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论文范例

影像技术论文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1

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以往软件故障发生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规避,并且在出现工作站故障时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失,降低对网络用户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软硬件共享,可以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传输效率。例如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等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所需的信息,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网络技术中,计算机软件资料利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windows终端软件的安装。通过在服务器上安装相关软件,可以让用户对于服务器中的信息数据进行调用,通过相关软件完成数据的管理。这种服务器统一管理的方式,实现了服务器内软件资源的共享,并且更好地提高了整体信息服务能力。网络管理者只需要对于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维护,并且采取定期的数据管理与备份手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系统问题、外界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信息数据安全问题。但是这种软件资源共享的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一旦服务器产生故障和问题,就会影响用户的实际使用。针对于这种问题,可以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采取服务器下挂接光盘镜像文件、移动硬盘、U盘以及Windows网络共享和UNIXNFS网络共享等方式,给予其他用户使用软件的权限。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数据的远程调用,并且有效地缓减了硬件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且可以突破工作站距离的局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这种网络软件资源共享的方式,其对于网络稳定性要求较高,如果网络中存在较多的丢包现象,就会造成数据传输中丢失、信息调用速度慢等问题。

2网络技术应用下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共享

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有效的共享,降低了设备的闲置率,提高了整体计算机设备的工作效率。在以往计算机硬件设备中,大多数采用单机挂机的方式来进行运行,如果有其他人需要对于硬件设备进行应用,则需要从原设备上进行拆卸,再挂接到另外的电脑上。这种经常的拆卸,会对于设备的寿命和质量造成影响,并且相关计算机管理者的工作量较大。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让计算机硬件资源得到有效的共享,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设备的共享效率和效果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网络化的磁盘管理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硬盘的利用效率,并且不同用户通过网络来对于系统资源进行访问,也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电脑设备的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现阶段用户网络存储的管理上,主要采用了虚拟磁盘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实时调用的服务。在服务器中,网络管理员对于磁盘进行初始化配置,用户只需要连接到磁盘地址,并且经过相应的身份验证,就可以对服务器中粗盘所存储的数据进行使用。磁盘管理者可以对于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在提高磁盘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用户的规范化管理,减少了磁盘购置需求,对于提高计算机硬件利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日常的工作来说,扫描仪、打印机等是常用的办公学习硬件之一。在用户产生使用需求时,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打印与扫描功能。这种网络下的硬件共享,可以有效地减少工作成本,并且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些工作中对数据拷贝需求较大的用户来说,采取网络化的输入硬件设备共享,可以实现统一化的数据管理,并且由专人进行数据控制,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可以更好地对生产、科研等多方面的需求进行满足。

3网络通行证管理模式的运用

网络通行证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对于网络中软硬件资源共享管理的重要控制举措。随着计算机服务器功能的不断完善,合理地对共享行为进行控制,这对于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效率,提高软硬件共享管理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通行证管理模式的运用,可以在用户不具有软件与硬件共享需求时,对于共享资源进行关闭,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行为的出现。随着网络通行证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通过对于服务器与工作站上安装相关许可证,可以实现专项管理,并且在网络范围内实现实时调动与控制。我们都知道,由于用户需求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刻,计算机服务器必须保持24小时开启,并且对于任何时间的访问行为进行处理和服务,将软硬件资源随时提供给用户进行调用。通行证管理机制中,对于用户的访问行为进行观察,进而制定不同的软件使用策略,并且通过释放未用通行证,可以为其他用户提供更多的访问资源。如果某一个特殊的软件和硬件控制需求,需要特定通行证,则这种通行证释放机制的重要性就得到更进一步的突显。用户在进行模块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不在服务器上进行操作,通过网络调度即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达到随心所欲操作的目的。网络通行证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网络资源的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并且让软件硬件的使用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在专业网络软件的应用上,管理员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相关软件的服务端,在用户电脑上安装客户端。客户就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来进行操作,软件的处理和运算都在服务器上进行,有效地减少了客户端的计算机作业压力,减少等待服务的时间。这种网络化软件的运用,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用户配置紧张的情况。通过配合通行证管理技术,可以对于不同版本的软件中存在的差异性问题进行解决,并且提高整体资源的处理控制速度。对于一些数据占用空间较大的文件来说,通过网络共享,可以减少数据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特殊软件使用中,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数据文件,并且数据文件的挂接过程,如果采用自行拷贝的方式,则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数据差异问题,并且不利于文件的安全保管。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配合校验码技术,可以实现异地的文件共享和处理。通过配合远程网络控制技术,也可以实现对用户的远程指导,提高用户对软硬件资源的利用能力。

4结束语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2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开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加强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现状及学术影响力研究,可以了解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的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找出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与其他国家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差距,推动中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展,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地位,进而打破西方学术霸权的桎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展现状时,大多运用了定量的方法,并主要从发文的角度入手。陆宏弟[1]对本世纪初SSCI和A&HCI中被收录的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了发文量、文献类型分布、语种等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的发文量增长速度快且研究涉及了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赵宴群[2]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在SSCI和A&H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发文量、学科分布进行统计,发现了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发文量逐年递增等规律;何小清[3]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文的大陆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SCI和A&HCI进行数据搜集,分析了1956—2006年间核心机构的发文量、学科分布、国际合作情况等;华薇娜等[4]人对1966—2008年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作者在WOS的发文进行了作者所属国家、发文量、文献类型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顾正萍[5]对中国20所高水平大学于1998—2008年在SSCI发表的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金贞燕[6]从被引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两方面对东亚5个国家和地区的图情领域国际论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本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以及百度百科对“国际”“期刊”“论文”“国际期刊”的释义来定义国际期刊论文——世界各国人员均可以获得,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发表在定期或者不定期,有固定名称和出版格式,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的刊物(该刊物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上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7-10]。世界各国人员均可获得,是指通过大型的、国际性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平台获取其中收录的期刊论文。简而言之,本文中的国际期刊论文指发表在大型国际性数据库或者平台收录期刊中的论文,世界各国人员通过一定权限或网络即可获得。关注人文社科某一下属学科国际期刊现状,或者某一研究机构发文情况的文章较多,而对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整体现状及其影响力,近年来少有学者对其进行跟踪研究。本文以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计量分析为基础,希望通过对引文、发文规模和论文质量的分析,了解其发表现状,多层次的评价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共3个一级指标——生产力、文章质量、引用分析。生产力指标下包含发文量、学科排名、热点研究主题、年均增长率等二级指标。文章质量指标下包含热点论文及占有率、FWCI等二级指标。引用分析下包含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高被引论文量及占有率等二级指标。

