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化方案范例

校园绿化方案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1

目前,各地高校都对校园绿化用地的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以确保校园园林景观的别具匠心、夺人眼球。但绿化工程不同于其他建设项目的是,绿化工程的竣工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结束,更是后期浩大管养工作的开始。但由于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许多高校面临着绿化资产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1.1绿化用苗存在“以次充好”现象

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一个高校的文化底蕴,点缀了校园的艺术气息。一些高校在建设新校区绿地时,为创造更好的园林效果,趋向于做精品的园林景观,以达到形成亮点、吸引眼球的目的。因此,有些高校在选择园林设计方案时,偏向于用精品苗木堆砌而成“大制作”,认为有名贵的绿化树种,便能凸显学校的景观品质。而不少绿化公司便是利用了建设方这一心理,在设计图纸上夸大精品苗木的景观效果,但在实际施工中却“偷梁换柱”,在苗木蓬径、干径等指标上“缩水”,更有甚者,用其他品种替代,最常见的便是用四季桂替代金桂。虽然这些所谓的“精品苗木”孤植在校园一角后很难看出和原本设计方案的差距,但是就是地径、干径几厘米之差,或者品种上的小小差异,就能造成建设资金的巨大流失,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缩水。

1.2绿化资产账目不清

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的是,它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流动性。在前期建设过程中,便可以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改动绿化的品种或者种植地点,特别是小型乔木及灌木,起苗与种植都无需动用太多的人力,可以较轻易地完成,因此即使是绿化建成后,也可根据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或者其他原因随意变动其种植地。另外,区别于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绿化资产是有生命的,冷暖、干湿等气候因素以及管理养护等人为因素都会导致绿化的死亡,造成国有资产的折损;或者一些绿化在一定年限后自然老化而死亡,为不影响景观需进行换植,造成绿化资产的变动。存放地及数量的不稳定性就给资产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如在绿化资产发生变动时不及时登记、上报,资产管理员盘查绿化资产时就很难追溯其来源及去向,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绿化资产账目无法清理。

1.3绿化资产后期管养不到位

自21世纪初的扩建大潮至今,大部分新建校区已有10年左右的历史,早已超出绿化建设单位的管养年限,为保证绿化的存活,学校会选择外包给绿化管养单位,或者自己组建绿化管养队伍。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除农林类高校外,大多数学校对绿化管养仍属于粗放型和自我封闭型,管养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苗木的生长不良及死亡,再加上苗木的自然老化,每年学校都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绿化环境建设中,无形中占据了一部分教育资金。

1.4绿化资产无法体现其附加意义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给师生带来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但高校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高校绿化景观的作用不应局限于净化空气、供人欣赏,而应更多地体现其教育意义,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品位,提供园林景观配置信息,普及植物知识等。现今大部分高校对其投入大量资金的绿化资产没有进行充分利用,而是任其不断地自然损耗、流失,无法像其他固定资产一样做到“盘盈”,可以说,这是对绿化资产极大的浪费。

2造成高校绿化资产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绿化资产管理制度不严,方法不新

就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现状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具、电器、实验设备等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严格,制度规范,标准齐全,有完整的资产入库、原值变动、调拨、报废等一套程序,有明确的归属部门及责任人,并且能在各省市的资产管理网络体系中得以体现,便于每一件资产的跟踪和追查。而绿化资产虽然在固定资产管理网络中有专门的一项,但是却很少有高校将其作为固定资产录入系统。大多数高校对于绿化资产的管理没有建立严格的制度体系,责任到人,定期盘查苗木数量及生长情况,对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修缮,而是仅仅停留在维持绿化生长的基本需要,发现有死亡苗木就更换,没有完整的计划和方案。再加之绿化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不同,没有具体的生产厂家、出厂号、保质期等,即使录入系统也信息不全,更无法将打印出的固定资产标签号贴上,种种问题都给绿化资产的管理带来不小的困难。

2.2管理者对绿化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高校对绿化资产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准确的认识,认为投入了大量资金,绿化景观得以顺利竣工,便完成了任务,殊不知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大多数高校目前还没有将绿化资产纳入固定资产的范畴,所以不会要求有专门的绿化资产管理员,不会特别留意绿化资产的数目及存放地是否属实,对于绿地的新增和改造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思考,绿化死亡后也没有认识到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当然更不会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绿化资产,配合教学科研,使其盘盈增值。管理者的不重视从根源上导致了绿化资源的账目不清,变动不明,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笔“糊涂账”。并且因为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要求建立单独的数据库,往往绿化资产在发生变动后,仅只有具体经办人清楚详细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的调动,这些变更资料和依据也因缺乏记录而无从追查,有时甚至导致学校资金的严重浪费。

2.3管理者缺乏绿化资产管理专业知识

俗话说“三分靠栽,七分靠养”,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养护才是管理好绿化资产的根本。合理的养护计划、及时的病虫害治理、定期的造型修剪等养护手段能使绿化苗木健康生长,体现校园绿化景观的美感,提升校园景观品质。但由于目前高校的岗位设置,很少会配备专业的绿化养护专员,且大多数高校会选择将校内绿化管养工作外包给其他绿化单位,学校本身缺乏专业队伍,对绿化的养护工作也仅仅停留在“干了浇水,有虫打药,枯了就修,死了就拔”的状态,没有一套专业、完整、详细的管养计划,导致绿化苗木生长不良,没有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苗木识别的专业知识,在绿化工程建设时,无法辨别以次充好的苗木,或者绿化建设单位擅自更换绿化品种也无从得知,在计量时,对于乔灌木的计量方式也没有足够的知识,以上种种都可能导致绿化建设单位浑水摸鱼,从中牟利,绿化景观不能达到要求,学校资金也不知不觉大量流失。

3提高高校绿化资产管理实效的几点建议

绿化景观自身的环境作用、教育意义,使其相较于其他固定资产而言,更多了层衍生意义,因此,如果在校园建设后管理好园内绿化资产,并将这种特殊资产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做到物尽其用,是一个需要全面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严把检验关,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

为保证建成后校园内的绿化景观达到设计要求,并确保高校建设资金利用的最大化,必须从一开始就严把质量关。绿化工程进行期间,每一批进场苗木都要有专人严格把关,对苗木品种仔细确认,认真清点苗木数量,并按照合同要求,对乔灌木的干径、地径、蓬径、高度等进行详细测量并记录,对不达标的苗木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更换或退货。对整批进场苗木的数量、质量都无异议后,甲方、乙方、监理方三方签字确认,才允许种植。这样既能够从根源上保证校园绿化建设用苗符合要求,杜绝不合格苗木进场,保证建成后绿地的景观效果,保护学校的利益,又能促使管理人员增强责任心,为建成后绿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3.2完善绿化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

