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风险管理范例

行业风险管理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水务建设行业;内部审计;作用

一、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概念界定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和控制运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最终实现增值而对日常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规范又系统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风险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遇到的负面影响及经济损失等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规避以减少其破坏性的管理活动。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水务建设行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是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实施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都是为了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最终促进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二是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在管控内容中存在相互交叉的部分,即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准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管理要想充分发挥管控效果,必须以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督为前提和保障,差异主要在于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而风险管理的运行和实施需要以内部控制为媒介;三是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即随着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上升,因此管理层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对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客观上提升了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

三、结合水务建设行业分析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微观促进作用

(一)水务建设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

水务建设行业的多数企业是具有国有属性的民生服务型企业,其具体业务涵盖水资源开发、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污水管网运维、内河治理、水利工程管理以及市政供水工程建设等多项业务。受水务建设行业的国有属性及其业务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影响,该行业的多数企业存在基础设施投入大、新的业务增长点较少、市场化能力不足以及融资难度增加等问题,从而造成该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偿债压力大风险、流动性不足风险、发展能力弱化风险等,同时受其国有、民生服务等属性的影响,行业内的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从而造成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管控效果较差。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微观促进作用入手来探讨水务建设行业如何通过内部审计来改善其风险管理效果,维持行业的稳定运营。

(二)从微观上来分析,内部审计能够

在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1.能够对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可以利用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来对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强化内部控制是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现风险控制同时也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对于内部控制实施进行评价则需要内部审计来实施。通常来说,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部门是能够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督促水务建设行业进行整改完善的,这其中包括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能够形成一套系统化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流程的。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内部审计客观上能够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2.内部审计贯穿于水务建设行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对经济活动形成一个科学的监督体系,从而为其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较为全面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是能够参与水务建设行业各项经济活动和业务流程全过程中的,从而对每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形成全面的监督,这客观上有利于其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一个较为严谨科学的监督体系。对经济活动和业务流程形成的监督体系能够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两个优势:一是能够确保行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合法合规的,不存在违反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风险;二是能够确保行业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从而为财务核算提供了真实准确的数据基础,为行业降低财务风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3.能够将水务建设行业的风险在外部化之前进行防范和化解,从而大幅降低了风险的破坏性,提升了风险管理的绩效风险外部化主要是指风险已经对外表现出来,将会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或者信誉损失的情况。水务建设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往往会经过一定的过程之后才外部化,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在风险外部化之前对风险产生的因素进行识别和判断,针对能够诱发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并督促单位相关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或者进行制度完善来控制这些风险因素,对风险进行防范和化解,以规避和减少风险因管控不及时而造成的破坏,从而在提升风险管理靶向性的同时,大幅提升了风险管理的绩效。

四、利用内部审计强化其风险管理的对策

结合上文水务建设行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微观视角下内部审计对其风险管理的三方面促进作用,笔者建议水务建设行业的企业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加强风险管理的途径主要有:

(一)通过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业务

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层级以及加强独立性监督等方式来提升其实质独立,为内部审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实质独立是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职能,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过程发表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在实务中可以改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明确相应的部门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行监督,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开展审计工作;二是改变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中的层级,例如将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的层级调整为对董事长直接负责的形式来提升其独立性;三是通过内部审计人员委派等方式来减少内部审计人员受相关部门或单位利益制约的因素,确保其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内部控制在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评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二)构建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

构建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水务建设行业价值增值的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在实务中,构建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的基本思路如下:第一步是在审计准备阶段,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确定审计目标,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然后利用内部控制机制中的风险评估流程和制度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分析,最后确定内部审计的审计重点;第二步在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然后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三步是在审计报告阶段根据审计计划的实施情况形成相应的审计报告并上报给直属管理层;第四步是在后续审计阶段结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监督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整个落实情况,确保各项风险应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三)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

当前部分水务建设行业企业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内容为主要审计对象和内容的现象,从而将内部审计局限在了事后审计,进而弱化了风险管理的管控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绩效。在此笔者建议水务建设行业在实施内部审计时,不仅要把内部审计的内容拓展至经济活动和业务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开展一部分专项内部审计,从而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监督,以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水务建设行业从宏观上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微观视角探讨了内部审计在水务建设行业风险管理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然后提出水务建设行业利用内部审计来提升其风险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对策,以期能够实现水务建设行业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钱长瑜.论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9(05):140-141.

[2]黄骅.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如何加强内部审计工作[J].会计师,2019(06):55-56.