2基于Scopus的学术影响现状分析

2.1发文量地区分布

刊登(发表)是文章学术影响力形成的前提,发文量是一个国家(地区)科研生产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发文量越大,学术影响力就可能越大。本文从Scopus发文量和年均增长率角度,对在Scopus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最多的10个国家(地区)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从发文量角度来看,美国是世界上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54813的总量排名第3,约为美国发文量的六分之一,相比在科研产出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且中国的发文量仅比排名第4的德国多2644篇,被赶超压力巨大。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17.81%的年均增长率领先于其他发文前十的国家(地区),几乎是意大利年均增长率的1.5倍,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5倍。从年均增长率角度来看,中国是全球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生产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说明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体量持续增大。

2.2基于Scopus的引用分析

论文的被引用结果是对该文献影响力的认证与对作者科研成果的肯定。本文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两个指标结合起来,对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被引频次进行分析,以期研究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国际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地位。美国以9426803次总被引和11.05的篇均被引频次居于首位,是高影响力国家。中国以884380次总被引位居第6名,与科研实力较强的美、英等国家差距较大;中国以5.71的篇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名,约为美国篇均被引频次的二分之一,与排名第2的荷兰存在的差距也较大。可以说,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发文量尚可,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处于10个国家(地区)的下位圈,整体学术影响力不够理想,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还未得到国际学者的真正认可,在国际人文社科的研究地位有待提升。

3基于ESI的学术竞争力分析

3.1论文产出及排名情况

某个国家(地区)在人文社科领域国际期刊论文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反映该国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和影响力。本文基于ESI数据库,从WOS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3个方面,分国别统计了人文社科近十年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情况。ESI数据库展示了发文量前118的国家(地区)情况,本文将此118个国家(地区)数据进行统计,见表3。美国以692471的发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区),是全球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生产力第一的强国,中国大陆以66115篇文章排名第8,发文量约是美国的9%,存在较大差距。总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中国和法国,美国以8538716次被引排名位居首位,是第2名的3倍多,中国的被引频次仅528737,这说明美国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很强的影响力。中国以8次的篇均被引频次在所有罗列出的118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58,单篇文章的影响力较小。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来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都居于世界前五,说明他们在人文社科领域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影响力与他们有不小的差距。近年来,ESI在科研评价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某一学科是否入选ESI的排名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地区)在该学科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统计了中国大陆入选ESI的学科以及入选学科的发文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希望以此分析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在横向上的科研影响力。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66115篇的发文量在中国所有入选ESI学科中排名第15。被引频次方面,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以528737次被引排名第15;篇均被引频次方面,人文社科以7.99的频次排名第19。从文章的产出、被引频次以及篇均被引频次3个方面来看,人文社科的生产力与影响力都处于入选学科的下位圈。从横向学科比较来说,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人文社科国际化的研究,产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和质量双管齐下,提升中国人文社科的实力和影响力,缩小人文社科研究与中国其他学科的差距。

3.2高被引论文分析

ESI数据库中的高被引论文是被引频次在具体学科近十年内中排名前1%的论文,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量/该领域总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某一国家(地区)在具体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是其在该学科学术影响力的体现。经统计,ESI数据库人文社科领域共31053篇高被引论文,分属于118个国家,本文将高被引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进行制表统计,见表4。由4表可知,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共有高被引论文22720篇,占了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总量的73.17%,说明这10个国家(地区)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影响较高的国家。其中,美国以9899篇高被引论文雄踞第1,占国际人文社科高被引论文的31.88%,其拥有量是第2名的近三倍,是中国的近十倍;而中国仅有1012篇高被引论文,暂居第7,高被引论文的占有率仅有3.26%。从高被引论文的数量和占有率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学术影响力水平与人文社科研究实力强劲的美国等国相比差距较大。在1012篇中国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296篇(第一机构179所),独著408篇(独著指该文发表机构均为中国机构),作为参与机构发表308篇,见表5。中国独著的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均不及以第一机构和参与机构发表的文章。中国作为参与机构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以85.10的篇均被引频次,超过以第一机构和独著机构发表的高被引论文。从高被引论文角度来看,中国的研究机构是我国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的主导研究机构,但无论是主导文章还是独著文章,它们的学术影响力都不如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文章。从这一点来看,未来人文社科研究可以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我国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中国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数量前五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见表6。其中,中国科学院以87篇高被引论文稳居第一,数量远远多于其他机构,被引频次高达6280次,是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都是理工科实力较强的机构,但是它们在人文社科国际高被引期刊论文方面有较好“表现”,笔者猜想,这是否与各学科研究的交叉性有关?又或许是因为这些机构的国际化合作水平高?当然,真正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才能明晰。进一步对机构性质进行统计发现,179所第一机构中,有145所机构属于高校,说明高校是中国发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的主导研究机构,是人文社科研究的中坚力量,有较高的研究水准,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人文社科研究机构过于单一化,并不利于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长远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不同性质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也是提升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3.3热点论文分析

ESI数据库的热点论文是具体学科领域在过去两年之内发表的,并且在发表不久后就受到大量引用的论文。更明确的说,它们是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的两个月内获得了多次引用,这使得它们在同一学科领域的论文中排名前0.1%,它所代表的是论文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性和前沿性。热点论文占有率=热点论文数量/该领域总的热点引论文数量。某一国家(地区)在具体学科领域的热点论文数量是其在该学科学术创新能力的体现。经统计,ESI数据库人文社科领域共806篇热点论文,分属于67个国家,本文将热点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进行统计分析。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共有热点论文587篇,占了人文社科热点论文总量的72.83%,说明热点论文数量前十的国家(地区)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其中,美国以191篇热点论文位居第1,占国际人文社科热点论文的23.70%,其拥有量是排名第2(英国)的2倍多,约是中国的4.5倍;而中国凭借42篇热点论文排名第4,其热点论文的占有率仅有5.20%。从热点论文的数量和占有率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与前几个国家(地区)相比,学术创新能力不足,与人文社科研究创新能力高的美国等国相比差距大。同时,在42篇中国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热点论文中,中国作为第一机构的有28篇(第一机构有18所),独著13篇,作为参与机构的有14篇。中国独著的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总被引频次(387次)和篇均被引频次(27.99次)不及以参与机构发表的热点文章(总被引频次466次,篇均被引频次33.29次),但是差距较小。中国作为参与机构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以33.29次的篇均被引频次,以极大的优势超过以第一机构(篇均被引频次25.61次)和独著机构发表的热点论文。中国共有18个机构作为第一机构发表了人文社科国际热点论文,见表7。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以6篇热点论文并列第一,北京师范大学的热点论文总被引178次,居于首位。可以得知,18所第一机构均是高校,说明高校在中国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突出主题分析

