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发展范例

继续教育发展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发展;探索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对教育领域出具了比较明确的意见。该文件指出: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互联网给继续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是教学条件乃至整个教学服务体系的变革。

一、新常态时期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社会对继续教育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人们寄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全面优化职业能力,综合提升个人素质。同时,继续教育的稳步实施,对于优化国民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度也不断攀升。人们寄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人们渴望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职业素养。特别是在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继续教育的社会需求日益旺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基于学校教育人们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工作或者胜任岗位。但在大众教育时代中,这种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仅仅接受学校教育,很难提升人们的职业竞争和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才能有效全面地提升专业素养。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一些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各类培训机构、学习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迅速繁荣说明教育逐步回归到提升知识与技能的本质上,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功利主义,更加贴近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继续教育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

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明确规范的顶层设计,是继续教育深化发展的基础,是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但当前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制度体系,在继续教育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形式来享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缺乏制度规范和引导,继续教育市场乱象重生,不正当竞争加剧,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继续教育的连锁机构,同样乱象重生,师资力量不达标,课程重复或抄袭成风等。因此,推动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教育机制,需要制定规范和引导。

(三)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大行其道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学习者的认知也通过互联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继续教育中,若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则势必会影响教育质量,也会影响教学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里,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或者新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他们更愿意主动查询信息,更愿意主动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视频教育、图片内容等具有强烈的兴趣。若在继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脱离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和新的认知诉求,则势必会造成继续教育与学习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而严重影响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可见,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结合学习者的认知,不断优化教育方式。

二、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实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也具备着关键的发展契机。基于此,在互联网时代里,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继续教育应该把握发展契机,不断深化发展,全面提升发展动力,积极推动继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具备共享快速的信息支撑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要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在互联网时代下,继续教育的科学全面开展,仅仅凭借一方的力量,很难实现教育的持续性与广泛性,同时还可能造成巨大的课程重复和资源浪费。基于此,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一种基于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信息平台逐步显现,这就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撑。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不同性质的继续教育可以畅通共享,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可以快速切换,这就有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是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继续教育发展的传统阶段,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继续教育的开展如同一个又一个分散的版块,实施继续教育的机构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是独立的,甚至是盲目的。而且部分继续教育的学历,并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共享融合,通过信息交换,构建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账户,畅通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关联,更好地衡量与判断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互联网技术为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创造机遇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性地接受教师的安排与计划并进行知识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质量,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继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这一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继续教育,能够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为学习者创建智慧自主的学习环境,全面激发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首先,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学习时间、学习计划等来精准筛选学习内容。学习者所学内容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是群体化学习的模式。但学习者在互联网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人时,还能够实现在线互动,进行深入全面的学习交流与分享。其次,互联网时代下的继续教育,它的在线考评与反馈功能等,都能够帮助学习者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并结合反馈结果来进行学习内容的完善和学习方法的修正,全面提升学习质量和效果。最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习者不必拘泥于某一教师,而是可以与在线课堂、网络课堂的所有教师进行互动。当前,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社会需求和趋势,学习者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其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了实现自我知识的优化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翱翔的翅膀”,能够全面推动智慧学习的开展。因此,继续教育的开展需要紧密迎合社会需求,不断优化学习环境,科学凸显智慧学习氛围。

三、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旺盛,全民学习风潮的逐步开展,继续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继续教育的模式和链条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和延伸。但与此同时,继续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信息投入风险大,信息基础设备薄弱

继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继续教育的开展实践中,信息技术条件始终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各种远程教育模式,在线课堂模式等推陈出新。但由于信息投入具有高风险、高投资等特点,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教育机构,都很难真正以最优的信息技术条件来开展继续教育。尤其是对比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发达信息网络及最新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技术条件是非常薄弱的。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继续教育的机构或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为突出自身优势,为达到垄断教育的目的,继续教育之间的深化合作水平低,这也使得优化继续教育的信息技术缺乏集中化的资金和力量。

(二)办学思想比较传统,缺乏改革驱动力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我国仍以公办教育为主,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在继续教育的开展与实施过程中,公办教育机构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但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和禁锢,使得这些教育机构很难全面把握与研判市场需求,也很难结合市场变化来进行快速化的反应与调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继续教育的实施水准。当前,一些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缺乏改革的驱动力,他们调整和优化继续教育方式的动力,并不是来自于市场旺盛的需求,而是源自于主管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同时,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和传统,继续教育的开办机构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问题比较严重,这就使得继续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人才成长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因此,继续教育的开办单位,特别是继续教育决策者、管理者需要积极了解和认清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力所能及地推动相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四、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对策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紧密迎合时代潮流,不仅要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全方位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继续教育的发展水平。

(一)优化社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开展仅仅依靠一家的力量是很难做大做强的。在互联网时代,开展继续教育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覆盖全国的信息教育平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继续教育的水平。在互联网时代里,继续教育的开展需要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组织机构等全方位的投入,若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强强联合,很难提升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应该实现资源整合,发挥彼此的优势和力量,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完全可以寻求社会合作,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入合作来实现共赢。比如,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正是基于阿里云平台而搭建,为全球范围内学习北大课程的学习者创造了条件。

(二)全面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能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还需要全面创新教学模式,综合性优化教学体系,结合学习者的现实需求,不断实现个性学习和智能学习。一方面,继续教育应该积极变革教学模式,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迎合学习者的需求,利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习者营造符合个性诉求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继续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师徒制学习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权利,引导学生按需选课。另一方面,在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互联网技术,还应该积极推动智能教学。从学习者接触学习开始,到考核、考试、毕业等全方位进行追踪管理,实现广泛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细分教育市场,实现精品教学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学内容的精细化和专业化。相比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的宗旨在于提升学习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当前继续教育的市场相对比较混乱,专业划分不全面,教育内容比较重合,这不仅无法塑造精品继续教育,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应该注重细分市场,不断突出专业优势。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拓展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继续教育理应把握契机,不断进行“小而钻”的教学内容研发,改变过去大学科体系,积极推出精品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面临着多样化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精确性的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薄弱项来优化选择范围,细化选择面。比如,学习者的专项技能不足,他们渴望通过精细化的课程内容来提升自身这方面的素质。因此,继续教育的开展不能够刻意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深入挖掘专业优势。此外,在继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新技术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手段,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才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基于此,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构建完善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握课程质量,全面优化课程水平。

五、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继续教育应该紧密迎合时代需求,全面关注学习者的诉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形式,积极提升优质内容,实现个性学习和智能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2]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

[3]尹秋蓓.“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探索[J].新校园旬刊,2017(7).

[4]余高.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J].山西青年,2016(24).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继续教育;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治理体系健全与治理能力提升。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是与日俱增的。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但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雄厚。当前,缺少大量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创新型人才。而继续教育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补充及拓展。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专业技术水平更加高、增加了其创新及创造的能力,不仅能应对新的发展格局,还能满足“一带一路”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继续教育特点

一般来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某些基础知识,只要掌握便可一生受用。而技术类型的知识则不然,学习后近几年或十年可能就不适用了,据美国研究得知:一个1976年毕业生所学知识到1986年就基本不实用了。而“80后”“90后”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本不到十年也老化了。继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的教学资源

继续教育不同于传统纸质文档,以网络为载体,通过文件,视频等集合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阶段受教人的要求。可将知识与问题结合综合起来,使人易于了解掌握,实用性更强,包含:网络教育、函授教育、自学教育等夜大教育。

(二)门槛极低

继续教育主要针对目标为已经脱离正规教育的成人,这点极易被满足。

(三)灵活性强

继续教育一般利用受教者的业余时间结合相关教育资源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途径等条件制约,为提高个人素养及专业水平创建了便利条件。

