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范例6篇

影像检查

影像检查范文1

关键词:钡餐透视;胃Ca;CT、MRI诊断;超声胃造影;胃镜检查

胃部疾患在临床中非常常见,胃肠道也是较早采用影像学检查的系统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新的检查设备与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包括CT、MRI、超声、电子纤维内镜等等。在众多的先进设备和检查技术前,必须认识到任何检查方法均各有其长处与不足;只有较详细地掌握其性能,才能合理运用各项技术,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科学实用的检查流程,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1 胃钡剂造影及胃镜检查

传统的胃部影像学检查多以胃钡剂造影及纤维内镜配合,给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胃部病变的影像信息。

X线胃造影是常用的初选检查法,胃部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并无特异性,临床医师依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判断出患病的确切器官及作出某一疾病的诊断往往较为困难。X线胃肠道多相造影检查不但能观察胃本身以及邻近器官病变所造成的形态改变,还能了解胃的功能状态,是较好初选检查方法。但传统的单对比造影对粘膜细微病变的显示明显不足。电子纤维内镜可直接观察粘膜面的变化,还可经内镜直接取兴趣区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使起源于胃肠道粘膜面上表浅、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大为提高,甚至还能在内镜下进行简单治疗。但内镜检查也有一些不足,如体质衰弱者,有严重心、脑、肺部疾患者,对吞咽障碍者,内镜检查常不能提供帮助;也不能对病变侵犯的深度进行显示;内镜检查还存在着一定的盲区,对病变部位的判定也常欠精确;此外患者不适感较明显等。在胃肠诊断医师与内镜医师熟练掌握各自的技术基础上,纤维内镜检查和X线胃肠造影二者才能相互取长补短, 发挥各自的长处,互为补充[1]。相比胃镜,传统单对比胃肠造影的显示细微病变明显不足,推动了胃肠双对比造影技术的发展。

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技术与最初的胃肠道双对比检查技术完全不同,不但在检查中同时运用了气体与钡剂密度对比,在造影技术、成像原理、病变的表现等等方面亦不同,使许多单对比造影难以检查的区域如贲门区、前壁,粘膜面上较表浅的糜烂病灶、线性溃疡等均可有较好的显示[2]。以此重新确立了胃肠道钡剂造影的地位。融单对比与双对比钡剂胃肠道检查技术于一体的动态胃多相造影检查,不但能与内镜一样对粘膜表浅性病变作出诊断;而且检查通常无盲区、操作方法简便、痛苦少,适应范围更广,它更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殊长处,在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中有着其它检查方法所无法实现的作用。

胃钡剂造影已发展为数字化成像、多种采集方法及丰富的后图像处理手段的阶段。不但能很好的显示常规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特征,也能发现浅小的与早期的病变,快速的采集手段能对一些功能性病变很好的显示。快速连续摄取图像是数字成像胃肠检查中的一大优点,这对于处于运动状态下的胃肠道检查是极为有用的,良好的胃肠道多相造影检查除可以显示被检器官的位置、形态、粘膜及粘膜下病变造成的形态改变外,还可观察器官的运动、接纳、排出等改变,了解疾病所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

2 胃CT检查

CT由于其空间分辩率高,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目前仍是胃癌术前分期,特别是T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检测方法[2]。胃的CT检查应特别强调检查前的准备,否则CT检查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胃为中空的肌性器官,常处于不同的收缩状态下,为了能正确地判断器官壁的真实厚度及发现其异常改变,CT检查时必须口服适量的液体,使之充分扩张,准备不满意而扩张不好的胃部CT片极易因壁较厚容易造成误诊。纯净水作为器官扩张的对比剂,应用最为广泛,效果也非常理想。含碘的高密度液体充盈器官腔内后,其与器官壁之间的分辨力下降,且会遮蔽部分器官壁组织,影响对器官壁的观察,以及对厚度的正确判断。低张药物可暂时性地抑制蠕动,减少运动伪影;且低张后的器官也使患者容易耐受充液后的扩张;对病变的显示有利。胃的CT检查根据需要显示的不同部位,应采取不同的或侧或斜的,使全胃各部分显示满意。胃CT检查可取仰卧右后斜位。只要胃内饮水得当,90%以上受检者都能在一次CT连续扫描中将全胃显示满意,且不影响胃外其它脏器的观察,可作为常规胃CT检查。

CT 断层扫描方式使之有非常高的密度分辨力,能显示胃肠道各器官本身(壁)的横断面像。尤其是借助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的粘膜下层对胃Ca的诊断非常重要。从而能直接地依据胃壁的厚度和病变形态、大小以及病变侵犯程度、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作出诊断。对确诊的恶性肿瘤进行较为可靠术前分期,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后的随访复查,对胃钡剂造影及内镜检查时发现的病变,帮助定位、定性[3]。同时可观察肝脏及腹腔、腹膜后有无转移灶,进行全面评价。但CT对较小的区域淋巴结及较小的网膜、系膜和脏器的转移,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在分期中可出现高估和低估[4]。

3 胃超声检查

胃经腹超声检查运用已经较为普遍,且有它独特的优势。受检者以坐位、仰卧位和右侧卧位为主,于左中上腹进行系列纵横向和斜向扫查。当以特制的物质充盈胃,并服用消泡剂以消除附于胃粘膜表面的小气泡后,能清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可用来发现胃壁占位病变,判断肿块病变的起源;由于胃腔内有滞留液时仍可超声检查,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胃幽门梗阻伴胃潴留者可行超声检查。但有些特殊部位如胃底显示常不够理想。胃肠道内镜超声采用较小的超声探头安置在纤维内镜头端进行胃肠道腔内扫描,可以获得更为清晰甚至直接在病变表面进行扫描,而且它可对胃肠道壁内、外的兴趣区域进行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保证活检正确、安全和有效。是纤维内镜活检无法相比的[1]。超声能对胃能力有限,对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显示能力有限,对远处淋巴结侵犯和远处脏器(腹膜、肝)转移显示能力稍弱。有些情况如在鉴别胃淋巴瘤、胃浸润性癌、胃巨粘膜症中,因三者都有相似的声像图而较困难。口服超声造影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灶,但目前诊断敏感性尚不高,而且又有较大的技术依赖性[5]。

4 胃MRI检查

MRI因其扫描时间相对长、空间分辨率较差以及胃为空腔器官,可随、呼吸变化及自身蠕动等变化等原因,在胃肠病变中的应用较其它系统较为滞后。但MRI有极好的组织分辨率,随着扫描技术发展,如快速扫描技术和消除伪影序列及呼吸、心脏门控技术等应用使胃肠道应用报道已逐渐增多,且显示效果并不逊于其它检查。MRI自身所固有的多方位成像及较高的组织分辨力,促使MRI在胃部病变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胃MRI检查一般以气体或水扩张胃腔,静脉注射钆剂增强,使胃壁各层及胃周间隙间关系能被很好地显示。MRI检查所采用的造影剂不尽统一,包扩阴性造影剂如水、气体等,阳性造影剂如不同浓度的钆剂等。不同的对比剂有其自己的优点及缺点,放射科医师可依据临床情况、和所采用的脉冲序列,选用最为合适的。另外同CT一样也要应用抑制蠕动的药物,以得到更为清晰的图像信息。扫描也是根据病变部位而采取适当的。

