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论文范例

影像学论文

影像学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为15.6岁。患者中明确臀部肌肉注射病史1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双侧患病为15例。

1.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儿童期反复臀部肌肉注射病史,主要表现为坐位或下蹲姿势、步态异常。体格检查双下肢不对称,为“外八字”步态、高低步态,坐位双膝不能并拢,中立位屈髋。

1.3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术前均行X线及MR检查,其中2例行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位X线检查,要求患者平卧位,耻骨联合正对检查床中线,双下肢伸直,足尖并拢向上。CT扫描采用Toshiba16排机器,扫描时骨盆尽量对称,层厚及层距均5mm,扫描范围为腰4椎体水平或髂骨翼上缘至股骨上段,应用软组织窗及骨窗重建。MR扫描采用GE1.5T机器,扫描范围为同CT。所有患者常规采用SE序列,扫描参数:SET1WITR400ms,TE9.0ms;T2WITR4260ms,TE80ms;T2FSTR4500ms,TE80ms。层厚5mm,层间隔0.5mm;扫描方位:轴位T1WI,T2WI,T2FS及冠状面T2WI。

2结果

2.1X线表现

所有患者X线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骨盆倾斜。15例患者均可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状或窄带形致密线影,均为双侧,其中3例患者平片未见髂骨旁致密线影。所有患者中仅3例可见臀肌卵圆形致密影,平均径线约6mm。

2.2CT表现

仅2例患者行CT检查,主要表现患侧臀肌较健侧萎缩,患侧臀肌间隙不同程度增大。所见骨质结构均未见明显异常。

2.3MR表现

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MRI能准确显示双侧臀肌大小、形态、信号,15(83.3%)例患者可见双侧臀肌不同程度变薄;通过双侧对照,另3例(16.7%)患者为单侧臀肌及其筋膜萎缩变薄。所有患侧病变处臀肌间隙增宽,并可见脂肪信号影增多。15(83.3%)例患者共27侧可见臀中肌内T1及T2低信号纤维条索改变。18例患者共33侧(91.7%)臀大肌外侧缘自髂骨翼至股骨大粗隆行程可见增厚纤维条索影,T1及T2均呈低信号,T2WI显示明显,轴位显示纤维条索位于臀大肌及臀中肌间隙外侧缘,冠状位可见增厚的纤维条索影牵拉骨盆倾斜。双侧骨质结构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影。

2.4手术所见

所有患者于患侧粗隆上方切口,术中探查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筋膜增厚及纤维化变,挛缩变性者可行部分或全部松解术,松解术后检查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无活动障碍,缝合。所有18例患者共33侧行外科手术处理,与术前MR诊断符合。33侧患处术前MR诊断臀大肌及其筋膜增厚挛缩术中均证实,准确率为100%。33侧患处术前诊断臀中肌病变为32例,经术中证实并行臀中肌松解术者病变为30侧,准确率为93.8%。经MR诊断臀小肌萎缩变性患者为19例,其中术中证实为18例,准确率为94.7%,另有14例患侧MR未发现臀小肌病变而经术中证实萎缩变性需行松解术者5例,假阴性率为21.7%。18例患者共33侧臀大肌外侧缘自髂骨翼至股骨大粗隆行程可见低T1低T2条状异常信号影,术中证实为增厚变性纤维条索,准确率为100%。

3讨论

影像学论文范文2

X线胸部摄片因其经济、操作简单易行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肺癌的诊断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X线主要表现是肿块影,形状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当肿块增大到2cm以上时密度往往不均匀,较密实的部分为癌组织,周围较淡部分为充气的肺组织癌或阻塞的炎性实变。与肺部感染要进行鉴别,可以进行随访3个月或是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在随访过程中,若病灶不减小、消失反而增大,则肺癌的可能性增大,X线摄影对于肺癌早期的诊断作用较为局限,主要是发现病灶,对于病灶的细节远没有CT显示清楚,并且X线图像是重叠影像,由于各种结构重叠在一起,影响判断。只有当肿瘤增大后,才可以发现具有特征性的征象,如:肿块征、分叶、毛刺以及空洞等。

2胸部CT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CT因其在解剖结构、组织密度方面明显优于X线,且费用较为低廉目前已经广泛地用做肺部病变的检查或用于筛查,对于早期肺癌,CT在显示肿块密度、分叶、支气管壁、肺部阻塞性感染、肺不张、淋巴转移等方面较X线明显优越。在中心型肺癌主要有肺段以上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腔狭窄与阻塞,肺门区肿块等肺癌直接征象,继发性改变有阻塞性肺炎与肺不张,阻塞远端支气管扩张形成的黏液栓塞,以及病灶附近或(和)肺门的淋巴结肿大等;在型肺癌表现为:在肺野可见结节、块状肿瘤影,早期有时可见典型的空泡证,肿瘤进一步增大则可见分叶、毛刺等征象,较大的肿块往往可以发现肿块内的偏心性空洞以及结节影。对于较小的结节影或肿块影个人主张定期复查。