中国人文社科突出主题分析主要基于Promi-nence指标进行。Prominence是通过文章的被引用次数、浏览次数和期刊的CiteScore指标,计算出该主题的热门程度和发展势头,它是一个动量指标,而不是质量指标,由于某些研究领域的性质,有些主题永远不会成为“突出主题”,但这与主题的重要性并不相互排斥。本文通过指定人文社科相关学科的世界领先主题的百分位(Top1%ofworldwidetopicsbyprominence),来获得中国在人文社科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文献主题,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分析中国在具体主题中的影响力和地位。FWCI(FieldWeightedCitationImpact)是学科标准化后的科研论文影响力指标。目前对论文影响力(质量)的测量主要是基于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但是由于学科、年份、文献类别等差异,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FWCI指标的值是目标文章的被引频次与同学科、同年份、同文献类别论文平均被引频次的比值。

4.1发文量与引用分析

根据突出主题名称逐一在SciVal中统计其发文量、被引次数,再计算篇均被引次数,见表8,中国学者发表的人文社科国际期刊论文涉及全世界人文社科前1%的突出主题共56个,表明中国在这些主题研究中比较活跃。在56个突出主题中,中国有31个主题的被引次数排名世界前十,说明中国学者在这31个突出主题研究中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较高,得到其他科研人员的认可。

4.2质量与影响力分析

通常来讲,当FWCI值等于1时,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FWCI值大于1,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FWCI值小于1,表示被分析对象的论文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余的突出主题FWCI值排名均在世界20名开外。虽然中国人文社科世界前1%的大部分突出主题论文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从排名来讲,整体论文质量与同主题下其余的高影响力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3

1.1施工顺序

孔位放样→使用钢筋探测器进行检测→进行钻孔→凿毛梁体结合面→安装预应力筋→将桥面砼灌注口设置好→进行支撑和模板的安装→横向预应力筋的初张拉→灌入砼,并养护→拆除支撑和模板→涂抹养护剂→将梁间顶紧硬木撤去→进行横向预应力筋的终张拉→对外露的钢绞线进行切割→封锚。

1.2预应力联结施工

(1)在施工前,首先检查水平连接处、增厚梁端、梁体的横隔板,检测正常后,方可以进行施工。在加固桥梁前,先安装好吊篮,在需加固T梁附近安装砼搅拌机,对石料场地进行硬化处理。

(2)在搭设好的工作平台上进行测量放样,并使用定位板将钻孔的位置标出。

(3)根据桥梁图纸,使用钢筋探测器探测钢筋的孔位分布情况,不允许损伤既有钢筋,对于无法避让钢筋的位置,要合理选择钻孔位置。移动距离要控制在50mm以内,使用螺旋钻头、锤钻对钢筋孔进行锚固,并凿毛和梁体的结合面,成孔完成后,使用压风机将孔眼清理干净。

(4)使用切割机在现场对钢筋和钢绞线进行切割,并人工放入孔位中,将预应力筋保持在垂直、水平的状态,使用锚固包对钢筋进行锚固,锚固包不能出现开线、破损等情况。一般使用30mm的锚固包,锚固三天后,拉力要达到60.3KN,对于不存在横向预应力的梁端横隔板,要使用FH-E13型植筋胶进行锚固,锚固三天后,拉力要达到40.63KN。留出足够的横向预应力长度后,将两端套管剥离后才能使用,将露在预应力筋外侧的油脂擦拭干净。禁止砼、水等物质进入。

(5)横向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绑扎安装结束后,就可以进行立模,使用厚度为4mm的钢板进行模板的制作和加工,使用角钢作为加劲肋,要求模板表面有良好的平整性,使用两块模板拼装层加工模板,然后利用丝杆进行加固,保证列车从桥上经过时,梁体和模板不产生相对位移,将模板固定在混凝土梁上,尺寸偏差要达到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为了便于拆装,保证接缝的严密性,使用脱模剂在模板表面进行涂抹。

(6)安装好初张模板后,就可以进行钢绞线的初张拉,根据设计要求,初张拉预应力为39KN,使用硬质木撑块加在两片梁间,并使用单端张拉的方法进行预应力筋的初张拉,使用环氧砂浆将锚垫板粘在梁体上,使用DSM15-1型锚具。

(7)使用标号为C50的混凝土进行灌注施工,为了提高新旧接触面之间的粘结性,要凿毛水平联结板、新增横隔板、梁体结合面,将浮浆清洗干净,使用300L搅拌机在现场拌合混凝土,并使用磅秤进行称量,检查钢筋、模板、支架、钢绞线,清理干净钢筋上的污垢和模板中的杂物后,使用小车将拌合料推送到搅拌机中,对于灌注困难的位置,在桥面轨枕之间设置灌注口,各跨中腹板的上部设置两个灌入口,并将灌注槽安装好。灌注混凝土的时候,要一边振捣、一边灌注。振捣时,使用木槌和小型振捣棒进行辅助施工。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即可将模板拆除,并在拆模后使用养护剂涂刷在混凝土表面。

(8)钢绞线终张拉。张拉主要配备了一台N16铁路平板车和一台轻型轨道车车构成张拉压浆车组,并在车组上配备了一台电动油泵、一台发电机、一台挤压浆泵、一台二次灰浆搅拌机。在进行钢绞线的终张拉时,要保证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达到了设计值的80%,张拉时,使用YQD230-100千斤顶进行张拉。现对中段进行张拉,然后在对两段进行张拉,各段的预应力钢筋要一起张拉,拉力达到3MPa时,将其作为测量起点,达到控制应力5min后,对钢筋的伸长量进行测量,比对比理论伸长量。在持荷过程中,如果油压降低,需要将油压补充到设计值,持荷结束后,将张拉端锚具拧紧,并使用工具打紧密锚具,记录好千斤顶回油的回缩值。使用环氧砂浆将锚垫板紧紧的贴在主梁的腹板上,锚固后,利用换向阀张拉到设计强度,将承压螺母拧紧,确保预应力筋的回缩量在1mm以内。张拉前,要先检查锚具,查看锚具是否正常,并对破损的锚具进行更换,检测使用张拉设备的性能,达不到技术要求的设备不允许施工,张拉油泵要安排专人进行施工,每月检查一次压力表和千斤顶读书的正常性,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要再次进行标定。压力表存放的过程中要注意防震、防潮、防晒。

(9)管道压浆。预应力张拉三天后对预应力管道进行压浆,在压浆前要对压浆孔进行清理,保证压浆孔的通畅。压浆水泥使用42.5Mpa硅酸盐水泥,并加入水泥含量6%左右的减水剂,此外,为了避免钢筋受到腐蚀,掺入迁移性钢筋防腐剂,当有浓浆从固定端的压浆液孔冒出后,要将固定端的压浆孔阀门关闭,稳压30s后再次进行压浆,当阀门压力提升到0.6~0.7Mpa时,保持荷载两分钟左右,没有漏浆、漏水情况时,将阀门关闭。在压浆前,要封闭锚具上的漏浆缝隙,压浆阀门要等到水泥浆终凝才可以卸拔。

