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校园安全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校园安全案例

校园安全案例范文1

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电脑、手机等载体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学生网民群体最多,占比为26.0%。[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构建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一般为大班教学,3、4个班同时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会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最基本的讲授法,未能针对各类别安全知识进行灵活变通,有些授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都在读课件和教材,讲解完知识点后,就开始播放视频或者随意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3]在讲授安全知识或播放案例视频时,大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听讲,也不会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时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专注于课堂内容的,他们可能在看自己的专业教材、玩游戏、看小说、聊天、睡觉等。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就导致一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无动于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完全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拓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直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滞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广西区内高校使用的安全教育课教材,该教材涵盖了大学生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重要内容,内容比较全面、系统。但是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教材其实是不太适用的。一方面《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每学期的课时较少而教材章节内容比较多,这就导致每个学期需要讲1到2个专题,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无法深入讲解。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安全事故又不断发生,而一本教材的更新改版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教材很难涵盖最新发生的安全事故。例如,当前部分高校非常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和校园贷问题。而对于这种新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防范措施等,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公安、银行等专业部门均未形成共识。学校虽然会通过主题教育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他们提高警惕,但通常没能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分析防范这些安全事故的具体措施。因此,虽然不断在强调,但是仍然不断有学生陷入此类案件中。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不分年级、不分专业,没有根据学生的安全知识储备和安全知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安全教育内容。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在家里,父母细心呵护,在学校,老师关怀备至,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风吹雨打。他们一方面缺乏生活自理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知,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独立面对个人学习,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往往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觉。据统计,大多数校园案件的发生是由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所致。[5]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危险并非时时刻刻都有,也并非每个人都会亲身经历。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安全问题只是小问题,不需要专门开设一门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学习,自己完全有能力应对。也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安全事故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所以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像在听故事一样。此外,当代部分大学生的功利心是比较强的,参加一些活动并不是以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加分为目的。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重心也是在有考试成绩且能影响到自身评奖评优的科目。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课堂都不活跃,学生通常都是默默坐在那里看自己的专业课教材或课外读物、睡觉、玩手机等。

三、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笔者拟从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增强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一)创新教学方法

要真正使安全教育入心入脑,教师在授课时就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安全知识和技能,还应结合案例分析、现场说法、模拟演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升。首先,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要改变大班教学上课模式,充分利用每学期比较少的课时向同学们输入安全教育知识。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授安全教育知识,还应该利用其它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发挥中心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情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通过自身的表演和体验,更加直接的感受到安全问题出现时,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例如如何有效规避诈骗、盗窃;如何在发生火灾时逃生自救;如何迅速处理一些意外伤害等。教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不应该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5]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如今,大学生主要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途径进行交流与获取信息,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推送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读者所在的高校建立了三级微信群。一级群成员为分管安稳工作校领导、党办副主任、辖区派出所领导及民警、保卫处、学工处、宣传部、国交处、研究生学院、团委等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各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或主持工作的负责人;二级群成员为各二级学院分管安稳工作的副书记、学生科长、辅导员、各班主任;三级群成员为各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宣传委员、各宿舍长。自从建立微信群后,学校相关部门除了推送大学生安全教育防范知识外,还及时推送涉及大学生安全的最新案例,尤其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案例,同学们在微信群里反映热烈,对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就一些安全问题、安全案例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对安全教育知识和案例进行评论和反馈,主动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安全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

(二)更新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势必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意引用新时期发生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典型安全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安全事例,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前瞻性。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上,如果只是讲解内容,或者播放一些安全教育视频,课堂比较缺乏活力。但一旦任课教师讲到一些和同学们息息相关或者就是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安全案例时,课堂氛围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效果。例如,当任课教师讲到在宿舍检查时,发现一些同学存在使用违规电器的现象,并把检查的图片通过PPT呈现出来,立即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师要注意收集发生在同学们生活中的真实安全案例,这样的课堂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丰富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具时代气息,从面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互联网时代,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系中,一般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有些学校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校园安全教育,也有些学校进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讲座,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传输。但这种知识传输往往是单向的,讲授者可能并不了解学生真正的知识需求。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高校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宣传安全教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等相关特点,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安全素养以及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其实真正要把安全教育做到入脑入心,还是需要增强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仍然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该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建议,希望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2]刘德群.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变革与创新[J].滁州学院学报,2018(4):73-74.

[3]王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化”问题省思[J].高教学刊,2017(11):93-94.

[4]邵超,张黎萌.大学生安全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8.15.

校园安全案例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探索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不受伤害。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需求。为了保障人类最基本需求不受到危害,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大家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为了保障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技能,专门组织他们进行安全法规、安全规章及纪律、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活动[1]。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是指高校采取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

一、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的紧迫性及其意义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际上,各国之间多元利益博弈更加残酷,政治需求导致经济摩擦频繁;随着法制健全,国际企业运行成本逐步增大;西方敌对势力从未中断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颠覆破坏活动。国内面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如贫富悬殊、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问题。特别是国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经济建设上,社会上涉及的犯罪手段已慢慢地渗入大学校园。高校后勤社会化遗留问题凸显,校园面积扩大、校园专职安全队伍外包现象普遍,校园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加上安全教育不足和校内外治安环境变化,学生暴露出安全意识不强、自救与他救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高校又存在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形式老套单一,内容不充实,资金、学时不足等诸多问题。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影响,一些负面信息对安全意识本来就不强的大学生思想造成很大冲击,网上的不良信息和游戏不经意地改变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导致大学生自杀、网上赌博、网贷等一些不良习气和严重后果。联合问卷网2017年10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14名受访者中,承认自己或周围人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经历的受访者高达70.5%.其中,认为被骗是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占68.4%,认为大学生应保护好自己隐私的占49.1%[2]。《环球时报》从有关部门获悉,同一境外情报机构近年来以金钱数十次诱使涉世未深的大陆大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3]。而高校一直在开展安全教育,问题却屡屡发生。可见,传统安全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需求。在此情况下,高校应根据自身职责和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这有利于大学生对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防范,使自己健康成长;有利于大学生的家庭安全映射教育,促进社会安全;能够有效预防违法犯罪发生,推动平安校园构建;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形式及其局限性

(一)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的形式

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形式往往是大班制或小班制课堂教育,就是一个班或一个院系的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聚集在一个教室或礼堂里,由公安、司法、专家学者或负责安全工作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课堂安全教育。有的学校会在特定时间通过互联网手段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或在新老生报到时发放安全宣传单和温馨提示。

(二)传统安全教育形式的局限性

1.实践性、时效性不强,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培训时,通常采用课堂式教学模式,专家或培训骨干照本宣科,师生互动少,加上安全教育内容相对落后,缺乏时效性。这种强灌式授课和呆板的培训方法,常导致学生的消极应对。老师授课时,学生玩手机,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应付检查现象严重。信息时代的传播渠道、载体非常丰富,而学校安全教育地点、空间、时间、课件、方法都比较单一,缺乏学生自我讲述、互动体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育形式。从目前高校安全教育情况来看,高校都进行了教育,但同样的问题、事故、隐患依然反复存在,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在安全教育中存在重培轻训或培而不训、缺失案例或警示教育、教育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加上传统讲座、发传单、照本宣科,使教育仅停留在理论上,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

2.受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影响,受教育人员不足

在传统安全教育中,受空间影响,教室容纳学生数量受到极大限制,加上专业课程多,学校不可能花更多时间用于专业课之外的教育。在专业课之外,还有体育、社会实践、文艺等很多课程,安全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这种情况下,一些单位对安全教育采用应付方式,往往只在每个系或每个班抽部分甚至个别人参加教育,导致受教育人员及比例严重不足,安全教育演变为形式教育,严重影响教育效果。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迅速,学生人数增长迅猛,而高校安全教育授课人员数量有限、时间有限,有的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内容都懂,不想学,而校方又没有强硬的学习要求和处罚机制,也造成部分学生把参加安全教育课当成一种逃课福利。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大学生受安全教育的时间和人员大打折扣。

3.受时间的影响,受教育内容严重不足

在传统安全教育中,因时间限制,学生受教育内容会大打折扣,甚至严重不足。安全教育内容主要是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在种类上,它包括生活安全、财产安全、心理生理安全,还包括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教育教学安全等多个方面。其中仅涉及大学生生活安全中的意外伤害又包括煤气中毒、中暑、烧烫伤、动物致伤、打架斗殴、绑架、防性侵等多个表现形式。在内容上,每个种类又包括多种具体领域,例如:国家安全又包括国民安全、国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资源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由于受教育时间影响,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靠向学生通过设置课堂时间完成。有时受舆情影响,高校还得抽出时间进行专项教育,进而影响安全教育整体部署。

