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例6篇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手术室;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1-0064-02

2010年卫生部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我院积极响应号召,护理部多次召开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优质护理服务是卫生系统护理模式改变的核心,它体现的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基本框架,并把护理程序人性化、规范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病人实施生理、心理、社会性的一种动态、完整、连续的综合护理过程[1]。随着我院优质护理活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我院的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我科于2012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将专业护理技术和人性化护理管理有机结合运用,对手术患者实行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创新管理模式

1.1 实行弹性排班: 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按“忙时人不少,闲时人不多”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力衔接,实行弹性排班。弹性排班使手术室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虽然手术室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工作秩序井然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了,患者、医院、护士三方均受益。

1.2 实行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对护理人员德、能、勤、绩方面的综合评价,明确了科室质量目标与个人工作努力方向,量化护士综合素质,并合理引入激励机制,使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工作,加强了沟通协调能力,增进了医护之间的合作,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手术室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整体护理质量。

1.3 实行分层级培训: 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水平不一致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同,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培训,按护理人员的资历与工作能力分为n0级助理护士、n1级初级责任护士、n2级高级责任护士、n3级专科护士四个层级进行培训,高年资护士是低年资护士的老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护理人员个人所需的培训落实到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培训的成效,有利于提高护士临床思维及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2 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

2.1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根据手术室工作特点,我科组织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形式多样、涉及面广,从基础知识到法律法规、新技术、新业务等,并及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潜在的护理工作风险,做到提前防范,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定期向手术医生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医生及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问题及时反馈,制定整改措施,使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2 礼仪培训: 良好的护理礼仪可以无声地营造着完美的医疗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了帮助医院医护人员塑造医护职业形象,通过职业礼仪体现出医护人员良好的文化素质,医院邀请礼仪老师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我科还开展护士礼仪讲座,让我们用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

3 以患者为中心,优质服务手术全程

3.1 术前访视温馨,将术前访视延伸至家属: 手术前一天,巡回护士在探视时间访视患者,术前访视不仅要与患者沟通,更要与患者家属多沟通,使家属协助患者减轻术前紧张、焦虑等情绪。与患者沟通时先作自我介绍,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等,交代注意事项,我们将各种体位、为何要禁食等事项制成图表,以图表的形式向患者讲解,便于接受。并指导家属手术当日在手术室外休息室等候,以便术中出现特殊

况及术后看标本时能与家属直接沟通。

3.2 术中护理用心,营造亲切、舒适的环境

3.2.1 微笑服务:患者进入手术室时,手术室护士热情迎接,微笑服务,态度亲切,语言温和,安慰体贴关心照顾患者,缓解其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3.2.2 音乐解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播放手术室背景音乐,通过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恐惧与紧张,降低以此出现的的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心理应激反应。

3.2.3 握紧我的手,跟我深呼吸: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手术室护士握紧患者的手,嘱其深呼吸,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尤其是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因疼痛不停的叫喊,手术室护士可握紧产妇的手,嘱其深呼吸,以达到缓解患者疼痛的目的。手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清醒的患者,时不时与患者的握手,与其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全麻患者复苏时,手术室护士陪护在旁,握住患者的手,询问患者的感受,根据患者主诉及时做好相应的护理,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及苏醒期。

3.2.4 陪人等候区人性化 我科在陪人等候区的墙壁上张贴不同麻醉的患者手术流程,使患者家属了解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大致步骤,还安装了有线电视,杂志、报刊柜等设施,为患者家属提供减压环境。患者家属也迫切希望了解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2],因此,责任护士定时向家属告知手术情况,让家属放心。

