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范例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范文1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在竞争中人人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孩子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及肯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赏识孩子,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挖掘孩子的潜能,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让赏识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从而使学校教育迈向成功。

关键词:

赏识;学校教育;作用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校教育面临一个共同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面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的教育问题,常常让许多老师大伤脑筋。自卑、傲慢、自制力差、吃不了苦已成为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是每个父母真诚的愿望,这就给老师很大压力,需要我们有更多思考,采取何种教育方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刻探究的问题。学生是独立个体,需要被尊重与理解,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赏识。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一般情况下只发挥了20%—30%的能力,如果能够受到充分激励就能发挥其能力的80%—90%。可见,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有了激励就有了动力,充分开发了其潜能。因此,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赏识教育的含义

赏识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做起事来心情愉快”。赏识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

二、赏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通过赏识,可以克服学生自卑和怯懦,维护其自尊,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赏识教育是对待那些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极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寻求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赞扬、鼓励,从而使他们找回自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不是批评和抱怨。由此可见,对于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的教师来说,我们的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来自我们口中一句肯定的话语,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动力,也许能改变孩子的态度,让孩子充满自信并走向成功的人生。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带的七年级有个学生叫朱xx,上课根本不听讲,小动作多脾气还不好。有一次在我的课上,他和前排的同学吵了起来,一问原因是他把废纸扔到了别人那里,人家又踢了回来,他就不乐意了。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发火,而是走到他跟前心平气和地跟他讲道理,我说:“把废纸捡起来。”他回答:“不是我扔的。”我接着说:“老师觉得你像个男子汉,而男子汉都有一颗宽容的心,捡张废纸累不到哪儿去,而却让老师看到了你的包容,看到了你的优点。”说到这,这个孩子直接说:“老师不用说了,我去拿扫帚扫干净……”后来我才得知这孩子从小到大因为顽皮,没有人欣赏过他,也没人看到过他的优点,他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就经常因为他的顽皮告家长,很少有人表扬他。我的话语让他很感动,正因为被重视了,他才会自觉地做好。想想我们自己,有时总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很难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优点。当你静下心来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再看时,发现你身边的学生有很多闪光的地方。只因为你一句简单的赏识的话语,会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孩子懂得宽容,懂得爱别人,并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因此赏识是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法宝。

2.通过赏识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天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表现,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对学习有很高的悟性,有的学生好奇心很强,喜欢发明创造,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有的学生很热爱劳动,班里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对他们的要求因性格、能力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用同一种尺度衡量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老师要正面积极地思考及看待学生,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志向、兴趣充分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做到人尽其才。

3.通过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性、耐挫力。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成功的实质是不怕失败,学生一千次摔到了,教师要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赏识学生,就要对学生有信心,给他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要充当他的拐杖,让他过多地依赖你。应当鼓励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多说一些鼓励的话,例如:“你真棒”、“你能行”等。遇到问题要相信他自己能够解决,并且能解决得很好。赏识教育是让学生快乐、教师开心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每个学生都成功,让学校教育富于生命力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地运用赏识,让孩子能在肯定中快乐,在快乐中积极进取,在积极进取中走向成功,让教师在愉悦中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教师的赏识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和孩子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赏识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每位教师都要努力,不吝惜对学生的赏识,在快乐中搞好教育,也让学生在开心中接受教育并健康成长。

作者:王燕 单位:石嘴山市第九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2000,8.