三、拓宽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形式

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受形式、空间、时间等因素影响,导致学生教育效果不明显。在无法剔除上述因素影响下,高校除保留传统课堂教育形式外,还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充分利用学生课内外时间,拓展教育思路,拓宽教育形式,加深教育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教育效果。

(一)拓宽安全教育的平台

高校安全教育除课堂教育外,还应拓宽学生安全教育平台。学校可通过安全微课平台、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保卫处公众号、各学院网络媒体以及学生自治组织平台开展安全活动,宣传安全知识;可通过扫二维码参与有奖问答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通过安全微课平台、校园网对涉及安全问题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可通过学校电视台、保卫处公众号等平台将一些在高校从事危害学生安全的嫌疑人、不法组织或手段进行曝光,提高大家认知能力;可通过广播站、学院、网络媒体以及学生自治组织平台对近期发生涉及学生安全的违法案例及时进行播报,提高大家防范能力;还可通过网络教育直播、微电影等形式,宣传防范方法。针对理工科学生专业难度大,心理压力大、独生子女心理脆弱、专业不对口、扩招导致就业难度大等问题,高校应开通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疏导室,聘请学术造诣高、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心理专家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教育,从社会正常认知角度纠正学生认知偏差,激发他们积极健康的情绪反应,缓解思想压力。当然,安全教育平台不仅仅只有这些,随着大数据广泛应用,大学安全教育平台会越来越多,只要高校充分利用,必将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开展专题教育大学生安全问题会

随着时间、季节以及纪念日、周年等敏感时段出现周期性变化,高校应根据这些周期性变化或媒体的过度报道反应及时调整安全教育内容,适时开展专题教育。例如:学校可以设立“安全文化艺术节”,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特点和时间,通过防电信诈骗、消防安全、防传销、防盗抢、防非法集资、防交通事故等专题对学生适时教育。可以结合学校实际,以119宣传日、宪法宣传日、国家安全日等特殊日子为契机,组织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形成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可以结合3.14、5.4、6.4、10.1等时段,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了解西方势力利用敏感时期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以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可以结合西方的平安夜、圣诞节等“洋”节日对中国经济、文化特别是公共安全的影响,宣传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每年新生入学前或寒暑假,高校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对积极参与答题者给与奖励,对不参与答题或成绩不过关者,采取暂缓报到或在评优方面采取一票否决予以惩罚。可结合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通过网络报平安、扫二维码识别入校、开通网络课程等手段开展卫生安全教育。

(三)对大学生家庭的安全意识映射影响教育

每逢寒暑假或重大法定节假日,学校可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QQ、微信以及各种交流群,针对大学生假期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对其家庭进行教育督促。对一些思想波动较大的学生,应及时关注其动态,积极与学生家庭进行交流、进行安全警报警示,让学生家庭利用聚会时间对学生进行交流减压。还可以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安全专题讲座、汇报课、座谈会等形式,对家长的安全意识进行教育,主要为家长对孩子安全教育的缺失进行补充教育,充实家长法规知识,提高安全认识。另外,根据社会上发生的涉及学生家庭安全案例,向家长宣讲相关法规,对涉及生命安全、网络诈骗、校园贷、涉密等方面问题,除提醒家长不仅自身须遵守法规外,还要督促孩子注意安全,保护自己,切实解决家庭造成的安全习惯隐患。

(四)拓宽教育形式,加强演练,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解决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需要长期的、不间断的、适时的教育,有?须让学生体会到安全问题对自身和他人造成的伤害。学校可以在学术中心、饮食场所、医院、宿舍、教学楼、活动中心等显著位置或官网播放卡通安全教育画面,宣传安全常识,让学生头脑中时时存在安全意识。可以依托消防、公安建立安全教育基地,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诸如地震、火灾、车祸等安全问题,增强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高校安全部门可与公安、国安、司法等行政机关合作,搞好联动,针对案发节点,探索安全教育的适时性和时效性。还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战演练、有奖抢答比赛、安全知识辩论赛等教育形式,巩固和深化大学生应急知识教育成果,检验高校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升学生自救、互救和应急避险技能,强化学校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挥调度、应急管理以及协同作战能力,为学生安全提供保障支撑。另外,高校应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与学生安全相关的真实案例,及时分析本校学生安全现状,查找隐患,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事故苗头。但光从校方主观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生被动接受安全知识是不够的,学校应营造一种学生必须主动学习安全知识的氛围,可以组织专家学者以及保卫部、学工部等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结合学生真实案例,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教科书、资料、手册,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以学分形式纳入大学生所学课程,切实起到教育效果。

(五)加强和拓展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形式和监督考核机制

在安全教育中,除给学生采取“强灌式”课堂教育或平台教育外,应加强和拓展大学生的自我安全教育。第一,从大学生安全志愿者协会和学生纠察队等队伍中培训安全宣传骨干,充当义务安全宣传员,协助开展线上线下安全宣传活动,参与学校安全秩序治理,对表现突出者,学校应在评优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第二,可通过安全义务宣传员采取互换角色、谈心交心、充当“地下宣传员”等手段与其他大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交流,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第三,可组织安全宣传骨干充当“监督员”身份,将有安全问题苗头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上报,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情况、采取措施,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安全知识竞赛、参加校园安全体验、参与校园安全管理。比如:可以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组织志愿者参与学校安全专职队伍的消防演练、校门管理、夜间巡逻、上下课高峰期间人流疏导以及综合性管理,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校园安全组织、管理体系、机制,尊重并服从学校安全管理,充分体现自我安全教育效果。学校还应根据学生最易出现问题的时间节点,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应急演练,提高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安全教育实践机会。另外,效果评估是目前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时最易忽视的问题。安全教育结束后,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结果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无从考究,久而久之,大家就会认为安全教育课是走过场,是一种形式,上课不参加。参加了也不认真听讲,从某种角度滋生了不尊重安全教育课堂的歪风邪气。此外,在课堂上还可能存在教育方法枯燥、内容缺少针对性、课件PPT制作粗糙等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果学校不及时进行评估,那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肯定不会明显。学校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与学生访谈交流、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安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调整教学方案和形式,让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国清.大学生安全教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品芝,实习生毛鑫.大学生受骗68.4%受访者归因于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力[N].中国青年报,2017-10-12(2).

校园安全案例范文3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和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使高校的国家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要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

(2)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网络在带给人们学习、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黄毒赌、教唆犯罪、反动言论等也通过网络进入大学校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一个不得不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管理,更加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教育。现今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弱,遇到发生火灾时,不知道如何使用消防器材,不知道如何报警,不知道如何自救,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丧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在一片混乱中,小火酿成大灾。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的消防知识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4)防盗窃教育。通过对学校安全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学生所拥有的在校学习、生活物品价值也越来越高,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不仅学生遭受物质损失,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找出失窃的共同原因和防范措施,加强大学生防范意识教育,从而减少盗窃案件的发生。

(5)反传销、防诈骗安全教育。近几年,传销、诈骗“黑手”频频伸向在校大学生,由于在校学生涉世未深,思想比较单纯,识别能力较弱,对社会经验掌握充满渴望与期待,而传销组织通过大肆鼓吹“锻炼人”、“轻易赚大钱”的宣传,迎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通过严密的组织控制,将大学生拉入到传销队伍不能自拔,最终沦为非法传销组织的敛财工具。因此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传销诈骗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传销的危害、防范传销的基本知识及打击传销的政策与法律法规。

(6)心理安全教育。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激烈的竞争机制也引入到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而引发的校园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必须及时加以积极疏导,才能舒缓学生心理压力。通过大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的分析发现,不良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引导而发生的。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优势,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

现如今各高校的安全教育多属于抓重点的安全教育,而要做到全面普及安全教育,只有通过把安全教育入课堂,做好完备的教学计划,系统的讲解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识。

(1)完善整个课程的统筹规划。从课程计划、备课、课程讲授、考勤、课程实践、考核、给予学分、总结等环节入手,进一步借鉴学校比较完善的其它必选课的做法,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常设性的、确实对学生有用的课程。首先,将课程纳入学校的统一安排,使课程能在开学前就进入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明确上课时间、考核时间,课程实践时间等细节,这样可以省去诸多协调环节,也能使授课教师更加从容。其次,鼓励授课教师提升自身层次。要求授课老师参与学校的岗前培训。