MRI已经发展成为可以详细评价胃排空和蠕动的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并且没有电离辐射,也无需应用影响胃生理学的胃内插管。胃的肌层在T1WI上表现为在粘膜层、粘膜下层和高信号的腔外脂肪之间的低信号带[3]。正常肌肉层的低信号带增厚、中断或消失,均提示病变侵犯肌层。因为早期胃癌只侵犯胃壁的黏膜及黏膜下层,胃壁厚度不一定发生改变,所以早期胃癌的MRI诊断仍然比较困难,只能从动态增强特征来推测[6]。T2期及以上分期胃癌在MRI延迟期扫描时病变区域明显强化,比较容易诊断。总之,MRI在胃癌分期方面及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周围侵犯具有很高的准确性。随着MRI新技术的发展,MRI在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会进一步得到体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对胃癌浆膜面侵犯的诊断十分重要。进展期胃癌在动态增强MRI上表现为从黏膜面至浆膜面逐步强化,增强早期有利于病灶的检出,而增强晚期则有利于准确的分期[7]。MRI能对治疗后残余肿瘤与治疗后的纤维化区分。

总之,钡餐可全面直观观察胃形态、运动、排空等,但肿瘤侵犯程度及胃壁外情况无法显示;CT、MRI可对大多数胃Ca作出准确诊断,但需要增强扫描,费用较高,且CT存在辐射危害;超声检查在显示病变方面也尤其独特的优势,但穿透能力受限制,在病变与周围组织间关系、中晚期分期方面显示不够理想。胃镜在直视下观察,并可根据需要取活检,临床中应用广泛,但也有其盲区,痛苦较大。CT观察胃壁增厚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肿瘤分期及手术方式及评价预后均有很好的显示。与超声相比观察范围更全面。MRI根据信号不同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肿瘤分期及手术方式及评价预后均有很好效果。超声在显示早期胃Ca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但显示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较CT及MRI稍差。大多数胃Ca上述手段均可凭一项技术作出较为可靠的诊断,有时需要两种或多种影像学方法综合互补达到最佳检查效果。通常,大部分检查者习惯超声、钡餐、CT、MRI定位后胃镜活检证实后行手术治疗。

5 展望

上述各项检查均有漏诊或误诊早期胃Ca的报道,也有对其分期与病理比较略有差异。而胃Ca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对临床及患者愈后是至关重要的。各项检查精细化、准确操作的基础上,对于早期胃Ca的清晰显示及准确诊断应是胃部检查技术发展及研究重点。更新的技术发展如果对早期病变更好的诊断及鉴别可能会有更高的价值,可更早干预,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九如.胃肠道影像学检查的新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9,5(4):251-263.

[2]陈克敏.胃癌的影像学检查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09(10):14-17.

[3]X.Artaechevarria, D.Blanco, D.Pérez-Martín, et al. MRI for the evaluation of gastric physiology. Eur Radiol,2010,20(11):2600-2608.

[4]尚克中,李松年.重视胃肠肿瘤治疗前的CT分期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8(33):509-510.

[5]郭心璋, 张武.口服胃肠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0-03-01.

影像检查范文2

贲门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因为贲门癌特殊的发病部位,其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患者就诊时肿瘤多已进入中晚期,所以手术治疗效果较差,术后5年生存率约20%~30%[1],甚至做了很多不必要的探查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准确的术前TNM分期对贲门癌的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十分关键。

1 贲门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在肿瘤解剖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正确诊断,能做出准确的肿瘤术前分期,帮助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计划,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贲门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胃镜(FG)、上消化道钡餐造影(UGI)、CT及超声等。其中UGI、FG作为消化道疾病的传统诊断检查方法[1],目前仍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是贲门癌的首选检查方法。UGI与FG检查共同存在的不足是从消化道腔内单纯观察黏膜及胃壁的情况,不能了解肿瘤内部结构、局部胃壁的厚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有无局部或远处的转移。

超声检查对贲门癌的诊断也有多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2,3],认为超声检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管壁厚度与外侵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脏等脏器的血行转移情况,其准确性敏感性为95%以上[3],可为一种术前帮助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但超声探查显影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1)肝左叶过小、肥胖横位体形,因内脏位置较高,贲门区结构难以显示。(2)肿块向贲门上区生长,超声显示受限,加上贲门胃连接部长轴呈弧形,造成测值不准。(3)对较小或位置较深(如脾动脉周围)的淋巴结超声易漏诊等。因而对于贲门癌的诊断目前仍以钡餐造影和胃镜为准,超声显像只是作为FG、UGI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2]。

贲门癌术前CT扫描不仅能准确客观地显示病灶的大小、肿瘤外侵范围和程度,以及临近脏器的关系,更重要的是CT可以正确判定肿瘤局部和远处的肿大淋巴结及肝、肾上腺等远处脏器有无血行转移等情况[4~16],CT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伤、无痛苦、无禁忌证,具有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

胃的平扫CT横断图像可以显示充盈胃壁的厚度,胃各区的胃壁厚度略有不同,由于胃贲门部特殊的解剖结构,CT平扫横断图像显示其胃壁厚度明显大于其它胃区胃壁厚度,彭卫军[15]等报道口服水对比剂1000ml及肌注654-2 20mg扫描时,贲门区成喇叭口状,胃食管交界处厚度为0.51cm,其他部位为0.16~0.23cm;也有作者[19]认为因食管呈水平走向胃贲门部,贲门部位形成一鸟嘴样外凸,在脊柱左前方与腹段食管相连,当管腔内有造影剂充盈时,可以显示管壁的厚度及贲门的形态,贲门口部凸向胃内的部分在横断图像上,可见局部胃壁轻度增厚并向腔内隆起,特点是增厚的胃壁以贲门口为中心且两侧对称。CT增强扫描时,胃壁成均一强化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多表现为2~3层[15,17,20],内层明显强化,相当于黏膜层,中层呈相对低密度,相当于黏膜下层,外层轻度强化,呈中等密度,相对于肌肉-浆膜层。高剑波等人报道胃壁强化时的多层结构以动脉期和门脉期显示较佳[17],平衡期胃壁强化趋向均匀,多层结构消失;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有利于准确判断胃癌T分期,多层结构显示率越高,T分期的准确性越高,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优于普通CT。另外Alves[12]等人尝试用人工气腹法螺旋CT(SCTPP)对胃癌分期进行研究,发现人工气腹后采用适当体位,使胃周及小网膜囊充气良好,增大了胃与临近脏器之间的间隙,提高了肿大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了分期的敏感性。

