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传播论文范例

影像传播论文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

电视媒体是传统优势媒体,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坚持以专业、权威的媒体姿态为党和国家之政策宣传提供了重要媒介平台。新媒体赋予了传媒行业新的媒体元素,面对新元素、新环境,电视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受到冲击,舆论影响力弱化,这对其生存与发展形成了压力。当前,电视媒体以转型发展为动力构建新的媒体传播模式,是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内在需求。在“三精”的全方位构建要求下,电视媒体的角色定位精准、新闻策划精准、舆论导向精准,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突围”与“坚守”提供了坚实保障。因此,本文立足当前电视新闻传播现状,就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做出如下具体阐述。

1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传播形态决定了新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重要效能。以载体平台为依托,新媒体为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空间,满足了新时期国家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实际需求。当前,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弱化以及多元舆论文化思想的侵蚀,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强调了加快传播效能构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以新媒体为载体,拓展传播平台。新媒体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以便捷、互动、高效的媒体优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实质上,大媒体格局下的电视媒体也以多元化的媒体元素构建了新的传播平台。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有效实现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要以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为依托,更好地拓展传播空间,让电视新闻达到更好的舆论传播效果[1]。因此,载体是孵化传播力的重要因子,应在转型发展中将新媒体的载体优势融入电视媒体,让电视媒体打造更具舆论导向力的传播空间,这是新媒体为电视媒体“孵化”的重要传播力。

1.2转变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在传统传播模式中,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时效性、收益面相对狭窄,与当前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不相适应。一方面,在新媒体的导入中,能够转变传统单一路径及内容下的传播方式,通过图片、影像、VR等技术的融入实现了更丰富的传播构建;另一方面,新媒体能够更好地提升传播效能,在新媒体时代,微信、抖音、快手、客户端等平台所具有的流量以亿人次/日计算,巨大的流量载体,能够更好地提高传播效能,满足当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需求,这是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融合的必然选择,对于全面提升舆论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1.3适应时展,构建传播新空间。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对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冲击,构建传播的制高点、搭建传播新空间要求强化新媒体的有效应用。新闻舆论传播需要新的传播空间,为传播效能的形成以及传播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此外,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新的传播空间的构建还是新的传播载体的培育,都需要以适应时展的视角去谋划新的发展路径,这是电视媒体对于“坚守”与“发展”的双重考量。因此,紧跟时展步伐,以新媒体元素构建传播新空间,符合大媒体格局的发展需求。

2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

新媒体为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构建提供了载体,同时也构建了新的传播空间。但是,新媒体传播也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造成了较大影响,如舆论侵扰力大、社会认同感下降、权威性削弱等问题,不利于电视新闻舆论的有效传播[2]。因此,具体而言,新媒体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舆论侵扰力大。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思想文化的涌入增加了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影响,也暴露出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困境。首先,在开放式的传播环境中,多元舆论传播的导入对电视新闻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在电视媒体传播路径单一、传播滞后等先天不足的因素影响下,削弱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其次,随着不同思想文化的涌入,新媒体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民众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认知与践行存在偏差,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传播环境,提高安全防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2社会认同感下降,传播构建要求提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充斥着民众的视野,也让民众对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认同感逐渐下降,这对新时期的舆论传播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西方的英雄主义、救世主义等思想侵蚀,网络舆论暴力等的流行,对民众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电视新闻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显然不足[3]。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及平台丰富了新闻舆论传播,但偏激的、庸俗的思想观点也在新媒体平台大面积传播,这对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在网络暴力、低俗文化等的信息传播中,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不良思想盛行,电视新闻舆论传播难以深入到民众的生活中,电视媒体与民众“渐行渐远”的问题日益突显。

2.3传播权威性削弱,媒体责任意识不强。在传统媒体传播中,电视媒体传播的权威性、专业性确保了新闻舆论传播的权威性。但是,随着新媒体载体的导入,电视新闻传播舆论的权威性逐渐被削弱,媒体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对新闻舆论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在新闻舆论传播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权威性宣传,这是当前电视媒体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二是一些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获得受众及市场,传播低俗、暴力等新闻信息,媒体责任意识不强,影响到传播的实际效能;三是部分电视媒体对电视新播舆论传播的责任与担当不足,削弱了传播效能,这也是新时期强化电视新闻舆论传播功能的重要内容[4]。

3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提升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有效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是强化传播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新媒体作为新闻舆论传播的重要形式,应基于传播面的拓展,为电视媒体构建更具社会影响力的舆论导向力。电视媒体既要看到自身的先天不足,也要在融合发展中巧妙运用新媒体思维,在强化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打造品牌栏目,在深度报道中挖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这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提升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3.1优化媒体传播环境,提升舆论影响力。新媒体“新”在构建了多元化的新闻舆论传播平台,在平台与传播优势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大媒体环境的“宠儿”,是电视媒体的有益补充。在发挥传播效能的过程中,应强化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传播环境,在舆论传播的导向力方面发挥新媒体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创建“电视媒体+新媒体”传播环境,从净化媒体市场出发,优化电视媒体在电视新闻舆论传播中的环境因子,进一步夯实传播工作;二是要强化传播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提高电视媒体的责任意识,为电视新闻舆论传播提供切实有力支撑,保障传播的实际效能;三是强化对隐蔽性舆论传播影响因素的防控,特别是对外部不良思想文化的有效防御,为确保舆论传播安全提供重要保障[5]。因此,立足新媒体空间,在媒介融合、舆论影响力培养中培育电视媒体新的传播力,关乎其转型发展成败。

3.2以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激活舆论传播活力。融合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能够补齐电视媒体的短板,同时增强电视媒体专业、权威的优势。当前,“互联网+”成为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以多元化的媒体传播路径全面搭建了更具传播活力的新平台。如移动客户端、抖音官方号等成为电视媒体抢占新闻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一是坚守媒体专业底线,在融合发展中探寻新的传播平台。以央视为例,在坚守权威、专业的媒体姿态中,央视开辟了“央视影音客户端”“央广网”等传播平台,让新闻舆论传播面得到拓展,也让“私人定制”式的新闻传播,契合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二是细分媒体传播内容,打造更具活力的新闻舆论传播。在泛娱乐化时代,电视媒体的“专业性”不应成为新闻内容呆板的制约因素,而应在媒体转型发展中创新新闻传播内容,打造贴近百姓、走进生活的传播平台,这是激活新闻舆论传播、面向细分媒体发展的重要之举。例如,地方电视媒体一直是植根于民生类新闻领域的重要媒体力量,在细分的媒体环境中应积极开辟抖音、微信和微博等传播空间,让“在线互动”“在线意见反馈”成为服务群众的新通道,形成更加广泛的舆论传播影响力[6]。三是以专题策划构建新闻互动平台,这是电视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例如,在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精细策划的焦点聚集、关切民生的新闻点,增强了节目的新闻舆论传播力。