二、“一带一路”条件下继续教育现状

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先后以自身角度为基础,以中亚为中心,开展了“新丝绸之路”的方案。中国作为经济强国,在国际地位的提升的同时也要承载着更多的责任,包括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及健全治理体系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要以合作为烙印,以共建为核心,致力于加强同周边国家“互通互联”建设并同国外发展建立良好外交关系。因此,全力推进教育事业也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巩固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地位,同时也对提高我国经济水平发挥着重要意义。据英国统计:自2000年至2002年,其本国的学生从300万增加到500万,其中参加继续教育的人也从58%增加到68%,超过75万成年人通过继续教育,获取到相关专业领域的证书。更有25万人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后,得到了进入大企业的实习机会。对比于1997年的7.5万人,发展也较为迅猛,其主要得益于2002年本国政府让“所有人都成功”的计划坚持实施。可见,英国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继续教育院校的发展,多数人也更愿意通过网络这种灵活性强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完善个人修养。但目前由于受到投入资金少,教育质量低,没有法律保障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继续教育未能有效实施开展起来。而要从根本上考虑,坚持“一带一路”是一项长期困难的工程,需要的不仅是来自各个行业的融资,及强大法律后盾支持,还要结合到各行业自身特点与之融合,完善新的教育体系和教学设备,营造更好的氛围。通过合作共同发展来推进“一带一路”的实施。

三、未来发展规划及解决措施

(一)制定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要明确继续教育是否应该列入有关企业机构中,作为考核员工晋级/晋升的标准。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人来参与。其次,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如产业需求,行业需求,劳动力需求结合定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确定好发展方向,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及制度。最后,国家也要制定出相关的方针政策、有效措施等。保护受教人利益不受损害。减少与教育单位摩擦,规避多种风险。这不仅是实行“一带一路”的要求,更在推进“一带一路”中的前提。

(二)以政府为后盾,加强企业合作,建立分担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在我国目前继续教育现状:常以高收费,轻教学来挂生源,保障其发展需求。不仅威胁受教人利益,还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2014年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令严禁高层干部参与各种培训机构。同时也严禁教育单位以任何形式办培训班,进行非法融资。为了使“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有效推行,要从根本上解决经费及教学质量这两大难题。1.教育单位的经费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为受教人同时也是受益人缴纳资金,在改善自其不足和提高专业水平,使其更具有个人优势同时也为其晋升/晋职奠定了一定基础。这种情况下受教人需承担一定的教育经费。二是以政府为后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政策交流和统筹作用结合各行业特色,树立正面形象提高知名度,吸引社会各界融资来改善经费不足的问题。2.提高教学质量。从市场营销角度来讲,遵循市场规律、结合市场需求、重视教育品质与教学成果、通过更新教学设备来创建优良的环境,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造或重建来提高整体教育水平。纵观大局,每个优秀的高等院校都有其特色,好的口碑及知名度也显得尤为重要。为能够更好的服务“一带一路”理念。应在专业中设置职业分析参考项并完善不同行业评聘制度体系。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通过强强联合,来提高整体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来培养满足国际化需求的全方位创新性人才。例如,目前缺少大量建筑工程及金融管理类人员,应多注重培养,改造教学环境同时又能提高整体教育质量,这不仅是实施“一带一路”的前提,也对推进继续教育的加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始终将继续教育当作成年人提升自身价值、提高国家经济水平的途径。和正规教育一同被列入有质量的教学方式,单独称为第四教育。我们应多同国外学习,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结合各行业自身特点,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只有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教学设备、教育实践及师资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国际化的标准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改革。才能真正提升“一带一路”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自身的优势,以自信的姿态长久立于国际舞台之上。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继续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始终坚持以确保继续教育有效开展实施,不仅是目前国家教育的重点,也是未来各行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对于沿线国家,无论大小,都有其可取之处,将好的政策,措施引己为用,同时对其优待政治策略,合理分配区域人员调动,提升整体水平标准,真正实现在发展自身国家的同时引领周边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旭.“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J].继续教育,2018,(01).

[2]刘文青.“一带一路”视野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的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7。(23).

[3]金磊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人才困境与高等教育路径转向的应然态势[J].中国成人教育,2017,(15):26.

[4]陈向阳.“一带一路”主题下高职继续教育模块课程开发研究[J].教师博览,2016,(05).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3

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及其专业发展中,存在三种权力关系:教育部门代表国家行使主导权、大学专家的权威及教师自主权。事实上,这三种权力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是不平衡的,国家主导权过大,教师自主权几乎为零,由此使得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为此,文章分析国家、大学专家及教师自主权的角色及运作关系,并提出改进继续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权力关系运作的建议。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权力关系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还包括制度化的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学习。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由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组成。学历教育主要是依赖于高校及其教师,非学历教育范围更为广泛,包括新任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岗位培训等,这些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下属部门负责实施。教育主管部门有独立的教师培训系统,包括教研室、教科室及教师进修学校,其代表的是国家权力,推行国家的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及规划。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运行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三股权力:教育主管部门代表的国家权力、大学专家的权威以及教师群体的自主权。国家—专家—教师三股权力关系的运作深深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及其专业发展的方式、手段。自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的继续教育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三股权力体系的运作更为复杂。基于此,本文就教师继续教育权利关系运作与互动,分析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影响,并在此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

一、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一)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为此,国家出台很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具体而言,第一,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更为明确。从1999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多个政策、文件,就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界定。形成了四点具体要求:一是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自觉性;二是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与手段;三是教师应该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及科研工作;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权益保护。在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教师评价体系也在改变,以前单看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在改变,现在更加侧重于同侪之间的合作、评价以及师风师德、科研能力。第二,国家通过制度构建,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从2001年至今,国务院、教育部出台多项规定,就教师专业发展与继续教育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与继续教育关系等做出细致的规定,并要求各地政府出台相关的教师继续教育细则。第三,国家对教育主管部门所属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自2005年以来,多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相继整合教研部门、教科部门、教师进修学校的运作机制,将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机构整合为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与继续教育资源中心。此外,对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人员的工作方式也进行调整,培训内容更加趋于校本教育、教师合作、校际沟通。

(二)国家权力的控制方式

国家权力是一种规训形式,按照福柯权力规训理论,主要有三种形式:等级监督、规范化裁决及考试制度[1]。国家在对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强化权力技术的运用。

1.在等级监督上。在我国的中小学,负责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有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及主管副校长。这样,就形成一个科层化的等级体系,监督就会从上而下,尤其是到了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之际,等级监督的功能就会凸显,不过从总体上看,这种监督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并不严格。

2.在规范化裁决上。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除了常规的课程及考试之外,还包括各种常规的检查,以及与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挂钩的继续教育学分规范来控制教师的继续教育。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对学校同样也有要求,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甚至包括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学什么、如何学均有统一的要求。尤其是教师在岗前培训、职称学分继续教育的时候,很多课程是统一的,教师的自由选择权几乎没有。通过这些规范化的裁决体系,将教师的学习内容、方式及其效果,得到一致性的规定。近些年,在课程设置上逐步多元化,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可选择面大,规范化裁决主要体现在对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考核及检查上。

3.在考试制度上。考试制度是国家权力技术强化的重要标志,其兼顾等级监督与规范化裁判的双重效力。为了推动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国家强化对教师的考核,最重要的考核就是将继续教育成果与专业技术职称相挂钩。每个教师在申报高一级的技术职称的时候,均需要参加统一的教育学及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的继续教育及考试,考试合格后才有机会申报职称。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人员同样在考试制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教研员,这些人直接左右着考试结果,代表国家对考试制度进行控制。

(三)国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国家是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在此扮演立法者与政策垄断者的角色。国家通过系列的文件与政策,规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建立一整套独立的、附属于行政体系的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机构,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并掌控着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职称、等级晋升与继续教育相挂钩。教研员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不仅掌握着资源,还代表国家的权威。令人深思的是,为了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国家除了落实相关的继续教育政策,还通过权力技术的运用及强化,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强制性色彩[2]。尽管如此,国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出现权责的严重失衡。当前在基层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支持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不足及对教师专业支持不够。比如,教师进修学校经费短缺,严重阻碍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同质化,明显使得教师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二、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

