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改论文范例

音乐教改论文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1

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解读,不难看出,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学生才应该是接受音乐知识和进行对音乐知识思考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所建构的音乐知识体系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体系。如果只是音乐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不是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手段(例如,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探讨的方式、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所进行的主动的知识的获取方案,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牢固性就会比较弱。针对这样的情况,不难看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关键要素就是在学习过程之中,充分享受到音乐学习的情景和交流,才能够构建筑属于自身的音乐学习体系。为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音乐教师应当充分的意识到自身的教学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学习,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利用自己的音乐教学经验和对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理解,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之中充分的强调对于学生音乐学习主动性、音乐学习情境性的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强调学生应当形成属于自身的音乐学习理念,注重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理念的培养,而不是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中机械记忆和背诵的方式。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在网络环境下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的提升,音乐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的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目的,不断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二、进行高职院校音乐教改的基本概念

在进行高职院校音乐教改的过程中,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高职音乐教学为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音乐教学,从形式上和手段上根本的改善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基本形态(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放映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丰富数据资源库,将原本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内容转化成为丰富多彩的图片或者Flash短片视频,可以有效的改善音乐教学的教学趣味性),并从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多个层面赋予了音乐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涵义。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音乐课堂教学的授课氛围将更加的贴近于学生群体,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直观的表达形式,创立一个学生和教师交互式的学习讨论环境,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之中的Flash短片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声音、视觉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音乐知识进行刺激,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数据库之中的海量文件来丰富音乐课堂的知识内容(例如,在制作的音乐课件PPT之中添加内容超链接,可以直接查询到互联网的相关数据库网页等)。

三、传统高职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音乐教学模式,指的就是音乐教师在相应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指导理论的指引下,在一定的音乐教学环境下,形成的教导者、教导工具、接受教导者(例如,音乐教师、高职学生、教材课本、媒体材料、教学工具等)之间的的稳定关系以及实现教学过程的教学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一种高度概括化的教学理论,又是对音乐教师的教学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系统化的概括。

(二)传统高职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也越来越多,如果还只是坚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单纯的培养单一型的音乐知识人才,就难以满足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反思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之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这些不足之处,总结出传统音乐教学模式需要改进的地方。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的音乐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手持一支笔,拿着一本书,在黑板上写板书和相应的录音机设备就是全部的教学过程,在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全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来完成的,教学知识的传递也是单向的,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学生难以将自己的不足和不解及时的反映给音乐教师,也难以直接获取自己所急需的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严重的打击,学生也就慢慢的转换成为了音乐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最终导致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兴趣大大下降,严重的影响到了音乐教学的教学效果。

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

(一)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

开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在网络背景下,音乐教学模式充分的结合了互联网互动性强的特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提升了学生汇总问题、总结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机械性记忆的劣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之中来。针对这样的情况,处于网络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模式就需要音乐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深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不断更新优化音乐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换

通过开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可以有力的改善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明确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之中的核心地位。具体的来说,网络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模式要求音乐教师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导向作用”而不是“教授作用”,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甘做学生音乐学习的指引者,在教学过程之中服务于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在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充分总结出每一个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基本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师的指引下,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的音乐学习技巧,并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地音乐学习态度。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教学,还可以赋予音乐教师更多的教学创造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在制作的PPT课件之中加上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由于互联网知识具有着兼容性强,知识内容丰富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音乐教师进行音乐创作的空间就很大,就可以充分的结合教材之中的教学重点来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通过通过开展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教改模式,音乐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具体的来说,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下,很多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学生的个性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得到发挥,学生进行创新性思想的欲望也难以得到满足。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束缚,学生可以充分的按照多媒体课件上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中存在的“一刀切”的问题。与此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方便,这就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可以及时的了解到自身学习不足存在的地方并及时的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真正的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五、结论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2

(一)针对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明确创作背景及作品内涵与外延

拿到一首作品,首先要了解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作品产生的年代,与该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及作曲家简单的生平。然后就要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民族特征、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最后要搜集多方面资料,全面了解作品的外延,这样我们一方面会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会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

(二)善于学习,注意取长补短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音乐教师要注意多听其他教师讲课,有利于对作品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听上课教师是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重点是否突出,想想这堂课有什么特色?同时将课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主要内容都记录下来,比如,板书要点,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改革,对这堂课简要的分析,有可能的话与讲课的教师和学生交谈,请上课教师谈这节课的感受,然后谈谈自己这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等等。

(三)要重视集体备课,进一步理解作品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我觉得集体备课的方式是非常好的,毕竟一个人备课的想法是非常有局限的,而大家在一起备课的时候可以各抒已见,把大家智慧的结晶综合到一起,当然,在集体备课前每个人都要对备课的内容理解透,还要对乐曲有所理解,熟透,这样大家在一起备课的时侯才不至以浪费太多的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集体备课是最好的集思广益的途径,集体备课也无疑会使每位教师都受益菲浅!总之,在给学生讲课之前,一定要做好案头工作,要做到自己满意,自己通得过,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通过多听、多看、多想、多交流等各种手段以达到把作品吃透的目的。

二、要抓住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课堂上师生才会产生共鸣,才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学的实际发生发展的过程,要努力寻找学生的兴趣,并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一)寻找学生兴趣

当我们拿到一首音乐作品,要善于发现作品中隐藏着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寻找学生兴趣的时候,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用新鲜的东西来诱发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

(二)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

一但寻找到学生兴趣,就要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课堂导入,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的方法,这种导入最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学生很快就被吸引进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当中,我们会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总之,教学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要采取灵活多变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手段和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三、要让学生参与音乐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注重讲授式传授知识,学生“静坐”着去听音乐,导致学生眼、脑、手等各器官都会变得麻木,甚至时间长了连听音乐的耳朵也会变得麻木了,到头来学生什么也没听进去,更别提感受音乐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了。所以要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将学生的眼、脑、手等各器官都积极地调动起来参与音乐创作、表演,或以演唱、演奏、指挥、朗诵等形式参与音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音乐,也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