(10)弯沉端头的封锚固、张拉后,利用砂轮机将露在外侧的预应力筋切割掉,切口和夹片之间的距离控制在20mm以上,完成切割后,使用黄油将夹片和外露的钢绞线涂满,然后带上防护罩,最后使用细石混凝土对端头进行封锚。

(11)使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在新老混凝土的接缝处进行涂抹。

2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1)要建立完善的精测制度,提高钻孔的定位工作,利用探测仪对梁体腹板中钢筋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探测,在探测的过程中,先对水平钢筋进行探测,在对竖向钢筋进行探测,当梁体表面平整度不高时,要先将梁体打磨平整,或者使用专用胶将梁体的表面涂抹好,保证钻孔的位置可以达到要求。

(2)在安装钻机时,要先将膨胀螺栓安装好,并在梁体腹板上固定好钻机底盘,对钻机底盘上的四个螺杆进行调整,保证钻机和腹板垂直,并处以水平状态。

(3)将原材料的检验工作、现场砼的拌合工作、浇筑工作做好,使用5~20mm的碎石,砂浆选用粗河砂,使用42.5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4)将模板固定在梁体上,保证火车从桥梁经过后不出现相对位移,在支安模板时,要保证尺寸的准确性,模板要稳定牢固,不允许出现变形、跑模和漏浆的情况。

(5)安装好水平联结板、竖向横隔板的横向预应力筋后,必须使用硬质木块砌入到水平连接板、梁内横隔板上。

(6)使用相同生产日期、相同批号的水泥,砂子、石料使用同一个产地的材料,在对石料、砂子和水泥进行拌合前,要先清洗石料和砂子,保证含泥量合格。

(7)为了避免混凝土灌注的过程中出现收缩缝,要使用微膨胀剂掺入到混凝土中。

(8)分三次将混凝土注入,首次注入量为总量的一半,然后利用振动棒振捣密实,第二次装入时,要和进料口齐高,利用振捣棒进行密实,然后将隔板填实。

(9)浇筑好砼后,要做好养护,涂抹养护剂,当天气温度在5℃以下时,要进行保温养护处理。

(10)使用钢筋砼进行横向预应力筋的锚具防护,使用气焊将钢筋焊接在锚垫板上,不允许使用电焊进行焊接。

3结语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4

我们一般将书法艺术所要表达的汉字外形以及结构统称为“形”。书法艺术在通常情况下更多关注的是形与形之间的相互呼应或者穿插的关系,所以在借鉴书法的“形”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它的结构。对于线条,我们要讲究它的美学,有方有圆、有曲有直、有肥有瘦、有黑有白。在对称的结构章法中也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审美空间。书法的章法结构具体指的是笔画位置、疏密得当、变换交错以及是否相互衔接呼应。书法艺术的笔墨美以及结构美表达出汉字的生命力,一般来说,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显示出不同的意境,从而彰显不同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在笔墨上做出适当的调整,有淡有浓、有方有圆、有直有弯、有枯有润。如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主体图案为“心”字,但是又很像英文字母“V”,有着胜利的意思。标志的整体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又很像一根迎风飘舞的彩带,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书法的“心”字线条流畅而又富有感情,在变化中统一,整个标志饱含汉字的魅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标志设计中对书法字体美学“意境”的延伸

书法艺术不单单是供我们阅读识别的文字,它更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在书法的背后蕴藏着人类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希望。在书写汉字的时候注入情感便会使字体有血有肉,更能够传达出意境。通常,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价值观。对于一个蕴含着意境的标志来说,它也能够清楚地彰显设计者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思想。如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它是用中国书法的笔墨描绘一轮圆月,月亮上有脚印,月亮的起笔之处有点睛的作用,使标志主体线条似一条腾飞的巨龙,象征着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上升,有着巨龙升天的气势。标志采用写意的手法,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令人遐想的画面,也表达出人们对于探月的向往。

三、标志设计中对书法字体美学“气势”的传承

“气势”指的是世间万物显示出的力量。简单来说,书法可以看做人心的外化,很多书法家通常借助书法表达人和世间万物的沟通、交流和活力,从而传达出情感。在书法艺术中,“气势”能够很好地表达书法艺术的精神,也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心境。只有当我们理解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以后,再反过来整理标志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以后才能找到现代和传统的契合点,创造出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化作品。北京申奥标志就很好地采用了书法的“气势”。标志是由红、蓝、绿、黄、黑五色线条勾勒,犹如一个打太极的姿势,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线条饱含无限的力量,线条的弧度勾显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彰显了书法的灵魂。

四、结语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5

博士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又是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1]。博士培养过程是博士生从一个完全依赖型的学习者向一个独立型的研究者转变的过程[2],是博士生从事学术职业的准备期。近年来,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术贡献越来越被学术界所关注。袁本涛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2012年博士生对ESI热点论文贡献率为36.84%[3]。Pea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德国博士生承担了大学三分之二的科研工作[4]。Vincent等人的研究也证实法国博士生的学术贡献占到实验室总体产出的30%[5]。博士生成为了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成为了学术产出的重要贡献者。在博士生的学术成长过程中,影响博士生学术产出的因素很多,以往文献从制度、环境、导师和博士生个体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重点关注博士生与导师、其他教师以及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Aca?demicInteraction)对其学术产出的影响。一方面,博士生的“学术学徒”(AcademicApprentice)身份决定了其学术生产和创新过程是一个在导师指导下、在他人帮助下逐步走向独立学术探索的成长过程,学术互动在其学术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学术生产过程往往以问题为中心,需要突破的科学技术问题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与不同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和学术经历的人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共享和互助对于博士生打破知识界限、促成学术创新大有裨益[6]。为此,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学术互动对博士生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怎样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术互动影响效果如何。

