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例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1

1.1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阶段的护士分为对照组,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阶段的护士分为实验组。参与两个阶段护理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1~37岁、平均29.35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选择手术室责任心强、有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的护士担任小组长,最后选择组员并对手术室护士组员进行分工,成立5个质控小组,每组由5名护士组成,自愿报名,其中一个为组长。护士长负责全面质控,不定期抽查护理质量,各组质控人员负责所属小组的护理检查、监督,及时发现报告问题,积极商讨对策提出整改措施。5个质控小组分别是五常法组、教学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每个小组成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本组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以及质量控制考核内容,并且定于每周五做质控汇报工作,每月全部人员参与质量控制管理模式会议。

1.2.2明确各小组质控内容

①五常法组:负责检查手术室是否干净整洁,手术室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手术需要的药物和器械摆放整洁、标签清晰规范,手术记录是否完整,不良事件的记录是否详细完整,应急药品我器械是都足够,一些麻醉药品的供给情况;医疗废物的处理情况。②教学组:制定并落实实施新护士、实习生的教学实习计划,同时有计划地安排继续教育内容,提高本科室人员的理论技术操作水平和护理管理水平,此外还检查记录情况和实际操作情况。③护理文书组:检查各类护理表格是否书写完整、正确、真实以及护士遵守医嘱等情况。④消毒隔离组:检查无菌操作技术和设备,检查无菌物品的摆放,一次性物品使用量做好月计划,及时提供无菌物品。⑤管理质量检查组:参与医院的管理检测工作,负责检查落实规章制度情况、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落实情况。

1.2.3质量控制措施

护士长组织组长和每组成员共同学习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定各科室评价标准;标准制定后每组成员均发放一本相对应的质量控制手册,学习手册内容,发现护理问题时及时标注,小组间讨论后进行修改调整,每组成员均有自身的职责。检查方法通常为查病房病历。

1.2.4质控员工作职责

各科室质控员根据质控标准,每周随时抽查质量检查和监督工作。如护理文书组质控员随机抽查病历,检查护理表格书写质量和遵医嘱的情况,消毒隔离质量控制组检查无菌物品各种情况,质控员实时实地记录检查情况,定于每周五将质控结果汇总至组长和护士长,总结分析护理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作为下周进一步改进的目标。之后每月底对全部质控员参与汇报,对护理质量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出现频率高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全部质控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对工作表现突出者给予适当奖励。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阶段护理质量,统计两阶段护理满意度得分和护理投诉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每个季度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一次评价比较,满分均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正态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能改善各项护理指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成立质控小组后,分工明确,增加了每个质控员的责任感,护士长-护理组长-质控员各司其职;使护士长摆脱琐碎的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处理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参与更高级的质量管理、协调各科护理质量,护理组长协助护士长管理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能力得到提高,为医院储备了骨干护士,同时质控员的薄弱的参与意识被摒弃,增强了每个护士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护理管理潜能充分发挥。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使每个护理人员发挥团队精神,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每个护理人员均掌握护理质量标准和内容,将标准和内容准确地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使得护理更为合理合适;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思考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具有标准化、制度化等特点,集体制订的质控标准内容全面合理适应性强。改变了过去以管理者检查内容和标准为主,实施者被动接受检查的现象,实现了人人参与的护理管理模式。质控员每周每月进行汇报工作,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机会,及时发现不足和缺点之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护理处于受控的积极状态。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对个人工作成绩进行科学公正的评分,评分过程透明,体现了客观、公平的管理理念。

3结语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护士25人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在22~37岁,平均年龄(27.6±2.2)岁;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护士25人作为观察组,女25例,年龄在21~37岁,平均年龄(27.7±2.2)岁。

1.2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建立质量控制小组:手术室护士必须要有责任心及工作经验,同时具有法律意识,因此治疗控制小组的组长必须具备这些条件。成立5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由1名组长和4名护士组成,由组长负责全面的质量控制,不定期进行抽查,若出现问题及时总结问题并提出处理方案。5个小组分别为管理质量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文书组、教学组、五常法组,每个小组必须掌握本组的质量控制标准及指标,每周汇报1次工作,每个月进行1次会议。②明确组内质量控制的内容:管理质量检查组需进行管理检测工作,负责落实规章制作的执行情况,岗位的职责落实及工作流程;消毒隔离组需执行无菌操作,检查无菌物品摆放,对一次性消耗品做月计划,及时提供无菌物品;护理文书组需检查护理表格的完整性、正确性及真实性;教学组需落实对实习生、护士的教学计划,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五常法组需检查手术室的卫生,手术室的区域划分,手术器械及药物的摆放,手术的记录,不良事件的记录,麻醉药物及应急药物的准备,医疗废物的处理。③质量控制的措施及质量控制人员的职责,定制质量管理标准,并制成质量控制手册,通过学习发现问题,组间讨论修改,要承担自身职责,每周不定时地抽查质量检查及监督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包括手术器械的数量不符、手术物品的准备不全、损坏贵重的设备仪器、急救箱内药物不全、药物器械的摆放较乱、药物出现外漏、漏签医嘱;两组护理质量的评分,每个季度进行评分1次,满分100分,包括五常法组、教学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总体质量平均分。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不良事件

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五常法组、教学组、护理文书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量检查组、总体质量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3