3MRI在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磁共振不但能反映病变形态特征,还能反映组织学特征。MRI一般不作为肺部常规检查,对肺内小的肿块行MRI检查的目的多是CT检查后的补充。MRI可以多平面扫描,就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结构以及周围的解剖关系,还有就是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结合多平面扫描则能进一步区分病灶与正常结构,以确定病灶的范围。MRI还可发现肺门肿块和远处的肺实变。

4PET-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作用

PET的应用主要是在对肿瘤的诊断方面,占其用途的85%。其原理是利用18氟2脱氧葡萄糖在恶变的细胞中蓄积提供组织代谢信息。一般作为肿瘤影像学检查的最后检查手段。PET-CT不光是能检查原发肿瘤,对于全身的转移性肿瘤其意义更大。现在许多学者更倾向于用PET-CT进行肿瘤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5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劣对比及互补

胸片简单易行可作为胸部疾患的筛选检查,对于常见的肺内肿块有一定的价值;CT具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并且CT图像没有重叠,其作为肺癌早期的首选检查已得到大家的公认,CT增强扫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对于肿瘤的检查作用较大。MRI在肺部的检查应用主要是对CT检查后的补充,特别是结构显示不甚清晰的患者和对造影剂过敏不能行CT增强的患者。PET-CT由于检查昂贵,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故选择时应该合理。

6结语

影像学论文范文3

股四头肌由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外侧肌及股内侧肌组成,作为一个整体提供伸膝装置的动力,其肌腱附着于髌骨整个近端面及髌骨内、外侧缘。股四头肌合力向后牵拉髌骨,使之与滑车凹准确地相互关节。早期尸体解剖发现,股内侧肌远侧部分与近侧部分是不同的两块肌肉,可分为股内侧长头肌和股内侧斜肌。股内侧斜肌起自股骨及收肌结节内侧远端,附着于髌骨内侧支持带及髌骨内上缘,其附着力线与股骨直立长轴夹角约50°~55°。由于更加水平走形的解剖特点,股内侧斜肌被认为是对抗股外侧肌作用力的主要动力性髌骨稳定装置。股内侧斜肌的功能异常可降低髌骨内侧的约束力,是造成髌骨反复外侧脱位的病理基础之一。Senavongse等经体外研究发现,当屈膝20°至完全伸膝位时,股内侧斜肌的主要功能是抵抗股四头肌外侧肌肉群的拉力;若完全松解股内侧斜肌,将会导致各角度屈膝时的髌骨外侧不稳,髌骨的稳定性可降低30%;尤其在屈膝20°时,髌骨将最不稳定。

2髌股关节不稳中股内侧斜肌的相关影像学研究

2.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实时、无创、便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辅助诊断肌肉疾病和评估肌肉功能。周光泉等通过提取二维超声图像中的结构参数去反映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如肌纤维附着水平、纤维束角度及肌肉体积等。Jan等利用超声对比髌股关节疼痛症和健康人髌股关节,结果表明,髌股关节疼痛症患者的股内侧斜肌附着水平、纤维束角度及肌肉体积均明显小于健康人,因此认为重建股内侧斜肌的功能对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症患者非常重要。

2.2CT

CT轴位扫描可很好地显示骨质结构,尤其是膝关节轻度屈曲状态下的轴位非常有利于评价髌骨不稳,因为此时为髌骨最不稳定的状态。Lin等利用CT在膝关节屈曲0°、15°、30°时观察髌股关节疼痛症患者股内侧斜肌测量值与髌骨排列紊乱之间的相关性,认为当股内侧肌收缩(即测量值变小)、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5°时,髌骨移位危险性会增加,尤其当患者存在髌骨外侧倾斜角和外移度过大时,此种相关性更明显。

