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学校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赏识教育作用

摘要: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竞争中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孩子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及肯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赏识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赏识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从而使学校教育迈向成功。

关键词:

赏识;学校教育;作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校教育面临一个共同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面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教育问题,常常让许多老师大伤脑筋。自卑、傲慢、自制力差、吃不了苦已成为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是每个父母真诚的愿望,这就给老师很大压力,需要我们有更多思考,采取何种教育方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刻探究的问题。学生是独立个体,需要被尊重与理解,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一般情况下只发挥了20%—30%的能力,如果能够受到充分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可见,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有了激励就有了动力,充分开发了其潜能。因此,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

阅读全文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

摘要: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愈加模糊,普遍存在学校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甚至出现让家长出题、代课的现象,这样使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自主性,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模糊不清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立法的模糊缺失、教育法律普及执行不到位以及教育法律责任的缺失。应从法律角度出发,完善相关教育立法、极力普及执行教育法律以及严格追究“越界”行为法律责任,明确界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越界行为;法律

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以教育教学为主要职责,并且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和教学:教育活动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考核、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内容。而家庭教育则以品德、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和书本学习的经验准备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家庭教育应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和做人为主,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明确的分工和界限,尤其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应由家庭代替学校进行教学。然而,当前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家长会变成了通报表扬批评会,家长过多地介入到教学中,学校要求家长负责检查、批改作业早已是常态,甚至由家长出题以及代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就是学校教育家庭化或者家庭教育学校化。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的危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其自身边界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与老师分饰两角,家长主家庭教育,家风养成;老师则主学校教育,学风塑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应以老师为主,布置的作业需以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为前提,而不能把作业转移给家长。[2]然而事实上,学校教育正在取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独特价值。[3](P4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二者边界关系模糊引发的,它们的相互僭越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危害:一是家庭教育的重点错位,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自主性。家庭教育被束缚在没完没了的作业中,家长们疲于应付教师提出的种种要求,导致家长无法专注在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上。学校、教师越来越多地让家长承担教育教学的任务,从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到家长出题、代课,这些不该家长承担的任务耗费了家长本不需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由于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缺乏,家长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未必能取得成效,更重要的是心力交瘁之后家长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品德和人格的缺失无疑是可怕的,这种本末倒置的颠倒状态对教育可能造成致命的打击。家庭教育学校化,将一部分学校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交给了家长,加重了家庭的教育压力,同时也削弱了教学过程的专业性,部分在家庭进行的活动性课程没有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成果评估。[4](P11)二是学校、教师将专业的教育教学职责转移到家长身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专业性要求所有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前必须取得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即持证上岗,并且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从事教师职业前必须通过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这说明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教师资格共分为7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师资格对于专业性要求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家长而言,并不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让家长过多地承担教育教学职责,必将严重降低教育教学的质量,对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父母不是“编外教师”,打着“家校共育”的旗帜,教师将一部分职责转嫁给家长,使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是对正常家校关系的扭曲和异化,是学校和教师的不作为。[5]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甚至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学校让家长做业余“助教”“监工”,陪伴和监督学生学习的做法,至少有两个危害:首先,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不信任的信息,进而造成学生也不信任老师,厌学的后果;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产生依赖性。由于大多数家长并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极有可能与专业的学校教育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尤其对于年纪小的学生来说,缺乏判断能力极易产生思维的混乱;对于大一些的学生而言,可能产生两种极端———不信任学校教育和排斥家庭教育。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可能引发家庭矛盾,使亲子关系恶化,严重的可能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可能产生的最大危害。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错位的法律原因