二、文献回顾

学术互动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指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相互分享信息、思想、理念、建议和技能,目的在于生产和创造新知识[6]。博士生学术互动是指博士生为了学术生产和创新,与不同知识主体进行知识共享的过程。然而,以往文献主要围绕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开展研究,从学术互动视角来研究博士生培养的文献并不多见。博士生学术互动与导师指导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术互动是两个知识主体之间自主、自愿的知识共享行为,依靠平等互惠的原则来维系,而导师指导则属于博士生导师的工作范畴,具有无偿性和义务性。(2)学术互动的行为主体包括博士生导师,但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其他知识主体,例如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3)学术互动过程是博士生与其他学术创新主体之间知识相互发散与吸收、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和分享的过程,博士生在学术互动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导师指导更强调导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忽略了博士生的主体性。国外文献围绕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Paglis等人进行了一项五年半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对博士生科研产出和科研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Green等人对233位博士生进行了为期2年的三阶段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学术产出具有正向影响[8]。Mahen等人对160位已经毕业的女性博士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导师指导会显著降低博士生损耗率(AttritionRate)并缩减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长[9]。Michelle等人的研究认为,尽管指导博士生是一件非常费时的工作,但是有效的导师指导可以降低社会隔离感、提升科研能力并提高毕业率[10]。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导师指导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也开展了一些研究。范皑皑和沈文钦的研究表明,与导师的交流频率、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对博士生的学位论文指导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任婷和秦静的研究发现,导师的指导频率和指导程度对博士生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2]。陈珊和王建梁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博士生指导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导师指导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导师指导频率对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学术论文产出以及课堂报告的数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3]。宋晓平和梅红的研究也发现,博士生与导师的互动关系以及导师的指导频率都会对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满意程度产生正向影响[14]。尽管以往文献围绕导师指导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但是对博士生学术互动的关注较少。迄今为止,我们对博士生与其他教师、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具体情况仍不清楚,关于学术互动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当前我国博士生学术互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互动类型对学术产出的影响。

三、假设提出

1.“与导师的学术互动”与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关系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将博士生引入学术前沿、促使问题形成、教授方法和规范、引导批判和创新,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5]。博士生进行学术互动最重要的交换主体就是导师。与导师的学术互动,既是富有经验的导师与经验不足的博士生之间进行的一次由上而下的知识转移的过程,又是博士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吸收、消化、整合、创新知识的过程。知识是贯穿与导师学术互动全过程的核心内容。与导师的学术互动是围绕知识的传承、创新、应用和转化逐步展开的过程,是以知识为纽带、以互动为核心、以共享促创新的过程[15]。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要经历严格的同行评审,最重要的评审准则就是论文的严谨性和创新性[16]。由此,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能够促进博士生形成创新思维、拓宽创新途径、催化创新过程[6],增加学术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几率。Paglis[7]和Green[8]的研究已经表明,与导师接触的频率会显著增加博士生的学术产出。另外,博士生在与导师互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衡量互动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主动性越强意味着博士生主动吸收、思考、整合、创新知识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互动质量更好,其在国际期刊的几率也越大。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a: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率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假设1b: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2.“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与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关系

吉本斯认为,当前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生产模式Ⅱ阶段,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创新过程与应用过程不再清晰,学术创新过程的异质性、复杂性和交互性日益突出[17]。然而,当前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仍然以学科和专业为基础,导致博士生知识链较短,知识面较窄,知识碎片化和零散化严重,仅依靠自身知识难以形成思维体系、能力体系和创新体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仅是博士生对本学科不断学习深化的结果,也是通过与其他创新主体沟通、交流获得多种思维方式,长期综合交融、持续影响、积累流动的结果[15]。尽管与导师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但是受限于导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博士生与其他教师进行学术互动也有利于突破博士生自身和导师的知识局限,拓宽知识创新的途径。与相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学术互动有利于促进单学科知识的延伸,与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互动则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互。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假设2a:博士生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率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假设2b:博士生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质量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3.“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与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关系

同一学术领域的博士生面临相同的科研任务,同处于学术探索和成长过程的相同阶段或不同阶段,相互之间的学术互动可以缩减探索时间,提高科研效率。不同学术领域的博士生在学术专长、观点、技术、经验方面都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术互动可以推动博士生形成对同一知识问题的跨学科认识和多学科理解,拓宽知识创新的途径,促进知识的增值和创新。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假设3a:博士生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率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假设3b:博士生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对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正向影响。

四、数据和方法

1.样本分布情况

本文的数据样本来源于2017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主持的“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分析课题”的调查数据。调查院校包括国内61所博士生培养机构,调查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8367份,回收8207份,回收率44.68%。样本来源于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占比最高,为41.83%,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比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湖北(7.64%)、江苏(6.84%)、陕西(6.64%)、上海(6.41%)、广东(6.09%)、浙江(5.00%)、湖南(4.13%)、重庆(3.66%)、天津(3.02%)、山东(2.45%)、甘肃(2.25%)、辽宁(0.90%)、山西(0.73%)、四川(0.56%)、云南(0.48%)、河南(0.41%)、安徽(0.38%)、贵州(0.21%)、广西(0.16%)、新疆(0.06%)、江西(0.05%)、青海(0.02%)、吉林(0.01%)。样本的学科和地区覆盖面较广,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2.变量选择

如表2所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解释变量是“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研究过程中对学校类型、学科类别、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招考方式、境外留学经历、课题参与数量进行控制。

3.研究方法

由于因变量“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是非负型整数变量,本文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分析(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NBR)来检验“学术互动”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

五、数据分析及结果

1.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及学术互动的概况

博士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情况如表3所示。博士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总数为14623篇,人均1.78篇。在1-3篇的博士生占比58.50%,3篇以上的占比14.15%。在毕业之前72.65%的博士生发表了国际期刊论文,仅有26.57%的博士生尚无国际期刊。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的频率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大部分博士生与导师沟通的频率较高,85%的博士生保持与导师每月进行交流,67.30%的博士生与导师每周至少沟通一次,16.08%的博士生每天和导师进行学术互动,仅有15%的博士生一学期才与导师交流一次甚至更少。博士生与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率的统计情况如表5所示。57.49%的博士生认为自己与其他教师保持密切的学术互动(非常强或比较强);66.77%的博士生认为自己与同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互动(非常强或比较强)。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情况如表6所示。83.88%的博士生对“导师在研究方法方面提供了有益指导”表示满意(满意等于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下同);82.93%的博士生对“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很好的指导”表示满意;83.43%的博士生对“导师允许我自主选择研究题目”表示满意;86.42%的博士生对“在研究方面有不同看法时可以自由向导师表达”表示满意;83.99%的博士生对“导师对我的问题总能给予及时反馈”表示满意。五个观测题项的满意率均超过80%,说明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比较高。与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情况如表7所示。59.23%的博士生对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质量表示满意;61.92%的博士生对与其他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表示满意。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明显要高于与其他教师和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质量。

2.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的信效度分析

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由五个观测题项构成,需对五个题项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检验结果显示,Cronbach’sα系数为0.894,大于0.7,表明内部一致性信度比较好。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一个大于1的特征根,所有因子载荷均大于0.7,解释了70.88%的方差,说明五个观测题项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运用AMOS24.0对五个观测题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AVE值为0.661,大于0.5的判别标准,说明五个观测题项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由此可知,五个题项能够较好地测量与导师的学术互动质量。