近年来,三维CT(3DCT)技术尤其CT仿真内镜(CTVE)技术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研究[21,22],这种技术能直接全面地显示胃癌的腔内形态,对胃癌的Borrmann分型能力优于UGI,与FG相仿,和CT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可同时获得胃腔内、胃壁及临近脏器受侵情况等多项诊断指标,这为术前制定较准确的肿瘤TNM分期,指导治疗方案的确立具有关键的作用,但由于CTVE等3DCT技术目前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未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且由于贲门部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贲门部病变应用3DCT检查技术未见有专题报告。

2 贲门癌术前TNM分期的影像学评估

由于UGI与FG对腔外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淋巴结及血行转移等情况的检查属于盲区,对手术切除可能性的评估均属于间接征象的推断作用。随着超声的临床应用,B超的贲门癌术前评估得到了多人的研究肯定[2],可作为术前肿瘤分期、指定治疗方案的依据之一,但由于B超检查存在着前述因素的制约,其对贲门癌的检查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CT检查对贲门癌的术前TNM分期的评估是基于CT横断图像对贲门局部胃壁厚度、各组淋巴结及其他脏器的血行转移的显示。由于CT设备和检查方法等因素的不同,CT对胃癌分期的准确性方面的意见分歧[5,7,18,21,22]很大,普通CT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性较低[13](72.0%)。近年来国内外多人利用螺旋CT三期强化扫描等技术来增加胃壁分层的显示率(如前述),以提高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即CT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性取决于是否能清楚的显示胃壁各层、浆膜外浸润及临近器官受侵[11]。高剑波[17]的研究表明早期胃癌(T1)表现为局部胃壁内层明显强化增厚,中层和外层结构正常,如果胃壁的中层结构中断消失即被认为是进展期胃癌,因此胃壁多层结构的显示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鉴别的前提,若CT扫描胃壁显示为单层则区分T1和T2是困难的;高剑波等人统计螺旋CT三期强化扫描显示胃壁多层结构的几率为60.9%,而其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82.0%, Takao[4]认为进展期胃癌表现为从黏膜层到外侧浆膜层的逐渐强化最终于平衡期肿瘤完全强化,如果平衡期增厚胃壁的浆膜层没有明显强化,即使胃壁和周围脏器之间的脂肪层没有看到,也不能认为肿瘤向壁外浸润,因此平衡期扫描有利于T3和T4的鉴别[14],另外中间期薄层扫描的MPR技术可多方位观察病灶与周围脏器之间的关系,纠正因体瘦所致脂肪间隙消失或容积效应造成的过估[5]。文献报道进展期胃癌螺旋CT-T分期的准确性,三期为82%[4],中间期薄层并MPR为77%[5],门脉期为55%~73%[6,7]。

CT扫描对贲门癌术前分期评估的另一优势即为较准确的N分期。淋巴结转移是贲门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由于普通CT对淋巴结内部结构显示欠佳,以往CT主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评定淋巴结是否转移的标准,所以常规CT做N分期的准确性较低(70%)[14],而常规SCT三期扫描N分期的准确性为85%[20]。多数研究者支持以5mm作为判定淋巴结有无转移意义的阈值,Fukuya[9]认为螺旋CT对5mm以下的淋巴结检出率极低(1.1%),而且未转移的淋巴结80%小于5mm[10],但以10mm作为转移的标准,SCT的敏感性仅为56%[6],造成小转移淋巴结的漏诊[8];诊断淋巴结转移还要同时考虑淋巴结的形态和密度[9,23],因为阈值以上的淋巴结可能是炎症反应增生所致而非转移。Fukuya、工藤明敏等研究表明,转移淋巴结多呈相对高密度,或周边高密度中心低密度,或压迫血管且有更大的短/长轴比值(比值≥0.7);转移淋巴结的检出不仅与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有关,同时与淋巴结的位置、胃周脂肪层的厚薄及SCT扫描的条件有关,如血管旁的淋巴结CT检出率较高,因为肿大淋巴结很容易同相邻明显强化的血管区分开,尤为门脉期对比最明显[20];同时CT对贲门旁特别是肿瘤与瘤周肿大淋巴结融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则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降低,Alves提出的人工气腹法增加胃周与临近器官间隙,提高了胃周淋巴结检出率(93%)[12]。

CT检查也是判定肿瘤远处转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仅能判定肝、肾上腺等脏器的血行转移、同时还能较准确诊断腹膜后等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做到明确的M分期。Alves等利用SCTPP可确定腹膜和卵巢的种植转移,其敏感性达100%。

由于贲门部位解剖的特殊性,国内外学者针对贲门癌的术前分期的专题研究较少,但对胃癌影像学系统研究的多项技术,为贲门癌的术前分期评估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如准确了解贲门区CT图像特点及三期增强等技术与贲门区胃壁多层结构显像的关系,SCT和多项增强技术对早期贲门癌诊断的应用价值,再密切结合UGI、VG等传统影像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准确了解贲门癌的大小、病变的类型及外侵的程度和范围,淋巴结及远处血行转移等情况,做出准确的肿瘤TNM分期,为贲门癌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姑息手术和探查手术。

【参考文献】

1 沈镇宙,师英强.肿瘤外科手术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01.

2 寿化山,杨鲲鹏,张珊宇,等.钡餐造影B超探查对贲门癌切除可能性的对比研究.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2):93.

3 张淼源.食管贲门部的超声检查及意义.广东医学,2000,21(5):412.

4 Takao M, Fukuda T, Iwanaga S, et al.Gastric cancer:evaluation of triphasic spiral CT and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Comput Assist Tomogr,1998,22(2):288-294.

5 Fukuya T,Honda H,Kaneko K,et al.Efficacy of helical CT in T-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7,21(1):73-81.

6 Dux M,Ritchter GM,Hansmann J,et al.Helical hydro-CT for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9,23(6):913-922.

7 Sohn KM,Lee JM,Lee SY,et al.Comparing MR imaging and CT in the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AJR,2000,174(6):1551-1557.

8 Noda N,Sasako M,Yamaguchi N,et al.Ignoring small lymph nodes can be a major cause of staging error in gastric cancer.Br J Surg,1998,85(6):831-834.

9 Fukuya T,Honda H,Hayashi,et al.Lymph-node metastases:efficacy of dectection with helical CT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Radiology,1995,197(3):705-711.

10 Monig SP,Zirbes TK,Schroder W,et al.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correlation of lymph node size and metastatic infiltration.AJR,1999,173(2):365-367.

11 Davies J,Chalmers AG,Sue-Ling HM,et al.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operative staging of gastric carcinoma:a comparison with histopathological staging.Gut,1997,41:314-319.

12 Alves FC,Goncalo M,Abraul E,et al.Induced pneumoperitoneum in CT evaluation of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Abdom Imaging,1995,20:52-56.

13 Minami M, Kawauchi N, Itai Y, et al. Gastric tumors: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accuracy of T staging with dynamic CT.Radiology,1992,185:173-178.