四、要幽默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讲话、举止幽默,会对课堂起到一种很好的调节作用。幽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幽默能消除疲劳,缓解学习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保持幽默,要努力设计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从我们的教学实际经历来看,教师在教学中适度的幽默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们讲授一些相对抽象或者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在适当的时候,幽默能够活跃气氛,进而迅速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其次,幽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幽默能把音乐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再次,幽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幽默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激发人的情绪,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易产生共鸣,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最后,幽默能消除疲劳,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生,面临的是考大学,所以学习非常紧张,学习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的成分,让学生在紧张的身心状态中笑一笑,对缓解学习压力,消除学习疲劳是很有帮助的。

五、结语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3

要提高钢琴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学水平,就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艺术院系要不断通过组织讲座、学习、进修等方式来帮助教师们提高创新教育、教改科研的能力和水平。针对钢琴教师的科研和写作能力相对薄弱,对开展科研、写作论文发怵畏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低资进入,横向合作”的方式加以引导,由教学管理部门引导教师们先选择难度低、易见效的项目或课题进行研究,或组织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老师进行横向的交流合作。这些教学管理措施是在强化管理基础上的优化,是“管理即服务”的体现,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钢琴教师善于创新。

二、教师自我提升是钢琴创新教育的内在动力

(一)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源头的教育者,应该给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需要的清水、活水。钢琴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提升以下知识和素质: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较高的钢琴演奏能力、娴熟的即兴伴奏能力、系统的乐理和声知识、较强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丰富的伴奏音型编配能力、声乐学基础知识、乐器演奏知识、中西音乐史等。二是丰富的人文知识,主要包括艺术及美学知识,哲学知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群众文化及演艺策划知识,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如舞蹈、美术、戏剧、工艺等。教师既要是钢琴演奏方面的专家、专才,又要是熟悉社会,熟悉文化艺术发展的杂家、通才。三是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不少钢琴教师虽然受过专业钢琴训练,但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师范院校学习,再加上没有自觉主动地进修,在教学上基本上沿用以前的老师教学经验,导致钢琴教学效率效益不尽如人意。因此,钢琴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成为教学的行家能手。四是其他综合能力与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人格魅力、快速的感知反应能力、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应用能力,钢琴教师应该做到德才兼备、身心健康,还要能跟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坚持实践,不断探索,努力落实和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实现钢琴创新教学,除了需要教师拥有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些教师自身是钢琴演奏的“大腕儿”,钢琴表演倒是得心应手,满座俱惊,赢得满堂喝彩,但一教起学生,却是“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货倒不出”,不能将内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不到东西,或者只知道表面,却不知道其中的真理,不会变通。还有些教师,墨守成规,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好像园丁不顾每棵花草的具体情况,一视同仁地栽种,最后的结果当然就造成花草得不到各自需要的养分,生命力不旺盛。学生得不到与自己特点相匹配的教学,当然在钢琴上的造诣就会大打折扣。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好园丁、好老师,而且水无常形、教无定法,只有坚持实践,不断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的好老师,才能不断落实和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三)坚持科研和教改相结合,在积累、总结、提升中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在科研和教改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低姿进入,横向合作”的方法来解决钢琴教师科研、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其一,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手。以提高效益效率为目的,不断提出并解决钢琴演奏、钢琴教学中的种种实际问题,将解决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积累、总结,形成小论文或者小课题。其二,横向联系,科研合作。钢琴教师要主动地,或者在教学、科研部门的协助下,寻求科研、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一般是其他学科的)的帮助,对小论文、小课题进行修改、整理和指导,使之既切合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的实践,同时也符合科研和写作的规范。在此基础上,根据科研和教改的实际需要,把钢琴教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更进一步地联系起来,比如本文就是结合创新教育基本原理与钢琴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进行的探索。其三,趁热打铁,螺旋提升。在开发锻炼能力、取得初步成功、尝到科研写作甜头的基础上,钢琴教师要趁热打铁,不断拓展理论和实践的视野,不断推进科研和教改相结合,在积累、总结、再积累、再总结的螺旋提升中推进钢琴创新教育。

三、遵循教学原则是钢琴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面向学生

只有面向学生,才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得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直接体现;只有面向学生,才能通过人文教化、人文感化来培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的钢琴人才,这是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根本要求;只有面向学生,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培养创新经济所必需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创意经济、创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钢琴演奏处理方法产生的不同效果,在乐曲的美妙和探索的愉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的兴趣和信心。比如在技巧教学中,针对难度比较大的复调音乐教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作品处理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对音乐的处理,如音量强弱的处理、抬手的处理。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比如巴赫钢琴PartitaforSoloVio-linNo.3(无伴奏小提琴独奏组曲第三部),这是巴赫为他的学生写的教学作品,表达的是生活的快乐、丰富、充实。作品为学生而写,弹奏让学生主动发挥,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表现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快乐生活的不同体验,从而表现出作品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钢琴演奏的兴趣和乐趣。

(二)面向实践

只有实践之后才能知所困,知不足,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钢琴演奏这门综合音乐技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创新性,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建设中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因此,钢琴创新教育必须适应并反映这种时代性、实践性。比如在学校范围内,让学生参与各种考试、排练、演出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指导学生做好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的钢琴演奏、即兴伴奏等。有了教师的关注和指导,学生才能体会到钢琴演奏的广泛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能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经验,提高技艺,树立信心。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导学生把钢琴演奏技艺应用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并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问题、收获等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分享,和教师探讨。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益良多,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面向未来