教师的继续教育,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进修之外,大学也承担部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在学历提升方面。有些教师进修及培训班,也会请大学教师及专家来授课讲学,有的中小学甚至是教学进修学校也会要求大学专家开设讲座。这种培训、讲座及学历提升,均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部分,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如此,我们不禁要问,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大学专家与教师之间会形成怎样的权力关系。依据笔者的访谈及调研,教师普遍反映在其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大学中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课程安排太紧凑,教师课余少有消化及吸收的时间;第二,大学专家在授课中多强调理论灌输,教师在课堂上自主性不强,几乎不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大学专家的课程太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脱离中小学实际,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没有太大的指导作用。这三个问题是普遍性的,也是现实中存在较多的。可见,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力量中,大学专家的力量与国家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这不但是因为大学专家缺少实际的中小学教育实践,而且大学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这一群体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的特点及真正需求。因此,可以用一句话表达,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即他们的权威(知识)大于其实际影响。

三、教师自主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处境

前面分析国家与大学专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国家—专家—教师的权力运作情境中,教师自身对其专业发展中的自主权比较少。

(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功利

在现行的继续教育体制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是为了其专业发展,而是为了生存。因为,一是制度化的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进修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比如继续教育学分与职称、工资挂钩。如此就造成一种为了生存而逼迫去学习的印象,容易引起某些教师情绪上的对立。二是教师的收入较低,生活安全感不高,参加在职学习的功利化动机明显。三是某些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不高,教师面临的选择有限,教师参加有一定的被迫性。四是有些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不均等,骨干教师进修学习机会比普通教师多,引起一些普通教师的不满。因此,在这些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沦为教师的生存手段,而不是发自其内心学习的需要。

(二)教师在继续教育与其专业发展中受到过度的国家权力控制

比如,人事部门出于职称评审的便利,在教师继续教育开设一刀切的统一课程;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专业评审权来决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领导控制教师继续教育的名额等。这些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动性不高,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三)教师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自主选择权极少

如教师进修学校课程的统一性,个性化课程很少;校领导及教研员掌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骨干教师身兼多项职务,反而担心自身的专业发展,导致其职业选择较为徘徊。

四、教师继续教育中权力运作关系

前面已经分析国家的角色,国家在此过程中扮演政策的垄断者及规则的制定者,起着主导性作用。在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中,国家积极出台各项政策与完善各项机制,改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又出台更为严格的权力控制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国家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增加教师评价的考核标准。然而在权力的另一端,国家的责任与义务投入明显不足,权责失衡较为明显[3]。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第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缺少支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每年当地的教师工资总额的1.5%-2%来划拨教育经费,单独列支并专款专用。但实际上,全国只有少数的发达地区才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市,中小学教师每年人均继续教育经费不足100元,且个别地方的教育局还经常挪用这笔经费,导致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完全不能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除了经费不足,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教育行政部门干预过度,教师自主权太小,无法从其自身实际需要来决定是否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也无法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课程。大学专家虽然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也扮演角色,但实际上对教师影响甚微。不管是在学历提升教育,还是大学专家讲座及各种培训,在这种由大学专家主导的体系中,由于其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并不了解,教育培训成效不佳。在此过程中,大学专家类似于政府的委托者,在继续教育中只重视理论,重视灌输与考试,并不重视教师反应及教育效果。与国家、大学专家的权力相比,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几乎是处于无权状态。在我国带有强烈行政主导色彩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各种制度化的学习与考试主导一切,教师的选择权太小。对于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方式、机会等均没有太大的参与权,制度化的一切遏制教师继续教育的真正需求,各种迷茫及焦虑充斥教师专业发展。比如,有的继续教育机会教师不想去而被迫去,有的培训机会想去却又没有名额或经费。

五、权力关系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实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最好的制度体系可以归结为自主与选择。教师继续教育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在当前不能自主与选择的情况下,这种继续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有限的。当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无法选择培训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机会时,只能被迫参加各种重复或无意义的同质化培训,这对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权力合法性提出拷问。从理论上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权力运作,本质是应该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在国家—专家—教师等三者的关系中,教师自主权应该是最重要的,是最大的,而不应该是国家。如果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强化教师的自主权与选择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自主与选择权应该体现在教师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设计,不应该成为控制教师的权力技术,更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随意干预。在素质教育的框架下,教师被定为知识的传播者与研究者,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将作为指标。再比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是真正的学分制,让教师在继续教育中能够体会到个性化学习的意义,学分不是控制的手段,而应该成为教师自主与选择的机会。教研员代表的是国家,其有一定的自主权力,但这种权力应该服务于教师的需要。学校是教师服务的场所,在继续教育及专业发展中,学校应该更多听取教师的意见,而不是强制。大学专家在授课中,也不能随意进行理论灌输,应该将中小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

综上所述,以教师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为主体的继续教育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使继续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就必须扩大三权中的教师权,即自主与选择,让教师自主按照自己需要来选择继续教育,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作者:施滋英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8-31.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4

特岗教师在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中的作用已逐步显现,但其面临的一些问题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专业发展方面。调查显示,特岗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方式单一,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茫然者比例较大,男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较女教师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亦有学校方面的,更有特岗教师自身方面的。应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其致因,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为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强管理,建立特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重视发挥校本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调整培训内容,增强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主观能动性,培育特岗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引导特岗教师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帮助其进行自我设计。

关键词: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

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岗计划”的有效实施。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真正实现“特岗计划”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目标。

一、“特岗计划”是实施“均衡普九”战略的可行方案

特岗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的简称,是从大学毕业生中经过选拔,为改善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服务期限为3年的教师。特岗教师主要在县以下的乡镇和村落学校任教,教育对象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年儿童,故其身份可归入农村教师。

1.“特岗计划”是补充农村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

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偏低问题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制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均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特岗计划”,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为期五年,主要内容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2009年,随着“均衡普九”的初见成效,该计划实施范围扩大,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始参与该计划的实施。2012,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的精神,教育部发出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的通知,旨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均衡基础教育资源,巩固“均衡普九”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特岗计划”在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教育部关于深入实施“特岗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特岗计划”的实施年限延长,并同教育部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及各类“国培计划项目”一起,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2.特岗教师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

义务教育水平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水平。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普及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差距集中体现为教育质量的差距,故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而在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整体水平偏低是其中之一。我国实施“特岗计划”的初衷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改善农村师资结构,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从其前期实施效果看,“特岗计划”有助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3.一些地区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特岗计划”的实施在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师资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计划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许多关于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1-2]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堪忧,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的特岗教师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生活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大、职业幸福感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给予特岗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不够;“特岗计划”实施已时日不短,但社会对“特岗教师”的概念还很模糊。在“特岗计划”全面实施但特岗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又如何呢?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如何,专业发展需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相关部门提供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能否满足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他们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活动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二、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迄今有关特岗教师和“特岗计划”的研究以及笔者对湖南省永兴县2010-2013年进岗的200名特岗教师的调查发现,[3]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1.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方式单一

笔者的调查显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较高,但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农村教育投入和学校对特岗教师的支持力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发展活动难以开展。机会与条件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作支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主体单一,加之近年来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有“城市中心”取向,经费投入往往是先城市后农村,从而导致农村教育投入的短缺[4],农村“普九”欠账较多,中小学教育经费明显偏低。经费短缺必然导致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经费不足,从而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特岗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受到影响,获得的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学校支持力度不够,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尚未形成。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环境及实践经历是否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机构和基层组织,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职场”,更应是一个“教育性职场”[5],为教师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和特殊群体的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传统因素,在学校中资历往往积累为一种特权,年轻教师大多比有资历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的工作,[6]特岗教师亦如此。笔者的调查显示,繁重的工作使特岗教师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发展活动,他们主要通过自发的思考和征询学生意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很少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发展活动。在笔者的访谈中,当问及学校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帮扶计划时,多数特岗教师表示从未听说。此外,有些特岗教师反映,部分学校非常不重视对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费主要用于硬件配置。