学校教育范文2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越界行为;法律

根据教育法律的规定,学校是主要的教育机构,以教育教学为主要职责,并且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和教学:教育活动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教学活动包括知识的传授和考核、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内容。而家庭教育则以品德、人格教育为主要内容,道德教育和书本学习的经验准备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1]家庭教育应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和做人为主,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明确的分工和界限,尤其教学应当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应由家庭代替学校进行教学。然而,当前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错位,家长会变成了通报表扬批评会,家长过多地介入到教学中,学校要求家长负责检查、批改作业早已是常态,甚至由家长出题以及代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就是学校教育家庭化或者家庭教育学校化。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的危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有其自身边界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与老师分饰两角,家长主家庭教育,家风养成;老师则主学校教育,学风塑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校教育应以老师为主,布置的作业需以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为前提,而不能把作业转移给家长。[2]然而事实上,学校教育正在取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独特价值。[3](P4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二者边界关系模糊引发的,它们的相互僭越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危害:一是家庭教育的重点错位,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自主性。家庭教育被束缚在没完没了的作业中,家长们疲于应付教师提出的种种要求,导致家长无法专注在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上。学校、教师越来越多地让家长承担教育教学的任务,从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到家长出题、代课,这些不该家长承担的任务耗费了家长本不需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由于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缺乏,家长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未必能取得成效,更重要的是心力交瘁之后家长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子女进行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品德和人格的缺失无疑是可怕的,这种本末倒置的颠倒状态对教育可能造成致命的打击。家庭教育学校化,将一部分学校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交给了家长,加重了家庭的教育压力,同时也削弱了教学过程的专业性,部分在家庭进行的活动性课程没有进行规范的教学设计,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成果评估。[4](P11)二是学校、教师将专业的教育教学职责转移到家长身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专业性要求所有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前必须取得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即持证上岗,并且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从事教师职业前必须通过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这说明教育教学的专业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根据《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教师资格共分为7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师资格对于专业性要求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家长而言,并不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让家长过多地承担教育教学职责,必将严重降低教育教学的质量,对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父母不是“编外教师”,打着“家校共育”的旗帜,教师将一部分职责转嫁给家长,使家庭教育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这是对正常家校关系的扭曲和异化,是学校和教师的不作为。[5]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导致学生思维混乱,甚至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学校让家长做业余“助教”“监工”,陪伴和监督学生学习的做法,至少有两个危害:首先,教师向学生传递了不信任的信息,进而造成学生也不信任老师,厌学的后果;其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产生依赖性。由于大多数家长并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极有可能与专业的学校教育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尤其对于年纪小的学生来说,缺乏判断能力极易产生思维的混乱;对于大一些的学生而言,可能产生两种极端———不信任学校教育和排斥家庭教育。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可能引发家庭矛盾,使亲子关系恶化,严重的可能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可能产生的最大危害。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错位的法律原因

为探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错位的原因,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公务员、教师、商人、自由职业者、农民、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发放51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97份,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很关注教育的比例达到65.15%,不关注的仅0.51%。第二,对目前的学校教育相当满意的仅占7.58%,不满意的达到21.72%,大多数的人感觉一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让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出题等。第三,认为当前学校有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只有34.85%,大多数认为学校并未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或者不知道是否有进行指导。第四,完全不认同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出题甚至代课的比例达到了64.14%,完全认同的只有15.15%。第五,在教育问题上,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58.57%的人认为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配合,只有3.54%的人认为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配合。对本次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大多数的人关注教育,但是对于目前学校教育满意度并不高,而主要就是因为普遍存在学校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及出题等行为。为进一步了解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及相关教育法律的看法,选择几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受访对象不明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究竟如何,更不了解具体教育法律如何规定及其内涵如何理解,不理解怎样才算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正确指导。虽然普遍不认同由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行为,但却认为这是正常现象,甚至认为这是来自于法律或政策的规定。显而易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教育理念的杂乱、唯分数论的大肆泛滥、教师转移教育压力等等,但是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根本在于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得不明确、对已有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执行不到位以及相应法律责任的缺失等法律问题。

(一)教育立法模糊

根据修订后于2016年施行的《教育法》第五十条规定,家长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这项规定说明了教育基本关系应当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配合。但令人遗憾的是:首先,法律规定仅止于此,并未进一步明确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以及学校如何指导家长。也就是说,在教育立法上并未明确规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导致其无法可依,这是二者边界关系模糊的首要原因。其次,根据该项法律规定,家长“应当”配合学校,配合学校是家长的教育义务之一,但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并未对家长的教育权利做出相应的规定。也就是说,家长有承担教育义务,而没有教育权利,这显然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法理原则。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教师的教育权限如何划分,已成为权利研究的关键问题。[6](P12)再次,学校“可以”指导家长,意味着“指导”是一项权利,可以选择放弃,然而没有学校的专业指导,家长如何做到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呢?因为缺乏立法明确的标准,这种指导权极易被滥用,造成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最后,现行教育法律并未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越界”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致执法司法无法可依。

(二)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执行不到位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现行教育法律法规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边界关系的规定,法律普及程度不高造成了公众并没有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已经出现越界,反而认为是正常现象。同时,教育行政机关及政府有关执法部门没有采取具体措施阻止这种越界行为的发生,教育执法不到位可能在表面上为越界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使教育法律关系主体误以为越界行为是合法的,从而变相助长了学校将教育教学职责日渐转嫁给家庭教育的行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普及执行不到位,使原本就不完善的立法更加虚弱无力,无法发挥应有的规范约束作用,以至于出现愈加严重的越界现象。有法可依是前提,但也需要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相配合,否则,依法治教只能是一纸空谈。