关键词:层级质量控制;外科;护理管理;效果

医院是重要的基础医疗设施,在社会中具有关键地位,且与人们身心健康存在紧密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手段,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特殊性且十分繁琐,因此护理难度更大,易发生各种护理风险[1]。传统护理服务所提供的护理服务难以满足人们需求,从而导致矛盾发生。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强,如护理不当或护理差错则会引发护患纠纷[2]。随着护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护理已不再是单纯配合医师操作,而是为患者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护理服务。层级质量控制主要是以多级分层实施质控,按照病症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类,让患者享受专业化护理服务,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3]。医院外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质量控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的7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排除精神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危重、感染、认知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为26~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0例,女8例;年龄为27~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待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负责协助和安排患者开展相关检查,为其详细介绍手术相关情况和主治医生及手术存在的并发症、风险、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等。做好术前介绍,签署知情同意书,做好家属和患者思想准备,告知其情绪对手术的影响和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做好病情观察,加强术前访视,为其营造良好的入住环境,术后加强宣教,协助其开展康复训练等。手术期间,护士需紧密配合医生开展手术,同时还可通过肢体语言和紧握患者双手来给予其鼓励和安慰。在不影响手术操作情况下可为其遮挡,做好隐私保护等。术后做好镇痛管理,同时指导患者学会相关缓解疼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或观看喜剧等。观察组于日常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层级质量控制,成立层级质量控制小组,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分别设置1名组长,负责指导组内工作,明确小组成员任务和职责,定期进行培训。根据患者病情实施合理分工,高年资护士负责危重患者或急症患者的护理,低年资负责病情稳定者的护理。合理制定排班制度,实行弹性排班制,主治医师和护士共同承担患者的管理,合理分工,做到新老搭配、高年资与低年资护士搭配。其中助理护士职责:负责照护病情稳定者,同时开展非侵入性护理工作。责任护士职责:在护师指导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等;护师则协助护士长开展相应工作,做好质控管理工作,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参与查房等。护士长负责协调工作和安排整体工作。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促进低年资护士不断进步。设立专门质控小组,每日做好质控管理,做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各小组组长每日需严格落实查房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讨论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解决对策。让家属、患者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中,实现全方位监控。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感染率,比较两组患者护患纠纷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调查两组患者满意度,满分100分;其中满意:>8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与护患纠纷发生比较

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为7.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31%(P<0.05)。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合格率、基础护理达标率、技术考核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47%(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不断满足患者需求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4]。护理管理水平好坏直接影响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良好的护理管理水平对改善护患关系、营造良好诊疗环境提供有力支撑[5]。实施层级质量控制模式,通过制定明确的护理管理制度,明确各人员职责,实行层级管理,有助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护理管理质量[6]。研究结果发现,应用层级质量控制模式于外科护理管理中取得显著效果,采取层级质量控制模式有助于明确护理人员分工,做到层层监控,在护士长领导下实施层级管理,充分调查各层级护士工作积极性,做到护理管理连续性,提高护理质量,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减少感染,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7,8]。综上所述,外科护理管理中实施层级质量控制模式具有显著效果,当前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在逐渐提高,然层级质量控制模式具有其一定特殊性,可做到层层把关,减少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性,同时其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实施的针对性管理,从而可更好的满足患者所需,适应新时代医院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源泉,吴成秋,罗爱武,等.层级质量控制在医院手术质量管理中的实践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214-215.

[2]傅华梅.PDCA管理下分层级责任制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3):155-156.

[3]任静.护士分层级管理提高乳腺外科护理质量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2):125-127.

[4]黄青,罗萍.PDCA管理下分层级责任制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21):101-102.

[5]朱娜,马洪,詹旭蕾.层级质量控制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71-72.

[6]胡蓉,刘晓芳,向冬香,等.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泌尿外科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6,8(5):444-446.

[7]黄雪霞,彭丽娟.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普外科患者手术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4):591-593.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4

关键词:护理管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护理质量;满意度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高龄老年住院患者越来越多,因其各项功能出现衰退,在住院期间需给予系统、全面的护理以减少安全隐患。加强老年护理安全管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是目前老年病科护理工作的重点[1]。通过构建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使用护理人力资源,优化护理人员配置,激发护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患者对护理的要求。为提高护理质量,自2016年7月,我科室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到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至2017年7月,该管理模式运行1年,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自2016年7月,我科室将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应用到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对科室24名护理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护理分组。层级质量控制护理模式实施一年内,共护理老年患者850例。实施前为传统护理模式,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实施传统护理模式下护理的816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效率、护理差错、患者满意度等。

1.2护理方法

1.2.1传统护理管理模式

即遵循医院的护理制度,定期进行护理技能培训及护理质量考核,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服务。