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量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确有需要变动的,须及时在图纸上予以体现,整个施工过程甲方人员必须全程跟踪,每一个改动方案也应记录在册。项目竣工后,绿化建设单位须以最终建设的方案为准,出具详细、精准的竣工图,标明苗木品种、数量、面积大小、种植地点等。不出具最终竣工图纸的,或者出具的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不符的,甲方不予验收。高校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以已验收合格的绿化工程竣工图纸为基础,分地块进行统计归类,建立绿化资产原始台账,这样能相对减少绿化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清楚地体现每一个绿化用地上苗木的具体情况。在后期管养过程中,如有苗木的更换、增减,应及时在图纸以及绿化资产台账中详细记录,以便于日后资产的跟踪和管理。

3.3加强绿化资产专业学习,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绿化专业知识的匮乏无疑是绿化资产管理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绿化知识培训,以达到能辨别苗木品种,清楚绿化生长规律,掌握绿化养护要领,并对校园内日后绿化配置的规划做到心中有数。绿化资产管理人员应和校园信息化专业团队合作,制作符合高校自身情况的绿化资产管理台账和系统,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专业管理队伍的打造有助于绿化的生长,减少死亡率,维护校园绿化景观,避免绿化资金的浪费;信息化管理能直观体现绿化资产的变动情况,帮助管理人员监控绿化资产的盈亏。定期盘点绿化资产,组织人员分地块对绿化资产进行清查,摸清绿化生长状况,每次盘查后,对于数量上的变动及时录入系统,并对因其他原因导致的资产变动添加备注,可以使得绿化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全校绿化资产变化发展的总体过程,脉络清晰,账目清明。

3.4师生共建,实现高校绿化资产增值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与管理;对策

1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发展现状

1.1发展空间较大

目前,随着我国高校绿化进程的不断推广,人们对高校园林工程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加强了高校绿化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空间,也有效提升了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质量。高校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高校园林绿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则为高校园林工程建设提供了先天条件。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2高校园林工程建设具有及其广泛的人文发展内容

目前,高校园林工程建设与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在整个高校领域中具有极强的发展实力,同时,高校园林工程建设的行业内容也在不断扩大。以专业园林设计公司为例,与以往的经济市场相比,现今的高校园林绿化工工程建设需要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研究与应用,植物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分配植物不仅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还能充分发挥植物的功能,为高校绿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条件。此外,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还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地貌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1.3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园林工程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创造性,能优化高校的外在形象。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仍过于遵循本土特色的问题,且大多数工程存在严重抄袭的现象,这对高校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极为不利。此外,对于高校园林工程建设来说,如何展现高校内涵至关重要,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园林绿化工程建设都缺少一定的内涵元素,因此,相关人员需要给予足够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

2高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的准备

高校园林绿化施工前的准备包括:预算编制、审批、设计方案等,了解具体的施工方案,充分重视施工图纸的设计及会审。高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是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因此,施工图纸应引起施工单位的足够重视。另外,通过分析施工现场环境及建设目标的具体情况,严格审查施工图纸,进而提出具体的意见与建议。

3高校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在我国,园林工程在古代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是始终对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缺乏关注。现如今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不断追求精神需求,高校园林工程施工以及管理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缺乏成熟的流程和可靠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且高校园林施工管理理念较为腐朽,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相当多的施工企业过于忽视高校园林施工工程管理的关键性,使得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多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2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管理人员

目前,我国园林工程施工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将高校园林工程和建筑工程混为一谈,没有意识到园林工程具有的价值以及复杂性,将高校园林工程理解为只需要进行种草和铺草2个方面内容,使得高校园林工程施工对于高端施工管理人才缺乏足够的重视。挑选工作人员只重视酬劳,不重视专业业务水平及专业素养的工作人员。

3.3植物成活率有待提高

植物对于高校园林工程而言极为关键,影响植物成活率的主要原因有:植物的习性、种植时间、土质、苗木的质量和养护。

4加强高校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4.1选择先进的管理理念

施工管理对与园林工程施工而言极为关键,因此,要想加强对高校园林施工管理,相关管理人员就一定要了解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选择先进的施工原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规划和控制管理制度,让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得到相应的保障,确保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4.2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管理水平及最终效果。因此,要加大力度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及教师对施工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实践操作训练,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丁伯蔚.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园艺,2017(11)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职;校园绿化;管理模式;建管结合

1引言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以外,娱乐、交往也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满足学生学习、交流、休憩、交往、娱乐的需求,能调节情绪、振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品格、才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益处。同时,校园绿化还是营造校园文化和校园特色的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的培养和校园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云南高职教育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云南省大力开展教育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以来,云南省的高职院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绿化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高职院校校园绿化建设和管养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的困扰。

2云南省高职校园绿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绿化的规划设计与绿化管养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导致管养难度大、管养经费增加

表现为设计公司在绿化设计时,对建设方便、工程省时等因素考虑较多,方案同质化严重,不能有效贯穿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绿化设计华而不实,千篇一律,对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考虑不够等等。导致校园绿化建设特色不明显,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行道树,相似的植物配置;没有因地制宜致使后期管养难度大,有些校园本身缺水,却设计了大片不耐旱的草坪或植物;局部区域霜冻较重,却种植了大量的不耐冻的植物,冬天容易发生冻害,同时还增加了植物管养的成本;施工单位在施工时,不考虑植物的长期生长情况,只考虑保养期内的存活率,比如建筑垃圾、苗木根部打包绑带清理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后期的养护。