2.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茫然者比例较大

笔者的调查显示,许多特岗教师对学校资源的短缺感到无能为力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茫然。关于后一点,可从学校、特岗教师自身和群体差异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其一,学校工作安排不合理带来的较大压力。农村学校给特岗教师安排的工作量大,致使许多教师感到“不堪重负”。据调查显示,特岗教师中有64.7%担任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每天有大量烦琐的事物缠身;由于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许多学科教师短缺,这些缺口便由特岗教师填补,一人担任几门学科的教学甚至包班的现象普遍。[7]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特岗教师的继续学习和专业提升。笔者的调查显示,特岗教师认为影响其继续学习的主要因素一个是学校提供的条件有限,另一个则是工作任务繁重、无暇参与各种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其二,“生存关注”阶段的诸多问题带来的困惑。作为青年教师或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正处于“生存关注”阶段,面临着生活、工作两方面的压力,会遇到“现实的冲击”,即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带来的困扰。笔者访谈的多名特岗教师都对所处生活环境和条件感到不满。就教学而言,现实的课堂生活一开始往往会使特岗教师无所适从,而农村学校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让他们感到失望,加之对“去与留”“坚守与过渡”及国家政策持续性的考虑,凡此种种,均使特岗教师感到困惑,陷入茫然。这种困惑与茫然会进一步导致特岗教师从业动力的下降,甚至导致离职。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时期离职率在30%-40%左右,任教两年内教师的离职率与任教10年内的离职率相比“不成比率”的高。[8]作为入职不久的教师,特岗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教学能力较低、实践和学习机会较少、沟通交流机会不多,加之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欠缺,因而很难摆脱所处的困境,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长时间面对这种困境,特岗教师难免产生焦虑,对前途感到悲观或茫然。其三,与在编教师需求和意识上的差距产生的孤独感。从身份看,特岗教师属于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方面,特岗教师与在编农村教师具有相同点,任教学校都在农村,专业发展活动都受整个农村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两个群体的专业发展活动亦有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岗教师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而许多在编农村教师则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需求较低。特岗教师与在编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程度上的不同,加剧了特岗教师的孤独感。从而产生焦虑,感到迷茫。

3.男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较女教师低

笔者的调查表明,男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显著低于女特岗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特岗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低于女特岗教师。这一结论与赵艳婷的相关研究《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县调查为例》显示的特点一致,即男特岗教师的职业预期显著低于女性,女特岗教师比男特岗教师更乐观。[9]然而,这一发现与大部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性别差异的结论却相悖。大量研究表明,一般而言,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高于女教师,如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男教师的物质投入和教研成果多于女教师;[10]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也指出女教师的主体意识有待唤醒,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低于男教师。[11]为什么在农村学校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于女教师的背景下,男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低于女特岗教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农村教师”身份导致的自卑感。上述状况反映了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即自卑感。一方面,特岗教师是未转正教师,在崇尚带编制的稳定工作的传统文化下,特岗教师有“低人一等”的特殊身份感;另一方面,在特岗教师看来,自己的待遇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差别很大,觉得是因自己学业无成或能力低下才选择了特岗教师工作。这种自卑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抱负或预期,不对未来做长期打算或规划,并对教学教育工作漠然处之。《特岗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一些特岗教师没有形成维护教育公平、充当正义践行者的使命感,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负累,是对个人身份的降低。[12]就男女比较相对而言,男特岗教师的自卑感更为严重,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对男性的高要求、高期待与男性自认的重使命、大责任,使得“特岗教师”这一标签让男特岗教师更感到自卑。其二,对“留”与“走”及婚姻、家庭的思考产生的焦虑。特岗教师是来自大学毕业生的青年教师,他们除了要适应农村学校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外,大多还面临着择偶、婚恋等问题(少数人虽已结婚成家但亦属“新婚燕尔”)。国家对“特岗教师”虽有职业方面的鼓励性、支持性政策,但并未也不可能涉及特岗教师的个人或家庭问题。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年轻的特岗教师的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其择偶、婚恋的个人抉择产生影响。由于中国社会在择偶、婚恋标准上一般倾向于“男高女低”,即男性的学历、职业、收入等高于女性,男性由职业所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往往成为择偶、婚恋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筹码”,导致男性的奋斗目标、自我期望及社会期待比女性更高,故男特岗教师对与此关联的职业前景的思考更多,焦虑更甚。与择偶、婚恋直接关联的另一问题是对“坚守与过渡”“留任与考研”“继续任教与国考入仕”的思考。与上述情况相同,男特岗教师可能对此类问题考虑更多,困扰更甚,焦虑更强。过度的焦虑往往使人心绪迷乱、心神不宁甚至茫然无措,从而降低心理需求、职业预期或成就动机,更难以形成明晰的专业发展意识、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和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了。

三、完善“特岗计划”,为进岗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1.加强管理,建立特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

制度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建设可以为特岗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保障。要建立符合特岗教师特点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在特岗教师管理方面的责任并设立监督机制。其次,县(市)、乡(镇)政府应结合各类“国培计划”项目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培训行为。再次,学校应当为特岗教师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配套相应的支持、激励和考核措施,为派送特岗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培训、进修及教学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许多特岗教师由于时间、经费问题而不能参与。鉴于此种情况,应建立特岗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制度,确定中央、地方和学校三方的分摊比例并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当地特岗教师的具体情况做好专项经费的预算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被挪用,保证经费落到实处,为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

2.重视发挥校本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学校工作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教—研—学融合,以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题解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进岗不久、缺乏教学实践能力的特岗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而校本教研在这方面的作用已为学界所公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效率高、打破时空限制、可交互和共享等特点,使之成为解决农村教育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方式灵活系统开放、学习内容及时新颖、教学进程民主互动、学习效率高等优点,使之成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适应特岗教师需求的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方式。通过远程教育,特岗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现有的条件及自己的发展计划开展学习和交流,建构适应学校教学教育工作要求旳知能素养。

3.调整培训内容,增强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要帮助特岗教师顺利度过“生存关注”阶段,就必须考虑其专业发展需求的特殊性,继续教育的内容应针对他们特殊的需求,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特岗教师中有40%毕业于非师范专业,他们在学校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均应含有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鉴于作为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最需要补充的是教学实践知识,最需要提升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故继续教育内容应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案例教学、课堂观摩、师傅带徒及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教学组织能力的培训可以为特岗教师很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要在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成为熟练的、不断自我提高的“专业化教师”,特岗教师还应具备教学研究能力。笔者的调查也显示,教学研究能力是特岗教师认为急需提升的能力之一,可见他们已意识到了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和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因此,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

4.重视主观能动性,培育特岗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交互影响,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研究也不断强调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普曼就认为不应视教师发展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改进实践的途径,教师发展应该具有更广阔的思想,即教师发展应是教师主动的发展,教师应该是一个成人学习者,即教师应不断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实践关系进行反思和再评价。[13]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发展能力则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乃至终身的过程,因此,其专业发展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几次培训就能完成。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外界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教师拥有较高的自主发展能力意味着其在教育活动中能自觉地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给予的支持,规划自身的发展方案,从而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以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为意识对象进行规划、控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反思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深度决定着专业发展活动能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则应主要通过行动取向的学—研—做相结合的模式。

5.引导特岗教师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帮助其进行自我设计

生涯管理指从业者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目的,在一个开放的职场中、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的活动。生涯管理能使行动目标明确并能监控、调节职业活动过程,从而使活动更为有效。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生涯管理中时时进行的自我反馈和调节能促进教师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活动。特岗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对工作、生活充满困惑,对未来感到茫然,在外界支持不足的情况下,掌握生涯管理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能帮助自己明确发展方向,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对自己各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目标、实现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设想。特岗教师的生涯管理首先应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应在全面客观地估价个人专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应考虑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争取获得必要的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各种教学交流活动;应考虑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釆取措施进行修正、解决。特岗教师工作量大,继续学习的时间较少,故还有必要学会“时间管理”,即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时间利用率,以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种任务并有效完成任务。

6.鼓励教师合作,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

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有效利用学校优秀教师资源的前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14]有学者认为要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必须要做到从孤立、霸权和竞争向协作、民主和关怀的转变。《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其中一种就是学会共处,即与他人一道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农村学校如欲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首先需加强教师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促进对合作的认识,通过宣传教师合作文化及相关事迹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加强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合作意识。其次,应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互相交流、协作攻关、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中采取措施予以鼓励,以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鼓励并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建立开放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意味着新教师与老教师、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特岗教师与在编教师之间心理隔阂的打破,也意味着教师各自特长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群体共享,其中,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但相对而言,以学校为基地并面向校内教学实践的校本活动效果最佳。在这样的专业发展活动中,本校的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初任教师、特岗教师进行的符合本校实际、基于个人经验、有针对性的传、帮、带,对于特岗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凝练、专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积极作用,已为国内外教育学界所公认。

作者:刘要悟 张莹 何金花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晓伟.我国西部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思考———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48-53.