我们在钢琴教育中引入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做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树立起以钢琴去生活、去谋生、去创业的思想,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为钢琴创新教育注入了科学的、可持续的理念。例如,通过与中国养生文化方面的专家合作,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间操,使学习者、演奏者长期练习钢琴,以使手腕、肩颈、腰部疾患得到缓解、防治,并通过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养生习惯,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总结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其产生的各个时代,始终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本来就是活性地存在于各自的朝代的。相当部分的文学体裁和作品原本是活性地存在于生活中、舞台上的,与现实生活舞台,以及歌、舞、戏剧等艺术舞台表演密不可分,很多体裁本身就存在于生活舞台中,强烈地体现着它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中国古代文学诗性系统的文体始终与音乐、舞蹈、日常运用等密不可分,体现着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诗、乐、舞三位一体,本来也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广泛存在的文艺现象。《诗经》的三大类作品《风》《雅》《颂》既是作品的产生地域、作者群体和内容题材、使用功能的分类,也是音乐体裁、风格、使用功能的分类,其中的国风和大部分小雅来源于民间,大多数是用于歌唱、演奏,或者作为舞蹈的配曲。大雅作为朝堂之乐,也多与音乐、舞蹈、政治功能有关;三颂作为庙堂之音,更是离不开音乐,离不开宗庙祭祀的实用功能,而以活性特点实时传播于世间,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而且各有其实用价值。《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而《墨子•公孟第四十八》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2]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3]而楚辞起源于民间,与楚地流行民谣息息相关。

也有其实践性的活性特点和实用功能。《离骚》《九章》还带有音乐的痕迹。而《九歌》根据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王逸:《楚辞章句》)[4]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以及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5]这些足见《诗经》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质。先秦政治、外交场合流行的“赋诗”言志的习惯,还有《雅》《颂》在朝堂和庙堂的实用特点,以及统治者采集或者创作《风》《雅》《颂》,以探查民情民意,都说明《诗经》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可见楚辞和诗经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是一致的。这是中国古典诗性文体的两大源头,此后的中国诗体文学始终与乐舞关系密切,始终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质。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以及魏晋诗人的拟乐府,干脆在体裁的名称上就标明与音乐的关系。既然离不开音乐,那就要歌唱,所以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诗都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汉书•艺文志》对乐府采集目的的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6]可知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的特质。唐诗相当部分是可以唱和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的。“旗亭赌胜”(也叫“旗亭画壁”)[7]故事中,梨园弟子歌唱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的诗作,就是唐诗与艺术结合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最好例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唱本习惯叫《阳关曲》或《渭城曲》,或者《阳关三叠》,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流行金曲。词在唐代产生于民间时,就是用于歌唱的,当然也可以用于伴舞、演奏。

“曲子词”的名称明确地标识着它的原初态的音乐性特质。词是伴随着隋唐以来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没有燕乐也就没有词。词的创作,叫做“填词”,或者“倚声填词”,就是依据各词牌所固有的乐曲去填写唱词。所以,词家也叫“倚声家”。直至发展到宋词,仍然多是用于演唱、演奏、伴舞的。所以,姜夔身列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和大词家的双重身份,也就不奇怪了。而他和其他词家不同的是,他能够“自度曲”,即作曲。可见词的音乐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极强。往后的元散曲、明清民歌等等,原本就是可以用于歌唱、演奏的。唐代的“俗讲”和“变文”本是用于宣传佛经教义的,又说又唱,音乐性和实用性、实践性极强。传统戏曲剧目大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没有话剧,都是类似于西方歌剧的戏曲,都是必须演唱着表演的,音乐的成分比重很大。可见古代戏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强。中国古典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看做生活的实录,哪怕是志怪小说,像《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序里都说,要以他记录的所谓事实,来“发明神道之不诬”:“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陷也”[8]。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小说的实用性。中国古典小说在话本时代,以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那是直接面对听众的表演,实践性极强。中国古典散文中的书信、奏疏、序跋、赠序、游说辩论之文、日记、哀诔之作等等也是具备浓重的实践性、实用性色彩的。李斯的《谏逐客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晁错《论贵粟疏》、贾谊《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等等作品就是典型代表。至于诗词的用于纪实、托请、唱和、赠答,甚至代替书信的功能,则其实用性、实践性的色彩是始终一致的。

二、古代文学类课程基于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的教改

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是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如一的特质,而今天的古代文学类课程,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赏析、大学语文的古代文学作品部分等课程,往往忽略中国古代文学原初态的活性特质,仅仅把作品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使得古代文学的原初态特征越来越远去,青年学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通行的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定位于古代文学知识的习得,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其中的知识的习得的定位排在首位,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由此,带来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几乎是单向度的满堂灌式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参与动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很少。这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特质的理解。而且,仅仅把中国古代文学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有悖于古代文学活性的特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古代文学教学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实践性能力的目标的实现。因此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诵、唱、演引入课程实训环节,体现其原初态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是回归古代文学原初态、激发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在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坚持实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诵、唱、演”的立体化实训的新教学模式。根据文献检索,国内各高校在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少有学校自觉地把刚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p#分页标题#e#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等六部委于2008年3月27日,特别颁布了《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于2008年7月24日也颁布了《关于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征集等活动的通知》(教语用厅〔2008〕1号)。此后,包括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区也颁发了相应的文件。《纲要》出台后的数年,多部委联合举办了系列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包括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区、高校也举办了年度化的类似活动。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纲要》和相关部委精神,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这样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做法,也符合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沿用本科的教法,讲授偏多,实训环节不足,教法陈旧单一且平面化,和本科教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时多少方面,不能体现专科的特点,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脱节,不符合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示精神。

根据教育部第16号文和高职院校评估体系,高职高专教学要更新教学理念,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训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题组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汉语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公共关系专业、文秘专业和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中,基于古代文学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特质的、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和实践一种立体化的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贯彻、践行最新的国策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精神,培养高职高专相关专业人才的古代文学方面的高素质的、实践性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广泛开展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起生力军的作用,更好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而尽心尽力。把古代文学经典的“诵、唱、演”、学生学写文言文、古诗词等立体化实训结合在教学中,打通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的隔阂,探讨一种在教学中对古代文学原初态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回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强化学生的文学和艺术素养和鉴赏、分析、表达、沟通、写作等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尤其是专科的汉语专业,是以“宽口径,重人文,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总体指导思想的,要培养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强而有效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培养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写”和“说”、沟通与协调,创意与策划,组织和管理是核心能力。