14 Cho JS, Kim JK, Rho SM, et al.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gastric carcinoma:value of two-phase dynamical CT with mechanical iv injection of contrast material.AJR,1994,163:69-75.

15 彭卫军,周康荣,沈继章.正常胃CT应用解剖和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7,16(6):348.

16 彭卫军,周康荣.应用水充盈技术行胃癌CT分期及术前评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2:78.

17 高剑波,郭华,周志刚,等.胃癌螺旋CT三期,双期和单期增强的比较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9):763.

18 Kadowaki K, Hori S, Sakai Y,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of gastric cancer.Rinsho Hoshasen(Japanese),1989,34:1549-1554.

19 朱斌.贲门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0):600.

20 高剑波,杨学华,李荫太,等.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应用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53.

21 Lee DH,Ko YT.The role of 3D spiral CT in early gastric carcinoma.Comput Assist Tomogr,1998,22(5):709.

影像检查范文3

PET-CT暗藏辐射“魔影”?

近日,有一则关于PET-CT检查的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则微博中说,PET-CT检查能不做就不做,因为一次PET-CT全身检查,会让人承受相当于身处自然环境中30年受到的辐射量,这相当于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的第二天,到核电站站了一天。因此,这样的检查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

但事实果真有这么可怕吗?在形形的高端体检“套餐”里,我们时常能看到CT项目的身影;而对于一些非常重视健康、怀疑自己患上癌症的人,甚至会主动跑到大医院,要求进行CT乃至PET-CT检查。也正是由于使用PET-CT的人越来越多,而它又不像普通的体检项目一样,人人皆可为之。而一些对PET-CT一知半解的人,则因为它属于“核医学”的范畴,而对它是否会引发伤害心有疑虑。针对出于“技术崇拜”而“迷信”PET-CT,以及担心PET-CT“核辐射伤人”这两种网络上常见的观点,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总医院的两位专家。

中国人民总医院核医学科教授徐白萱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PET-CT的辐射问题。因为它是PET和CT检查两者的叠加,又属于新技术,其安全性自然会让人感到疑虑。PET是‘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的缩写,其原理是将生命代谢中必需的物质,标记上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同位素,再注入人体,以观察代谢活动的情况。简而言之,PET检查一定会使用放射性药物,这通常是放射性同位素氟-18。另一方面,CT检查也有放射性。这两部分放射性之和,便是PET-CT检查带给受检者的辐射量。”

不过,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比如检查设备精度的提高,PET-CT的辐射量正逐渐呈下降趋势。徐白萱说:“由于设备精度、新旧程度等差异,一次PET-CT检查带给受检者的辐射量也有差异,但总体上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的。举例而言,在数年前需要注射给受检者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12毫居里,现在则减少为0.08毫居里。”(1居里是1克铼-226的放射性强度,1居里=1000毫居里。)而且PET检查的辐射量也和患者的体重有关。体重越重,所受到的辐射量也就越大。

徐白萱说,“使用目前比较新的设备来做一次PET-CT检查,一个人受到的辐射量是大约10毫西弗。目前,国家尚未规定患者在医学检查中接受的辐射量的上限,但有医护人员的标准,也就是每年不得超过20毫西弗可供参照。如果以此计算,一次PET-CT检查带给患者的辐射量,仍在安全范围内。”

对于网上流传的“做过PET-CT检查的人会成为辐射源”的说法,徐白萱认为这毫无根据。她说:“对一部分癌症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国家规定只要患者体内的辐射量小于30毫西弗,就可以进入公共场合。这个限额,远超过一次PET-CT的全部辐射量。而且只要经过18个小时20分钟的时间,患者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就会完全消散,更不要说给周围的人带来影响了。”

影像检查无法替代彼此

当您前往医院,特别是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看病的时候,名目繁多的医学影像检查科室,或许会让您有些头昏脑涨。但是,这些医学影像也有着明确的“谱系”,在医院里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总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杨立介绍说:“在现代医院中,影像检查科室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是非常小规模的医院,也必须配备影像科室。甚至,在一些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内科、外科的医院,比如儿童医院和妇产医院,影像科室仍是不可或缺的。医学影像检查可以分为3 个大的谱系,即放射影像、超声波影像和核医学影像。在放射影像中又可以细分为CT、普通X 射线放射影像和核磁共振成像。在提升诊断准确性的同时,一部分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问题,也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材料、计算机系统的进步,这些检查给患者带来的辐射量都呈下降趋势。”

杨立告诉记者,在医学影像的放射影像这一支里,核磁共振不会产生辐射,拍摄X光片所受的辐射量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CT是辐射量较高的项目,如果以做胸部检查来对比,那么,在照射部位相同的情况下,CT的辐射量要比X光片高大约100倍,一个成年人每年做2~3次CT 检查,受到的辐射量也仍在20毫西弗的安全范围内,但个别检查范围较大和检查程序较复杂的情况下,接受到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应引起注意。

“在医院里,每种医学影像检查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无法替代彼此。”徐白萱说,“我们当然清楚一部分影像检查存在放射性的事实;但如果害怕遭到辐射,就不让患者去做CT检查,导致病情延误,显然是更糟的选择。所以,如果医生认为某种影像检查是必须的,而且患者确实已经表现出了症状,那么最好的选择还是要遵照医嘱做各项检查。至于降低辐射量,医学上普遍认可‘时间、距离、屏蔽’这‘防辐射三原则’。其中,距离防护是最好的防护,因为辐射量与人和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孕妇和儿童这两个特殊的群体,其保护措施也会升级,尽可能不做高辐射量的检查项目仍是必须的。”

重复检查导致“辐射叠加”

尽管目前的技术可以充分保证医学影像检查的安全性,使患者不必担忧辐射问题,但这方面的流言仍然在网络上蔓延。这种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本质?

杨立坦言:“目前,国内的医院常常出现一种现象:患者在某个医院做影像检查,由于技术和水平差异,片子成像质量不佳,或者说具体负责影像检查的人员技艺不精,导致成像质量欠佳。当患者决定换一家医院看病的时候,低质量的影像,会让接手的医生一头雾水看不懂,不得不重新拍摄。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而由于CT的操作要求更高,‘拍虚了’的CT 影像也可能更多些。”

中国人民总医院时常接收从外地来看病的患者,或者接到外院发来的会诊请求。“但有些时候,这些患者随身携带的影像质量太糟糕,或者拍摄得不规范,就导致了患者第二次接受同样的影像检查。另一种导致重复检查的情况,则是接手患者的门诊医生无法通过外院提供的影像得出判断。由于放射科目前会诊权限不普及,使得转院、会诊的患者只能先拿着影像片子到门诊,而不能直接到医学影像科室要求出具报告,从而增加了重复检查的可能性。”杨立说,“现在,外地患者来北京看病已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如果赋予放射科会诊权限,那么我们就可以为其他医院拍摄的影像出具报告。但这样做也会形成另一种漏洞,那就是其他医院可以收取检查费用,却又不承担阅片和出具报告的责任,形成‘他们偷懒,我们义务劳动’的局面。这样做成本太高,对医生也不公平。一种可取的方案,或许是要求各家医院都将自己的医学影像传送到指定的数据库,医院之间可以彼此调阅和认可,从而降低重复检查的几率。”