[2]朱启臻,田牧野.从代课教师到“新代课”教师:对于农村教师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93-99.

[3]何金花.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状况研究———以湖南省永兴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王华,魏凤.公平视角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76-179.

[5]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能为和应为[J].教师发展研究,2011(18):63-66.

[6]任学印.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0):52—54.

[7]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D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2.

[9]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三县调查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学研究,2009(6):79-82,86.

[11]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9(2):29-30.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变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校继续教育在迎来发展风口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只有摆脱传统模式和机制,积极进行转型创新,改革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产业自身的含金量和竞争力,顺时代而为。

一新的时代特征下,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

(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创新成果融于社会各领域

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正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带动着经济和社会新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地球村不再只是一个概念,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跨界、融合成为关键词,这个世界更快速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了。随着互联网+优势的展现,细分化、专业化、复合型、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新动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因素,新型人才结构对应的即是新型的教育结构,这就为继续教育的灵活性提供了延展空间和发展机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转变,对教育的看法不再拘泥于固化认知,而是更加客观和全面地看待自我价值,从而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教育类型、方式、时间,无论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高校继续教育都能够更加灵活地满足于现实需要。

(二)产业内部矛盾激化促使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

由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起步发展较晚,且缺乏规范的监督评价制度和规范体系,致使存在发展混乱、过度营销、门槛过低、管理宽松等问题,直接造成了继续教育学历口碑不佳,社会正向影响力欠缺等不良后果,无序的市场竞争阻碍了产业的有序发展,压缩的成本投入降低了高质量的教学产出,此前高校继续教育属于粗放型发展,追求大、全、快,而不是精、专、优,造成了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优势并没有凸显出来,甚至有很多企业并不承认继续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可见,虽然在继续教育的需求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但如果不做规划盲目发展,只能取得相反的效果。

二新的时代特征下,高校继续教育应如何发展

创新、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是最能代表当今时代特征的几个关键词,我们探讨高校继续教育如何改革发展,必须准确地把握这些词汇蕴含的深意。

(一)对接市场,培养实干型人才

新时代对人才有新要求,在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大势之下,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能学习、肯实践、爱钻研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这正是高等继续教育需要深耕的关键领域。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原地踏步就意味着落后,在知识经济的引导下,“终身学习观”更是职场从业人事高度认可的有助于自我提升和发展的价值观之一。因此,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应充分考量自身结构、功能、机制的调整升级,使其运作流程规范化、严肃化,令其教学内容丰富化、充实化,保证监督管理手段的有力化、有效化,充分对接培训、深造等社会化教育需求,通过高质量、严要求的教育质量把关,有力促进行业地位的提升。

(二)立足产业,构建可持续生态

尽管高校继续教育经历过发展较为混乱的阶段,但从需求和前景来看,仍属于朝阳产业,“与时俱进,产学结合,个性定制”是其未来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是为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而进行的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一方面,要主动淘汰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理念;一方面,要积极拥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体制机制,在改革过程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策略,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如在现代教育方面,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我们应加强与之合作,联合举办学术交流、冬夏令营、游学深造等活动,不断汲取先进经验,强化办学水平,走向国际化。产学结合,本质就是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不要脱离生产实际。高校继续教育中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其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和实践的密不可分性,学术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要反哺学术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避免浮于形式的招生和毕业考核,落实“宽进严出”策略,保证毕业生、结业生能够真正做到真才实学。个性化定制,实际上就是商业模式的转变,从学科项目设计上就做到因材施教、对口需求,发挥继续教育的灵活性,如增加各类培训比例,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同时上线,“以人为本”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际需要进修或提升的内容。强化就业指导,即把教育和就业紧密结合,除了提升教学质量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并鼓励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推动继续教育在学生的人生中发挥真正的意义。

(三)革新渠道,推进平台化运营

互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大数据不仅可以归类学生档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等,较客观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个性化教学内容输出,在时间上、形式上实现最优平衡。高校继续教育最重要的革新就是要做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如与国际国内其他高校的合作,与政府、用人单位的合作等等,同时,加强互动性,及时共享行业信息,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社会收获良好的口碑,提升招生转化率;在自身的平台升级方面,要扩展线上教育开展比例,虚拟课堂的形式近几年十分流行,尤其在一线城市,在工作繁忙、交通拥堵不便的情况下,上网学习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提升的最受欢迎的方式之一。城市之间、国家之前已经实现了信息对等,“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便成了大多数求学者的现实需要,这对继续教育的灵活性、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授课已经逐渐被远程教育取代,只要输入个人网络账号就可以观看教学视频、下载复习资料等。目前,很多继续教育机构已经主推线上培训了,除PC端课程外,微信课程正在兴起,通过公众号的学习预告、课程讲解更易学习、储存、传播,一经推出就备受推崇。在管理方面,除了智能化网络信息系统以外,网络、微信、QQ等线上交流工具的普及使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的及时交流反馈,缩减了时间、金钱、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效率。

(四)主动竞争,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品牌是现代市场竞争的生命之源,它会形成口碑,产生回声效应,引发二次消费及品牌溢价,从而聚拢更多优质资源,作用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优秀人才的输出,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继续教育在历经内容、形式、结构性改革后,要重点进行品牌升级,打通各级渠道进行营销推广,这是继续教育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发挥实力的必然途径。高校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如教育权威刊物、主流报纸、专业网站、门户网站,以及自媒体客户端,如微博、微信、APP等,多方合力形成客户流量,促进教育生源结构市场化。充分的竞争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接受消费者,也就是受教育者的选择和评价,才能真正服务市场需求、达成效率最大化,实现优胜劣汰,促使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决定了其服务的开放化程度,市场机制不成熟,必然会导致继续教育过于依附高校或用人机构,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展现和发挥,很难发挥朝阳产业的活力,转而越发陈旧、落后,与社会发展节奏脱节。高校继续教育要走出一条独立自强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必定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先,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细化服务过程、提升服务品质,以不断地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生产力之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互联网+之风扑面而来,各行各业都在历经颠覆性变革,人们诸多“习惯”被重塑,生活、消费、学习、工作、交友等行为方式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下不断地向多元化、个性化转变,过去固守的界限被打破,无边界成为世界的主题。未来的高校继续教育将走向何处?市场、产业、平台是关键词,面向大众,打造品牌、提升品质,用包容之心去适应时代,战胜挑战,才能把朝阳产业的活力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建同.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推动远程教育创新发展[R].201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2015-11-26.

[2]吴锦程,庞顾.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转型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6(21):64-68.

