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技术范例

医学创新技术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1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被科学技术频繁刷新的时代,学习、工作、生活正在被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医学也不例外,医学检验技术作为一个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和融合的学科,受科学创新技术的影响比其他医学学科会更大,全自动化、智能化、流水线式的仪器和检测技术层出不穷,这在节约人力劳动的同时,也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如若从事本行业的人员意识不到本行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意识不到自己如果不与时俱进地增加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头脑和能力就会被淘汰的局面,已参加工作的人员很可能会滞步不前、无所作为,没有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可能面临择业难、新工作无法胜任。因此,要想避免以上不良状况的发生,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做好应对本行业高科技化、高智能化环境的准备。在未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紧跟行业、时代的前沿,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科技创新能力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具备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在工作过程中从容不迫,才会有一番作为。然而,根据笔者从教以来的观察和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所欠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和次数也是屈指可数。从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来看,对自己本行业没有危机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很欠缺。因此,作为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重任的高校教师,笔者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本行业目前是一个怎样的高科技行业,有责任、有义务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在毕业面临择业时和参加工作后有更雄厚的实力。本研究针对本人所在高校的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在校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研了影响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因素,并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提高其对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问卷调查情况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校医学检验技术2016级、2017级、2018级在校本科生,共301人。由于2019级刚入学一个学期,对科技创新了解尚浅,故未纳入研究。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学生情况、教师情况和学校情况。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最后通过网络平台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归纳。问卷共发放301份,收回289份,回收率为96.01%。

1.3调查结果

1.3.1学生情况

参与调研的学生中,女生与男生比例约为4?1,这与实际情况中,女生人数本身偏多有关。调查结果显示,91.53%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十分必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可帮助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开阔视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等。然而只有16.1%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参加了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学校每年下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自主立项研究、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类的并不多。而且,参与科技创新学生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是研究报告,单独和获得奖项的仅有6.8%。此外,本研究也调研了研究对象是否在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下载、查阅过文献,结果显示80.51%的学生只是偶尔下载、查阅过,有11.02%的学生从来没有下载查阅过文献,这也是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参与不高和成果不理想很重要的原因。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是为了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将来就业竞争力、为将来读研做铺垫等,说明其能正确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其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于没有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其原因大部分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35.59%)和不知道如何开始(36.44%),其次是觉得自己没有机会(13.56%),说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至关重要。

1.3.2教师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任课老师从来没有(33.05%)或只是偶尔(54.24%)主动征集过让学生参加其研究课题,大部分老师只是偶尔(66.95%)在课堂上开展过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教育,只有22.88%的老师会给学生开展此方面的教育。而且,大部分学生(66.95%)认为他们不太容易找到科研活动的指导教师。以上均是造成本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指导教师当中,有部分指导老师(47.46%)没有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的专项培训;61.86%的指导老师没有帮助学生撰写和;只有46.61%的指导老师能够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从事课题研究,有一半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不够细致。以上均是导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和不易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

1.3.3学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94.07%)认为我校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工作比较重视,有专门管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对已审批的科研项目,大部分(78.81%)均会有基金扶持;对于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或获得科学研究成果的学生,均有奖励,奖励力度也比较大,有荣誉奖励、金钱奖励、学分奖励、提高评优评先资格、增加推荐就业机会等。然而,大部分学生(59.32%)反映我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还有待完善,学生科技创新氛围的氛围不是很好,这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原因。此外,超过一半的学生(55.08%)认为,学校举办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的次数还有待增多。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可看出,除学生本身的科研意识不高、对开展科研没有头绪以外,教师的宣传、教育、专业指导以及学校的管理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2.1学生因素

2.1.1学生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普遍认可,也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非常有必要,但其本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并不强烈,在行动上也并未表现出对科技创新的热衷。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宁愿把时间浪费在玩游戏、上网、看网络电影上,也不愿意多花些时间在专业课的学习、科学文献的阅读上。他们虽然身处在一个不断被科技改变的时代,但其并未强烈意识到科技正是他们这些青年一代所承载着,总觉得科技很遥远,自己做出科技创新似乎不太可能。这种心理会在潜意识里让他们对科技创新并不太感兴趣,更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机会参与科研。

2.1.2学生的文献检索和搜集信息能力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或者只是偶尔会在网络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下载、查阅过文献,说明其平时很少在网络数据库搜集文献和相关专业知识,其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如课堂、教材或网络查询等方式。若学生能够习惯于在网络数据库中搜集文献和专业知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科研素养和对科技创新的参与度。

2.1.3学生对科技创新认识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反映其未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部分的原因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和不知道如何开始。这说明学生没有充分认清科技创新活动,他们认为科技创新只有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才会完成的事情,他们一个尚未毕业的本科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其实科技创新无处不在,也不是只有科学家或者高学历的人才能完成,科技创新有大有小,有普通有高端,有成功也有失败。对于本科生而言,只要能够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素养即可,即便实验或课题失败也无关紧要,他们所要学的是科研的方法、思路和初步的科技报告撰写能力。只要跟随老师或同学或试着申报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踏踏实实地学习、实践、研究,他们就会认识到科技创新并不难,做起来也不是毫无头绪。