[3]宋铭铭.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M公司的运用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9(05).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应措施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识别、衡量和处理金融业务风险的活动,是银行利用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管理业务,达到经营目标的总称。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种类

1.信用风险。借贷者的信用风险,其中包含货款到期借贷方无力偿还,以及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信用问题。2.利率风险。利率变化引起的银行财务损失的可能。3.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过程可能存在的失误,以及管理不善带来的经营风险。4.汇率风险。市场汇率个体或多个汇率变化引起的银行财产风险。

二、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为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的运行是国际经济运转的重要步骤,银行经营风险不仅会引起银行业本身的损失,还会引起国家经济的损失,严重的将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运转。因此,银行经营风险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三、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开始已久,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仍有进步空间:

(一)风险管理认识及理念上的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标准常常与银行的规模挂钩,因此多数银行注重规模的扩展而非业务风险的管理。事实上,真正的好银行应当以利润为判断标准,以英国某银行为例,虽然规模仅为300多亿英镑,但是其盈利额却和花旗银行持平,在英国享誉颇高,可见银行的好坏关键是看银行的业务水平和市值。

(二)风险防范方式较为落后

目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式以定向分析管理为主,缺乏精准的风险识别和度量。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量化分析管理模式,优化资产管理是避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的重要步骤。将银行可能产生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避免业务风险为银行带来的财务损失。

(三)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存在缺陷

从当前来看商业银行都是纵向业务线,对应的审贷官序列也都是单一形式。这就意味着,我国在银行管理方面没有独立审贷体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规章制度建设,因此治理模式在结构上仍有完善的空间。许多银行在管理上缺乏专业性,尤其是信货管理部、稽核部和资金管理部门,缺乏独立的管理运行能力,急需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四)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风险管理人才是提升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也是完善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因素。由于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拥有很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应具有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银行风险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因而,我国商业银行急需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

四、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方法

(一)树立良好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更好的发展银行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受汇率和利率的影响,收益与风险并存。风险管理无法彻底消除风险,只能在业务运行过程中,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需要风险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意识的提升,以及银行职员风险意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让银行的风险管理落实到实际。1.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银行业务种类繁多,业务种类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和风险差异为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银行要进行差别化管理,将业务种类进行差别化归类,总结业务潜在危险的共性与差异,以便于进行集中管理,通过分析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管理,减少风险的产生。2.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业务带有强烈的地域性,业务水平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与居民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银行风险管理应当注重考量当地的综合水平,采取差别化管理,制定适用性强的管理模式。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就要求银行具有完整的组织、决策、评估等体系。首先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改善银行纵向管理模式,以防范银行复杂的股权业务带来的风险。其次,调整政策体系。发挥政治体系的在多个领域和业务中的协调作用,规避由于操作不当产生的风险。再次,调整决策体系。遵循公正、透明原则,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最后,调整评估体系。通过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把控银行业务中的风险与收益,分析业务资产的回报率,降低银行业务中的潜在风险。

(三)风险管理技术的提高

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更高级别的技术,目前银行业务种类与其相对应的风险有明显的特点,管理技术的提高对银行及时分析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达到最初的业务水平,是目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提升银行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避免因部分工具的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失,这是银行规避风险的基础。其中,银行内部收集整理潜在风险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是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四)打造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风险管理技术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银行应注重组织一支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最新管理技术的管理队伍,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吸引人才,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将风险管理技术以及风险识别技术的培养落实到实地,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管理层人才培养的意识,将全方位、多层面的意识加入企业文化宣传,为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超.基于互联网+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7(11):81-82

[2]汪峻萍,周永务,杨剑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18(8):28-29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现状

1大型日化生产企业面临的风险

大型日化生产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加,主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

1.1.1行业风险

目前,消费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进入壁垒小,不断涌现出新的生产厂家。此外,国际大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如宝洁、联合利华,并且行业内不断发生兼并收购,使得行业集中度提高,加剧了市场竞争[1]。

1.1.2消费者风险

我国存在巨大的消费品市场,并且由于消费品是日常用品,存在重复周期性购买的特点。但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是否能够把握这种变化,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很关键的。同时,消费者的忠诚度并不高,很容易受到产品外包装、卖场促销广告的影响而改变购买决策,选择其他厂家的产品[2]。

1.1.3分销商风险

日化企业生产的是日常消费品,非常依赖分销渠道。产品要有良好的铺货率,才会提高企业的销售量。而市场上的分销渠道是有限的,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但对于竞争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来说,这部分增长远不能满足厂家的需求,因此厂家之间对分销渠道的抢夺非常激烈,这就会导致厂家处于劣势。

1.2企业自身存在的风险

1.2.1销售渠道的维护与风险拓展

从经销商方面来看,公司需要与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防竞争对手通过利益诱惑经销商,同时防止经销商窜货,扰乱企业的市场秩序。此外,由于大部分商品是赊账销售,可能存在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情况。从大卖场方面来看,由于卖场展位有限,会存在终端陈列与展位的争夺,这可能会使公司支付较多的展位费。

1.2.2产品生产研发风险

在消费品市场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唯有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而要想研发新产品,首先需要企业对市场有良好的把控,要时刻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大型日化生产企业还要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能够及时推出新产品。

1.2.3市场营销风险

①做好产品形象的维护,通过各类宣传手段提高企业的知名度。②在产品研发出来之后,大型日化生产企业需要确定产品的市场定位,即针对一类顾客还是所有消费者。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市场营销时,应该分区域对待,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营销策略。③目前的营销方法很多,有电视广告、网络媒体等,但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营销手段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1.2.4其他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大型日化生产企业也存在一般制造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销售发货流程、物资采购流程、存货管理流程、货币资金管理流程、生产成本核算流程等。以销售发货流程为例,其中最主要的风险有赊销未经审批、未签订合同即销售产品,以及发货未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等。