2.3MRI

2.3.1常规MRI测量肌肉解剖横断面积

2011年,Pattyn等利用MRI测量髌股关节疼痛症患者的股内侧斜肌解剖横断面积,选取髌骨水平及大腿中部水平两个层面分别勾画股内侧肌轮廓;结果显示病变组股内侧斜肌横断面面积明显小于正常组,因此认为病变组一般表现为股内侧斜肌的萎缩,而萎缩是导致髌股关节疼痛的一个诱导因素。2014年,Balcarek等利用MRI研究股内侧斜肌在初次髌骨脱位及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形态学变化,研究者以髌骨上缘水平为基线,选取其上下各一层面勾画股内侧斜肌的面积,取其平均值;在矢状面上测量股骨长轴与股内侧斜肌正中切面的纤维束角度;结果显示,股内侧斜肌横断面积及肌肉纤维成角在正常人、初次髌骨脱位及复发性髌骨脱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提示股内侧斜肌萎缩在髌股关节不稳的病理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2.3.2MRI肌构筑预测肌肉实际生理功能

MRI除可宏观显示肌肉的形态并定量测量肌肉体积及解剖横断面积,也可从肌构筑的角度观察肌肉内部的功能变化。骨骼肌结构的定量描述被称为肌构筑单位,可反映肌肉功能状态。肌构筑是对每一条骨骼肌在力量、速度、运动幅度等方面做出的定量化测定,描述变量包括羽状角(θ)、肌纤维长及生理横断面积。羽状角是指肌纤维束与肌腱膜形成的夹角,肌纤维长是指沿纤维束方向每连续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之和,生理横断面积为肌肉体积×cosθ/肌纤维长,与解剖横断面积为完全不同的概念。生理横断面积决定肌力产生的大小,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收缩力越强。2009年,Kan等选择4名健康人及4例慢性髌骨外侧脱位的患者,分别测量其股内侧斜肌及股外侧斜肌的解剖横断面积、生理横断面积及羽状角;结果显示,髌骨脱位患者的股外侧斜肌与股内侧斜肌解剖横断面积比值大于健康人的比值,提示脱位患者的股内侧斜肌相对萎缩或神经运动性的减弱;而股内侧斜肌羽状角及股外侧斜肌与股内侧斜肌生理横断面积比值在健康人和髌骨外侧脱位患者中无明显差异,但脱位患者的合力矢量方向比正常人更朝向外侧,是由于患者较大的θ角所致,并认为不论是利用解剖横断面积还是生理横断面积预测生物力学矢量,其在健康人和髌骨不稳患者中均存在差异。

2.3.3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

近年来,DTI已经成为一个在体评估肌肉纤维结构且可视化的非侵入性三维成像方法。利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反映局部组织的各向异性,如FA、ADC及3个扩散张量特征值(λ1、λ2、λ3)。其中FA可较好地反映肌肉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而纤维示踪更为直观地显示肌纤维走向。2004年,Galban等在利用DTI研究小腿腓肠肌纤维束走形过程中,通过测量比较,认为生理横断面积与λ3、FA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与λ3呈线性正相关,认为λ1、λ2、λ3分别代表沿着肌纤维长轴方向的扩散率、肌内膜平面肌束间方向的扩散率及沿肌纤维横断面方向的扩散率。λ3主要取决于肌纤维的半径,因此可能与生理横断面积相关;Galban等认为DTI可通过肌纤维的扩散性能尤其λ3的差异区分人体肌肉的不同功能。2007年,Budzik等采用1.5TMRI纤维示踪测量5名健康志愿者整个大腿各肌肉的平均微结构参数,选取b值为400s/mm2,32个示踪方向;结果显示正常人大腿肌肉的FA范围约0.27~0.38,ADC范围约(0.76~0.96)×10-3mm2/s,其中股内侧肌FA为0.27±0.08,ADC为(0.87±0.21)×10-3mm2/s。因此认为这种新技术较常规序列可提供更多的量化信息。人类骨骼肌从组织细胞学角度主要分为1型肌纤维和2型肌纤维,前者主要通过有氧代谢维持肌肉长久忍耐力,后者主要通过无氧代谢为肌肉提供最大机械功率,两者在肌纤维直径和细胞内显微结构构成均不同。2型肌纤维可为肌肉提供更大的机械功率,有更大的纤维束半径和更少的线粒体密度。2013年Scheel等利用DTI研究11名健康人的小腿比目鱼肌,认为肌肉力量大小与DTI参数值间相关性可通过肌纤维直径和内部1型、2型肌纤维的不同来解释;该研究选用1.5TMRI,b值为600s/mm2,12个示踪方向进行测值;结果表明FA与最大肌肉力量呈负相关,间接说明FA越小,2型肌纤维分布范围越大。DTI有望成为一种定量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非侵入性评估工具,不仅能监测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还能对肌肉疾病进行诊断和评估。

