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医学技术范例

影像医学技术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1

1核医学成像   相对于X射线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处理微小尺度的扫描.核医学成像借助静脉注射的放射示踪剂,通过扫描确定示踪剂的吸收情况来确定组织的病变情况.核医学成像包括三个主要手段,分别是平面闪烁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CT).其中,平面闪烁显像被运用于全身肿瘤检测,尤其对骨质和转移性肿瘤较为有效;SPECT被运用于冠心病与心肌梗塞的检测,以及冠状搭桥与溶栓治疗的监测;PET/CT具有高精度的三维成像功能,主要用于的肿瘤诊断.相对而言,核医学成像技术的信噪比普遍较低,空间分辨率较低(约5~10mm),同时图像获取时间较长.但由于人体本身不产生辐射,核医学成像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与X射线成像技术一样,该技术也要利用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元素作为激励源,对患者仍具有一定危害.   2核磁共振成像   四种主要的临床医学诊断设备中,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最新研发的.其研发者PaulLaut-erbur与PeterMansfield于2003年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MRI的主要优势包括:不引入电离辐射危害,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区分度,低于1mm的高空间精度等.MRI在各种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囊括神经、心脏肝脏、肾脏和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但由于强电磁效应,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在手术中植入金属植入物而不能接受MRI诊断,因应用环境有所限制.典型的核磁共振系统包括一个超导电磁体,三个场效应梯度线圈和一个射频发射接收器.超导体一般具有3Tesla磁场强度.在未加磁场的情况下,氢原子核呈现杂乱朝向,人体整体磁场强度为0,在加入强磁场后,氢原子吸收能量其磁偶极围绕外加磁场方向进动,达到激发状态.磁场消失时,氢原子会释放能量恢复到平衡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过程.通过弛豫过程的时间的测量,可以区分包括结合水、顺磁性物质和脂类分子等不同结构.通过分析不同成分的分布,可以确定病症的状态.测量弛豫效应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线圈完成,后端对信号进行编码重构将弛豫过程进行显像.   3相关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   3.1温柔影像运动尽管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对疾病诊断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检测过程中对人体引入的危害不可忽视.美国一项调查表明,2006年,医用辐射已经占到平均人体接受辐射量的50%.基于此原因,医学者与医务工作者更多地开始关心如何在最小的辐射剂量与最合适安全保护措施下通过影像技术诊断出相关信息.从2008年起,在美国儿童放射社团的倡导下,温柔影像运动广泛展开并取决了卓越成绩.温柔影像运动致力于减少儿童医学影像检测中的辐射剂量.其成果主要包括:降低最高辐射剂量作为放射学研究的硬性限制,重新制定CT断层扫描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举办会议并普及医学辐射危害问题.   3.2临床药物试验医学影像技术同时被用于加速较为缓慢的临床药物研发过程.通过PET以及MRI对药物在人体内部产生的分布影像,以及病变区域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快速确定药物性能及副作用.典型的影像辅助临床药物试验包括三个部分:(1)确定合理的影像检测过程;(2)有保障的影像服务中心;(3)临床实验场所与实验病人.   3.3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除上述主流医学影像技术外,研究者同时在进行新型影像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其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通过红外光(用830nm近红外光)的干涉原理进行亚微米级别的高精度成像,目前已被运用于人眼视网膜疾病的检测与治疗监测;阻抗成像技术(EIT)通过测量人体组织电导率的差异进行疾病诊断,人体组织的生理功能变化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组织充血和放电等),组织病理改变也能引起组织阻抗的变化(如癌变等),这些信息将会在EIT图像中体现出来.所以EIT具有功能成像的性质.该技术对人体无创无害,系统结构简单,测量简便,在对于患者长期的图像监护这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是目前多数临床成像手段难以做到的.同时该技术造价低、费用低的特点也非常适合进行广泛的医疗普查.虽然目前其图像分辨率不能与CT等成像技术相比,但它仍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成像技术.这种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很好,因而可连续监测实际的应用.2011年,第一个商用EIT肺功能检测设备正式公布.总之,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在医疗诊断的精度、安全化检查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应用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不仅在医学医疗诊断上应用越来越广,在药物筛选和研究中也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麦青 单位:武汉市城市职业学院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高职学生;能力提升;临床实践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1]。开展医学影像技能大赛,旨在推广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推动学院诊改,提升高职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践整体水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工作。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历史由来已久,就目前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就业等方面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其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欠缺是主要因素;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作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及合理为病人检查并拍摄出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图像的专业操作技能[2]。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实施技能大赛是否能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综合技能有所提高。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以学院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基地的1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成两组。实验组65名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对照组65名学生正常实习,两组学生在抽样时年龄均在19~22岁期间,在校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等影响因素为随机均衡。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数据对比差异不大(P>0.05)。