2.2老师因素

2.1.1老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和督促力量不够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老师很少主动征集过学生让其参加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和教育不足。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不仅担负着传授科学知识和传播学习方法的责任,也担负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不足为奇,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来教育和开导。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科研方法、科研能力,都需要老师来引导和培养。这除了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之外,邀请学生参加自己所主持的项目或课题也能够很有效地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2.1.2指导老师对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指导不够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只有部分的学生科研指导老师能够做到全程耐心细致地指导,有不少老师只是偶尔询问课题进展,或只是辅助修改文字性的材料。学生从事课题研究,势必有很多操作技能、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和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知识不全面,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学生开始课题研究之前,给学生详细的讲清楚或开展此方面的培训,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老师开展了此方面的专项培训,有近一半的指导老师没有开展,这就会导致学生课题研究进展不顺利或实验结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是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的书写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陌生,而这些又是课题研究成果很重要的呈现形式,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其撰写和发表。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撰写和。以上情况不但会影响学生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和成果的诞生,还会导致学生继续参加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

2.3学校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非常重视,而且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或取得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的扶持力度和奖励力度都很大,说明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可很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但根据学生的反映,仍有两个方面需要完善。

2.3.1学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待完善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条件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医学检验技术行业而言,学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上的硬件设施和科研条件不及医院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若学校能够改善本专业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条件,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会有所提高。

2.3.2学校举办的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的场次不够频繁

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除了教师要做好之外,学校的作用也是很重要。但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等,开展次数不够多,说明学校的宣传教育还有待提升。学校可经常性地邀请校内外科研专家给学生开展教育讲座或论坛,或者让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典范,给学生开展讲座或交流。通过这些方式可很好地解开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疑问,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意识和动力。

3促进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对策分析

从以上影响因素中可看出,学生、教师和学校均会影响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动力,故若想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均要做出努力。

3.1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到科技创新,才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因此,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度的第一步。这就需要教师担负起此项任务。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经常性地给学生灌输科技创新的理念和重要性,结合专业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自己所学专业的方方面面,如若自己不与时俱进,会逐渐被淘汰。在校期间,学生的自由学习时间相对充足,学生可充分利用在校的这段时间,锻炼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哪怕是从写一篇综述开始。在校期间,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之后,在参加工作时才会更有底气,更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3.2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要想从事科技创新研究,基本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必不可少,从事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查阅当前的研究状况,或借鉴他人在此方面或相近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方法。但实际情况中,学生在此方面比较欠缺,大部分学生对文献信息检索比较陌生,还不习惯于在网络数据库中去寻找知识和解决专业问题。这除与学生本身学习态度有关外,学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可将《文献信息检索》设为必修课,加强对本门课程的考核力度,让在校本科生都能够具备基本的文献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

3.3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能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开始和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说明学生们对科技创新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如何开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来引导。老师们可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来,做些简单调研、信息查询、数据整理、协助自己开展实验研究等,老师正可借此机会对学生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如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样手把手地教学,会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

3.4提高教师科技创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的承载者,如若教师自己的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就很难给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提高自己本人的科技创新意思和能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很重要。只有自己有了较高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才有能力更好地给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指导学生;只有自己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才会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教育,才会愿意教会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无论教学工作多么繁忙,教师都要抽出些时间来开展科技创新研究,高校里供教师开展的科技创新机会和平台都比较多,教师要充分抓住和利用这些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本科生也很重要,在自己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3.5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从调查结果中可看出,部分指导教师并没有在课题研究前给学生开展操作技能上的培训,并没有全程细致耐心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这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课题实施不理想或成效不明显。以上说明,指导教师并没有尽职尽责。指导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不能对自己的学生放任不管。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研究比较陌生,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有时学生又不好意思询问老师,需要指导老师定期对课题研究检查、验收,及时解决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指导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撰写和,这是以后其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也是其课题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大部分没有撰写和的经验,需要指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指导老师做到了尽职尽责,学生才能在课题研究中收获最大。

3.6学校完善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觉得学校供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条件有待改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个智能化、自动化不断提高的专业,医院中的各种仪器设备都蕴含了很多高科技的技术,因此要求学生也必须有一定的科技创新素养。但学校的科学研究条件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和不全面,这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能与时俱进,也会限制学生的眼界。如若学生能够改善学生的科技创新条件,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也会更加容易出成果。

3.7学校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讲座、论坛、学术报告,学校开展的并不频繁。本校教师的教育和引领作用固然重要,但学校的宣传和教育也很重要。学校可经常性地邀请校内外科研专家给学生开展教育讲座或论坛,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自己学业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也可选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学生典范,给学生开展讲座或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顺畅,他们的思想、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比较相近,沟通起来效果会更好。通过这些方式可很好地解开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疑问,而且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学生也能够从中学习到很多先进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学校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教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学生本身要能够吃苦、钻研、勇于创新,只有这样,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春潮,齐婉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其促进对策_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5:148-149.