(2)将课程分解并落实到个人,挑选多年高校保卫工作经验和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讲授。大学生安全课程应选择一本权威性的《大学生安全知识》为蓝本,将内容分解为教育动员及课程绪论、高校治安形势与大学生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维护、防止网络侵害及社会实践安全、防火安全与交通安全、大学生预防违法犯罪、心理安全及维护国家安全等几个方面。

(3)精心制作课件,抓住当代大学生学习、求知的特点,多方收集资料,充分应用近年来发生的与大学生有关的安全案例,以案例现身说法,让课程变得有趣以外,还能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讲授内容的不同,制作不同特色的课件,在课件中充分发挥PPT的动画、视频功能,使课件能吸引学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增强师生互动性。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利用提问、留思考题、课堂趣味测试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以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校园安全案例范文4

摘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不仅有显性的内容还包括隐性的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案例教学,依靠多媒体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此文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对该课程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构建;教学实施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使得大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达到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同步提高以及帮助学生提高防范能力的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作为国家教委颁布的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指导全国高校安全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进行开展,《规定》中明确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加强防火、防盗、防电等高校易发安全隐患问题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注重防特;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作为安全教育理论的直接体现之一,对于大学生安全意识树立,增强应对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含义,不同的学者认识侧重点不同。陈明乐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时间比较晚,对于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研究资料相应显得比较欠缺。所以,需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科学论证,真正实现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层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协调统一。对于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如何认知并解决?主要是将学校日常安全行为规范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不断地解决问题并加以构建科学评估体系,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体系。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原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秋季开始,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规定,在学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实际的安全教育,并且将此门课程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期。课程设置安排主要是集中在寒暑假放假前一周以及放假后第一周进行。学时安排,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共计36学时,学时安排分散在各个学期完成,修满该课,可以获得1个学分。师资力量方面,主要是学校保卫处、学工处联合承办,由保卫处专业教师以及经过培训的高校辅导员老师兼职。课程设置当中规定了课程的考核主要是以考查的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2.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主要使用的教材是由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莫锦荣主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结合其他高校的安全教育读本。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依靠教材以及相关现实案例开展,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心理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财务、交通安全等,对于防灾避险能力以及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针对消防安全以及防灾避险等内容,开展消防宣传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模拟疏散演练,在模拟实践练习中,学生们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实践教育内容比较欠缺,因此,进一步地完善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也是当前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显性课程。在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课程模块划分为四部分,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个部分:安全知识教育。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国家安全、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网络社交安全。对于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安全问题的能力。第二个部分:安全技能培训。从理论讲解到实践训练,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主要技能培训包括:自救、互救以及提升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能力。第三个部分:心理安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健康人格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挫折教育以及针对人际关系交往开展的教育等。编排此章节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四个部分:安全行为教育。主要是对国家安全法规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识进行学生规范教育。学习的版块内容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教育”,主要是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或者应对突发性事故。(2)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2]所融入的内容主要是校园文化或者社会教育文化,范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形式或者内容:学校环境、学校保卫、学校规章制度、师生安全意识以及学校的建筑以及活动场所、设施等。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1.根据显性和隐性的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不断提高安全意识为目的。而最希望取得的效果是“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努力学习安全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从安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教学内容的编排也应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并且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并且采取相应的形式来开展。

2.改变教学方法

(1)实践性教学法。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才是最终学习的目的。将所学到的安全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开设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依靠安全知识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时候,有条件的可以联合当地消防部门,进行消防知识讲座以及开展演练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具体地了解消防知识。只有亲自参与,才会更加明确自己面对火灾的时候,如何正确自救和逃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学习也是较为直观的感受,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者类似环境下的典型案例进行知识讲解,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授课,让学生从案例中去分析、评价以及总结。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加深同学们对于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学会如何积极规避类似问题的发生,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3)多媒体引导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当代重要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播放相关案例视频、展示图片以及制作漫画的形式,将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转变为直观的感受,更加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囿于条件限制不能够实际操作的,可以通过视频收看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可以更好地达到学习安全技能的目的。

3.开展课程实操训练

(1)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容易发生在大学校园或者大学生容易受到侵害的安全隐患主要有盗窃、诈骗、抢劫、火灾、触电以及自然灾害等。加强防范以上安全问题,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认识到上述隐患发生的状态或者多发情境,提高自身防范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2)学生自律能力训练。在学生自律方面,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觉。通过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加强分辨是非、辨别安全隐患的能力,使得学生自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遵纪守法、预防犯罪,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我保护能力。(3)应急能力训练。应急能力训练主要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模拟演练,训练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心理应急反应能力,强化消防演练以及应急疏散能力演练,提高学生对安全隐患的发现能力、对自然灾害以及火灾避险能力。

四、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估方法进行效果检查。经常性使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以及针对结果的评估、过程评估,综合性评估和单项评估等。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需要结合以上几种评估方法,对于特定环节单独采用某类方法。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估,可以注重定性评估,主要操作方法是通过调查学生的上课体验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分析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所取得的成绩或者改变,所讲授的内容是否符合实际,能否真正达到大学生安全能力提升的需求。对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评估,主要是加强过程评估,从管理的计划、实施以及检查和总结各个阶段都进行评估,对每个环节的价值是否达到预期做出科学判断。

五、结论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评估效果,在开展过程中对于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和解决,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改善和提高。另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会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作者:张淑佳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高校组)“高校艺术类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预防与应对研究”(编号:20161B044),项目类别:B类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及对策

【摘要】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很容易受到响应的影响,因此带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建平安校园,已成为目前各大高校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对策

引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校园也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乐园。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充斥着各种矛盾,大学校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比如打架斗殴、赌博、诈骗、翻爬寝室大门、寝室火灾等等,这已经严重威胁和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近年来高校刑事案件也频发,也让我们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逐步成为高校管理的首要工作。

一、安全教育的内容

1.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从入校伊始,就应该给学生灌输安全常识教育,可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教育;其次,由学校保卫处老师或者邀请资深专家为学生开展有关校园治安和消防知识等方面的讲座;然后,每周抽一天晚自习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并联合保卫处开展有实际意义的安全教育警示活动,比如防盗窃、消防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

2.网络安全教育。21世纪信息化高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这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男生变成了宅男,女生变成了干物女,这无一不跟网络的发展相关。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境优越家人宠爱,性格外向、单纯,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近年由于大学生网贷造成的学生自杀、辍学、堕落的事件层出不穷,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在平时将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防患于未然。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大家一起学习如何识别网络诱惑陷阱,和在受到诈骗后如何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3.交通安全教育。大学的课程安排比较轻松,很多学生经常会离开学校享受几日小长假,这个时候出行的交通安全就必须要引起重视。据了解,高校大部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都很薄弱,鉴于此,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交警大队的同志到校给学生开展交通法规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如何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可以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周宣传交通法规,在校内人流量大的地方以海报的形式展出。通过这个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4.心理安全教育。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因心理健康厌学、休学、退学现象时有发生,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之前的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和最近四川师范大学的杀人事件等,这些事件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安全教育机制。首先,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教育制度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辅导员加强思想教育,制定学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针对特殊时期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制定一套成熟、健全的学生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是很有必要的,事前、事中、事后应该怎样做要有明确的规定。最后,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反馈机制。一般法定节假日特殊时期,节前高校会做好学生的离校登记情况,掌握学生假期的去向。另外,学生假期返校情况统计也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返校情况。

2.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的特征与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面临诸多的安全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缺位,高校安全意识教育失衡,家庭子女安全教育欠妥,还有大学生自我安全教育意识淡薄。怎样来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呢?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配合,齐抓共管,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

3.强化安全管理,构建精细化安全管理模式。(1)建立校园安全信息反馈机制,每次节假日做好学生的安全离校和返校的记录,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伟学生搭建安全信息反馈平台;加强保安人员的巡查,建立并完善贴吧、微博、微信的“平安城科”信息,有针对性的做好安全教育工作。(2)加强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赢经常深入学生寝室,及时发现并消除学生寝室的安全隐患。(3)加强对特殊关注学生的排查与引导。每天找一个学生进行谈心谈话,摸查学生中存在有心理问题、学习障碍及行为异常的安全隐患,建立重点关注学生档案,有针对性的对其做好疏导工作。召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努力让有问题的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必要时让学生接受学校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总之,抓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安全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这是新时期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作者:哈欢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艳婷.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重要性与有效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