3股内侧斜肌对髌股关节作用的相关质疑

尽管目前有诸多研究表明股内侧斜肌对髌股关节不稳的显著作用,但也有学者对髌骨不稳、髌股关节疼痛症和股内侧斜肌之间的关联性持怀疑态度。Powers等在尸体解剖中发现,髌股关节疼痛症与无症状膝关节对比,股内侧斜肌的肌肉体积和纤维束方向无明显差异;同时通过肌电图,发现股内侧肌肌肉激活时间和强度在髌股关节疼痛症患者和健康人间无明显区别。2013年,Pattyn等用肌肉功能MRI新技术检测髌股关节疼痛症患者是否在稳定髌骨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存在股四头肌激活障碍,通过在T2图像上勾画肌肉轮廓,测定肌肉休息时T2值和T2转化时间(即运动时T2值减去休息时T2值),结果发现两种参数值在患者和健康人中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股四头肌激活模式无差异。

4问题与展望

影像学论文范文4

本组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2岁。男性与女性比例2.1∶1。以30~50岁年龄(24例)多见,占38例病例的63.2%。临床特点:右半结肠癌常有腹痛、腹泻、脓血便或/和稀便、消瘦、乏力、腹部包块;左半结肠癌常有肠梗阻、腹胀、呕吐、便秘及便血,直肠癌以便血多见。检查方法:38例均行结肠钡剂灌肠双重造影,其中结合CT检查10例,B超14例,4例同时行口服法钡餐造影。手术发现肿瘤部位:直肠14例,乙状结肠8例,降结肠及脾曲各1例,横结肠4例,肝曲2例,升结肠和盲肠各为6例和2例,发现腹腔转移者7例。病理检查:腺癌18例,管状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2例,粘液腺癌10例,乳头状腺癌2例,低分化型腺癌2例,其中合并血吸虫病7例。

2讨论

2.1临床与病理特点

本组38例中,30~50岁年龄组最多(24例)占60.7%,其中41~50岁年龄组18例,占全部病例的1/2;稀便、脓血便、腹泻及腹部包块为右半结肠癌发病特点;而左半结肠癌以腹胀、呕吐、肠梗阻、大便带血为特点;直肠癌以便秘、大便带血为特点。病理检查以腺癌多见,未分化型癌少见,粘液癌次之。本组病例中腺癌占57.2%,粘液癌占25.7%,低分化腺癌占5.1%。

2.2检查方法的比较

钡餐灌肠为首选方法,它能显示病变范围、部位、管腔粘膜与邻近胃肠的关系,能显示肠管的移动度及其有无瘘管形成与其形态特点;B超能提示肿块的实质、大小与肿块的来源;CT能显示对管壁侵犯的程度、范围及有否腹腔转移,并能进行肿瘤分期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一般来讲钡剂灌肠为首选方法,CT对直肠病变能充分显示,并能对炎性侵润与肿瘤侵润在一定程度上区分,故作者认为直结肠病变钡剂灌肠与CT检查结合是诊断直肠癌最佳影像检查手段。

2.3影像学特征

X线钡剂灌肠有以下特点,①病变部位:直肠占36.8%(14例),乙状结肠占21%(8例),两者合计占57.8%,可见结肠癌仍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好发部位;横结肠占10.5%(4例),升结肠占15.7%,次为降结肠、结肠肝曲、脾曲及盲肠部;②管腔僵硬、充盈缺损、粘膜破坏、紊乱,管腔狭窄多见;③管腔溃疡及内瘘少见;④肠梗阻多见于左半结肠癌;⑤非向心性缩窄可与炎性之向心性狭窄鉴别;⑥回肠末端受侵犯,多有粘连征象。CT特点:①肿块,充气造影时可显示管腔内不光整块影突于腔内或管壁或腔外;②显示管腔受侵犯程度、范围;③显示病灶周围组织侵犯及有无远处转移。

2.4鉴别诊断

影像学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30例过敏性肺炎患者,男女比例19∶11;患者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0.00±5.21)岁。所有病例都存在持续性、间歇性抗原暴露史,时长0.3~11年,平均时长(6.00±0.58)年。

1.2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针对性诊治措施,对其各项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胸部高分辨率CT情况,包括支气管是否出现扩张症状、磨玻璃影、蜂窝肺、实变影、网格影、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影以及马赛克征等。②患者的临床指征、转归情况、治疗方案及预后效果。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经支气管肺活检其病理特征等,具体包括细支气管炎、非干酪性的肉芽肿以及肺间质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等。

2结果

2.1临床指征

所有患者中,出现4例急性病例,20例亚急性病例以及6例慢性病例。患者的临床指征主要有:4例体重减轻、25例呼吸困难、4例发热、16例咳嗽以及12例咳痰等。其中,发热症状常见于亚急性病例与急性病例中,体重减轻症状多在慢性病例出现。予以血气分析后表明有25例病例存在低氧血症,检查患者肺功能后,表明有27例患者为肺弥散功能出现障碍,有23例患者为通气功能出现障碍。

