井下作业》、《采油模拟实训》、《钻井模拟实训》等6门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课程,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这6门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内容,校内配套的石油工程国家实训基地与校外油田企业实训基地相结合,实行“学校+井场”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进行石油工程行动领域分析,确定学习情境,明确每个学习情境需要的工具、学习要求、组织形式与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形成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6]。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实训教材,搭建专业共享网络资源平台,与全国开设石油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共享专业建设资料,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配套习题集,有条件的课程建设课程网站,目前《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事故处理》建设有课程网站。

4.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和校外实践教学部分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主要依托石油工程国家实训基地开设实训课程,校外实践教学依托油田企业来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石油企业见习参观、石油企业认识实习、石油工程岗位生产实训、石油企业顶岗实习等,通过循序渐进的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是重点,通过顶岗实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钻井、采油、井下作业等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另外,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劳动,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际岗位操作培养职业素养,树立干事创业的创新精神。最终,通过系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结论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在线课程;有机化学

信息智能化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利用信息化实现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始于2003年,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1],利用网络平台为载体,将课程知识内容制作成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手段单一,师资力量欠缺等矛盾。尤其在一些可能出现的社会重大公共事件时(如2020年初的疫情),更加突出了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优势。在精品在线课程大力开发的背景下,为推进“三教”改革,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对有机化学的在线课程从建设内容,课程建设团队,资源方式优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目的是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化工技术人员提供有力的理论知识保障,以及实现课程线上资源更好的持续建设。

1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特点

有机化学的教学作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一直以来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早期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载体,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应用,从传统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为采用教与学并重,启发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互动(OTO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且从课程内容上也融入了相关的情景式教学,开设有机化学理实一体化,这样使学生具备设计合成工艺流程,对小型设备进行操作、安装、检查、分析的能力。这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领会必需,够用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推进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构建“宽基础、厚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网络化”课程资源平台作为本课程改革的亮点,强有力的支撑课程建设和相关专业建设;配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依托工种培训、技能大赛,实现“课证融合”,培养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化工技能人才,体现课程新体系的成效。有机化学在线课程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合成方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习者具有一般化工生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使学习者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并为今后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线课程的团队建设

以有机化学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为核心,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鼓励教师通过课程的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同时,也构建出创新型教学团队。团队中教师通过对各种网络资源库和试题库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教师年龄为老中青结合,发挥出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中青年教师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原有的团队基础上,还吸收其他专业方面的教师。主动学习其他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构建高素质的创新教学团队。

3在线课程的资源整合,优化建设方法

有机化学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目的旨在加强对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尤其是将一些关于有机化学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制备方法、复杂并多条件的反应性质用更加直观的动画、图片或通俗的案例传递给学习者,多给出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避免理论化的知识;将庞大的知识内容分割为碎片化教学,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有对应的线上习题,让学习者将知识点会做,会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要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不同专业对课程进行取舍、更新及充实内容,把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反映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沿知识补充到课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有机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添加一些关于企业、生活实际案例内容,形成具有适应实际生产生活特点的课外知识模块,以适应校内学生以及一些社会学习者的学习[2-3]。有机化学精品在线课程的课程建设包括将有机化学中的各知识点以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动画、电子教案、试题训练等模块化任务进行展示,课程内容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中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石化生产工艺中常见的烃类化合物、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合成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4在线课程的后台维护管理

在线课程的应用过程也需要建立动态的后台监督,所以网络后台的监控数据非常重要,能够实时记录学习者浏览的进度;而如何能够做到有效了解到学习者在使用效率,是否认真学习,可以在每节课程的知识点之间设置上问题,回答正确可以继续听课,若回答错误,让学习者可以拉回进度条返回知识点,直到回答正确可以听后续的知识点[4]。建立合理的跟进方式,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同时建立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版块,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问题给予实际的、专业性的指导。这样可以促进学习者去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找出问题,教师根据具体问题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形成线上教学的有效互动模式。

5小结

总之,任何一门课程的精品在线课程的开发,确实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做到教师和学习者在线下的良好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知识趣味性,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但是对于线上课程的学习者真正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教师对线上学习者的考核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在线课程的网络平台要便于使用,不同的知识素材均可以播放展示,让不同层次的、不同年龄的学习用户都能使用。有机化学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教师团队投入大量的工作建设,而对于建设期间以及后期知识体系的更新维护如何以合理的方式纳入工作量的统计也是需要考虑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R].