第三篇:大学生安全教育思考

摘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单是高校保卫部门的职责,还关乎着学校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是与家庭教育、社会培育不可脱节的系统性工程,意义重大、不可忽视。应立足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现状,梳理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三个冲突点和三个需要发挥的角色内涵,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教育;冲突点;角色

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关乎着个人全面成长和素质提升,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着个人健康平安和家庭完整。在学生整个人生安全教育规划中,大学安全教育应当是最具有紧迫性、实践应用性最为突出的一部分。当下,在大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已成为共识,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将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分”,各种安全教育平台也纷纷搭建,推动了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与现状

1.安全教育工作者主要以临时的非专业教师为主

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是临时工作形式,几乎没有专职教师。这些工作者的主要来源是安全保卫系统工作人员、学工系统辅导员、各类专业领域的工作人员(如消防队员、公安交管民警、公安民警等)。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以临时教师或临时宣传员的身份在参与安全教育,所以往往都是选择基本常识内容和案例,以讲座或宣传活动的形式参与安全教育,很难讲授完整的知识体系,参与深度和持续程度较低。更主要的是,这些参与教育的人员虽然具备宣传经验,但基本都比较缺乏教育经验。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教育没有被真正纳入到教育体系,没有组建教学团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而只是在做“安全宣传”。

2.安全知识呈现一种散落的状态,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目前,大学安全知识内容与小学及初高中等未成年人的教育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教育形式上略有变化,主要还是以基本常识或安全经验介绍为主。常识性的内容过于浅显,经验性的内容又存在很多弊端,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应当是按照不同知识层级分类的,且是完整的、渐进的、正确的、符合教育大纲推进层次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些知识以各种形态散落在网络和一些相关书籍中,系统性、验证性和准确性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效果受到教师经验的限制而表现得参差不齐。教育部门应当组织力量编写安全教育规划和安全知识体系,完善安全知识、安全教材、安全专业规划,避免目前这种零打碎敲式的安全教育模式。

3.安全公共基础课程偏重防范安全教育,缺乏实现提供安全的教育内容

在目前的大学安全教育内容中,主要内容局限在消防、交通、治安、网络、信息、人身、财物、自然灾害、社会实践、急救常识等,这些内容基本属于个人安全范畴,而且偏重于安全防范,并且这些内容应当是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系统掌握的内容。大学安全教育比较缺乏社会安全、时效性安全、向社会提供安全和综合解决安全问题的教育内容,而这些才应该是大学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出现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现在大部分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已不再适合大学年龄段的学生;二是大学安全教育总在以非专业形式进行低层次的常识性宣传教育,而没有发展成为正规的学科教育。这种重复进行的、低层次的安全教育,导致逐渐成熟的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非专业教师、非专业教材、非专业教育形式、非专业教具教辅不可能满足学习需求,使得“安全教育进课堂”流于形式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冲突点控制和角色内涵

在开展和组织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的组织力量和实施力量应注重对实际冲突点的剖析和把握,使得教育的内容、方法、理念更加接地气、触真情、解根本,使得教育效果更加有保障和不断提升。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中,更应该突出发挥好“探索者、助航者、开拓者”三类角色,使得安全教育更具有新意、创意,更加具象化地约束教育力量、规范教育主体、细化教育目标。

1.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是安全教育关注的常规化问题

由于沟通障碍、性格差异、竞争关系、情感误会、价值观念等产生的同学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不认同、不合作的紧张关系和状态,不仅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状态,而且还十分容易产生因小变大、因误会上升纠纷、因个体矛盾上升集体冲突等情况。因此,开展专题宣传,早期干预、及时排查、针对性化解,这不仅关系着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问题,而且还具有降低隐患、排除摩擦、改善环境的意义。人际关系冲突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不仅是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范畴,而且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的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案例传导,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前置效果和防范价值。

2.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冲突是大学生安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这里的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价值观念、目标方向、资源分配、考核标准等多重原因造成的差异性、误会性、不平等性等,使得师生的角色产生了很强的对抗性和难以协调性。师生冲突现象在客观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很多地方和人群并没有将师生冲突上升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度和领域,视其为“非主流”“非主体”等,带有很强的偏见性,没有真正从长远角度、大学生成才的高度、和谐校园建设深度来考虑和处理这一问题。一方面,教师群体可以通过开展广泛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案例分析,来获得更多的学生群体的理解和共鸣,减少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师生主题安全教育活动,减少学生群体对教师的不理解、不体谅、不关心的现象,避免师生关系存在“貌合神离”的问题,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价值。

3.现实冲突是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适应表现

安全观念与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素质内容的重要范畴,如自我保护意识、财产保护意识、突发事件保护能力等,如果处理不好、掌握不好、应对不及时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导致他们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法制观念不强等。常规的正面教育、课堂传授、灌输式教育等很难引起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和兴趣。很多高校把安全教育任务单纯看作是学校保卫部门的业务和任务,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和从协调的高度来对待。受保卫部门的资源、工作力量、统筹能力等限制,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需求与安全教育的实施强度产生了很大的差距和现实冲突,难以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安全素质教育模式。

4.扮演好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者角色

安全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需要根据高校特点与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安全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开放式的、综合式的教育理念,结合教育对象,开设好安全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设计好安全教育实践的有效环节,编辑好特定的安全教育教材,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要立足课堂教学和安全实践两个环节,突出教育效果和价值引导,积极探索适合本区域、本单位的安全教育模式。安全教育模式需要突出系统化的理论教学体系,以第一课堂专业教学传授安全知识,通过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实践环节来保障和巩固教育效果;以第二课堂安全实践来体悟理念和精神,通过学分、制度、考核来固化和完善好安全教育模式。

5.发挥好安全教育对象的助航者角色

大学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和对象,也是体现安全教育价值服务的落脚点。教师应发挥好安全教育对象的助航者角色,需要理解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和认知规律,不仅突出教育引导、自我教育启发、集体教育组织,而且做好对重大安全案例和事件的解读和宣传,让安全教育理念深入大学生心中,让安全教育原则融入大学生脑中,让安全教育目标体现在大学生言行举止上。

6.成为学生安全教育资源的开拓者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安全保卫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来确定和规划,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略有变化和调整。但是服务学校安全稳定大局的目标不会变、服务大学生健康成才成长的目标不会变,而这些目标的落实和实现需要各类安全教育资源来保障。例如:政治安全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国家安全部、公安机关、网络监管等部门的积极作用,让大学生对于国土安全、主权安全、国防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了解;校园安全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好高校内部各单位、实验室、生产部门、保卫部门等力量,让学生对校园安全受到外界渗透、治安形势复杂、潜在风险防控等靠前了解、提前预警、个体防范;消防安全教育资源:需要发挥好消防部队官兵的实地演练作用、消防工具使用示范、火灾现场镜头回放等方式,弥补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空白;校外人身安全教育资源:需要挖掘典型案件、案例的警示作用和教育价值,让学生真正产生警惕心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防范意识。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必修学分制与入学新生教育板块

通过教学改革与学分设置,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设计为全校必修课程,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媒体、文化等,围绕安全教育主题,分层次讲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量化考核和要求,切实从根本上强化安全教育的资源配置、学时保障、研究效果、教育价值。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计成为大学生入学新生教育的重要板块和内容,通过每年入学迎新的时机,突出对新入学的本科生、研究生系统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力求靠前教育、靠前保障,以专题化、集中化、警示化的方式组织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教育测试与安全教育实践,编辑和编写安全教育教材和案例,充分发挥新生教育阶段的前瞻效果。

2.统筹引导式安全教育、开放式安全教育、演练式安全教育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刻的事件、警示性的结果引导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培养与能力建设,避免单纯的说教、填鸭式的教育以及空洞的指引。突出对观念的引导、启发,对结果的教育与借鉴。充分利用和挖掘好校内、校外两套资源和平台,以开放式的教育来巩固和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和价值。变传统的“闭门教育”为“开门教育”,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基层、走向一线,在校园大讲堂、社会大熔炉、民众大舞台接受启发与教育,从思路、价值观上来改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把常规的安全演练固定下来成为制度、成为主题教育。规定每年演练的主题、内容、方式、时间,统筹配套好教师、资金、场地、设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演练工作和实践。通过场地的模拟、场景的设置来教育大学生认识危险、避免危险、控制危险,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逃生知识、自我保护技能。