2.2校园绿化重建设、轻管养

很多学校在校园改造中或新校区建设中,投入了大笔资金,建设了大量的绿化工程,但是在管养上投入资金不足,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进行管理和养护,把绿化养护简单的理解为浇水、施肥、修枝,人人都能做,重视程度不高。绿化养护虽然人人能做,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做好,管养队伍不专业,往往会出现植物成活率不高、生长不好、景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云南高职校园常见的绿化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实践得出云南省不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一种是将绿化建设和施工外包给社会第三方开展,验收合格后交由学校自有后勤实体管理,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管理模式,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等院校。这种模式下,学校后勤部门有一定的管理经营性质,能尽心尽力做好绿化的日常管理,但是容易发生上述所说的绿化设计建设与管养衔接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后勤管养难度大,导致成本上升。另一种是学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把校园绿化建设和管养分别外包给社会第三方来开展,学校后勤部门只承担管理、监督和考核等职能,如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这种模式相对来说管养的专业化程度高、学校管理相对省心,缺点是采购资金对周期有严格要求,通常最长采购周期只能是3年,合同每年一签,会出现学校频繁更换不同的物业公司进行校园绿化管养,而校园绿化需要持续性的高质量养护才能使景观长效维持,这些频繁交接工作和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都会影响绿化养护的质量。此外,第三方对利润的追求占主导因素,增加了管养经费的开支,挤占了学校有限的办学经费。通过对云南高职校园绿化管理模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和不足,本文以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园绿化“建管”相结合模式为例,探讨如何实现绿化建设与后期管养有机结合,管好现有校园绿地,充分利用绿化载体体现校园特色文化,发挥好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建立适合云南高职院校特点的校园绿化管理模式增加实践经验,补充与完善职业院校校园绿化环境营造与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高职校园绿化环境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4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建管结合”的校园绿化管理模式

针对校园绿化管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通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多方利弊,摸索出了一条“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管养”的校园绿化“建管结合”的新模式。

4.1利用自有后勤实体成立绿化建设管养专业人才队伍

学校下设后勤经营服务中心作为自有后勤实体来开展经营服务,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思路进行企业化管理。中心又下设具有法人资质的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劳动服务公司来开展校园绿化的设计、施工建设和日常养护工作,从体制上开辟了后勤部门参与社会化竞争校园绿化建设工程和养护业务的渠道。公司通过设立绿化环卫科,抽调园林、园艺专业的研究生2人、本科生1人作为日常管理的骨干人员,外聘17人作为专业养护工人,来开展整个校园绿化的设计、施工建设和日常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4.2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校园绿化景观

4.2.1高度重视校园的整体规划建设工作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优秀资源,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城乡设计规划院对校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修编规划。整个校园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然和谐,人文精神,生态校园”的理念进行,力争做到绿化和美化相结合,平面与立体同发展,把握整体布局,优化局部结构的目标,使学院在环境绿化的整体设计、山水格调的总体布局、花草树木的选择上,追求和谐统一、气韵生动,为校园绿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2.2认真做好具体项目的绿化设计

在分项绿化设计时,学院自有的绿化环卫科充分发挥自身团队的专业优势,从校园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校园文化历史、学科特点和后期管养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把握,因地制宜,因势赋形,根据不同的地势,分别栽种乔木、绿篱、藤蔓和花草;合理布置景石、假山、植物来完善造型;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设置局部小景观和休闲绿地,先后建成了足球场、郑和文化广场、学院正门广场、月牙湖、樱花谷等多处景观亮点。通过合理配置乔木、灌木和草坪,做到景观竖向上有高低错落,平面上有疏密之分,体量上有大小相嵌,整体上变化中求统一,营造出植物种类丰富、色彩变化有序、季相景观突出的景观效果。

4.2.3选用乡土树种

在植物造景中,大量的选用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乡土树种,如云南樱花、滇朴、黄连木、云南山茶、红千层等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努力打造具有特色、景观优美的校园环境。

4.3确实加强管理养护水平,创造优美和谐的绿化环境

“三分建设、七分管养”,要实现校园美化绿化,日常的管理养护是关键。学校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绿化专业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绿化美化责任区的管理制度,使绿化养化养护管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先后制定了《校园绿化管理制度》、《校园绿化养护质量标准》、《绿化员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管护人员不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强化绿化管养工人的管理,狠抓质量,责任到人,分片包干,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将绿化养护工作落到实处,使绿化成果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此外,学校重视对绿化管养的投入,每年对后勤支付近150万元的管养经费,同时还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来加强全校师生员工绿化、美化意识,形成了爱护校园,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4.4强化校园文化的构建,突出校园精神与育人使命的校园特色学

校在校园绿化环境改造中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再生原则,合理保留和保护校园内一定的老建筑和大树来烘托校园的历史积淀,延续校园传统,突出校园的文化特色,如将校园内的板栗树老果园改造为能够代表校园历史底蕴的板栗园草坪景观。总结、提炼校园历史积淀和拓展符合校园办学主题的题材浸透、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空间场所中,提高校园公共空间场所感,营造师生情感上的归宿、依靠和文化认同。如学院用桥梁形式设计的大门、司南广场、郑和文化广场来凸显校园的交通职业学院特色;如学院利用校友捐款22万元建成云南山茶花专类园,茶花园内有恨天高、朱砂紫袍、玛瑙、大理茶等35个品种的名贵山茶花共计88株。建设相对集中的植物景观园来展示校园精髓,如梧桐道、云南樱花谷、玉兰园等景观来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教化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攀技能高峰的激情。

5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校园绿化环境的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为使校园绿化管理模式更加高效,校园环境的品质不断提高,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从满足师生绿化美化需求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认真调查分析校园绿化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校园绿化的功能需求、场所精神、景观营造和校园文化特色等要求,积极探索“建管结合”的校园绿化管理模式,促使校园绿化建设与日常管养有机结合,营造出健康、舒适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的校园特色,满足师生对校园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学校和学生同发展、共进步,实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立德树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智宏.大学校园绿地空间使用状况评价———以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园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2]周龙.大学校园绿化管理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8):166~167.

[3]吴永曙.高校校园绿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12(6):49~50.

[4]徐建涛.浅谈新建高校的绿化建设及管理———以宿迁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09(31):147~148.

[5]王海宏.高等院校新校区绿化养护与运营研究———江宁大学城高校为例[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4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景观园林绿化课程教学方法