2大型日化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状况

不断发展壮大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了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管理层应深刻认识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2.1企业的风险管理环境

大型日化生产企业大都设有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长为公司的最大股东。从组织结构来看,首先要根据职能设立各个中心,各中心分设业务单元。此外,应设立质量系统,负责监管产品的质量,财务系统负责企业的财务核算,投资系统负责企业的投资决策。

2.2风险的识别

企业主要按照内、外部来划分风险,之后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区分是企业层级的风险还是业务层级的风险,目前主要采用集体讨论方式确定面临的风险。而管理风险几乎涵盖了企业的所有领域,包括生产、销售、存货管理、渠道管理等。但目前识别的管理风险是企业上个年度经过讨论得出的,并未进行相关的风险识别工作。

2.3风险的评估

对于已经识别出的风险,主要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目前该项工作是由面临风险的部门直接进行评估的。

2.4风险的应对

面对不同风险,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也不一样。对于一些常见的风险,主要通过采取一些内控举措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销售业务为例,由经销商通过电话、传真、Email等方式在大型日化生产企业的物流中心下订单。物流中心订单部负责将订单安排到相应的发货地点,再将生成的销售发货单传送到储运部。储运部根据收到的销售发货单,确认发货的产品和数量后进行发货。发货后,储运部将发货单传达财务部,财务人员据此登记入账、开具发票、登记应收账款。之后,财务部定期将登记的应收账款传达销售总公司,由其负责货款的催收。在收回货款之后,财务部负责冲销应收账款。

2.5风险的监察

风险监察是保障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目前,企业主要采取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验证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效,并且设立了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即内部审计部门。销售业务的监察主要分为两种,即销售总公司自查和企业财务部监督。销售总公司内部设有检查部,会定期指派检查员前往各地公司进行检查,一般一年内,每个经销商会被检查至少两次以上。同时检查部根据检查情况和检查结果形成报告,直接汇报给销售总公司总经理。而财务部检查则通过各省市的财务人员对当地销售业务、销售人员费用报销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应收账款进行统计。

3大型日化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状况

目前,大型日化生产企业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的工作进行审查。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也增加,涉及的领域更广,开始负责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的审查,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能改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内部审计部门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在每个季度末对公司进行1次大规模审计,同时也有一些小规模的抽查。除了查错防弊以外,内部审计部门也会涉及一些风险管理工作,例如评估公司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进行审计,会在每年年初,制定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计划,保证企业所有的风险管理活动都能得到定期审查。

3.1准备阶段

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对销售方面的管理较松,存在较大灵活性。销售业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规范企业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把控销售费用的使用情况,督促应收账款的回收等。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风险审计的主体,对销售业务的审计主要是对销售业务涉及的人和事进行审查,即销售总公司、各地经销商以及企业的销售人员等。审查范围涉及从销售推广、收到订单到完成应收账款回收,整个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对于风险的管理情况。对销售业务的审计主要采用抽查手段,即通过抽查所发生的销售业务,观察相关风险的管理情况。

3.2计划阶段

目前,识别的风险有销售未经审批、客户的信用审查欠缺、发货未经相关部门审批、未订立合同即销售商品等。同时,部分销售人员存在销售不当行为,滥用销售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开销。此外,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当年面临的风险较上年变化较小,因而并未进行识别,而是直接采用上一年的审查结果。根据上述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制定了审计计划,主要通过日常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3.3实施阶段

根据制定的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部门按部就班对销售总公司和各地经销商实施审计。对于销售业务的风险识别,内部审计部门沿用上一年度识别的风险,与销售总公司识别的风险是一样的,因而对风险的认识是一样的。而对于风险评估的审查,主要通过检查由各部门实施的风险评估活动来实现。在检查时发现,对于经销商信用的管理不足,信用额度浮动较大,并且没有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同时在检查销售费用时发现,费用远高于预算,超支严重。

3.4报告阶段

在经过审计之后,内部审计部门将发现的不足以及提出的审计建议形成审计报告,上交给公司总裁。并将相关的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资料整理归档。

3.5后续审计阶段

目前,由于内部审计人员不足,后续审计阶段基本上空白。在完成审计报告之后,后续的跟进工作就由总公司负责,所提的建议是否得到落实,内部审计部门并不了解。

参考文献:

[1]何杨玥.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控制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19(7):147.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4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专业的服务机构或者经济组织来完成的一种经营策略,以达到降低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分担风险的目的。业务外包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点,本文旨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电网行业业务外包模式存在的风险,并探讨相应的管控措施,为成功实施业务外包规避风险。

[关键词]