3.3策划系列“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舆论传播是媒体职能的重要形式,更是构建舆论传播力的重要保障。面对新的媒体环境,电视媒体要培育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从节目创造、品牌策划等方面搭建更具品牌效力的新闻节目。在市场化运作时代,一档王牌节目的诞生所具备的舆论影响力是巨大的。如央视的《新闻周刊》《焦点访谈》等新闻栏目之所以成为公众认可的王牌节目,关键在于品牌效应与媒体专业的有效融合形成了广泛的媒体传播力。从言论品牌策划的构建再到品牌栏目的搭建,要求电视媒体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媒体新姿态[7]。一是扎牢“深度报道”的媒体藩篱。深度报道是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植根于专业、权威的发展背景,提升电视媒体的传播效力,这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例如,央视的“新闻直播间”以“直播”的形式全程现场跟踪新闻报道,并在深度报道策划中挖掘新闻,呈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二是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栏目是电视媒体提升舆论传播力的重要载体[8]。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电视媒体应充分发挥专业性、权威性特点,打造品牌栏目,形成广泛的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例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栏目均是央视的品牌栏目,以“贴近生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见长,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专业、权威的舆论风向标。

4结语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2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提升措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带给了电视新闻剧烈的冲击及一系列挑战,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等信息传播平台与人们生活工作间也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电视新闻媒体在公信力及舆论引导力方面更具优势,而新媒体市场活力更强,两者在内容呈现方式方面的差异较为显著。该背景下,为了促进电视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监督功能的增强,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及大众生活,就必须聚焦舆论影响力的提升,而这也是摆在各大电视新闻发展路途上的关键问题。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关联要素

电视新闻报道的宗旨在于价值性新闻信息的传播,受众在接受并理解了新闻信息后,通常会继续分散并传播,此时电视新闻能在社会中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且有利于社会舆论压力的扩大。融媒体时代下,有关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要素包括:一是新闻本身传播力。电视新闻具备更大传播力且传播效果更突出时,相应的也会具备更大的舆论影响力,反之舆论影响力就会下降。不难发现,两者间的关系为正比例[1]。二是电视新闻舆论感召力,具体表示电视新闻在新闻信息与价值的运用下聚集受众,以某个新闻事件为中心,结合直接或间接地方式介入、讨论,会影响受众思想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念。当其在公信力及权威性方面具备突出优势时,新闻信息也会具备更大的舆论感召力和更强的舆论动员力量,受众也会更积极地参与新闻事件,此时能赋予新闻信息更强的舆论影响力。立足于该角度而言,相比各类新媒体,电视新闻拥有更多的受众,个别权威性电视媒体更是具备新媒体远远不及的舆论影响力。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单位要深入发掘此类优势,聚焦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持续提升,通过对自身舆论引导者地位的巩固与增强,为社会发展及公众提供更优质地服务。

二、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提升舆论影响力的措施

1.突出选题的合理性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对新媒体发展优势应当予以正视,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根据展开创新发展,提高对受众的吸引力,汇聚更多受众群体,保障自身节目能站稳跟脚,促进自身舆论影响力的充分发挥,并有效解决公众关注较高的社会民生等问题。而这一过程中,选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选题能引起大众探讨相关新闻事件的兴趣和热情,能指引大众踊跃自主地参与并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在选题方面,具体可从下述几方面入手:一是选择突发事件。此类事件一般具备突出的时效性和更高的社会关注度,要想进一步增强舆论影响力,弥补报道突发事件时新媒体存在的缺陷,就必须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选择新闻播报题材,突出选题的合理性,确保大众能清晰直观地了解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明确对该事件的观点,以便透过新闻事件能带给观看的大众更多启发[2]。二是选择典型事件。此类事件的报道中一定要突出特色,同时也要求选题人员密切关注事件典型性,在秉承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报道典型的正面或负面新闻事件,将隐含在事件背后的激励或警醒作用传递给大众,充分体现事件对社会的舆论影响力。

2.突出报道的及时性首先,电视新闻媒体应当确保节目制作工作人员对新闻事件具备突出的观察、发现能力,能准确筛选出社会反响强大并挖掘价值丰厚的事件筛选出来,并第一时间完成事件的报道,在保障各类典型与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及时性、准确性的同时,也要尽量保持与新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相同的速度,促进正向舆论影响力的有效发挥,大力制约由于个别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立场、角度及内容方面存在偏颇而引起的不良舆论影响力[3]。这样一来,不仅能赋予电视新闻更高的播报时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提升。其次,电视新闻在新闻播报中,通常会在深度挖掘新闻事件及跟踪报道等工作优势的运用下,全方位报道新闻事件,即不仅会将新闻事件基本信息(发生地点、时间、人物、过程及结果等)传达给社会大众,同时也要对引起事件的深层原因展开剖析,收集有关此次新闻事件的舆论观点,增加大众观看电视新闻后收获的内容,并帮助他们能够立足于不同角度讲新闻事件全貌了解,促进大众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同时,引领他们自主参与解决社会新闻事件,为社会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3.拓展新闻传播途径融媒体时代下,不同媒体间的界限被打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环境已成定局。当前,大众在信息接收中更加倾向于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而电视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此时需要着重改变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以此促进新闻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引导和影响力。工作人员通过积极扩展新闻传播途径,加快各媒体间融合的速度,打造不同于以往传播新渠道,在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汇聚更多的受众。同时,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前社会的发展,且相关技术也更先进,各个电视新闻媒体也相继开设了官方账号,不仅优化了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且能进一步扩大舆论影响力[4]。积极联合各个媒体平台并落实合作关系的构建,同样能扩充传播渠道、提高新闻舆论影响力。例如,电视新闻媒体管理人员应以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在信息接收中普遍选择手机这一类终端的现状为根据,积极、深入研发手机APP,在拓展现有工作内容的基础上,促成“APP+电视”希望嫩传播格局的形成,优化为受众的服务质量,塑造品牌特色,以此带动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提升。

4.提升与受众的互动性融媒体时代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已产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速度在新媒体的作用下进一步提升,但电视新闻传播也面临了更严峻的挑战。电视新闻媒体在提升自身舆论影响力时,通过互动平台的搭建,与受众之间保持积极密切的互动也是一种有效方式。如在电视新闻播放中,可制定相应的二维码并呈现在屏幕下方,主持人引导受众扫描二维码并向电视台发送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建议,或参与新闻话题讨论中,而电视新闻也应当以受众参与度、讨论等为依据分类及时回复,如此可使受众更主动、积极地参与电视新闻,且能以受众参与情况为依据对选题展开针对性的调整。后台可将观众的意见滚动呈现在屏幕上,进一步密切与受众间的联系,促进舆论影响力的提升。此外,也可创设相关的新闻网站或微博平台,赋予受众一定的话语权,在密切互动的基础上,带动受众观看热情的提升,促进自身舆论监督能力的有效发挥。