《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是我院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以《景观设计基础》《植物学》以及《园林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园林设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也能使学生掌握植物配置相关知识,从而促使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构成内容及相应的设计方法,为后续系统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一、环境设计专业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定位与侧重不同。从学生特点来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多为艺术生,大多拥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会将重心侧重于艺术实践,专业理论学习方面欠佳,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教学主要包含两个部分,首先是要求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探索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及设计过程中艺术性及实用性,其次是讲授与绿化养护以及植物学相关的知识内容。一般情况下,大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对自然属性、文化属性、配植形式以及美学效果等相关知识感兴趣。若课堂教学为纯理论性专业知识时,学生则会出现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尤其是在园林植物方案设计阶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更是尤为突出,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2.专业定位在不同背景的院校之间有差异性。在农林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具有一定优势,为了使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整体,通常设置非常多有关园林植物相关的课程,课堂讲授往往以植物的生态习性作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比如植物的一些组织结构与器官形态,与植物细胞、植物生长发育等相关的教学,以及植物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才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园林、农业、林业等相关知识系统性学习打好基础。对于很多设计类院校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景观园林与绿化教学会受到相应的限制,课程的设置也比较单一性,难以形成体系。除此之外,还会受到教师专业背景不尽相同的制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而专业理论知识积淀不足等情况。因此,针对这些专业特点定位不甚准确的院校,其课程安排需要对专业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础进行精准定位。3.教学目标需要健全。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与知识,帮助学生塑造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技能与知识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园林的中外发展历史、进程、现状以及趋势,同时还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园林植物的基本习性与原则,帮助学生学会针对园林绿化设计中不同的类型使用特定的植物配置手法。在学生职业能力塑造方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能够了解到该图纸的设计意图,还需要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构图手法以及构图规律对景观园林与绿化的实例进行鉴赏、分析以及评判。上述教学目标能够看出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安排课程时,应尽可能地将理论与实践并行,不能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授课。例如,部分教师不重视实践环节,实地调研以及调研报告均由学生课下自主选择场地,使教学目标缺少统筹规划,导致实践教学模式形式单一,不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4.作业设置尚需合理规划使其具备创新性。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作业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针对场地的调研报告与前期分析的撰写、针对园林设计要素的探究与植物配置、景观园林总体方案设计。在这三个部分的作业设置中,植物选用和配置的部分主要适用于一些农林类院校课程,在有着较强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环境设计专业中,学生薄弱的植物基础知识难以完全支撑起该项作业。除此之外,在方案设计这一方面,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明确统一场地的基址尺度,场地类型与图纸的设计则是自由选择,进行植物设计与场地规划,难免导致场地的类型过于单调,进而限制学生的设计构思。5.课程考核过程单一。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的课程考核主要包括调研汇报、作业设计、设计说明、考勤、效果图展示等组成,这种作业成绩的考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比较强的过程性,需要每一个过程都有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只注重结果,关注学生的最终设计方案而忽视学生的前期调研计划、中期调研参与度等,会导致最终成绩的评定结果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适当将前期草图方案阶段以及中期方案讨论、修改、跟进阶段纳入考核,以此保证评价考核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环境设计专业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的教学策略

1.发挥设计学院学生的优势。如上文所述,环境设计专业在艺术审美与表现力方面有着较大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长处,在设计方案的创意性和表达能力上多加侧重。例如,在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手绘特长发挥出来,组织学生实地调研,让学生通过手绘的方式完成初步的草图绘制、总平面图和相应的分析图纸。特别是后期可以结合课堂中所学植物以及植物配置原理,对植物群组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最终的绿化设计中分层级进行五级化的合理配置,既丰富了植物种群又能够获得良好的立面设计,形成自有的一套完整图册。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与长处,同时还能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调研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方案设计能力与优劣评估能力。2.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环境设计专业所涉及的植物学相关课程,隶属于农林类院校庞大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浓缩与精选。亦需要教师对课程编排进行合理的调整,针对专业特长通力合作。在传授植物基础概念以及生态习性等理论知识时,可以让有农林类院校背景的教师进行讲授;在传授学生植物配置原则、植物艺术性、植物配置手法及园林设计时,可以让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教师担任。3.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和体验性亟待加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体验式实践教学是化被动为主动,侧重与学生的调研过程,促进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应在原有课程中增设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确定几处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园林绿地如街心广场、居住区、社区公园等,亲自去这几处地方进行走访与调查,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调研场地信息库给同学们备选。其次,教师在讲授完理论课程之后,组织学生结成调研小组对教师所指定的区域进行调研,主要调研场地情况、设计理念、功能分区、地域性、平面布局、配置手法、植物名称、植物类别等,同时制作成调研报告。教师可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再次调研,解答与分析学生的问题与疑惑,展开小组调研讨论与汇报。在课程设计阶段也是如此往复进行方案的推敲与头脑风暴,按组别进行优化,形成评价体系。4.课程作业丰富多样。环境设计专业景观园林与绿化的理论课程主要侧重四种类型的植物配置场地,包括街心广场景观园林绿化、居住区景观园林绿化、公园景观园林绿化、校园景观园林绿化。教师在制定选题时应组织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出可能出现的不同组合形式,丰富学生课题。教师后期同样应当严格把关,提倡图纸的多样性与原创性,各小组之间的图纸尽量避免重复。5.完善考核体系,细化评价标准。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有着较强过程性,教师可以将评分比重分为考察调研、课程设计与平时考勤。考查部分:首次调研5%,二次调研5%,调研报告5%,图册设计5%,草图方案10%;分析性图纸10%,绿化与植物配置设计相关图纸50%,平时考勤10%。

三、结束语

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景观园林与绿化课程与农林类院校的植物学课程在学习上有着较大不同之处,教师需要将学生与专业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做好实践性教学,完善课程考核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提高课程设计的艺术性、专业性、严谨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师阳阳.高职内部专业协同发展的教学探讨——以物业管理专业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园艺,2019

[2]季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与绿化树木花卉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

[3]朱红.环境设计专业“园林绿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9

[4]邰燕,杨俊.基于现代林业职业发展与职业院校园林绿化专业设置研究[J].智库时代,2019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5

关键词:校园空间;绿色环保;规划设计;绿色校园

学校属于人员易聚集场所,是师生集中进行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地。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城市一样,校园也存在着由于人数众多而造成环境压力变大的严峻挑战。尤其在20世纪末,我国高校飞速发展,校园空间随之进入到紧张阶段。现如今,土地资源短缺,当务之急是全面建设绿色校园。绿色校园于1996年首次提出,是《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的一部分。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的绿色校园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示范的互相作用。绿色校园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可持续发展的小社区。学校的主要职能是教书育人,在教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来说,学校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生活场所,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绿色校园在校园空间规划上应运用生态学的理念,在校园建设与管理上融入绿色环保因素,使其与校园生活和学习完美融合,不仅能为师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能够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建设绿色校园的方法

1.打造“海绵校园”

在我国一些地方,雨水资源充沛,如果学校不具备及时排水的能力,容易造成校园内涝。海绵校园能像一块海绵吸收并储存这些雨水,在需要时对其加以利用从而能够节省水资源,同时也不会像普通地面因无法及时排出多余的水即能够减轻校园的排水压力。通过对“海绵校园”的建设,学校有应对极端降水现象发生的,能够及时排出多余的水从而避免内涝的发生。也能存贮适量的雨水,通过地下管道成为储备用水,充分利用了自然水资源,促进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可再生能源