3.化冲突为和谐、化矛盾为体谅、化误会为共识,理性处理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的各种关系

面对“三种关系”产生的冲突与矛盾,需要教育管理者着眼于“化”,用力于“解”。虽然大多数的冲突是良性冲突,但是若长时间不干预、不处理,有可能发生转化和恶化。这就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避免冲突的“转化升级”,发挥冲突可能产生的正向功能,突出对冲突的管理和研究,以此唤醒和启发冲突双方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化解冲突,来促进人际关系的调整、组织管理的变化、积极力量的积蓄,促进师生双方的互相理解与信任,宿舍同学之间的互相谅解与支持。通过冲突管理与研究,不断重塑各类关系、重建教育价值,突出安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打破原有的表面牵强平衡,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统筹多方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工作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增强其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

作者:窦书霞 单位:北京大学保卫部

参考文献:

校园安全案例范文5

1民族地区高校安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从内涵上来讲主要包括“大安全”教育和常识性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文化结构以及特殊的学生构成都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把对大学生进行“大安全”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开展.伴随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在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伴随着多元文化冲突、商业欺诈等巨大的隐患.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的当下,我国周边局势日益复杂,不断有外部势力企图扰乱和消解我国的崛起态势,网络媒介自然会成为一些势力虚假信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渠道.作为民族地区高校,要基于社会环境、学生来源等的特殊性和我国大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的教育模式,对一些信息和谣言缺乏判断力,容易误听误信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所散布的虚假信息和煽动性谣言.这些都是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大“大安全”教育的工作重点.常识性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身体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身体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理安全以及行为安全教育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因学生来源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与内地学生均存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导致的安全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突出.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等的特殊性,在生理安全、行为安全等都急需加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加之民族地区高校本身就存在着招生来源狭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等诸多特殊因素,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因其语言、专业以及基础知识等原因造成的差异,更加大了其日常人际关系、学习生活、未来就业的难度,往往造成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解决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当前国际局势发展十分复杂,而我国周边地区也十分混乱.因领土、宗教、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冲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和途径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制造混乱、散布谣言、破坏民族团结.正因如此,在边疆地区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作为知识层次和自身素质的较高的青年群体是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未来.而且民族地区大学生作为公众群体,他们在高校的“大安全”教育从客观上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具有最直观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会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走上社会不断的发酵,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个体层面,常识性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制度的调整、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的安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安全事件也表明我国高校安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状态.预防和缓解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的安全与稳定造成的冲击,最主要的途径应该是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使校园管理更加系统和条理,一方面防止了各种不良因素对学校安全稳定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使学校更加和谐稳定,净化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结合当前在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以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对社会安全、身心安全有一个全面而真实的认识,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这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第一,“大安全”教育开展的不够深入.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崛起的情况之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尤其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和一些虚假信息所左右.而目前我国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教育上都进行的不够充分、不够全面.在教育形式上仅仅拘泥于国际形势讲座、时事政治课甚至只是在一些特定敏感时期、事件等发生之后进行开会、讲座等.这些常规举措在目前网络信息、娱乐生活空前发达的阶段显得滞后和空洞.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范围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一些虚假信息、登录到一些具有民族极端主义、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站,高校管理人员根本不可能做到有效的管理.同时,由于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大安全”教育中未能充分有效的进行.第二,安全教育的方式传统,内容单一.民族地区高校由于资金、规模、周围经济环境等因素,致使高校在安全教育上仍旧采取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过安全讲座、常规的安全检查、开会下达通知或者布告宣传等手段,内容上也是以防火、交通安全为主.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时在以开会或讲座形式加强安全教育.这些常规的安全教育方式无论内容还有教育方式都显得空洞、单一,且僵硬的安全教育模式,很多的教育内容大都千篇一律,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面对学校的安全检查和讲座也是疲于应付,不能有效深入学生内心,同时,过于频繁的检查、会议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但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安全教育平台建设缺位,跟不上时展.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学校—二级学院—学工办—辅导员—班级干部—学生”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模式上,没有利用先进的网络交流工具组建系统化、扁平化的安全教育平台,致使大量的安全教育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在安全信息和安全教育上存在费时、费力、拖沓等不利因素.在智能手机、网络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逐级、多层次管理不仅无法做到及时有效,反而使上下级脱节、信息滞后、浪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虽然在一些部门和高校管理人员也与学生组建了QQ群进行沟通、管理、宣传安全教育,但是也仅仅只是部分人员和一些小团体.无论是影响范围、参与人员数量都十分有限,在缺乏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和实用的安全教育平台情况下,只能通过逐级管理模式,很难及时、准确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第四,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落实和实施存在问题.说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大部分高校都有着较为完备规章和制度.民族地区高校所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制度和具体措施上均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里制度及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但是,部分院校的很多的制度措施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并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只能是在某些大学生发生安全事件或出现意外之后,才能在一段时期内被严格执行.诸如某些高校把禁止学生饮酒、禁止打架等做为加强学生管理与行为规范的重要处罚规定,同时也在开会和安全讲座中加强宣传.但是这些规定长久以来并未严格执行,导致学生对此并不重视,直到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才开始重视相关制度规定和具体措施的严格执行.应当说,高校在安全教育制度和相关惩处规定上都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久以来僵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和浮于表面管理方式都让完善的制度只停留在文本之上,未能有效的落实到实处,也没有使大学生真正牢记于心、深思于行.

3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第一,树立“大安全”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坚持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大安全”教育的长期性和重要性.与传统的报纸、手机平台等传统交流媒介相比,智能手机、网络工具具有容量广泛性、交流及时性、传播多样性、空前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网络交流工具各种消息、浏览各种网站、接收海量的信息.正是网络信息工具的独特能力造成了对舆论和信息监控、引导的难度.这就为某些势力或组织提供了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抹黑我国政府的机会.特别要注重民族地区的敏感性,使“大安全”教育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生群体由于涉世不深,对一些信息和一些文化意识方面的宣传都缺少足够成熟的理性判断,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左右.因此为了维护边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长期稳定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应当做到:一是加大、加强“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QQ、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工具扩展信息来源,严格控制某些虚假信息和带有挑唆民族矛盾的、破坏民族团结的网站和文化作品进入学生视野;二是积极利用网络阵地,宣传我国主流正能量信息.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做到从思维到物质上的与时俱进.对任何在网络散布不良虚假信息或是宣传民族极端主义的网站和文化作品都给予坚决有力的回击,必要时可以向公安机关请求帮助;三是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实时新闻、文化作品、网络谣传等,由学校组织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思想意识端正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成熟、理性的来分析和认识这些网络谣言、文化作品,从而可以快速有效的控制反动网站散布的抵制虚假信息对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四是通过法制宣传和时事讲座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通过宣传《国家安全法》让学生认识到制造和参与网络虚假信息、制造民族矛盾等所需承受的法律后果,并且通过时事讲座对一些势力和组织散布虚假消息、挑唆民族矛盾、制造社会动荡的手段和方式或列举实例向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和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大安全”的知识和阅历.第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传统安全教育拘泥于通过会议、讲座、书面通知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体安全”、“生理安全”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僵化、收效甚微,同时又费时费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常识性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过于陈旧的安全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难以让同学们乐于接受.以最近一段时期众多的女大学生“失联”为例,用以往开会和讲座的形式很难使学生提高警惕性.学生工作人员要对大量公布的“失联”案例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共性和特点,能够为学生讲解“失联”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中的容易造成“失联”的一些征兆和犯罪手段,并通过QQ群和公共微信平台及时.同时要结合其原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可以通过QQ、微信等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安全教育和有效管理.第三,利用现代化手段创建安全教育平台,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在传统的逐级、多层次学生管理模式中,大量的安全信息和教育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传达和表述,同时也无法做到一对一扁平化管理和安全教育.而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网络通讯手段,组建高效的安全教育平台不仅可以第一时间将安全教育的信息所包含的图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上传共享,还可以做到一对一的扁平化监控管理.在微信平台上高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查看学生动态、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学生个体,甚至可以通过微信的定位功能查看学生大概的所处位置.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在以往的传统安全教育模式中,由于管理模式和语言、所处环境等因素,领导管理层很难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变化、日常生活和接触人群,只能通过管理人员进行一些大致上的了解,但是通过微信等公共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微信的图片、文字以及朋友圈等,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接触人群,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一些特殊学生进行一对一式有效的安全教育.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大安全”教育、新的安全教育内容与公共安全教育平台进行深度整合,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第四,加强安全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度,保障民族地区高校学大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性.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不应仅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更要在工作中落到实处.在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尽管反复强调“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身体安全”、“生理安全”的重要性,也健全了较为完善惩处制度和安全规定.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制度和措施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未能得到严格的贯彻落实.尽管现有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但是如果能够严格按照制度和规定来执行,就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学生对安全教育牢记于心、深思于行,同时也可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事实上,高校管理人员往往都是在发生了学生重大安全事件、产生了严重后果之后才开始按照制度和规定去执行,而且可能这种严格执行也仅仅维持一段时间,不能长久坚持.只有将责任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以制度来管理人员、以制度来监督人员、以制度来约束管理人员,才能使管理人员长期坚持严格的落实相关惩处制度和安全规定,避免各类重大安全事件再次发生.