3.学术互动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回归分析

本文依次针对“与导师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其他教师互动频次及质量”“与博士生同学互动频次及质量”分别建立回归方程(模型1、模型2和模型3),最后将三种互动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模型4),通过比较四个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及数值大小来分析三种互动形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差异。由于被解释变量“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是非负型整数变量,可以考虑使用泊松回归(PoissonRegression)或者负二项回归(NegativeBinomialRegression)进行分析。但使用泊松回归需要满足一个严格的假设,即被解释变量的均值与方差相等。判断使用泊松回归还是标准负二项回归的依据是alpha假设。另外,被解释变量“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含有大量零值,容易出现零膨胀的问题。“Vuong统计量”是判断是否需要考虑零膨胀问题的依据。本文首先使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alpha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0.088,0.135)、(0.088,0.135)、(0.088,0.136)和(0.086,0.132),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alpha=0”的原假设,故拒绝泊松回归,即认为应该选择负二项回归。另一方面,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Vuong统计量”为分别为-3.73,-2.81,-2.79和-3.54,远远小于-1.96,故拒绝“零膨胀负二项回归”,认为四个模型均应该选择“标准负二项回归”。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与导师的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1所示(表8第二列)。从学校类型来看,中科院和社科院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低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学科类别来看,工学、管理学、医学、理学和农学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法学,文学、艺术和哲学则要显著低于法学;从博士生人口统计特征及背景变量来看,男博士生比女博士生的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更高;年龄越小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越高;中共党员身份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高于非中共党员;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要显著高于没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群体;博士生参与课题数量越多其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越高;从解释变量来看,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6和0.039,且均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越高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更高,假设1a和1b得到支持。“与其他教师的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2所示(表8第三列)。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与模型1一致,不再赘述。从解释变量来看,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58和0.037,分别在p<0.001和p<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越高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显著更高,假设2a和2b得到支持。“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模型3所示(表8第四列)。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与模型1一致,不再赘述。从解释变量来看,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32和0.030,均在p<0.05的水平下不显著,说明与博士生同学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没有影响,假设3a和3b没有得到支持。对模型1和模型2回归系数进行比较发现,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66和0.039,均要超过对应的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0.058,0.037)。也就是说,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及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的影响要大于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的影响。将三种互动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结果见模型4(表8第五列)。三种互动的频次及质量的回归系数在数值上略有变化,但是显著性与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一致。由此,假设1a、1b、2a和2b再一次获得支持。

六、结论及讨论

1.博士生与导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管以往大量研究[7-14]证实了导师指导频次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本文尚属首次揭示了与导师的互动质量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区别于导师指导,学术互动更加强调博士生与导师沟通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仅是导师单向性地灌输和转移知识和方法,更是博士生主动探寻学术问题、获取导师反馈、吸收整合知识、创新再生产的过程。在与博士生的互动过程中,导师需要鼓励博士生积极自主探索、形成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和导师沟通,以提高互动质量。

2.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频次和质量越高,博士生国际期刊论文产出越高。其他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能较好地弥补导师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促成博士生多学科理解和跨学科求解学术问题。然而,学术互动就其本质而言是“知识在两个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换过程”,学术互动的频次和质量取决于交换关系或交换纽带的强弱,而交换关系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双方主体获益”。尽管“与其他教师的学术互动”对国际期刊论文产出有促进作用,但是其他教师在这种交换关系中获益的程度远远小于博士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交换关系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就长时段而言,不利于学术互动的可持续性。从维系这种交换关系的角度出发,可以在我国博士培养过程中推行“双导师制”或“指导小组制”。本文的分析结果揭示了“其他教师”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博士生培养推行“双导师制”或“指导小组制”提供了改革依据。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6

一、课堂讲解,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完善教师的备课内容

1、根据学生的专业及所学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教学计划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包括X线、CT、MRI、超声及介入放射学等内容的课程,在临床上对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医学亚专业细化及交叉,掌握并应用好影像学不仅是影像科医生而且是临床各科医生所必须的.对于综合型医学院校,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医学知识背景(专科、本科)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医学知识背景编写具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的内容.

2、丰富课件的内容

影像教学的特点是以图像学习为主,所以要充分重视多媒体及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及图表等,尽量减少板书,以缩短授课时间,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能“看得见,摸得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影像征象的辨认和综合分析能力.现行的教材特点是以局部解剖为主线,介绍各系统中各个器官不同疾病的不同影像学表现,目的是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是希望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应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教学模式可采用整合各种影像资源集中安排教学,即X线、CT、MRI及超声相结合;影像、临床、解剖和病理结合的新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立体的、三维的影像概念,建立起各种影像间的立体联系,以增强学生多方面影像的认识能力.

3、改进传统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

(1)多边互动法在影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也受到关注.它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学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教学兼具双向和多向交流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多边互动交流活动.

(2)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总的精神都是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

(3)病案讨论教学给学生提出一些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归纳、分析,引导学生将影像变化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横向的展开,使学生拓宽思路,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自主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授课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法、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归纳总结等方法去分析和学习,从而避免机械地学习、记忆,面对医学影像,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诊断素质及综合各种影像学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间实习和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传统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单一,实验教学也以集中灌输式授课主,最终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差别不多,且不适应影像医学的临床发展潮流,不能体现新时期医学影像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

1、实验室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影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验室里,施行各种科学实验、建立医学影像学模型,通过各种科学实验研究的综合、归纳、判断和推理,变未知为已知,变知之较少为知之较多,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2、实验室建立影像资料片库与教学医院现有的影像资料库联网.以往的片库均由大量的复制胶片所构成,或者由教师先选择典型的、适合的教学图片,然后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照像获得电子图片,图像比较模糊,费时耗力,不仅使用、保存不方便,而且不能适应当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需要.因此,充分运用PACS系统与教学医院进行网络连接,建立电子图片库.在实验课上,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查询所有的影像资料,不仅可以对疾病的不同影像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还能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的影像变化,便于学生横向联系和纵向比较,加深学生感性认识.2.3“课间实习可以尝试配合学生的学习重点,安排专门的影像诊断的专题讲座,如‘呼吸系统影像基础与疾病’、‘胃消化性溃疡与肿瘤的影像诊断’、‘外科急腹症的影像诊断’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时,医学影像学能起到哪些作用,应该如何选择影像方法帮助诊断,以及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与鉴别中的意义”.这种结合临床的专题讲座,能够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临床实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1、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单一检查,发展成为包括普通X线、CT、MRI、SPECT、PET等多种影像学技术综合科目,已经由“辅助检查”方法转变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临床治疗的最重要工具,尤其是MRI、SPECT、PET等影像学手段已经成功实现了功能成像和分子影像.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双重领域的介入放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让实习生充分了解这些影像检查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从不同角度对病变影像资料分析比较,是重要的影像学教学方式,掌握了比较影像学,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技术,不但能使病人就诊费用减低,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损害.

2、教师在实习中要尽可能多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手不放眼,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实习学生.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操作,临床影像诊断工作流程,并掌握阅片的方法和步骤,逐渐形成规范的影像诊断思维.此外,在进行影像检查过程中教导学生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检查的不良反应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有哪些处置方案.

