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基础知识范例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1

一、音乐学科“双基”的内涵及意义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可以说是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学的而基础,也是教育者最熟悉的内容。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概念和基础命题,音乐学科中的“双基”内涵应当与学科紧密挂钩,采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展开定义。总的来说,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包含:基础乐理知识、基本音乐常识、风格流派、音乐相关历史文化等几部分。“基础技能”包含:音乐教学中的听、唱、欣赏等方面的能力,演唱音乐作品的能力、吹奏某种乐器的能力、简单创编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纯粹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求,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拓展更具艺术特性的音乐学科“双基”。如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高建新认为,音乐“基础技能”可用“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欣赏能力”来概括[2],音乐基本情感体验能力成为双基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的活动体验来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音乐作品元素、音乐素材,能够结合基础知识的理性材料分析中找到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高建新教授提出的音乐学科“双基”,完善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音乐课程实践起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拓展的处理了“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即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将理论学习为心理情感、审美态度服务,使得“双基”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实践指导来说,双基让教育实践者认识到,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课堂始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与兴趣,给予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才能回归“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双基”教学的方法

(一)从基础知识到基础技能

1、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技能的综合性呈现

就目前来说,国内不同地区采用的教材版本略有差异,如有人教版、人音版、花城版、湘教版等[3],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不论是何种版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基于国家课程设置理念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来编写教材。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也大都是围绕“听、唱、创、玩”几个板块展开,通过不同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体现出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都不是单独处在的,而是通过互相关联、互相融合的整体相互联系存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解读与把握,从宏观的大视野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教学工具,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工具自主、有序的方法与体系。基于知识的系统性,教师通过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组织教学,避免片面、分裂的观点方法来进行,促使整个教学内容是处于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中,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综合的学科技能。如识谱能力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技能之一,识谱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系统的音符、音高、线谱知识基础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每一个知识能力置身于系统性中,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予以把握处理。

2、知识的阶段性原则——技能的循序渐进

小学音乐学科是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内容原则进行编排的[3],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层次是不一样的。据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是有差异性的,这个差异是呈梯度渐进式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段学习时间较长的时期,在小学阶段会分成低年龄段、中年龄段与高年龄段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年龄段越低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越简单、好奇心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也会得到提升。例如,小学一二年级是充满幻想的年龄段,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可以创设趣味性、拟人化的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想象力。在以一年级教学过程中可将生动鲜明的音乐与不同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将音乐作品赏析变成为动物园聚会的童趣故事。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与知识面的增长,音乐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兴趣”上,对于“美”可以有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中可以融合更多音乐表现的形式,结合乐器、身体律动等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回归音乐本身,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和声美”、“旋律美”。根据学生知识阶段性的不同要求,梯度递进式的基础技能目标。

3、课堂的组织设计——技能养成的有效性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需要依靠教师的课堂组织设计,将“静态”的基础音乐知识转化成动态的课堂教学状态,需要教师结合适当的活动环节辅助完成。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设计环节,形成针对性的音乐基技能养成,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如可以建立音乐课堂的专有指令,这就离不开基础知识——音乐要素的描述。通过清晰高效课堂描述性语言,直接指向音乐基础知识,通过弹奏简单的音阶告诉学生这是“上课”指令,通过“主和弦”弹奏告诉学生这是“保持安静”,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提问时也要突出音乐要素,让学生能够十分明确教师的意图与目标。音乐要素包括音乐节奏、和声、曲调、速度、力度、曲式、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共同构成了音乐课堂的美。通过精心的课堂组织设计,结合音乐基础要素的指引下,让学生能够更专业、直观、深入了解音乐,形成良好师生默契,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将抽象的音乐基础知识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简单活动、替代简单指令、形成关键设问,都能让课堂时效性得以提升,进而促进基础技能的形成。

(二)从基础技能到基础知识

1、呼唤新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是基于学科特点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框架以及程序。教学模式是直接指导教学时间的具体操作策略。音乐学科教学落实“双基”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放置于“审美”同等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水平与音乐技能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以落实“双基”实效。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一句句带唱、重新多遍欣赏等手段,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及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并将关注点时刻放在学习中,结合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趋势形成更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学生在自我学习探索的欲望下获得更深刻的学习成长经历,提升对课堂的参与度,形成“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更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形成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4],如在学唱歌曲的教学中,可以形成小组唱、分声部唱等不同的合作形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又能激发习能够有效激发小组的团队意识,在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上建立学生的交流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获得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