(二)方法。参考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标准,组建培训小组制定临床实践操作项目以及训练方案,指定指导教师从审阅申请单、与患者沟通、检查前准备工作、体位设计与摆放、影像设备的正确操作、图像后处理及上传、打片发片等内容详细指导。培训结束,以“四肢的X线摄影技能”为例,对参加技能大赛组(实验组)和未参加技能大赛组(对照组)现场进行技能综合评分,考评结束,按照学院制订好的奖励方案进行奖励。

(三)保障条件。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为开展技能训练提供保障条件,一是有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筑面积950平方米。实训中心建有CT检查实训室、核磁共振实训室、X线实训室、B超实训室、综合实训室、影像诊断实训室、模拟CT成像设备及模拟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实训室,为技能实训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训设施保障。二是实施技能训练的教师均为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临床经验。三是有固定的三级甲等医院实训基地,能充分满足临床教学和实习教学的需要,为技能实训提供见习、实习基地的保障。

(四)效果的评价。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技能综合考核,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成绩≥90为优秀、≥80为良好、≥60为及格、<60为差。在学生实习结束前,给实习单位影像科带教教师发放“18级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信度α=0.831,效度KMO=0.709。

(五)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计数资料的检验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临床规范化操作能力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学生在临床操作评价中分优、良、及格、差的人数及所占比例,比较两组学生在临床操作技能上的优秀率,实验组65人,临床技能评价成绩优良者95.4%,明显高于对照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二)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对参加技能大赛学生的满意率。通过问卷调查,实习医院各带教教师对两组学生满意率比较结果:实验组65人,实习医院带教教师满意率为93.8%,对照组的65人满意率为80.9%,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一)充分利用学院实训室,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影像技能大赛的开展,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我校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影像实训中心也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得到明显的提升,让我校影像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二)促进校、院融合,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并得到有关用人单位的认识和认可。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了名次,从而直接赢得了参与附属医院工作的机会。学院影像技术专业班已被指定为附属医院定向培养班,部分学生可定向就业,也为附属医院影像科输送了大批优秀技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能参与技能大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医学影像技能大赛,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将职业技能大赛引申到实习基地中,取得了教学和社会卫生服务双丰收的效果。但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维护困难,设备陈旧;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教师重心偏向于医院临床,不能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如何将医学影像技能大赛长期、有效、更好地发展下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吕景泉,汤晓华,周志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养的价值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4,9:54~56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3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

一、传统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不高

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是凭借教师在课堂的简单的讲授。而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理论知识抽象复杂,,主要是依靠课本的内容简单的描述和黑板的板书来进行讲授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且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没有足够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也是学生逐渐对医学影像设备学失去了动力,从这一点上看来,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起不到教学的效果。

(二)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不合理

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多。而医学影像设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经验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掌握。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巩固和与实验内容的连接,使学生无法全面的掌握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尝试,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引入多媒体技术,但是许多学校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并不完善,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中,要结合医学影像设备学专业特点,使其完美的呈现,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

(一)大数据支撑,提高课堂利用率

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只是简单的投影仪和幕布的结合、单纯设备上的应用而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又重新被定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准确的搜索到相关的教学内容,甚至有很多免费的且内容优秀的视频和其他材料,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使医学影像设备学相关的知识形象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理论课程也能够变得生动有趣,更加通俗易懂。