此外,还应该并且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培养人文素质,和一定的艺术素养,具有人文精神,培养具有21世纪当下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古代文学课程中,把古代文学经典的“诵、唱、演”贯穿在实训环节,使中国古典诗文“诵、唱、演”活动机制化,学生根据古代文学作品原著或者改编进行“诵、唱、演”,打通语言艺术与表演艺术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及表达、沟通等综合实践能力。关于古代文学经典“诵”就是诵读,“唱”包括“吟唱”和“歌唱”。各地民间前辈都还保留着各类风格的古诗词吟诵曲调,而不少古诗词还保留着可演唱的古乐,后人也有大量的对古诗词的配乐,这些都是可以“唱”的资源。古代文学经典的“演”是把古典作品改编为短剧演出,或者直接排演古典戏剧。这样的探索,创新了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训环节,结合《文化发展纲要》和教育部有关精神,使古代文学的教法避免单一化、平面化,尝试达到实践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立体化。这种探索也创新了实训项目,拓展实训平台;也给学生体验和认识了古代文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也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在教改中很好地开展古代经典的“诵、唱、演”,教师还积极调研民间古诗文吟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诗文吟诵在年轻人中开展得少,又一度在中被当作封建的东西加以批判,所以,一般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吟诵。而吟诵并无全国性的统一曲调,统一模式,它与方言联系紧密。所以,一种方言就有一种吟诵。我们对作为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桂柳官话区的古诗文吟诵,做了一些调研,收集了相关影像资料。这对我们学习古诗文吟诵,以及教改中加以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个工作很值得进一步开展下去,因为会吟诵的老人本就不多,而且他们时日不多,需要抢救式地收集、整理、研究,以运用于古代文学教改中。可以说,老人的古诗文吟诵是古代文学原初态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特质的活化石式的有力证据。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5

(一)重学生轻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双主体教学理论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他们开始转变观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教改中最为可喜之处,因为观念的改变可以促进教改的深入与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矫枉过正,重学生却轻教师。具体表现在,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标,忽略了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事实上,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误区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的动机是好的,但效果却不能与动机成正比。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往往采取“作者介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三段论式教学,这种模式今天依然有着较大的市场。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面”铺得较广,“点”挖得不深,教师更多的是充当了知识的传声筒,因而课堂教学引发不了学生的兴趣。为改变这种现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教师就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文坛趣事、野史逸闻等相关内容来丰富教学课堂。这样的穿插教学本无可厚非,首先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其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但是,一旦不能把握好“度”,过分倾斜于此,教改就会走向误区———为吸引学生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传授了基础知识忽略了能力培养。客观上,随着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学生评教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业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学生评教的角度往往从自身的兴趣出发,要求课堂气氛轻松,不能注意到知识的系统与衔接,不愿接受思考与科研的辛苦。一堂生动的好课就被狭义地理解为多讲故事、多举事例。笔者曾就“如何上好古代文学课”向学生展开调查,70%多的学生认为文学史及作品枯燥了些,要求老师“多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作家生平及相关故事”。此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小说教学的兴趣远远高于诗文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评教为主,势必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误导,为获得学生的高分评价,一些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迎合学生的口味。教与学的相互融洽,应该是教学中的极高境界。然而,以牺牲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代价换得的“融洽”,应该说是得不偿失的。学生得到的是信息时代网络书籍上轻易可得的“趣味”,失去的是培养能力时代的能力丧失。最典型的莫过于四年本科毕业,毕业论文都无从下手。

(二)重手段轻方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带动了教育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正越来越深入地走进教育,多媒体教学就是最好的说明。小小三尺讲台可视接千里,耳听八方。教学容量增加了,教学效率、效果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强了……多媒体教学正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正如一枚钱币有正反一样,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误区,这就是重手段轻方法。明显表现在多媒体课件蜂拥而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依然陈旧。以古代文学教学为例,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三段论”直讲,不同的是将粉笔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屏幕显示,配以一些画面与音乐。其最终除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外,与传统的教学效果并无二致。这种现象的形成,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偏差。作为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手段的多媒体具有时代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办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征。无论是对学校的本科教学(研究生)验收还是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多媒体教学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因素。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往往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一种错觉:凡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就是教改,就是好课。事实上,多媒体只是适应时展、以计算机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始终也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它不可能改变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实质,教学的主体只能是教师与学生。这就好比教师是厨师,学生是吃饭者,多媒体是灶具、炊具。饭菜是否可口,关键是厨师的手艺和学生的胃口。灶具、炊具最大的影响只是在于做饭的功效。一堂好课,手段固然不可缺少,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衡量一堂好课并不能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为标准。曾经有幸聆听过中国文学研究所杨义先生的两次讲课,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却依然让我们有如沐春风之感,领略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内涵。应该说,教师的主导地位就体现在教师的知识积累及传授的方法上。重手段轻方法,只能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新瓶装旧酒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而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也是形成重手段轻方法的一个原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莫过于教学课件。课件的来源,或是自己制作,或是网上下载,或是花钱购买。自己制作的课件,因为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往往只能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结果无非是将原来粉笔的板书变为电子板书,换汤不换药,不能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网上下载或购买的课件,因为“舶来品”的缘故,教师不熟悉教学内容,丧失教学的主动性,很可能导致“照本宣科”。此外,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限制,课件往往重复使用,修改的概率微乎其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固定化,从而抹杀了教学中的个性、特色与灵活性,限制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自然也就陷入了重手段轻方法的误区。