1.2.2层级质量控制体系

(1)构建与实施层级质量控制体系:①构建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建立院内专业质量控制小组、科室内质量控制小组、一线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组成的质量控制网络结构,发挥整体质量控制管理功能。院内专业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护理部副主任、护士长组成;科室内质量控制小组由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及护士长组成;一线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由科室内护理骨干(护理时间>5年)与助理护士组成。②培训与考核: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1~2天严格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理论授课、接受病房护理、基础护理等,严格遵守质量控制规定,确保每一名护理人员都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制定标准化流程,做到全员知晓;建立系统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全员护理考核,进行护理质量评价。(2)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的质量监控:①一级质量控制:由一线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护理,重点是全面掌握老年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刚入院的老年患者进行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评估,住院期间对老年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评估。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护理过程中采用统一、规范的风险级别识别图标,最大限度降低老年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风险,护理人员在护理记录中做好相应记录,同时将相关风险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老年患者出现突发状况,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针对突发状况及时采取整改措施。②二级质量控制:由科室内质量控制小组负责,重点是对护理质量进行全面、全程、及时控制,规范流程,及时纠错。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科室内质量控制小组要及时与质量负责人、当事人一起分析,帮助其制定整改措施。整改措施实施后进行动态监控,如存在缺陷需进一步进行整改。定期召开例会,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处理与总结,引起全体护理人员重视,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③三级质量控制:院内专业质量控制小组负责,重点是把握总质量,对重点内容进行检查、指导,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院内将老年患者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相应数据库,具体情况具体记录,根据不良事件发生频次与程度予以警示。同时需要根据上报不良事件进行相关处理,动态监测不良事件发生。每季度进行一次问题分析,纳入护理质量管理绩效当中,每季度,年终汇总全年信息。

1.3评价指标

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应用于临床护理一年后,从护理质量、护理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比较。(1)护理质量:评估内容包含基础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水平、护理态度、病房管理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5个方面,各项评分满分为100分,该评估信效度较高,评估中的偶然因素导致出现误差不可避免,进行重复检测、科学改良,尽可能将误差控制在可接受限度内。调查人数24人。(2)护理工作效率: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处理医嘱时间、单位时间进行护理操作的次数和交接班时间。(3)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意度量表)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调查内容包括病区环境、康复训练指导、告知药物不良反应、病房巡视、对患者需求回应速度、不良事件处理效率等多方面,由患者本人作答,患者本人不能作答则由患者住院期间的看护者作答,各内容选项包括十分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之和与总例数的比值×100%。患者电话回访率为100%,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回访问卷816份,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回访问卷为850份。(4)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不同护理模式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和其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等级秩和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工作效率比较

层级质量控制体系下护理人员处理医嘱时间、单位时间进行护理操作的次数和交接班时间分别为(5.26±1.63)分、(3.41±0.86)次和(24.47±4.32)分,均显著高于传统模式(P<0.05)。

2.2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患者满意度比较

层级质量控制体系患者满意率为97.29%,显著高于传统模式(P<0.05)。

2.3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各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层级质量控制体系下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护理差错率和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94%、2.59%和4.59%,均明显低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发生率(P<0.05)。

3讨论

护理是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关乎患者的健康,要求逐渐严格化、规范化。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同时也关系到在社会公众中医院的形象,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医院工作的目标之一,若护理质量得不到保证易造成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患者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体力下降等一系列变化,其免疫力较低,如在住院期间得不到较为全面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因此做好老年患者护理相关安全防范显得尤为重要[2-4]。医院管理模式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均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对护理质量的高要求、严标准,医院管理层管理不规范、不到位,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过低,工作质量过低,并且护理人员只注重自身治疗工作,缺乏与患者交流,无法精确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护理人员之间也缺乏沟通,导致工作效率过低,严重影响护理体系的衔接。

3.1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的护理模式可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层级质量控制体系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可以提供最恰当的护理服务,且充分了解老年患者身体及心理状况,可以制订出最佳的护理方案,多方面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5-6]。风险贯穿护理工作的始终,只有在确保老年患者安全的基础上才可为其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建立系统、规范的护理安全管理规范和整改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使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与危险因素,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7-8]。护理人员积极参与到质量控制工作与质量改进工作中,可以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满意度。综合协调护理人员,改变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制订科学、合理、全面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建立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可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及早预见老年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采取预防性措施,增强护理的针对性和主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可充分协调各个层级的护理人员资源,最大限度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管理水平提升[9-10]。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层级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水平、护理态度、病房管理能力及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得分均高于传统模式下的护理质量,且工作效率也明显得到了提高(见表2)。从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来看,层级管理护理模式下的患者满意率高达97.29%,明显高于传统模式。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增强了护患间沟通与信任,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更加有效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老年患者住院满意度[11-12]。

3.2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的护理模式可降低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5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护理质量;应用成效

0引言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护理水平[1]。因此,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员在实际工作中须不断改变想法,提升创新方式,根据现代的具体情况,满足病人对护理品质的要求。护理质量控制系统作为目前实际工作中的一种管理形式,为了探讨其在病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我们医院将其应用到病房护理工作中,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选择我院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9432例病人(其中,男4204例,女5228例)进行研究,年龄分布3个月至94岁,平均(56.98±2.98)岁。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建立护理质量控制系统

(1)成员构成: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病区护士共同构成护理质量控制系统。护理部作为组长,主要职责是拟定护理质量标准,管理全院护理质量;科室护士长主要管理普通护理和重症患者的护理,以及护理体制和岗位责任。如:护理文书品质、健康教育、病房消毒隔离和卫生工作的品质调控、护理专业的学习等工作;病区护理人员的任务则是负责每日病房的普通护理工作[2]。(2)人员准备:第一步,成立护理安全与质量控制委员会,下设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个小组至少由6名护理人员组成,1名组长,1名副组长。第二步,组织全院护士认真学习护理质量标准,让每个护士了解质量控制内容和管理方式,灌输质量安全的思想,增强质量安全观念和法律观念。(3)质量调控:将各项护理质量标准看作病房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内容,并进行评分,满分100分。主要内容为病区管理、护理安全、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健康指导、消毒隔离、急救器械、护理文书、护理技术操作等质量控制标准[3]。