(二)模式新颖,增加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在课下制作课件,在课上进行展示。学生们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有效的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学生通过新颖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堂互动,提高了课堂的气氛。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可以采取多种新鲜的方式来展示教学的内容,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

(三)便于总结整理,减轻教师的负担

多媒体技术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转变。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正常的备课之外,还要进行课件的制作,备课的内容也是以课件的讲解为主。而多媒体的课件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复使用,使教师不再去黑板上进行板书内容的书写,在课堂上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只是可以站在讲台的电脑前进行课件的讲解,就像电视中的演讲一样,学生的思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学习和解读多媒体的显示内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节省了体力,同时,电子版的课件内容也便于总结和修改。

三、多媒体技术的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课件的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当将主要精力用在课件制作上,来提高课件的质量。在多媒体授课中,教师不应拘泥与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特点,搜索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课程涉及到的行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建立一个更加清晰的职业观念。课件的制作,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若是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罗列,就会失去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二)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逐渐降低了教师本身的因素,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多媒体技术目前仅仅是一个教学辅助的设备,完全不能成为主导地位。多媒体的作用是多种形式的展示,而教师才能进行各种疑难问题的讲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发挥教师的作用,使教师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体现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先进性。

(三)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师是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以它的便捷和实用性成为改革的先锋,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完全抛弃。对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来说,一些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概念还是需要学生通过课本的内容进行反复的理解和背诵才能实现真正的掌握的。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要首先考虑传统的授课方式,将传统的内容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价值。

四、结语

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多媒体教育目前已经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应用,但是有些高校的多媒体技术和理念都不是很完善,也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教学的主体还是教师,只有教师能够开拓思路,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才能更好应用现代科技,同自身的能力相结合,更好完成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保生,王立学.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684-685.

[2]冯楠.医学影像设备学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456-457.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4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融合;课程成绩;认同度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国内众多医疗机构中进口设备配置数量和性能逐年提升,对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1-2]。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标准内容,专业英语成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进行影像技术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述,正确操作进口设备的英文操作系统,学会与被检者进行英文交流等。然而,目前受到师资条件、规划教材及实训设备等因素影响,专业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匹配,仅注重词汇的积累和中英互译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陈旧,讲授法、翻转课堂等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力培养问题,教学效果需要改进;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理论考核模式缺乏对学习过程和职业能力的评价,需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3-4]。本研究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为例,通过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融合式教学模式,制定工作过程导向案例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案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探讨课程融合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课程融合模式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选取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三年制的79名专科学生,将其中2016级40名学生纳入对照组,2017级39名学生纳入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课程融合教学模式,融合课程以《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主要观察对象。两组学生的男女比例、前导专业课成绩及授课教师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课程融合模式

1.2.1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改革实际需要,成立由课程主讲教师和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讨论制定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包括:①专业知识层面,教学内容涵盖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设备、放射物理与防护的英文知识;②专业技能层面,培养学生对进口影像设备英文系统的识别和操作能力,英文诊断报告和文献的阅读能力,医患间英文沟通表达能力;③职业素养层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意识和职业操守[5-6]。

1.2.2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课程融合理念的指导,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设置为:①基础模块包括医患沟通和辐射防护、电磁禁忌,分别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和主题研讨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②技能模块包括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的成像原理、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操作英文系统、英文表述成像进程和设备结构的能力;③拓展模块包括医学图像质量及诊断、英文文献,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职业素养。教学方法从易到难,并注重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2.3评价体系构建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采用过程性小组评价和终结性双重评价相结合方式,构建课程多元评价体系。①过程性小组评价注重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和集体学习效果的评估,共同开展主题、案例等内容的学习分享,成绩纳入小组每位同学的评分项;②终结性双重评价是指最后的理论与实践一体考核,由主讲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并监督实施,包括理论考核内容的编制、实践操作考核项目的选定及考评活动的组织实施,评价模式既满足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又客观评估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9-10]。

