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设计

一、学科思维的有效融入

(一)学科思维的含义。

学科思维,指的是学生对于某个指定学科课程的全方位思考能力。外国人对于中国的教育有一个特定印象,就是在中国教育之下,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个只会考试的学生,而不是会读书的学生。这句话合理分析了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缺少了读书能力。这种读书能力,恰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学科思维。关于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是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可能我们穷尽一生,所了解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是要求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充分掌握,而是要求我们至少有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思维。

(二)如何培养学科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新问题,都可以用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一个分析,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对于老师来说,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上,老师除了扮演一个传教者的身份,也要扮演一个同龄人的身份,跟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展开自己的讨论。

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秉承当代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课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个系统科学的规划和划分。科学的课程设计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教育教学优化,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直接获取老师在教学上所要传达的信息,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样,双方在教学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促进教学工作的健全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具体方面

(一)为学生量身打造。

老师作为一种职业,它所服务的对象和群体就是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置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安排。老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生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后,不断去思考和解决诸如“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应该要什么”“学生可以要什么”的问题,根据学生需求,确定不同的教学设计安排。教育改革,随之改变的是,教学内容也更加趋向细致化和多样化,这就要求老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融入新因素,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育人为本,是教育教学的基本方针,老师也应该时刻秉承“育人为本”的方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以求达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以教材为主,多方面拓展。

教材作为一种工具,它起到的作用是双方面的,即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点的讲解起到一种规划安排作用,又对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对老师的讲课起到一种辅助理解的作用。教材内容使我们明确在整一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哪些东西。教材很多语言和内容,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老师其实就是教材的第一个阅读者。老师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一个消化和整合,对教材中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甄选和提取,在体系框架下将知识点进行一个规划,合理的安排到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整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除了要求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在强调学生的实操能力。所以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同时也要兼顾对实操能力的培养。老师作为课程设计的设计师,应该权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多方,合理安排课程设计,以教材为主,多方面拓展。

(三)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合理的课程设计对其学习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那学生应该通过哪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模式后的反馈呢?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第一时间充分反馈。而老师也可以在数据的作用下,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课程设计上做出正确的调整。如果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思维,就可以更加好的去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时刻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要求教育工作者面向学科思维,积极合理规划课程,加强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的能力。

作者:刘畅 单位:山西大同市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