滥用检查手段不可取

如前文所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CT、PET-CT等医学影像检查的辐射量正在不断减少。但另一方面,一部分对这些检查手段不甚了解的公众,出于体检目的要求做这类检查,以及其他一些人为因素,却导致了CT乃至PET-CT被滥用,使一些人受到不必要的检查,乃至接受的辐射量超标。目前,在北京市做一次PET-CT检查,其费用是全身9000~10000 元。可谓价格高昂。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抱着“PET-CT 可以确保早期发现癌症”的想法,为了确保身体健康而设法进行PET-CT 检查。而为这部分人接受PET-CT 检查“牵线搭桥”,已经成为一种服务业。

记者在网上搜索“体检”,搜索结果首页就出现了若干条宣称可以帮人办理PET-CT预约业务的广告。其中一条这样写道:“无需中介费,无需提前付款,只要拨打一个全国免费的电话,你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一次‘21世纪最给力防癌设备’的体检预约。”

记者在这个网站上留下手机号码,一分钟后就接到了自称是“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和肿瘤防治救助专项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回电。在电话中,此人承诺可以提供全国所有的三级甲等医院的免费PET-CT预约,也就是可以凭预约号直接到医院接受体检,不需要医生提前问诊。而这家网站,只是网上众多PET-CT体检预约服务的提供者之一。在它之外,派康网、中国高端体检网、PET-CT检查协作网、医生在线·全国PET-CT中心等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不胜枚举。

徐白萱告诉记者:“ 我不建议在没有(门诊)医生问诊的情况下,把PET-CT当成常规的体检列入定期检查之中。PET-CT的功用,主要是在于肿瘤诊疗中的疾病分期、疗效评价、预后监测、治疗评估等方面。也就是说,病人应该先去门诊,让医生来判断应该做哪项检查。有些病人因为担心身体状况,会主动向医生提出要做某种检查。因此,由专业人士给公众解释清楚这些检查方法背后的科学,就显得很重要。”

影像检查范文4

关键词:围产期;超声成像;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12 文献标识码:A

围产医学主要研究妊娠时期母体以及胚胎、胎儿、新生儿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从妊娠确诊起对孕妇和胎儿进行监护、预防和治疗的学科,对降低胎儿、婴幼儿死亡率、保证母婴健康、提高子代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围生期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波成像(UltrasoundImaging,US)、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等,目前US检查应用较为广泛,而MRI检查虽有待深入了解和进一步研究,但发展前景广阔,CT检查由于存在电离辐射等缺点,应用较为局限。US是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US检查无电离辐射危害,可实时动态成像,便于随诊复查,在围产期,二维US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出母体子宫及附件的解剖结构,三维US检查可以观察胎儿的形态结构和胎儿的心脏搏动、胎动等宫内行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还可以观察子宫附件、胎儿以及胎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US已经深入到了围产医学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由于US检查开展时间较长,医生操作熟练,经验较为丰富,并且价格低廉,易于被患者接受,已成为围产医学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1]。Smith等在1983年首次报道使用MRI技术对胎儿进行影像检查,国内大约于1995年开始应用,近几年应用才逐渐广泛,尤其在胎儿神经系统检查上有独特作用和较高的诊断价值[2]。目前,MRI检查在胎儿腹部和盆腔的应用的不多,但是在US诊断困难的情况下,MRI检查能够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辅助临床诊断,帮助和指导制定围产期手术计划和方案[3]。有很多孕妇(甚至部分妇产科医生)认为,产前检查尽量不要做MRI检查,做US就足够了,因为MRI会产生辐射,对胎儿有害,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MRI不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成像,对电离辐射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国外早已将其应用于产前检查[4]。在诊断胎儿神经系统、心脏等的畸形上,MRI的正确率明显优于US[5]。此外,借助MRI也可以对肺发育不良的胎儿进行胎儿肺体积测定,并判定胎儿预后。

1、妊娠早期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使用

US检查在妊娠早期(一般指孕11周以前)明确孕妇出现阴道流血症状的原因,确定妇科检查发现子宫或附件包块的性质,观察有无胎心搏动,确认有无宫外孕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6]。此外,孕11-14周应常规行US检查,其主要目的是了解胚胎早期发育状况、评估孕龄、早期发现严重的胎儿畸形等[7]。关于MRI检查是否会损害胚胎发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标准,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CollegeofRadiology,ACR)建议要慎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建议胎儿MRI检查应在妊娠满3个月后进行,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使用1.5T的磁共振检查机器对孕妇或胎儿可以行检查(即使处于妊娠的前3个月)。

2、US和MRI对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

胎儿畸形是新生儿致残或死亡的首要原因,因此必须提高胎儿畸形的产前诊断率(尤其是孕28周前)。一般建议3次必需的US检查时间分别为孕9-12周、孕19-22周及孕29-32周,孕11周进行US检查可发现严重的胎儿畸形,如无脑儿等,筛查胎儿畸形的最佳时机是在妊娠的第20-24周,此时胎儿各脏器发育已基本成形,羊水较多,胎儿的骨骼形成的声影还不明显,可以发现多数较明显的胎儿畸形。在对怀孕中晚期的孕妇产前US发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时,应同时做MRI检查,避免漏诊和误诊[8]。

3、US和MRI对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评估

US检查可以估测胎儿体重,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US监测可帮助了解宫内生长发育受限的胎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三维MRI对胎儿及其脏器体积发育的估计测量比三维US更为敏感[9]。胎儿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是一种比较新的评价胎儿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发育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检测活体结构和组织化学成分的影像新技术[10]。相关研究显示胎儿脑实质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L-asparticacid,NAA)、肌酸(Cr)以及胆碱(Cho)等峰值的变化可以反映脑组织的成熟度[11]。

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影像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发生HIE的主要病因是围产期各种原因造成的胎儿或新生儿窒息。绝大多数由宫内窒息引起,次之为娩出过程中窒息,少数为先天疾病所致。HIE的临床症状为新生儿意识状态改变、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是新生儿期致死、致残的常见的病因之一,可能引发严重的医疗纠纷,造成沉重的家庭或社会负担。目前以CT和超声检查为主,但MRI成像技术能较好的显示HIE早期的脑损害,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是首选和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2],MRS通过代谢产物的测定对新生儿HIE引起的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细胞膜功能、细胞内酸中毒和神经元的缺失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13-14],但目前多数地市级以下医院由于技术的限制,并没有广泛开展。