为探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错位的原因,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公务员、教师、商人、自由职业者、农民、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发放51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97份,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很关注教育的比例达到65.15%,不关注的仅0.51%。第二,对目前的学校教育相当满意的仅占7.58%,不满意的达到21.72%,大多数的人感觉一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让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出题等。第三,认为当前学校有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只有34.85%,大多数认为学校并未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或者不知道是否有进行指导。第四,完全不认同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出题甚至代课的比例达到了64.14%,完全认同的只有15.15%。第五,在教育问题上,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58.57%的人认为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配合,只有3.54%的人认为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配合。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大多数的人关注教育,但是对于目前学校教育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就是因为普遍存在学校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及出题等行为。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及相关教育法律的看法,选择几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受访对象不明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究竟如何,更不了解具体教育法律如何规定及其内涵如何理解,不理解怎样才算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正确指导。虽然普遍不认同由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行为,但却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甚至认为这是来自于法律或政策的规定。显而易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教育理念的杂乱、唯分数论的大肆泛滥、教师转移教育压力等等,但是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根本在于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得不明确、对已有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执行不到位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的缺失等法律问题。

阅读全文

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的实地考察,分析阐述了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特色课外活动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青年教师力量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体现。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作用

青铜峡市,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等。在这个多元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便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其中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尤为突出。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双翼的综合型、系统型的民族文化传承整合系统,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本文将通过三个主要方面即课程、民族文化特色课外活动以及青年教师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来论述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课程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有以学校为基础、挖掘本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育系统,既传播了规范化、标准化、主流化的科学与文化知识,又挖掘了本学校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传承了民族文化。

1、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学校的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政策来设置,课程政策关乎学校课程设置,课程政策更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因此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完成素质教育,课程政策需要根据实践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国家”模式发展阶段、“国家+地方”模式发展阶段、“国家+地方+学校”模式发展阶段,第三阶段的“国家+地方+学校”模式,也正是本文所要说明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承担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负责制定基础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实施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教材计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中提出,“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推动宁夏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扶持,大力推进民族教育和贫困山区基础教育发展;完善体系、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方案,提出了按照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小学阶段加强综合课程,初中阶段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另外,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民族文化资源备受关注与重视,《决定》中提到要积极促进民族教育多样化发展,积极实施“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百名优秀教师支教工程”,提高民族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大贫困山区普及义务教育攻坚力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是规范化、组织化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也是每一名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课程。

阅读全文

农村微小学校教育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家,这些孩子的监护人一般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且这些老人除了照顾孩子还要忙于家里的各种农活儿,对孩子的监护很不到位,更不要说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了。这样学生在学校外的时间,由于不能有效监督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最近也有很多此类安全问题发生。

另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面对这些问题,首先,学校教育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细心观察,用心沟通,真心相待。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虽然老师代替不了父母,学校不是家庭。但是我们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如同父母的爱一般温暖,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校也如同家庭一样温馨。

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农村微小学校,由于缺少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使得学校教育缺乏活力,教学形式简单僵化,社会的认可度也低。这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农村微小学校的持续发展。作为教师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人们常将“教师”看成是“教书匠”,即教师只要能灌输给学生知识就可以了;而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看作是“能师”,即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和启迪学生的智慧;而现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种“人师”,即他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要成为“人师”是对教师的高要求,这不仅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学校的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但只要我们以赤诚之心去工作,务实重干,与时俱进,科学管理,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作者:王立新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乡宋坪小学

阅读全文

学校教育经费管理反思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也将从单一化模式逐渐向多样化转变,这一变化导致学校对教育经费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无疑给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的管理带来更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了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意义,说明了我国教育经费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学校教育经费监管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监管

一、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总体要求中,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经费监管”为基本原则,提出“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更进一步的为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该《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应加强各级各职能部门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各级政府保障教育经费的责任。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的监管,不仅有利于杜绝经费使用的暗箱操作,增强学校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更能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科学。

二、目前教育经费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各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不少学校对教育经费的争取投入了很大力气,但对教育经费的使用不甚严格,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这种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方法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和乱收费的现象。此外,有些学校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系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预算形同虚设,预算约束软化。还有一些学校不能严格执行其编制的教育经费预算,不按照预算安排进行日常的收支活动,随意增减预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