5.创新发展理念,重视技术研发融媒体时代下诞生了一系列备受社会大众喜爱的新型媒介,加大了电视新闻承担的市场压力。电视新闻是重要的维系社会稳定的工具,管理者们需要着重解决维持其社会地位的问题。融媒体时代下,为促进电视新闻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带动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发展理念的创新,持续推进工作模式的改革,加快工作人员向市场的融入速度,确保能第一时间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并以时展特点为依据做好工作质量的优化,传递给广大受众质量更高的新闻内容。管理人员需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互联网思维立足于多个层次方面创新性改革电视新闻。同时,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技术也是重中之重。通过新闻传播形式的拓宽,搭建可供大众反馈意见的渠道,积极采纳受众建议并及时把握其需求,促进受众对电视新闻忠诚度的提高,为其自身舆论影响力的发挥与提升奠定基础。

6.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电视新闻媒体涉及了相当广泛的内容,如民生、经济、军事或农业等。而了保障新闻内容的质量,就必须关注工作人员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融媒体时代下,媒体划分更精细,电视新闻媒体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打造某个精细领域的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带动舆论影响力的提升[5]。首先,功招聘工作人员时,管理人员需要适当提高薪资水平,聚焦更优秀工作人员的招聘,并贯彻落实能力考核活动。新员工入职后,可引入“以老带新”方式,安排老员工代领新员工实习3个月,了解新闻工作事宜等。该过程中,管理人员通过关联培训结果与薪酬制度,在完成培训后考核新员工,适当奖励考核成果名列前茅的新员工对应的老员工,能使老员工认真对待培训活动,并倾囊教授新员工。其次,需要组织新闻工作人员定期参与经验交流活动,或邀请专业人员培训在岗人员,当工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后,不仅能为提升电视新闻工作质量作出贡献,同时能扩大新闻舆论影响力。

结语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学术期刊;知识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很多行业的商业模式与运行机制均出现颠覆性的改变,出版行业亦是如此。出版行业对新媒体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尝试的阶段,但新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出版让学术期刊由原来的单向传播过渡到现在的立体式多向传播,传播渠道也呈现多元化、交互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信息传播形式,既让读者与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更加便捷,又满足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领域读者的阅读需求,推动了学术期刊知识传播进程[2]。本文就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的出版

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但其蓬勃发展还是在互联网技术逐渐成熟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新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其载体是互联网,其基础是数字技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出版单位通过移动媒体终端、网络媒体终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信息。在新媒体面前,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均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对等的情况下开展互动交流[3]。

2.新媒体出版的特点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出版行业。众所周知,出版物出版发行的组成要素通常包括出版物的传播形式、阅读路径、载体等。新媒体出版则是在上述要素基础上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传播途径网络化、交流模式互动化、服务体系智能化三个方面,并且还在形态、功能等方面凸显新面貌。新媒体的出现,不仅让出版行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为出版行业带来新的契机。(1)传播途径网络化新媒体的产生环境直接赋予了新媒体出版“网络化传播”的特点。与传统出版不同,新媒体出版不会受到发行量、出版地点、出版时间等制约,它有机融合了出版与数字化,在网络平台上构建起电子影像、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2)交流模式互动化新媒体出版的亮点之一是让读者与出版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及时开展互动与交流。因此,新媒体出版特别适合应用于学术期刊领域,这样既能够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优质化的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形式,可实现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在线讨论、辅导、学习等多种互动形式。(3)服务体系智能化出版物在新媒体环境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除了体现在功能多样化、内容海量化,还体现在服务体系智能化。依托新媒体技术,相关人员可精准挖掘与高效整合信息数据,从中提取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有借鉴价值的信息,包括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数字阅读方式、数字阅读资源类型等。在此基础上,学术期刊既可做到信息的精准推送,又可在知识传播层面形成“意图理解”“用户理解”“资源理解”的良好局面,无疑能让知识传播目标更精准。

二、新媒体出版在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中的三种典型形式

纵观世界顶尖学术期刊及出版集团,笔者发现它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多种新媒体出版形式不断涌现,视频摘要、图文摘要、播客最具代表性。这三种典型的新媒体出版形式均有别于传统学术论文的传播方式,而是打破了传统出版对学术论文展示的局限性。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为例,该刊积极拥抱新媒体出版,在LinkedIn和Facebook等主流社交平台上学术大牛的访谈播客、学术论文的视频摘要,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学术期刊阅读变得生动有趣,其知识传播效率得到提高。

1.视频摘要

视频摘要主要是者采用视频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阐述的一种形式,涵盖学术论文的研究结论、研究结果、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通常而言,视频摘要并非只限于通过视频形式来简单呈现学术论文的关键内容,而是以更生动的表现形式、更活泼的语言方式向读者展示学术论文的精华内容。目前,Nature、CellPress、Springer等顶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均接收视频摘要。2017年12月,我国首个视频摘要在《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的官网上。2018年12月,我国首个视频期刊《中华心脏病学视频杂志》创刊,其以更庞大的信息传播量、更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心脏病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动态进行视频报道。

2.图文摘要

图文摘要主要是由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增强学术论文摘要的美观性与直观性,可提高学术论文摘要的信息丰富性。图文摘要有利于推动读者的跨学科交流,读者通过阅读图文摘要,既可迅速筛选所需学术论文,又可激发自身深入阅读学术论文的兴趣。从目前来看,图文摘要已被大量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和数据库中,包括ASCE、IEEE、OpenEngineering等。

3.播客

播客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广播方式,由若干个视频文件与音频文件组成。播客于2004年在美国诞生,而后被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逐渐应用于构建知识兴趣社区,以便推动知识传播。读者可通过订阅的方式收听广播,只要是订阅用户,新节目就会在有网络的条件下被自动下载到用户设定的存储设备中,如便携式媒体播放器、个人计算机等。与其他新媒体出版形式相比,播客的内容更富有广泛性,并不只局限于学术论文本身,还可将科研人员的访谈录音、最新热点学术资讯等纳入其中。很多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采用了播客,但我国的学术期刊在这方面目前只处于起步阶段。杨郁霞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进行统计时发现:22个链接有OSID的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中,只有2个高校科技期刊的2019年全部论文融合了链接音频的二维码,其余20个高校科技期刊只有少量论文融合了链接音频的二维码,而链接视频的二维码更少,全部期刊中只有4个此类二维码[4]。