[2]崔文彬,赵俊豪,等.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素质教育,2016.

[3]徐婷.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以Y大学为例[D].扬州大学,2012.

[4]蔡雅萱,马丽媛,陈立娜.高校本科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调查研究[J].学术探讨,2011,5:204-205.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2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

开展高职教育相关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够通过教育培训,更快地融入到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去。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响应新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新举措,是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必要性

(一)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必然成为时展的需要。在博鳌论坛2018年会上曾经提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可见创新在引领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而艺术设计本身作为一门极富创造性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当紧密联系艺术发展的特点,研究艺术发展的规律,结合艺术教学的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教学目标。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设创新与改革课程以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提到,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技能培养是重中之重。在大会上还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创新和创业始终密不可分,创新是创业的核心,创业是创新的一种特殊的体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将两者相融合,从而使学生能够成长为综合型人才。

(二)开展“双创”教育是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适应就业竞争的需要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意设计类相关产品已经成为主流,而学生需要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创意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高职院校不重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便会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就业能力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根本性条件,高职学生通过参加创业活动可以深化其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技能,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养成吃苦耐芳、敢于创新的职业观,可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双创”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个人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从而使得其在就业求职中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提高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吸纳更多的学生进入到创业的企业中去,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

(三)大力推进“双创”教育在国外高校早已形成共识

国外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早,在“双创”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国外的高职院校的经验积累都非常完备,形成了一整套的科学体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涵盖了创业前期构思、融资及管理等方面的主干课程,还涉及到法律、领导才能、营销等方面的辅助课程。无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马克•扎克伯格创造出的庞大的名为“Facebook”社交网络,还是英国剑桥大学在创业教育领域的独特作为,都可以总结为一点:国外著名高校目前都在倾力专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其可以在千变万化的新经济体系中站稳脚跟。国外的地方政府也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政策积累、人才供给、制度设计、空间满足等方面都给予了较大支持,尤其是在制度设计上,通过务实有效的做法和落地的激励政策使得高职院校、企业都愿意投入资源和精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主要策略

(一)专业课教学与创新理念相结合

在项目化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创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我们以艺术设计课程中常见的一门课程“展示设计”为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相关项目的训练时,通过在项目化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方式,以每年学校开展的工商模拟训练为实践载体,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该适当地对一些展示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其次,教师应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展开互动探讨发现创新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创新的理念,激发创作灵感。除此之外,开展项目化教学,主要是通过工商模拟训练活动,进行摊位设计项目展示和研讨,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专业知识,探讨相关问题,发现客观规律,培养专业技能。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在课下自主设计摊位展示稿,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稿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行修改和进一步完善,达到提高设计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设计稿,由学生进行自主点评,提高学生的鉴识能力。还要要求学生能够独自完成设计方案的制作和设计总结的书写。这样根据真实的项目作为案例来开展教学的形式,才能够称之为项目化教学,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明白产品的设计要和企业的文化、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有机的结合,使得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设计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培养展示设计师的创新方法之一。

(二)专业课教学与创业观念相结合

教师在项目化专业课程中除了进行创新理念的渗透,还应当渗透创业的理念。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创业思想,树立创业观念,形成创业思维。在这里仍然以展示设计课作为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展示策划的同时,添加创业者的相关内容。以一个工商模拟活动当中的展示摊位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创业者的角色进行展示摊位的设计以及创业方案的规划。还可以让学生自愿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的合作和分工,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内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利用产品定位、市场分析、盈利模式等与创业相关的内容相结合,使大家能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形成详细的方案,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讲解分析,共同来讨论设计方案的优点与缺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在讨论中进行创业知识的渗透,讲解如何规避风险和达到创业成功的最终目的。通过讨论,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以这种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创业知识,形成创业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得专业课程能够和创新创业相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教学成果的考核,这样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掌握技能的水平。例如,可以利用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测。在平时的展示设计专业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设计方案练习,在平时给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的分数评价。在全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每一个学生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日常成绩,教师可以将这部分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考核。除此之外,教师在期末考核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除了理论考核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完成整套设计项目,来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的核心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更加公正的评价。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

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在艺术设计工作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才能够练出真正的本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项目化实训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通过实训教学的形式,利用艺术设计工作室来开展教学。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工作室采用教学和生产结合的形式,通过与企业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工作室负责企业的设计业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任务的分配,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独立设计的方式,来承接中小企业的设计任务。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项目,从而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计方案。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开展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使得教学和生产能够得到有机的结合。

四、结语

总之,增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并不断创新,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33-35.