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风险管理

1深刻解读,从研究背景找寻关键驱动

一是战略优先,内因外力驱使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国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依法治企、深化改革等社会趋势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等战略发展,电网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及新挑战。业务外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策略,实施业务外包,将非核心业务转移出去,借助外部资源的优势来弥补和改善自己的弱势,从而形成并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向着业务更精、更专方向发展。二是前瞻预防,系统设计风险的先期预防管理。安全可靠运行是电网行业的首要要求。电网企业的各个业务单元,在业务外包的策划及准备阶段、实施阶段、退出阶段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业务外包风险。在充分调研国内外、行业内外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的经验基础上,运用既科学先进又成熟成功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机制,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未病”状态,对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成功推进具有领航效应。三是问题解决,配套完善切实可行的体系机制。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整合外部优质资源,规避所有风险,仍然存在许多风险需要辨识、评估及控制。业务外包是促进企业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需要企业在开展业务外包的同时,不能以包代管,必须结合业务特性,梳理、分析电网行业业务外包风险,并建立配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机制,为电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高及业务外包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2切中肯綮,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提供方法理论

为了全面管理业务外包的风险,本文从风险管理的经典理论、法律及行业文献、标杆企业成功案例和企业实际等方面,结合精益管理工具FMEA等,经过大量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萃取风险管理成熟成功的方法论及最佳实践,引导并规范公司相关风险管理模式在业务外包过程中向外包单位延伸。第一,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双双纳入其中,它是一个多向的重复性过程,任何组件的失效都能够且确实对其他组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由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组成,并贯穿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成为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第二,《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电网行业内外的政策相继出台,对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第三,针对业务外包开展成功的标杆企业,包括通信、电力、石油、化工及电子和汽车制造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进行了调研分析,以掌握风险管理方法理论及政策制度在企业的实践运用情况,为实际运用奠定基础。第四,通过综合调研、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在不同组织层面、不同职能及不同试点单位,充分了解电网行业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好的方面予以推广,明确界定需要改进的方面予以防范。整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相关法规及行业文件、标杆企业最佳实践及全方位调研等理论依据构建业务外包风险管理机制模型。

3操作落地,整合理论实践形成操作流程

为使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得以操作落地,整合COSO风险管理框架、《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等相关体系及政策等,制定了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管理目标。开展业务外包风险管理要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减灾目标的落实。第一,应确保将业务外包风险控制在与总体战略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不能仅为解决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企业长远规划。第二,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规范加强风险管控是业务外包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企业与承包单位之间就风险管控的措施得到真实、可靠及有效的落实,及时了解承包单位的意见和需求,并把企业的各个政策对承包单位进行公开、透明地宣传,消除沟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因素。第四,确保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有效执行,确保外包风险管理机制进入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累积、改进和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经营管理的有效性。第五,确保企业建立针对业务外包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企业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等遭受重大损失。二是开展风险评估。明确业务外包风险管理目标后,企业应对收集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外包业务管理措施及其重要流程等进行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第一,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是否有风险,有哪些风险,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并识别与电网行业业务外包紧密相关的风险。第二,开展风险分析工作,是根据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的大小和主次,以有的放矢地制定外包风险管理措施。基于电网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成功实践,采用失效模式分析(FMEA)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它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防控方法,目的在于识别及评估一个业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的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影响,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潜在失效的发生,并找出改善措施。计算方法为:风险度(RPN)=严重程度(SEV)×发生频数(OCC)×探测度(DET)。第三,开展风险评价工作,是根据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度值(RPN),评价该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等,SEV大于等于8或RPN大于等于280的风险项目是高风险,RPN大于等于120且小于280的风险项目是中风险,RPN小于120的风险项目是低风险。三是采取风险控制。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业务外包工作目标,确定合适的业务外包风险的总体策略及具体措施,并确定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等的配置。第一,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根据业务外包的工作特性,分别采取规避(终止)、减少(控制)、分担(转移)、接受(保持)四个策略(如表1所示)。第二,实施风险管控方案。企业应根据业务外包风险采取应对策略,并对每一项高风险及中风险制定具体解决方案,包括风险管控的具体目标、组织领导、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所需条件和手段、风险事件应对策略及具体措施、人财物的资源配置等。风险控制应满足合规的要求,坚持经营战略与风险策略一致、风险控制与运营效率平衡的原则,针对重大风险所涉及的各个管理及业务流程,制定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方案,并配以相应的程序和政策。四是实施监督改进。企业应以业务外包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的业务外包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检验,要根据风险管理手册中的风险应对策略进行评估,对跨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控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整改建议,出具评价和建议报告,及时报送企业高层或分管风险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内审部门应至少每年一次,对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开展业务外包的有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工作及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评价。

4结语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依法治企和电力体制改革等趋势发展,外部业务外包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深化,业务外包将逐步成为电网企业的常用经营策略,同时业务外包也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必须采取预防措施管控各业务单元、各阶段及各环节的各类风险,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明确相关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强化业务外包的全过程监控,防范外包风险,充分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支持电网行业实现业务发展的集约化、体系化、法制化及精益化。

作者:袁翔 吴悠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S].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S].2010.