三、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影响

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既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内容生产,又要重视知识传播。出版单位实现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除了应在学术论文撰写层面对数据、图片的质量要求很高,还应对研究者的具体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数据、图片等资料有较高要求[5]。虽然传统出版物在知识传播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特别是覆盖面,造成读者难以对所需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获取,而资源获取的便捷程度、资源的质量水平均会对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带来很大的影响[6]。与传统出版不同,新媒体出版能够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精准挖掘知识、细致整理数据,并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快速出版。待出版完毕之后,读者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取这些资源,并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将其应用到研究中。由此可见,新媒体出版视域下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可让读者便捷地获取优质资源,为读者进行科学研究带来较大的便利。新媒体出版并不局限于推动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也旨在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学术期刊、阅读学术期刊,进而推动学术期刊的可持续性发展[7]。整体而言,新媒体出版视域下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提供上。首先,学术期刊通过新媒体出版能够为读者提供大量的数据、图片资源,甚至影像资源,这是传统出版无法做到的。其次,因为新媒体出版具有传播途径网络化的特点,能够让读者便捷地获取资源,所以新媒体出版对学术期刊最直接的影响是较好地推动了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进程。当然,新媒体出版既然是一种新兴出版形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缺陷,出版从业者不能因为新媒体出版具有传统出版没有的优势就忽略其不足,而是需要正确面对,兴利弊害。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知识质量才是决定学术期刊发展的主要因素,新媒体出版只是让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效率最大化,出版人员切不可顾此失彼、不分轻重。

四、新媒体出版视域下强化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具体措施

1.激励作者主动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

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的工作人员较少,且日常事务较多,很难有精力投入视频摘要、图文摘要、播客等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工作,还是需要作者充分参与。但目前很多学术期刊出版机构都没有形成较好的激励机制,也鲜有作者通过制作与提交新媒体内容而获得实质益处。鉴于此,笔者建议,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者予以激励。第一,科研工作者所撰写的每一篇学术论文背后都凝聚着辛勤研究的汗水,他们通常持续研究数月,甚至数年。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大力宣传新媒体出版对知识传播的好处,力争让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意识到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是一项重要的义务,这也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关键。第二,无论论文的传播是通过视频摘要,还是图文摘要,抑或是播客形式,均可让作者的研究成果被更多读者发现、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就会给作者带来更多的科研社交机会,甚至有可能会给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项目资助或技术合作机会[8]。若作者长期坚持做这些工作,实质上就进入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圈。如果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能让作者认同这个观点,便能较好地激励作者主动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第三,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参与新媒体出版的制作与提交的作者进行实质性激励,如置顶展示作者成果、为作者开通绿色审稿快捷通道等。

2.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做好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服务

首先,微博、微信平台既是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的“主阵地”,又是学术期刊工作人员与读者实时沟通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设置相关部门参与微博、微信平台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咨询高峰时段,光靠指定的相关部门是难以应对大量读者的,此时就需要全体编辑上阵,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回复读者提出的问题。其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后台接口开发一系列个性化服务新功能,如其可在后台接口开发自定义菜单,自定义菜单的界面设计须简洁,操作设计须便利,结构设计须明确,立足于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传播服务。再如,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将智能客服机器人加入微博、微信平台,读者既可通过对话框与智能客服机器人实时沟通,又可通过输入操作命令来享受电子资源的下载、文章检索等服务。最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利用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图文推送时需做到分门别类和有的放矢。例如,在推送“最新出版论文推荐”等消息时,工作人员切忌用太大的配图,因为部分读者在使用微博、微信平台浏览这类消息时都是用手机流量,若配图过大,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甚至取消关注这个平台。当然,也有部分读者不太喜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推送的图文,那么工作人员可先用纯文本信息模式推送消息,待读者通过对话框输入关键字回复后,再由设定好的程序推送已编辑好的图文信息。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4

新媒体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新的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传播模式与技术支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从开始单一的网络、手机,发展到现在的数字、网络、移动电视,手机报,电子杂志等等,这都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艺术的设计方式、思维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欣赏方式,在新媒体这个时代背景下,实质性的东西或多或少的都被影响到了。新媒体是由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等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新媒体具有的一些独特传播方式,像多媒体融合和实时交互等,这些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广泛的设计内容和表现方法。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新渠道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学会运用新的艺术语言,这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使得景观设计的更加的多元化,表现方式也更加的丰富。从而为景观设计开辟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

新媒体;景观设计;新媒介

前言

如果有人问,现如今最有潜力的艺术语言是什么?我想答案一定是新媒体,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与艺术有关的各行各业之中,不管是在摄影摄像,还是音乐和绘画,甚至是网络之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它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现如今,快速的科技发展拉近了全球的距离,人们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和便捷,这也促使信息更加快速的传播。正如大家所了解的,现在人们的信息输入也从原来的文字信息,慢慢转变进入了读图时代。新媒体因为具有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传播性广,信息易接受,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等诸多的优点,俨然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逐渐地影响了我们日常的生活。

1研究背景

现今,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进步缩短了信息传送到时间和距离,人们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交流将更为广泛和便捷,这些都促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在推动信息社会的发展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的信息输入从原来的文字信息,慢慢转变进入了读图时代,新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它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这个我们生活的主要的环境空间,凭借着其对科技的高度敏感,不可避免的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和冲击。当前的景观设计表达,在信息化社会中已明显感到不足,接受群体也因表达方式的单一而受到限制,景观设计急需要新鲜的血液来刺激景观设计的发展。

2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这个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67年,是当时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先生于(P.Goldmark)提出的。新概念这个词是有相对性的,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如今的新媒体是运用各种高科技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多种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虽然人们给新媒体总结了各种定义,但是有一点我们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新媒介的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的,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现阶段的新媒体主要有这几个要素组成:(1)现阶段主要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和通讯等作渠道的传输方式。如果说工业社会产生了传统媒体,那么信息社会的产物就是新媒体了。(2)新媒体是一个复合体,它是由音、图、字等等共同构成,所以比起传统媒体形式来说,科技含量更高,互动性更强。(3)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大多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信息。(4)新媒介的形态是社会和科技进步而进步的,所以他的创新性也更强。不管是在技术还是运营上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更具有商业模式的创新。

3现有的景观设计表达方式

传统的景观设计更注重功能和形式的结合,多数只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换,其可变化性不大,当你想要更改一小块区域的一些元素,或配色时,一般的情况就是“大兴土木”,所有的景观实际几乎全部要破坏重建。并且传统的景观设计中,如果你想让一个外行人来了解一个设计的内涵,这估计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只有文字虽解释的够详细太枯燥,如果图文并茂,图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并理解,局调查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的读图能力就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理性思维和空间思维有关的图形,女性的识别能力是低于男性的识别能力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我们景观设计表达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有局限性的。