[2]刘艳青,王立鹏.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5(7):238-239.

[3]秦?.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3(24):49-49.

[4]邵丽平,姚蕾.提升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6(23):121-122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4

【关键词】网络信息平台;艺术设计;创新创业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高校汇聚了许多优秀的知识青年,是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领域与范围与其他专业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网络信息平台下,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改革措施及未来展望。

一、当前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践能力较差。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已经陆续设立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不能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难以区分与传统课程的区别,拘泥于课本,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束缚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难以取得成效。

(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不够完善,在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课程难以吻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教育缺乏相关的实践平台,形式落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流于表面。同时缺乏实践型的教师进行授课,只能沿用学校理论性较强但是实践能力欠佳的“学院派”教师授课,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际真实案例的讲解与施工工程的指导,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成长。

(三)创新创业概念混淆。某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对于“创新创业”这个名词的概念发生了混淆。某些高校是为了设置而设置,在课程设置前并没有对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查,盲目设置,搞形式主义,并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没有为学生提供优良的社会资源,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二、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创新创业发展。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了大家所提倡的模式,但是在真正运作后,发现其中也伴随着一定的问题。如由于学校和企业在地理上的差异性,在以往的模式中往往是输送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这种形式缺乏监控,学校难以确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过程和反馈,同时也只能针对高年级学生采取该种形式。再如某些企业是在硬件和软件上给予学校一定扶持,但是此种形式存在滞后性与不稳定性,学生难以在学校得到社会市场发展的实时信息。在当今信息社会发展下,网络平台得到了迅猛发展,仅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针对家装市场的酷家乐、家装e站(阿里巴巴淘宝网)、尚品宅配等网络平台的大量出现,不仅拓宽了用户在选择家装设计公司的范围,也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引入了新思路。学校可与网络平台签约,将网络平台引入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安排专门的实践原理环节,学生通过登录网络装修平台,了解在现阶段中,社会上流行的设计风格、陈设、施工工艺、施工材料预算等,并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学习环境设计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能够快速直观地理解环境设计的知识,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基于网络平台学生个人自主的创新创业。在现阶段,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店、淘宝店等新兴事物迅速普及,我们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措施下,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一些时尚新颖的生活日用品,并联系厂家生产,在网上进行售卖。如学生设计的相框、T恤、耳环、手链、戒指、钥匙链、杯子等充满设计感的时尚用品,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形成文创作品。再如现在很流行的网络直播平台,某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自身能力的专精后,进行网络直播。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画画、设计创作作品等的现场直播,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创业。

(三)形成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以上基础上,通过专业设计课程、第二课堂等建立针对性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完整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将艺术设计专业通过专业方向进行分类,设置有针对性创新创业课程。如陶艺设计课程、首饰设计课程等,聘请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辅导,学校教师监控,并为学生联系厂家和买房,拓展学生的社会资源,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就业平台。

三、结束语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开创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王英.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0).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影响

临床医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好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还应当自主学习并尽可能多地掌握渊博的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逻辑学以及人际关系学、教育学和外语知识等,以便将来走向社会真正肩负起人类健康、幸福、繁育、昌盛的使命[1]。自主学习能力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现代临床医学生渴望自己主动探求知识,自主思考实践,渴望以自己为中心成为学习的领导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些都是临床医学生本能的求知欲。而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高素质临床医学生,是党的“”提出的全民健康战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真正能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能够持续其学习过程及深造的重要环节。

1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与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在临床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医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渠道、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出医学生对获得知识的强烈兴趣与欲望,把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放在中心位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使临床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医学实践中掌握主动,才能使临床医学生真正热爱并自主学习原本以为枯燥的医学知识。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把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自觉变成自主学习的终端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及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索学习需要的医学信息,并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观点通过朋友圈、QQ、微信、微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分享、交流,进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以前制约课堂的“顽疾”变成自主学习的“助手”[2]。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融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为一体,进而使每一名临床医学生除了课堂学习,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临床知识的自主学习。泰山医学院的“超星”线上课程就有大量资源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种多渠道多手段多层次的立体资源,可以使医学生拓宽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收集,并加强自身素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不断增强的多媒体性能,高速通达的网络、快速的信息交流、各种崭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现代临床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可以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将医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医学实践创设信息化环境,把需要学习的大量医学、社会、人文、伦理等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视觉化、具体化;从而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并且可以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成为激发学习兴趣的载体、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以及合作学习的催化剂,让现代信息化环境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自主学习中,从而使自主学习更加高效。进而最终达到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2现代信息技术在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意义