二、特色课堂的构建———古代文学教改的应对措施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会学,教师就必须会教。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掌握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增加人文素养,陶冶性情、情操,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材与课堂结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特色课堂至为重要。古代文学特色课堂构建的前提条件是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原则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人文素养。为此,笔者将古代文学特色课堂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强化记忆的自学课堂

该课堂体系的特色就在于,以学生自学为主,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与古代文学学科的考试相结合。具体操作上,以教师为主导,首先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古代文学史在总体上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知识的系统化与完整性。比如,介绍到魏晋小说,可以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加以介绍;学习宋代诗歌,可以将北宋、南宋诗坛加以概括。接着,在多媒体的教学屏幕上显示一个教学单元的基本练习,诸如作家的字号、作品,名句的填空,文学流派的解释,作家创作的概况等基本知识,由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堂开卷的基础上随堂完成。学生的练习作为该门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学课堂,可以充分优化教材,将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以相对少的教学时间梳理出清晰完整的线索并加以强化训练。同时,通过强制也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打好古代文学的基础,杜绝平时作业中的抄袭及期末考试时的临时突击和舞弊现象。

(二)“授之以渔”的能力训练课堂

该课堂的特色主要是对教材中的重点章节有选择地进行专题讲述,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专题教学中教师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参考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屏幕介绍给学生,进而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比如,讲解姜夔作品,可以结合周济的《宋四家词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的评论加以讲评。讲授清代小说时,可以将当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研究热点、研究空白等介绍给学生。据笔者了解,这样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认为教师不是教“死书”,能扩大他们的视野,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专题研究教学也可以采用讨论教学,可以事先布置讨论题或读书报告,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以学生介绍资料综述及自己的观点为主。如《聊斋志异》专题可重点分析其女性形象。《聊斋志异》几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狐仙鬼女主动找书生,并且一见面就委身于书生,就此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深入探讨作者的女性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课时及教学要点设计好一学期的教学专题,如,唐代文学中的“李白研究”、“杜甫研究”等,教学不要求面面俱到,重在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课堂,可以突出教材的重点,重要的是通过平时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毕业时,论文无从下手,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

(三)增强人文素质的情商课堂

“情商”是心理学家相对于“智商”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古代文学课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古代文学作家作品中,很多地方显现着健康健全的人格魅力和优良的民族美德。如果引导得法,古代文学课完全可以成为生动的美育课,给学生以心灵的洗涤与净化。情商课堂的创立就是要联系古代文学作家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以此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增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情商课堂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作家生平经历,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如苏轼生平经历坎坷,但在逆境中始终能保持一份乐观。《潋湖上初晴后雨》《前赤壁赋》《水调歌头》都表现了这一共同特点:人生的不快、不顺、不幸、不如意都在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中得以化解。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当前大学生找工作的挫折相联系,会给学生很好的人生启示:遇到挫折,如果一味自怨自艾,生活的天空会一片黯淡;只有尽量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才会海阔天空。该课堂也可以在讲解作品时联系相关话题,对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行思考。如讲解《红楼梦》时,可将贾府的腐败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贾府的腐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三方面,贾府的腐败是它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腐败不仅是封建社会的毒瘤,也是当今社会的毒瘤,通过《红楼梦》的学习,可以知道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最感兴趣、最敏感的话题。《聊斋志异》中一些篇目(如《葛巾》等)的女性毅然离开了原先的“爱人”,可以联系近年来大学生因失恋轻生的现象,探索其原因,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生命观的教育。此外,情商课堂还可以通过对古代诗词的欣赏、朗读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培养其审美欣赏的直觉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画面、朗读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情商课堂可以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可以使古代文学教学更贴近现实人生,从而增添时代气息。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薪火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格的塑造,对今后走向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情商课堂的构建是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个亮点。

三、结语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6

在“知行合一”思想指导下进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中介,以“听、说、读、写、唱”为手段,综合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并取得一定成绩。

关键词:

知行合一;课程改革;中国古代文学;立体教学法;互联网自媒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设置本学科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且,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善其精神世界。就其专业特征来看,该学科属于长线专业,强调厚基础,深发掘,其教学模式也往往遵循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潮的来临,时代要求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我们还得培育创新型人才。在这个要求下,审视以往的教学模式,会发现以往专业人才的质量标准太空泛,无法指标化,例如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何体现?他们的分析评论能力如何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提高?等等。面对这些审问,我们不得不重新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以期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实现以量化标准考核学生能力。所谓创新创业教育,其实就是要把教与学、学与做、做与能力的转换结合起来,也就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现代阐释。“知行合一”思想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因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陶行知全集》第一卷)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做为教,学生要以做为学,教和学通过具体的做或者行来完成。具体来说就是要教师把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成“做教”,而对学生的考核也应当以“做”为标准,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学科特征,这个“做”即是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量化考核。正是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仰恩大学中文系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进行了“听、说、读、写、唱”五位一体教学法的探索,以期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能力考核方式的量化把教、学、做三者真正地融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创新,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

听:既指学生听课堂上听教师对于该课程核心知识的讲解,还包括让教师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难有阐述自己观点和见解的机会,所以此次教改我们着重改革让教师去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争取做到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当然,我们不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挑战“师道尊严”,而是建立了一个名为“大家闺秀”的微信群。在该群中,除了教师每日向学生推送数篇与古代文学相关的文章外,学生在群中会各抒己见,点评这些教师推送的文章并讨论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与此同时,学生也都会把他们觉得有意思的文章、图片、视频等材料随时随地推送到群中。这样,教师就有了聆听学生心声的机会。在群中,大家不仅可以进行文字交流,还可以语音对话,不拘时间、地点,不限身份、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而且,师生通过互联网的在线交流,正是顺应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把“互联网+”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