2、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体验形成知识提炼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年特征,好奇心重探索欲强,但也存在着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觉意识较弱的特征。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不具备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的认知特点上,可以采用以学习任务清单为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体验过程,在课堂上制定出任务清单式的学习方法,形成具体的课题,以及让学生知道教师想要达成的目标,通过设定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清单,从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关注教设计的探究性与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通过主观思索、探讨、实践来认知、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在欣赏作品《二小放牛郎》中,便可以有效形成任务驱动式的引导,形成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设计任务清单。(1)审美感知方面: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歌曲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每段歌词表达的情绪一样吗?在同样的曲调下,不同歌词要表达不同情感可以有哪些方法?王小二最终命运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2)知识技能方面: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唱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小组独唱、合唱等合作方式,结合小乐器、身体律动来表现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多元多角度的任务清单的设计,让课堂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元素,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的思考,表达自我。

3、教学内容的音乐性需要主体体验,其中知识的指导及铺垫是基础

音乐学科具有专业独特性,音乐基础知识实则是为基础技能服务的,在“双基”理念的落实下,音乐学科中的音乐性需要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建立在科学的学科认知下才能形成深刻的学科理解。同样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中体现的音乐性实际只能学生的个体的体验才能形成,而不同通过教师的体验将结果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音乐性主题体验的引导实际上跟推理学科类似,好比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从音乐学科的表象来说,每一首作品的表象是丰富的,针对不同的表象,学生的体验就会愈发深刻、生动、强烈。只有建立在主体体验上,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特音乐学科知识。体验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实践是音乐学科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欣赏、演唱、演奏等体验培养学生获得概念和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主体体验的培养,通过对音乐表现的理解,形成丰富的学科经验,这是学生获得学科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三)知识与技能互为渗透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作为“双基”的两大板块,尽管各自包含不一样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渗透的关系。音乐学科中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互相渗透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助力与基础技能的形成;其二,音乐技能的形成对基础知识形成反馈与要求。音乐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发展,不论是二者的快慢、深浅、难易、程度都互为影响,在教学中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高度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只有通过灵活架构组织教学的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双基”教学。在音乐学科“双基”教学的过程中,还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双基”即不能不重视,但又不能按照应试教育的态度来开展,一定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审美体验基础智商,在学生积极广泛参与的实践之中,不论是从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文化各个领域都贯彻好基础能力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的审美活动中,形成对音乐的终身兴趣,发展品质思维,从而陶冶性情,形成学科能力提升。

三、结语

音乐学科的培养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下一位艺术家,而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完整的人格。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尽管不以传授某种艺术技能为教学目标,但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教学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双基”理念逐渐得到质疑,基础音乐中“审美”的极度重视也忽视了“双基”的重视,然而音乐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技能型却呼唤音乐教学必须将“知识与技能”重新放置教学目标之中。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全面把控,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从“遵循教育理念”到“理念为教学服务”转变,通过坚持以学生持续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控整体控制下,构建学生能力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朱雁;鲍建生:《从“双基”到“四基”: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期。

[2]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人民音乐》,2013年第9期。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2

一、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对教学活动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现行高中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音乐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然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一早一夕、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融入音乐学习中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课前集体合唱或者播放一些活泼优美的乐曲,制造出良好和谐的音乐氛围;在课中,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可使用较为欢快的乐曲;对于课后,可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流行乐曲来进行学生作业任务的部署安排。

二、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现行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大部分老师过于看重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变更,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殊不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音乐学习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学生进一步音乐学习的基础前提。没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支撑,学生是不能获得音乐学习的长足发展和全面提高的。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普及,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求学生更为细化地理解和把握。就拿听觉能力来说,听觉能力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加强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而不是利用各种先行视听设备变着花样让学生去听。听觉能力的提高只有在歌唱、演奏和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聆听,并开展大量的听觉训练体验。综上所述,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基本技能。