2.1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增大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容量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使临床医学教育得以快速的蓬勃发展。2012年以美国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大学首创的天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在全球迅速兴起,并以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及形象化的全新教学方式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冲击着中国的大学,使国内各大学都在加快教学改革的速度,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以顺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但传统的医学教学中,课堂上学生成了老师的牵线木偶,老师机械地在黑板上书写繁琐的知识点、讲解抽象的重点内容,往往让学生觉得既枯燥又无味,慢慢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借助计算机按照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心得体会甚至经验教训,得心应手地把图文、影像及动画既清楚、规范又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屏幕上,加大了知识容量及知识传播的速度。临床医学生也可以突破课堂限制,随时随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多渠道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2.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带给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便利与直观感受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既为医学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又加速了信息的产生与传递[4]。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可弥补医学教学中特别是基础医学、社会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等抽象、枯燥、标本与实验动物不充裕的诸多缺点,将原本陌生枯燥的医学书本知识用图片、录像、动画、声音等图文并茂、生动鲜活地展现出来,调动临床医学生的各种感官,自主地、高效率地、充满兴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可以使医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为医学生未来真正进入临床以及以后的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3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临床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包含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巨大的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量,具有高速度、大容量、集成化和平台化、直观与形象化、智慧化与以人为本等特点,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不再是工程师和专家才能掌握和操纵的高科技,而开始真正地面向普通公众,为大众所用。医学生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变成具体的视听形象,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多角度轻松舒畅地接受内容,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克服紧张心理,饶有兴趣且形象自主地学习现代医学知识,真正成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2.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临床医学生可实现个体化差异化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巨大的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量可以构建出一种理想的适合自己的个体化自主学习的内容与环境,现代信息技术使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就可得到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让医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热衷的医学领域,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临床实习提供了各种逼真的教学场景,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发现探索能力,从而体现其主体作用并获得个体化差异化发展。

2.5临床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可为开拓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通讯能力,可以使临床医学生方便地协作学习,获得线上线下与老师及同学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同时培养临床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协作精神。现代信息技术包含的巨大网络技术信息量,使得每名临床医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到不同的内容,而且完全可能对同一个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促进医学生多思考、多研究、全方位思考问题,使学生不只是停留在所学内容的表层理解上,而是要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究和创造[5]。这样,医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为了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有意义的创造活动。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医学教学结构发展的网络化,也实现了医学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及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这种整合作用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在基层医院教学实践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确切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隽,冯友德.试论临床医学生的知识储备[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8,7(7):99-100.

[2]雷蜀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学习圈”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10(5):292.

[3]王士霞,陈娓.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2):1144-1146.

[4]李海权,刘继东,苏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继续教育[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4):71-73.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育;信息技术;标识设计与绘制;创意创新

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不应该缺失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在中职学校。平面设计课程注重体现创新创造思维,作为实训课教师,应当通过项目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将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根植入学生的脑海。我校长期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变为学习任务,将工作岗位转化为学习岗位。本文中所引用的案例就是一个真实的企业项目任务:为某市著名的文化活动仲夏音乐节开幕时间设计墙体提示标识。我将它转化为实训课内容,和我的学生一同开启了标识设计与绘制之旅。

1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入手进行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

为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选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面设计创意与制作》,内容选自项5:标识设计与制作。主要介绍标识设计技巧及创意思维的培养。共4个课时。

1.2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平面设计专业2016级学生。已学知识包括美术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多种平面设计制作软件等内容。在以往的实训课中该班级学生对完成企业项目充满热情。但学生的创意思维较为薄弱,在标识设计技巧方面经验尚浅。

1.3教学目标

本项目要求学生懂流程、能创意、会设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标识创意设计思维及6S管理素养。

1.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设计富有创意的音乐节开幕时间提示标识作品;教学难点:结合标识张贴的实际环境对作品进行深度优化。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企业真实项目”为主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以“做中学,学中做”为理念。采用项目教学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以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内驱力,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解决教学重难点。具体流程梳理如下:1.接收工单学习微课;2.收集资料初绘标识;3.激趣导入,训练创新创意;4.VR助力教学,优化作品;5.展示作品,多元评价;6.项目拓展追求卓越。六大实训环节紧紧相扣,层层推进。