2.2影像学信息

给予患者胸部CT诊断后,有22例患者的双肺呈现出弥漫性的磨玻璃影,以片状、斑片状为主;有19例患者的双肺呈现出弥漫性的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影,且边缘较为模糊;有13例患者气体陷闭;6例患者呈现出网格影,或者是伴随着蜂窝肺。

2.3病理情况

①给予4例急性期病例经纤维支气管肺活检之后,其病理特征显示为支气管壁、肺泡壁均出现水肿,常见于间质炎,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相对偏少,且患者的肺泡腔中存在着炎症细胞,同时也渗出少许蛋白。②亚急性期20例病例接受经纤维支气管肺活检之后,有14例病例的间质内呈现出坏死的非干酪性肉芽肿,而胸部高分辨率CT则表现出典型性肺小叶中心分布结节,还有6例病例为支气管炎。③6例慢性期病例中,接受开胸取肺病病理活检的有2例,可发现纤维化的细胞灶,而其胸部高分辨率CT则表现出网格影联合蜂窝肺。其余4例病例接受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测。

3讨论

影像学论文范文6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1)多边互动法在影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关注.它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教学兼具双向和多向交流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多边互动交流活动.

(2)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3)病案讨论教学给学生提出一些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将影像变化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横向的展开,使学生拓宽思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自主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授课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归纳总结等方法去分析和学习,从而避免机械地学习、记忆,面对医学影像,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诊断素质及综合各种影像学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间实习和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传统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也以集中灌输式授课主,最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差别不多,且不适应影像医学的临床发展潮流,不能体现新时期医学影像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1、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2、实验室建立影像资料片库与教学医院现有的影像资料库联网.以往的片库均由大量的复制胶片所构成,或者由教师先选择典型的、适合的教学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照像获得电子图片,图像比较模糊,费时耗力,不仅使用、保存不方便,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需要.因此,充分运用PACS系统与教学医院进行网络连接,建立电子图片库.在实验课上,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询所有的影像资料,不仅可以对疾病的不同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像变化,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2.3“课间实习可以尝试配合学生的学习重点,安排专门的影像诊断的专题讲座,如‘呼吸系统影像基础与疾病’、‘胃消化性溃疡与肿瘤的影像诊断’、‘外科急腹症的影像诊断’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时,医学影像学能起到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选择影像方法帮助诊断,以及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与鉴别中的意义”.这种结合临床的专题讲座,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临床实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检查,发展成为包括普通X线、CT、MRI、SPECT、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综合科目,已经由“辅助检查”方法转变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的最重要工具,尤其是MRI、SPECT、PET等影像学手段已经成功实现了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双重领域的介入放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让实习生充分了解这些影像检查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病变影像资料分析比较,是重要的影像学教学方式,掌握了比较影像学,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技术,不但能使病人就诊费用减低,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损害.

2、教师在实习中要尽可能多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不放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实习学生.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操作,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流程,并掌握阅片的方法和步骤,逐渐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思维.此外,在进行影像检查过程中教导学生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检查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有哪些处置方案.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选用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病例作为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影像教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利用PACS系统使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比如x线检查、CT扫描成像、MR检查等),做到相互印证,增强实习生对影像医学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图片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像分析特点和分析过程,结合病史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充分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自主而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的每一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医学影像理论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影像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把握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当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不断需要和发展.

作者:刘东宇 宋玲玲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二)

一、加强研究生基础医学知识积淀,培养医学影像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要多参与临床诊断工作,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影像学特征等,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各种奠定基础。具有医师资格,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经验,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益于研究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另外,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与其他临床专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涉及面广,影像科工作包括全身各系统,因此需对全身各系统的解剖及常见疾病有所了解;②影像诊断包括普通X射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手段其优势互补,需要全面掌握,方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基于这些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综合培养。

二、重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师的重要职责,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模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从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实验准备、实验,到课题结题、论文撰写等,都要研究生亲历亲为,认真筹备。导师在科研选题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指导,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观点从何处而来?在于导师的引导和自我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有助于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家的研究中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了解相关研究方法,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等,及时和导师交流,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考虑课题的进一步延伸性、发展性,便于课题纵深发展。科研能力同时包含表达能力,做得再好的研究一定要让大家认可,怎样体现这一点?善于总结,形成论文。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同时要善于吸取别人好的表达方式,应用专业的语言把研究结果提炼出来形成论文,在反复投稿与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得到升华。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团队,改革教学模式