1.2.2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

1.2.2.1护理部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的控制

(a)拟定护理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卫生计生委部下发的护理质量管理相关内容和云南省卫生计生委、云南省护理学会编著的《云南省医院护理质量控制手册》《新编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等相关要求,拟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质量标准,每月组织质量控制员依照标准进行全院综合检查[4]。(b)质量控制:把护理质量管理理念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全部过程及各个步骤中[5],把每个步骤的质量控制看作质控的关键,逐条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急救器械、消毒隔离、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质量、病区管理、护理安全、优质护理服务等方面的平时工作质量调控。(c)创设质量资料反馈登记:科室创设质量信息反馈登记本,护士长每天对找到的护理缺陷事件和存在护理问题的地方进行指出和登记,并标注常常发生问题的环节,根据每个时间点的护理工作,写出其工作重点和注意事项,拟定改进方案,并放在专门位置,方便护理人员每日查阅,知晓每日科室质量管理情况[6]。(d)分析护理质量安全问题:护理部每隔7d对本周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每月举办1次护理质量安全问题讨论会。同时,各级质控组织根据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探讨,分析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护理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7]。

1.2.2.2科室护士长负责护理质量控制

(1)科室护士长为质控小组组长,各科室经过考核挑选临床经验丰富、工作和管理能力良好的护师及以上职称的护士为质控员。护士长作为护理质量调控系统的重要组成人员之一,其须调动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科室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并依照护理质量调控规范要求,结合质量控制员的优势和长处进行资源的科学分配,每个职位由专人负责,任期1年。(2)质控员的责任:每个质量控制员明确所分管护理工作品质管理要求和详细检查条目,根据分工合作的原则,把平时抽查配合每隔7d着重检查,严格把关护理工作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不能立即整改的规定期限进行整改,随访复查,不断改进,直到问题完全解决。质量控制人员每隔7d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并记载到专门的质量控制本上,在每周例会上讨论检查状况,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整改方案,并告知护理缺陷事件当事人进行改正,适时向护理部汇报,把登记本存放在专门位置,便于查阅。在每月举办的护理质量安全会议上,讨论各自分管工作现存的问题,及其整改效果,并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护理质量。(3)质量控制员的作用:质量控制员大部分是由护士长或工作时间较长的护士担任,其可以及时找到工作中的不足和潜在的隐患,并在质量调控中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指出其不足,在工作中严格把关,令其依照各种规章制度执行。质控员应领导护士做好病区管理,定期检查护理质量、告知护士如何开展护理工作、并进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查房,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9]。

1.2.2.3病区护士的护理质量控制

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和患者接触最多,各种护理、诊疗、检查都是护理人员操作完成的,所以,护理人员作为护理质量控制的主要人员,也是直接控制护理质量的参与者。这需要护理人员既要做好本身的护理工作,又须做好护理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在护理服务中,认真依照护理规范进行护理操作,根据护理质量调控要求做好个体质量控制,令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义务,办事有准则,做事有标准,落实优质护理,大幅度提升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得以实现[10]。此外,每个科室的全体护理人员都须认真依照各项护理工作体制和工作质量规范、要求办事,对各班次内容、病房护理责任、护理操作流程做到了然于胸,将各项制度和理念贯彻到工作中的每个步骤中去,并执行自我检查、自我管理,保证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都能达到标准。同时,护理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不仅要在工作中培养良好的自控力,又须相互监督,让工作在无人检查下也能达到标准[11]。

1.3疗效评估

护理质量分别由四个指数比较评价,每个类别采取百分制。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信息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明结果之间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后,小组内的病人在普通护理、护理安全、护理文书和病区管理等方面都比实施前好,差别明显,统计学有意义(P<0.05)。

3讨论

3.1改变旧理念,提升质量管理理念

护理质量控制系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观念,令质量管理从部分参与变为全部参与、从被动变成主动,改变了病房管理的旧理念,每个护理人员养成参加护理品质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品质管理观念,并把品质管理调控的理念应用到护理全过程中,令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3.2保证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控制系统运用护理部综合掌控结合科室护士长分区掌控、病区护士自我调控的模式,和病房管理共同构成强有力的质量控制体系[12]。通过现场检查为主体,综合检查和重点检查为辅助、结合定期抽查与随机抽查方式,随时查看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伏的问题及剖析其产生因素,并拟定改正、防治方案,快速解决相关问题,此外,通过及时、有效的质量反馈系统,查看完成可及时把现存的问题告诉被查者,并让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明确知晓现状,不断提升护理质量,避免护理错误的产生[13]。

3.3减轻医患矛盾,提升患者满意度

护理质量控制应在执行过程中,关注护理质量的个人控制和各级控制,令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更加标准化,确保各种制度和护理方案落到实处,减少医患矛盾[14]。依照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度对其进行考察,并将月综合评价和品质调控作为绩效考核的发放依据,从而督促护理人员增强责任心,随时关心患者,把患者的需要和优质护理作为其工作的目标,并和患者积极交流,进行人性化护理,创建和谐人际关系,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3.4帮助护理管理团队的创建

创立团队,其质量调控员由科室护士长担任,每月进行全员个人月综合评价,全科人员进行良性竞争,既有利于每个护士提升护理品质,又提升了其护理质量和争创优质服务的观念,给护理团队培养了管理人才,同时,也给护士长一定的压力,促使其继续学习进步,起到竞争、激励的作用,提升整个科室的综合护理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