3与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相符的教学过程

1)接收工单、学习微课。课前,在学习平台上真实企业工作项目:为某市著名文化活动仲夏音乐节设计开幕时间墙体提示标识。为配合学习,微课视频,重点讲解标识的概念与设计流程。推送导学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完成小组分工。2)收集资料、初绘标识。各小组分析项目,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资讯添加到自己的电子书包中,电子书包提供共享功能,方便学生协作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初稿设计。按时完成初稿设计的小组将获得“知星”标识。教师将学生的初稿作品添加到现场720度全景图中,足不出户就能观察到实际应用效果。邀请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用“说一说”功能平台发表看法。3)激趣导入、训练创新创意。进入课堂,连线企业负责人,结合全景应用效果,对初稿的作品进行点评。企业负责人指出问题:创新创意是学生初稿作品中的薄弱环节,同时应注意标识与张贴环境的协调性问题。创新创意并非天马行空,找准方法,才能有的放矢。激趣导入实训教学:教师播放《开学第一课》中为冬奥会征集会徽的视频片段。主持人撒贝宁在白板上画上了一个黑色方块作为会徽,他解释为:雪中送“叹”!继而展示2018年被评为“最佳标识设计”的香蕉皮防滑提示标识。教师结合案例示范如何进行发散型设计思维导图绘制,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形、颜色等建立链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这是企业实际工作中的首要环节。本项目中“时间”和“音乐”都是抽象的概念,教师引导各小组进行头脑风暴,并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用各种不同材料设计塑造出代表“时间”和“音乐”的形象添加在思维导图中,在训练与创作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感。让创意落地,是实训教学的关键,投影演示核心技能——利用数位板进行标识绘制操作。学生观察演示、结合思维导图修改方案,分工协作,设计绘制作品。为确保学生边学边做,在实训学习平台提供三大设计软件的经典案例教程,方便学生随时参照学习,解决软件操作技术问题,并配备丰富的设计素材资源库,供学生随取随用。化虚为实,推陈出新。突破了教学重点。4)VR助力教学,优化作品。如何结合现场环境对作品进行优化提升是本课的难点。难点教学中,将初稿作品添加到实景中,制作成虚拟VR场景。各小组成员佩戴VR眼镜相互评价作品的实际应用效果,置身其中,在找问题中提升技能。一轮评价后,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及标识设计的规范,引导学生给出修改建议:“表盘中的数字用音符代替,将指针用吉他等乐器代替,进行置换同构。”并提炼了标识设计的用色技巧——“相看两不厌”,相看即看环境、看主题;两不是即不用低饱和度,不要用互补色;验即最后检验印刷出品色彩与设计稿之间的色差。讲解标识文字使用标准,要使用清晰明了的简体字。师生提炼标识版式设计的技巧——源源本本。即源—主题元素外形,源—张贴场地要求,本着创意,本着灵动。进而得出本项目工作中应体现出仲夏音乐节的时尚潮流感。随后,各小组对作品进行深入优化,利用学习平台上的智能色彩搭配的版块,自动帮助分析最佳的配色方案,配色不再成为难题。学生通过平台上的字体生成模块,选择出了最合适的字体。打磨作品细节,调节版式构图,至此突破了教学难点。各小组在学习平台上使用色彩优化功能,分析实际喷印出的效果,尽量减少印刷出品色彩与设计稿的色差。至此,各小组的作品已全部完成。5)展示作品、多元评价。在平台上连线企业负责人,利用720虚拟实景平台,模拟自然光线及天气条件,各小组作品,进行展示。“我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时针和吉他的结合,既表现出时间的概念,又很巧妙地融入了音乐的元素,两种元素相辅相成,达到我们预期的设计效果。”企业可看到最终实景应用效果。最后,师生梳理总结工作要点,即“诚心,匠心,信心”,学生在平台上对本课内容及教师教学进行评分。强调6S管理规范,完善提交任务工单。6)项目拓展巩固提升。课后拓展性作业:将标识设计出多种实际应用效果,为音乐节的衍生品设计做准备。

4教学亮点与反思

信息化技术应当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开发了配色App,可以采集生活中的色彩,让学生在日常中积累配色经验。我们还应当注意让学生在享受智能化便利的同时避免对智能工具产生依赖,鼓励匠心独运,锐意进取,培养新时期创新创业型人才。标新立异,识微见远。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为培养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崔文豪.全景摄影技术初探[J].参花:上,2017(4).

[2]王子?.全景摄影技术探究(上)——拍摄篇[J].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7

关键词:VR技术;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VR技术逐渐引入社会各个领域,VR技术受到相关领域的重视。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里提到“要将VR技术列入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开展,正式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全国高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前,VR技术的引入能够很好的辅助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能够为培养出更多社会应用型人才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一、虚拟现实(VR)技术基本内涵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简称VR技术,指的是由人、计算机网络和现实的世界等人工界面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的虚拟环境,人们在这种虚拟环境的三维环境中使人们不自然地对虚拟现实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的作用,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技术具有“3I+M”的基本特征即沉浸感Illusionof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多感知性Multi-Sensory四个基本特征。VR技术的这种沉浸感又被称为身临其境感。通过VR技术混淆其参与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无法区分是虚拟和现实的存在,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将虚假与真实混为一谈。交互性是指用户与虚拟环境中各种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在VR技术支持的特定环境中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拾取一个球,感受它的存在和重量,并在将其放在地面上后将其弹起。构想性是指用户在虚拟世界中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即使发现现实世界中可能不存在的东西,在虚拟世界中我们也许能够见到它,这样人们就可以在想象的空间中观察和感受更多的领域,并能够创造他们能想到的任何环境。