3、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选用经过病理检查证实的病例作为病例讨论,可以提高影像教学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利用PACS系统使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结果(比如x线检查、CT扫描成像、MR检查等),做到相互印证,增强实习生对影像医学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图片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像分析特点和分析过程,结合病史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充分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如何独立自主而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抓好教学过程中的的每一个环节,按照教学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合理安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实践操作加强对医学影像理论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影像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新时代从事医学影像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把握影像医学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当代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不断需要和发展.

作者:刘东宇 宋玲玲 单位: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

(二)

一、加强研究生基础医学知识积淀,培养医学影像临床实践技能

在临床实践中要多参与临床诊断工作,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基础、影像学特征等,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为将来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各种奠定基础。具有医师资格,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经验,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益于研究生毕业后更好的就业。另外,医学影像科的工作与其他临床专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①涉及面广,影像科工作包括全身各系统,因此需对全身各系统的解剖及常见疾病有所了解;②影像诊断包括普通X射线、CT、MRI、超声及核医学等多种检查手段,这些手段其优势互补,需要全面掌握,方能更好地诊断疾病。基于这些特点,对研究生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综合培养。

二、重视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导师的重要职责,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模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选题、科研设计、从查阅文献、撰写综述、实验准备、实验,到课题结题、论文撰写等,都要研究生亲历亲为,认真筹备。导师在科研选题及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指导,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严谨的科研态度,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创新观点从何处而来?在于导师的引导和自我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有助于了解目前相关领域研究的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大家的研究中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了解相关研究方法,自己开展相关研究的优势和不足等,及时和导师交流,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选择课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考虑课题的进一步延伸性、发展性,便于课题纵深发展。科研能力同时包含表达能力,做得再好的研究一定要让大家认可,怎样体现这一点?善于总结,形成论文。因此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同时要善于吸取别人好的表达方式,应用专业的语言把研究结果提炼出来形成论文,在反复投稿与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得到升华。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团队,改革教学模式

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点、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素质,加速学科建设,构建优秀的科研团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我校的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先经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导师必需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科研方向、科研资金和时间。现在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在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负着大量的临床诊疗工作,缺乏足够的精力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按照专业方向组建导师组,形成一个研究生培养团队,导师组的成员侧重点互不相同,同学有困难或需交流,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找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或探讨。导师组定期举行会议,让学生从自己的文献阅读、课题研究、论文书写等各方面进行汇报,让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科研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针对每一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导师组分别对每一个研究生给出指导意见。导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选择、临床技能的培训、科研选题、开题、科研过程、中期检查,最后到论文的撰写、毕业答辩的每项工作进行充分的指导、监督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联系,让研究生的每一步在导师的掌控之下,从而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培养任务。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明显不同,现在研究生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怎样开展研究生教学?我们组织导师按照专业编写辅导教材,每一部分在强调基础的基础上尽量选编本专业的新进展等内容,列出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对专业进展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去阅读大量相关文献,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先组织大家进行集体备课,准备教学材料,制定课件,根据教师特点将PBL、循证医学(EBM)等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激发了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激励他们寻找答案,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力。总之,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总结、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宽厚医学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素质的高层次医学影像学工作人才。

作者:胡兵 赵云 单位:宜昌三峡大学

(三)

一、科室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与要求的重要性

1、行政管理和医疗作风的培养研究生在校完成半年基础理论学习后回到科室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与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一切行政管理要求与日常医疗活动规范,一律按照科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与要求严格执行,参加院所要求的相关活动,参加科室每天晨交班会,要求按医院科室要求着装,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素养,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医务工作者形象,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2、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及诊断基本功的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培养是在科室循序渐进及科学规范与合理安排中有序进行。研究生参加科室每周安排的医疗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具体内容包括每天的晨间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周二早上20分钟晨间小专题讲座,讲授临床少见病例或国内外学科前沿知识;周二下午的病案追踪会,主要目的是印证影像报告与手术病例符合率,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周三、五晨间进行8~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影像诊断相对容易的病例进行快速病例印证读片;周四晨间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安排一位年轻医师及研究生首先发言,上级医师总结发言,分析诊断要点,提出今后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周四下午5点由高年资或副高以上职称医生进行40分钟的影像专题讲座;每月最后一个周四下午进行全院疑难影像-病理-临床读片讨论会,有临床、病理、影像专家集思广益,知识相互渗透,达到各学科知识交叉,相互融合的目的。

3、基本工作量的考评与值班要求科室要求每位研究生与本科初级医师一样参与一线值班或跟班,跟班至晚上11点离科,主要是协助一线值班医生书写平诊与急诊影像报告,完成当天的图像后处理。要求每月完成200份X平片与胃肠检查诊断报告书写,450份CT和MRI诊断报告书写,并要求书写一定量的疑难病例报告,月底由科室质控小组成员进行工作量统计及报告质量抽查,对未完成工作量和诊断报告存在质量问题的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便改进工作。

二、培养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重要性

医学影像学基本功与诊断思维模式的训练是将来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基础,研究生的来源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应届研究生,二是在职研究生,他们各自的情况不一样,故要求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对应届研究生而言,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外语较好,但临床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影像诊断解剖基础薄弱,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表现及特点认识判别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有关,同时也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而对在职研究生而言,他们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分析、判断能力优于应届研究生,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和专业英语需要加强。因此导师就应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模式,采取缺什么补什么方式进行针对性培养。对应届研究生,应从医学影像基础的基本qA横断解剖开始训练,利用科室每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达到逐步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特点,形成比较系统的、独立的诊断思维模式。而对于在职研究生,除在实践中巩固影像知识之外,更应重视新知识、专业外语及科研素质的训练培养。同时,要强化研究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与应用。外语能力是吸收国际先进成果与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获取国外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必须有熟练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科室每周四晨间疑难病例讨论之后,要求研究生与本科年轻医师在国外原版英文杂志上找一篇与该疑难病例相同的英文文献进行朗读,并译成中文,经过培养,英语阅读与口语交流能力大大提高。一名研究生在第全国放射学术年会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表SCI论文5篇。医学影像图像的数字化,网络及PACS的建立,为医学影像学图像与数据的获取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研究生必须学会和应用从PACS系统上获取更多更新更直接的科研成果和信息来更新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会应用PACS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书写诊断报告,提高诊断水平。

三、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三项基本要素

1、树立一个观点:即“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观点。应具有高尚医德、同情心和爱心的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要深刻领会:我们所获得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本上来源于无数病人的无私奉献。因此,我们应该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用于解除病人的痛苦,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只有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增强医务工作者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不断激发自己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热情。