作者:王曙光 单位:赤峰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一、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中对生命漠视、伤害他人生命的事件频发,比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以及近期发生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杀人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大学生是人生中人格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对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欠缺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形式的起点,父母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影响颇深。大学生现在普遍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长大的,从小娇生惯养,生存能力较差。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思想波动大,易冲动,当今社会的高压生活让部分大学生难以承受,普遍缺乏抗高压的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数家长本身就缺乏生命安全教育意识或者意识淡漠,何谈给孩子灌输生命安全意识,这使得本应是生命安全教育最直接教育形式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生命安全教育力不足,致使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淡薄。

(二)高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接受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二主体,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学校还应教会学生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及如何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往往重形式,轻实际。我国著名学者石元康也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学教育体制下,接受教育者的动机及目的最主要是学一套谋生的技能。如果问一个大学生他为什么要念大学,我们很难想象他的答案会是‘追求人生的道理’。他最多只会说,为了追求知识,但是如果你再问他所追求的知识是做什么用的时,他只能告诉你是为了将来谋生用的了。这是典型的技术教育。”国家这几年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视,而高校在落实时往往缺乏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及完善的执行方案,常常流于形式,致使落实不到位。

(三)社会问题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

马克思曾说:“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社会关系作用下的产物,其活动自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大学生除了学生身份外,还是“社会人”的身份,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自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社会上的许多因素、现象给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主要影响大学生生命安全的还是随着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社会失范。社会失范,是指没有社会规范或失去社会规范。在这种社会社会失范状态下,大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效益为核心的重物质、重实际的价值观,忽略了精神需求对一个人生存和生活的影响,因此诱发了许多不安全因素,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失范势必会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这种物质性和务实性的价值观,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漠视生活甚至漠视生命。高校中发生的种种漠视生命、伤害生命事件有很大原因是因为社会失范状态下的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扭曲。

二、社会失范在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上的体现

社会失范所产生的功利化思想泛滥、价值取向严重偏离、个人信仰缺乏、生命观淡薄、安全意识缺失等,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社会越是失范,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就越高。各种失范的现象涌现,涉及到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领域,但危害大学生生命安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公共建设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学校的责任,而忽略了社会公共教育在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中所承担着的重要角色。事实上,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安全教育的氛围。社会公共教育中对生命安全意识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缺失生命安全意识,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现在的社会公共教育只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更多的是在文化知识方面,却忽视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心理健康等问题,尤其是生命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使大学生缺乏生命安全意识和对危险的防御能力。

(二)社会不良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既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挑战。不同的文化纷至沓来,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变革,相应地也引发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比较敏感的群体,对一些意志力薄弱、缺乏判断力和分析力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其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等发生错位。当社会的不良风气刮进校园,大学生不免受其影响,产生了一些极端和思想和行为。如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大学生中出现了抢劫、偷盗及欺诈等犯罪行为,更有甚者放弃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如受个人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顾及他人感受,同学间不懂得理解谦让,导致因为一些小事而进行攻击甚至杀人等极端行为;如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一切以实际出发,金钱至上,金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在危及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心中仍然想着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生命安全问题。大学生就是因为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的影响,才忽视了生命安全问题,在生活中缺乏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给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三)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缺位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影响

社会安全意识教育缺位,导致大学生只能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正确地认知社会,在社会接触中也缺乏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思想单纯、缺少社会经验、做事冲动盲目、急于求成等特点极易被违法犯罪分子利用,使其受到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有的甚至付出生命。一门学科乃至一种教育要想真正地深入发展并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大学生接受到生命安全教育的机会主要是来自学校,而受到社会环境熏陶的机会较少,并且社会安全教育本身就不健全,更忽视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机构或者组织寥寥无几,没能形成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氛围,除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外,大学生没有接触这一教育的其他途径,社会教育没有做到更好的补充。

三、通过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

社会失范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所必然出现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给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应当更好地运用社会控制,减少社会失范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来促进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学生和家庭共同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积极搭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平台

生命安全教育不仅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推动,更要通过社会教育去落实和发展。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知识,在社会的大舞台里,才能获得更具实际意义的技能和本领。社会教育作为大学生整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着把握全局、指引方向的作用。社会教育是从社会环境中提炼出各种信息,有选择地接受与社会实践相关联的内容而形成的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传播速度较快。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与社会机构积极配合,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安全教育中的作用,与所在社区建立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基地,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体验生命的真谛、感悟生命的宝贵、明确生活的意义等。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社会资源,搭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生命教育的平台,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的支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因此,要积极发挥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安生命全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在我国,公安机关、安全机构和安全协会等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支持度参与度比较低,我们往往忽略了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事实上,生命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集结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的氛围。一些相关部门不能自我边缘化,认为安全教育与之无关,应该积极构建社会与学校的联动机制,发挥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的整体合力。例如,公安部门、消防机构、城管、交通大队等机构共同参与大学生安全计划的实施,与学校建立生命安全教育基地,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健康的安全氛围,共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建立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社会组织及行业协会

目前,相关的生命安全教育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数量少之又少。从国家的整体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国家对各个行业呈现出逐步放手的趋势,以引导社会的力量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缺乏的现状亟需解决,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建立和完善生命安全教育的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

(四)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来增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

加强舆论宣传,“培养人们对新规范的适应能力,引导人们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规则,强化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意识,是有效减少失范行为的重要保证”。积极的舆论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加快对生命安全教育的了解,我们应避免社会舆论的消极性,充分提高公共事务的透明度,让大学生有机会和渠道去了解和认识真实的社会真相,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同时,社会力量在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时,同样需要积极的舆论作为支撑。当发生了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时,不能去封锁消息,去阻止社会评论,而是要正面对待,真实透明,认识到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社会舆论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样才能真正将生命安全教育体系落到实处。

四、总结

人的价值是在社会中得以实现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和谐的社会发展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发展时期的社会失范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生命安全的关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避免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现象发生。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配合,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完善,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作者:翟春 宋成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辽宁省团校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初探

一、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意义

1.安全教育是家庭稳定幸福的需要

大学生在家里都是孩子,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每一个自然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中国人崇尚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多年以来国家实行计生政策,使得“独生子女”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特有的名称和特殊群体,每个独生子女身上都承载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希望,所以说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对于其家庭幸福与否至关重要。2.安全教育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亦然。高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稳定和安全与否,对高校正常的的教学秩序和社会更是具有广泛的影响。就整体而言,大学生“三观”尚未形成,他们年轻气盛,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行为激进,做事冲动,正是喜欢探究和冒险的年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包括安全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高校辅导员即学生工作者,不断探索如何加强高校的安全稳定、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保障他们的安全既是主要的工作使命,也是维护国家安定和稳定的需要,更是关系高校学生群体人心的稳定、关系能否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的需要。因此,研究和实践如何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不利因素

1.特定的时代和家庭因素

时间可以追溯到几年前,高校的大学生已经基本成为现在人们所谓的“90后”群体,这个群体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逐渐丰富的年代,在家中娇生惯养,父辈祖辈精心呵护,在学校各个阶段上学时也备受关注,成长的过程基本没有经历过坎坷曲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十分差。从“90后”大学生自身因素看,他们的年龄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众多“90后”大学生受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在校期间个性张扬,唯我是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地表现为“五强五差”即:冲动好胜强,是非辨别差;与时俱进强,文化底蕴差;冒险精神强,安全意识差;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差;高谈阔论强,实干能力差。相当数量前卫时尚的独生子女,一直以来受到家庭和学校的保护,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心理准备不够,抗挫折抗“击打”能力不强,学习、情感、就业、同学关系等任何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他们心理事件的发生。他们对社会认知能力较弱的实际,容易受到社会环境、价值观等因素影响,从而容易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因素的受害者。