(三)法律责任缺失

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的人并不认同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等行为,那么为什么越界行为越来越多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责任的缺失,几乎所有的受访对象都没有想过越界行为可能需要承担一些不利的法律后果。司法上没有追究越界行为的法律责任,意味着越界行为的违法成本几乎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和家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几乎可以不加思索地进行越界。司法活动通常是维护法律公平正义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国家强制力体现,法律责任的缺失无疑让越界行为更加严重。

三、构建完备的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的法律机制

在越来越强调依法治教的背景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意味着对所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形成了相同的标准,保证了基本的公平;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这决定了法律比其他社会规范有更高的权威性,一旦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就意味着越界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从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执法到教育司法,每一个环节对明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手段措施相比,法律措施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先天优势:第一,通过教育立法界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可以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引明确的方向;第二,教育法律规定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如何指导家长等内容限定学校和家庭的权利义务范围,能够有效避免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等现象;第三,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使得法律具有高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威性,可以更好地对学校教育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其对家庭教育的僭越;第四,由于法律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普适性,它可以有效避免因教育政策改变造成的不稳定、教育政策不一导致做法不统一等不利后果,有利于执法行为及效果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第五,采取法律措施不是简单地抑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通过对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力求消除某一类社会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保护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7](P120)因此,在法律上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能够有效避免关系僭越带来的各种危害,更好地保护和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要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机制。完备教育法律机制的构建包括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执法和教育司法,三者缺一不可。

(一)完善立法,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

根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依法治教同样要有法可依。因此,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第一步就应当从立法着手,制定并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内涵、分工及相应的违法责任,使二者边界关系的界定有法可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具体规定家长如何配合学校以及学校如何对家长进行指导。要明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首先就要在立法上具体规定,使二者关系界定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才能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更好地规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避免二者相互僭越。二是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权利,尤其是明确家长在学校应有的基本权利,如了解学校教育各项内容、制度和信息的权利,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权利和监督学校教育的权利等。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公育性质以及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加强了政策制定与法律保障。[8]只有赋予家庭教育法定权利,才能真正提高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使家庭教育不再单方面“听命”于学校教育,从而明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实现家校平等合作。三是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权不同于一般的权利,具有特殊性,同时包含“权”“责”两方面内涵。由于大多数家长不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亟需学校给予明确的指导,实现家校最佳的合作状态,同时为了避免指导权的滥用,应当在教育立法中明确学校指导权行使的范围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学校教育越界行为的出现。四是明确越界行为的法律责任。“行为成本”最初来源于经济学,现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其他领域,简单来说就是实施某一种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通常代价越大,实施该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要有效遏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越界行为”,除了要在立法上明确界定二者边界外,还必须将越界行为确定为违法行为,明确规定越界行为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极力普法执法,将教育法律法规普及执行到教育实践中

制定并完善立法后,要使教育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首先要做好教育普法宣传工作,使教育法律关系各主体了解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自觉遵守,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按照立法确定的边界进行教育,知晓什么可为、什么不为,有意识地避免实施越界行为;其次教育执法要到位,教育行政机关和政府其他有关执法部门必须把好关,守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越界行为的产生。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还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普及执行到教育实践中,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各守边界的前提下分工合作。

(三)严格司法,依法追究越界行为的法律责任

法律运行过程不仅包括立法、守法和执法,还包括司法。严格司法,充分保障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能够为遭受越界行为侵害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提供法律救济,实现教育法律法规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是违法必究,对于超越边界将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的违法行为,必须严格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越界行为侵犯了家长、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可以依据越界行为的情节对行为主体进行相应的处分或处罚;对于越界行为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对于各个违法行为主体一视同仁地根据其越界行为的具体违法情况确定不同的法律责任,不存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情况,以保证教育法律适用的公平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法律法规充分发挥警示作用,合理有效遏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越界行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关系模糊错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对教育的整体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究其根源在于法律机制的不完善。从教育立法、教育普法执法和教育司法等方面多环节、全方位地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制定并完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从立法上明确界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使教育普法、执法、司法等活动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教育普法宣传,使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能了解并遵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关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政府部门应重视教育执法工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避免越界行为的出现;最后要做到违法必究,严格司法行为,依法追究越界行为的法律责任,能够警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行为,有效避免越界行为的进一步发生。只有构建完备的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的法律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分工和合作,各司其职,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系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家校合作要注意边界[N].中国教育报,2016-10-13(9).