1.3观察指标

1.3.1课程成绩

包括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和专业融合课成绩,观察评价教学改革效果及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意义。两组专业英语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试卷进行测试;专业融合课程参照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模式,采用上机考试形式,考试内容选取自标准试题库。

1.3.2学生认同度

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应用价值的认同度,对教师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的认同度,对自身学习效果和成绩客观性的认同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观察指标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课程融合模式研究结果

本研究面向参与研究的2016级和2017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回收问卷79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9份,有效问卷率100%。

2.1两组学生课程成绩比较

考核成绩显示,对照组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医学影像设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考核成绩分别为(72.62±8.96)分、(75.72±9.85)分、(79.38±10.42)分和(67.18±9.44)分;观察组为(77.26±10.36)分、(81.23±10.17)分、(85.51±9.17)分和(72.13±7.89)分,观察组课程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t=2.430,t=2.757,t=2.511;P<0.05)。

2.2两组学生认同度比较

调查问卷显示,对照组学生对课程认同度、教师认同度和学生自身认同度分别为(74.30±12.38)%、(82.35±10.26)%和(77.25±10.36)%;观察组学生的认同度分别为(81.65±8.54)%、(88.25±7.23)%和(91.40±5.61)%,观察组学生的认同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5,t=2.102,t=5.376;P<0.05)。

3课程融合模式应用效果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11]。观察组的课程教学内容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3个层面进行专业课程融合,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分别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和探究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采用过程性小组评价和终结性双重评价相结合方式,构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课程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认同度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课程融合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英语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学生较高的认可,并对专业融合课程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三年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追踪调研数据分析显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是医院放射科提出的一项普遍需求。回顾分析课程教学的发展进程和相关数据,体现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匹配度不够,课程定位和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4结语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5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本科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影像领域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广泛运用,影像诊断精确度越来越高,在疾病早期诊断和快速治疗方面,医学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医疗无可替代的学科。因此,医疗卫生部门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具备较为全面临床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面对社会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医学影像技术大学生,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粗放[1-4],已经不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因此,针对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新要求,转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思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影像设备不断涌现,医学影像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X线成像技术(其中包括X线摄影、钼靶、DR、CR、口腔颌面全景、DSA、电子束CT、CT、MSCT等)、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放疗技术、核医学技术、超声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规模较大的医院中成立了大影像科室,形成与医、工结合,医学影像获取方法与质量控制研究的独立专业。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医疗设备的投入逐年加大,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普及率越来越高。比如,CT的配置率在国内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二级医院中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而在三级医院,它的配置率已经达到100%。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配置率在二级医院几乎达到50%,在三级医院接近100%。影像X线机设备配置,三级医院中DR(digitalradiography)占76.8%左右,DR和CR(computedradiography)占23.2%;根据调查结果,三级医院都配备了DSA、遥控胃肠设备;多层螺旋CT设备核磁共振设备也都有配置,只是在性能上有所区别[5-6]。影像设备的和影像技术的革新,必然需要大量对熟悉各种影像设备及其原理和技术的相关技术人才。所以未来几年中,影像技术人才是较大规模医院主要招聘的对象。与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是,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学历偏低。在三级医院中,以本、专科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为主,约占90.3%;二级医院本科学历约占68.6%,专科约占30.8%。乡镇医院则以专科为主占79.4%[7-9]。在基层医院中,还有许多医院并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技术和诊断不分家,甚至是临床医生临时担任。即使配备先进的影像设备,如果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与之相适应,那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优势作用,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浪费。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新发展,影像技术专业方向也越来越细化,医院对影像技术人员的分工更具体。有的医院已经开始让一部分影像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机器操作,另一部分人专门负责图像后处理,甚至一些医院根据需要还配备了专门的设备维修人员。专业方向的细化和分工的具体化,给未来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2医学影像技术教学的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医学影像技术教育滞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首先表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大课教学和小班实习的传统教模式。一般说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轻视基础理论,临床应用技能水平不高,培养出的影像技术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岗位。其次,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一是实习时间短与学习内容多的矛盾。根据学科教育的安排,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理论课较重,而学制设置较短,因而供学生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就相应的缩短了,一般院校只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纲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处理原则,熟悉病程资料;掌握临床常见病的影像诊断与处理原则;掌握DR、CT、MRI、DSA、超声、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影像技术操作技能,熟悉各影像设备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保养维护,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新项目、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10-12]。对于一个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掌握这样庞杂的知识,熟悉相关科室和部门,在较短的实习期内是很难达到优秀毕业生要求的。二是临床实践条件不允许。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影像设备种类多且价格昂贵,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学校没有经济能力大量配置使用尖端医学影像设备。在医院临床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学生面对大量患者,实际操作设备的机会较少,实践课往往变成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知识经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操作指令的“理论课”,对应用型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三是影像技术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由于历史原因,重视医学影像诊断而轻视医学影像技术,因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匮乏,整体上看从事医学影像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应用、新方法不断涌现,需要大量业务素养好、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师。目前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状况和教学水平,也是对完成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任务的一大阻碍。