4新媒体的优势

首先,新媒体是强调影音文字信息的复合体,它是由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等共同构成,比起传统媒体形式来说,数字多媒体技术给城市景观设计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在外观形态、色彩等方面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存在。数字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城市景观设计,除了能满足传统传统的景观设计中的功能和形式的结合要求,还能够给世人带来无线的感官刺激。其中景观设计中给视觉上的冲击,让人们感到新奇梦幻的景观效果,就是数字多媒体技术中的智能控制系统制造出来的。人们在新型城市景观设计作品中,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能够体验到作品带来的乐趣。就比如建筑师及艺术家乌士曼•哈克(UsmanHaque)的作品“唤起”,这个多媒体的数字化景观装置,被设置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墙面上。该景观装置可以通过观众观众的呼声、惊叫声都会对影像产生作用的声音来改变影像自身的形态,来赋予教堂形态万千的外衣,时而五彩缤纷,时而如梦如幻,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景观体验。其次它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新媒体大多数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人类社会的信息接收,是从最开始时的文字信息,慢慢转变到图文并茂,在转化到视频转播的这样一个过程。信息的接收也从小范围传播到特定区域范围传播,再到不限范围的传播。新媒体是的到来让,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缩小,随时随地通过或联网传到任何一个地方。再者双向互动性强,易被人们接受。一个新的多媒体景观设计作品,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只用一种交互方式,当一个人不认识文字的情况下他可以看图片和视频来了解;当一个人没办法用手去控制和操作度媒体来体验时,他可以用肢体语言来控制,或只用声音来控制,例如通过喊声。由于其交互过程简单直接,它比起传统的电脑应用的人群更广。最后新媒介的形态是不断变化和扩充的,所以他的创新性也更强。不管是在技术还是运营上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能够创造更搞得经济效益,所示更具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将商业广告与景观相结合,这样既能为景观空间带来新奇和时代的气息,又能够给商家带来与众不同的广告宣传效果,可以说呈现出效果是双倍的。正因为这种景观形式的与众不同,使得它的宣传效果远比传统媒介更好。

5新媒体对景观设计表达未来发展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也随之增加,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城市景观设计的视野也因此变得更加的宽广,除了延续传统精髓、为人们服务的特点,设计师自身的奇思妙想再也不用受到传统技术的限制,景观设计的作品形式开始多样化、智能化,设计作品更具有表现时代、景观设计从属于自然到属于社会的本质得到充分的彰显。另一方面,计算机制图软件技术的提升,各种制图工具、设计表现软件的产生,使得设计效率大大提升,并且景观设计变得更为精准且易于修改。在设计之初的调研工作中,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更是必不可少的,设计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处理以及图片音像的处理,这些都需要运用到数字多媒体技术。这使得设计能够更好地掌控设计,并且设计的质量夜得到极大的提升。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景观设计在人们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信息化的今天,未来景观设计,除了传统景观设计中对于功能的要求以外,还应该更加的人性化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还需要与满足人类精神的需求,设计作品应该更加贴近大众,从他们的位置出发。新时代的景观设计作品,要具有多种表达方式,能同时满足各个人群的使用和需求。在设计元素的运用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仿生设计,模拟自然景观的一些规律和现象,既可以降低对自然的压力,又可以改善环境周围环境。这些都是未来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要求。设计始终是为人服务,过分的强调技术,而摈弃传统,无疑会导致主次不分,形成“技术之上”的观念。面对着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我们必须意识到其危险所在,对于信息社会的虚拟的自然,我们更不能放弃我们真实的,必须依赖的健康景观。无论使用什么都要有一个度,过之而不及,不然一些弊端也也就会随之产生,这就需要我们正视科学技术,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才能够使数字多媒体技术更好的为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服务。

作者:吕北冰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英姿,陈跃涛.毕尔包融合数码的城市景观带来的设计启示[J].山西建筑,2007.5,13(13)

[2]李晓锋.传统建筑学与信息技术学的整合与再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2,21(4)

[3]黄智冠.多媒体介入当代景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学位论文,2010.6

[4]解庆锋.发挥新媒体优势—提高跨文化交流效果[J].科技传播,2009.9

[5]朱润.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学位论文,2009.4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应用

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逐渐从传统静态设计发展到互动式设计模式,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新的设计空间和展示途径。这种现代时尚的交互手段给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过程。将全息影像技术引入到商业广告领域并加以应用推广,其良好的互动和逼真的体验过程将是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新媒体时代的全息影像技术

1.新媒体时代的缘起

“新媒体”一词最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1967年,时任美国CBS技术研究所所长的P.Goldmark在开发EVR的商品计划当中首次提出“新媒体”一词,之后其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扩散开来。“新媒体”中“新”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新媒体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产物,相对于电视、广播和报刊等传统媒体而言,它是以移动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媒介,以卫星、无线通讯网、互联网等渠道为途径,进行娱乐和信息供给的传播媒体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内部的相互交流增多、相互依赖加强,信息传播迅速,广泛缩短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俨然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已经将新媒体推到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之位,它在迅速蔓延的同时也将我们的生活引入了一番新的天地。

2.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与原理

1947年,全息影像技术初次被发现和研究,DennisGabor提出了全息影像技术的成像概念,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60年代后期,德曼等人提出了数字全息技术这一全新的全息概念,由此开创了精确全息技术的新时代。全息影像技术是能够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把物体反射特定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在狭义上,全息影像技术指的是扫描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个点,通过扫描个点的信息排列形成真3D影像。在广义上,全息影像技术是光学上极具前沿性的一项新式技术,它通过寻找灵敏记录的介质和合适的再现方式完美地结合了信息存储和激光技术。众所周知,所有的光均具有颜色、方向以及明暗强弱三种属性,无论是早期的银版摄像、黑白照片还是彩色照片都只能记录三种属性其中之一,唯有全息影像技术能够同时捕捉到光的三种属性,真实再现物体在三维空间的真实景象。该技术包含了物体的大量数据信息,以此制作的三维立体影像给观察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3.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全息影像技术从提出、发展到普及,如今已经与诸多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全息模压、全息储存、全息显示等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制造成本随之降低,信息存储量随之丰富,该技术愈来愈显现出影像色彩丰富、观看角度灵活自由等优势之处。虽然当前的全息影像技术还没有完美到如同电影中特效所展现的那般,但是该技术的视觉和感受效果已经深入人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二、全息摄影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

1.国外应用现状

国外已有很多知名品牌的广告产品采用全息影像技术来展示自己的产品,比如2010年时装品牌博柏利的时装秀利用全息影像技术和模特儿交替展示服装,让观众感受到了别样的观秀体验;普拉达设计了个性试衣系统,利用全息影像展示试衣效果;还有德国沃尔沃汽车的户外广告等。

2.国内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的全息影像技术在商业广告领域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在小型展柜和舞台中有所运用。该技术在广告设计中多用来展示珠宝首饰、小型电子产品和企业标识等,内容一般为较简单的旋转动画。另外,在舞台展示中以180°的单片全息幕居多,内容有真人表演全息特效、虚拟表演、虚拟和真人互动等。