阅读全文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催化剂,要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力量,使之融入学校教育管理,从而促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创新。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方面,驻马店市第九中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信息化建设夯实学校管理

信息化建设助力校园安全。校园所有角落和教室实行监控全覆盖,学校每天安排学生会到监控室通过摄像头查看各班早中晚自习情况。信息化建设重构教学空间。2016年11月,驻马店市第九中学注册并开通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展示学校活动,宣传学校理念,成为众多家长、学生乃至教育同人了解九中的重要渠道。肺炎疫情期间,学校通过微信群通知学校消息、统计学生人数,利用钉钉等平台直播教学,所有的班级和学科均按照在校时间进行网上授课,有的班级甚至进行了早读和夜自习,利用线上方式重构教学流程。另外,学校引入了家长教育云平台,为家校共育做出贡献,学校获得“河南省卓越家长学校”荣誉称号。信息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在科技手段的支持下,学校利用远程监控监考,并实现网上阅卷,在提高阅卷效率的同时,便于家长们查看孩子的真实成绩。同时,很多在线学习软件和学习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窗口,学生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学校课程资源库的构建和教师的微课、视频直播课也使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软件的使用也使得孩子们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翻转课堂模式促进课程建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种创新的课堂模式。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讲解视频,自主学习,上课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而是将更多时间留给师生互动或者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创新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一个代表性模式。“三翻两段十环节”教学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它指的是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前、课中两个阶段,通过课前的教师一次备课、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反馈交流,教师获取学情、二次备课环节,以及课中的展示交流、合作释疑、检测提升、总结评价等环节活动的组织,最终实现三个翻转。这三个翻转指的是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翻转,教学结构由“课堂传递知识,课后吸收内化”向“课前传递知识,课堂吸收内化”翻转,教学角色由“演员型教师、观众型学生”向“导演型教师、演员型学生”翻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三个作用。一是激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让每个孩子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二是解放教师,转变教师角色,使其依据自己的知识传授经验和学情掌握经验,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学情评测,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改变学习模式。三是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宽视野、掌握知识、培养品格。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之前,驻马店市第九中学采用的是与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共同实践探索并获得国家课题奖的“三环六步教学法”,其理念与翻转课堂一致,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做好准备,为打造更高效的课堂做铺垫。但教师的教学资源匮乏,孩子们仅仅依靠课本预习难有效果,实际效果不好。通过接触网络平台、挖掘网络资源,我们发现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前深度学习,必须借助现代化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且高效的通道。2018年,驻马店市第九中学设立翻转课堂班,许多家长不认识、不理解、不认同,报名者寥寥无几。但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努力,翻转课堂班无论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班级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校连续两届把翻转课堂增至两个班。如今,“互联网+”席卷了各行各业,信息技术逻辑重构了许多行业生态,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大数据等也成为社会热词。在快速变革的技术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顺势而上,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

三、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探索

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仍停留在浅层,没能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应用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这需要学校外引内培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学校通过增强文化吸引力、信息化吸引力等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邀请专家对学校管理人员、行政人员、教师等各个不同群体进行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循序渐进地建设学校信息化团队。部分教师在接受信息化技术的同时,否定传统课堂的优势。只有二者相互结合,才能让信息化技术给传统课堂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进行课堂模式探索的过程中,要兼顾薄弱学科的提升,而不是一哄而上地发展和提升优势学科。根据木桶原理,一个学校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其弱势学科的提高,因此学校要利用好信息化技术,让弱势学科不再弱势,优势学科发展得更好。许多学校大多采用多家厂商的信息化产品,而没有注意厂家之间、产品之间相应的融合模式,常出现功能重复和产品壁垒,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学校不能一味地重“硬件”轻“软件”,否则一切的改革都是花架子,只是徒增师生负担。只有坚持运用、探索反思、优化提升,才能使传统和科技、硬件和软件相互融合,使学校达到均衡优质发展的教育目标,建设“智慧校园”。目前,中国大批优秀的教育企业和教育从业者正积极推动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努力促进教育行业的深刻变革,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圈。睿智的校长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上,要适时合理地利用政府资金、企业的数字化工具、智库的前沿理论、专家资源和媒体的宣传能力,从多方面共同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阅读全文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与发展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