2.校园和周边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全国高校的合并、扩招和不断更新的办学形式、层次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校区急剧扩大,校园已从相对封闭的状态逐步成为更加开放的区域。而校园建设、维护等因素导致学校与社会尤其是和校园周边的人群接触更为频繁,很多高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商业聚集区,校园外来人口成分十分复杂,校园内部诸如食品安全、教学安全、实训安全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安全、交通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

3.新媒体因素

近几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等为突出代表的新媒体,即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就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的如手机短信、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这种易于为大学生掌握、熟知和使用的媒体形式的日渐普及和更新换代,正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已经全是“90后”了,这代人正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新媒体”已经成为“90后”学习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前进发展对新媒体的促进,网络虚拟社会传播的信息涉及涵盖了方方面面,可以说铺天盖地、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学生“三观”还未定型,尤其是心理尚未成熟,猎奇心理使然,网络的隐晦性使得他们极易受到网上交友的欺骗或者诸如黄色、暴力以及不良信息的诱惑。4.自然环境因素由于信息的快捷和宽泛,近年来我们更多地了解了天灾人祸对大学生安全造成的危害,不说2003年波及全国的“非典”,不说2008年汶川地震,仅仅发生在大学生身边及校园内心理不成熟伤害、交友不慎伤害、交通伤害、投毒伤害、沉溺网络自杀以及杀戮的案例就不胜枚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上因素不仅对大学生造成了安全伤害甚至及生命,而且对家庭的伤害和社会影响同样严重,这些都对高校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也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相符合的。所谓安全教育,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首先在校内营造浓厚的安全育人氛围,学校要和驻地派出所、学生家长建立有效联系,关注学生安全,如节假日离校去向、返校时间登记、重大事件登记等,将校园文化环境与安全文化环境有机结合,全面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安全教育体系。如结合“网络安全周”活动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安全宣传版面、图片、视频、利用学院广播电台和校园网络等现代媒体,深入宣传。其次辅导员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中开展安全调查研究,准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力求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如我们不定期地向学生发放安全问卷,掌握学生中安全动态和需求,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患,我们便组织心理问题专家讲座,对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还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干预等;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存在的安全隐患,教育学生安全用电,不乱接电源,不食用过期变质食品,不乱拉乱用他人的洗嗽用具(品)等。再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涉及安全教育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的安全教育报告、演出等,如学保处结合政府食品药品部门进校园安全教育宣传,消防安全宣传等,安排学生参与学生餐厅食品安全检查、消防器械使用演练、火警演练、地震演练等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多种形式并举,力求在校园形成浓郁的安全教育氛围。

2.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措施

(1)高校应设立安全教育部门分管学生安全工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的领导组织机构,形成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院、系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安全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支过硬的安全教育“三结合”队伍,所谓“三结合”队伍,就是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由学校保卫部门、系部辅导员和学生安全员组成的安全教育队伍,制定并明确其职责范围,同时邀请公安、安全、消防、法律、心理健康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对其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提高他们的安全业务知识水平。这支来自于各个层面的“三结合”队伍,尤其是学生干部、安全员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信息,及时消灭安全隐患、及时制止校园意外事件发生。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认为,这支队伍对于强化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很有必要。同时,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让部分身体健康、素质较高、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如参加学校安全协会、参与护校队,在实践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组织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相关活动。

此项活动应常抓不懈并贯穿于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可选择灵活多样教育的方式方法,根据学生在校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一,将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融入体育课、能力拓展课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同时采取到安全教育实地体验,进行常见安全防范能力训练,加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训练、自律能力训练、突发应急能力训练和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等。第二,结合形势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测分院围绕全国第12个测绘法宣传日主题“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地图服务大众生活”,开展了测绘法宣传日活动;关于女大学生心理调适等问题,学院举办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由“两课部”教师为女生作报告;如前所述的为配合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增强师生校园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技能,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校园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学院举行了以“遵纪守法,关注安全,节俭卫生,明礼修身,共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万名师生签名活动;邀请多年从事安全稳定工作的专家对1800余名学生做了题为“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安全教育报告;结合示范区检查组来学院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检查工作,组织师生参加消防应急演练等等。大学生对这些旨在宣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开展的活动效果感到满意。第三,用安全案例教育大学生。对学生讲解或引导其观看影响面大的典型案例如“上海外滩12.31”踩踏案例、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例、网络诈骗案例、女大学生路途遇害案例以及青少年犯罪案例等,通过理清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认识到应变能力差、安全意识差、分辨抵御能力差、接触不良信息是导致诱发这些不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将他们身边及媒体曝光的大量安全案例编写成相声、小品、情景剧本等,在学院的“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上展演,直观生动幽默诙谐的演出效果,使学生在笑过之后得到安全启迪。第四,充分发挥网络便捷性、共享性的作用,抓好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利用学院网络信息中心网络优势的平台如学生普遍使用的E-mail、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载体,如网络论坛、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视频欣赏等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接受;二是教育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中关注网络舆情,分析判断真伪,练就提高识别能力从而实现对其的安全引导教育;三是针对大学生群体敏感问题,通过网络、手机等平台广泛收集信息,提升他们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处置能力;四是在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中,高校要加大校园网络管理和监控力度,随时监督检查清理不良网站和软件、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和影响;五是利用课堂培育提高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和分析思考判断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全面正确认识新媒体,增强信息分辨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第五,除加强学校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教育保卫等软件措施之外,高校在学生生活学习区域还应配备监控摄像头以及其他护校队的安全防范硬件设施如校园巡逻车等。

四、 结语

校园安全案例范文6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

随着安全文化理念的深入和国家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目前,很多高校已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当中,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安全教育的课程,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北京市教委于2006年9月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上海市教委2008年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各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南开大学2008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大学生安全教育”,以专业知识和典型事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采取讲座方式授课,内容包括社会安全、校园生活安全、个人修养等方面;重庆市2009年召开“五个校园”建设推进会,会上明确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各高校要配备安全教育教师,并在全国首创校警安保机制;山东省2010年出台高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四川文理学院2011年率先在大二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课,使安全教育进课堂,并落实学分。高校安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讲,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大多数高校在经费投入、师资力量、教育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有的高校还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很多都流于形式,而且仅在新生入学的时候面向所有学生开展一次集体的安全讲座,平时则逢安全月、消防日做一些宣传海报和宣传卡片等。一些高等学校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甚至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列为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有的高校即使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也没有系统教材建设。

(二)安全教育内容不全面,缺乏系统性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发突出,然而目前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还是以防火、防盗、防诈骗等为主,很少涉及网络与信息安全、心理安全等。目前安全教育内容还不够系统全面,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安全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有的安全教育课还是采取讲座形式,往往是保卫、后勤部门的同志对成百上千名同学进行宣讲,多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无法保证教学效果。而且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仍停留在理论的宣讲上,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对消防安全知识仍是一知半解。这种单一的纯理论教育方式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反感。

(四)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所以,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只有23%是通过教师传授的,其余则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虽然学习的目的很好,但是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效果却难以保证。这主要还是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所造成的。高校安全涉及到化学品安全、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建筑安全、交通安全、信息安全及心理安全等各个领域,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来完成这一课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发展的建议

国内外理论界对于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向前迈进,也给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增多,安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大幅扩充。而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概念的范围之内,缺乏对现代意义上的安全概念与教育方式的探讨。尽管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受其浓厚的地域色彩的局限,很难在我国推广,因此,我们还应加强对国外经验移植到国内的本土化研究。此外,国内研究对于安全教育模式的探讨不多,对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师、培训主体、受众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培训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研究还不足,在理论上仅仅停留在大力提倡安全教育,论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层面。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安全教育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这也是做好预防,减少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