3.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和阻碍

(1)应用优势

首先,全息影像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开拓了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消费者打造了一个虚拟但又具有真实感的世界。这一技术的诞生和其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幻想中的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并且根据各种现有的案例分析,该技术在民众当中具有相当高的可接受性,这就为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有力的市场基础。其次,二维到三维以及平面到立体的转换是广告设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逼真完整的用户体验和追求让商业广告设计很难不去看重全息影像所特有的超逼真立体感受。毫无疑问,广告设计的三维立体化成了大势所趋,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再次,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不断成熟,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也会日益发展和完善,使现代商业广告设计的技术领域不断拓宽,其效果和观众感受也会日趋完美。

(2)应用阻碍

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的同时,在其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些许阻碍。首先,全息影像技术对光线和环境的要求非常之高,特定的光线和环境是该技术实现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目前技术存在不足之处,这些要求的实现需要严苛的条件。其次,全息影像技术的尖端因为由少数发达国家的个别企业控制而成本极高,这对该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再次,国内对于类似全息影像技术的新技术推行力度有限,该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

三、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应用的分析

1.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理念

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理念之一为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消费者愈来愈追求新式和别致,刺激感官成为吸引观众的基本原则,全息影像技术能让观众享有身临其境的印象和感触,这也是该技术超越传统广告设计的独特之处。其应用理念之二就是立体的互动体验。全息影像技术能够让消费者同时体验文字、画面和音效的多重应用,受众的潜在需要和内在需求也相应被提高而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该技术在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产品宣传意义也在于此。

2.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全息影像技术进入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的时间较短,虽然这一新兴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但其应用形式较为明确。第一,由于全息影像技术对于周围环境的光线要求较高,因此,该技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连贯性展示的时候具有极佳的优势。第二,全息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多变性和动态性的广告效果,在移动投影设备和变换输出信号的条件下将广告形象地展示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带给观众超现实主义的魔幻感受。第三,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需要其他的技术支持,交互感应技术和光感技术也是新媒体时代新兴的科学技术,将其与全息影像技术相结合可以让观众在面对商业广告时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也可以扩充商业广告的立体感、丰富设计内容。第四,商业广告设计的主体永远是商品,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在整个过程中应当以突出商品为首要的设计原则,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使得该技术的凸显不能够喧宾夺主。第五,全息影像技术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虚拟影像,在展示背后有着复杂的制作流程和设计标准,因此,商业广告设计在应用该技术时应该充分考虑两者的协调性。

3.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效果

一般而言,消费者从开始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到实际进行购买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首先产生购买需求,其次寻找购买目标,然后做出购买决定,之后进行商品购买以及使用,最后进行用户的体验评价即商品信息反馈。消费者在产生购买需求的时候,其动力主要来源于主观感受,即触觉、视觉、听觉等,这是消费者对外部信息最直接的反应,也是认识、使用、体验和改变对象的首要点。全息影像技术能够在商业广告中进行动态影像、立体画面和音乐特效的360°全方位展示,对消费者的多方位信息输入有效地将观众带入感受商品的真实氛围,加深了消费者对广告的印象。除此之外,全息影像技术不同于传统的广告设计形式,它能够同时做到实景和表演的有效结合,让观众在互动中体验真实。

四、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展望

1.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在商业广告设计全球化的趋势下,更多的广告设计将在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用全息影像技术发挥空前的魅力。每年一次的全息影像技术国际会议都会展示令人惊叹的三维立体全息像,逼真的立体视觉令人惊叹和遐想。20世纪的广告设计是以视觉要素为中心的,而21世纪的设计必须同时结合嗅觉、触觉、温度感和重量感等,全息影像技术恰恰满足了这一发展需求。

2.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全息影像技术在未来定会迅速发展,向着动态性与交互性进步。其成像不再局限于现有的空中成像,而是有望发展为半透明的极薄粒子浓度屏幕成像,给予观众在屏幕中随意行走的可能和空间。这就是在全息影像技术下可以跨越空间限制的交互体验,该技术可以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立体空间,使观者与三维影像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和互动,可谓一场穿越时空的影像革命。因为在全息影像技术的新式交互观念之下,时空交互,观感统一,观者在这一虚拟的交互环境中感触到了内心情感和主观思维的新体验,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试想在今后的网购过程中,消费者看到的不再是实物拍摄的二维照片,而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宛若实物的三维立体图像。在全新宝马概念车的展厅当中,车的影像是悬浮在半空中的,观者可以清晰地看见每一处细节,可以通过手指的点触将概念车进行全方位的旋转和立体分解,甚至可以在观众面前瞬间变成飞机。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进步和全息成像质量的提高,该技术会在未来社会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结语

全息影像技术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现代商业广告中引入该技术能将设计的艺术性、科技性和装饰性融为一体,使广告设计的表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交换,带给观众全新的设计体验。广告是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其目的是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给商家带来利润。在现代科技和艺术审美完美结合的条件下,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认同让消费者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转变成了主动地信息获取。但是与此同时,技术的掌握、专业的结合以及人才的储备都将是全息影像技术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佘林子.3D全息投影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现代装饰(理论),2016.8

2.崔璐,杨君顺.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及其应用.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9

3.靳晓飞.全息影像作为新媒体艺术语言的研究.大连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郭艳.全息影像技术的新交互观念研究.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许铭.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科技,2016.7

6.葛菲,莫彦峰.浅析3D全息投影技术对现代广告与设计专业的影响.艺术教育,2016.5

7.郭稳.探析全息与现代艺术设计.现代装饰(理论),2016.3

8.王跃岭.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中国记者,2014.9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6

很多期刊社只是照搬期刊电子版到网上,这样对期刊的利用率是很低的。期刊社必须立足于传统数字化的基础,根据网络期刊的特点做好对内容的选题、分类、加工和整理等工作,对原数据做好标引、标记等技术方面的处理,从而让索引与查询更加便捷[2]。此外,还要加入多媒体信息,通过对数字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整合影像、声音、文字、图像等内容,让期刊数据库更有深度、内容更加丰富,让数字化期刊的网络出版要求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个人用户与机构。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要按照不同的传播媒介软件系统,将制作为不同的数字格式,在计算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媒体上进行传播,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阅读、下载服务,这样既能够让读者获取更多信息,同时也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2.构建数字化的采编系统平台