5、US和MRI在围生医学中的技术进展

目前较为先进的US检查设备为四维彩色超声诊断仪,第四维是指时间这个矢量,就是在三维超声图像加上时间维度参数,也被称作实时三维,能够显示胎儿的实时动态活动图像,应用较广。MRI检查中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是目前用于研究HIE的前沿技术,其优势在于可以较目前其他所有影像检查方法更早检出白质发育过程中异常情况,可以无创性的对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情况进行跟踪、定量测定以及评估预后。DTI技术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图像的获取和后处理过程中经验尚不丰富[15]。

6、US与MRI的安全性问题和使用比较

US与MRI检查的主要优点有:无创伤、无电离辐射、可任意平面成像。US是产前评价胎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US的明显优势是应用广泛,操作方便,可动态观察,检查费用低,临床及社会认可度高;但US也有一定的局限性,US图像空间及组织分辨力低,如果孕妇体型肥胖、羊水过少、成像区气体较多以及妊娠晚期胎头入盆后受母体骨盆影响时,US图像较差。在评价CNS病变方面,US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特异性表现,例如,US检查不能发现微小的脑实质异常。MRI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及组织分辨力,在CNS异常,特别是在后颅窝病变的诊断中,较US检查有明显的优势[16]。MRI视野范围(fieldofview,FOV)明显较US大,能同时显示母体盆腔及胎盘的异常,但是一些小的脊髓脊膜膨出以及小的蛛网膜囊肿MRI显示不如US清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观点认为,在进行胎儿MRI前,一定要先做US检查,在行MRI前要确定胎儿是否存活。一般认为MRI作为US的一种补充方法,能为US发现胎儿的异常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17]。MRI的影像检查结果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US所见,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畸形而改变胎儿的预后[16]。合理使用胎儿MRI,对于是否要终止妊娠,帮助临床医师确定分娩方式,制订胎儿手术计划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8]。此外,MRI检查由于其无电离辐射,在妊娠期母体疾病,尤其是CNS病变的诊断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由于US检查具有“微泡空化效应”和其他未知风险,也不建议医学目的之外的反复多次超声检查,为此FDA已做出警示。值得强调的是,我国法律严禁对胎儿性别鉴定(有特殊医学目的除外)。关于MRI检查在胎儿和婴幼儿病变诊断中的安全性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发现对胎儿和婴幼儿有危险性。由于妊娠前3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时刻,所以出于安全的考虑,避免在这一时期进行MRI检查。国际磁共振成像安全委员会(SMRI)要求告知接受检查的孕妇。由于Gd-DTPA可以通过胎盘,产生宫内副反应,即轻度延缓动物发育,故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孕妇静脉MRI增强检查胎儿的文献报道。专家意见是只有当MRI增强的益处明显大于危险性时才使用。需要注意的是,MRI机器本身设有限制检查者接受过多热量的特殊吸收系数,一般控制在3W/kg以下,因此目前尚未有胎儿MRI损伤皮肤的报道。至今没有证据证明短时间暴露于梯度电磁场中对胎儿发育有害。目前值得注意和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是周围神经刺激、噪声及特殊吸收率(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较高等[19],随着隔音新材料的使用和新序列的设计,上述问题将被逐渐克。特别强调的是,在胎儿和婴幼儿MRI检查中,一定不要为追逐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而造成较高的SAR值,这一点对于缺乏经验的MRI年轻技师尤为重要。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MRI检查时间快速缩短,妇产科医生也意识到MRI检查的重要意义,但是昂贵的价格是围产期MRI不能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影像诊断医生缺乏经验也是制约胎儿磁共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短时间内,MRI还不能代替US成为胎儿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其在围产期中胎儿、婴幼儿影像学检查中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张晓新,许翠平,任秀珍,等.中晚孕期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5):558-562.

[2]宋富珍,程英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的MRI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2):1058-1059.

[3]索凌云,何宁,张静.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MR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115-119.

[4]张玉珍,李玉华.胎儿MRI诊断技术发展及正常胎儿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50-1353.

[5]RollinsN,BoothT,MorrissMC,etal.PredictivevalueofneonatalMRIshowingnoorminordegreesofbraininjuryafterhypothermia[J].PediatrNeurol,2014,50(5):447-451.

[6]汪龙霞.超声在围产医学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5):543-546.

[7]MassaroAN,JerominA,KadomN,etal.SerumbiomarkersofMRIbraininjuryinneonatal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treatedwithwhole-bodyhypothermia:apilotstudy[J].PediatrCritCareMed,2013,14(3):310-317.

[8]MesserschmidtA,BaschatA,LinduskaN,et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oftheplacentaidentifiesplacentalvas-cularabnormalitiesindependentlyofDopplerultrasound[J].UltrasoundObstetGyneco,2011,37(6):717-722.

[9]Mehollin-RayAR,CassadyCI,CassDL,etal.FetalMRimagingofcongenitaldiaphragmatichernia[J].Radio-graphics,2012,32(4):1067-1084.

[10]KotulskaK,JurkiewiczE,Domańska-PakieaD,etal.Epi-lepsyinnewbornswithtuberoussclerosiscomplex[J].EurJPaediatrNeuro,2014,18(6):714-721.

[11]WisnowskiJL,SchmithorstVJ,RosserT,etal.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arkersofaxonsandastrogliosisinrelationtospecificfeaturesofwhitematterinjuryinpreterminfants[J].Neuroradiology,2014,56(9):771-779.

[12]李仰康,刘国瑞.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17(3):190-192.

[13]BasuS,DewanganS,BarmanS,etal.Postnatalchangesincerebralbloodflowvelocityintermintra-uterinegrowth-restrictedneonates[J].PaediatrIntChildHealth,2014,34(3):189-193.

[14]Castilla-FernándezY,BoixH,MacayaA,etal.Brainstemdysgenesisduringtheneonatalperiod:diagnosisandman-agement[J].JPerinatMed,2013,41(4):445-453.

[15]OkanishiT,YamamotoH,HosokawaT,etal.Diffusion-weightedMRIforearlydiagnosisofneonatalherpessim-plexencephalitis[J].BrainDev,2015,37(4):423-431.

[16]Benavente-FernándezI,Lubián-LópezPS,Zuazo-OjedaMA,etal.Safety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pre-terminfants[J].ActaPaediatri,2010,99(6):850-853.

[17]CohenMC,SpriggA,WhitbyEH.Subduralhemorrhage,intraduralhemorrhageandhypoxiainthepediatricandperinatalpostmortem:aretheyrelated?Anobservationalstudycombiningtheuseofpostmortempathologyan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J].ForensicSciInt,2010,200(1/2/3):100-107.

[18]HnatyszynG,CyrylowskiL,CzeszynskaMB,etal.Therole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earlypredictionofcere-bralpalsy[J].TurkJPediatr,2010,52(3):278-284.