[3][英]保罗•霍普金(PaulHopkin).风险管理:理解、评估和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M].第2版.蔡荣右,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4]白世贞,国彦平,陈化飞.服务外包业务管理流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5]马林,何桢.六西格玛管理[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企业更好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工作包括自身内部与外部两方面,而其中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抽空评价直接反映出其自身发展水平,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其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力度与优势,所以需要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价。基于此,研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企业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内部与外部的所有事情进行全方面了解,例如,管理企业内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评估自身外部各种合作交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理解为企业投资经营方面的人员,面对企业内部已有项目和业务往来情况,根据存在的各种竞争优势决策出科学合理的管理目标,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并且使其市场份额越来越高[1]。由此可知,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之间是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首先,前者从企业整体角度分析,针对目前企业内部掌握情况提供经营管理各方面长处;其次,后者可以使企业建立健全各方面资源管理机制,不断改善企业在风险管理方式,使其自身更有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优质资源的引入。除此之外,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加企业竞争力,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还助于丰富资源,不仅确保了企业经济利润,而且还使经营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避免在业务往来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在内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资源管理与监督控制作用。

二、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与应用现状

现阶段,企业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部分,使得国内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有关经营管理以及技术方面的人才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符合现代人们提出的各种需求,然而我国目前处于发展阶段,虽然各领域已逐渐成熟不断进步取得过一些好成绩,但是就现在情况而言与国外技术管理水平先进的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各种漏洞,需要继续努力与提升[2]。例如,管理层在相关技术水平不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足;另外,企业投资人员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非常有限,与此同时,部分单位由于自身人才匮乏,规模小优势资源少,相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低,在自身进行产品创新过程中无法与时展速度同步。所以,根据对企业目前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让企业在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优化自身运行机制面对存在的各种隐患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是每个公司和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

三、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

(一)明确评价目标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综合性资源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水平,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框架目标取决于企业整体管理程度,因此,企业要想得到长久发展,需要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指的是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层要求下,公司整体运营发展的真实可行性目标,直接影响企业内部和外部在经营管理成效。基于企业现阶段发展的整体情况,制定出适合其内部各部门控制评价规范标准,需要企业内部项目与资源得到科学支配,不仅有利于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促进其更好发展[3]。除此之外,当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合作项目交易在沟通上出现障碍时,企业管理层只要依照内部控制的评价目标内容来解决相关事宜,避免企业内部在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从而增加其经济利润。除此之外,企业的投资管理者完成企业评价模型的关键要素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具体包括,企业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即主体,以及实际运行过程中,管理层深入研究经济管理和资源支配等方式,从而使自身资源管理能力得到保证,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更加全面,从而高效完成内部控制评价执行的重要价值即客体。基于此,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为明确评价目标。

(二)确定评价标准

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完成自身控制管理目标的主要途径为风险管理框架下的评价标准,因此,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有利于企业向良性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其竞争能力,创造出更多市场价值和经济收益。确定评价标准对企业的帮助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漏洞,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使总体管理方式更加先进,而且还可以使其更好发展得到有效保证[4];第二,针对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全面的应对策略,例如,在资金投入风险,专业突出的人员应用形式等方面,促进各部门互动与交流,实际数据信息共享,从而使管理形式更加完善。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其内部与外部在业务合作中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为了使自身经济利润得到有效保证,以及长久稳定的发展,投资管理层需要将金融风险管理和评价标准设置两者进行结合,一方面在实际运行中完成管理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种资源进行科学支配,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利于企业正常运行保证自身资金成本和利润,使企业风险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小,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度。基于此,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构中的主要手段为确定评价标准。

(三)整合评价手段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因此,各自都需要提升自身软实力,不仅可以使企业经济利润得到有效保证,而且还可以促进其更好发展,因此需要健全内部控制评价框架,使管理层各司其职,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种的职能与权利,主要评价结构方法包括两种模式,第一个为层次分析法,第二个为流程图。第一种方法是在资源管理关键层面的基础上,管理和控制内部资源,有利于将资源的主要部分与次要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以及从整体角度深入研究管理过程中具备的优势,一方面使资源合理支配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有效保证风险管理精确度。第二种方法可以将资源进行综合性监督管理,例如每个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与关系,不仅可以使相关信息有效控制支配,而且还可以直接体现出各种现象,企业出现风险的概率越来越小,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科学。基于此,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为整合评价手段。

四、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应用

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实际运行中合理应用以某企业为例子展开深入研究。某个国内大型生活用品生产企业,为使企业内部资源管理水准越来越高,自身创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其设立一个内部控制评价管理体系,相关成员为产品开发部的在职员工,与此同时将大家分为一、二、三等三种评价目标等级,每个等级的工作人员薪资都有差异,此类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大家的开拓创新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及时了解到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投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内部管理模式更加全面,自身规模越来越大。另外,还有利于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不断增多,增强自身竞争力度。除此之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用评价结构,还可以使自身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加市场份额和发展水平。因此,需要深入研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应用,从而助于企业迅速发展。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概述展开深入分析,同时详细介绍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与应用现状,以及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其中包括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标准和整合评价手段等三方面,最后阐述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的应用,不仅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漏洞,而且还可以使其总体发展形式更加全面,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动其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会英.全面风险管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质量评价的有效策略[J].财会学习,2020(09):230-231.

