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音乐艺术的意蕴审美

琵琶音乐艺术的意蕴审美

一、民族之根的文化审美鉴赏

代表当代琵琶音乐艺术发展最高水平的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秉承儒家传统思想之精髓,在他的琵琶艺术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主张万物统一的中和思想,“和为美”,“和为贵”,在其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出中国人的“中和”审美趋向,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指出: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将“和”为五音之本的道理做出精辟阐释,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时,还认为:“中和”不同于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从琵琶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交融,形成中西合璧的琵琶艺术奇葩,是汉民族音乐艺术的成功嫁接,是华夏传统民族器乐中光彩夺目的乐种,是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民乐之后”,其本身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新的历史时期,不同文化将有更多的撞击和交触,在未来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中,要追根寻源而后兼收并蓄,琵琶艺术的历史正是古往今来无数生命个体参与创造、继承、发展的过程,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整体特征,又显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琵琶音乐文化特质。刘德海先生的“世界、中国、自我”、“天、地、人”、“艺术、哲学、科学”的“金三角”艺术思想,儒家的“中正和平,温柔敦厚,仁者爱人”的价值观,道家的“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雅淡远”的自然观,佛家的劝人向善、通达乐观、湛然超脱的深刻禅意等等,都各擅胜场,异彩纷呈,殊途同归,必将推动古老的琵琶艺术文化,真正打开兼收并蓄的思想胸怀,理清继往开来的历史渊源,穿越彼此共鸣的心灵通道,使民乐文化大放异彩于世界。

二、生命之魂的意蕴审美鉴赏

鉴赏武士精神、文人气质、乡土风情的独特写照。古代琵琶武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那种威武、铿锵、急促、刚强的武士精神;古代琵琶文曲(如《浔阳月夜》、《青莲乐府》、《月儿高》等)那种幽雅、凝练、清淡、高洁的文人气质;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乡土风情篇》十首小曲那种精致、简洁、朴实、亲切的乡土气息,这些作品都包含了对历史和宗教传说的追踪,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对民间习俗的生动写照,以及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鉴赏意、韵、神的生命体验。意为内涵、意境,是通过演奏者的联想对乐句、节奏、速度、语气、表情进行体验和精心揣摩,找到自我空灵的境界,化为音乐。韵为气韵,是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充满活的生命力,抑、扬、顿、挫、轻、重、疾、徐随内心情感而发,表现出气韵的虚实。神为精神,是音乐表现的核心,要求演奏者对乐曲有个性精神的艺术表达,传其之神。正是通过“形散而神不散”、“虚实对比”、“刚柔相济”、“点线成辉”的艺术手法,传达艺、韵、神的审美意象和境界,心心相印,气韵相随,情感交融,实现人、琴、意三者水乳交融的生命觉悟。鉴赏真、善、美的心灵睿智。音乐为最有感情之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世界最动人的赤子之心。无论是中国的思想家孔子,还是西方的哲学家柏拉图,他们都把音乐的伦理价值、伦理道德与一定的社会政治联系在一起,确立了真善美的评价标准。当代琵琶艺术,以人为本,从真善美出发,追求琵琶演奏的宽厚、圆润、明亮和真挚、纯净、丰满的艺术风格,讲究轮指细密、音色清亮、力度匀称、速度收放自如,以最真的情、最善的意、最美的艺,奏响人类对大自然美好的记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刘德海先生起始于80年代先后完成的“人生篇”(5首,即《天鹅》、《秦俑》、《老童》、《春蚕》、《童年》),使人面对大千世界,纷纭世事,而满怀信心;“田园篇”(4首即《一指禅》、《故乡行》、《天池》、《金色的梦》),使人神闲气静,敏儿不倦;“宗教篇”(3首即《白马驮经》、《滴水观音》、《喜庆罗汉》),使人胸无尘埃,澄明至善;“乡土风情篇”(10首即《踏青》、《磨坊》、《纺车》、《陀螺》、《滚铁圈》、《杂耍人》、《木鸭》、《风铃》、《秧歌迪斯科》),使人灵动敏捷,情韵皆生。琵琶音乐对真善美的追求,让人们得到了艺术的享受、道法境界的提升和人生智慧的感悟。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民族文化强国梦的推进,传统琵琶艺术也应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女子十二乐坊组合形式的出现,在品味人文内容蕴涵较多的高雅艺术的同时,又融入民乐时尚化大众化市场化的新潮,使富于生机、充满活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古老民乐,同样可以生发出时代新的文化气质,为“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和价值共识。我们期待着复合了更多的生命体验、高级情感、知识理性内容在内的多元艺术综合和审美取向,与人类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趋势相吻合,使琵琶艺术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三、结论

琵琶艺术课的鉴赏,挖掘琵琶音乐艺术的丰富宝库,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构成艺术教育的“诗意启蒙”。

提升美的鉴赏能力。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心觉”的艺术。学生在音乐鉴赏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美的联想、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创造。如《十面埋伏》的阳刚美、《霸王卸甲》的悲壮美、《塞上曲》的阴柔美、《月儿高》的大气美、《天鹅》的高雅美、《童年》的纯真美、《天池》的田园美等等,不同意境美的创造和鲜活的音乐形象使我们得到美的启迪、美的感悟,进而提升学生创造美的强烈欲望和能力。提升美的联想能力。作品是作曲家想象力的结晶,是一个虚拟的艺术世界,赋予了作品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要体会乐曲里所表现的思想内涵,要提升联想、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老童》使我们联想到那些历经坎坷、我行我素、矢志不移、执着追求的有志之士;《天鹅》使我们联想到洁白无瑕的天鹅在空中翱翔;《春蚕》使我们联想到春蚕轻柔持续的吐丝声;我们的想象力越丰富,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就越清晰,对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就越鲜明。有了想象,必然扩大人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使人的感情和精神得以升华;有了想象,可以伴随情感产生的丰富感觉,把工作生活学习创造的更生动、更自由、更丰富。提升美的创造能力。美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长期艺术浸染和积累形成的,要教育学生在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中不断的吸取营养,把琵琶音乐中的善于营造不同意境、善于创造不同风格、善于表现不同情意,善于关照不同文化、善于把握不同演技的兼收并蓄融合交汇的艺术创造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养成不断学习新理念、新内容、新形式、新运作的良好习惯,使传统艺术对接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道德标准、审美取向。学校要把培养创意、创造、创新人才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使公共音乐艺术课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在美化心灵、美化生活、美化工作的人生幸福追求中的重要作用。

自由是人类艺术精神共同的追求,超越了俗世“规矩”和“方法”的多元文化智慧,必然创新绝逸之美的民族艺术奇葩。因此,从事艺术文化教育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理应在一个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并写下堪比重任的一页,那就是:民族艺术教育要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地选择接受外来文化,更加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并让它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本文作者:刘剑 单位: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