[2]王桂玲,赵雪梅,费洪荣.“新药设计与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3]赵春梅.浅析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J].新校园:阅读版,2016,7.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引言

人工智能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研究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理论以及发展相关的方法,并且可以应用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智力,并且像人一样去对一些事物进行思考,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提升自身的认知力。最终就是能够像人一样去处理一些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挤进应用到了很多领域,对于经济结构人们的生活教育生态有了非常大的影响,也造成了一些变革。对于全世界而言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且对于一些国家而言,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例如美国曾经颁布《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英国则颁布了“现代工业战略”,德国颁布了“工业4.0规划”,日本则设计了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发展路线,目的是要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超智能社会。而在我国,总理在2017年的时候提出了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发展的计划,同时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明确的指出了目标,能够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或者是人工智能等一些新的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在2017年7月的时候,国务院还全面部署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并且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能够推动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能够推进科技强国的新战略。对于课程体系而言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在教育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同时课程他也能够连接生活社会和教育,在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的同时,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同时也会给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新的可能。在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要积极的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对于信息化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从而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新视野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出现了新的视野。从课程编制上来看出现了新的景象,例如在之前的纸质印刷时代受到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课程编制者拥有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这时候老师进行的课程内容的数量和边界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在信息化时代下课程编制它可以通过纸质媒介或者是互联网媒介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了解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在这样新景象下网络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也是杂乱无序的,学习者要在这些无数的信息中在有限的时间下获得成长,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这些资源进行分析,做好整理,从而让这些信息帮助自己成长。从课程内容上来看,呈现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例如人工智能给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变革,也给课程内容的呈现带来了新的展现方式。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人的感官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可视化的影像,例如一些多媒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技术,把课程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可感,让学生了解到一些事物的变化过程,例如从二维到三维的变化,这还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远到近等不同角度展开探索。其次,虚拟互动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体现,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混合下,出现了混合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的应用就是让人能够把真实的情境和虚拟情境结合起来,变成一种可视化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既可以看到物理世界也可以看到虚拟世界,同时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和现实情境可以进行相互的交互。这种混合现实技术可以使艺术设计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立体,增强现实感,增强学生互动,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除了可视化影像和虚拟互动情境,还可以开展可进化的场景。人工智能在学习技术上的体现可以延伸出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人工智能进行虚拟现实或者是增强现实技术的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需求的虚拟情境进化。这时候艺术设计的课程编制就不再局限于一个框架中,而是更加开放,不断的进化。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尽大可能的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数据传输的速度越来越快,可以实现万物互联,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手头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或者是可穿戴的设备进行学习,甚至在自己周围的一些设备都可以进行教育功能。学习设备给学生提供了人工智能的学习助理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合适的课程引导,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课程实施方式上来看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因为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实施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更加多样的方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虚拟仿真穿戴设备进行人机共融的体验式学习,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手机或者是一些移动终端和老师进行互动学习。总而言之,人工智能的出现让艺术设计专业出现了新的视野,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遇到的挑战

人工智能的出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学习不必要局限在学校里或者是教室里,也不一定必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种离开既定的规则趋势越来越明显,那么在原有的狭义教育下,它的作用就会发生改变,甚至会大打折扣,甚至到了未来,学校的教育可能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换个角度而言,就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面对着很大的挑战。例如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可以获得来自学校,或者是来自互联网,或者是来自任何联网的教学资源,这时候学生对于老师的指导依赖性就越来越弱,甚至人工智能可以比起老师提供更加贴切的教育服务,这也给老师的教学地位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威胁。这要引起老师的重视,思考自己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地位和作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遇到的挑战,还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例如在进行教学定位的时候,老师会思考培养出什么样的艺术设计人才,而在这个顾城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老师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把教育变为了仅仅是学历提升的过程,或者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而忽视了理论,之后就实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错位。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不论是唯实践论还是唯学历论,都很难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带来的教学挑战,老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新的审视,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应用价值。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1.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体现了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影响可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老师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角色,并且要认识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在主观上要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而不是老师,当学生有这样充分的认识之后,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后续的学习,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并且能够保持这样的状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和监督角色,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和改革的时候,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着重的调整。另外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及时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课程教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能力一些表现进行观察,并且要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让学生能够及时的跟上整个课堂,积极地完成学生转色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库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它的特点就是对于资源的需求非常高。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向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习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老师还要保证这些学习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具有多元性。为了提供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库,技术设计专业就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这个目标,弥补传统教学资源上的问题,从而满足专业课程教学对于教学资源的需求。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及时地从资料库中调出可以使用的素材,并且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电子教案,让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学习。同时艺术设计的环境发展变化是很大的,老师要及时的更新相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内容。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下,能够促进自身自主学习。