说:是指把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的教学,并且利用多媒体、自媒体等现代网络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手法是和考核方式的革新相结合的。譬如,13级中文系1班在本学期建立了一个名为“13中文读写天地”的微博账号,按照教师安排,本班同学每星期至少要发三条微博作为平时作业。截止到本文写作之时,该微博账号已经有了1482条微博,内容包括诗词评论、诗歌创作、读书摘抄、古代文化常识等各种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的知识。经过数周的努力,教师和学生还通过微博形成良好互动,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花间集》,学生微博中随即便有对花间词人作品的评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古代音乐与词之间的关系,学生下课就整理出泉州南音和古代音乐的联系。这种连动式的学习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创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辨能力。而且,教师给学生的微博逐条点评不仅满足了学生受关注的需求,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师生间的了解和联系。

读:本学期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推荐了《唐诗杂论》、《人间词话》、《苏东坡传》等每人必读书目。而且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再给学生列出选读的参考书目,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作为考核方式的革新,教师要求学生把阅读摘抄和短小评述纳入微博以作平时成绩,并安排学生在期末以PPT的形式报告阅读心得,制作成微课视频。这种考核方式填补了以往教师只推荐书目却不跟进检查的空缺,把学生的阅读工作落到了实处,并通过制作微课锻炼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写:“13中文读写天地”中所载的1400多条微博每一条都见证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只言片语的摘抄,他们逐渐把微博写成了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条理清晰而且引经据典,有的饶有生活情趣,有的已具学术论文的规模。

唱:本着中国古典文化中以“乐教”陶冶学生情操的传统,我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上还开设了“中国古代诗词吟唱”活动。目前,在教师的教导下,学生已经学会了《蒹葭》、《子衿》、《早发白帝城》等各篇诗歌的吟唱。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结合地方特色,弘扬地方文化,用闽南话中的“文读”去吟唱《春晓》、《夜雨寄北》、《将进酒》等诗篇。通过“听、说、读、写、唱”教学方式的改革,2013汉语言1班同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首先,该班同学在仰恩大学和泉州市作家协会校园创作委员会共同承办的首届泉州高校十佳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其次,2016年元旦之际,以该班学生为主创的团队在仰恩大学元旦晚会中上演自编、自导、自演真人版《韩熙载夜宴图》,创意性加入闽南话吟唱,正是他们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实践的表现。再次,在仰恩大学的“五四合唱节”时,2013汉语言1班的同学以乐舞结合的形式演绎了《蒹葭》和《江南好》两首古典诗词,在学校取得广泛好评。第四,在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仰恩大学与泉州“思无邪”读书会共同举办了《春天,我们从这里出发》大型诗歌朗诵会,13汉语言1班和14汉语言1班的同学用“诗、乐、舞”一体的形式再次演义《诗经》经典篇目,被福建省教育厅、东南网、东南早报多家媒体报道。第五,在充分领会学校“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指导精神下,以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导向,中文系把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知识和课堂活动延伸到学校图书馆,和校图书馆对接,共建了“仰韵读书会”。每个周三下午,仰恩大学中文系2013汉语言文学1班的学生都会到校图书馆301面向全校师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验,并把好书分享推荐给每位同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更为丰富校园文化和号召全面阅读做出了贡献。

目前,该课程与图书馆的对接工作还处于初建阶段,我们日后会进行更深入系统的接触,争取在服务校园的基础上,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真正做到“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把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推广到全社会。仰恩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听、说、读、写、唱”五位一体教学法不仅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还顺应时代要求把网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以及考核方式的革新,并强调以教学成果的展示为学生能力考核标准的方法去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一年来,我们的实践和探索不断调整、深化,取得了预期效果,希望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改进与提高。

作者:张婧雅 单位:仰恩大学

参考文献:

[1]颜士刚.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的知能课程教改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报告[J].远程教育杂志,2015(01).

[2]冯露.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4).

[3]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01).

[4]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7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作为专业的音乐教育体系,发挥着教学、科研、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基本职能,其对于系统性地发掘、保护、传承地方民族音乐资源是责无旁贷的。文章以海南岛为主要调研对象,以海南师范大学首开地方民族特色选修课为案例,探讨实现高师音乐教育特色化和保护、传承地方民族音乐资源的双赢局面的可行性。

关键词:

高师音乐;地方音乐;海南岛;可行性对策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是以培养音乐人才、传承现代音乐体系和发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为手段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为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求,更好地发挥其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研究和积累的基本职能,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高师音乐教育有必要研究、发掘、引入地方音乐资源,在明确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方向、调整课程结构上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性。我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民族文化积累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在风俗礼仪和民俗节日中逐步积累出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通过特定乐器或口头传唱的形式广为流传。这些地方音乐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性传统文化的的载体,丰富和发展了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因此更加有必要利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资源,对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海南省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改革,在融入地方民族音乐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相应的经验。海南岛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蕴藏着极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音乐资源,海南民歌源于省内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以黎、苗族最具代表性。其中以黎族民歌手王?大民歌、崖州民歌、舂米舞和儋州调声为代表的民间音乐已成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以上独特资源,开设民族特色音乐课程,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技能、开拓视野。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应积极保护地方民族音乐资源。不仅要促进师范院校的音乐学科建设,制定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同时,更要在教学观念上的突出民族特色性。

一、高师音乐教育有能力系统性地发掘地方音乐资源

高师音乐教育机构是我国音乐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长期积累发展的音乐教学、科研系统,音乐人才集中、智力资源密集,从民族地方音乐资源采风、历史文化的研究等方面都可以做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结合高师音乐教育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可以使散落在各地的民族特色音乐能够以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式呈现在音乐教学作品中;并通过相应的高师教学改革,使其教学内容系统化、教育方法集约化和教育手段规范化,从而达到完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和保护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双赢的目的。从高师音乐教育的办学理念上看,音乐教育始终贯彻艺术源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高师的音乐教育理念可以从地方民族音乐的研究、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将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引入高师音乐教育会向音乐专业学生传递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展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艺术源泉,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今后走上艺术道路奠定基础、指明方向。通过掌握多元音乐艺术文化专业的学生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能够使地方、民族的音乐文化得以推广。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融合。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是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主的教育机构,加强高师院校的地方民族音乐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相应的专业改革、课程建设,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学,使作为未来大众音乐文化启蒙者的音乐教师们,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使地方音乐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