三、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实施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教学手段,是计算机系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具体体现。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音乐学习活动中来。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动画和文字于一体,能够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因此,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在“独特的民族风”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等民族地区的风景、服饰、舞蹈等等图片,学生通过观赏这些图片,从视觉上获得民族风格的享受,有利于加深对民族风情的了解,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3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础乐理是音乐学科的基本内容,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音乐欣赏与理解的基础。乐理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综合,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辅助课程,它是开启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一些学生都抱怨乐理课难学,可他们对唱歌、练琴乐此不疲,却苦于对乐理题型反复揣摩。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学前专业教学中音乐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加强音乐技能训练,对促进我省幼儿园音乐素质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育学科。大致包括音乐基础理论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声乐教学(唱歌)、键盘教学(弹琴)等相关学科。上好音乐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直接影响到其他技能学科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声乐钢琴的操作水平的好坏。理论课学得好,基础打得牢,就能为进一步的专业技能学习铺平道路,收到最大的学习效益。   二、学前专业音乐理论教学现状分析整改方法   (一)教学现状   主要突出的是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通过较为集中、系统的基本理论教学。它的优势是音乐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指导性强,不足之处是传统的教学法是以理论讲理论,以解题为解题,而以理论与音响并存的教学法不占多数,很多教师只注意理论与概念的讲述,对学生缺乏感性方面的训练:讲音程,就是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关系;讲和弦,就是按照二度关系或非二度关系二个以上的音的同时结合;讲节奏,就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学生即使从理论上明白了各类音程之间的远近关系或大小增减和弦之间的不同及节奏等概念,但在感性上往往仍一无所获。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不深,容易忘记,将来在专业学习中仍容易脱离实际,使课程显得枯燥。   (二)乐理与视唱练耳的综合教学改革   通过对目前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单独授课的方式总的存在两点问题:第一,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联系,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第二,教学内容重叠却缺乏教学步骤的同步。音乐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音乐教育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训练。基础乐理教学属于音乐知识的范畴,视唱练耳属于技能训练的范畴,二者之间既有各自的体系、规律和特点,又有各学科间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意保持它们各自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又要保持它们内在的联系,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视唱教学中,应紧密地结合乐理教学,把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脱离生动的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的特征,抽象地背诵一些概念知定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三、学前专业乐视课对钢琴技能培养的促进性   高师钢琴教学中,多采用以小组课形式为辅助、个别课形式为主的综合教学模式。小组课主要讲授钢琴演奏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学习方法、教学方教学策略等内容;而个别课则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具体解决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要重视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将乐理、视唱、练耳学科知识形成体系,落实在实际的钢琴演奏中,逐步将所学知识整合,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钢琴演奏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的贯通。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与演奏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范奏中理解掌握知识和原理,进一步形成技能,触类旁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从教学顺序来看,教学内容应按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进行组织和讲解,避免学生出现乐理成绩高但钢琴实践能力差、会弹奏流行音乐但无法解释音乐现象等情况的发生,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搬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求学生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概括新的知识,揭示新、旧知识的共同本质,使已有的知识技能顺利运用到新的学习中来。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实践活动;策略

高校设立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现阶段人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音乐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在幼儿的各项教育活动中都离不开音乐的辅助,除了专门的音乐教学外,还包括现阶段比较流行的一日常规活动、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等等,都需要音乐的辅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原有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编和创新,从而促进今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一)是发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而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人才的培养要做到全面,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由此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可以让学生具备较强的音乐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非常关键,只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还受到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相对较低。而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时,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钻研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每个曲子的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情感以及音乐的内涵,对提升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自主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音乐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大部分是担任幼儿园教师,而现阶段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给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如果还像传统教育一样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在未来发展中的优势的,必须要根据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比如现阶段幼儿教育提倡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要以幼儿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可见幼儿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创新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可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教育观念的熏陶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认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本身,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而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导致目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也是造成我国人才虽掌握较为丰富的知识,但是在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上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空间,同时将传统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简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作者的创作过程,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现实学前教育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给各个学前教育机构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全面把握现阶段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了解现阶段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要结合幼儿教育中的实际需求,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现阶段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一日常规教育活动比较重视,同时这也是近来兴起的幼儿教育活动,还具有很强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盥洗进餐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模拟情境,包括幼儿的起床、洗漱以及用餐等,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进行小组探讨,同时为各个幼儿教育活动环节搭配合适的音乐,可以根据自身对幼儿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等的了解,自主编创合适的钢琴音乐,使音乐能够与幼儿的活动更加贴合,给幼儿营造一个舒适的氛围,促使幼儿活动顺利开展。通过这种模拟真实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在职的幼儿教师,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进行各项活动的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作为幼师的责任感,同时也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二次创作。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设计实践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二次创作,从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同时音乐也能够深化人的记忆,帮助人们留住生命中的一些美好回忆。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几首重要的音乐,比如某些音乐能够唤起人们的童年记忆,某些音乐能够让人想起生命中重要的人或事等等。人在不同情感下演绎同一首音乐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一种音乐上的二次创作,而音乐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次次的演绎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可以开展音乐改编、音乐剧演绎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确立主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来完成相关音乐内容的二次创作,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用心地去感悟和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感悟融入到音乐的二次创作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创作的欲望被极大地激发,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不断的欣赏与创作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有效培养。