3.3 术后访视贴心: 术后1~3天,巡回护士对术后患者进行回访和探视。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体温、伤口愈合情况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通过与患者交流,一方面丰富了护理经验,另一方面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加手术室的社会效益。最后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意见及建议,了解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程度,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4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使病人得到实惠的优质护理服务[3]。在手术室开展优质护理,从传统的机械性工作流程中解脱出来,尊重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是一种高质量、高品质的追求,激发了护理工作者的职业激情,扩大科室内涵。通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手术护理不再是简单的操作配合,而是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全面服务,由原来的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服务,激发了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了护理质量,使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认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邹丽英.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15-116.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接受治疗的宫颈疾病患者90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35岁。根据糜烂范围可以分为轻度56例,中度20例,重度1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分析对照组问题、难点基础上施行优化之后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措施。

1.2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难点

①护理理念陈旧。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往陈旧的护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手术室功能需求,手术室护理理念也呈现出两极化发展趋势。因手术室护理内容与内涵发生改变,出现明显的扩张与延伸,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性体系;同时介入治疗、外科移植等新型外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需要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这也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难度、更为专业性的要求。而目前手术室护理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范围仅局限于手术室内,与病房护理无法有机的结合,同时对患者术前资料获取及评估也存有较大的不足。②在职教育缺乏动力。手术室护理工作更为繁杂、琐碎,护理资源及人力资源相对缺乏,进而导致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与心理压力均较大,护士就会出现满足、疲顿的心理,缺乏积极的动力,工作责任感不够。因此,我院常常出现如下现象:a.患者被错接的现象,尤其是患者在手术之前使用过镇静剂,没法正确回答问话,这就造成了接错或者错放手术室的问题。b.手术器械准备不充分,手术时所需要的器械医护人员没有备好,所用的器械性能不佳,刀、剪等不锋利。c.术后清点工作出现失误:术前所用器械、缝针清点出现失误,操作时不当造成缝针弹出,无法找到,造成手术困难,拖延手术时间。③感染控制强度不够。手术室出现感染和损伤的概率均比较大,我院的问题主要为:a.管理制度上缺乏完善的监督控制指标和措施,这是根本原因。b.消毒方式落后,对室内和物品的消毒不够彻底。c.没有合理使用消毒剂,盲目选择相同的消毒剂而没有对相关消毒物品根据危险指数进行区分。d.相关消毒知识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学习,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或医护人员受到感染。

1.3优化策略

①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稳定护士队伍:护士留职意愿和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趋势,护理管理者对于工作被认可、个人成长等因素给予了关注。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关心她们的生活,在保证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给予护士足够的工作自主性。②开展护士定期培训:因为科内新上任的护士,工作人员的变动,还有护理工作内容的增加,所以医院应当定期展开护理安全教育和疼痛管理知识的培训,对容易发生护理错误的环节,如接送患者,手术的安置,器具准备,仪器使用,药物使用等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各项防范措施,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平时做好分级督促制度,做好各种护理的记录,并制定各项出奖惩的具体措施。有违反操作规则的人员应当按照奖惩制度进行处罚。这样使得人人知晓并在实践中参照执行。③加强感染控制管理: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止感染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理管理者应结合现有条件,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提高消毒、无菌意识,有效控制手术室感染及院内感染。将质量控制、评估标准进一步系统化完善,设立相应的检查项目,并根据内容将其分类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对感染管理实施量化评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经对检测结果分析,其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数值用(x-±s)表示,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加强安全管理措施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6.7%,明显高于对照组(90%);观察组手术差错率少于对照组。

3讨论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介入术前;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51-02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发病率大约为6.87‰~14.39‰〖1〗,每年新增18万-22万例,其中约10万例需手术。对于患儿这一特殊人群,术前需禁食水6-8小时,作为预防术中反流误吸的措施已沿用了数十年〖2〗。但有时手术台次多,延长了等待时间,患儿胃小,食量少,难以适应长时间禁食。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及家长的焦虑和不满。有文献报道〖3〗,过度延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会导致机体舒适度改变,禁水对舒适度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时间的禁食水所致口渴、饥饿、哭闹、轻度脱水,甚至发生轻度头晕、出冷汗、心慌、虚脱等低血糖反应〖4〗,超过12小时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5〗。我科根据患儿的特点,予以新的护理措施,既保证了禁食,又不影响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1日-2011年7月1日在我科实施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先心病介入手术的患儿共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2-6岁。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研究组患儿按照新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实行一般护理常规。