3.5关注“人为”原因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6

关键词:目标管理;院级护理质控组;效果

目标管理即成果管理,主要是通过组织员工一起参与到可行的、具体且可根据客观衡量出效果的目标制定中,并在完成目标制定期间进行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实现目标[1]。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呈动态发展趋势,而目标管理的施行,不仅有效完善了护理质控的体系,而且还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实现护理管理的目标[2]。本文主要分析本院目标管理用于院级护理质控组中的临床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

院现有床位800张,护理单元共27个,在岗护理人员共465人。护理部门依据质量管理的要素共建立九大质控组,具体为:优质护理、危重护理、急救管理、护理文书、护理技能、教学培训、门诊护理、特殊单元、护理管理等;每组均设有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4~5名护理组员。

1.2管理方法

实施目标管理前,护理部门均是每年年初时开展质控组长会议,并将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拟定评定表,并在年末进行统一考核。各个质控组成员则根据会议计划进行质控检查;一旦发现质控问题,则应上报给护理部门,再由护理部门组织质控组进行工作汇报和学习等。实施目标管理后,由护理部门根据国家卫计委、本院重点工作以及医院实施细则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和质控组组长,分析、回顾往年护理中存在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并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拟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目标化护理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方案,具体如下。(1)实施目标管理期间,护理部门应要求各个质控组的组长总结、梳理往年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详细书写活动的记录(包括:检查的时间、内容、人员以及检查的结果、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以帮助后期质控审核和检查。(2)护理部门应于每月月初对小组活动的情况进行调研和了解,进而判断各组质控方案是否正确、有无与标准统一;对于出现偏差的部门,护理部应及时指出并进行现场的示范和指导,最终提升质控的质量和水平。在每月月末,由护理部组织各组组长进行本月的追踪和评价,对于整改不当或有困难的科室,应及时给予其护理质控的会诊,进而促进科室质控水平的提升。(3)每年的年终,由各个质控组的组长向护理部门进行全年工作的汇报,并接受医院安全委员会和全院护理组长的监督和评价;而参评的人员则应根据年初制定的考评标准对各质控组进行考核。

1.3评定指标

统计和评定改进前、后九个质控护理质量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使用到的软件版本为SPSS19.9,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改进后质控护理的质量评分(98.63±1.54)分、(97.38±2.41)分、(97.46±2.59)分、(96.77±2.18)分、(96.08±2.07)分、(97.86±1.48)分、(95.82±2.47)分、(96.38±2.51)分、(97.89±2.54)分明显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3.1有利于提升质控组组员的综合素养

WHO指出,护理质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科学、系统地利用医务人员潜能,并综合安排医用设备、人员、环境等来达到提升患者健康水平的目的;而护理质控组是由各科的护士长、护理人员组合而成的,为进一步完成质控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每位组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并参与到各质量管理的培训和实践中,方能更好地完成质控管理任务[3-4]。加之,各质控组的组员不仅是控制者,同时也是受控者,这就要求组员除了需要认真完成自己科室质量管理的工作以外,还要参与到质控活动之中,进而全面提升护理质量;而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组员较强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还能够提升质控组员管理的能力,最终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养[5]。

3.2能够进一步提升医院护理的质量

在医院护理质控组中开展目标管理,不仅能够将各个质控组成员和护理部成员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还能够将护理质控的总目标化小并分给各个质控小组,最后再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的提升,具体体现在。(1)护理部可协同护理质控组一起寻找出影响护理安全和质量的问题,并参与到质量评分标准的制定和创新中;再在经医院OA系统向全员医护人员进行质控指导和宣传,最终提升医院医务人员护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质量控制的效果。(2)护理部还可协同护理质控组深入调研质控管理现状,并建立相应的质控小组会诊制,从而对质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疑问拟定科学的解决方案,提升病区护理质控质量。本次研究中,实施目标管理后的质控护理的质量评分、管理创新、流程再造、护理投诉以及护理纠纷等与改进前对比差异显著(P<0.05),接近吕秀荣等研究的结果;由此证实,在医院护理质控组中开展目标管理,能够降低护理投诉及纠纷的发生几率,进而提升护理的质量。综上所述,院级护理质控组中开展目标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养,进而提高护理质控的质量,有临床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运芳,李昊儒,闫晓丽,等.护理质量指标介导的精准质控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9):2550-2553.

[2]崔瑛,郭玲,郝凯军,等.科室护理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6):458-465.

[3]张艳秋,李永超,赵峰,等.目标管理路径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癌症进展,2017,15(9):1099-1101.

[4]肖瑾,刘影,曹菲,等.护理组长目标管理考核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3):2170-2172.