二、传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行,社会对当下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理念、实训课程、授课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数字艺术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课堂上,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以PPT,视频或媒体课件为主,课堂教授的数字艺术设计的表达手段主要以传统的平面布局,效果图和动画摄影为主,教授教学方法和视觉手段表现差,细节不能充分反映,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和所涉及的内容以老师为中心的讲和做,学生听,这是一种相对单向的学习模式,在这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独立的学习方法和自主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案例过于陈旧,以及过多的经验性的总结,时代性的作品较少难以体现创新性

(二)实训课程课时量不足。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在课程时间上的限制,以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实践水平的培训课程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培养目标,而在随后的现场培训中,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能够发挥作用,但是仍然有很多技能无法实现,在学校期间缺乏实训,不够全面。虽然许多高校数字艺术设计专业都设置了一些实训,但由于教师、场地等原因无法很好地正常有序开展,进而学生很难在实训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即使部分高校设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训内容,但由于资金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与市场化的结合程度不高,实训的课程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规划,进而导致了很多实训的内容上缺乏创新性,社会急需要通过一种预设虚拟实训项目来弥补这种困境,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市场的数字艺术设计方面的前沿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设计知识,进而在实训课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三)授课模式过于单一,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在数字艺术设计授课的过程中当前主要的授课模式集中在老师教学生听的环节中,学生正在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很少。数字艺术设计是一门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数字绘画、数字平面设计、数字视频、网络游戏等进行数字化和设计化的过程,综合学科和多项系统化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当下,特别是虚拟信息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进行整合课程和课程优化升级,不断尝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合市场发展和需要的授课模式,变革过去原有的以教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着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操作环节。

(四)数字艺术设计工作环节缺乏完整性。对于教师安排的课堂中的游戏设计环节,学生在课堂上能简单进行CAD的方式进行设计构思,游戏定型工作等,但全新的用户体验要求及现实实践过程中的特征而言,这种简单的游戏设计过程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环节与应用环节上产生了严重的脱钩和不一致的环节。因此,在设计环节中缺乏完整的设计环节,学生的设计思维无法发掘,设计作品只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工作。这种通过简单的模仿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设计的作品很难体现出新意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的方案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在数字艺术设计环节中,特别是在进行设计的初期环节中,由于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安全性的考虑而言,数字艺术设计环节经常“纸上谈兵”,严重地忽略了“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本”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进行的设计作品的创新十分困难,不利于提高设计水平。

三、VR技术支持下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VR技术进行模式的创新,尝试将VR技术与设计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进而达到传统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VR技术与设计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新理念,构建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虚拟现实与实训教学、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相融合的全新一体化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

(一)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模拟与理论课程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以宁波大学为例,宁波大学与世峰数字联合开发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系统,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一抹VR“黑板”进行任意黑板书写,自由表达。VR教学资源实现文本到图形的转换,插图和动画设计在数字艺术的设计中,数字化艺术设计中的网页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和数字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影视设计设计更具有生动性。此外,VR技术应用于构建具有直观表现,情境体验和吸引力的3D视觉VR教学资源和VR显示系统。通过详细分析和解释知识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在课堂上营造逼真的情境,营造强烈的沉浸感,丰富的自然互动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教学中,可以营造出3D虚拟数字化教学环境,虚拟数字环境可为学生带来一种沉浸感和互动感,确保学生在虚拟教学环境中身临其境,生动感官体验。VR教学突破了老师难以演示抽象知识的短板,给了学生们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通过虚拟现实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验证VR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二)虚拟现实与实训教学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虚拟现实与实践培训教学的整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场景模拟与实践培训课程相结合,以节省教师的时间成本,保证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安全性。近年,数字创意产业被列为国家“十三五”规划中10万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浙江省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和“文化宁波”建设规划的推进“2020”,数字创意领域专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和运输已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迫切需求。2018年,宁波财经学院VR(虚拟现实)研究所正式落成。它是浙江省第一所高校建立的VR学院,以满足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实践教学中,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凭借虚拟现实的身临其境,互动的特点,可以在虚拟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致力于学习环境,有利于完成技能培训。同时,学生通过手机APP和3D版实践培训教学预览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且当学生在实践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借助移动APP独立完成培训。

(三)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的融合模式,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数字艺术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模式相比,自主学习模式学生具有强大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学生,他们愿意接受和学习的学习模式。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将外部学习能力转化为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宁波大学为例,虚拟现实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购置了虚拟现实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学习的远程学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在远程系统中学习,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需要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无限重复和练习,通过远程系统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学校搭建了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学生和平台的“无限制的自学、无地点的重复学习”,以及为学生建设“无墙大学”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平台保障。二是利用网络仿真软件,以高仿真数字艺术设计不断创造虚拟现实教学环境。学生在其中学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虚拟现实环境和身临其境的情景所感染。对于各种刺激作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形式来激发数字艺术设计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水平。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高仿真性和强交互作用,将极大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三是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面对面”的学习互动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种虚拟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在虚拟平台上来进行数字艺术设计的产品。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艺术设计平台的构建可以显示虚拟现实的全景模式。虚拟现实全景图可以在设计中进行设计,真实的空间布局检查合理化、交互路径等,可以直观地了解数字艺术设计的结构和绘图效果,使设计不断改进。