1.3 评价方法:

1.3.1 家长焦虑情况:两组患儿及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后,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即时焦虑情况。SAS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1-4级评分,经转换得标准分,总分≥89分为重度焦虑、70-88分为中度焦虑,51-69分为轻度焦虑,≤50分为无焦虑状态。测评均由固定的1名护士进行,测评之前可由护士对量表中的文字进行解释。

1.3.2 入介入室的恐惧程度:入介入室后1-5min,采用视觉模拟尺(VAS)测量患儿即时的恐惧程度,10分为极度恐惧,0分为无恐惧。

1.3.3 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采用《新桥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共9项,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设为3分、2分、1分、0分,便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标识,并采用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焦虑情况:两组患儿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S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各自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家长SAS评分均较采取护理措施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行新技术护理措施的研究组患儿家长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焦虑情况(X±S)

2.2 两组患儿入介入室时的恐惧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入介入室时恐惧情况经VAS测评的平均得分为(6.73±1056)分,与对照组患儿(7.02±1.7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两组患儿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各自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家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均较采取护理措施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行新技术护理措施的研究组患儿家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X±S)

3 护理措施

3.1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留置针的置入:患儿难以适应长时间禁食需静脉补充5%葡萄糖氯化钠液,但由于饥饿、哭闹、出汗、脱水等,造成血管收缩,置入留置针增加穿刺难度。在术前一天患儿处于饱腹状态、精神良好、血管充盈的情况下进行穿刺难度减小,还可缓解患儿及家长的不良情绪。

3.2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饥饿感的消除措施:当患儿于术晨感饥饿时,给予棒棒糖吮含。虽然棒棒糖每支大概10-11g,热量不足以产生饱腹感,但可以用于安慰患儿停止哭闹,提高麻醉、手术耐受性。

3.3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心理干预:

3.3.1 患儿家属缺乏相关的医疗、护理等知识,对手术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十分担心,如担心手术风险、预后、不知如何配合等。家属的这些情绪将直接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患儿更是家庭的核心,病情牵动所有亲人的心。患儿心理、生理都未发育成熟,存在恐惧和不配合。为此,我们对患儿和家属实行“双向心理护理”。并根据患儿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解答患儿和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疑虑,满足患儿及家属知情的心理需要。

3.3.2 音乐环节:音乐通过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感情、情绪趋于镇静,促进情绪稳定,减轻压力和焦虑,轻松愉快的音乐可帮助家长暂时淡化烦恼、调整情绪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患儿手术,还可引导患儿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同时,播放一些儿童音乐和催眠曲,加快患儿融入医院这陌生而略带恐惧的环境,在术前晚还可使患儿尽快入睡。在手术当天可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术前饥饿感,使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提高手术耐受性。

3.3.3 游戏环节:可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其中包括给孩子读童话故事、下棋、玩游戏,让自己融入到与孩子的各种游戏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和术后的治疗护理。

3.4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一天的睡眠质量护理:保证介入术前晚充足的睡眠,使机体处于最佳手术状态。对有焦虑情绪而不能很好入睡的患儿按医嘱给予地西泮5 mg口服。

4 讨论

受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制约及儿童特殊心理的影响,就形成了儿童期的饮食习惯特点:饮食时间规律尚未养成,正餐时间较少,不宜耐受饥饿、喜爱零食,随时可进食等。住院期间的患儿多被要求流质、半流质饮食,通常术前会常规禁食6-8小时,如果手术台次较多,还会进一步延长等待手术的禁食时间。这些因素都会促成患儿在临手术前出现饥饿感,如果饥饿感进一步加重得不到满足,就会精神萎靡、哭闹,甚至头晕、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潜在的加重了手术风险。我科根据患儿这一特点,通过对患儿先心病介入术前进行一系列护理措施后,患儿在术前等待期未出现因禁食水所致口渴、饥饿、哭闹、轻度脱水等低血糖表现,至介入室能保持精神状态良好,对治疗护理积极配合。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患儿与父母关系更加密切,对医护人员也表示信任,对手术增加了信心。此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等. 心脏病学实践2010-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13