采编系统能够为读者、编辑、作者、审稿专家提供交流平台。该系统一般有六大功能模块,分别为期刊网站建设、文档管理与统计、编辑部内部办公、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和作者在线投稿等。此外,采编系统还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即OA推送功能、网刊、DOI自动生成系统、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学术不端检测和网络推送等。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中,其采编系统还要对网络化资源加以利用,实现在线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在线交流,这样无疑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时间。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1)OA出版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出版机制与理念,处于OA出版模式下,能够通过利用互联网,访问他人研究成果,并且还可以在线进行全文免费下载,这让信息传播更加畅通无阻。通过对推送技术的应用,能够让潜在作者与读者接受到最新研究的论文成果,让论文出版变得更加迅速,并让其传播范围得到扩展,实现论文引用率的提升;(2)现阶段很多期刊社所使用的采编系统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公司,都独立运行,耦合度不高。编辑先要到采编系统中下载文件,之后上传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工序十分复杂,并有着重复的地方。但采编系统可以提供检测服务,供采编系统调用[3]。作者在上传文件时,学术不端检测也同时进行,如果稿件超过了设定阈值,就不能投稿,从而节约了作者与编辑的时间;(3)通过对网络出版平台的运用,能够在采编系统数据库中自动关联参考文献,自动加载论文引文数据。同时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可以自动修正错误数据、修改符号格式、补充缺失数据等;(4)DOI主要是存在于因特网环境中,有效保护并管理知识产权,是一种标志互联网中数字对象的重要方法。比如在采编系统中封装DOI自动生成系统,对优先出版文章与期刊自动生成DOI号,让文章引用率得到提升,同时有效对应正式出版文章与优先出版文章;(5)网刊系统能够将编辑部重要通知、各期刊目录与摘要快速的出来,及时对期刊进行推广与宣传。能够实现科技期栏目定制、数字期刊、在线出版、信息维护、期刊查询等大量服务功能,极大减少了期刊出版周期,让期刊更具影响。

3.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新方法

(1)手机出版。近年来移动互联网、3G技术发展很快,普及范围很广,手机除了发挥语音通话功能以外,还实现了朝传播媒体的领域跨越,网络出版商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4]。相比于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机有着以下优势:第一,便携性。用户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够随时随地利用无线网阅读网络出版物,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在线搜索阅读资料;第二,交互性。在用户阅读手机出版物时,可以反馈自己的评价,也可以在线与其他读者交流阅读心得;第三,多媒体性。手机出版物是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响的结合体,能够发挥出网络与电脑的优势。(2)云出版。近年来云概念开始兴起,在实现数字化科技期刊出版后,云出版是其主要发展方向。在云出版之下,可以整合并共享各类信息资源,多人和多机构的共同管理,对接近、同类学科的科技期刊出版优化和整合极为有利,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让利用信息系统与资源的效率更高。当然,通过对目前网络方式与计算平台的运用,能够提升信息安全系统,避免发生数据丢失的问题,或者避免病毒被攻击,为用户提供快捷、安全和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减少服务器出错的概率,让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更加可靠安全。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7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它不仅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影响和塑造人们精神世界的文化现象之一。因此,如何发挥影视艺术的综合优势,以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我校进行教改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的必要性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在高等教育的探索历程中,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已成为我党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早在1994年国务院就发文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该文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既然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那么如何造就这样的人才也就成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影视艺术在培养人才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该通知强调指出,各大学应该把影视鉴赏等艺术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和指导下,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5年,全国开设影视鉴赏公选课的高校已达到75%。[1(]P208)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许多高校积极探索影视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时,我校却至今还没有把影视艺术鉴赏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提到议事日程,这种发展现状是明显滞后于党的教育方针的。

2、时展的需要。必须正视的是,当今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图时代”、“影像时代”的来临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传播学者米歇尔就直接地指出,全球化的视觉文化时代将不可避免地来临。这一时代所特有的视觉文化特色必然从根本上改变年轻人的文化欣赏和接受模式,传统的纸质媒介和书面阅读逐渐受到冷落,而电影电视、电脑网络、手机通讯等现代媒体受到大众的追捧。因此,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书面阅读兴趣锐减,并将在很大程度上让位于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视觉文化享受。文化欣赏和接受模式的改变必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当前影像文化的强势推进,不仅早已打破长者对文化资源的垄断,而且对权威、经典发出了挑战。青年人借助影视和互联网完全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还可以向年长者传播文化信息。”[2]身处大学校园的青年学子们,无疑正是这种文化潮流的生力军。影像文化带给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便利,必将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从而最终对教师的权威地位构成挑战。既然新的时代造就了新的文化受众,那么站在时代前沿的高等学校更应该顺应这种需要,采用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传播知识和文化,这样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渴求,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美国影视教育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系统的影视教育不仅能有效地模塑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而且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方面,都可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校适时开设影视鉴赏课程,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充分体现我校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3、人才培养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整个民族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李岚清曾精辟地指出,“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确,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加全面。传统意义上那种专精型人才显然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知识的快速更新会从根本上打破人们习惯固守的狭隘领域,这样,适时更新知识对每一个从业者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每一个从业者都应该有广阔的视野和健全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精神人格的健康,这样才能应对复杂的社会境况。而影视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富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它涉及到人类多种的艺术种类,其中包括文学创造、艺术表演、戏剧舞蹈、摄影艺术、后期制作等诸多方面。这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不仅能有效改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它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培养健康人格方面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推动了一项旨在提高青少年精神人格的“媒体素质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不仅是帮助青少年有效地抵制影视等媒体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运动客观上陶冶了青少年健康的审美情操和人格旨趣。正是看到了影视艺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部才制定和出台了多项措施,以切实推进高校影视教育的落实。既然影视教育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培养如此重要,那么,集美大学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在全校开设影视教育的课程就刻不容缓。

4、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科领域的边界日益拓展。在这一拓展历程中,传统的课程设置必然会受到较大程度的挑战。显然,固守已有的课程设置是难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的。在全国众多高等学校中,新学科、新课程的建设成绩斐然,就以影视教育所涉及的课程建设来说,在全国竟然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过一门以上的影视课程,它们分别包括《电影艺术》、《影视艺术鉴赏》、《电影评论》、《经典影片分析》、《影视制作技巧》等。集美大学在实质性合并以后,课程改革一直是各学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得课程设置进一步合理化,课程结构日趋丰富,有效地强化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但全校公选课的课程建设却未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公选课的设置一直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课程设置的随意性非常大。很多公选课的开设都是因为老师课时量不够,然后为了满足工作量的需要临时开设。这种随意性既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没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因此,适时地调整课程设置,下大力气地建设好学生喜爱的公共课拳头产品,是学校提升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影视课程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属性,使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能够赢得学生更多的喜爱。而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又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且在对它的鉴赏中又能有别有洞天的独特发现。通过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就集艺术性、思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影片不仅展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且展开了对西方文明的深层次思考。同时,影片所采用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又会激起学生的极大震撼和遐想。一门涉及人类想象力的如此生机勃勃的艺术形式,受到各高等学校的重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集美大学要形成课程特色,达成跨专业培养的目标,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必将能发挥重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二、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可行性