3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6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实习;教学;人才培养

医学影像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强的新兴学科,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获取、处理及分析医学影像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疗提供临床证据[1]。临床实习是医学专业学生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及成长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2],是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要形式,在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实习效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临床实习教学模式不成熟,笔者就该专业的临床实习现状、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临床实习教学建设及策略展开阐述。

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根据亚专业分类,一般可分为放射科检查技术[普通放射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技术等]、核医学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等多个方向,临床实习时间一般在35~48周[3],目前各医学院校临床实习安排略有差异(差异在于培养方向有无超声检查技术),以本校为例,由于培养方向不包括超声检查技术,具体的临床实习方向包括普通放射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学及图像后处理等8个方向[4],可以看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的特点是在医技科室多个方向轮转式学习,其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且与理论知识学习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2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临床实习医院中缺少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在影像科室技术岗位上为患者提供检查服务的影像技师,又在医学院校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传授医学影像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师[5-6]。目前,大部分在医院带教的教师多是一线影像技师,没有承担过医学影像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以本院为例,带教教师共84名,但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教师仅11名,86.9%(73名)的教师没有承担过理论知识教学工作。影像技师虽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水平的影像技能,但缺乏讲解系统的医学影像技术理论知识的能力。

2.2临床实习教学中缺乏医德医风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医德医风。2012年,教育部将加强医德医风培养纳入医学生教育规划纲要。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原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对医学生的卫生国情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卫生行业的特点和医学生特点出发,重点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要让医学生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临床实习过程中,教师多以操作技能培养和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在医德医风教育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本校201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48名实习生进行电话或者微信访谈,其中58.3%(28名)的实习生称带教教师只教授操作技能,33.3%(16名)的实习生称带教教师教授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仅8.3%(4名)的实习生表示带教教师除了教授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强调了医德医风方面的注意事项。尤其是目前大型医院就诊人数多,影像检查,尤其是MRI检查患者预约时间长,检查费用高,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容易因等待时间长产生不良情绪,发生医患矛盾。如果没有对实习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容易加重医患矛盾,引发医患纠纷。

2.3无固定的临床实习指导教师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以设备操作学习为主,在设备较多的教学医院,实习生很难有固定的临床实习指导教师,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实习生和临床实习指导教师都是轮转制,二是临床实习指导教师的上班时间不固定,但实习生临床实习时间是固定的,因此,不能保证同一设备由同一教师来指导。以本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所在的7所实习医院为例,6所实习医院未指定指导教师,实行轮转制度,仅1所实习医院为实习生指定了指导教师,定期要求实习生向指定教师汇报实习情况。无固定的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需接受不同指导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这导致其不能及时适应不同教师的教学习惯和节奏。