四、结语

数字时代,VR技术与数字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将成为不可逆的现实,在VR技术的支持下,借助VR学习环境,构建了一个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培训操作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自主学习的“三位一体”的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在学习和身临其境的虚拟环境中,进行互动和反馈,在这里,我们动员所有感官来倾听,嗅闻,记忆,理解和追求教育的真正含义,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我们应该深知,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始终都不能离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教育理念,只有以学生的需求,社会需求和国家的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有效地发挥VR技术来创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字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设计思维和设计教育中得到不断的提高,获得更多的设计体验,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养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苏.数字艺术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70-72.

[2]张强.数字时代下VR技术带给艺术设计教育的嬗变[J].设计,2017,(07):102-103.

[3]尹立云.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引入虚拟现实(VR)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05):154-155.

[4]黄梅荣,黄峰华.地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3):179-180.

[5]孙浩,董是非,李成博.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研究[J].设计,2017,30(15):46-47.

[6]廖斯羽.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科技传播,2018,(1):127-128.

医学创新技术范文8

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各种制作软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特别在计算机设计方面,除了Photoshop、Flash、Maya、Conbusion等软件外,还要与时俱进,把最新的渲染软件全部引进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巩固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素质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毕业生的就业率良好;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市场的需求,对工作做到上手快,能力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了自信,再加上专业知识的应用,就做到真正的得心应手。然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注重了实践应用方面后,却忽视了对创意构思的理念教学。在大多数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一些表面的繁琐现象,而忽略物质本身的意义。大量的艺术手法对物质的过度包装和轻描淡写的表现技法,使学生的作品没有一点点的生机。教师也把评价作品好坏的重点放到了表现手法上面,对于学生大胆的创新能力与构造力的培养却忽略了。

创意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创意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生命。通过无数的表达形式,在无数的艺术家手里变成一个一个完美的艺术作品。在对原有实物、素材的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的基础上,加上创意以及新的表现形式、新的表现手法、新的艺术审美观念、新的思想,使物质发生了变化,触动了心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艺术功底、艺术审美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表达能力,这都是艺术为创意服务的。中国传统动画形象中的孙悟空、哪吒,迪士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都是深入人心的动画角色。极具特点的造型特征以及灵活的肢体语言都是动画史上成功塑造的动画形象典范。当今世界的动画制作,不仅仅是制作技术的高端,尤其是脚本和故事本身打动人心,看一部影片就像在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比如:我国传统动画片《神笔马良》讲述的就是一个可爱善良、勤奋好学的孩子,他叫马良,经常趁着放牛的时候,悄悄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学习画画,后来得到了一支神笔,画花,花就成了真的,画水,水就会流动。后来,他为农民画了水车,画了耕牛,最后被地主知道了,一定要马良画金子,马良就画了一座金山,还有大海,地主坐着龙船去海的对面拿金子,到了海中央,马良就画了狂风大浪,地主就进了海里。多么朴实的故事,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苦中作乐的精神。在动漫设计与制作教学中,不仅要把计算机技术当成一门专业,更要激发起学生对多媒体的创造性。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已掌握本专业表现技能,但很少有较出色的创意构思。在一次调查实践中发现,85%的动漫专业人员把重点放在“创意”上。他们认为拥有良好的创意就可以制作出别出心裁的作品。这些人不懂得什么是“FLASH”?什么是“PS”?更提不上有什么独特的新见解和良好的艺术创意。在动漫艺术大师的眼睛里独特的艺术构思固然重要,后继有人也只是单体的复制与克隆中外的艺术创意。

动漫设计专业创意构思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一,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中,要充分考虑创意产业大类的需求,充分考虑生产与教学的课程调配和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把握和试验,建立创意与教学链接关系,寻找到切入点和接口。教学要确实根据社会的实际及时调整学科与专业建设,实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结构相挂钩,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应用性,构建一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服务型教育体系。要搞清楚学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要解决学生实用型要求和纯艺术追求之间的平台建设,创造最大条件为学生学习选择空间,在高年级中建立工作室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加大选修课程门数,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做到艺术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第二,加强师资培养和国际合作。师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全国看,非常难招聘到具有原创能力的创意人才,人才的贮备及培训对影视动画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影响非常大。创造性的创意人才与现行的教育制度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冲突。现行的教育制度忽视对人的创新实践培养,再加上由于业界的发展速度不是很快,于是对人才的培训就会存在着许多困难,进而他们就希望学校能够直接培养出他们需要的人才。在这形势下,如何建立一套我们的“人才系统”便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基础薄弱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加强对专业教师能力和资格的培训,练好内功。要主动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国内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专业人才。只有走出去,才能让我们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得到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