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加速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的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先经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导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方向、科研资金和时间。现在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缺乏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按照专业方向组建导师组,形成一个研究生培养团队,导师组的成员侧重点互不相同,同学有困难或需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或探讨。导师组定期举行会议,让学生从自己的文献阅读、课题研究、论文书写等各方面进行汇报,让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科研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导师组分别对每一个研究生给出指导意见。导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选择、临床技能的培训、科研选题、开题、科研过程、中期检查,最后到论文的撰写、毕业答辩的每项工作进行充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让研究生的每一步在导师的掌控之下,从而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明显不同,现在研究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怎样开展研究生教学?我们组织导师按照专业编写辅导教材,每一部分在强调基础的基础上尽量选编本专业的新进展等内容,列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对专业进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去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先组织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制定课件,根据教师特点将PBL、循证医学(EBM)等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激励他们寻找答案,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力。总之,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厚医学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素质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工作人才。

作者:胡兵 赵云 单位:宜昌三峡大学

(三)

一、科室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与要求的重要性

1、行政管理和医疗作风的培养研究生在校完成半年基础理论学习后回到科室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一切行政管理要求与日常医疗活动规范,一律按照科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要求严格执行,参加院所要求的相关活动,参加科室每天晨交班会,要求按医院科室要求着装,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素养,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2、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及诊断基本功的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培养是在科室循序渐进及科学规范与合理安排中有序进行。研究生参加科室每周安排的医疗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具体内容包括每天的晨间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周二早上20分钟晨间小专题讲座,讲授临床少见病例或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周二下午的病案追踪会,主要目的是印证影像报告与手术病例符合率,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周三、五晨间进行8~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诊断相对容易的病例进行快速病例印证读片;周四晨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安排一位年轻医师及研究生首先发言,上级医师总结发言,分析诊断要点,提出今后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周四下午5点由高年资或副高以上职称医生进行40分钟的影像专题讲座;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进行全院疑难影像-病理-临床读片讨论会,有临床、病理、影像专家集思广益,知识相互渗透,达到各学科知识交叉,相互融合的目的。

3、基本工作量的考评与值班要求科室要求每位研究生与本科初级医师一样参与一线值班或跟班,跟班至晚上11点离科,主要是协助一线值班医生书写平诊与急诊影像报告,完成当天的图像后处理。要求每月完成200份X平片与胃肠检查诊断报告书写,450份CT和MRI诊断报告书写,并要求书写一定量的疑难病例报告,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统计及报告质量抽查,对未完成工作量和诊断报告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便改进工作。

二、培养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是将来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基础,研究生的来源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应届研究生,二是在职研究生,他们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故要求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应届研究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语较好,但临床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影像诊断解剖基础薄弱,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及特点认识判别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而对在职研究生而言,他们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优于应届研究生,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专业英语需要加强。因此导师就应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对应届研究生,应从医学影像基础的基本qA横断解剖开始训练,利用科室每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达到逐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特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独立的诊断思维模式。而对于在职研究生,除在实践中巩固影像知识之外,更应重视新知识、专业外语及科研素质的训练培养。同时,要强化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外语能力是吸收国际先进成果与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取国外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必须有熟练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科室每周四晨间疑难病例讨论之后,要求研究生与本科年轻医师在国外原版英文杂志上找一篇与该疑难病例相同的英文文献进行朗读,并译成中文,经过培养,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一名研究生在第全国放射学术年会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表SCI论文5篇。医学影像图像的数字化,网络及PACS的建立,为医学影像学图像与数据的获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研究生必须学会和应用从PACS系统上获取更多更新更直接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来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会应用PACS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书写诊断报告,提高诊断水平。

三、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三项基本要素

1、树立一个观点:即“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观点。应具有高尚医德、同情心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深刻领会:我们所获得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本上来源于无数病人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应该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用于解除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只有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增强医务工作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不断激发自己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热情。

2、掌握一个方法:即唯物辩证分析方法。“存同求异”(非“求同存异”)是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在查找影像征象时,首先找出相同点,然后尽量找出相异点,即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只有找出特殊的个性,才能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具体的、正确的诊断意见。

3、具备一种精神: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干进取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来引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每一个可疑的病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以求得该疾病的最后准确诊断。经验的积累要靠这种实干精神,科学研究也要靠这种实干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四、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四种基本能力

1、操作能力——获取疾病信息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同具体的操作方法息息相关。例如胸部肋骨骨折(腋段),若按常规摄胸部正位片,则容易误诊、漏诊,应辅以胸部透视,摄5~10度左或右前斜位片;若怀疑第10肋以下的肋骨骨折则应摄仰卧呼气时屏气片。只有对具体的病例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致误诊、漏诊。