使学校正常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将消耗巨大的能源,怎样减小能源的损耗便成了建设绿色校园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减小能源损耗最直接的方法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可以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来维持校园日常的运作。校园里的照明设备在能耗方面占比颇多,因此可以选用一种更为环保的清洁能源代替电能,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电能相比更加的经济环保。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污废水,在对污废水进行一系列初步处理后变成中水,中水可直接用来冲刷厕所,灌溉绿植,形成一个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减少对净水资源的浪费。

3.使用绿色建材

在学校建设期间,尽量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对传统建材的应用,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以及其带来的污染。在追求绿色环保的同时也要满足经济性,在预算范围内选择性价比更好地绿色建材,打造出更加舒适的校园环境。与传统建材相比,绿色建材除了注重建材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考虑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回收可重复利用,更具环保属性[1]。

4.正确处理可回收物品

学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可回收垃圾与可回收物品,这些若采取和普通垃圾一样直接处理的方式,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学校应设置不同于普通垃圾处理站的处理中心,通过向师生普及可回收物品处理的方式从而减少处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使得对可回收物品的处理更加高效与精确,从而进一步实现回收计划。

5.考虑未来发展

学校在建设初期就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考虑各种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并为之预留充足的场所和资源,不浪费现有资源,不浪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二、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学校都在响应进行“绿色校园”建设的号召,与此同时有不少学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对于实现完全的绿色校园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暴露出一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绿色校园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

目前,还有很多师生没有真正理解绿色校园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定义为校园绿化。“绿色校园”是指学校除了要发挥其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还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向广大师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是日常的学习生活,都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展开,从而能够全校共同参与到绿色校园的建设来,对绿色校园有了更深刻的同时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真正的绿色校园的成功建设,不能拘泥于表面的绿化,必须要意识到绿色校园与文化,智能化,管理之间的互荣关系。建设绿色校园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智慧校园,特色校园建立的过程。

2.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

不同地区对于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现阶段各地区学校所取得的建设成效相差较大。对于绿色校园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应该真正地去做出改变,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学校与学校之间既要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可取之处,也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各个学校互相督促鼓励着学习怎样去建设绿色校园,最终实现共赢。

3.绿色技术应用成效不高

学校人数众多,用地面积紧张,学校能功耗较大,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学校并未采取科学节能的设计规划,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还有一些学校仅仅是照搬理论,并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因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三、绿色校园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1.节能减耗原则

在校园建设初期,对建筑原材料的运输与施工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会产生很多建筑垃圾,最后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性的破坏。因此,在保证建筑结构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选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使其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

2.实用性原则

校园的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遵从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更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设计出最合理的布局,与周围环境达成统一的同时也要满足实用性原则。

3.以人为本原则

校园作为广大师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所有的设计要服务于师生,建筑的设计应遵从人体工程学,以师生为受众展开设计,力求打造出更加便捷舒适的环境,给人心理也予以轻松舒适。

4.经济适用性原则

绿色校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够实现。若想赢得这场攻坚战,建设前期必须要从不同方面仔细考虑,也要注意成本的投入。成功的绿色校园不仅能够在未来减少对生态能源的损耗以及对环境的危害,还能使后期的维护与改造费用不断减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建设业蓬勃发展。四、绿色校园宏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从整体考虑,既要满足个体的独立性,又要满足内在的联系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空间应与城市空间保持一定的互动性,校园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使城市的格局维持完整,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之一[2]。对于高校校园来说,校园与城市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为最大程度便利在校师生的生活,应建立起与城市空间互通的资源共享型校园。促使校园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共享设施资源,从而能够节省校内的设施建设,实现校园低碳,带动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实现日常生活低碳化。在展开校园空间规划设计伊始,首先应对整体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报告,例如该区域的周围环境、风力大小及方向、降水情况、地下水位等,根据调查报告合理规划用地的分区。例如,生活服务区对空气的污染较小,且散发的是允许往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源,同时在上风向栽种具有遮挡作用的植物,可以将风引入生活区,加快了空气的流通,此时处于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更有利于污染气体的稀释,所以生活区设置在最小风向的下风侧。而在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设计时将其设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教学区则处于两者之间,最终组成一个良好的空气循环系统。建筑群体可采用以下规划方式:(1)自由式布局。基于环境的调查报告,综合风力地形等条件,合理布置每个分区,使其相对独立的同时整体保持紧密联系,形成最完善的空气循环系统,打造最舒适的校园空间。(2)行列式布局与放射式布局。当校园用地处于平坦地势时,富有规律的布局方式在经济与施工难度上更实用。各建筑间的间距与朝向的布置变得更加统一整齐,施工难度也大大降低。(3)混合式布局。常应用于复杂地形,是各种布局方式的综合体现,对不同方案比较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建筑的平面规划应根据分区的教学功能需求进行选择,常见的平面规划方式有:工字形、L字形、一字形、回字形等。正确选择平面规划可合理应用到自然风进行通风,例如回字形建筑存在烟囱效应这种特殊现象,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气体能够沿着通道很快从建筑物内排出,是一种改善热舒适度的有效手段。因此,应根据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因素选出与之最为匹配的布局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环境带来的附加作用从而实现低碳环保。

五、绿色校园微观空间的规划设计

1.绿色校园的教学楼设计

师生的主要活动地点为教学楼,且其容易聚集,因此教学楼的设计必须考虑通风条件,实现交通顺畅。教学楼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教学活动,所以它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采光设计出优良的采光条件。教学楼采用外廊式设计,既缓解了下课时间人流高峰期时的压力,避免了人多拥挤现象的发生,又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采用外廊式设计的同时应注意窗户的方向,若外廊式为北向布局,就需要采用南向窗,实现良好的采光效果。教学楼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分为自习教室、专业教室、公共教室等,不同教学性质的教室对于采光要求也不同。对于公共教室而言,占地面积大故需要更多的光源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室不同的使用性质安排教室的分布,实现自然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减少人造光源的使用,切实践行低碳环保。除了外廊式的设计,对于建筑外窗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然风来发挥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与控制的作用,也能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3]。