2.4实习生考研及找工作等影响临床实习计划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考研成为众多医学生的选择之一,考研主要考核的是理论知识,且考研复习的时间与实习时间冲突,从而导致准备考研的学生参与临床实习的积极性下降。考研学生的重心都在复习考研相关理论知识上,甚至有部分学生几乎不参加临床实习[7]。此外,学生就业是各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促进学生就业,各高校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随着毕业生越来越多,部分医院对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反复多次的请假试岗、面试,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计划的执行。以在本院实习的201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为例,40名实习生中,除给予考研同学1个月的考研假及年假2周外,请假时间<3d的实习生占5.0%(2名),请假时间为3~<8d的实习生占17.5%(7名),请假时间为8~<15d的实习生占45.0%(18名),请假时间≥15d的实习生占32.5%(13名)。

2.5缺乏临床实习生考核标准

目前管理临床实习生的一线教师还担任着繁重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加之临床实习生多分布在不同的岗位,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管理难度大,管理教师多是侧重于日常的实习管理,而忽略了实习考核,即使有考核要求,但也缺乏考核标准。本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生所在的7所实习医院中,所有医院的实习生管理教师主要由初级或中级职称的技师担任,并采用轮流担任制度,平时与其他技师一样还要承担临床工作,管理教师并不负责实习考核工作,仅2所实习医院有相应的操作考核标准,但考核时,一半以上的考核教师并未严格按考核标准执行。临床实习考核是检验实习生实习效果的主要方法,缺乏考核标准,对实习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了解,就无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3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建设

3.1重视培养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医院定期为双师型教师系统地培训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技能,培养思政教学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分配理论教学任务。医院或科室组织实习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形成教、学互促的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8],使其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

3.2重视培养实习生的医德医风

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临床真实案例,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实习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职业情怀。给实习生指派专职导师,带领实习生参加临床实践活动,让实习生在实践中感受患者检查时的心理状态,培养实习生的同理心、责任心[9]。3.3实行双导师制度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安排的特殊性,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时就指定一个固定责任带教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对实习生的科研及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实习生在轮转到相应的亚专业岗位时,再指定各亚专业的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的相应阶段指导实习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这种灵活的双导师制度既保证了实习生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又能对实习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实现个性化指导。

3.4制订个性化的实习计划

实习开始前,收集不同实习生的实习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实习计划,尽量兼顾实习需求和其他需求。比如,考研的学生希望前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复习,前期就可进行核医学检查技术、放射治疗技术及MRI检查技术岗位的实习,这些岗位的实习时间较短,在实习岗位上也可以边实习边复习。而找工作的学生希望前期轮转实用性更强的岗位,就可将其安排到普通放射检查技术岗位和CT检查技术岗位实习。此外,应实施严格的请假制度,对因请假而缺席的实习时间应该在后期补上,以保证临床实习的完整性。

3.5强化实习教学管理

设立专职的教学管理岗和考核小组,加强对实习生临床实习活动的监督及管理,制订相应的临床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包括临床实习生请假制度、临床实习考核制度等,并严格执行。对考核结果进行记录,实施“宽进严出”的制度,从而保证实习生的实习效果。

4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建设效果

建设新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2020、2021级88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4.32%(83/88)的实习生对临床实习教学非常满意;5.68%(5/88)的实习生对临床实习教学满意;95.45%(84/88)的实习生表示临床实习效果非常好;4.55%(4/88)的实习生表示临床实习效果较好;100.00%(88/88)的实习生表示指导教师责任心强,对自己的学习帮助较大。由此可见,新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深受实习生的欢迎。

5小结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7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实习教学;器官-系统整合;CBL;RBL;导师制;教学互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深入发展,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医学影像学重要部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也从单一的普通X线摄影,逐渐发展成为涵盖多层螺旋CT、双能源CT、高场强MR及SPECT等全方位多体系的成像系统。作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日常操作,更重要的是具备根据不同器官或疾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扫描方案,高质量完成检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的能力。对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临床实习就是其实现其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影像技术实习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如:带教老师讲解不充分、临床操作不足、师生沟通不足等[1],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进行影像技术临床实习教学方式改革,切实提高实习效果,并进一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是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1目前影像技术专业临床实习教学存在的不足