[5]马丽芸,马海燕,张桂秋,等.目标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4):1979-1983.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7

关键词:护理;疼痛;管理模式

疼痛管理指对疼痛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涉及多学科医护人员的合作,已成为衡量医疗质量的标准之一[1]。疼痛管理及控制不足的影响因素较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模式是主要原因之一[2]。近年来,我国多家医院开始构建系统化的疼痛管理模式,并取得良好效果[3]。护士作为疼痛控制及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全面参与疼痛评估与再评估、疼痛干预、患者镇痛宣教及患者随访工作等环节,因此医院的疼痛护理管理能力会影响疼痛服务质量[4-5]。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构建了以疼痛高级实践专科护士为主导,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为框架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构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

1.1建立疼痛护理管理团队

由护理副院长担任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长,麻醉科主任、疼痛亚专科主任和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疼痛高级实践专科护士担任秘书,组员包括疼痛专科护士、全院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及疼痛护理委员会成员。疼痛护理管理小组职责主要是起草、更新和落实规章制度及监控医院疼痛管理质量等。具体内容:构建规范化的疼痛评估体系,包括入院/门诊疼痛筛查、全面疼痛评估、干预后再评估等;构建疼痛护理宣教流程;构建疼痛治疗风险防范体系,包括镇静反应评估、患者自控镇痛安全评估;疼痛管理质量监控,定期对各科室开展的疼痛评估与再评估、镇痛治疗安全评估等内容进行监控;制订疼痛质量管理计划,开展质量改进项目,包括明确监测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基准对照来源、检查方法、数据收集频度、收集部门、负责人、分析频率等。

1.2开发疼痛管理电子信息化系统

1.2.1疼痛诊疗信息集成模块

医疗系统分为门诊和住院两个模块。初诊及复诊患者门诊病历中设置疼痛评估板选项,医生需完成对患者的疼痛评估才能进行病程记录的保存及药物和检查医嘱的开具;医生对住院患者开具镇痛药物医嘱时需完成疼痛评估文书后才能保存镇痛药物医嘱。自2017年起,全院采用无线电子镇痛泵系统,病区镇痛泵内设定的参数及运行情况(如剩余药量和报警情况等)均能发送至基站及手机APP。

1.2.2疼痛评估随访宣教模块

护理电子病历系统有3个疼痛模块。住院患者模块:系统自动刷新当日需要疼痛专科护士护理查房的患者名单,应用方便记录的评估表、静息痛和活动痛相结合的疼痛评估记录单。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化镇痛档案,自动生成疼痛曲线图,评估医疗镇痛计划落实是否到位。结构化电子随访模块:系统自动筛选出需要随访的癌痛患者,随访者按照设定的结构化癌痛随访表单完成随访,待输入随访结果后系统自动统计分析出随访效果。疼痛质量统计模块:疼痛记录查询时生成单独的疼痛记录单,并按日期与起止时间筛查疼痛质量敏感指标相关内容。

2疼痛护理管理实践

2.1护士疼痛护理分层培训

疼痛护理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被纳入全院护士分层培训计划中。护理部建立新手护士培训手册———镇痛能力及评估能力培训及考核清单,设立疼痛护理翻转式课程,利用移动平台学习包并开展参与式集中讨论。在职继续教育方面,护理部每3年根据疼痛相关的实践指南,更新疼痛护理管理制度和自学包,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并通过评价疼痛护理相关质控指标进一步评判学习效果。此外,疼痛专科护士定期对疼痛护理委员会全体成员进行培训,以传播疼痛护理的知识,提高相关技能,促进高质量疼痛护理管理实践的开展。

2.2高质量的疼痛评估

2.2.1结构化疼痛评估记录

责任护士使用结构化疼痛评估表单对每例住院患者进行系统化疼痛评估,包括疾病史、患者社会心理状况和疼痛强度、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目前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入病房2h内护士完成首次评估,以后每班评估,转科、病情变化时,尤其是接受有创治疗时需要随时评估。护理评估记录中疼痛评分≥4分即代表患者处于疼痛需要及时干预,及时落实药物及非药物的干预措施,做好疼痛相关教育,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做好床边交接班。对于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护士须按评估-干预-再评估的循环进行评估并记录。

2.2.2同质化疼痛护理质量控制

护士长对本病区内中重度疼痛患者接受的镇痛治疗措施进行审核,督查疼痛治疗相关风险评估、措施落实有效性。监测指标包括入院患者初始疼痛评估记录符合率,计算公式为某一时间段内疼痛评估初始记录符合标准的患者数/某一时间段内所有需要初始疼痛评估的患者总数×100%;对于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评估-干预-再评估执行的记录符合率,计算公式为某一时间段内疼痛评分≥4分接受评估-干预-再评估的患者人数/某一时间段内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总数×100%。监测目标要求:初始疼痛评估记录符合率≥95%,疼痛评分≥4分患者评估-干预-再评估记录符合率≥95%。监测方法:采取全院巡查和科室自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查询全部住院患者入院8h内的初始疼痛记录;调查入院24h内疼痛评分≥4分的护理记录。全院层面由疼痛专科护士每半年以横断面抽查的方式对两院区新入院患者的疼痛评估筛查情况进行督查、数据分析和结果汇报,汇报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检查时间、小组成员、目的、检查方法、检查结果、与基准值对照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持续追踪内容及方法。护理单元层面由疼痛护理管理委员会成员每月一次开展督查、分析,找出相应解决措施,并在护士长例会分享,用以促进全院疼痛护理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2.3强调安全的疼痛护理管理

2.3.1监测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的镇静程度

美国疼痛护理管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国内外机构推荐对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进行镇静反应程度(levelofsedation,LOS)评估,防止因镇静程度过深导致呼吸抑制现象的发生。为了确保药物使用安全,医院规定对使用阿片类药物自控镇痛的患者进行LOS评估,LOS评估分为0、1、1S、2、3共5级,其中2、3级需要处理。护士需掌握镇静程度的评估,并识别存在呼吸抑制高危因素的患者。病区责任护士使用结构化病情记录单对每例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进行LOS评估,镇静评分0~3分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列入护理实践指南和病情观察要点中,按患者的镇静程度采取相应监护措施。