[2]陈若葵.家校共育的“度”怎么把握[N].中国妇女报,2017-01-22(A02).

[3]刘利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J].中国教育学刊,2017(7).

[4]王若冰,魏宇晨,黄辉.家庭教育学校化再探[J].考试周刊,2018(10).

[5]仇光楼.家长岂能成“编外教师”[N].中国教师报,2016-12-14(3).

[6]祁型雨,任茹慧.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法律关系及其完善[J].中小学德育,2017(12).

[7]邹孔华.简论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与法治的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S1).

学校教育范文3

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小学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家,这些孩子的监护人一般都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且这些老人除了照顾孩子还要忙于家里的各种农活儿,对孩子的监护很不到位,更不要说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了。这样学生在学校外的时间,由于不能有效监督很容易发生安全问题,最近也有很多此类安全问题发生。

另外,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面对这些问题,首先,学校教育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细心观察,用心沟通,真心相待。让学生在学校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虽然老师代替不了父母,学校不是家庭。但是我们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如同父母的爱一般温暖,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校也如同家庭一样温馨。

其次,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农村微小学校,由于缺少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使得学校教育缺乏活力,教学形式简单僵化,社会的认可度也低。这也直接影响着这些农村微小学校的持续发展。作为教师应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过去人们常将“教师”看成是“教书匠”,即教师只要能灌输给学生知识就可以了;而后来人们又在此基础上,将教师看作是“能师”,即不仅要传授一定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和启迪学生的智慧;而现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是一种“人师”,即他不仅是教书,而且还要育人。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要成为“人师”是对教师的高要求,这不仅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学校的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很多。但只要我们以赤诚之心去工作,务实重干,与时俱进,科学管理,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作者:王立新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大沟乡宋坪小学

学校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监管

一、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监管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总体要求中,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经费监管”为基本原则,提出“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更进一步的为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该《意见》的指导下,我们应加强各级各职能部门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各级政府保障教育经费的责任。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加强学校教育经费的监管,不仅有利于杜绝经费使用的暗箱操作,增强学校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更能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科学。

二、目前教育经费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各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不少学校对教育经费的争取投入了很大力气,但对教育经费的使用不甚严格,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这种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方法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也可能导致教育经费挪作他用和乱收费的现象。此外,有些学校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系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预算形同虚设,预算约束软化。还有一些学校不能严格执行其编制的教育经费预算,不按照预算安排进行日常的收支活动,随意增减预算,随意扩大支出范围。

(二)教育经费监管主体的监管意识不强

各学校中一般由财务部担任教育经费的监管职能,通常会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有走过场的现象,缺乏大局观和整体观,对于财务制度未能认真执行,相关监管机制形同虚设。学校负责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经费监管工作对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轻使用重分配,轻监管重业务,对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对于教育经费的预算申请,存在多吃多占现象,但实际执行率并不高,浪费国家资金资源。此外,学校内其他人员及组织,由于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财经法规缺乏了解,在工作中会有部分抵触情绪,这样就很难参与监管工作,发挥民主监管作用。

(三)教育经费监管制度不健全

虽然学校财务制度中包含了监管的内容,但仍然有很多问题。例如,财务制度的制订比较死板,没有随着国家政策以及教育发展脚步的变化,而做出调整;财务制度的执行不够具体,执行难度较大;绩效考核的制度不够细化,不够准确;考核的结果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可信度。财务制度虽明确地要求财务人员承担监管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的福利待遇等都由学校负责人决定,有时财务人员会放松监管的职能。且因与同事的个人感情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迫使财务人员放松监管职能。

(四)教育经费监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教育经费的监管职责大多由学校财务人员担任,但因为学校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政治素养的培养和培训不够主动,导致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参与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较差,沟通能力较弱,分析能力较低,从而导致财务工作不准确、不清晰,不能真正反映财务信息情况,为学校负责人提供有用信息的力度大打折扣。还有个别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较差,在实际工作中,为利益所诱惑,伪造账目、弄虚作假,公私不分;这种行为违反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的诚实守信、廉洁自律。