1.1实习模式固化单一。由于影像检查设备成像原理不同而位置相对固定的原因,影像技术实习通常需以检查设备为基础进行实习计划安排。以放射科为例,检查设备分为X线、CT、MRI三大类,学生需在三类设备之间进行轮转学习,而学习时间的长短主要参考检查技术的复杂程度。其中,MRI由于成像原理复杂、扫描序列较多、且不同部位和疾病扫描方案差异较大,通常实习时间多于X线及CT。虽然按设备轮流实习的模式可保证学生全面接触各种检查设备的临床操作,但对于部分初始就以MR作为第一学习设备的同学而言,其理论知识抽象、扫描序列繁多,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较其它设备往往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学习难度较大[2],而当后期轮转至CT和X线时,难免对部分MR技术产生遗忘,实习效果欠佳。

1.2教学方式陈旧。目前影像技术实习的教学方式多以当班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实时指导和口头传授为主。常见的教学实际情况就是“遇见什么就学什么,发现什么就教什么”,教学内容随意性明显,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由于带教老师也为科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服从日常工作安排进行岗位轮换,无法针对某一组同学进行连续和系统性教学,难免造成授课老师之间知识点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而带教老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实习内容缺乏阶段性总结和重难点分析等,也是造成实习效果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

1.3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不足。我国教育部自2013年批准设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本科以来,各大高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性较强的影像技术专业人才,但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医工交叉模式的兴起,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然相对缺乏。根据2016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人才培养需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3]。未来高素质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临床工作能力,还需具备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科研探索的能力,以保证个人在未来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而传统临床实习教学内容往往拘泥于临床日常工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部分学有余力、有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同学来说,教学内容缺乏启发性和先进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