(四)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开展多元化评价。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大部分是以音乐基础知识的考核为主,只要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便算考核通过。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建立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也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在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科学地设计评价机制,既要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核,也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比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实践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比如实践过程中学生音乐改编以及创作的思路和灵感来源等,通过这些内容发现学生独特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要增加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自身的评价,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对待不同素质不同天赋的学生,老师也要进行差异性的评价,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增强学生在音乐创新和创造方面的信心,增强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就感,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教育人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赛娜.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20):196+199.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5

一、节奏创编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新颖、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开展节奏创编教学,让节奏与生活沟通起来,同时将节奏训练渗透于音乐律动、游戏之中,借助打击乐器的训练,激发孩子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为孩子营造广阔的音乐节奏空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其从中体验快乐,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掌握。通过开展节奏创编教学,可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高创新教育的意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课堂教学中常遇的问题与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存在问题

(一)授课方式单一

一些学校的音乐课授课方式与文化课授课方式相似,授课形式单一。包括基础知识的背诵,在课后通过试卷进行知识检测,这种授课方式太过于枯燥乏味。小学音乐课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们动手能力飞速增长阶段,应该让学生们多听、多唱、多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理论知识灌输。枯燥的课堂会使学生们失去学习兴趣,与最初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二)重视成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近年来对学生们的素质培养越来越看重,但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理念在家长老师们的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还是不够,多数家长和校方也不愿意孩子在音乐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授课水平整体不足,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受不到重视,教师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最终导致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三)学生们学习热情不足

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音乐能带给自己的帮助,因此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究其原因也是受到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更全面系统的知识传授才能提升学生的重视。节奏创编学习,最终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并表达音乐,通过节奏创编活动,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对音乐结构和趋势的领悟力,使学生真正获得表现音乐的实际体验。

三、节奏创编教学授课方式

(一)声势律动教学

目前世界上已出现许多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奥尔夫的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最为杰出。主要是将学生自身看做乐器,并且把拍手、跺脚和拍腿等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动作变化丰富,在不借助道具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不会造成经济负担,容易掌握,实用性极高。声势律动活动让每一位同学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倾听者,每个孩子通过肢体运动发出声音表达情感,有助于情商的提高。小学生的声带没有完全发育,传统音乐教学固定的表现形式无疑让学生们难以接受,但他们的肢体动作已经足够来抒发感情,因此声势律动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课堂中让学生们通过拍手、拍腿以及拍打身体的各个部位等方式拍出的节奏来进行即兴创作,老师再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让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得到锻炼。这样的即兴创编教学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声势律动教学中没有死板的规则束缚,不是把学生放在一种规则下进行学习,而是让学生们们随机地、即兴地去表演,去展示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觉,让学生们的想象力在此释放。

(二)打击乐教学

打击乐是通过打击的方式使乐器发声。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加入打击乐教学对学生们的音乐节奏学习有巨大帮助,打击乐中的乐器十分多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声音的辨识度。在教学当中老师们应当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安排不同程度的课程学习,在学生能够接受知识的范围内进行教学,当学生能够对打击乐理解掌握时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使他们拥有继续探索、学习打击乐的信心。在授课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曲目十分重要,选择音乐节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可以最大程度上对音乐节奏进行掌握。老师们也要提前做足准备,对于曲目中节奏的重点、难点部分要仔细讲解,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打击乐的学习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打击乐演奏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与同学合作的意识,多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进行演奏,学生不仅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同时要与同学的节奏相互配合相互衬托。合作意识的养成,对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巨大的帮助。在课堂中让学生们掌握打击乐节奏的基本类型和基础知识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音乐节奏任意组合,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并在老师指导下将节奏分成多声部进行演奏,形成完整音乐作品。在打击乐的节奏创编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注意力也可以在打击乐演奏训练中得到提高。