三、完善学校教育经费监管的建议

(一)完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

为了优化教育经费资源配置,规范、合理、科学的预算管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经费合理使用的前提。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督、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绩效管理机制来管理教育经费。科学合理设定绩效目标,不得过度申请预算,或人为压缩预算,年末以预算执行率为考核标准;严格按照预算审核费用支出,做到无预算,不支出。若有无预算但必要支出的特殊项目,必须按照相关的程序审批核准后才可支出;每年末对各项目支出做好绩效评价,绩效评价不仅是对当年项目执行的总结与考核,更为将执行中的问题分解后,并提出改善的对策;同时,各学校应做好绩效信息公开,做到多方监督,从而提高教育经费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强化学校的监管意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各学校负责人应提高监管意识,充分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去管理教育经费,分析上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合理做出资金安排计划,建立“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机制;严格规范教育经费的支出,做到“知红线”“守底线”。学校要将教育经费管理绩效纳入各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监督预算执行,督促项目进度,要依法、据实编制项目预决算,按照批复预算和相关合同等使用教育经费,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上级部门也应该将内外部审计结果,作为对学校下年度预算分配的参考依据。对发生违纪违法问题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依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或处分。

(三)建设财务专业化队伍

各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充足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充实教育经费管理服务力量。在教育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素养与执行结果息息相关;不仅要每年对财务队伍进行财务方面的继续教育和最新财经法规政策的培训,还应对财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性进行强化。同时,应保持财务队伍的独立性,不仅是制度上对财务队伍赋予监管的职能,更应该保证职能的落地实操。对于财务人员的工资、奖惩、晋升都应以真实的绩效考核来评定,各学校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有意识并理解,财务人员的严格审核看似是“拦路”,实际上是为了给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保驾护航。

(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首先,要保证内部控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牵制;财务部门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做好内部控制职能,并不定时对学校的领导干部、教职工举行财务专业讲座,对财务管理制度和最新财经法规做出解读。只有相关人员能意识到财务监管的重要性,才会理解并主动投入到财务监管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要定期自查。学校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学校各项基础支出以及项目支出做出自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为以后财务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再次,要积极接受外部审计。学校应重视并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及教育部门的各项监督审计,及时解决教育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做好整改问责。最后,强调学校内部民主组织的监督作用,例如,工会、共青团、教代会等群众组织;在相应范围内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克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陈丽羽.审计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1).

[2]顾昕,周适.中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的现实审视[J].河北学刊,2010(3).

学校教育范文5

学校完备的教育资源是社区教育实施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区教育发展最重要的物质环境。而社区教育中所反映的问题,可以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结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校教学的重点或修正学校教育的偏差。从教育的主体和教育对象上看,教师既是学校教育的教学主体,也是社区教育的教学主体。但是,社区教育的教学主体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可以是其他有一技之长的人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校生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教育对象的交集。但是社区教育的对象更广,基本上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的绝大部分社区居民。从教育管理体制上看,地方政府是两者共同的权力源头。但是,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社区教育由社区党政领导主管。学校建在社区,学校全体人员生活在社区,学校能促进社区的发展,社区服务于学校,两者息息相关,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国内外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合作发展现状

1.发达国家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发展的特色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是德国现代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德国教育的秘密武器,即两个教育机构、两个教学场地、两种教学方式、两种证书、两大资金来源,以社区教育为途径来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如学校实行半日制授课,学生上午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下午则接受社区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培训课程,两种教育形式灵活转换。日本拥有独特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政府“自上而下”地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社区举办教育的义务,并通过专门的社区教育机构,如公民馆等,为学校提供校外活动场所,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日本强调学校必须与社区相结合,提倡学生亲自参与所在社区的生活。学校为社区服务,而社区既担负对成年人进行学校教育之后的终身教育,又要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养。美国的社区教育主要基地是社区学院,它几乎遍布美国的各个社区。社区学院普遍具备职业技术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大学教育和普通教育五大职能,以服务社区教育需求为最高宗旨。社区活动实现了教育化,学校教育实现了社区化。英国自1978年成立了“社区工作人员协会”后,很快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形成了社区教育网络。各大学、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普遍设立推广部或社区教育部,为社区成员提供多学科推广课程。地方社区直接承办多种类型的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距离教育,形成开放式社区教育系统。

2.国内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重视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如北京、上海等地由政府机构牵头,以社区为中心,社区所有教育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组成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进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在更为众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几乎独立于社区之外,与社区联系不多。相对而言,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学校资源能够向社区开放,而内陆地区社区教育的力度和程度均不够,社区和学校之间有道无形的围墙,将双方完全隔离开来。总体而言,我国学校与社区教育联系甚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与社区双方虽然意识到了彼此合作的必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但双方都在试图寻找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久而久之,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便形成了博弈关系。

