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研修总结范例

高级研修总结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1

(一)初级班

根据“早启发、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的原则,在开学初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将初级班党课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宣传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入党的愿望和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引导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培训每个专业班级就是一个党校初级班,全体大一新生必须参加,新生辅导员即为党校初级班的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为各系政治辅导员、学生处教师、团委教师、思政课教师。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为党团基础知识教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史、入党动机教育和入党的基本程序以及共青团的基本历史、学院共青团工作的简要介绍。

(二)中级班

为了让经过初级班培训后,对党有初步认识和认同,并提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早日入党,由党校教研室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分发到各系,由各系党总支组织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讨论活动、观看红色电影、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任课教师主要是党总支书记、党校办公室、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党校教研室负责人等。

(三)高级班

经过中级班学习,表现优秀,确定为发展对象或者预备党员的学生可参与学校校园管理和学风建设,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要求比较高。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教育、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养成,要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在实际行动上自觉践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全面提升学风校风。高级班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素质教育,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教育;现代领导力、现代执行力、演讲与口才、公共社交礼仪、创新能力培养;参与党校管理和建设,参与校园管理和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任课教师主要是专家、教授。

(四)高级研修班

为了扩大优秀党员的影响力,每年从高级班中挑选10—20名各方面表现优秀的正式党员,开展省外调研、实地考察,例如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韶山等地开展调研活动。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调研报告和答辩的形式。

二、业余党校多层级班级管理模式的班级日常管理体系

业余党校作为校中之校,要参考教学班级的管理建制,从干部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组织生活建设三方面抓起,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人翁作用。

(一)业余党校班级日常管理架构

在初级、中级、高级、高级研修班中,民主推选班长和组织员,实施由高年级带低年级的管理制度,具体架构如下:初级班面向全体新生,属于短期集中培训,在党校教研室和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的统筹下,由各系党支部、辅导员组织和管理。中级班主要面向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众多,长期培训要和日常管理结合。在管理干部队伍上,中级班学员分属各系。每个中级班设立一名组织员,由高级班学员担任,他们协助各系党支部书记组织培训和管理。

高级班学员主要是全校范围内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高级班主要由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进行管理。在高级班设立一到两名组织员,由正式党员担任,协助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组织培训,进行日常事务管理。高级研修班属于短期考察学习,成员从高级班中表现优秀,转为正式党员的学员中挑选,由党校办公室、党校教研室和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联合组织,具体由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高级研修班设立一名班长,协助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处理研修班的事务和组织考察。

(二)业余党校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因此在各层级党员干部的管理和培养上要遵循此要求,“能进能出,选贤举能”。首先,在选拔上,党员干部竞争上岗,采用演说竞选、民主测评、群众投票形式,根据竞选者的日常表现、综合素质、服务意识来进行综合测量和选拔。第二,在考核培养上,实施绩效考核,把政治品德、群众基础、服务态度、工作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在高级班表现优秀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可以优先推荐作为中级班的组织员候选人。为担任满一年的班级管理干部发给聘书,同时优先推荐为高级研修班的成员。高级研修班的成员作为最优秀的分子,将被学校授予“最高荣誉毕业生”奖项,并且将作为学校选拔留校的后备人才。

(三)业余党校班级管理制度建设

1.班级考勤和考核制度。

业余党校要制订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制度,考勤办法包括上课出勤制度、参加组织生活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包括对不同层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考核,对班级管理干部的考核等。两方面的考核和考勤结果都将作为其是否发展、是否转正、是否继续担任班级管理干部的评价标准。

2.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制度。

建立经常性的理论学习制度。运用网络建立理论学习的渠道,建立班级理论学习小组和宿舍学习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集中性和分散性的理论学习和交流,广泛收集学习心得,传达学习文件和政策精神。落实汇编每月一期的学习简报,供大家学习。立足学习探索性和志愿服务性宗旨,建立社会实践制度,包括日常实践活动和暑期实践活动。在日常实践活动中,各个班级根据人数和层次,分成若干小组,由高级班学员作为实践小组组长。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制定活动选题,各小组根据兴趣和专业方向选择题目。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或党员参加社会实践后,要提交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色者,采取适当的形式予以表彰。

(四)组织生活建设

与学风校风建设相结合,实现“组织生活常态化”,形成学生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学风建设的氛围。根据当代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团组织活动等相结合,保持党组织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实现组织生活常态化。组织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氛围,让学生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学风建设,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学生党员,让普通学生通过行动争取入党。加强社会调查,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组织生活的多样化。内容上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内容、身边感人事迹,形式上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要加强调查研究式的组织生活。调查研究内容应该关注民生热点和基层群众的社会现状。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党员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此外,还可以采用义务劳动式、评比竞赛式、联谊活动式开展组织生活。

