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落实“双基”的意义和对策

音乐教学中落实“双基”的意义和对策

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界以及教学改革中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认为基础音乐教育学科教学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必须弱化“音乐知识技能”展开教学,更多的应该是情感教育及审美教育。此种观念的出现导致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对“知识技能”的认知偏差,将“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对立起来,甚至认为谈“知识技能”是观点落后,是没有掌握课改的本质以及音乐学科基本特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育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以及机械训练,十分强调学科体系性和难度把控,形成了“非艺术化”与“专业化”的教学特征,这种方式同样也会严重影响音乐教学发展,会导致“审美功能”的丧失。由此种种现象,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在教学中的同等重要地位,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不可否认《音乐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定为“审美”,但没有知识技能作为强有力的支撑无法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能力,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否应当弱化“知识与技能”?如何弱化?如何权衡“知识技能”与“审美”的比重?如何以基础知识促进审美教学?等等问题均值得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思考。

一、音乐学科“双基”的内涵及意义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可以说是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学的而基础,也是教育者最熟悉的内容。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概念和基础命题,音乐学科中的“双基”内涵应当与学科紧密挂钩,采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展开定义。总的来说,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包含:基础乐理知识、基本音乐常识、风格流派、音乐相关历史文化等几部分。“基础技能”包含:音乐教学中的听、唱、欣赏等方面的能力,演唱音乐作品的能力、吹奏某种乐器的能力、简单创编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纯粹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学科发展需求,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拓展更具艺术特性的音乐学科“双基”。如音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高建新认为,音乐“基础技能”可用“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欣赏能力”来概括[2],音乐基本情感体验能力成为双基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的活动体验来获得情感的共鸣,通过音乐作品元素、音乐素材,能够结合基础知识的理性材料分析中找到音乐学习的基本规律。高建新教授提出的音乐学科“双基”,完善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对音乐课程实践起重要的指导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拓展的处理了“知识技能”与“审美情感”的关系,即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将理论学习为心理情感、审美态度服务,使得“双基”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实践指导来说,双基让教育实践者认识到,不论是音乐知识还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课堂始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实践,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与兴趣,给予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空间,才能回归“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双基”教学的方法

(一)从基础知识到基础技能

1、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技能的综合性呈现

就目前来说,国内不同地区采用的教材版本略有差异,如有人教版、人音版、花城版、湘教版等[3],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不论是何种版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基于国家课程设置理念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原则来编写教材。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也大都是围绕“听、唱、创、玩”几个板块展开,通过不同的活动、游戏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体现出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都不是单独处在的,而是通过互相关联、互相融合的整体相互联系存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解读与把握,从宏观的大视野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教学工具,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工具自主、有序的方法与体系。基于知识的系统性,教师通过整体、联系的观点来组织教学,避免片面、分裂的观点方法来进行,促使整个教学内容是处于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中,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综合的学科技能。如识谱能力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技能之一,识谱能力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系统的音符、音高、线谱知识基础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每一个知识能力置身于系统性中,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予以把握处理。

2、知识的阶段性原则——技能的循序渐进

小学音乐学科是根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内容原则进行编排的[3],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层次是不一样的。据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是有差异性的,这个差异是呈梯度渐进式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段学习时间较长的时期,在小学阶段会分成低年龄段、中年龄段与高年龄段三个不同的阶段。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年龄段越低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越简单、好奇心越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知识储备与抽象思维也会得到提升。例如,小学一二年级是充满幻想的年龄段,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可以创设趣味性、拟人化的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想象力。在以一年级教学过程中可将生动鲜明的音乐与不同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将音乐作品赏析变成为动物园聚会的童趣故事。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与知识面的增长,音乐欣赏不仅仅是停留在“兴趣”上,对于“美”可以有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中可以融合更多音乐表现的形式,结合乐器、身体律动等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回归音乐本身,充分挖掘音乐要素,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感受音乐的“节奏美”、“和声美”、“旋律美”。根据学生知识阶段性的不同要求,梯度递进式的基础技能目标。

3、课堂的组织设计——技能养成的有效性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能力的传授需要依靠教师的课堂组织设计,将“静态”的基础音乐知识转化成动态的课堂教学状态,需要教师结合适当的活动环节辅助完成。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设计环节,形成针对性的音乐基技能养成,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如可以建立音乐课堂的专有指令,这就离不开基础知识——音乐要素的描述。通过清晰高效课堂描述性语言,直接指向音乐基础知识,通过弹奏简单的音阶告诉学生这是“上课”指令,通过“主和弦”弹奏告诉学生这是“保持安静”,在课堂上展开教学提问时也要突出音乐要素,让学生能够十分明确教师的意图与目标。音乐要素包括音乐节奏、和声、曲调、速度、力度、曲式、旋律、调式等,音乐要素共同构成了音乐课堂的美。通过精心的课堂组织设计,结合音乐基础要素的指引下,让学生能够更专业、直观、深入了解音乐,形成良好师生默契,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将抽象的音乐基础知识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简单活动、替代简单指令、形成关键设问,都能让课堂时效性得以提升,进而促进基础技能的形成。