2.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很大的,这时候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进行收集,并且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他们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问卷等方式,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等不同数据指标进行收集,并且根据这些数据来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路径。同时在艺术设计的教学层面上,大数据能够帮助老师对学生的艺术特质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就推动学生的精准学习,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用心创作能力其实也是学生智力的体现,创作性的人格则是非智力的范畴,老师要帮助学生同时具备这种能力,在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讲授的时候,就要进行创新教育。例如通过大数据对于学生的个性进行调查,这样让学生能够在共同学习基础之下,再进行有个性化的组合式学习,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爱好和未来的艺术设计规划。其次,学校还要积极的给学生搭建创新创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要给学生提供支持,让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新创作能力,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创业沙龙,艺术生创业设计,艺术生挑战杯等实践活动。最后就是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是非常快的,那么老师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关注一些创新创作的平台,让网络资源的驱动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作。

3.将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

为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效果,可以引入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交互式的教学新体验。学生在真实环境中的一些交互动作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同步的呈现。这样就给学生一种新的教学体验。在艺术设计中需要对三维空间进行学习,例如对于一些三维空间进行重构或者是优化设计,而学生在学习空间内的课程的时候,有时候会用一些二维的平面照片。但在这些学习的时候可能对空间有一个立体的思考,例如对于一些艺术设计的案例,很难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空间创意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一定的阻碍。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积极地引入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实现教学环境中的虚拟和现实结合,打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模式。加强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在360°的全方位感受下进行学习。例如在平面构成的实践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进行二维图形或者是三维图形的设计,尽快地掌握平面构图的操作技能。另外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可视化的影像,利用多媒体或者是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的技术,让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可干,了解到事物的变化过程。例如一些图形空间的变化,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以学生的设计方案为例,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渲染很多的效果图,而且老师需要全面地对这些方案设计各个角度进行了解,上进行这种方法的时候耗费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让学生把设计方案变为VR文件,老师可以及时的进行评价,或者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而且还可以任意的改变角度,可以自主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全方面的观察和评价。而且通过虚拟现实的记忆术,当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思考和设计的时候,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抽象图纸为更加直观形象的立体结构,之后学生就可以把这些设计图纸变为更加具有实际准确的效果。

4.结合现代化新型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下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在这种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因素,例如移动互联信息化,交互性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加入让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丰富,而且我也学生提供了很多生动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能够利用这些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会受到课堂空间的影响,但在现代化新型技术的背景下,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一些新的网络工具或者是教学app进行积极的沟通,例如一些app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看到学生的活跃度,并且可以及时的给予学生一些反馈和奖励,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的热情。为了发挥现代化新型技术的作用,并且把它应用到教学模式中,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思考。但对他的思考和调整并不是要推翻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在于不能任意地夸大,或者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绝对化的位置下,要在不否认教师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促进教学模式朝着个性化教学的方向发展,这是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因为学生的个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就要打造一个群体智能。群体智能的意思就是在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很多个体根据同一个内容开展有效的学习,而他们有效学习就会产生一些学习效果,这些效果的速度倍增。为了让学生能够产生群体智能,就是依靠互联网实现大众化的协同,大规模的协作,利用一些资源或者是开放式的技术,课堂上可以利用电子学习,微课,MOOC,SPOC等新技术,其次老师还可以利用3D技术,VR,AR,MR,或者是游戏进行教学,这些教学方法都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例如,学生在进行3D技术应用的时候,可以通过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素材进行造型设计。在这些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下,不断地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5.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式到学生为主导师生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转型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老师会陷入一种思维,那就是单向思维,所以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老师要积极的转变这种单向思维,要打造出一种交互性的共同体,也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中变为学生为主导角色,同时老师和学生协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会遇到一对矛盾体,那就是交互思维。对于交互思维的理解,可以放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进行思考,那就是人工智能和教学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下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思维状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注意到单向思维中产生的一些局限,同时要打破这些局限,打造出师生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打造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对于老师而言,必须要承认教学主体的多元线,也就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角色,成为主动的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维共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成为关系而存在教学中,所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其实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主体,形成师生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一个主体,但它也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中介,这三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处于一个联系的关系,同时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之中,又成为了协同发展的主体。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素描和色彩,而在这些基础绘画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会采用一些现场绘画的演示方式,让学生能够对一些绘画技能形成非常困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那可能对于一些远处的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就要面对的一定的障碍。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克服传统的弊端,老师可以一边讲授一边进行绘画,把这种过程录成一个小视频,让学生在课堂或者是磕坏的时候进行观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发言,例如对于这些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的向老师进行提问,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它的实践性还非常强,所以老师要积极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实践。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课堂上的主导,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进行色彩变化这个讲授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性。老师要让学生对于一些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利用这些软件进行自由的搭配,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四、结语