[2]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4

[3] 秦尚够,李素芳,刘丹.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2005,(21):32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科有手术间17间,复苏室有7~9个床位,平均每天接收术后患者12~20人;复苏室护士5~6人,平均年龄39岁;职称:主管护师6人;学历:本科4人,专科2人。2014年入PACU患者共3680例。

1.2结果 PACU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患者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麻醉医师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无护理投诉,确保了医疗安全。

2优质护理服务举措

2.1动员和准备 ①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相关文件,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明白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科室开会讨论制定PACU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举措;②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制定PACU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明确各班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有条不紊进行工作。责任护士负责对所分管的患者实施恢复期全程优质护理,质控组长每星期不定期检查,护士长每日跟班检查,进行护理质量把关;③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制定适合PACU的护理排班,加强薄弱时间段的人力,减少患者安全隐患,体现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全程服务、全程把关,实现无缝隙护理。

2.2PACU无缝隙全程优质护理 ①术前责任护士实施个体化访视和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基本情况,介绍手术室、PACU环境及在苏醒期如何配合麻醉医生和护士的各项操作,尤其要教会患者主动配合拔管并现场情景模拟训练几次;②预防患者出现围恢复期低体温。将恢复室室温始终维持在24~26℃。据文献报道,手术室温度在24℃以上可预防患者低体温[3]。液体加温:有文献报道,室温下每输入1000ml液体或200ml4℃血液,可使体温下降0.25~0.50℃[4]。使用暖箱将液体加温至35℃左右,防止产生低温反应。使用保暖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环境选用适当的保暖方法。有研究显示,皮肤表面加温效果优于静脉输入加温效果[5]。对复苏患者保暖,确保全麻术后患者围苏醒期温暖、舒适;③保持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尽可能降低一切噪音,注意仪器设备的正常声音和报警躁音,一旦出现报警声马上排除立即处理。保持复苏床清洁、平整、干燥、无皱褶。可采用音乐疗法,PACU适当播放一些柔和的背景音乐,同时减少PACU人员流动,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复苏环境,以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以及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和心理压力;④注重心理护理与有效沟通。全麻术后患者虽处于意识未清醒状态,但感觉感知正在逐渐恢复中,所以从患者进入恢复室,就要注重沟通与交流,利用纸片、图片、身体语言与患者交流;及时地应用安慰性语言、良好的态度,诱导患者放松,告诉患者麻醉很好,手术顺利,治疗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告知患者你要为他做什么,取得患者的合作,注意倾听患者的内心感受,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引导患者顺利过渡到清醒的平稳状态;⑤给予优质的恢复期专科护理。实施首接负责制,责任到人、全程负责的护理服务。患者从入PACU到返回病房,期间的查对、护理及治疗均由责任护士负责到底[6]。保证了患者入PACU后,护士严格按照PACU的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立即落实其每项治疗、护理措施,患者的每个需要护士及时解决,主动服务,患者的每个询问,护士都耐心回答和解释,使患者感到PACU护士服务贴心、周到和满意;⑥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护理质量。建立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检查表,考核指标涵盖了患者从入恢复室到返回病房的主要护理措施,护士长带领质控小组每周不定期进行专科护理质量检查并评分,保证护理措施落到实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牢牢把握好恢复期患者易出现危险的“五关”,即入恢复室时、撤呼吸机时、拔除气管导管时、出恢复室时、运送途中,这五个重要关口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预见性护理工作,确保患者恢复期全程安全;⑦重细节的优质护理与人文关怀。口唇干裂者可涂抹石蜡油,麻醉后眼睑不能闭合者,用眼膏保护结膜,用温生理盐水擦净患者口鼻周围的痰液,清除患者头面部及肢体的血渍污渍等。所有患者转运均携带急救箱(内装简易呼吸器、大、小面罩及口咽通气道各一个,急救药品、注射器若干),重大手术患者携带转运监护仪和氧气枕持续监护和吸氧;转运途中护士始终站在患者头侧,上下坡应使患者头部处在高处一端,密切观察病情,常呼唤患者并适时与其沟通交流;保持转运床平稳,推车速度适宜,避免颠簸、碰撞,随时观察并保证各管道通畅。搬动患者时注意观察病情及患者反应,注意伤口及各种管道的保护,动作轻稳,协调一致,妥善安置好各管道。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护理人员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始终以亲切的微笑面对患者,以轻柔的动作、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服务患者,以充满浓厚爱心与亲情的护理言行给患者传递信赖和安全信息,进而创造安宁肃静、温暖和谐、优美舒适的人性化流畅空间和亲切祥和的环境。