(二)从基础技能到基础知识

1、呼唤新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是基于学科特点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框架以及程序。教学模式是直接指导教学时间的具体操作策略。音乐学科教学落实“双基”教学,在教学理念上将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放置于“审美”同等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水平与音乐技能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以落实“双基”实效。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一句句带唱、重新多遍欣赏等手段,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及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并将关注点时刻放在学习中,结合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趋势形成更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学生在自我学习探索的欲望下获得更深刻的学习成长经历,提升对课堂的参与度,形成“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更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形成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内容[4],如在学唱歌曲的教学中,可以形成小组唱、分声部唱等不同的合作形成,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又能激发习能够有效激发小组的团队意识,在成员的沟通与合作上建立学生的交流技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获得音乐基础知识的积累。

2、开放式、启发式教学体验形成知识提炼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年特征,好奇心重探索欲强,但也存在着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觉意识较弱的特征。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不具备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的认知特点上,可以采用以学习任务清单为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体验过程,在课堂上制定出任务清单式的学习方法,形成具体的课题,以及让学生知道教师想要达成的目标,通过设定课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清单,从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关注音乐本体的同时关注教设计的探究性与开放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通过主观思索、探讨、实践来认知、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在欣赏作品《二小放牛郎》中,便可以有效形成任务驱动式的引导,形成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设计任务清单。(1)审美感知方面: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歌曲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每段歌词表达的情绪一样吗?在同样的曲调下,不同歌词要表达不同情感可以有哪些方法?王小二最终命运怎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2)知识技能方面: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唱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小组独唱、合唱等合作方式,结合小乐器、身体律动来表现这首音乐作品。通过多元多角度的任务清单的设计,让课堂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元素,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的思考,表达自我。

3、教学内容的音乐性需要主体体验,其中知识的指导及铺垫是基础

音乐学科具有专业独特性,音乐基础知识实则是为基础技能服务的,在“双基”理念的落实下,音乐学科中的音乐性需要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建立在科学的学科认知下才能形成深刻的学科理解。同样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中体现的音乐性实际只能学生的个体的体验才能形成,而不同通过教师的体验将结果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音乐性主题体验的引导实际上跟推理学科类似,好比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解题方法,却不能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从音乐学科的表象来说,每一首作品的表象是丰富的,针对不同的表象,学生的体验就会愈发深刻、生动、强烈。只有建立在主体体验上,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特音乐学科知识。体验是音乐知识与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实践是音乐学科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欣赏、演唱、演奏等体验培养学生获得概念和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主体体验的培养,通过对音乐表现的理解,形成丰富的学科经验,这是学生获得学科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三)知识与技能互为渗透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作为“双基”的两大板块,尽管各自包含不一样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渗透的关系。音乐学科中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互相渗透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助力与基础技能的形成;其二,音乐技能的形成对基础知识形成反馈与要求。音乐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发展,不论是二者的快慢、深浅、难易、程度都互为影响,在教学中只有将二者放在同等高度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只有通过灵活架构组织教学的模式,才能不断优化“双基”教学。在音乐学科“双基”教学的过程中,还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双基”即不能不重视,但又不能按照应试教育的态度来开展,一定需要建立在学生的审美体验基础智商,在学生积极广泛参与的实践之中,不论是从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文化各个领域都贯彻好基础能力的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的审美活动中,形成对音乐的终身兴趣,发展品质思维,从而陶冶性情,形成学科能力提升。

三、结语

音乐学科的培养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下一位艺术家,而在于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完整的人格。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尽管不以传授某种艺术技能为教学目标,但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在教学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双基”理念逐渐得到质疑,基础音乐中“审美”的极度重视也忽视了“双基”的重视,然而音乐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技能型却呼唤音乐教学必须将“知识与技能”重新放置教学目标之中。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全面把控,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从“遵循教育理念”到“理念为教学服务”转变,通过坚持以学生持续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控整体控制下,构建学生能力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朱雁;鲍建生:《从“双基”到“四基”: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期。

[2]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人民音乐》,2013年第9期。

[3]资利萍:《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变革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8年第9期。

作者:包丹文 单位:福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