学校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关键点。在高职院校中,为了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信息化发展,更好地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促进自身学院的发展,满足教学要求,需要了解这些学院专业的特点和情况以及内在的要求。并且对社会的人才需求进行及时的了解,从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的组合,合理的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并且加大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现代化新型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更新到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结合现代化新型技术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促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式到学生为主导、师生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转型,从而构建起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新环境,实现信息时代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隆文.自媒体时代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0(10):162.

[2]陈爽.基于创新视角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53.

[3]李峥峥.关于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农家参谋,2020(07):211-212.

[4]刘哲军.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1):101-103.

[5]卞观宇,李杨红,朱琦聪.信息化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J].设计,2019,32(23):84-85.

[6]孙淦,任建,张晓冬.互联网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25):66-68.

[7]唐艺萍.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方式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1):50-51.

[8]齐振伦.“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05):83-85.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此,民办高校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制订本科培养计划时,专门开设了一门综合性课程,即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该课程融合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法律法规等理论内容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设计流程等实践内容,要求学生将大学前两年所学会计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运用于会计实践,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该课程对会计专业学生很重要,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否学以致用很值得研究。经查阅资料,很多学者对高校开设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研究普遍着眼于开设的必要性、实施案例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从课程教学有效性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对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有正确的认识。

二、认识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一定的教学知识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并通过自身努力在学业上获得进步与提升。具体表现为:(1)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知或少知到知之或多知;(2)学生在课堂上能较为正确、完整地回答教师的提问;(3)学生在课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不是“一抄了事”;(4)大多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测试中能够合格;(5)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影响,主要表现在今后的会计相关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实践运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相当于白学。还有不能忽略的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坏习惯”对教学的有效性所产生的影响[1],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的缺勤情况[2];二是学生的课堂违纪情况;三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依旧被动,无法转换成主动性为主的学习模式;四是学生厌倦作业;五是学生突击备考;六是学生未掌握学习方法;七是学生边学边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这些“坏习惯”。

三、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容

1.教授的内容学生能听懂。众所周知,会计专业课程比较枯燥,部分理论知识晦涩难懂。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更加不好讲授,一是它对教师的相关会计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要求;二是它对教师的相关会计理论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融合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法律法规等理论内容,加上该课程一般是在大三年级时开设,教师在讲授时,把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温故知新,可以让学生明白,由浅入深地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三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内容重在企业具体会计制度的设计目的、方法和流程,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模拟演练,体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方法和流程,并让各小组互相评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模式,以及主动参与并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做到让学生能听懂教师的讲授、能听懂其他小组同学的设计案例讲解,能听懂自己小组的设计案例讲解,这样才能使教学有效。2.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多时候是前者提问,后者回答问题。教师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不定时提问,且问题有多有少,学生回答问题一般都会照本宣科,甚至有的直接回答“不知道”。对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薄弱的方面,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甚至反复讲解,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多次提问,甚至可以采用趣味式提问,让学生投入回答各种问题中,减少违反课堂纪律的次数。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内容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设定重点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设定所提的问题,而不是从教师自身备课的角度,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能对症下药地去帮助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的时候,犯的错误越来越少。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总结和强化,让学生喜欢回答问题,且能正确地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教学收到成效。3.学生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以何种形式来布置课后作业,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而不是“一抄了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比较高,如果课后作业是纯理论性的,显然不足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因此,在课后练习中,还应以小组案例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各有角色的职责要求,相互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的内容,最后形成流程,成为小组的案例作业,完成一项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3]。甚至可以拓展为角色互换,经过几次角色互换,使学生逐渐清楚小组各成员的角色职责,在此基础上能独立完成一项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这样才能使教学收到成效。4.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考试。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课时,有的学校是64个课时,有的是56个课时,还有的是32个课时,可以根据课时的长短来设计讲课的内容和考试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多样的,有的学校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有的学校采用考查考试,有的学校采用实习考核方式等[4]。每种考核方式都有所侧重,学生在备考的时候也相应地有所侧重,教师设计好讲课内容及匹配相应的考核方式,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与此同时,教师增加答疑环节,可以在平时课堂的上,也可以在课后,主要目的是为了无论以何种方式考核,大多数学生能通过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考试,这样才能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5.课程对学生就职后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考试结束,学生看到考试的分数之后,就觉得该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了。其实不然,因为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影响需要走出校园之后才知道,课程的实践性好坏往往是教学最难以量化的部分,一是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其会计相关工作岗位上能否运用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运用这些知识的好坏程度难以考量;二是毕业后学生不再接受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学校和教师不能也不便于对学生再进行“管理”,如果仅仅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考取会计专业技能证书,或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是否获得职位晋升就直接判断都显得不够全面。根据作者在企业工作10余年的观察和感受来看,不能否认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学习所就职的企业运营各环节中的会计制度,以及参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不少学生是能够独立完成个别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工作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后续影响,也说明该课程是有效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增设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对该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教授的内容学生能听懂、课堂提问学生能正确回答、学生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考试、课程对学生就职后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满足上述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就可以判断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毅.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调查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3(5).