[3]吴锦程.成人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支撑条件分析[J].成人教育,2012(01):53-54.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6

我国继续教育存在长期不被重视,高校消极或被动发展继续教育,办学规则不全、办学导向异化、同质化发展等问题,存在定位之困、办学体制机制之困。经费及师资之困,“十三五”期间,应自上而下积极作为,为继续教育建章立法、加大投入,高校主动履行继续教育的主体职能,准确定位继续教育,实行特色发展,社会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终身教育体系

2016年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各高校也相继了“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继续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其发展面临的各种现状令人担忧,如何适应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精神,是各个高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课题。

一、国家关于继续教育发展之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通过,2015年12月27日第二次修正)指出实行继续教育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综上,继续教育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基本国策。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

(一)政府推进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属于政府主导型办学。政府对教育有多重视,高等学校就有多重视。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多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国家对科学研究、对学科和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视也从经费投入方面得到极大体现,不仅有常规性投入,还有各种专项投入,如针对学生的奖励性和帮扶性资助就包括,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等等,这里的资助对象仅指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并不包含继续教育的学生。国家对继续教育基本没有任何经费和政策支持,没有适当的评估与考核,各种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定性大多停留在文件上且表述比较笼统,好多年没有出台继续教育专门文件。学校各种投入、各种考核、各种评优都是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而进行。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维护学校声誉,对发展继续教育持被动、消极态度,继续教育处在高校办学的边缘,需自筹经费、自谋生路、自我监管,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不出问题就是对学校的贡献。

(二)办学导向异化

我国继续教育最初是为在职人员提供方便学习的渠道,政府、用人单位都有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对学习者要求高,成人学历教育得以快速健康发展,最初的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所培养人才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并有效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预计“十三五”末期,我国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将超过85%,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各级政府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关注转移到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更加关注与更加支持,而社会上各类办学机构则快速发展,追逐经济效益,由于继续教育特有的办学方式,各种类型教育为各自为阵,规模被放在了首位,而结构与质量则不断被忽视或被抛弃,效益最大化成为首要目标,乱招生、乱办班、乱发证“三乱”现象大肆抬头,有的学校一年招收几万学生,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做实过程管理?继续教育从自我监管发展为自我放任,自我迷失。

(三)办学规则不全

普通高等教育管理架构与学术架构完备,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而继续教育“法律建设滞后,体系构建随意,机制营建忽略”,迄今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高校内部有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治理体系,有行政机构和实体学院二级办学体制,确保普通高等教育规范、高质、高效运行,继续教育似乎一团散沙,对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学术标准制定、质量保障与监督等统统缺失,相关的管理制度与办学体制同样不健全。社会和行业应该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而在高校的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社会和行业并未留下应有的痕迹。缺少指导、管理和监督的高校继续教育出于各自办学目的极有可能背离教育初衷。

(四)同质化发展

除少数高校不再举办成人学历教育外,大多数高校还是并行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并没有彰显本校特色和优势,缺少应有的区分度和显示度,办学思路相近,所办专业相同,课程质量也不高,甚至大量招收专科层次的学生,同一地区有多家合作办学单位,彼此之间相互竞争,压低本就低廉的学费,进一步减少了对继续教育教学的投入,严重影响办学质量,文凭的社会认可度低,成人学历教育陷入恶性低端循环。成人非学历教育(培训)逐步成为各高校大力发展的方向。但是,很多培训班缺乏特色,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有些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如完成规定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学习的学时数等等。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

(一)继续教育定位之困

大学章程是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制定,是学校自主办学的“宣言”和“宪章”。大学定位、发展规划、综合改革、大学管理等均依据章程而定。就目前已制定章程的高校来看,关于继续教育往往是一带而过,如“适当开展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适当开展其他形式的办学活动”“根据社会需求适当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适度开展继续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适当(度)”既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定位也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限制,继续教育仅是高校办学的一种补充;当然少数学校有不同表述,如“依法开展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和各类非学历教育”“实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本人所在高校,第七、八次党代会均将继续教育定位为人才培养,第九次党代会(2013年)将继续教育定位为社会服务,2015年的《章程》指出:“学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适当开展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高等教育。学校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和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十三五”期间,继续教育发展规划不再纳入学校统一编制、、考核范围,学校总体规划中亦未见继续教育之任何提法。

(二)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之困

人才培养,如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校院两级办学,学院是办学实体,学校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而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多元,有的是管办分离,即学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只负有管理职能,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有的管办合一,即学校继续教育部门既是管理部门,又是办学实体,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有的管办混合,即学校继续教育部门除行使管理职能外,亦与实体学院一样履行继续教育办学任务。与办学体制多元化相对应的是继续教育部门的定位多元化,有的被定位为行政机构,有的被定位为直属单位,有的定位为实体学院。继续教育从业人员及其分配体制也相当复杂,少数学校引入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社会聘请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有的学校在继续教育部门内部实行两种分配机制;有的学校采用与其他行政部门一样的管理办法,学校统一拨付运行经费,所有人员工资及绩效由学校统一发放。不管何种体制机制,大多数高校都要对继续教育实行经济效益考核。

(三)继续教育经费与师资之困

继续教育分为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非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没有任何政府投入,学校也没有什么显性投入,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而学费标准仅相当于同等层次全日制学生学费的1/3~1/2,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方式是“学校——函授站”或“学校——学习中心”联合办学,如此低廉的学费还被切割到不同单位,办学经费短缺一直困扰着成人学历教育。成人非学历教育是项目制投入,一项一结,经费中没有基础建设之费用。继续教育缺少稳定的、常规的办学经费,制约了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师资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但继续教育没有专门的师资,大多数高校教师也不愿意承担继续教育教学与培训任务,因为继续教育工作不能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及学校的各项评估/优范围,比如,当面临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时,继续教育规模只是加大了生师比,反而成为学校评估的拖累。总体而言,高校继续教育虽然属于人才培养范畴,但不是单纯的人才培养,缺少人才培养常规性、稳定性、多元化投入;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和社会服务属性,但又缺少市场化的办学机制,如收费机制、管理机制、分配和激励机制等。学校继续教育现状可以描述为:定位不明、地位不高、影响不大、特色不强;继续教育从业人员晋升缓慢(甚至停滞)、动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秀继续教育从业人员。

四、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考

(一)国家大力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首先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尽快为继续教育立法,明确继续教育的地位、目的、任务、经费筹措、管理体制等,特别要明确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主体义务。同时开展顶层研究与设计,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普通本科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之间横向融通、纵向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尽快统筹纷繁的、彼此割裂的各类学历教育,包括网络教育、函授教育、业余大学、自学考试、电大教育,等等,出台支持学历教育融合发展的政策;出台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要求行业与社会参与并监督高校继续教育。最重要的是国家应给予高校继续教育基本投入。

(二)高校切实履行继续教育职能

高校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办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办好非全日制继续教育。清晰定位继续教育办学目的,应定位于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长远规划,摒弃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加强对继续教育学科建设和继续教育规律研究,完善继续教育学术和行政管理架构,如成立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制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丰富继续教育项目和资源;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继续教育管理,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尊重继续教育规律,根据继续教育特点,建立灵活的办学机制及人员聘用机制。

(三)高校特色化发展继续教育

从哲学上看,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特色)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当继续教育过度关注共性而失去个性,千篇一律就演化为同质化发展,同质化发展是一种简单的、低成本的、浅层次的发展,也是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发展。各高校应结合学校的总体定位和学科优势,确定继续教育发展方向和办学层次,如普通高等学校放弃专科层次学历教育,重点放在本科层次,同时试办优势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加强与特色行业、企业、社区联合办学,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匹配,创出学校继续教育品牌,提高继续教育的社会美誉度,推进全民学习。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教学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发展继续教育不仅不会削弱其实力,而是对其自身办学品牌的强化。

(四)社会广泛参与继续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社会各行各业及大众必须广泛参与。特别是要转变观念,传统思维可能会认为,继续教育是低层次的,已获得本科、研究生文凭的人不需要继续学习,已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已在高级岗位的人不需要继续学习,这是错误的理念。当代继续教育与学校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可以形成广泛的对接,任何人都有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认同终身教育(学习)理念非常重要。社会各领域及大众可以深度介入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参与继续教育体系设计、项目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培训)过程设计,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参与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蒋健民.中国函授教育产生与发展历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孙黎明.思维方式的变革对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启示[J].继续教育,2015(10).

[3]张力.教育时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N].中国教育报,2015-11-19.

[4]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严继昌.教育创新发展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J].开放学习研究,2016(3).