3.不同合作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国内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为政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和协调学校与社区教育发展,没有保障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互通的政策法规,学校资源极少向社区公开和开放,大众也没有意识到社区所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反观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大都注重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社区教育的发展,并得到社会各界和民众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机构组织负责社区教育的各项管理工作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社区教育活动经费来源广泛,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自筹等;政府重视加强社区教育的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强调以社会化途径发展社区教育。如何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先进理念、组织专门机构、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加强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的策略

基于学校和社区的密切联系,为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在更广阔的领域走向融合,笔者建议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对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1.明确“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教育社会学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指出,非学校化社会“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伊里奇认为,学习并非学校教育的结果,学校应从传统的理念中摆脱出来。他比较重视社会的教育作用和教育资源的利用,强调所有的学习者和潜在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都能接近学习资源,并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教育理想。他所提的教育形式普遍化的教育网络,迎合了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各种资源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资源交换的过程。

2.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机构

(1)树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观念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和政府部门的职责,学校教育也不再独立于社区之外,学校和社区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关系,学校和社区存在大量可供交换的教育资源。要实行统筹规划,才能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2)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存在多头管理、实际上却是没有主管机构的情况。日本“社区学校委员会”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属于半行政、半社会的终结性教育管理服务组织,负责学校社区教育一体的目标导向、策略制定、组织实施和综合调节等工作。同样,我们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由社区领导、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学校领导以及部分居民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指导,协调学校与社区内各有关单位的关系,保证“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持续运行。

(3)建立“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运作实体

在学校和社区彼此资源交换的基础上建立实体,如社区学院或社区文教科等,由各区教育局直接指导,市、区、街道分别安排有关人员负责工作。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教学计划、规章制度,有专兼职的教师队伍,有相对固定的场地及专项经费等,并设立实职化领导岗位,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用对象(师生、家长、居民、青少年等)将任务分派至学校、社区学院或家长学校,通过学校社区互动、师生互动、家长学校互动等方式,全面推进“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4)健全“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政策制度

有关部门要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提供法律上的支持,为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要明确规定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确定相应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使

“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建立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5)保证资金投入

学校教育范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校教育;行政管理

当下,“以人为本”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校内行政管理的安排的话,那么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以人为本”要求学校以“人”的个性和特点为中心,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分析、安排和总结,以此全方位地落实工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序开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

一、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内涵

“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是具备很深刻的内涵的。其不仅要求学校以“人”为中心,根据各个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作安排;而且要求学校以“物”为基础,保障学校里的“人”的基本物质条件,以此来为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总体上看,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体系有以下几点内涵:

(一)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思想,主张学校在安排工作时应该根据人们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安排,应该把“人”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充分发掘人在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不要形成尾大不掉的现象[1]。

(二)个人综合发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将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一种相对温和、相对折中的方式来进行实际工作的安排,让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获得更加良好的个人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职工采取激励措施,以此来激发教职工们的教学热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个性化的综合管理

“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和教职工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备个性化的管理政策,以此来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其中,个性化的综合管理要求学校从教职工们的具体情况出发,秉持规则意识和人本思想,来进行工作的安排与日常的管理。总的来说,这种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利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落实的。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教职工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以人为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教职工们的人格,提高学校对教职工们的关爱程度。这种关爱既包括工作上的关爱,也包括生活上的关爱,更包括心理上的关爱。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学校领导应该提高对教职工们的关心和慰问程度,让教职工们感受到自己是正在被领导关怀着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职工们的幸福感,而且能够激发教职工们的工作热情,提高教职工们的工作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二)有利于扬其所长,让管理更加人性化

“以人为本”要求学校领导能够根据不同教职工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工作安排。有的教师比较擅长心理辅导、有的教师比较擅长管理班级、有的教师比较擅长自己的专业知识、有的教师比较适合统筹规划活动……因此,如果学校领导能够根据不同教职工人员的特色,来有针对性地去分配工作的话,那么该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会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富有特色,也更有利于教职工成员的个人发展。

(三)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陶行知先生有言:“生活即教育”,换言之:“教育反映生活”。如果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过于死板,不注重人们的内心感受,只注重规则的落实与成绩的好坏的话,那么学生们就会有很大的可能性受到影响。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学生们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可是,如果学校能够根据学生和教职工们的个人情况,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行政管理的话,那么学生们就很可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思维也会获得一定的转化,进而获得更全面的个人发展。因此,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保障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我们需要明确: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我们应该保障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不能产生偏颇。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状况为基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标志,以此来保障行政管理的正确方向。