2影像技术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2.1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评价制在实习教学中的应用。针对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工作轮换制及教学能力差异性的问题,本教研室采用了导师负责制进行教学工作调整。即首先将实习同学按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与职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组,尽量保证每一实习小组内包括班干部、成绩优良和较差的同学,形成梯队式、互助式的实习小组模式,由班干部担任小组长,负责学生考勤和实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收集。教研室内部则根据教师的工作、教学能力选拔优秀的老师担任实习导师,一组实习同学固定一名导师,导师工作安排根据实习同学的实习进度进行安排。导师需提前制定实习教学范围、重难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经科室审核通过后再实施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重复性。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定期与实习小组组长进行对接,沟通实习过程中同学的专业问题,适时进行解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每一实习周期结束后,由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教研室进行考核。即由学生填写本组导师考核评价表,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考评,对考评分数较低的导师,教研室针对其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整,形成教、学互促的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2在实习教学中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辅以理论小课教学。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临床实习教学并不应只局限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学,还应及时总结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以基础和临床相结合为导向,实现各系统中各器官为基础的教学整合是现代医学教学的有效实施方式[4]。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均进行了以器官—系统整合试点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我校也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器官—系统教学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及整体知识点梳理,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6]。因此,本教研室将器官—系统教学的模式首次引入影像技术的临床实习教学,对实习内容按神经、骨肌、心胸、腹部进行系统分类,打破各检查设备之间的壁垒,再根据各器官的解剖、疾病病理生理特点、临床检查目的、设备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案等重新进行知识点整理,结合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定期小课的方式进行讲解,使知识点更符合临床“实战”,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不断思考和应用,从而加强对疾病影像表现、检查目的,以及适合的检查方式之间的认知,培养其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2.3CBL及RBL教学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日常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教学手段仍多以口头单向输入式教学为主,难免造成传统教学“填鸭式”的授课局面,而理论小课的授课方式可更为灵活。因此,教研室采用了“以病例为基础学习的方式(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研究为基础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多种教学方式联合应用的小课教学模式。以结直肠癌检查为例,导师会在课前提出结直肠癌“检查方式、扫描方案如何制定”“临床检查主要目的”等核心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发现自身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带着问题再进行学习。课中,授课教师首先模拟结直肠癌临床检查申请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课前问题进行回答和讨论。互动结束后,教师讲解结直肠的影像解剖和CT、MR的成像特点,随后指出结直肠腺癌的病理生理特点:为发生于黏膜层并逐渐向肠壁深层-肠壁外侵犯的病变,影像表现主要为肠壁增厚或肿块、肠腔狭窄、周围侵犯及转移,临床行影像检查目的主要为发现病灶并进行术前初步评估,但结肠和直肠在检查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别。结肠范围广、活动度相对较大,CT可实现快速、大范围成像,因此结肠癌需采用全腹部CT增强扫描方案,而MR虽然软组织分辨率高于CT,但图像采集时间较长,不适于结肠检查。直肠由于直肠系膜和系膜筋膜的固定作用,活动度相对较小,可通过检查前肌注抗M胆碱药降低肠道蠕动带来的伪影,因此MR可清晰显示直肠肠壁及周围各层次解剖结构,成为了目前结肠癌术前评估的主要方式。在多项MR扫描序列中,3D高分辨T2WI序列以层厚薄可进行多平面后处理的优势,是最重要的扫描序列。但进行该序列扫描时,检查者应注意辨认直肠癌病灶,并垂直于病变段肠管进行斜轴位扫描,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图像提高诊断分期的准确性,但如为直肠下段癌,还应完整包括肛管,以便准确评估病灶对肛管括约肌的浸润深度,为临床专科医师选择手术方式提供参考。通过对器官解剖、疾病特点、临床检查需求、检查方式应用逐层推进式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更符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多学科协作、个性化医疗的发展需求[7]。此外,针对部分学有余力、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我们在CBL教学的同时适量补充以RBL教学。RBL是一种更偏向于研究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更高的要求,可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医学研究的能力[8]。即当某些临床问题以现有的检查方式无法解决的时候,需个人进行进一步基础或临床研究探索,以寻求解决方案。仍以直肠癌为例,虽然MR在肿瘤的T分期上准确性较高,但对转移淋巴结的评价上仍是难点。教师通过引入最新研究文献,对DWI、IVIM、DCE等MR功能定量研究序列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转移淋巴结评估上进行综述和研究方法解读,不仅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起到了启发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科研能力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4职业荣誉感和医德医风在实习教学中的培养过去由于人们对影像技术工作性质的不了解,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常常被称为“拍片人”。部分学生也因此对职业产生了误解,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影响了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导师利用实习间隙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自身、科室内或国内优秀影像技术人才的先进事例的列举,展示影像技术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树立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同时,影像技术也是医学影像专业中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直接的专业,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成为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前提。尤其是在检查过程中,面对部分不能良好配合检查的患者,带教导师以身作则,对患者多一份耐心和理解,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尽可能快速、保质保量完成检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受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医者仁心。

3小结

影像医学技术范文8

1基于工作岗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   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接诊、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超声检查等。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能力的考查,对毕业生关注度较高的依次为操作能力(93.43%)、理论知识(91.24%)、合作沟通能力(81.75%)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81.75%),具体见表1。因此,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3种。基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核心能力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能力、常用影像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能力及其超声检查与诊断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职业能力标准(见表2)。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真正融合   2010年,围绕岗位要求,着眼工作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原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课(9门)、专业基础课(7门)和专业课(8门)3个课程模块,共设置课程24门,作为职业必需课程;同时开设了12门选修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制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纲。同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CR系统(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等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9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建立影像解剖学和影像诊断技术两门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自主、开放的学习和实训环境。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能力分层递进规律,分别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见表3),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4)。   3基于工作需求,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保证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考核内容方面,增加应用性知识,强调每门考试课试卷中应用性知识的比例不少于20%。同时,增加考查课对学生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的考核。考核方式方面,一是单列实训考核成绩,采用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任务评价、项目评价、综合实训评价等多种形式,分别由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综合评价合格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二是在理论课考试中,根据课程特点以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2010年,我们与临床专家一起开展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尽管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但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进一步完善。   我校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洛阳正骨医院等45所教学医院签订了实习教学协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其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挺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