影像检查范文5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肺栓塞(PE)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63例疑有PE的患者分别进行了X线胸片、心脏超声检查、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灌注(V/P)显像,其中部分患者进行了磁共振肺动脉成像(MRPA)、肺动脉造影(PGA)。分别评价各种影像学检查对PE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对PE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X线胸片43.48%和35.29%;心脏超声检查54.35%和76.47%;核素V/P显像95.65%和94.12%;CTPA95.45%和93.75%;MRPA87.10%和92.31%;PGA97.50%和100.00%。核素V/P显像、CTPA与PGA诊断肺栓塞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13、3.36, P均>0.05),而X线胸片、心超与PGA诊断肺栓塞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9.87、26.73,P均

【关键词】 肺栓塞; 诊断; 影像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different imaging examinations for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PE). Methods Sixty three patients suspected to PE were examined respectively by different imaging examination such as chest X-ray, cardiac ultrasonograph, CTPA, and pulmonary V/P scintigraphy, some of which were also examined with MRPA and PGA.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different imaging examinations for PE diagnosi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chest X-ray, cardiac ultrasonograph, pulmonary V/P scintigraphy and CTPA, as well as MRPA and PGA were 43.48%, 54.35%, 95.65%, 95.45%, 87.10% and 97.50%,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pecificity of them were 35.29%, 76.47%, 94.12%, 93.75%, 92.31% and 100.00%,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ulmonary V/P scintigraphy, CTPA and PGA(χ2=2.13, 3.36,P>0.05).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est X-ray, cardiac ultrasonograph, and PGA(χ2=19.87, 26.73, P

Key words pulmonary embolism; diagnosis; radiology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国内外重要的常见病,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但PE病人极易被漏诊和误诊[1],欧洲1971~1995年总结资料报道其漏诊、误诊率为70%,国内据报道则高达80%~90%。未经治疗的PE患者死亡率为30%,经过充分抗凝和(或)溶栓治疗的PE患者死亡率可降低到2%~8%[2],因此,PE的早期正确诊断显得极为重要。虽然临床采用的辅助检查多种多样,但只有影像学检查才是诊断PE的主要手段。为了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尽量争取治疗时间,本次研究对X线胸片、心脏超声检查、核素肺通气/灌注(Ventilation/Perfusion, V/P)显像、CT肺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 CTPA)、磁共振肺动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pulmonary artery image, MRPA)和肺动脉造影(pulmonary arteriography, PGA)等做了比较分析,供临床医生参考,以选择正确的诊疗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4月至2007年5月在邵逸夫医院进行核素V/P显像的临床疑诊为PE患者63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53.53±10.57)岁。病程12h~20d,平均 (5.22±3.41)d。

1.2 研究方法 根据2001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3],按照本单位肺栓塞诊疗路径依次或同时进行以下各影像学检查,所有检查均于1周内完成。

1.2.1 X线胸片 常规行胸部正侧位片。

1.2.2 心脏超声检查 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观察右心大小、肺动脉内径、室间隔及右室壁运动情况,观察下腔静脉、右房、右室、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主干和左右肺动脉分叉处是否有血栓。

1.2.3 核素V/P显像 ①肺通气显像:患者吸入锝气体后,置于探头下,视野包括双肺,采集计数250K/体位;②肺灌注显像:静脉注射99mTc标记人血清白蛋白微粒后,患者置于探头下,视野包括双肺,采集计数500K/体位。

1.2.4 CTPA 患者取仰卧位,先平扫,然后增强扫描(螺旋CT肺动脉造影)。造影剂用碘海醇注射液或碘必乐注射液,剂量100~120ml。扫描完成后数据进行1mm重建,获得二维或三维图像,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分支。

1.2.5 MRPA 患者仰卧位,用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扫描条件:TE 1.2ms,TR 6ms,反转角45°,采集时间19~32s。造影剂钆喷替酸葡甲胺0.2~0.3mmol/kg,在开始注射造影剂后延迟6s即开始图像采集。当首次采集完成后,嘱患者换气数次,然后再次进行图像采集。

1.2.6 PGA 采用经股静脉途径,将5~7F导管分别送入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必乐或碘海醇),每个体位总量约30ml,行主肺动脉及左右左右肺动脉造影,分别测量右心房、右心室及肺动脉压力。

1.3 临床确诊标准 参考2001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3]:①PGA阳性(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外周肺动脉弯曲变细,缺支或截断征象及肺实质期呈楔型灌注缺损等);②核素V/P显像示高度可能性[5];③CTPA直接征象(肺动脉内发现血栓)。符合以上条件之一者即确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统计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计算其真阳性、真阴性,分析其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对各种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配对χ2检验。设P

2 结果

2.1 所有患者最终临床确诊为PE的为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为5例、冠心病3例、其他9例,并由治疗经过和随访所证实。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各参数见表1。

由表1可见,核素V/P显像、CTPA与PGA诊断肺栓塞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13、3.36, P均>0.05),而X线胸片、心超与PGA诊断肺栓塞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9.87、26.73,P均

3 讨论

PE发病率很高,但其症状、体征与许多其他心肺疾病类似,同时缺乏可靠方便的诊断方法,临床PE诊断比较困难,极易误诊,造成PE成为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PE的早期诊断对尽早进行抗凝和(或)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降低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临床影像学检查中X线胸片、心脏超声、核素V/P显像、CTPA、MRPA、PGA等均符合肺栓塞的诊断标准。但本次研究表明,X线胸片和心脏超声诊断PE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分别为43.48%、35.29%和54.35%、76.47%,只能作为可疑病例的筛选检查方法。另外心脏超声可同时对其它原因引起的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循环衰竭有排除价值,因此,床旁超声检查在急诊情况下仍为最重要、最实用的诊断和协助进行治疗决策的工具[4]。

PGA一直被认为是诊断PE最准确的检查方法,是诊断或除外PE的“金标准”,本次研究显示其敏感性为97.50%,特异性为100.00%,但其发生致命性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分别为0.1%和1.5%,而核素V/P显像、CTPA和MRPA等均属于无创检查,且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国外研究表明核素V/P显像敏感度95%,特异性93%,认为其对PE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仅次于PGA[5~8]。有文献报道CTPA对急症PE检查非常有价值,可以替代常规PGA[9]。甚至认为MRPA将逐步成为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MRPA+CTPA将共同取代PGA而成为PE的“金标准”[10,11]。本次研究显示核素V/P显像、CTPA与PGA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

然而各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缺点。当核素V/P显像获得正常或PE高度可能性结果时,可作为临床是否采取抗凝或溶栓治疗的依据,但它不能直接显示栓塞的具体部位, 无法满足急救治疗的需要,且对组织结构重叠区域诊断较难,因此不能把它作为APE的急诊检查的首选方法[12]。CTPA可以直接显示肺血管,准确地显示近端血栓和急性右心室扩张,甚至能检出肺动脉2~4级分支内的血栓,对中心型PE的检出率高,但它对于亚肺段性栓塞常常不能检出,而核素V/P显像对亚肺段栓塞的诊断优于CTPA已被以往研究所证实[13]。MRPA诊断PE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虽然不是很高,但它对肾脏的损害很小,造影剂过敏率极低,无射线辐射危害,可作为其他影像学的补充检查。

综上所述,要提高PE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必须强化PE诊断意识,制定规范的临床诊疗路径,合理应用相应的检查手段。对于怀疑PE的病人,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D二聚体和X线胸片是首选方法,其次选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和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而核素V/P显像和/或CTPA只有在超声检查正常而D二聚体异常时才是必要的,核素V/P显像结果高度可能性的患者应直接给予治疗,如果患者有治疗的危险或禁忌证,就可以行螺旋CT或PGA;核素V/P显像结果呈低度可能性,检查可以终止。至于PGA只能作为万不得已的选择,在非侵入性检查无明确结果或溶栓抗凝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以明确诊断或同时进行介入治疗时,仅作为急诊后的补充检查[3,14]。

【参考文献】

1 薛忠献, 高乾琴, 陈恩国, 等. 急性肺栓塞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7例临床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6, 4(6): 514-515.