3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PACU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护理工作有其独立的专科特点,包括麻醉手术后患者的恢复、危重患者的抢救、品管理、科室设备管理、科室成本核算与收费、院感控制等繁杂的工作内容,因此,PACU开展优质护理不能完全照搬病房形式,结合PACU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开展,如术前实施个体化访视和心理疏导、加强患者身份查对、围恢复期保温护理、疼痛护理、用药输血查对、安全转运护理等特殊护理内容。总之,切合实际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理念,最终实现患者满意,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钟爱玲,詹翠萍,等.麻醉恢复室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报,2009,16(2A):40-42.

[2]卫生部《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观察”的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

[3]黄青青.围手术期危重患者低温防治新概念[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3):191-192.

[4]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197.3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78-01

消毒灭菌工作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灭菌物品的质量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保证,是保证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的基础。供应室由以前的负责全院诊疗包及简单器械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工作过渡到手供一体化,对手术器械的统一管理,在器械交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对应措施探讨如下:

1 器械交接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手术器械方面相关问题 由于手术室器械种类繁多,从一般常用器械包到专科特殊器械包近三十种,数量大,平均日周转量达一百六、七十份,最多时达二百多份。清洗、打包、灭菌后的器械包送回手术室在使用时发现器械包名称标示错误,导致手术器械不能正常使用。

1.2 工作人员的配置相关问题 我院供应室共有工作人员35人,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19人,护士1人,消毒员6人,平均年龄45岁,大多数来自临床科室,年龄偏大,对手术器械的认知能力较弱,面对全新的工作任务感到压力大,工作效率低。

1.3 交接器械合作方相关问题 我院手术室共有28个手术间,平均日手术量在七、八十例,连台手术多,工作节奏快,导致手术室护士交器械时,不能按要求把器械整理整齐,态度急躁,供应室护士接收下来的器械经常出现器械规格、及数量不符,杂物如刀片、缝针、棉球等未清理干净,给供应室接受器械工作造成很大困扰、和隐患,器械交、接工作人员双方难免有不和谐现象发生。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院供应室经过摸探讨论证,实施了以下应对措施:

2.1 手术器械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加强供应室护士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各类器械的正确名称、数量,器械盒内器械的摆放规则标准化、统一化,护士长及区域组长定期进行考核。健全各类手术器械配置单,要求一包一核对,确保手术器械的正常使用。

2.2 工作人员的配置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随着医院管理模式及环节质量控制的深入实施,供应室已成为医院控制感染的重要科室,人员的配置要求必须向着专业化、年轻化转型,我院供应室护士长积极与护理部、院领导沟通,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平均年龄已改良优化至35岁,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大幅提高。

优质手术室护理措施范文6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6.0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078-03