[2]毋海晶,徐海龙.基于学生视角的本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以T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3]侯婷婷,史淑霞.试论《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教学的设计与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2(4).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7

 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策划、创意、文案撰写能力,艺术审美修养,协同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来看,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设计制作能力逐渐向设计创意能力、设计管理能力迁移。通过对以上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梳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从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武汉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面向企事业单位、广告公司、图文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影楼等,适应于广告设计与制作、创意策划与推广、影像处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力),能进行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多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上强调“高、职”特色,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技能性、实践性,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基于以上对于武汉地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专业课程内容必须跟随市场的需求更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应从市场、行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按照“精设计、能制作,会策划、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梳理,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整合,搭建“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三大学习环节,将工作过程导向这一主线贯穿于每个学习环节中的每个课程内容中,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予以组织实施,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基本符合企业工作的过程。在“基础”+“技能”+“学习领域”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中,本着与“市”俱进,“纳新去陈”的原则对本专业原有课程进行整体梳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本专业学生整体素质情况,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进行精简,以培养职业素养为主,强调基础加运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将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践课程中,优化整合原有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实训、设计比赛、毕业设计、工作室教学等形式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本课程体系的“基础”环节中,打破传统单一课程设置方式,尝试整合重组。如:将构成类、绘画类、史论类课程进行精简整合,确立“造型基础”、“构成设计”课程,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弱化三维立体构成,适当引入包装设计知识;将图形创意与图案课程整合为“图形语言与设计应用”课程,强调应用设计;同时在“基础”环节,纳入“字体设计”课程,整合“字体设计”和“POP广告”,强调字体的创新设计。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素养。“技能”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广告设备操作能力,设置课程有:PHOTOSHOP、CORELDRAW、广告设备实训(含排版输出软件、雕刻机使用)、摄影。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在学习中将真实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课程内容中,强调应用能力。如:针对影楼和电商岗位需求,PHOTOSHOP结合摄影课程,侧重图片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后期美化,与淘宝美工、照片后期岗位零对接。

“学习领域”环节打破传统分科课程,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和任务的工作过程对传统课程进行梳理、归纳、整合、重构,创新性整合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图形图像处理、单页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页界面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等,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领域:单页设计与制作、招贴设计与制作、画册设计与制作、网站整体设计与制作、品牌形象策划与推广、毕业设计与展示推广、顶岗实习。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贯穿于每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循环往复的学习领域训练,在不同层面或不同领域教学中,贯穿“应用”这一主旨,融和职业素养和核心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体现职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特点。

三、依托企业,健全工作室制度,借助线上线下产学研创平台推进课程实施

在现有“广告设计实训中心”、“逗号工作室”、“雕刻打印制作中心”等实体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工作室与实训中心的资源,与雅士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创智广告股份有限公司、武汉亿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立校企联盟,将全面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支持,依托公司项目,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制作、设计创意、设计管理等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创立“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并成立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创平台,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供支撑。通过对“艺彩•原创”产品研发中心品牌形象的设计推广、研发中心系列产品的策划推广、摄影、照片后期、包装、网店装修设计、销售等一系列实际项目的训练,将“设计———制作———拍摄———宣传———展示———售卖”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贯穿于整个学习领域,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激情。通过毕业展览、以赛促学等形式推进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极大提升。在第七届教育部高职委艺术设计年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评选中学生毕业作品获银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学生作品以省一等奖选送全国参展,获教育部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在中国权威设计网站———视觉中国举办的“2013年艺术院校毕业展”活动中,学生毕业作品高居人气作品榜首。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的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认证、ADOBE中国认证设计师资格认证等,在训考结合、训赛结合过程中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标准。