2、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例如肺部球形病灶,既可以是肺癌、结核球,也可能是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等,这就需要认真观察该球形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内部结构、密度、边缘、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如有分叶、毛刺征和肋骨破坏则考虑肺癌;如边缘光滑,周围有卫星病灶,则考虑结核球等。

3、思维能力——推断疾病的核心。准确的诊断来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影像诊断医生来讲,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意义深远。要将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用唯物辨证法来思考问题,确保影像诊断结论的准确性。

4、表达能力——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恰当描述的技能,是前面三种能力的综合评定。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表达,主要锻炼医务工作者的口才和反应能力;另一种是书面表达,可体现出影像诊断医生的综合素质。一份好的诊断报告,不但要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和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诊断报告的描述要科学规范、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五、应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影像学论文范文7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7例PPMA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发病年龄54~75岁,中位发病年龄65岁,平均发病年龄63.9岁;病程1个月~2年。临床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就诊3例:1例咳大量白色黏痰,1例轻微胸痛,1例气促;1周前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咳痰、发热就诊1例;体检时发现2例;痔疮术前常规胸部X线片检查发现1例。所有患者无消化道症状及其他脏器肿瘤病史。吸烟者5例,均为男性,吸烟>20支/d,烟龄34~40年。

1.2影像学检查

7例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CT多期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及MR多期增强扫描。CT扫描均采用PhilipsiCT256层螺旋CT机,扫描条件为:120kV、230mA,层厚5mm,层间距5mm;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50mgI/ml),剂量1.5ml/kg,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为3.0ml/s,延迟时间30~180s。MR平扫采用GESignaHDXT1.5T双梯度超导MR仪,腹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采用呼吸门控和屏气扫描。检查序列包括平扫轴面、冠状T1加权像(T1WI),快速梯度回波(FSPGR)双回波序列及轴面T2加权像(T2WI),快速回聚快速SE(FRFSE)序列,轴面T1WIFSFSPGR双回波序列及T2WIFSFRFSE序列,轴位重T2WI及弥散加权像(DWI)(b=800),轴面、冠状面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DLAVA)序列,轴面扫描层厚6mm,间隔3mm,冠状面扫描层厚8mm,间隔4mm。对比剂为Gd-DTPA1.0mmol/kg,注射速率为2.0ml/s,经肘静脉注射并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5、60、90、120s行轴面动态增强扫描,延迟180s扫描冠状面。

1.3图像分析与测量

所有患者图像由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独自阅片分析,对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最大径、边缘及周围情况、密度、内部结构及强化表现、有无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及胸膜、胸壁侵犯进行评价。对1例行MR平扫的病变信号(与背部肌肉对比)、增强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并将DWI传至高级工作站(ADW)4.5工作站,自动生成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DWI,参照病变在常规平扫、增强序列图像和DWI上的位置,在ADC图中选取感兴趣区,测量其ADC值,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病变的ADC值。意见不一致时与1名高级医师共同协商确定。

1.4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行红细胞沉降率、血常规、肿瘤标志物及腹部B超检查,5例行低剂量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3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5手术方式及病理检查

5例行根治性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姑息性切除术,手术切除的标本行常规固定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2结果

2.1CT表现

2.1.1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及最大径

单发6例,多发1例,总共9个病灶。肺右上叶4个,右下叶1个,左上叶2个,左下叶2个。及胸膜下分布8个,其中1个位于纵隔胸膜下;1个占据整个肺左下叶。结节型(类圆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5例,其中4例呈单发结节,1例呈多发结节;实变型2例。最大径0.5~17.3cm,平均(4.9±5.0)cm,除1个结节为0.5cm(出现在多发结节患者中),其余病变均大于2.0cm。

2.1.2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

6例边缘毛糙不整,分叶、血管集束征各4例,晕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截断征各3例,细小短毛刺、棘状突起、碎石路征各2例,肺叶膨隆2例,2例病变所在肺叶有卫星播散病灶,1例边缘呈不规则厚壁状。

2.1.3病变的密度、内部结构及强化表现

7例均未见出血、钙化,4例有空泡征,且分布于病灶边缘部。3例内部见空气支气管征,其中2例呈病理性支气管。行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的4例患者,血管造影征2例,3例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成分均以边缘分布为主或内部散在斑片样分布,1例密度均匀;实性成分平扫CT值29.5~36.9HU,平均(34.0±3.5)HU。CT增强扫描后,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幅度25.9~59.5HU,平均(40.0±15.0)HU,1例于60s达峰值,而后缓慢下降,另3例于120~180s仍持续强化。