(三)多学整合

我国目前对于综合性整合教学十分重视,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学生们的吸引力较大。因此可以将音乐与英语、语文等学科相结合。可以将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与音乐节奏创编相结合,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为古诗词创编合适的旋律和节奏,通过创编节奏完成对古诗词的背诵,通过结合节奏创编的方式极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古诗词背诵的效率,减轻语文课程对学生们带来的压力。在英语学习中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学唱英文歌曲,并对歌曲内容和其中体现的英语知识进行讲解,减少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可将英文歌曲原本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改编,在完成歌曲改编的同时把歌曲中出现的英文单词进行背诵。多学科相互配合,增加音乐节奏学习的广泛性,学生在训练音乐节奏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四)加大音乐器材的使用

不同的乐器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多种乐器组个发声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可以说乐器就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音乐重视程度提高,各学校也购进了很多乐器,因此音乐老师在音乐节奏的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没有让学生们感受音乐本身。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多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可极大地帮助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记忆。老师在对课本中的音乐节奏进行讲解后,可以利用多种乐器进行演奏,增加学生对节奏的理解,最后与书本中的描述与听到的节奏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对音乐节奏进行理解。老师也可以通过身边的一些简单常见物品进行节奏展示,这样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践,比如利用筷子铅笔创编节奏进行敲击,再次加深对音乐节奏的掌握。

(五)通过游戏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做游戏对小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大了,也是最能激发起学生情绪的方式。在节奏创编的课堂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把同学们融入到节奏创编中来,进而最大限度提升节奏创编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保持优良的学习状态。课堂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节奏接龙”等拍一拍、打一打、敲一敲的游戏,将这些游戏与节奏创编教学有效结合,利用游戏把学生们的兴趣提升到最大,然后再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保持优良的学习状态。

四、总结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节奏创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中低年级音乐课堂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对音乐基本知识和基础素质的掌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智商。通过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可以有效完成这几点要求。通过本文提到的多种节奏创编教学方式,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通过奥尔夫的声势律动学习法,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肢体灵活性;通过打击乐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聆听音乐,也让学生对学习创编新的音乐节奏并在班级演奏,让学生们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增加学生的音乐表演经验和合作精神;通过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师生在教学中的乐趣程度提高;通过节奏创编的学习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为学生以后音乐学习道路打下基础。音乐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方式上不断进步,通过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善,让学生都能得到优良的教育氛围,坚持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节奏创编教学中得到全方位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潘雅靖.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节奏训练[J].北方文学:下,2017(3):177.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6

钢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很强,只有对作品的感知达到了一定深度,演奏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等级才能够将作品张力十足的表现出来。大学钢琴教学能够调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当前的形式来看,大学钢琴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模式比较老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差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钢琴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大学钢琴教学时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知识,完善课程设置

打牢基础知识是提高钢琴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出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完善。钢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乐器,钢琴作品中融合了宗教、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的内容,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非常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安排好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基础内容,对基础知识课节进行合理设置,一定不要忽略基础教育。其中要包括演奏钢琴的基础技能知识,演奏钢琴的理论知识,优秀作品诞生背景以及作品中包括的丰富内涵等。教师要把握好每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所占用的时间,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另外,由于基础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在整节课堂上都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因此要对所讲解的基础知识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课堂开始的前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都比较好,因此应该用这部分时间来讲解演奏钢琴的基础技能知识。到了课堂的中间段,部分学生的精力开始不集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讲解优秀作品的诞生背景以及作品中的内涵,这一类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课堂氛围。

(二)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音乐教学中大致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理论教学,另一板块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一般都是大班型的集体课,而实践课都是小班型课堂,一般都是一对一课堂。由于师资有限,无法保证整节实践课上都有教师对其指导,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把实训基地设计的大一些,保证每个基地中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场。在钢琴前安装大镜子,学生可以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手势、坐姿,与周围同学对比,确认自己的基本姿势是否正确。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装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坐在钢琴前,通过观看大屏幕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演奏手法,这种方式不仅比较直观,也能够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钢琴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突破传统方式的演奏方式要给予鼓励,使学生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其次,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使每位学生在每节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养包含很多层面。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演奏基本功,这是展现钢琴课成效的直接方法,也是大学钢琴教学的直接目的。学生在练习演奏基本功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进行严格监督,对于学生在指法、姿势上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不能继续实行放任的管理模式。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最先训练的应该是手腕、手指、两臂的协调度,整个身体要与钢琴自然融合,之后再进行五指训练,让学生在触碰键盘中找到感觉,逐渐提高手指的敏感度。笔者观察发现,弹奏《哈农钢琴练指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以外,还要注重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对于经典作品,要讲解其创作的背景,对作品的风格、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只有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听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发自内心的爱上音乐。可以开展主题教学,提前收集相关素材,例如,在欣赏《天鹅湖》这类经典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还可以讲述其中蕴含的感情故事,从情感的角度来欣赏这部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演奏活动,把不同特长的学生分成一组,激发学生的演奏兴趣,培养合作能力,也可以组织小型的班内比赛、师生切磋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提高钢琴课堂的实效性。