四、总结

优质课程设计范文8

文章在分析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实施、考核体系设计等四个方面对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旅游学概论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具备三个基础的高素质的导游人员、计调、景区景点讲解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课程注重旅游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学的基本规律,了解旅游学科体系的结构;(2)掌握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系统了解中外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4)理解旅游业的构成及旅游业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2)能够进行简单行业调研并总结归纳;(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4)能够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5)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素质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3)初步奠定诚信敬业、有激情、会创新的专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1.课程内容的整合

结合课程设计思路,联系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上将学习项目进一步进行任务分解,从而确定理论学习内容结构,每一个学习项目都设计有对应的实训活动,且合理安排了32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践学时。具体来说,本课程将内容整合为五大项目,分别为:走进旅游世界、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每一个项目又进行了学习任务分解,项目1“走进旅游世界”分解为两个任务,即追溯旅游发展历程、旅游活动分析;项目2“如何成为一名旅游者”分解为两个任务,即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类型分析;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分解为3个任务,即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保护;项目4“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分解为5个学习任务,即旅游业认知、旅行社分析、认识旅游交通、走进旅游饭店、认识旅游商品;项目5“我的旅游我做主”分解为4个任务,即旅游市场分析、认识旅游组织、把握旅游影响、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家庭背景、文化基础、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等几方面的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形式上首先要多方式多途径让学生了解旅游业,第二就是要让内容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要活跃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表现机会。所以,课程教学上选择了五种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分别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一些重点内容还需要详细阐述,对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教学中既强调对教学内容的传递,又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典型旅游行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法:通过问题、影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相关情境中,通过提供直观、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调查研究法:利用课后调研作业设计,加强学生调研分析能力和对旅游行业企业的了解;课堂讨论法:将学生分组,教师向各小组布置讨论任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3.教学模式实施

本课程实施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以问题为引领,分为展示评价,分析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拓展训练,解决问题→交流总结,反思问题→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等6个教学环节,每一问题环节对应相应的教学活动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以项目3“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中的旅游资源分类任务为例,在明确了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前提下,按照问题引领主题式6步教学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如下:首先,展示评价,分析问题环节,教师组织小组对提前选择好的热点问题进行汇报展示,教师点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播放南京旅游资源介绍视频,导入讨论情境,提出关于旅游资源分类的引导性问题;互动讲授,探究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代表发言,教师将各组观点进行记录,进行比较和总结讲评,并讲授旅游资源主要分类及其分类标准;拓展训练,解决问题环节中,教师设置课堂小思考和小测验,考查知识点掌握情况;交流总结,反思问题环节中,教师组织两位同学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收获,并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任务,关注问题环节中,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即对家乡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按照国标法简单分类,并撰写简易调查报告,用ppt汇报展示。该教学模式力求突破传统理论课授课模式,融“教学做评”为一体;注重以生为主,师生互动,进行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教学;同时开拓第二延伸课堂,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评价体系设计

打破以考试成绩为学习质量的传统评价标准,重视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过程考核重视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试卷内容开放化的三维考核方式。

1.过程考核重视化。

课程的考核不再是将期末的闭卷理论考试作为重点,而是更注重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表现。其中,过程性评价比重占50%,考核内容包括实训任务40%、出勤情况5%、自评综合表现5%等几个方面。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考核评价主体上,适当削弱主讲教师的考核分量,将学生个体、学生小组、旅游企业等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来,共同构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分别占30%、50%、20%。

3.试卷内容开放化。

在闭卷考试中,试题将考核要点放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应用能力等开放试题上,不禁锢学生思维,同时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多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实施教育观念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适应旅游人才培养的需要。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仍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下一步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与任务,提高教学参与性与实践性。同时,针对目前教材普遍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的问题,尝试编写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特色的课改新体系教材。

作者:李海霞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梅.高职“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3):134-135.

[2]朱中原,朱景平.高职院校“概论”课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273-275.

[3]孟秋莉.提高“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