(二)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

所谓“民主”,就是校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应该积极听取广大教职工们的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来进行实际的工作安排[2]。所谓“集中”,就是领导应该在综合大家意见之后,做出一个相对中肯、正确、符合学校发展安排和时展趋势的决策,以此来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以人为本”要求学校能够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以此来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

(三)树立科学的方式方法

所谓“科学的方式方法”,即:校领导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规矩来进行安排。既不能让大家为所欲为,也不能死板老套,没有人情味。校领导应该积极汲取先进经验,改善自身在管理上的不足,以此来推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因此,树立一个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四、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策略

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学校要想有好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不例外。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增强学校教职工的凝聚力,提高学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学校整体的办学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管理基础。

(一)尊重人格,勤于沟通

我们需要明确,人和人之间的确是有差距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我们正视这种差距,尊重教职工们的人格,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和探讨,以此来为学校的管理奠定一个良好的沟通基础。例如:当某些教职工犯了错误时,校领导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惩罚他们,而是要先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确认一下他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看一看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再确定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不仅能够让学校的管理更加人性化,也能够让学校教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当某些教职工的家里遇到了困难的时候,校领导应该懂得适时给予关怀,周围的同事也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该名遇到困难的教职工渡过难关。校领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当事人的意愿来进行恰当的募捐,以此来让教职工们在学校感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关怀。这样,学校的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充满人性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也能够得到更加良好的落实。

(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现如今,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提倡规则意识,主张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也不意外。因此,学校领导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以此来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管理基础。例如:学校领导应该根据教职工们的实际情况,制定好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比如:不许迟到、不许早退、不许私自收家长的红包、不许无故体罚孩子等硬性规定,并标注好违反过后的惩罚方式。如果教职工们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应该以前讲明或者事后汇报,特殊情况可以通融,尽量做到“温柔而又坚定”。让教职工们既能感受到领导的关爱,又能够感受到领导的原则和底线,以此来做到科学管理。当学校要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时,校领导就可以通过开会的形式来咨询教职工们的意见,秉持“会上不隐瞒,会后不议论”的原则,让教职工们在会上畅所欲言,以此来全面落实“民主管理”的原则,尽力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自己在会议中的地位,从而让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

(三)态度积极,知人善任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校领导在管理事务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职工,也应该根据自己职工的具体情况,来为他们安排工作[3]。校领导要做到知人善任,以此来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例如:针对一些比较细心,数学和计算机比较好的教职工,校领导就可以把他们安排在学校后勤部的财务部,让他们来主管财务,以此来减小后勤工作的出错率。针对一些组织能力比较强,比较活跃的教职工,校领导就可以让他们来做一些主要活动的负责人,也可以让他们去和学校外部的合作商去进行交流和洽谈。这样,既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又可以促进工作人员的个人发展,收获民心,一举多得。

(四)及时激励,提高效率

“有功必奖,有错必罚”是我国千百年来的管理传统。当教职工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校领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与教职工沟通,以此来及时明确情况,及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同理,当教职工们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校领导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予以表彰,以此来激励教职工们继续努力,提高教职工们的工作效率。例如:针对一些成绩进步比较大的班级,学校可以给该班级颁布集体荣誉:“进步班集体”,以此来激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该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此来鼓励教职工们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把我们的班集体建设得更好。针对一些成绩一直保持优秀,活动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的班级,学校可以给这类班级颁发“先进班集体”的称号,并在该类班内挂上“流动红旗”,以此来激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同样的,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教师一定的经济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来激励教师们继续努力,提高教师们的工作效率。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过程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校领导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人格,勤于沟通;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态度积极,知人善任;及时激励,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够让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得到恰当的落实,提高教职工们的集体归属感和工作效率,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进而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鹏.基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0):99-100.

[2]宋阳."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7):756-757.

学校教育范文7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管理;教育;策略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出现可以说刷新了我国整体教育的结构。作为农村的一名一线老师,不管是面对大规模、结构完整的学校,还是小规模的班级组合都不完整的学校,都应该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为如何提升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而思考。毕竟小规模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承担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一份责任。所以,如何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笔者在此想谈几点自己的拙见,与大家共勉。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老师流失严重。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小规模学校的老师虽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细究之下,一些比较优秀的老师或者有其他办法的老师都留不住。本来,人往高处走,一些老师往城镇或者中心小学走,谋求更好的事业发展,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是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虽小,学生虽少,但渴望教育、力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本心不改,优秀老师的流失,对于其教育教学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制约,或者说是缺失,甚至是不公平的。