二、高师音乐教育利用可行性的教改方案引入地方音乐资源

当前我国高师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于吸纳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地方民族音乐的发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就要通过教学体系自身的系统性改革,将地方民族音乐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为此,要在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首先应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上,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对地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可是教学改革可持续的动力来源。在总结和发掘地方民族音乐的文化作品和文化精髓基础上,结合音乐学科的专业特点,从培养人才的内在规律出发,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形成多元的文化理念,通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逐步形成音乐教育专业师生对地方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保障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性。在专业设置上保障相应的教学、科研资源。高师音乐教育的系科专业设置要适应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需求,在师资力量的培养上,首先要明确开设此类课程专业调整的必要性,保证对教师资源的合理投入,引导师生进行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传承的思想观念,在教学大纲中确立地方民族音乐的地位;在拓展学术交流上,广泛推动地方民族音乐学术活动,并在采风和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采取不同的方法,通过教学和实践,构筑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课程设置布局合理,重视教材建设,按确定的方针和比例,在不同年级编入相应的地方民族音乐作品,探索适合音乐文化继承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并广泛开设民族特色选修课程,在民族、地方特色课程的建设上要敢于创新。从海南师范大学首开民族特色选修课《海南民间歌舞赏析》的教学经验来看,海南师范大学作为培养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在丰富学科内容,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地方特色的教学尝试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把当地优秀的民族音乐融入音乐教育体系的同时,对本地民族优秀文化也起到了直接的传承作用。

三、高师音乐教育开设民族特色音乐课程融合地方音乐资源

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基本上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建设的风格单一,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育开设民族特色音乐课程,一方面可以完善既有的教育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建设的风格;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多元化培养。高级音乐教育开设民族特色课程既是完善高师音教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面向市场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需要。开设特色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训练音乐专业技能。学生通过民族特色课程的学习,拓展其民族音乐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音乐素养。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学生接受音乐专业训练除了需要一定的音乐感觉等天赋能力外,更需要在对音乐理解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对于民族特色音乐课程的学习,其本身就是对演唱、演奏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二度创作,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创作能力。民族特色课程还可以作为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一般来说,音乐专业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声乐、器乐甚至舞蹈等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如果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地方民族特色音乐、舞蹈等技能,那么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就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的方式,体现出地方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地方民族特色的音乐的多元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以海南省为例,海南省内有以黎、苗族为代表的多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构成了丰富灿烂的海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些少数民族都具有独特的可以深入发掘的民族歌种、乐种、剧种,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加以系统化整理,由学生依照课程的内容和自身的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必然形成课程自身的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良性局面。

四、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海南本土音乐艺术研究和作品创作上取得的相关经验和成果

(一)设立民间音乐研究机构并积极开展研究交流活动

发掘地方特色音乐资源应设立高等师范院校的民间音乐研究机构,调动和发挥高等音乐院校的研究资源和能力,发挥地方高校在本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优势,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持续的可能性。2005年,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立了海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所。全院教师以研究所为基地,大力推进海南民族民间音乐研究。音乐学院教师先后成功申报了以海南民族民间音乐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省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7项,六十余篇。[1]2014年12月,在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召开了全国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本次大会上共有来自全国二十多几位的专家、学者、黎族音乐传承人及教师做了学术报告,并成立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南海音乐文化研究基地”,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黎族音乐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会后还出版了论文作品集。

(二)组织教师广泛地开展音乐采风并积极创作新作品以丰富教学内容

将本土音乐文化转化为高师音乐教育,需要创作地方音乐的作品丰富教学内容,并制作成合适于课堂教学的教材。要求教材内容具有一定代表性、准确性,既要满足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力争做到通俗易懂、由浅入深。另一方面音像资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海南民歌题材广泛,如能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播放相应音像视频,这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先后组织学院教师赴琼中、保亭进行黎族民间音乐采风;赴儋州、昌江、东方进行调声民族艺术采风,立足民间音乐艺术,把民族音乐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组织部分教师先后编写了《聆听大地》、《椰岛组歌》、《黎族合唱曲集》等作品。[1]2008年由音乐学院教师创作的具有浓郁海南民歌特色的合唱作品《捡螺歌》,被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作为参赛曲目赴京参加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2009年由音乐学院舞蹈教师编导的以海军生活为题材的《快乐甲板》、2013年创作的《南海潮》和2014年创作的《耕海人》三首带有海南韵味的舞蹈均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节目创作奖。在教学内容的积累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海南本土音乐网站的方式,为提高海南民族音乐的影响力创建平台。可先分别建立音乐欣赏、普及教育、学习讨论、作品、友情链接等几大板块。负责人将现有的音像视频资料上传到音乐欣赏板块中与学生分享;将与海南本土音乐相关的历史、音乐文化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上传到普及教育板块中;学习讨论板块中将引导学生如何欣赏、演奏、演唱及推广本土音乐的展开交流;作品板块中为擅长作品创作的本土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在友情链接板块中将已有的涉及海南本土音乐的相关网站一一列出,并尽可能将已发表的论文或研究成果进行连接,供学生学习参考。