2.绿色校园的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中应注意做好墙体的保温与防晒设计。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较低,该地区学校应做好室内的保温措施,延缓室内温度热量流失的速度,起到更好地保温效果。而南方温度偏高,易出现“西晒”问题,因此在太阳辐射较强时有必要加一堵防晒墙来阻挡部分辐射,形成一个良好的缓冲区,降低建筑的整体温度。屋面不仅起承受外部荷载并向下部结构传递荷载的作用,也起着保温隔热,防水的作用。因此在屋面的设计中应注意对于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的选择。墙体,门窗等围护结构也应根据规范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正确引导自然光可以由良好的遮阳设计实现,让自然光资源更多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3.绿色校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学校犹如一座小城,内部设施大致与城市的配置无异。校园里,大路小路纵横交错,可以通往校园的每个角落。但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道路人车混行,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矛盾愈发严重等问题。从道路规划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1)大力推行环形道路网。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采用的都是棋盘式道路,虽然实现了交通功能,但主次不够分明导致人车混混行,上下学高峰期容易造成堵塞。而环形道路网采用步行优先靠近校园核心区,机动车安排在核心区之外的设计,井然有序,人车互不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2)点线面结合。道路在发挥连接功能的同时也起分隔空间的作用。合理划分道路就能使各建筑分区更加清晰、规整。由一条路开始向四周蔓延逐渐形成完整的一个交通网,同时也将各分区建筑联系起来,提升了道路的使用率,最终形成完善的路网系统。(3)划分出独立的机动车停车场。充分利用校园的内部闲置空间,划分出独立的停车场,并尽量设置在校园出入口附近或环行干道旁。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挤现象[4]。

4.绿色校园的绿化景观设计

一个学校的绿化景观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园的微气候。校园绿化秉承着设计理念,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人文环境,打造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局限于平面上的绿化设计,可以对建筑进行立体化绿化设计,除了美化环境外,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影响环境的作用。如在屋顶覆盖绿植,打造空中花园。也可以在建筑外墙种植吸附性强,覆盖面积大的植物。最终植物在建筑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挡太阳辐射使其不能直接照射到建筑表面,从而降低室内温度,创造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5.绿色校园的设备规划

在校园中,各式各样的设备为能源消耗的一大去处,需要格外关注设备的设计问题。照明设施用电量虽大,但其节能的潜力也很大。在保证亮度的前提下,单靠减少灯具的数量来实现节能不是长久之计。开发并应用新能源,实现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才是节能减排的最佳方案。照明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不仅能够大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照明时间合理化,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校园里的设备在按照绿色校园的理念下进行智能化设计与升级后,不仅能够提高使用效率,还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使学校能源得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耗,随着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从而获得良好的能源节约效果。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日增强,要建设绿色校园,培养广大师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建设绿色校园的参与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绿色校园本土化,最大程度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绿色校园不同空间的规划设计,合理划分各个分区,实现效率最大化,能源利用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文博.绿色生态视角下的校园建筑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2(04):255-256.

[2]李茜.绿色高校校园空间设计的规划策略——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7,32(02):86-90.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

0前言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问题逐渐引起高校高度的重视,因此,研究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当前阶段各大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提升,不难看出,实施精细化管理至关重要。过去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一般由学校后勤部门负责。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近些年来,此类工作基本全部外包给物业公司或专门的绿化工程公司养护管理。因此,在落实绿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使目前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与广大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1历年来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管理模式分析

1)全经费管理模式: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管理的全部费用都由学校负责,包括农药化肥、作业工具、园林机械、工资奖金等。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新建绿地工程费用一般从基建设施建设费中支取,而日常养护的费用则从绿化维持费中支取,推行实报实销的费用管理方案。2)半承包管理模式:学校承担部分绿化维持经费,剩余部分则由绿化管理部门负责。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绿化管理部门不仅需要合理使用校拨经费,而且需要借助对外承接绿化工程以及对外出售自产自育苗木等方式实现增产增收,以改善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3)全承包管理模式: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园景观绿化养护通过招投标方式全部承包给物业公司或专业的绿化养护管理公司(即外包公司,下同)负责日常的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管理。通过对各个高校的绿化养护管理的调查研究发现,以上三种模式其实正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的趋势就是社会化改革,就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外包给物业公司或专业的绿化养护管理公司负责日常的管理。

2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1)绿化设计意识薄弱,前期规划设计较为粗放。绿化设计与规范工作在提升校园整体环境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多数高校虽然在前期对校园景观绿化的布局实施了规划,但也限于较低层面的规划,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以集美大学为例,虽然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也对校园的绿化进行过绿化设计与规划,但是都是比较简单的绿化设计,没有结合地形和景观进行总体的规划,造成现在整个校园的绿化单一且杂乱。不仅如此,部分高校特别是老校区,缺乏合理的绿化规划与设计,从而带来明明严格按照校园规划图进行的绿化施工,其最终效果却与设计存在明显出入的状况。除此之外,由于设计过于粗放,基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校园的服务对象以及人口密度的特殊性,因此,部分高校绿化规划严重缺乏人性化,无法发挥校园绿化的实际作用,也间接增加了养护的难度。2)资金投入不足,养护队伍专业素质不高,造成校园植物表现效果单一。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对绿化投入相对不足,加上负责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管理的外包公司也只负责日常的浇水、治虫、除杂草等工作,所以校园内的植物只追求于存活,而缺乏校园植物造景技艺等艺术性方面的考虑,造成校园绿化环境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外包公司对绿化养护工作人员的要求较低,缺乏专业的园艺工作人员与绿化管理人员,从而导致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管理的效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养护人员在养护校园绿化树种或者植被的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植物的生态要求与生理习性,只关注其是否存活,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生态与艺术功能,从而导致植物景观群落搭配以及树种配置等方面严重不合理,进而削弱了校园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性,同时给后期的景观绿化养护工作增添了难度。3)没有充分挖掘景观绿化与高校特殊性场所的深层次的关系,绿化景观设置过于随意。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校园景观绿化要与高校的主要功能相结合,挖掘两者深层次的关系,使两者在文化意蕴与文化内涵的表现上相得益彰。人们通常会赋予景观、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情感,借助其来表情达意,这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常规媒介。然而,大多数外包公司则无法充分挖掘绿化植被的文化意蕴,未能借助校园景观绿化来彰显高效特色,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绿化在提升校园档次与品位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无法贴近“环境育人”的基本宗旨。将校园绿化转变为人文绿化更无从谈起。

3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精细化管理应当以精细操作与规范管理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改善绿化结构、协同各部门工作、控制管理流程、优化工作流程以及克服随意性等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目标,进一步改善当前高校景观绿化的现状。

3.1成立专业的精细化管理团队

作为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主体,各个外包公司需要构建专业的精细化管理团队,从而对日常景观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进行规范:①结合实际经济状况,适当提高职工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园林工程人员、园艺工作人员等,确保校园环境改善工作落实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科学性;②结合高校社会文化改革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向社会招聘专业的绿化养护人才;③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外包公司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各种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活动,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绿化措施与养护技巧,从而显著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质量。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