三、结语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7

(一)学习声乐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

声乐的学习离不开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同时每首歌曲的创作年代及创作背景不同,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投身到作者创作的时代,结合歌词来理解歌曲表达的故事和思想感情。增长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以及民族风俗等。

(二)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的创新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近年来,卡拉OK的兴起,促进了KTV行业的发展。走进KTV,拿起麦克风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消闲娱乐的方式之一,“麦霸”也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样离不开KTV。但是仍有许多人由于不自信而采取只听不唱,或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导致“声嘶力竭”以及“带同伴去旅游”(跑调、走音)的现象。大学生活中也会经常组织一下文娱活动,能够站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甚至拥有大批的“粉丝”无疑会给学生增添无比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力

声乐演唱是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歌者往往会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演绎作品,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作潜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随着声乐学习的不断深入,在掌握了乐理的基础知识和歌曲创作的基本手法,一些有思想的年轻人也会将自己内心的感情世界通过歌曲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

(四)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声乐教学能以健康向上的内容、优美动听的旋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同时,通过学习和演唱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体会作者的意境,扩大了文化视野,提升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声乐开设的条件缺失

声乐课是教师示范和学生演唱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需要专业的一体化的音乐教室,其中,最重要的是钢琴。同时,为了避免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他人造成打扰,一般要求音乐教室的隔音效果较好。但是目前在许多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导致声乐教学成了虚设,只能通过多媒体来开设音乐欣赏、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

(二)声乐教学的不延续性

高职院校音乐课一般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选课的授课范围要覆盖整个学院,因此班级人数都比较多。而声乐课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着特殊性,每个人的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同样一段曲目的演唱,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另外,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一学期选择一次,在选课的过程中,由于选课人数较多,可能导致想要继续选修声乐课的学生由于人数过多而选不上声乐课。有些院校甚至规定学生不能重复选修公共选修课,导致每一学期的声乐课都是从头开始。而每个学期的课时也很少,这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也会影响老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缺乏

通过两个学期的声乐公选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喜欢唱歌的非常多,但是对于音乐的基础知识十分匮乏。大部分同学都不会识五线谱和简谱,也不会视唱。唱歌只是跟着MP3学习。对于节奏、节拍等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导致授课老师每次都要在有限的课时分出一部分普及音乐的基础知识,既耽误了学习的进度,也影响学习的效果。另外,学生对音高和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不能准确地唱出钢琴上的某一音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次带唱才能到正确的音高上。

(四)选课学生人数要求多,教师没得选

高职院校音乐课一般采用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开设,公选课的授课范围要覆盖整个学院,因此班级人数一般都要求多少人以上才开班。而声乐课的教学和学习存在着特殊性,每个人的声音特点都是不同的,而对于同样一段曲目的演唱,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指导。高职院校学生在学期初通过选课平台来选择声乐课,选课的人数有限,但是老师不能选择学生,只能随机选到哪些就是哪些,也许错过了基础条件好的同学,这也是声乐教学的缺失。

三、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声乐公选课的开展

(一)学院重视声乐课的教学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开设了音乐欣赏、声乐等公选课,同时根据课程开设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备教学设施,鼓励教师开设声乐课

学院在原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基础上,购置了钢琴等硬件设施,尽量满足声乐课上课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声乐课的开展。同时,成立组织音乐专业毕业的老师成立艺术教育教研室,鼓励老师开展各种类型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如:音乐基础、音乐欣赏、声乐入门、声乐提高班、节奏与打鼓等。

2.开设不同级别的声乐公选课,师生双向选择

由于公选课的延续性不强,声乐公选课在以往总是重复带新生的情况。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水平提高也起不到好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特地从学生大一上学期就开设了声乐基础课,授课内容主要是基础乐理知识以及声乐的入门。选课人数控制在50—100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每一个学生。学生也通过10次课的时间了解声乐课的知识点和上课的形式。在学期末师生根据对对方的满意度进行双向选择,进入下一学期的声乐提高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每位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第二学期的声乐提高班在人数上会有大幅度删减。