2 郭丹杰, 胡大一, 周伟荣, 等. 急性肺栓塞诊断治疗的临床分析及探讨[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49-51.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S].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5): 259-264.

4 赵博文, 应可净, 陈丽英,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急性 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4):342-344.

5 Miniati M, Pistolesi M, Marini C et al. Value of perfusion lung scan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embolism:results of the Prospective Investigative Study of Acute Pulmonary Em- bolism Diagnosis(PISAPED)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 154(5):1387-1393.

6 The PIOPED investigators.Value of the ventilation/perfusion scan i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Result of the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of pulmonary embolism diagnosis[J]. JAMA, 1990, 263(20):2753-2759.

7 刘秀杰, 马寄晓. 临床心肺核医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3. 301-308.

8 谭天秩. 临床核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601-607.

9 Paterson DI, Schwartzman K. Strategies Incorporating Spiral CT for the Diagnosis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J].Chest, 2001, 119(6):1791-1800.

10 Kluge A, Muller C, Hansel J, et al. Real-Time MR with true FISP for the detection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J]. Eur Radiol, 2004, 14(4):709-718.

11 Fink C, Ley S, Puderbach M, et al. 3D pulmonary perfusionMRI and MR angiography of pulmonary embolism in pigs after a single injection of a blood pool MR contrast agent[J].Eur Radiol, 2004, 14(7):1291-1296.

12 王茜, 王金城, 田文剑, 等. 核素联合显像诊断肺栓塞的价值[J].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01, 21(5): 286-287.

影像检查范文6

关键词:放射诊疗设备;安全管理;放射防护;职业健康;

引 文:随着医学科学迅速发展,射线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X 线、CT、同位素等放射诊断,加速器、伽马刀、同位素等放射治疗等已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医用射线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的同时,对操作医务人员及接受诊疗患者自身也会造成伤害,放射防护已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为此,国家自 2001 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电离辐射防护及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对医疗机构放射设备正确使用,放射防护措施的规范采用,从放人员的健康监护做出了明确要求。

1 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及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医院放射防护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备及人员两大主体,设备既包括放射设备,也包括防护设备;人员除系指相关从放工作人员外,其接受放射诊疗的患者也逐渐成为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

2 放射防护管理难点

2.1设备众多且分布科室广

放射设备包括 X 线机、CT、SPECT、ECT,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后装机、伽马刀等,设备型号众多,安全要求不尽相同,且分布在放射科、核医学科、放射物理中心、骨科、神经外科等临床、医技科室,难以集中进行规范管理。

2.2放射设备申请、评价过程复杂

放射设备配置必须取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型设备配置许可证,同时符合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要求。

2.3 机房防护条件要求高

所有放射设备及辅助设施放射防护要求极高,如放射科每个普通机房防护门一般在需 150 cm ×210 cm,铅玻璃防护窗需 120 cm × 90 cm,CT 机房砖墙厚度需370 mm,SPECT 防护墙需重晶石混凝土等,在房屋设计阶段就需要充分考虑防护需求。随着医院业务发展,需不断引进增添新的设备,而空间多需要从原来的普通业务用房中进行调整,无疑增加了改建管理的难度。

2.4 从放人员多且防护意识不到位

防护意识存有盲目性,医院从放人员包括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众多,加之放射防护工作起步较晚,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加之从放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由此既有因恐惧而导致防护过度的现象,又存在因无所谓而忽视防护的情况。

2.5 患者辐射防护知识欠缺

患者自身放射防护知识较缺乏,加之医护人员宣教不够,在诊疗时未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或未对陪检人员采取防护措施,易成为医患纠纷的隐患。

2.6 防护设施不足,使用率不高

据调查,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放射防护设备设施不足,尤其是可供患者及陪护者使用的防护用品十分稀少,部分医院配备或极少配备患者防护用品,即使配备了也极少使用,设备设施使用环节相对薄弱。

3 如何加强防护管理

针对问题,通过采取构建完善组织架构,健全细化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完善档案及各类应急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加强监督考核,多部门联动等措施,构建医院放射防护管理长效机制。

在加强重点环节监督管理方面,首先是强化核医学科工作场所及治疗患者的监管。由于核医学科的工作场所为开放型 , 工作时要对放射性药物进行淋洗、分装与注射等,其治疗患者又均是流动的放射源,为易发生不安全事件的要地;其次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来去的全程审批管理力度;加大对放射工作场所修建、拆除的全程环评管理;同时建立每台放射诊疗设备档案,对其启用、维护、报停的全程进行规范记录及质控管理,以消除放射设备和防护用品带病运行的隐患;并实施放射工作人员工休的全程健康管理。通过对重要环节的日常监管,将科室、个人放射防护措施的落实、培训情况纳入科室及个人考核,并作为医疗授权、放射津贴发放的依据之。

4 合理使用医学影像检查

首先,各医院影像科应该开设影像医师的专科门诊,给临床医师和病人提供影像会诊及咨询。由于现代医学影像检查价格昂贵,专业性强,影像医师开设专科门诊,必将使医学影像的使用更加合理,并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影像检查,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国内许多大医院,目前都已开设了影像专科门诊,对疑难病进行影像会诊,并对病人影像检查的合理化进行预先指导。

其次,应提高临床医师的医学影像知识水平。凡是拥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应当有计划地对临床医师进行医学影像知识的继续医学培训,使之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医院应定期对大型影像检查申请单的阳性率进行检查及分析,及时提出改进办法。

第三,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制定规章,避免重复使用大型影像检查或使用大型影像检查替代体检,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根据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最优化原则是以最少的影像检查方法,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医学影像工作者制定相关疾病的影像检查方法的优选标准。对于一些疑难疾病可以设计出影像检查的流程图,提供参考,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5 结束语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群众就医需求的增长,放射治疗在医学领域应用将更加广泛,它不仅为医院诊断、治疗及患者生命的救治赢得时间,也为临床科学研究及疑难杂症的解决提供有效帮助。但电离辐射作为双刃剑,对人体健康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开展放射防护管理合理使用影像检查既是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 , 也是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与安全的需要。随着放射防护评价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及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对放射防护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放射防护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GB/T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S].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2.

上一篇电影影像

下一篇影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