[6]汪华,冯永平,刘辉.论大学章程的共性与特色[J].中国农业教育, 2015(1).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7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入影响,大数据开始浮出水面。大数据将开创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引发一场变革,改变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大数据不仅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还是改变市场、组织机构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方法。[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面向市场办学,就必须了解社会需要和学习者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推动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急需的继续教育人才,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大数据及特点

什么是大数据(BigData),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主要从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进行定义。从技术层面上,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GlobalInstitute)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大数据概念:就是指那些数据规模巨大,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已经无法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集。而从价值层面上,美国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进行了定义:就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的见解。与此相对应,教育大数据应运而生,特指在教育领域的大数据,是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所以,继续教育大数据则是教育大数据的一个子集,特指在继续教育领域所产生的涉及行业信息、学员信息、教学信息等一系列数据及其由此衍生的海量信息数据,为继续教育发展和决策创造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深刻阐释了大数据的特点,用“5V”来概括: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作为大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大数据同样具备这五个特点。一是继续教育大数据的海量化。以往继续教育学生数据主要出现在就读期间,其中包括年龄、身份、性别、籍贯、入学前学历、学籍记录、成绩记录等基本信息数据。但在大数据时代,其数据信息不仅仅包括其本人的身份相关信息,还应该对其所在的行业、企业等单位进行记录、更新,在就读期间的各类学习行为都应该得到真实的记录,甚至在完成学业后要继续跟踪其继续学习、就业转换等方面的变化。二是要有高速运行的继续教育大数据系统。这一系统要求比传统的数据挖掘处理速度更加快,同时要求数据增长速度、处理速度、更新速度比较高,能够对需求快速反应。三是继续教育大数据的多元性。根据大数据的要求,需要对继续教育学生数据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汇总,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四是继续教育大数据的价值挖掘。任何一种类型的技术都必须具备实用性和现实操作性。因此,继续教育大数据必须体现出其使用价值,把继续教育过程中乃至前置、毕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传递到办学过程中,使得办学能够及时体现社会需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五是继续教育大数据必须真实有效。大数据技术的基本要求就是对继续教育学生的每一条数据进行甄别,力争得到全面、真实、有效的数据。

二、继续教育大数据存在的问题

1继续教育大数据建设观念落伍

继续教育种类较多,既有传统模式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也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远程教育。从总体上来看,对大数据重视、使用等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使在网络远程教育中,互联网作为一个平台或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对于数据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利用仍然存在着重视就读学生的学籍数据,而不能上升到大数据思维上来重视和充分利用。而和网络教育相比较的其他继续教育形式,则较少或根本不利用信息技术,就更谈不上利用大数据和具备大数据思维了。具体体现在目前很多学校没有留存数据、收集数据的意识,大量学生的信息仍停留在纸质卷宗上,学生各个阶段的数据也很难实现对接共享。

2继续教育大数据存在技术和人才难题

技术上面的难题首先是高校继续教育数据的采集、大数据存储、平台还处在零散状态,很难达到整合。其次是技术人员的缺失。尤其长期的在传统体制内办学,技术人员可有可无,因此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人才匮乏。其三是如何让各种学生学习行为数字化,特别是对于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技术上还难以突破。

3继续教育大数据存在费用短缺问题

大数据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属于技术层面,需要通过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系统来对数据进行处理,需要经费投入。但是,继续教育在整个学校处于非核心地位,学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同时大数据相对比较复杂,需要投入的经费额度较大,单纯依靠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投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吸引企业投入,但是承担的风险较大,企业有其特定的利益诉求,涉及学校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很难推动。

4继续教育大数据中个人隐私保护难问题

隐私泄露是大数据应用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6]对于继续教育而言,核心问题就是学生个人隐私问题。一是在收集学员的数据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学员的个性特征,有些数据信息是在学员不知情的前提下采集的数据。二是在存储大数据的过程中,如果不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的教育,学生的信息就有可能泄露、外传,使得学生的个人隐私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三是学生数据的访问权限设置不清晰,导致数据信息被随意调取、使用,使得学生个人隐私得不到尊重和保护。[7]

三、继续教育大数据作用分析

大数据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时代,但是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到底大数据可以给继续教育带来什么,这是继续教育大数据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继续教育大数据可以实现市场需求分析、推进个性化学习、实现精准教育评价和教育决策科学化,切实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1继续教育市场需求分析

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要准确把握行业、社会需要和学习者的需求,从而准确设计课程。特别处在时代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对行业、产业及人才的需求要求更高。因此,继续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大数据,了解各个不同行业的信息、了解企业人员的流动趋向,从而前瞻性分析市场热点,把握和引导市场需求,切实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继续教育人才。通过大数据,在广泛大量数据资源收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掌握市场需求情况,紧密围绕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准确定位,充分调研,开发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培训项目,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订单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继续教育项目。

2个性化继续教育成为可能

继续教育学生来源于各行各业,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对个性化学习的渴望更加强烈。个性化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分析。在大数据时代,通过继续教育学生的浏览习惯、上网痕迹、参与话题及讨论内容,来对学习者浏览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学生的最终喜好和学习需求,从而充分研究继续教育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最后的表现,以便提供具体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其次就是要制订个性化的教育环境。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为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步调和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使其真正融入学习过程中。再次就是通过大数据对教学方法等进行细化和精准化,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使得教学方法能够与学习者的学习之间保持切合。

3继续教育评价更加精准

教育的最终效果会充分体现在评价上。教育者可以通过评价知道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和实施的步骤。继续教育大数据需要主动、积极的收集教育评价的相关信息和数据。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可以实现形成性评价。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工学矛盾,很难一段时间集中学习,由此导致了学习碎片化。所以继续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通过数据形式进行记录。如学习的时间和次数、作业的评价和等级、论坛发言次数和质量等都需要予以记录,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可以实现全员评价。传统意义上的统计学要求抽样调查,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实现全员评价。通过学生注册账号、登录系统,及时提醒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效果等进行全员评价,并且把这种评价作为一种强制性措施加以执行。三是可以实现评价的多元比较。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单一、静态看待这些数据,而是通过多年积累的、多个学科的、多个教师之间进行数据的比对,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教育评价,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智力支撑和数据依据。

4推动继续教育管理科学化

教育大数据将汇聚无数以前看不到、采集不到、不重视的数据,对这些混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教育决策将不再过度依靠经验、拍脑袋和简单的统计结果,而转向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10]这种决策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宏观层面,如继续教育的各类改革措施,涉及面比较大、牵涉利益比较多,需要慎重决策,大数据就为这种决策提供了支持和保证;另外一个就是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管理措施的改变,都需要通过大数据的比对、关联、类聚进行分析,找到影响发展的瓶颈,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四、继续教育大数据建设路径

在大数据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革新观念,迎接时代挑战,面向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切实提升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

1大数据时代需要变革继续教育思维

大数据是一个新鲜事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改造传统的继续教育,就需要树立大数据理念。首先,大数据时代要注重“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胜于雄辩”。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经验、感觉来判断和思考,要在此基础上加上数据,特别是注重全部的数据,也就是大数据使得感性的思考上升到理性思维中去,提高继续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其次,要使用大数据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必须从样本到全部转变。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借助全部的数据,也就是样本选取上要全部,而不是按需抽样,需要的是所有的数据,“样本=全体”。比如在对教学模式变革的调查中,就必须使用全部学生的有效数据。第二,是从精准性向全面性转变。也就是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摒弃良好数据的观念,而是要更多的维护数据的全面性。第三,从因果向相关转变。数据分析过程中,不是寻找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确定他们之间的相关性,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从而预测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1]再次,要形成一个继续教育大数据建设的氛围。全员形成一个良好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的管理氛围,从继续教育市场调研、课程设计、学员服务和教学反馈等均利用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决策,逐步形成数据化思维,推动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2提升继续教育大数据的应用能力

大数据驱动继续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硬件、软件上不断提升。从硬件上来看,要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大数据平台和系统。高校继续教育特别是在部分高校开展网络学历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学习平台和学习系统。但是现有设施还不足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需求,要对学校大数据支持教学的现状和需求有准确定位,在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易操作的、快捷实用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嵌入到已有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中。[12]从软件上来看,就必须提升从业人员的数据应用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面对纷至沓来的数据视而不见或茫然不知所措都是不可取的,不仅思维上要主动寻找数据,而且在具体操作上也要能找到相关的大数据来支撑和支持的设想和决策。需要从无序、散乱的大数据中进行数据挖掘,找到关键数据及其数据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大数据发挥作用,否则可能反过来深受其害,守着一推数据不知所用反而贻误时机。这种应用能力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操作型数据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为继续教育学员提供服务、咨询和指导。如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专业选择、学籍政策的解读、就业符合条件的判断等;又如非学历培训项目学员的课程数量、教师基本信息数据等。这类能力要求能够辨别和查找出恰当的继续教育数据资源,分析、应用可靠的教育统计数据等。第二层面是战术型数据应用能力。这一能力要求通过内部数据之间的分析判断,对数据能够进行类聚、关联、提取等,能够对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等提供数据判断。第三层面是战略型数据应用能力。这一能力要求对复杂的、海量的、内外部数据进行趋势性分析,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为继续教育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科学性提供前瞻性数据支撑。