一项工作高效、保质的完成,离不开一套健全管理制度的支持,对于高效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外包公司必须结合实际状况,在落实日常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并且确保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使相关的管理制度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不仅如此,外包公司还需要设计合理的绿化工作内容,对绿化养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企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监督的力度,确保绿化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落实。

3.3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监管力度

高质量的校园景观绿化建设一定要具有足够的专项资金作为支撑。外包公司一方面要与高校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交流,提高景观绿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实际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尽可能做到专款专用。精细化管理不仅要求企业需要加强监管的力度,而且一线绿化养护工作人员也需要详细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这样就能够大幅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的质量,从而间接提高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实的质量与效率。

4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全方位分析其存在的不足至关重要。基于此,相关单位需要结合实际状况,针对当前高校景观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从而提高高校景观绿化养护工作落实的质量,进而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率,以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绿化的生态作用。

参考文献:

[1]汪赛群.基于传承与共生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2]王国林.浅析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从绿化养护角度[J].才智,2015,15(15):193-194.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7

2020年4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教发厅函〔2020〕13号),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实现2022年“绿色学校”创建比例达到6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要争取达到70%的目标。创建“绿色学校”是用“绿色”的教育理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施行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学校、培育绿色校园文化、推进绿色创新研究,达到绿化、美化、净化学校生态环境的目的。从有记录的政府文件看,2000—2020年这20年间,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的包含开展“绿色学校”评选活动的通知多达358条。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经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提高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也表明了国家和各级政府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教育工作来抓的决心。近年来,各个学校不同程度地将生态概念引入校园建设之中,建立机制,完善标准,促使“绿色学校”扎实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作为施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从学生年龄结构上看,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都已经超过18岁,行为认知能力和自主性方面与初等教育阶段有明显不同;从培养目标上看,职业定向性比本科院校更强,承担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职业技能的重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优于本科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创建“绿色学校”与其他层次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研究各省(区、市)“绿色学校”评估标准和已有文献,结合不同层次学校“绿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对比高职院校特点,从四个层面对高职创建“绿色学校”与其他层次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高职院校创建“绿色学校”的深入推进有所贡献。

一、组织行为管理及基础设施规划层面

无论什么层次的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前提条件是一致的,学校领导班子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配备创建“绿色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绿色学校”发展目标和管理措施,建立校园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在保持已有的绿色教育工作基础上,不断完善方案,坚持推进学校在行政、教学、后勤等各个管理领域之间的相互协同,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各部门,明确人员职责、目标清晰、责任到人。每学期定期召开环境教育会议,对创建成果进行检查、总结,使得制度落实有保障。“绿化学校”指在“硬环境”上构建“绿色学校”,是“绿色学校”的必备条件之一,即利用校园环境建设培育学生的绿色素养。在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将环境建设作为重点,以办公、学习、生活的场所为中心,构建利于学生绿色素养培育的环境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重视环保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学校里体验绿色、感悟绿色。“绿化学校”不仅包括校园环境整洁有序,还包括校园既有建筑绿化改造,新建建筑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造,整体校园建筑体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例如:采用智能照明等智能化技术降低校园能耗,实现绿色运营管理,能源循环利用。高职层次与其他层次学校不同,在统筹规划校园绿色硬件环境时,可以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专业实训项目相结合,在校园的植被绿化、建筑环境设计和修建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构建绿色实践教学平台,既有助于营造工匠精神和职业氛围,又推进了绿色素养教育。例如:针对学生洗浴热水耗能问题,采用双热源热泵热能循环系统,充分利用热能回收机组,循环加热洗浴用水;根据学校冷热源供应随学生作息地点变化集中迁移的特点,建立小型复合式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系统等。

二、校园文化和谐构建层面

除了“硬环境”外,“软环境”层面营建绿色文化也十分重要,注重内涵发展,营造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培养学生绿色文明价值观,构建一个处处有绿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例如:提倡低碳环保,尽量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随手关灯,节约用电,降低能耗;倡导无纸化办公,节约用纸,合理用纸;践行“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积极开展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和管理,对垃圾实行分类投放等,从生活点滴体现节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让环保意识内化于每个学生心中。所有层次学校“绿色文化”传播媒介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线上线下同步开设宣传平台,利用标语牌、广播、校园网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开展绿色宣传教育活动,举办主题讲座;增加学校图书馆绿色生态环保类书刊数量等。但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同,校园文化创建也会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层次,重视向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环保意识、环保知识教育,注重规范学生环保行为,教育学生爱校爱家,文明讲理。例如:不把白色污染带进校园、不乱丢杂物、不在楼内打闹、不损坏墙面、爱护花草等。中学层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文素养和个性张扬相结合的特色教育,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例如:组织各种环保知识竞赛、绘画、征文和废品小制作、展示学生特长作品及环境作品等活动。

三、学科教学合理渗透层面

课堂教学是创建“绿色学校”的主要渠道,以环境教育的方式培育学生的绿色素养,由教师主导,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绿色理念。不同层次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学科教学中渗入的深度也有所不同。小学层次,老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因素,适时适当地渗透环境教育,注重环保教育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例如:健康教育课讲绿色食品;思想品德课讲节约资源;语文课教学生写保护环境的文章;劳动课教学生如何废物利用等。中学层次,注重对学生的环境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例如:地理课中进行自然环境保护教育;化学课中结合化学物质,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护;政治课中加强环保法律法规教育等。同时,开设环境类选修课程和讲座。大学层次,除了在学科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外,还设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建立绿色文明教育课程资源库;开展讲座、沙龙等专题教育。此外,学校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大力培养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行业技术技能的传授,所以高职层次与本科层次除了以上共性之外,还有不同的地方。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各行各业都在向“绿色”转型,高职类院校必须适应这种趋势,培养出能够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学校需要根据行业可持续发展趋势,结合企业绿色发展技术需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协同企业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培训,除了理论课外,环境素养培育同样要贯穿实训课程全过程,不断深化“绿色”专业发展,培养掌握“绿色”技能的职业人才,实现“绿色”职业教育。此外,教师的环保意识是影响学校环境教育实施成效的关键因素。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教师要率先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专题教研活动,在学期计划和总结中体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注重引领作用,重视对生态文明教育带头人的培养,为学校顺利开展绿色教育提供师资保证。

四、实践活动载体丰富层面

校园绿化方案范文8

1.1学校简况

桥山小学始建于1958年,因地处桥山脚下而得名。学校占地面积31600m2,有教学楼3幢,综合办公楼2幢,教工住宅楼1幢。现有教职工168人,3016名学生,41个教学班。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增强素质”的办学宗旨,坚持人性化管理,不断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项目学校”。