[2]王云英.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22):29-30.

[3]肖师茂.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中的积极影响评价[J].财会学习,2019(29):146-147.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6

1.在信贷风险的管控方面

当前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部门以及岗位,且相关的机构职能设置也不独立,再加上现行的各种信贷风险管理政策缺乏良好的协调,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总体上并不能有效地把握和测量风险状况。具体来说,大部分商业银行虽然制订了信贷岗位责任制和相关的信贷管理规定,但仍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贷款决策程序和规则来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行为进行规范,贷款受行政的干预性较大,且大都因事、因人而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同时,风险报告程序的缺乏也使得决策层和管理层不能准确、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从而影响了他们决策上的科学性。

在贷款的审批上,当前商业银行实施的信贷审批管理仍然是审贷分离,并且是统一进行授信授权管理,而由于银行的审批权大都集中在省级行和总行,这就导致了基层银行进行贷款审批的功能较弱,基层的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一律上报并经上级银行进行审批。这样的信贷管理模式不仅延长了审批的流程,还增加了企业贷款的环节,再加上手续较为复杂,企业一般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审批的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需求上常常是急、频、短、少,因此就会延误其需求资金的时机,从而导致一些中小企业客户的丧失。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着贷后检查监督功能弱化,管理和检查职能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等问题。由于并没有真正建立相关的管理监督检查机制,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贷后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监督,而只是看中相关的问题和结果。表现为只重视对贷款的审查和调查,而忽略了对这些信贷客户的监督跟踪、定期检查、贷款分类以及信贷评定。由于信贷客户的经营情况和经营环境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如果商业银行对贷后的管理监督不善,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就容易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从而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

2.关于商业银行的职能分离方面

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上存在着责权利脱节、并且贷款权力过于集中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权力过于集中,这就使得其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外部和内部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从内部来看,主要表现为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监控技术手段较为滞后、贷款决策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等,这些都是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目前,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约束监督相对乏力、信贷企业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地清除等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相对较小且笔数较多,这就使得银行常常把监督约束的重点放在大企业的贷款业务上面。尽管银行对中小企业制定了相关的信贷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违章操作、违章经营、明知故犯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而由于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处罚机制,这就使得其对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的行为处罚不力,从而在无形中助长了违章操作的行为。另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进行信贷审批的过程中,在存贷款指标考核和盈利等压力下,一些信贷人员会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和完成上级规定的业务指标常常会隐瞒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这就容易导致上级在决策审批上产生失误。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缺乏交流,并且对他们进行的专业培训较少,从而使得许多信贷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进步较为缓慢,尤其是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中对他们的要求。

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进行改善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风险管理,保障其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管控体系和合规风险的管理机制。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风险管控体系的构建

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主要包括高效双签审批机制、快速预警反应机制、风险经理前置机制、后督察机制以及远程集中放贷机制等五项内容。通过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商业银行可以对一些重点贷款环节的检查和监督,从而起到有效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目的。同时,全面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使银行实现对违约信息进行及时地通报和识别,并实现与人行征信系统的实时对接。此外,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包括分离制约机制和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其中,分离制约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上实施五岗分离机制,即实现风险经理、客户经理、放款岗、作业岗和审贷岗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相互分离。而专职作业岗的设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业岗设立之后,银行应由该岗位上的作业人员来替代客户经理去进行贷款等手续的统一办理,其主要包括核保和抵押登记。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对操作性风险进行彻底的分离,同时还可以促使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而对于风险防范措施的建立,中小企业应抓住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对它们的扶持契机,积极争取多方面的支持,并建立抵押担保、政府风险补偿、政府支持基金、行业风险顾问和个人无限责任等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减少其在信贷中的损失率,保障自身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

在当前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还应坚持合规优先的原则。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应积极推进合规教育,加强对员工合规文化的培育。商业银行应重视对中小企业信贷人员的合规教育培训,并可通过向他们发送相关的内容合规短信以及送发合规教育专刊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客户经理和员工的发洗钱意识。其次,银行还应积极进行相关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制定关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实施细则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监督的管理办法等,并通过制度流程的规范来确保规章制度能够有效覆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点。最后,银行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合规组织架构,加强日常经营中的内控合规管理。在合规优先要求的落实上,商业银行应积极设立合规管理岗、法律事务岗和内控合规部。同时,还应加强合规督导员队伍的建立,通过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岗位职责的明确来讲合规管理要求有效地落实在经营管理当中。此外,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银行应保证定期召开相关的内控评审会,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围绕日常的经营管理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和审查,完善合同文体,从而在法律方面把好信贷风险的控制关。

3.积极创设相关的信用文化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文化素质还不高,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信息也较为模糊,再加上基层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这就会使得他们对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信贷中的许多数据信息和风险信号并没有去认真核对。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信贷信用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并且使潜在的信贷风险不能得到真实地反映。因此,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信贷人员的知识和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让信贷人员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各类信贷风险的防范提供人才保障。