学校完备的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实施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区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社区教育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结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校教学的重点或修正学校教育的偏差。从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对象上看,教师既是学校教育的教学主体,也是社区教育的教学主体。但是,社区教育的教学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可以是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校生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教育对象的交集。但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更广,基本上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绝大部分社区居民。从教育管理体制上看,地方政府是两者共同的权力源头。但是,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社区教育由社区党政领导主管。学校建在社区,学校全体人员生活在社区,学校能促进社区的发展,社区服务于学校,两者息息相关,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国内外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合作发展现状

1.发达国家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发展的特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是德国现代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德国教育的秘密武器,即两个教育机构、两个教学场地、两种教学方式、两种证书、两大资金来源,以社区教育为途径来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如学校实行半日制授课,学生上午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下午则接受社区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两种教育形式灵活转换。日本拥有独特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政府“自上而下”地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社区举办教育的义务,并通过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如公民馆等,为学校提供校外活动场所,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日本强调学校必须与社区相结合,提倡学生亲自参与所在社区的生活。学校为社区服务,而社区既担负对成年人进行学校教育之后的终身教育,又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养。美国的社区教育主要基地是社区学院,它几乎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社区学院普遍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大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以服务社区教育需求为最高宗旨。社区活动实现了教育化,学校教育实现了社区化。英国自1978年成立了“社区工作人员协会”后,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各大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普遍设立推广部或社区教育部,为社区成员提供多学科推广课程。地方社区直接承办多种类型的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距离教育,形成开放式社区教育系统。

2.国内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重视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如北京、上海等地由政府机构牵头,以社区为中心,社区所有教育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组成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进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在更为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几乎独立于社区之外,与社区联系不多。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学校资源能够向社区开放,而内陆地区社区教育的力度和程度均不够,社区和学校之间有道无形的围墙,将双方完全隔离开来。总体而言,我国学校与社区教育联系甚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社区双方虽然意识到了彼此合作的必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但双方都在试图寻找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久而久之,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便形成了博弈关系。

阅读全文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管理探讨

摘要:小规模学校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必然现象。小规模学校的出现势必为教育教学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学生少、老师少,年级构成有可能都不全面,但即使这样,它依然担负着教育的责任,那么,如何管理好它,让它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成了老师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管理;教育;策略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出现可以说刷新了我国整体教育的结构。作为农村的一名一线老师,不管是面对大规模、结构完整的学校,还是小规模的班级组合都不完整的学校,都应该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为如何提升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而思考。毕竟小规模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担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一份责任。所以,如何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笔者在此想谈几点自己的拙见,与大家共勉。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老师流失严重。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规模学校的老师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细究之下,一些比较优秀的老师或者有其他办法的老师都留不住。本来,人往高处走,一些老师往城镇或者中心小学走,谋求更好的事业发展,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是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虽小,学生虽少,但渴望教育、力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本心不改,优秀老师的流失,对于其教育教学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制约,或者说是缺失,甚至是不公平的。

2.教育教学缺少积极性。平心而论,不要说身处在小规模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了,你就是走进或者路过学校,那种消沉的气氛都会迎面而来。人少,人气自然就不旺,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积极性就自然不会很高。我们知道,学生为什么入学,不是每一个家长没有能力给学生教相应的知识。学生入学,一来是为了让学生有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提高其交际能力,学会与人相处;二来是为了让学生有系统的学习,有升学的正常途径。但是小规模学校关于“集体”这一块的呈现就非常弱,一两个学生、两三个学生,即使是集体,在学习氛围上、娱乐活动中,也很难展现小学生认知里的集体形象,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管理的策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