2、掌握一个方法:即唯物辩证分析方法。“存同求异”(非“求同存异”)是影像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在查找影像征象时,首先找出相同点,然后尽量找出相异点,即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只有找出特殊的个性,才能进行鉴别诊断,提出具体的、正确的诊断意见。

3、具备一种精神: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实干进取精神。要用这种精神来引导自己的日常工作,对每一个可疑的病例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一追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以求得该疾病的最后准确诊断。经验的积累要靠这种实干精神,科学研究也要靠这种实干精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四、应用型研究生应具备四种基本能力

1、操作能力——获取疾病信息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结论的正确与否同具体的操作方法息息相关。例如胸部肋骨骨折(腋段),若按常规摄胸部正位片,则容易误诊、漏诊,应辅以胸部透视,摄5~10度左或右前斜位片;若怀疑第10肋以下的肋骨骨折则应摄仰卧呼气时屏气片。只有对具体的病例采取相应的操作方法,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致误诊、漏诊。

2、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疾病的基础。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例如肺部球形病灶,既可以是肺癌、结核球,也可能是炎性假瘤、良性肿瘤等,这就需要认真观察该球形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状、内部结构、密度、边缘、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改变。如有分叶、毛刺征和肋骨破坏则考虑肺癌;如边缘光滑,周围有卫星病灶,则考虑结核球等。

3、思维能力——推断疾病的核心。准确的诊断来源于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影像诊断医生来讲,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科学性意义深远。要将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和影像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用唯物辨证法来思考问题,确保影像诊断结论的准确性。

4、表达能力——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恰当描述的技能,是前面三种能力的综合评定。表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口头表达,主要锻炼医务工作者的口才和反应能力;另一种是书面表达,可体现出影像诊断医生的综合素质。一份好的诊断报告,不但要将操作过程、观察过程和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诊断报告的描述要科学规范、重点突出、层次鲜明。

五、应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3加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很多领域的医学研究,国外医学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6]。首先,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做幻灯,进行英语小演讲,并在学生中进行英语提问和交流,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质量英文文献,每周1~2篇。既能增加医学英语阅读能力,又能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最后,专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7]。从研究生完成病例收集,大量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后,开始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些英文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数量越多,为今后专业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培养铺垫基础,有益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有两个评估系统,一个系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另一个系统是对带教老师的评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采用出科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评价,实践考试主要是阅片能力的评价,包括影像征象的描述,影像报告的书写,诊断及鉴别诊断,从优秀到差分别给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档,不具体给出分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带教老师需要从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课题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们及时的反馈[8]。并给出100分制的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对带教老师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学习的全面的知识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就必须依据儿科的临床特点,把儿科疾病的基本影像征象作为教学重点,结合临床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影像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读片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研问题,进而写成论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和影像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旭,孙文萍,朴荣日,等.整合医学模式下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61-562.

[2]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2.

[3]张东华,王莲,赵腾飞,等.基于网络问答和讨论为导向的教学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21):3592-3594.

[4]李新民,杨丽萍,李晓冰,等.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29-30.

[5]刘超,李虹,王顺,等.课程整合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33-34.

[6]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20-1223.

[7]刘冰.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5):62-65.

影像技术论文范文8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检索策略。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策略为:主题=“Radiomics”OR“Radiomic”,限定文章类型为Article,文章发表时间不限定,检索日期截止到2020年4月17日,选择“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并以纯文本格式导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Excel2016验证布拉德福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其余数据的统计和处理均采用VOSviewer1.6.14软件实现3。首先对发表时间、期刊、国家、作者等字段进行统计,对来源期刊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得到核心期刊,对作者利用普赖斯定律得到核心作者,将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作为划分核心机构的标准,从而得到影像组学领域相关文献的发表年代、来源期刊和研究力量分布情况。随后,将关键词进行同义词合并处理,截取频次阈值为1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构建高频关键词表。限定类中至少包括5个关键词,以“Associationstrength”作为标准化方法进行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并生成高频词聚类网络图。

二、结果

1.分布情况。2012至2020年共检索到1476篇文献,分别为2、3、7、28、66、160、323、675和212篇。共涉及288种期刊,其中核心区期刊8种(EurRadiol,SciRep,MedPhys,JMAGNRESONIMAGING,EurJRadiol,FrontNeuroendocrinol,PHYSMEDBIOL,PLoSOne),核心区文献503篇。共涉及56个国家,前3位国家分别为中国(611篇)、美国(529)、意大利(100)。共涉及7932位作者,核心作者122位。共涉及1535家科研机构,其中113家为核心科研机构,集中在中国(42家)、美国(35)。

2.研究热点分析。高频关键词表见表1,共56个。高频词聚类图如图1所示,共聚为5类,即涉及5个主题。主题1(红色)主要介绍了影像组学的实现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影像组学研究。主题2(绿色)主要介绍了基于MRI图像对头颈癌、肝癌、鼻咽癌等进行影像组学研究以实现对肿瘤的诊断与预后分析。主题3(蓝色)主要介绍了基于CT、PET/CT的影像组学方法在肺癌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图像纹理特征对肿瘤异质性的研究。主题4(黄色)主要介绍了利用人工智能、定量成像技术等方法来预测肿瘤治疗反应从而实现个体化医疗。主题5(紫色)主要介绍了神经胶质瘤的生存预后分析以及影像组学的基因组学研究。

三、分析

1.影像组学相关文献分布情况。影像组学是一个新兴领域,2012年发表了首篇文献。从期刊分布来看,平均每种期刊的发文量为5.125篇,但仅发表1篇论文的期刊有139种,占48.26%,说明发表期刊不均衡,载文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作者分布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来自我国,同时我国也拥有最多的核心科研机构,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2.影像组学相关文献聚类分析。关于主题1,Valdora等4对乳腺癌与影像组学的综述研究发现,基于MRI图像的影像组学方法可以潜在的改善乳腺癌的诊断。关于主题2,Hui等5人的研究表明基于MRI图像的纹理特征能够较好的预测肝细胞癌的早期复发。Zhang等6通过建立影像组学标签来预测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复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测性能。关于主题3,Ma等7回顾分析了两个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队列,结果表明结合PET/CT图像的纹理特征分析方法可能在非小细胞肺癌亚型的分类上显示出好的性能。MathieuHatt等8在综述中分析了基于PET/CT图像的纹理特征来量化肿瘤异质性的研究,提出了新见解。关于主题4,Liu等9回顾了影像组学的最新进展,概述了影像组学在肿瘤学领域的诊断、治疗计划评估中的作用,旨在实现个性化医疗。Lambin等10描述了影像组学的过程以及辅助临床决策的潜力,强调了其对癌症患者的效用。关于主题5,Lao等11利用深度学习预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Saini等12回顾了肝癌的影像基因组学与影像组学的最新研究,说明了通过临床成像能够揭示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