1、教学设备得到完善,能满足教学需要。与人文科学的其它课程教学不同,影视艺术教学对教学的现代化要求更高,必须配备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也就意味着开课之前,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要有相应的配套保障。集美大学经过本科教学评估的洗礼,在教学硬件的改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影视艺术课程在全校的开设提供了设备保障。首先教学场地的建设有了质的提升。这突出地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场地的面积大大拓展。自从学校花大力气建设新校区以来,禹州楼、建发楼、美玲楼相继投入使用,用于教学的教室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这些新增的教室都配有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宽大屏幕的投影设施和高质量的音响器材,足以能完美呈现影视作品的视听效果,充分满足学生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要求。加上各学院本身所拥有的多媒体教室,教学场地基本可满足全校影视教学的需要。其次影像制品的购置有了极大的丰富。文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现代教学资源得到可喜的开掘。前几年、用于备课和讲课的影像制品十分缺乏,教材中详细讲述的许多影片,如《罗马假日》、《勇敢的心》、《现代启示录》、《红高粱》、《活着》等等,这些有较高艺术成就的影片却难找到,在学生没有直接欣赏的情况下向他们讲解、分析、评价就难免会产生不着边际的玄虚感。而今,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学院购买了一批经典的教学影片。这批影片对教师准备和收集影视资料,精心选择好教学片给学生欣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影片中有一部分是从文学经典改编而来的,借助影片的欣赏和分析,能为学生重读文学经典提供有利的契机。可见,从教学所必需的硬件条件上来看,集美大学向全校普及开设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2、师资力量有了明显的增强。教师始终是高校自我建设的重要一环,因为充足的师资储备是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文学院在这几年的发展中,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在软件的建设上成绩喜人。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资数量的增长。在教学评估以前,文艺学教研室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长期只有一个老师从事《文学理论》课的教学,其它相关课程根本无法开出,这也是影视艺术课程遭到忽视的原因所在。经过这几年的师资队伍建设,文艺学教研室实力大增,现有专任教师9人,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影视艺术鉴赏》、《民间文学》、《文化概论》、《写作》课程的教学。在这些教师中,有罗伟文、管雪莲、周伟薇等5人都先后讲授过《影视艺术鉴赏》。其中的一些老师,不仅在文学院给中文系的学生讲授过该门课程,而且还在全校开设过公选课,教学效果都很不错。二是师资质量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历来就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学院采取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取得明显的效果。在讲授《影视艺术鉴赏》课程的5位教师中,有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而荣耀军老师则是今年学院引进的人才,他曾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文化专业做过博士后,有较高的影视文化素养。今后,学院将进一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和锤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鼓励教师努力从事影视学科的理论研究,拓展理论思维的空间,切实增强影视评论的写作本领。应该说,从事影视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充实,为在全校逐步开设影视鉴赏课程创造了人才条件。

影像传播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科技期刊;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主题出版;产学研平台;新媒体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如今农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与生态约束趋紧等。由于农业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不强,加之各国对“农业技术芯片”保护和贸易争端日益加剧,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1]。作为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的繁荣促进了我国国防、科技、建设、工业、农业等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2]。为积极融入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本文选取湖北省内3本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期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养殖与饲料》《长江蔬菜》,根据其不同定位,挖掘其办刊特色,探讨了科技期刊服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及快速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和提升科技期刊的智库功能提供参考。

1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主题策划出版

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落地。科技期刊的作用是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准确地反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3],通过刊发相关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方法、理论的文章,可以感知科技创新领域的最新信息,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决策部门、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落实环节、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参考[4]。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在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刊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可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扩大期刊品牌影响力,加强主题策划工作,争取高影响力作者及高水平稿件,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属于学术期刊,聚焦于综合性农业科学领域研究。学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国家重大研究方向和区域发展需求进行选题策划,及时报道了校内外的各项重大科研成果,为这些成果的传播、成果转化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铸就华中农业大学“六个一”品牌的6个院士将本人从事科研的首篇论文和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都首发在学报上。学报报道的“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湖北白猪研究”“根瘤菌类菌体繁殖能力”“波利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等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2021年学报加强了主题出版工作,在选题策划、栏目创新、专家约稿、特色封面设计、优先出版、新媒体传播等方面不断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资源,积极关注农业的科研动态,追踪重点项目的进程,走访国家重点实验室,同领军学术人才保沟通交流,快速发表本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在农业绿色生产、种质资源开发、粮食安全、科学施肥、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等领域进行相关专题策划,邀约高质量论文。开辟快速通道,稿件录用后优先出版,同时在微信公众号相关学术论文的宣传介绍,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加精美插图及短视频等方式在学术社群进行大力推广,提高论文的关注度。此外,学报还为特色专题文章量身设计精美封面,并开辟版块介绍优秀创新团队。现已出版4个特色专题栏目:柑橘产业研究、油菜产业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农业和马铃薯产业研究,还发表了一批高水平作者的文章。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的《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营养健康:黑米主食化未来可期》[5]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后,阅读量达2269次。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发现《我国柑橘产业经济研究进展》《水稻生产碳中和现状及低碳稻作技术策略》《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分析》等[6-8],这些论文刊发不到半年时间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均超过500次,为专业读者带来了丰富翔实的学术信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传播成效。

2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科技期刊不仅扎根学术研究,同时服务行业产业,与全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联系紧密,但作为第三方平台又具有客观中立的属性,由科技期刊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非常合适的。科技期刊通过紧跟行业热点、举办行业论坛和展会、开展产品评选及组织技术考察团等活动助力行业交流合作,可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因此,科技期刊已成为在行业和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说得上”“用得上”的重要成果创新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的《养殖与饲料》杂志,是我国畜牧类技术期刊。面向“三农”,传递畜禽水产和饲料科技信息,交流生产、经营管理和致富等先进经验。该刊通过媒介内容、行业活动等不同形式,将养殖及饲料领域科研院所专家、管理部门领导、农技服务人员、农民等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人群聚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一是面向管理部门,协助宣传国家行业政策,上传下达[9];二是面向基层农户、农场和合作社,分析市场现状并预测行业走势,为企业营销和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宣传优秀技术和产品,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三是面向广大农民,提供科学健康养殖和用药指导,同时将农民的需求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企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武汉种猪拍卖展销会和中国规模猪场智造高端论坛是该刊成功打造的2张亮丽名片。截至2021年7月18日,种猪拍卖会已成功举办19届,主要是产品展销与种猪竞购,吸引了养猪、饲料、兽药、动保、器械等名优企业参展及相关人员到访。展销猪种包括杜洛克、长白、大白、巴克夏等。猪场智造论坛则通过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的企业精英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我国养猪业创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致力于为养猪业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贡献智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为产学研合作平台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21年第三届中国规模猪场智造论坛围绕“智控非洲猪瘟,智造未来猪场,智造生猪产能,智造创新价值”主题,首次以“互联网+”举办会议,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罗锡文和姚斌)通过互联网做视频报告,众多高校知名学者和龙头企业代表纷纷就非洲猪瘟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下的行业痛点、焦点问题做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主题报告。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企业家等300多人参会,该论坛线上直播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该会议新闻分别获得新华社、湖北日报、腾讯大楚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3发挥科普宣传作用,传播行业专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