1.2环境亮点

(1)整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划明确。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整体布局规范合理,入口干道、办公楼、教学楼、操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方便教学、利于休息,给来人以较为清晰的印象。(2)船型主体建筑,校园文化亮点。中小学校建筑大多为传统的方体建筑,桥小办公楼主体如同船型建筑,具有校园文化脉络,成为最大亮点。(3)景观小品多样,文化氛围浓郁。学校重视环境建设,校园景观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墙、宣传牌、雕塑、置石均有不同方式的展现;室外景观小品也有布局,如园椅、花坛、树坛等。

1.3存在问题

(1)植物问题相对突出:一是绿篱普遍偏高(高篱),二是植物之间搭配不符合常规,三是花坛内布局凌乱,四是墙基绿化不足。(2)绿地可进入度欠缺。绿化作为校园的外衣,不仅是给师生看,更要方便师生使用,需要增加园路、小径和汀步。(3)硬质景观方面问题。大门入口整体景观不足,标志摆放不尽美观,如排水井在大门正中,电线漫天飞舞。(4)景观小品风格不够统一。景观小品作为校园环境的室外家具,包括果品箱、园椅、路灯、草坪灯、宣传栏、标志牌等,贵在风格统一。(5)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处在住宅、办公诸多环境中的校园,四周环视,凌乱不堪,影响视线,建议在墙面上作文章。另外,现有景观特色优势利用不到位,也影响了整体环境景观效果。

2文化思路梳理

依据桥山小学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文化“龙•桥”核心理念系统,构筑特色鲜明的“龙形景观骨架”,既依托行为文化系统,以人为本;又与视角文化系统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在深入挖掘并着力打造当地龙文化的基础上,针对小学生之实际,形成本校“龙乡小龙人”的文化亮点,打造桥山小学独有“龙形”环境文化识别系统。

2.1功能定位

集快乐教学、健身康体、文体活动、休闲游憩、环境育人五大功能于一体。针对小学生的心理,一是突出直观形象、天真和谐;二是内容丰富、色彩亮丽。

2.2风格定位

(1)主体建筑:中心办公楼建筑状如船型,在景观方面尽力文化挖掘特色,植物方面尽可能烘托。(2)植物景观:植物品种较为多样、郁闭度较大,特别是难得的大树,已经具备绿色生态校园的条件,这也是桥山小学的最大优势。(3)硬质景观:以“龙形”景观骨架为主脉络串联环境景观,以“龙乡小龙人”为立面陪衬。

2.3指导思想

作为一个有一定景观环境基础的小学,为了创造更加轻松自然、简洁明了、温馨健康的绿色景观生态环境,整体景观设计围绕主体建筑,以龙形框架景观为主体,紧扣“龙乡小龙人”主题,雕塑、花坛、置石、园路、汀步以及各种形式绿化交叉布设,景观小品巧妙点缀,既保证校园空间的舒朗、开敞,又营造了各种尺度宜人、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场所,从而很好地体现出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3龙文化序列景观方案

整体构思为:以双龙戏珠大门为景观序曲,展示和谐共舞的龙志理念;以入口干道两侧的6组龙柏造型和9间折线花架为景观发展,展示天天努力向上的龙魂志向;以船型办公主楼周围的船舵雕塑和三色波浪植物拼图为景观高潮,展示起航、指明方向、一帆风顺和抗击风浪的龙气环境;以操场的树池坐凳和九龙花坛为景观过渡与转折,展示在大海中漂泊与齐心奋斗之龙威;以操场周围山墙喷绘的各式各样的小龙人为景观尾声,展示“龙乡小龙人”的丰姿。

3.1龙头景观•大门

大门是学校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应具有本校鲜明的特征。它也是行人或车辆出入的地方,担负着集散人流和车辆的功能,并起到标志的作用。一般由门柱、门框和牌楼构成,选用美丽的常绿乔灌木和开花植物在其周围进行装饰,以形成生动活泼、开朗诱人的景色。建议改造以“双龙戏珠”为大门造型,或在常规大门上局部装饰双龙戏珠图案造型。

3.2龙背景观•干道

校园干道可以与主要建筑物的正面组成完整的空间,两侧可种植树冠高大、树荫浓密的观赏树木。(1)在干道右侧,去掉中部的大叶黄杨,间隔栽植6组盘旋龙柏造型植物景观,每组3株。如果有生长难度,也可考虑用其他松柏来代替。(2)在入口干道左侧,为了增强环境景观效果,花架与宣传栏景观建议3种方案:①将宣传栏顶部改造成为自然波浪形,以紧扣龙文化主题。②去掉宣传栏,改造成为折线式,如同飞舞的龙廊,直接扣住龙文化主题。③也可将宣传栏镶嵌在廊架中,以更好地利用空间。

3.3龙腹景观•办公楼

办公教学区一般强调宁静,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1)在办公楼前现有春芽雕塑或日三思照壁位置处,或在两者之间,重新设置景观雕塑,提出如下方案。①方案一:紧靠船型主体建筑,设置船舵雕塑,以明确船行方向。②方案二:紧靠船型主体建筑,设置帆船或锚雕塑,以直接点明主体建筑和“起航”的寓意。③方案三:设置桥山小龙人代表性个体雕塑或七彩小龙人群体雕塑。(2)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船型办公楼的寓意,在其右侧台阶绿地中,用植物构筑波浪景观,形成如下方案:①色带浪花。用常规的三色植物进行浪花拼图,常规做法,施工简单,成本较低。②立体浪花。用立体花坛做成浪花状,立体景观效果明显,施工与养护费用都高。③浪花汀步。用草坪做底,在块石汀步上,设置间歇喷水柱。动态景观效果很好,只是成本高一些。

3.4龙爪景观•树坛与操场

操场是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健壮体魄的场地。(1)在操场中的2株孤植大树,虽说是柳树,在陕北却也极为难得,只是树池坐凳偏小,建议加以改造,树坛大小要与树高、树冠相适应。可以采用较为高档的石材树池,并与坐凳结合起来。(2)在操场边侧墙边刚好有9株国槐,既是独立树坛,又是树坛偏小,故显得景观单调。建议将9组树坛做成一个流线型游龙整体坐凳或树坛。墙基尽可能绿化,形式也多种多样。

3.5龙尾景观•山墙小龙人

在学校操场山墙进行小龙人景观处理,单龙、双龙、群龙,各式各样,尽可能丰富多彩,既是一大立面景观亮点,也解决了脏乱差的问题。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