随着医学及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术的适应症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选择手术治疗,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为减轻手术疼痛,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大部分患者均需要实施麻醉操作[1-2]。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不能立即消失,患者需要经历一个麻醉复苏过程,为降低患者在复苏期发生并发症的机率,确保患者顺利度过复苏期,应对患者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尤其是全麻患者,该类患者的麻醉效果更强,复苏期更长,因此,对全麻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十分必要[3-4]。笔者所在医院为了探究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应用效果,对该类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常规护理,现相关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的100例全麻患者(2016年1-11月)作为此次试验的目标对象,对100例全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50例患者中,男27例(54.00%),女23例(46.00%),年龄49~67岁,平均(48.62±2.62)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6例(52.00%),女24例(48.00%),年龄47~65岁,平均(48.59±2.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00例全麻患者及其家属均在医生的介绍下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均已自愿签署同意协议。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具体为:护理人员按照医生嘱咐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实施监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麻醉复苏室的温度和湿度等。

试验组50例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具体为:(1)临床监测护理。由于手术结束后,麻醉作用不会立即消失,麻醉复苏期患者的各项重要生理功能及生命体征指标正处于全面恢复阶段,且加上患者缺乏保护性反射,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该时期的患者实施相关的干预措施,例如,应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实施监测,密切注意患者呼吸频率及节律变化,并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瞳孔变化,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师报告,并协助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2)呼吸系统护理。为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应对患者的插管位置进行妥善固定,避免导管发生脱出、扭曲、堵塞等现象,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应检查呼吸机是否存在漏气现象,帮助患者定时排痰,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后,可拔除呼吸机,同时认真听诊患者的双肺呼吸音,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患者发生交叉感染,此外,应对患者做好保暖工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麻醉复苏室的温度和湿度。(3)伤口护理。为避免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伤口及其局部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勤更换敷料,对存在渗血、渗液等现象的患者,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对引流患者,应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和量,保证引流管通畅,若发现引流液存在血性液增多等现象时,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并立即向医生报告作出相关的处理措施。(4)心理护理。由于复苏期的患者意识未完全清醒,但感知正在慢慢恢复,待患者进入恢复室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和患者沟通交流,例如护理人员可使用肢体语言、纸片、图片与患者交流,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手术很成功,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使患者顺利过渡到清醒的平稳状态。待患者恢复意识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睁眼、开口、伸舌、握手、抬高上肢等动作,待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可对其实施拔管操作。

1.3 观察指标

研究对比两组全麻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评分选用NSNS(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评定,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即患者的满意度越高,护理干预效果越好[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5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0.26±3.5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麻醉复苏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属于麻醉患者术后进行短时间密切观察和监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为对麻醉复苏期(术后尚未彻底苏醒或全身情况尚未稳定)患者实施集中管理,旨在降低患者发生麻醉并发症的机率[6-7]。

麻醉属于现代医学手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之一,该操作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确保手术顺利实施[8]。但手术结束后,麻醉效果未立即消失,患者需要度过一个苏醒期,由于该时期患者的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危险性较高,为保证患者平稳苏醒,需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9]。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0%以上的术后死亡病例发生在第1个24 h内,因此,加强对患者实施术后第1个24 h的观察可显著降低其发生术后麻醉并发症的机率,其中术后1 h内的观察至关重要[10]。本研究为探究优质护理在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复苏期的应用效果,对该类患者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常规护理,优质护理属于近些年临床新型的护理模式之一,该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旨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本试验分别对患者实施临床监测护理、呼吸系统护理、伤口护理及心理护理,研究发现,通过对患者实施临床监测护理,可有效发现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规避患者发生各种麻醉并发症的风险,通过对患者实施呼吸系统护理,可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患者出现脱管、导管扭曲等现象,通过对患者实施伤口护理,可显著减少患者伤口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通过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避免其出现躁动、惊恐等不良情绪。因此,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切实可行,可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