2.3.2镇静程度评估质量控制

护士长对本病区内使用阿片类药物自控镇痛的患者进行审核,督查LOS评估的有效性。监测指标为:患者LOS评估率,计算公式为某一时间段内护士开展LOS评估及记录的患者数/某一时间段内所有使用阿片类药物自控镇痛的患者总数×100%;监测目标要求:LOS评估率≥95%。

3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结果

3.1完善了疼痛护理管理框架

通过构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开发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等,为规范化的疼痛管理奠定了结构基础,确保疼痛管理的有序进行;建立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以完善的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同质化分层教育培训为依托,组建严密的质量管理网络,为疼痛护理管理模式提供了组织保障。疼痛护理管理团队建立及开展工作以来,修订疼痛管理制度15项,修订完善疼痛治疗规范20余项、健康教育书面及视频资料10余种;完成新护士岗前培训200余人/年,在职疼痛知识必修培训2500余人次/每3年。前期通过对83位成员的培训,传播疼痛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促进高质量疼痛护理管理实践的开展。

3.2疼痛护理管理质量结局评价

3.2.1提升护士疼痛护理能力

护士的疼痛护理能力体现在疼痛评估及对各类镇痛质量的维护中,通过规范化的疼痛护理管理实践,疼痛评估准确性不断提高,其中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护理记录中评估-干预-再评估执行的记录符合率、疼痛干预方式分析的关注度逐年提高。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新入院患者疼痛评估达标率≥95%。疼痛护理记录中关于严重疼痛的患者给予有效及时干预,其中2018年10月的疼痛评分≥4分的干预及再评估的项目记录符合率为100%。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术后静脉途径行自控镇痛患者13000余例次,65例次发生LOS2级、呼吸频率≥8次/min,12例次发生LOS3级、呼吸频率≥8次/min,因护士监测到位和及时干预,77例患者均转为LOS0级或1级,未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临床实践证明,护士对使用阿片类药物患者进行镇静程度的监测,可以有效防止呼吸抑制的发生,且一旦患者有发生呼吸抑制的趋势,护士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3.2.2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

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主导分层整群抽样,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疼痛相关条目包括疼痛治疗方案告知、疼痛干预及时性、健康教育及对镇痛效果满意度4个维度总和共计100分。2018年至2020年疼痛相关满意度平均分>90分。

4体会

4.1基于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可提升疼痛护理效率

本研究通过疼痛管理制度建设,培养疼痛学科专业人才,持续监控疼痛敏感指标,落实疼痛治疗相关风险防范流程,提供急慢性疼痛相关健康宣教等工作,建立了并逐步完善框架化且可复制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基于信息系统的支持,使得全院患者的疼痛评估、知情同意书、镇痛计划及宣教随访相关记录统筹共享,有利于多学科医护人员及时获取患者镇痛信息并各司其职,提升了疼痛管理的效率。

4.2以专科护士为主导推动规范化护理实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06年创建无痛医院,是国内较早建立专职急性疼痛管理团队的医院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较早开启疼痛护理在职继续教育的医院之一。团队主导的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急慢性疼痛管理中心、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医院建设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各省市护理学会通过成立疼痛护理专业委员会及开展疼痛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对疼痛护理管理模式中结构要素、过程要素、结果要素的指标仍在不断探索及完善中。

4.3探索适合综合性医院的疼痛护理管理质控监测体系

护理质量控制汇报范文8

关键词: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多终端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护理管理;护士培训;护理考核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明确提出,要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和护理服务形式,使护理管理更加科学化、信息化和专业化。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2],详细阐述了推动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发展的7个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包括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科技正通过改变传统寻医问诊方式,重塑医疗服务新业态。其中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护理管理带来益处与提升,一系列基于信息系统的软件被开发并应用于日常护理质量管理与监测[3-5]。基于这些信息系统,护理管理者能够实时收集到质量管理需要的各类数据并快捷完成统计分析。本研究整合原有的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及流程等资源,基于现有护理信息系统平台(医惠护理管理系统)进行功能升级,构建基于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的“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功能模块,应用于临床护理教育及实践,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为1所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汾阳院区实际开放床位374张,护士337人。选取我院汾阳院区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264名护士应用传统专科护理技术管理模式,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261名护士应用基于多终端信息系统的眼耳鼻喉科专科技术管理模式。入选标准:临床一线护士,需参加专科护理技术培训及考核;排除病假、产假或事假等不在岗的护士。