3注重继续教育数据隐私的保护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使继续教育和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泄露学生信息、侵犯学生隐私等问题。第一,继续教育对象成人在职从业者,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比较注重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在获取、生成、使用和传播数据时必须遵循数据道德,规范使用行为和方式。在收集继续教育信息之前必须明确和清晰,哪些学习者的信息可以收取,哪些信息坚决不能获取,并且把这些规定和要求在收集信息之前要对学习者进行告知,得到学习者的明确授权或知晓的前提下才能收集基本信息。[13]第二,继续教育管理者必须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数据收集、存储和使用等方面有严格的操作规范,不能随意使用和传播学习者的个人信息。要制订严格的惩罚措施,对于出现信息违规使用的人员,必须严格进行处罚并在必要时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三,继续教育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在技术层面加大投入,利用技术防范信息数据的违法泄露和传播。

4培养大数据相关继续教育人才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8

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的轨迹,从创收型、理论型、单一封闭型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但同时面临着观念滞后、资源匮乏、学习动力不足等困难。为此,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面向市场,在职业情境中培训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界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本文所称的继续教育“主要指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之外,针对成年人的各类教育服务”。[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接近于零。同年,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4.83岁,这意味着人生大部分时间的教育活动需要由继续教育来提供。[2]可见,继续教育应有的体量相当庞大。然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定位模糊,市场适应性差,特色不明,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必然随之转型。教育界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以下简称“三种取向”)的轨迹发展,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那么,沿着上述轨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高校又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呢?

一、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从创收型转向质量型

高校继续教育经历了学历补偿阶段,其时,招生规模大,主要复制或浓缩全日制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质量并未成为高校与学员的重要教学目标,经济效益则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今高校继续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更青睐重点、名牌高校,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就业、岗位关系密切,学员非常关注学习实效;作为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学员关心的是文化品位与文化享受,更需要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已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亟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从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应用型人才培训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学员也越来越需要培训岗位能力。在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中,高校组织学历继续教育显得轻车熟路,也应有良好的资源满足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要求;而职业取向凸显应用性,须与市场、岗位紧密结合,这是高校的短板。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小,只占整个培训市场的10%左右,[4]与学历继续教育差距较大,这说明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差。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关键是面向市场转向应用型。虽然理论学习很重要,但高校继续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学不能满足于“从教材到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用性。

(三)高校继续教育从单一封闭型转向灵活开放型

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的愿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种学习需求,要向全社会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彰显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方式、效果认定等灵活多样,将学员需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使学习方式与手段逐渐满足学员随时随处的学习要求,更加便利地接受继续教育。同时,需要具备强大的网络在线学习技术条件,还需要政府、社会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如此,高校继续教育必然改变单一、封闭的培训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都越来越关注“质量”、“应用”与“灵活开放”,连学历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才能助推“三种取向”的继续教育有序递进,健康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

(一)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进一步促使高校

继续教育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期望还有明显差距,高校继续教育更是如此,且非一日之寒。其次,高校产学研结合与应用型转向正在推进,然而,继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再者,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计划经济色彩仍很浓厚,严重影响了办学的自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最后,高校没有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继续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观念源于实践,更需见于实践。进一步提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需要贯穿继续教育实践全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践行,艰辛而漫长。

(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一,师资队伍。高校继续教育师资一般来自于全日制专业,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继续教育被看做高校的创收渠道与附属领域,因此,高校的优质师资一般很少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更是如此,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转向的瓶颈。第二,课程内容。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总体上没有针对成人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缺乏成人特点和实效性,能力培训与技能训练不够。第三,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有时与全日制专业共同使用实践教学基地,但并不重视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极少根据继续教育特点与需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第四,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我国远程教育学专家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5]这里主要探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让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通过互联网能够便利、有效地学习。事实上,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内在学习需求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够、管理不够严格等因素,进一步促使学员在高校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归结为获得文凭,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动因主要来自外界硬性要求或安排。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在“培训”、“成效”与“岗位业绩”之间形成稳定的相关性链接,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对学员的岗位工作的指导价值不明显。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较大,但是,学员的学习氛围与动力不够。另外,广大社会民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与生俱来,学习的需求总是存在的,但社会民众的学习内在需要的方向、内容、强度等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给高校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根除高校继续教育观念滞后的顽疾。第一,创新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本来就是创新,同时,创新又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第一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特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实体应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训基地,并从现实需要中获得创新发展的源泉。第二,协调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要稳步做好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份额,协调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发展关系。通过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开放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以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高校资源能否对社会开放?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对社会变化与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否与政府、企业、基础教育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开放程度与水平。开放发展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首先,职前教育由于时限较长等原因,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将重新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从而加快消解高校继续教育依附于职前培养的局面,使之更具独立性,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项目)培训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评价管理体系等。第四,共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与全社会共享。比如,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在校园的街道旁建立一个科学廊,运用声、光、电子等各种手段阐释一些科学现象,附近的市民可以随时前往参观,在两年内吸引了50万参观者。2010年10月,圣三一学院宣布将所有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报告等上网并免费与民众共享。[6]可见,共享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一种境界。面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

(二)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我国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缺少的是符合社会多层次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此,一方面社会缺乏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又难以培训社会适用的人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第一,树立“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重在培训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情境中从事岗位实践是培训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这就犹如要在水中学游泳,要在田里学插秧一样。根据“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区分学科专业,可在师资队伍、教育模式、实践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重构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第二,构建“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高校为政府做强继续教育,同时,政府也要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中,政府要为高校与行业实体的联姻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这里,政府的支持不容忽视,如此,才能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实体形成合作机制。行业实体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原有单位,更包括精心选择的行业代表,而后者中的一部分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回归到职业情境中实施继续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高校继续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保障。第三,推进多重跟师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岗位实践出人才。跟师的关键是在职业岗位与情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并不局限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情感与信念的形成,是一种全息性的学习。多重跟师不只包括继续教育的学员到实践教学基地拜师学习,还包括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骨干之间的互为跟师学习,其中,实习基地骨干需要到高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需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教师职业之外的职业能力。上述多重师徒关系构成了多重跟师制。多重跟师制需要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深度合作,其中,高校应建立聘用社会人才的机制,让社会岗位专才受用于高校继续教育。这种多重跟师局面不仅助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且促进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与双赢。

(三)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构造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等途径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并切实履行区域文化的引领责任。第一,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校既成的办学成果与特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但是继续教育不要抱住这些不放,市场需求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增加新的积累,甚至以此更新高校既有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并直接反映、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当前,社会民众普遍对国学、养生、美容等比较有兴趣,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与学习内容连接着当地居民的血脉,深受人们喜爱。高校应调查、明晰地方居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挖掘、建设区域学习资源。高校将区域学习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本土化”、“大众化”,做到雅俗共赏,让民众“喜欢学”。第二,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匹配的制度与氛围。在政府支持与社会配合下,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实施学分制与建设“学分制银行”,构建学分积累与互换的标准与机制,这既有利于当下的继续教育,也为学习型社会奠定制度基础。此外,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指导适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扩大学习活动参与面。通过学分制制度建设与学习氛围营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与成就感,让民众感到“值得学”。第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广大民众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不仅要让高校内部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资源整体化,而且要让高校与校外办学资源相互融通,从而使高校成为继续教育内外部资源整合、利用的平台与枢纽。此外,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走近民众,并与政府、社会一道,努力搭建学习平台,使之现代化、便利化,让民众“便于学”。既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校继续教育成功转型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促进其发展,其直接标志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旨归所在。

作者:丁晓东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张勇,赵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兼谈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

[2]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7.

[3]编者按.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4]张艳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趋势:跨界、融合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4(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