(三)增开特色民族选修课程把作品转化为教学成果

在高师特色音乐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地方音乐文化素养的复合型师资人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人才应具备双重性:既要继续保持“师范性”,又要体现“地方性”。这样的培养目标更具有指向性。[2]海南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海南省内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未受到有关海南地方民间音乐的专门教育,他们很难在教学中起到地方民族音乐的传承作用。海师大音乐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在学科设置、师资教学等诸多方面都能为本土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依托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出更多特色课程,进行多题材作品创编,打造自己独特的教学品牌。首开地方特色民族选修课:《海南民间歌舞赏析》、《黎族乐器制作及演奏》、《海南地方民歌欣赏》等课程,将其作为学生学习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课堂实践。在地方高师特色音乐教学中,有必要将海南本土音乐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如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增添地方民族音乐采风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海南本土音乐文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可将儋州调声、黎族民歌及有代表性的琼剧旋律加入到视唱、旋律听写、节奏听写等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提高视唱听写和记谱能力的同时有更多机会熟悉海南本土民族音乐,为日后的教学及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及特色音乐课程的设置,创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体系,在丰富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同时保护、传承地方民族音乐独特的资源,通过培养多元化音乐教育人才,以实现“引得进来、走得出去”的良性循环的双赢格局。

作者:崔燃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音乐教改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引言

高师音乐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岗位从业者,这类人才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能力,懂得操作和运用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市场意识。①高师培养的人才应以提高中小学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宗旨,这意味着高师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高师生到岗后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综合人文素养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性强但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职业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师范院校应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来更新我们的课程观,应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为研究中心,以教学应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当前高师课程主要以钢琴、舞蹈、声乐、音乐理论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为辅。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相对独立,学科之间融合性差,知识割裂。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音乐史、器乐、声乐、钢琴、形体舞蹈等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很难将这些课融合应用。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单科专业的学习,以能弹几首钢琴曲、唱几首艺术歌曲、跳几个成品舞为荣,盲目追求舞台效应,人人梦想成为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忘了高师生肩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的重任,从而忽略了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基本功的初心,以致到岗后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实际教学严重脱节。笔者在近几年湖南省音乐教师招聘面试工作中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不高,尤其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方面不尽人意。每年面试,歌曲弹唱环节至少有60%的学生能力较差,即便是小学音乐教材中非常简单的儿童歌曲弹唱,应试者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有的顾了弹就顾不了唱,顾了唱就顾不了弹,还有单手弹伴奏的现象;舞蹈才艺展示环节,大多学生动作生硬协调性差,音乐感觉不佳;微型课展示环节,50%的学生上课的知识点讲述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另外有10%的学生音准很差、甚至五音不全。这样的学生录用到基层学校将会误人子弟。据综合评估,每年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只占到应试者的20%。根据面试情况来看,这充分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高师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不能融汇贯通,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2.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日新月异,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却大多恪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墨守成规,套用陈旧的、固化的方法与模式教学,授课没有激情和创造性。声乐老师固定的教唱几首循环往复的歌曲,钢琴老师也是教弹自己熟悉的几首固定的钢琴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这种消极倦怠的教学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在此受教环境下,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固定化、模式化,缺乏创新性。更有甚者,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消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3.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高。教育部颁布的最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当前音乐教育要做好学科综合工作,以弘扬民族音乐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让广大学生成为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新生力量。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应当包括音乐、社会、民族以及人文地理、历史民俗等相关的综合知识。而高校阶段专业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并不能较全面的涵盖这些内容,人文社科相关知识的学习比重明显偏低。高校音乐教育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致使学生的多元化文化素养水平不佳。由此可见,实际的高校音乐教育所教内容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①高师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纯粹的音乐教师,教学生读谱识谱、弹唱歌曲、学习乐理知识等,在课堂上音乐教师还肩负着为学生解答音乐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民族、区域地理、民俗等知识。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茉莉花》这首歌,音乐老师可以从歌曲的地域性切入介绍《茉莉花》,它是首扬州民歌。老师还可以从创作背景、民俗风情等方面多维度分析歌曲创作的意境与动机。这就意味着高师生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缺乏这些多元文化素养,不能表情达意的为学生诠释音乐曲目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地域民俗特征等知识。这是大学期间高校音乐教育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不够注重学生人文知识教育,导致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佳的原因。

4.教育实践缺乏与基础教育对接。在上世纪80、90年代,高师曾是师范院校的排头兵,有一大批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成效显著,有的师范学校办学模式甚至一度成为标杆和楷模。在此背景下,有些师范学校对过去的成功经验过于自信,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过去的办学模式,办学方法保守陈旧,忽视与时代对接、与社会发展对接,缺乏开放办学的视野,很少走出校园与其它院校交流,更缺乏与中小学校对接,不主动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很多院校不愿拿出经费供音乐教师出去交流学习。有的甚至认为,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是两回事,高师教学与办学方向与基础教育无关。这些固化的观念阻碍了音乐教师下到基层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交流合作,导致高师音乐教师无法了解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也无法了解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根本原因。这种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对接的缺失,是导致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失范的主要原因。

三、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思路

1.打破课程设置的独立性,注重学科融合。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必须打破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独立性过强的格局,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注重音乐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知识的渗透、学科融合与交叉。要将通识教育与音乐教育有机结合,避免知识的割裂。例如:音乐欣赏课可以结合音乐曲目创作背景分析音乐主题思想,与学生分享歌曲所表达的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等正能量,在音乐鉴赏中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知识,这些方法和知识高师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将受益;美育课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美育。以上课程的设置,都能大大加强学科融合,促进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贯通。

2.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也被称为人文素质,是公民在参与社会生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有形与无形的修为与品质,“具体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①,人文素养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高师院校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者为己任,高师院校学生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师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提升即将从事教师职业、服务社会的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生活品质尤为重要。当今,部分大学生崇尚奢华的生活,拜金主义相对严重,追求物欲的思想膨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私自利,校园暴力现象不断,这些现象都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缺失息息相关。因此,高师要明确办学目标,要加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力度,要力争培养审美品位高、人格魅力大、文化底蕴深、人文情怀广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知识教育、创新能力培育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等责任。②团委、院系要通过经常举办小型音乐会、戏剧表演、演讲比赛、赛课、游艺猜谜、五笔字竞赛等活动,在游艺竞赛中让学生更多的体验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修炼,从而达到提升高师生人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