1.2管理方法。1.2.1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的开发。2018年始,眼耳鼻喉科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信息系统由我院护理部联合上海医惠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在开发及试用过程中以解决临床护士的护理技术管理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如何进行护士的各级培训、考核和管理,提升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根据临床科室的实际应用对上述目标实现情况及护士对各终端的可操作性、便利性等反馈,不断完善该系统。1.2.1.1多终端信息系统设计。组建包括信息人员在内的研发小组和专家小组。研发小组由1名研究者、2名护理研究生、1名护士长、1名高年资护士和1名信息工程师共6人组成,负责终端设计。专家小组由6名院内外护理管理人员、信息工程师和工作10年以上的一线临床护士组成,负责审核评议多终端信息系统设计初稿。参阅国内外文献及指南,形成包括多终端的后台管理模块(护理部管理员端)、业务系统模块(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业务系统模块(护士长端)三级管理模块初稿。经两轮专家小组会议,从政策依据、实用性、可行性、便利性等对初稿进行评判、修改,形成多终端信息系统设计修订稿,交由计算机专业人员研发使用。1.2.1.2系统技术架构利用现有的护理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开发:该系统采用Asp.netMVC技术框架,基于Razor的语法解析器,数据层使用Ibatis.NET框架。该系统能在院内局域网和院外网络下运行,并在最初PC端数据读取模式下开发升级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即支持PAD端和手机App终端的信息共享,三者平行运行。拟在原有护理管理系统中开发完成专科护理技术信息化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形成多终端的专科技术操作“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管理模式,实现专科技术视频、文字、标准等信息上传下载,考核成绩录入等功能。1.2.1.3系统模块及功能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包含后台管理模块、业务系统模块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业务系统模块护士长端三级管理模块。模式具体运行方式:①后台管理模块即护理部管理员端。此模块主要管理整个系统的运行并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教育管理”“统计分析”“参数维护”等功能。“护理质量控制”功能可实现护理操作技术的质量控制,可直接查询每月护理技术管理小组质控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次月跟踪反馈内容。“护理教育管理”功能可实现操作培训的组织及考核成绩管理,使用者直接查询相关操作记录及各层级护士临床护理技术考核成绩。“统计分析”功能可实现质量检查情况分析,汇总三级护理质控管理模式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进行相关分析。参数维护包括各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专科护理技术考核标准及操作视频等。护理部负责后台维护。目前已完成20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28项眼科专科操作、22项耳鼻喉科专科操作、5项急诊操作及42项手术室专科操作等内容的维护。②业务系统模块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此模块可在多终端(PC端、PAD端、手机App端)运行,主要功能有“操作考核”“教育培训”,其中“操作考核”功能可实现全院各科室、各能级护士进行不同类型的临床护理技术的无纸化考核及计分;“教育培训”功能可实现全院临床护士参与专科护理技术线上培训,且电子化签到、考勤管理智能化。③业务系统模块护士长端。该模块可在多终端运行,有“操作考核”“教育培训”“资源下载”等功能。前两者与护理技术管理小组端类似,“资源下载”功能可实现各类护理质量检查标准、专科技术操作考核标准及操作视频等内容的共享,便于科室考核和碎片化学习。1.2.2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的应用。①护理部:统一制定并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视频、标准、流程),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督查部门的培训完成情况,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护理技术管理(护理部层面)各类资料录入,监控系统内数据。②护理技术管理小组:落实护理部各项培训及考核细则,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答疑活动,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护理技术管理(小组层面)各类资料录入,向上汇报护理部,向下反馈部门护士长。③护士长:组织并落实部门层面各类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护理技术管理(部门层面)各类资料录入,向上汇报护理技术管理小组,向下反馈护士。④护士:根据护理部要求,自主选择任意终端的信息系统,完成每年护理部规定的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实现在线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视频学习、流程及评分表查看、考核成绩查阅等功能。同时可多终端自由选择参与护理部各类业务学习方式及时间。

1.3评价方法。多终端信息系统应用前后收集以下资料。①护士的护理技术考核达标率和能级进阶成功率:护理部每年12月举行1次全院护士护理技术考核,考核成绩≥85分为达标,护理技术考核达标率(%)=(护理技术考核达标人数/考核总人数)×100%。此外,护理部每年6月举行1次护士能级进阶考试(如N0转N1、N1转N2、N2转N3等),要求理论和临床操作能力均≥85分即为进阶成功,护士能级进阶成功率(%)=(能级进阶成功人数/进阶总人数)×100%。②护士满意度:采用护士执业环境测评表[6]评价,每年应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对全院护士进行执业环境(含在职培训模式评价)满意度测评和结果分析。该测评表相关条目得分越高,说明护士对在职培训相应管理模式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率进行描述,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应用前后护理技术实践考核达标率和护士能级进阶成功率比较。见表1。

2.2应用前后护士满意度比较。多终端信息系统应用前护士满意度(84.46±4.24)分,应用后为(90.67±2.33)分,应用前后比较,t=20.76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应用多终端信息系统提升了护士专科护理技术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护理信息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医院管理层的关注[7]。在大数据时代下,构建高效创新的护理信息化管理模式势在必行[8-9]。护理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能快速收集、大量储存、灵活处理和检索显示所需的动态数据资料,可以为护理部和科室质控运行提供全面和自动化的管理与服务[10]。但目前我国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11]。我院护理部开发的“护理部-护理技术管理小组-护士长”三级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应用于临床护理教育培训及实践证明,对护士专科操作技术培训效果显著,护士的护理技术实践考核达标率和能级进阶成功率显著提高(均P<0.01)。这与国内目前护士临床操作培训的核心理念相符,认为常用的护理技术训练视频对护理教学具有积极作用[12]。护士可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重复性地播放操作视频并不断强化训练,从而提升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与此同时护士的绩效考核均与能级相匹配,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3.2护士对多终端信息系统总体满意。表2显示,护士对专科护理技术管理多终端信息系统的使用满意程度较应用前提高,认为灵活自主的学习考核方式顺应现代快节奏工作生活。在临床实际中,各类护理技术培训及考核工作渗透至各个工作环节与班次,传统的统一培训或科室带教老师培训考核模式,对受训护士个体化需求照顾不足,因此造成临床护士的不满意;而新的模式解决了这一矛盾,显著提升了护士满意度。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