三、总结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7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任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商业银行对资产进行风险管理走上正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金融衍生品;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都昭示了,风险的产生不是由于某一个因素产生的,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内部管理风险、利率风险等众多因素交织作用引起。银行业风险的累积增加,这些变化都迫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朝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颁布,标志着银行业正式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二、全面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银行要将全部风险集中起来,对其分级管理控制的一种管理模式。商业银行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不能只仅仅对一二个目标加以控制,而应该综合银行各类风险管控技术,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系统来预警风险和控制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真正实施,受到企业董事会、经理管理层的影响,体现在企业公司治理活动中,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识别出商业银行潜在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这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不能离开公司治理。COSO委员会在2004年出台《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明确规定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另外,比如证监会在2002年出台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上市公司治理进行了规定,为上市公司风险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公司治理的概念

公司治理分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商业银行治理也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大多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其中,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对股东大会负责。在商业银行中,银行董事会能够利用杠杆控制银行风险,此外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也是公司治理的主体。特别要提及的是商业银行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治理主体还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外部监督力量主要是债权人与市场,公司治理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发挥债权人与市场力量,使它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参与者。

三、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一)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但是,许多商业银行还是没有处理好“内部人控制”难题,例如监事会难以对董事会以及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管,董事会很难有效监督高层管理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商业银行应该继续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议将商业银行的职能部门分解出风险战略部、内在风险管理部、外在风险管理部,加强这些部门的独立性,发挥对商业银行风险监控作用。

(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与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要重视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战略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标,董事会根据经济环境确定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根据股东风险收益偏好,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并且建立健全考核目标机制,促进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要求业务指标和利润指标根据风险情况修正考核指标权重。

(三)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系统

商业银行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系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制定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标准以及审核流程;第二,制定政策的实施以及监督机制;第三,关于例外事件的处理流程;第四,风险的动态跟踪流程;第五,风险报告流程框架安排。商业银行建立健全这些风险管理流程系统后,对科学分析风险以及回避风险奠定了基础。

(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系统

经济全球化以及一体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化、衍生性特征。迫切需要建立动态化、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使商业银行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与协调。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控系统,要求制定有效的内控管理规则,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内控评价指标系统,方便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做出正确评价。

(五)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管理

为了更加有效地回避风险,执行信息化控制是其有效的手段。建立一个信息能够有效沟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上传下达更加快捷传送,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小风险的发生与损失。为此,需要将风险控制制度指标和流程进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建立一个内控管理数据库,为信息化手段预警风险与处理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行业风险管理范文8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职责;风险管理;责任制

0引言

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逐渐增多,石油天然气能源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品,同时也是支持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支柱。我国石油天然气企业基本均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面对安全风险和紧急情况的制度管理体系,而安全生产职责的设立是企业开始工作的最基础的要求,是企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最主要前提,还是保证国家安全生产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1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生产职责特点与意义

1.1生产职责涉及业务多、专业要求高

由于石油天然气生产环节多且相对复杂,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生产涉及许多方面的工作,如探测开发阶段所需的科技水平较高,对设备操作要求也较高;油气集中处理阶段往往涉及含油的污水处理,以及原油脱水、脱硫等操作,需要相关人员严格履行安全、环保等职责。不同的生产环节需要遵循不同的生产职责,这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丰富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

1.2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风险高

石油天然气中包含的较轻成分容易挥发,无法用眼睛看见,石油天然气挥发的物质和空氧气相混,到达固定的比例后容易爆炸。油气集中输出的阶段因为途径的路较远,还会历经各种的环境、天气,对油气的安全性造成一些影响。在油气生产阶段中,一般需要升温加快化学反应速度,但在加热过程如果发生失误或错误会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石油天然气采集的阶段,带有硫化氢系列的有害气体,当硫化氢含量集聚到一定浓度时就可能引起中毒;石油天然气钻完井等阶段极易发生井喷等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具有严格、明确、科学的职责分工,以保障管控安全风险,保障人员的安全,严格管理生产原材料,防止危险物品的泄露和挥发。

1.3石油天然气行业事故后果严重

油气行业安全事故的特点如下:第一是易于产生泄露的事故。石油天然气企业在采集资源、运输资料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引起材料的泄漏事故,还会造成火灾,更有甚者还会引起爆炸;第二是当运输油品的阶段造成泄漏危害时,石油产品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旦泄露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第三就是油气行业在炼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有毒气体和有毒物质,这些有毒气体会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致命的伤害;第四就是油气钻井的采集阶段,这一阶段对安全的要求特别高,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后果是难以想象的[1-2]。

2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基本步骤

2.1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都面临安全风险,因为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企业,由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特殊危险性,其各个生产环节均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企业安全平稳发展和员工身心健康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和长远发展。企业从战略决策到生产运营的各个过程和具体工作都离不开风险的识别和管控,风险管理在领导、战略、经营、财务、环境、社会、声誉等各个领域对企业发挥着影响作用。各类风险管理标准规范提出了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和相关要求,《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提出在中央企业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识别风险,并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优先度的评估和排列,以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分别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实现风险分级管控,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帮助企业顺利实现其安全生产目标。风险管理的良好落实,需要充分融入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理念、方针策略和管理制度,以及岗位安全生产职责。石油天然气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以风险管控为目标,针对各岗位业务工作各环节和过程,按照风险管理的工作步骤,开展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工作,并研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各岗位日常工作中。