2.1.4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及胸膜、胸壁侵犯情况

5例有纵隔肿大淋巴结,1例有肺门肿大淋巴结,其中1例纵隔肿大淋巴结内部出现明显坏死。均无胸膜、胸壁侵犯。

2.2MR表现

肺叶膨隆,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重T2WI呈明显高信号,呈白肺征,可见血管造影征及病理性空气支气管征,边缘多发含气小泡状低信号;内部及边缘散在分布斑片状、片絮状实性成分,呈等T1、等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ADC=1.42×10-3mm2/s);MR增强扫描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黏液成分无强化。

2.3病理特征

6例手术患者大体病理肉眼见肿物呈灰白色、湿润、半透明似胶冻状;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细支气管肺泡结构或腺腔,细胞呈柱状或杯状,胞质丰富、透亮呈分泌状,胞核位于基底,细胞异型不明显或轻度,核分裂象罕见,肺泡及腺腔内充满黏液,部分浸润间质。免疫组化均呈CK7(+)、CK5/6(-)、P63(-),2例CK20(+)、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部分(+)(见图5A、B)。6例术后病理均为浸润型肺黏液腺癌,分期为Ⅰa期1例,Ⅱa期1例,Ⅲa期4例。另1例未行手术治疗,经穿刺活检证实为肺黏液腺癌。

2.4影像诊断

影像学论文范文8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2月~2013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患者,其中肾癌3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8例,肾脏嗜酸性粒细胞腺瘤2例。肿物剜除术15例,肾脏部分切除病例20例,8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2例肾脏切除,1例肾脏切除并同侧肾上腺切除。随访观察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1.2扫描方法及仪器设备

CT采用美国GE640层螺旋CT行肾脏平时加动态三期增强扫描。均选用造影剂优维显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4ml/s,层厚3~5mm,部分行薄层重建。MR选择美国GE1.5T核磁共振多序列扫描,层厚3mm,造影剂选择钆喷酸葡胺1支,静脉推注。

2结果

46例患者中15例行超声检查、28例行MSCT平扫加动态增强、15例MSCT平扫加增强同时MR平扫加增强、10例单独MR平扫加增强。15例超声检查中10例呈稍高回声,5例呈等回声;边缘光滑14例,1例略呈分叶;周边见强回声包膜10例,其内见囊性低回声区12例,周围见高速血流8例,无血流7例。MSCT平扫加增强显示肿块呈稍低密度30例、等密度13例,增强扫描37例呈明显强化,6例轻中度强化,强化方式明显强化病例38例,均呈“快进快出”强化,轻中度强化病例5例呈渐进性强化多见。部分内见囊变、坏死区。多数病例肿块突出肾皮质边缘。MR平扫病灶呈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稍高信号。10例肿块内见点片状长T1、长T2液化坏死囊变区。5例内见低信号钙化影。

3讨论

3.1小肾癌的影像诊断

3.1.1超声诊断

肾癌声像图:肾边缘向外生长的癌肿。小肾癌呈圆形或卵圆球状。病变处肾结构不清。2~3cm直径有时呈稍高回声及低回声,边界较清。周边彩色血流丰富,见高速血流信号。

3.1.2CT诊断

突出于肾皮质的低密度类圆形肿块影,大部分肿块边缘光滑。其内密度略不均匀,内见囊性坏死及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及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程度快速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

3.1.3MR诊断

突出于肾皮质的T1WI等及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及稍高信号类圆形肿块影,大部分肿块边缘光滑。其内信号不均匀,内见囊性坏死信号及钙化低信号影,周围见假包膜,FSE序列T2WI脂肪抑制图像显示为围绕肿块的低信号带。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及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程度快速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

3.2小肾癌鉴别诊断

3.2.1与AML(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

AML由血管、平滑肌、脂肪三种成分构成,其比例差异较大,通常以脂肪成分为主。好发40~60岁女性,MR上鉴别AML与小肾癌具有明显优势,肾富平滑肌AML在T2WI像呈均匀低信号,而肾细胞癌以高信号为多;富脂肪的AMLCT可见脂肪密度,MR可见脂肪信号,压脂像信号减低。

3.2.2与肾腺瘤鉴别

肾腺瘤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良性肿瘤。组织病理学分为肾皮质小管腺瘤及大嗜酸性粒细胞腺瘤,平扫鉴别困难,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及车辐状强化,中心见星状瘢痕。

3.2.3除本组病例中病变小肾癌还需与高密度囊肿、单发肾转移瘤及肾发育异常驼峰肾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