2.教育教学缺少积极性。平心而论,不要说身处在小规模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了,你就是走进或者路过学校,那种消沉的气氛都会迎面而来。人少,人气自然就不旺,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积极性就自然不会很高。我们知道,学生为什么入学,不是每一个家长没有能力给学生教相应的知识。学生入学,一来是为了让学生有集体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提高其交际能力,学会与人相处;二来是为了让学生有系统的学习,有升学的正常途径。但是小规模学校关于“集体”这一块的呈现就非常弱,一两个学生、两三个学生,即使是集体,在学习氛围上、娱乐活动中,也很难展现小学生认知里的集体形象,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管理的策略

1.实行个性化教育教学。个性化教育教学其实不是小规模学校的专利,各个学校也早有这样的教育理念或者实践,只是实行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毕竟老师的精力有限,对于每一个学生的了解不够全面,更不要说面对几十个个性不一的学生了。但是小规模学校,由于学生少,老师时间相对宽松,就有时间、有精力关注每个学生,所以说个性化教育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更适合他们。比如,静宁县四河镇王河小学,2018年22名学生,2020年两个年级共4名学生等,像这样的情况,实行个性化教学,对于教学资源来说既能充分利用,也能有利节俭,同时还能根据学生能力、基础、智力等方面的条件,因人而异地施教,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其教学的发展。

2.关注学生心理。在调研了几所小规模学校后,笔者直观地感受到学生内在的一种消极气息。走过校园,三四个、四五个学生在那里玩着什么,却没有热情,没有欢笑,感觉很安静。这显然不是小学生应有的状态和面貌。我们知道,教学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一直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可是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少,整体氛围消极,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缺失感。所以,小规模学校的教育管理,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比如,给他们讲一些积极的小故事;通过思品课树立他们的目标,坚定他们的志向;根据学生人数少的特点,给他们设计体育活动项目或者一些娱乐节目;组织学生看电影等,进而强大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这就能避免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结束语

显然,小规模学校的出现和存在已经是一件无可避免的事情,那么作为老师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面对、思考、改变,让学校的管理也好,教育教学也好,都贴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需要,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规模学校的长处,实现它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彩霞.小规模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浅探[J].发展,2019(11).

[2]林世禄.农村小规模学校管理之我见[J].山西青年,2018(24):188.

学校教育范文8

【关键词】城市化;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而还在农村居住的除了年迈的老人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自小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也没有相应的家庭教育影响,这就导致了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所以针对当前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深入分析,通过一定的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

一、留守背景

农村会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为了赚钱在外打工,而孩子不能跟着父母来到城市接受教育,只能留在农村由委托的监护人帮忙看护。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户口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孩子只能在家里读书。由此这些孩子就被称为留守儿童。农村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而城市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很多年轻的劳动力选择进入城市打拼,由此农村的生产力逐渐向城市转移。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了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趋势下,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大部分的监护人为老人,老人自身的生活自理方面都有些困难,更别提照顾小孩了。所以大部分的老人不管也管不住小孩的活动,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更是无能为力。小孩子在这样的状态下,对学习意识不高,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不足[1]。出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里的孩子有一种补偿心理,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会尽力满足,大部分都是以钱的方式。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对钱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形成金钱主义等观念。留守儿童自小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爱,同样的孩子对爱和亲情的意识淡薄。那么就很容易在道德方面走入歧途,从而出现触犯学校规定甚至法律规定的行为。

(二)学校教育

农村的学校条件跟城市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农村的学习条件还是远不如城市。而且受陈旧思想的影响,城乡的教育资源严重的不对等。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够,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还有学校场所资源。资源的不足大大影响了农村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水平。

(三)心理教育

当前,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校都需要配备心理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跟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的孩子在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源更加的缺乏。因为亲情的缺失,让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等,导致孩子心理出现各种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引导,那么孩子的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而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家庭教育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最先开始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所以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城市限制农村户口的孩子读书。那么可以由政府出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制定相应的政策,能够让孩子跟在父母身边读书。这样能够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当前网络和通讯技术非常发达,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通过手机通讯等形式形成联系。虽然没办法时刻陪在身边,但可以通过手机通讯来时刻了解孩子的动向,多打电话,多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把孩子接到父母身边,从而培养感情。现在很多公益组织针对留守儿童设置了一个童伴计划,可以针对每个留守儿童配备一个陪伴妈妈,由陪伴妈妈来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虽然没办法完全替代父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

(二)加强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尽可能的配备心理老师。以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要目的,让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教育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针对现状,如何改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作为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也是会不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