2.2风险管理的基本步骤

2.2.1风险识别与评价

风险识别与评价是指通过识别出企业各项业务、各项活动、各项作业、各个岗位工作过程中是否存在危险源,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如何,利用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等级进行优先度的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价是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是风险管理的前提。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否到位,与前期风险识别的范围是否充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全面、充分的识别风险,科学合理的制定措施,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安全有效管理。风险识别时须遵循如下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求具有开放的心态,客观分析、真实反映业务活动中的各类风险,不隐瞒、不夸大;聚焦目标,辨识风险。全面以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为中心开展风险识别工作;力求全面,表述规范。风险识别须特别关注企业日常管理中易被忽略的风险,避免重大风险遗漏。同时,对风险的表述要准确、清晰。

2.2.2制定和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应根据企业经营战略、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偏好以及资源状况进行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风险损失最小化,达到企业可以承受的水平以下。同时,针对业务中的主要风险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是确定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的主要依据之一。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需遵循以下要求:注重成本与效益的匹配,利用企业的资源,解决重大风险;控制措施选择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要求和风险偏好;控制措施选择须尽可能避免引发其他关联风险[3]。

3石油天然气行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1风险管理是提升安全意识的基础工作

正确看待安全和思维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安全的做法一定要让它停止。通过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教育培训等潜移默化地提升员工安全意识,这一切工作的基础是辨识石油天然气行业风险,基于风险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工作,才能快速、高效地全面提升人员安全意识。

3.2风险管理是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部分

石油化工企业面对易燃易爆等高风险的特点,更需要通过建立优秀、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企业安全管理效率。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个行业和企业因为生产规模、组织机构等不同,安全风险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安全风险建立的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可潜移默化的将安全风险降低到企业能够接纳的状态中。

3.3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强安全监管力度

加强安全工作的监管水平,建立安全监察站、安全检查组等安全监管单位,是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安全监管应基于风险,以控制隐藏的危害、取缔违法违规、以预防事故为最终目标。然而很多石油天然气企业安全监管往往没有针对性,无法把握重点,流于形式。基于风险的安全监管,可把控企业的重大风险,针对性的监督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高效地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石油和天然气是易燃易爆的有机燃料,属于危险化学品,需要更加重视其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管理的提升离不开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建立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监督力度等,这些工作均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同时,为了完成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生产安全,一定要在各个环节强化安全生产职责建设和风险管理,以风险为基础策划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以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为手段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不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4基于安全生产职责与风险管理的应急管理系统建设

4.1构建全面应对危急管理系统

全面对应危急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企业全面危急管理文化构建、员工安全风险意识提升、工作执行效率提升、安全风险和隐患识别和管控等方面统筹考虑、互相结合开展。只有各种任务的同步向前,才可以在本质上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在具体开展工作之前,企业应处理好全面应对危急管理各个环节的设计,知道每个环节的重点在哪里,明确整体解决办法和关键环节,构建一个适合企业风险特点的全面对应危机管理系统。

4.2制定安全危急管理规划和计划

石油天然气的安全生产要做好提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制定安全危急管理规划和计划工作,管理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就是石油天然气企业要审时度势,把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隐患,在把握实际情况条件下制定计划,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变动对计划进行更新。计划要注意重点内容的划分,同时还要确定要采取哪些措施进行善后。在事故发生时要联系不同的部门,进行信息的共享和流通,联系当地有关部门保证现场人员不会遭受到意外,及时采取措施对事故进行处理,将危害降至最低,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第二就是在计划制定时还要获取当地单位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系统,将责任落到人头上,做好责任分工。

4.3保证物资的充足保证物资的充足

是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油气企业的应急救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油气企业的救援设备都比较大型且昂贵,同时也需要进口一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近些年,许多石油天然气企业对企业的地址进行了搬迁,集中到了诸如化工园区等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样企业不仅可以采购补充应急物资以满足应急需求,还可以与园区或周边应急救援组织签订互助协议。如果发生安全事故,还可以及时进行补救,及时的获取资源和物资,以供需求。相关企业应高度重视应急物资的充足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和发展。

5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知:其一,石油天然气安全生产一般包含勘探开发、油气输送和炼化等过程,每个过程对技术生产拥有很高的需求,每个生产环节都要遵循相应的安全职责,这对石油天然气企业安全生产职责建设提出较高要求。其二,石油天然气拥有容易挥发、容易燃烧和爆炸、有毒并且还具有腐蚀性等特征,容易产生重大、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石油天然气行业安全管理离不开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建立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监督力度等,这些工作均与风险管理密不可分。其三,以风险为基础策划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以安全生产职责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基于安全生产职责和风险管理,构建应急管理系统,切实提升石油天然气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博,罗青.石油天然气项目管理落实《安全生产法》探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5(2):65-68;78.

[2]戴祝生.浅谈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安全管理[J].中国市场,2015(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