(一)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健全考核和评估体系

部分高校出台了安全教育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将安全教育纳入到了教学计划当中,比如,有的高校是作为一般的选修课,有的高校是必修课,但其中共同的问题是学时不多。因此,应将安全教育严格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且设为必修,并确保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做到学时有保障。同时,还应该定期对开展的安全教育状况进行评比打分,这可以按省或者市为单位,组织非本地区的安全教育专家对各高校间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打分,将检查的结果进行通报。一方面,可以促使安全教育存在问题的高校进行整改,另一方面也可以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国家层面,也可以参照本科教育评估的模式对高校的安全教育进行评估,建立考核和评估体系,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对于评估较差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并可以考虑限制该校招生规模等,直到完成整改和复查,从而做到PDCA管理,最后达到促进安全教育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要充实,教育方式多样化

安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某个方面,也不能只定位在某个阶段,应进行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学生不但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交通安全、防火及防盗安全等方面的常识,也要遵纪守法、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之中。同时,要求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全过程。安全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应将课堂安全教育与课外安全宣传和训练统一起来,大力开展包括学生校园行为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安全知识宣传与教育活动,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案件、事故进行教育。要积极创建公共安全教育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意识。新生入学教育是第一课,对学生印象深刻,相关部门要结合学校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讲解,这样容易取得显著效果。平时,则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环境经常采用召开现场会、举办讲座、张贴宣传画、播放音像制品、树立宣传牌、开设模拟法庭等方式,以案说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可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特点,经常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练等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更加了解自己的分工和相互之间的配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三)提高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

高校安全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学生人数较多,如果要一个人掌握各个领域的安全知识,特别是实际演练技能,往往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很多老师协同配合,将各自领域的安全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这部分教师也需要时刻关注高校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时俱进,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作者:李勤华 邓吉平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校安全教育现状研究

1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1.1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迫切需要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是“90后”青年,他们在中小学教育阶段,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不仅缺少安全知识,而且也缺乏安全意识。近年来,高校频频发生失窃、诈骗、意外伤害等安全事件,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没有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如有些学生随意将贵重物品放在自习室、操场等公共场所,一些大学生私自下河游泳。种种事实表明,在新形势下,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2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体制调整、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张,我国高校治安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人员结构更加复杂。随着高校逐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进入高校的社会人员越来越多,不仅有学校教职工和学生,而且还有大量的社会人员。二是所处地理位置的社会环境复杂。为了满足高校快速扩张的需要,不少高校从城市中心搬迁到城乡结合部,高校周边有城乡居民和外来打工人员,社会成员复杂,容易发生社会治安事件。三是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可以自由地出入学校,提高了高校管理的难度,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以适应高校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

1.3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是减少学生人身伤害的

迫切需要近年来,在高校发生了一系列的抢劫、绑架、诈骗等案件,甚至发生诸如复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等重大恶性案件,对高校师生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校有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避免大学生受到人身伤害和侵害他人。

2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原因

2.1高校对安全教育认识模糊

高校对安全教育还存在模糊认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错误性认识。一些高校缺乏安全教育总体规划、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安全教育资源,安全教育方法陈旧、单一,只注重安全教育形式,不注重安全教育内容和效果。二是轻视性认识,大部分高校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只是一种偶然事件,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自我防护能力强,高校没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一些高校还认为安全教育已经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如体育课程中包含了身体健康与安全防护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包含了国家安全教育,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三是肤浅性认识。近年来,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安全问题,把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作为考核高校领导的重要指标,高校也非常重视管理工作,但是管理方式却值得深思。高校只是加强安全保卫力量,约束学生行为,而不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不是从根本上改善校内外环境,提高学生的防卫意识和防卫能力。

2.2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认为,安全教育属于安全保障的范畴,应该由保卫部门负责。而高校保卫部门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学校的安全保卫,安全教育应该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管理和教务管理部门又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的课程大纲为依据,安全教育课程不属于课程大纲的范畴,安全教育不属于他们的职责。因此,不少高校安全教育的职责归属不明确,安全教育缺乏管理。二是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除了在大学生入学时开展了专门的安全教育之外,也开展了一些零星的安全教育,但不能形成安全教育体系,安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2.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与手段不符合发展形势

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都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步伐。首先,安全教育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多年来高校安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防火、防盗、防诈骗、防人身伤害等,安全教育内容一成不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安全的外延和内涵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安全教育内容应包括安全形势、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危机处理、挫折教育、法制教育、预防犯罪等。其次,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手段落后,方法过于单一,形式简单,大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3提高高校安全教育效果的对策

3.1转变观念,整合资源,构建高校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把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结合起来。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安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从源头预防安全事件,这有助于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学生把安全知识内化于心,这有助于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其次,完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提高安全教育工作效率。明确高校保卫部、学工处、团委、后勤处等部门的安全教育职责,完善安全教育领导机制与协调机制,提高安全教育效率。最后,完善学生安全教育组织。不少高校建立了以学生治保会、自律会、安全协会等学生安全管理组织,但大多数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普遍没有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活动。对这些学生加强安全防卫指导,架起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拓宽学校与学生交流的渠道。

3.2创新方法,优化内容,探索高校安全教育教学模式

首先,优化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师资力量。突破高校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深入剖析典型的安全案例,使大学生对安全知识加深理解;组织部分学生参加防火、防盗等保卫工作,使学生亲身体验安全保卫工作。培养一批既熟悉教学规律又精通安全业务的专职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构建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把安全教育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制定安全教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育考核方法,形成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使大学安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最后,探索教学模式,突破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实施合作式教学,与消防器材企业、部队、消防、公安局、监狱、文化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安全教育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把安全教育与网络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安全教育的时空限制;建立科学的考评方法,从而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

3.3搭建安全教育平台,丰富安全教育和宣传的手段

首先,占领传统安全教育阵地,提高宣传效果。继续坚持安全教育和宣传“进课堂、进宿舍”的教育方针,继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安全知识讲座、宣传海报、校园网络宣传、保卫部官方微博、安全教育周等多种安全教育活动。其次,搭建宣传平台,创新安全教育宣传形式。一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包括班级群、社团群、共青团群、党员群等)等平台,利用现代媒体的视频和影像优势,提高安全教育的便捷性和生动性。二是把安全教育与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在文体活动中融入防火、防地震等内容,模拟逃生过程;把安全教育元素融入小电影、话剧、摄影、文学等作品中,提高安全教育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作者:林梅玉 单位:福州大学

第三篇:高校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究

一、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拥有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高校中科学实验室的使用和生产实习活动日渐频繁起来。实验课程也由原来简单的验证实验趋向于越来越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在所有的实验室或是实习场地上,都会放有各式各样的仪器设备以及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其中有很多属于易燃易爆品和含有毒素的物质。这只是正常环境下的实验,有很多实验需要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进行实验,比如需要在高温,高压、强电流,强微波或者强辐射、高速旋转等条件下进行。这些高危条件本身就存在不安全因素,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电击、火灾、化学灼伤、中毒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现如今各大高校中学生由于实验造成的大小事故时有发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和健康,破坏了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建议

1.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众多不安全因素的存在提醒着我们,针对高校安全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认真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经过严密的教育计划,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掌握安全教育的知识的范围,二是要考虑不同时段、年级所要完成的教育内容量。同时,还要针对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和倾向性问题,组织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可以从政治、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道德治安等知识制定教学大纲,有针对性的选择授课题材,建立一支专业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将大学生安全教育驶向规范化、系统化的道路上,将安全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2.安全教育形式多样化。

(1)在学生必修课的选择上,把安全教育课程加入到必修课程中,使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接收到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让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尤为关键的,课程中讲授的各种安全知识需要铭记在心,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如化学系,就需要开设关于化学危险品知识、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对待高温高压设备出现问题时的防范措施,放射性实验基础与应用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等能做到危险评估,在实验室中常见问题、事故的排查,自救及救援等一系列安全教育课程,让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救和救援,减少事故的发生。

(3)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如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安全教育形象化,系统化,立体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让安全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3.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在安全教育的形式上,除了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利用广播、电视、橱窗以及案件事故分析会、模拟法庭、组织旁听法院审判过程、学生讨论研究编写安全教育教材等方式进行极具针对性的教育,也可以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以案说教的。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紧靠地震的重灾区,虽然在地震中,学校被重创,但是全校22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这神话般的故事主要归功于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学校经常组织逃生演习,从每个班的疏散路线、楼梯的使用、不同楼层学生撤离的速度、到达操场上的位置等都事先已经仔细的研究过,并且要求速度快的同时还要保持井然有序。在地震过程中的逃生模式和结果有这样的奇迹发生完全是因为学校的安全教育实施的很成功。

4.构建系统性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