3.教师灵活组班,选课学生梯队式排列

针对声乐课的授课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小班式教学。采用小组一起练声和个人单独练声相结合的方式。小组一起练声或演唱时学生可以听老师整体地讲解或指导,单独指导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一错误发声提出指正。小班制教学使学生学唱与听唱相结合,即使学生在听老师单独指导别的同学,也能体会到别的同学的发声方式是否正确,发声位置是否科学,与自己的发声有哪些区别,自己存在类似的问题以及如何改正等。通常第二学期选修声乐课的同学已经熟悉了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的演唱水平有显著提高。

(二)加强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普及

大学生对音乐普遍存很高的学习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音乐作品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是自己能自如地进行声乐表演。针对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匮乏的问题,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教研室经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音乐基础》公选课,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主要是向学生介绍音符、旋律、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与调式等基础乐理,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后续的选择音乐专业的公选课打好基础。同时请几位教授不同科目的老师轮流授课,展示声乐、器乐、舞蹈、健美操、音乐欣赏等课程,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的选修。

(三)声乐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

作为教授声乐课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理论和教学能力。其次还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教育科学修养,良好的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最后为了提高声音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专业教师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基本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思想集中,在教学中与学生做好配合,并能准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鲜的元素,使学生更容易、更愿意接受。

(四)选择学生喜欢的曲目教学,卡拉OK进课堂

针对学生对传统声乐曲目和近代流行通俗曲目的好恶,组织校内音乐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传统声乐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熟悉的部分传统曲目和喜爱的通俗歌曲,编写校本教材,组织实施。在教学中重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KTV接入课堂,让学生在课上练习KTV里的曲目,指导学生如何更好更轻松地演绎歌曲,使学生在K歌中体验到声乐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声乐表演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学习声乐的积极性。

(五)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声乐表演机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基础知识范文8

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专业素质的培养会推动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是音乐教学的关键。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专业技能,为综合技能的发展不断的积累知识经验,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加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才会对文化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2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虽然教学理念一直在更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够把专业知识教学与师范性教学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忽略了师范性教学。因为高师学校就是以培养专业素质强的教师为目标,如果只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师范性的教学,这样学生就很难适应以后的教师岗位,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下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不重视师范性教学。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范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可以学以致用,不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学生可以很好的练习发声技巧以及可以很好的演唱歌曲,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够把发声技巧很好的传授给学生甚至不能够很好的胜任一节声乐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把音乐基础知识熟练的背诵,但是在教学中却不能很好的把它讲授出来,这样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胜任音乐教师一职的。

(2)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受利益的趋势,只是一味的重视专业技巧的学习,目的是可以利用好的专业技巧教一些私人学生,为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但是这样往往忽略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基础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很大的作用,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不能全面的发展,对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片面性。高师培养的学生以后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在教学过程中基础教育是关键的,其次才是音乐技巧。所以高师学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音乐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去传授音乐知识,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有能力去胜任教师一职。

(3)音乐教学模式不够新颖独特。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教学模式新颖独特。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有些课程不能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学生只是通过老师讲解把理论知识死记硬背,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使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老师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适应快速更新的教育体系的。

3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针对上述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新时期高师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教学模式。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该不断完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高师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制定适合音乐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教师教学思想的改革,使教师明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新颖独特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为学生发展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其他科学素质,不能使学生单方面的发展音乐,也应该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使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其他科学素质的培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新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技能,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应该把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与音乐专业课的学习相结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视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不够多。音乐专业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但是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不可能一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社会需要的不是专业技能强而文化知识贫乏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技能强大的新型人才。如果一个学生对文化知识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那又怎么可能去深刻地理解音乐专业知识中的内涵呢。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社会更好的服务。

(3)对音乐课程进行重新调整。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高师学校应该重新调整音乐课程,使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的音乐基础课程上,应该设立师范性教学课程,例如开设教学模拟课程、音乐制作、音乐舞台剧等一系列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应该开设音乐选修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置这些课程时,应该建立相关的课程评价体系对开设的课程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效果差的课程进行适当地调整,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不断加强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所以要想完善音乐专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也是必要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由老师决定,如果老师自身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对音乐教学的思想也有所改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所以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才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正确学习,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平台,才会重视对学生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