三、总结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2

一、高位均衡,构建区域协作新体制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朝阳区于2012年9月成立了“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成员单位包括12所优质发展校、特色校。一是搭建平台,形成互动机制。协作体通过“六个互动”———网络交流、专家讲坛、青蓝结对、优势互补、统筹招生和联席会议,实现协作体理念共融、业务同培、课题共研、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为朝阳区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区教育局拨专项资金,对协作体进行了经费保障。协作体开展以“百名师徒牵手成就教育梦想”为主题的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师徒帮带活动,搭建教师共同发展平台,并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方式,推进互动成效。2015年11月,协作体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开展了以“关注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研究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区域推进,整体研修

1.整体规划,建立整体研修平台。朝阳区遵循名校、优质学校整体带动的原则,把区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六大学区片,实施“大学区”管理。通过大学区管理平台,以“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为载体,以“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为主题,进行了生命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推进区域性整体研修。

2.典型激励,促进共同成长。协作体通过开展大学区优秀教研团队评比活动,各大学区选择优势学科、挖掘优质资源,通过教育论坛、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三个环节展示各区片的教研成果,使区域研修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校际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整体推进,各校逐步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一批省市级品牌学校、三星级特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

三、主题研训,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在培训策略上,朝阳区不断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构建教师培训体系。一是专家引领式培训。根据需求开展各种培训,聘请知名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去上海、广州、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让教师走近教育专家,教师专业素养大幅提升。近三年来,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超过1000人次。二是基地孵化式培训。建立了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中枢,以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为重要平台,以优质学校为主要载体,以名师工作室为示范引领的“四级培训基地”,形成了进修学校统培、协作体带培、校际互培、工作室专培的立体培训网络。三是网络互动式培训。我们先后建立了“名师博客”、“朝阳区名师交流QQ群”、“基层师培工作联系QQ群”等,定期组织主题性论坛交流活动。四是名师导航式培训。2015年朝阳区第二批挂牌12个名师工作室,他们通过开展互访周活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主题研修、专题教研、外出培训等活动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五是课题带动式培训。我们提出了“科研促培训、课题带常规”的工作思路,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课题《优质教育与教师发展评价》《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为载体开展活动,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和“教师发展型学校”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六是突出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为载体,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格局,创建了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群体。

四、团队研修引领,打造培训亮点

为提高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研训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上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2015年进修学校制定了全方位的学习研修规划,并以“构建温暖和谐的学习团队”为主导思想,有序地开展系列研修活动。

1.校内培训,丰富内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教研员主讲或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从专业提升、课改新路、科研引领、心理调适等方面对教研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教研员的指导、研究、引领的能力和高度,促进内涵发展。

2.域外培训,开拓视野。2015年先后组织教研员4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等课改前沿地区参加教研峰会、高级研修班、名师工作室论坛等活动,对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网络研修,学用并重。区教育局对进修学校教研员进行了“2015年教育技术提升工程”的培训,提出了“抓住机遇,学习充电,学研结合,学用并重”十二个字的目标,成立各研修小组并根据本组实际组织“学习沙龙、研修论坛、组内解惑”等一系列研修活动,使教研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4.备课调研,提升水平。区进修学校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召开备课调研会,所有学科教研员以及进修学校的领导共同参加,和全区的学科教师共同聆听教研员的备课,然后教研员进行研讨,针对备课的形式、内容、策略、深度、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教研员不断改进备课方式,提升教研员的培训水平。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3

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评价模型,涵盖一定的评价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依据斯塔佛尔比姆的CIPP模式和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福建教育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并对评价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以利于提高培训质量。

关键词

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依据;模式探讨;运行与反思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评价模式主要指培训管理者依据某种评价模式理论、评价思想或者特定的评价目标,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小的评价模型,它涵盖着一定的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

2.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有利于引导培训工作者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快速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培训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任务,同时还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培训质量评价模式能指导培训管理者和教师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价模式思路,认真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二、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1.CIPP模式

美国教育评价先驱拉尔夫•泰勒是行为目标模式的创始人,其模式把目标———评价活动实施———评价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注重对预期效果的评价。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评价不再局限于目标的达到度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佛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CIPP模式,基本框架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CIPP是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本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对四步骤的CIPP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评价(impact)、成效评价(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评价(transportability)四个阶段,由此构成了七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2.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是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来的,该模型的评估内容限定在四个层次上的产出,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第一层是反应层,即一级评估,是指学员对项目的主观感受,如对培训的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和满意度,评估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第二层是学习层,即二级评估,是测量学员从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获得程度。该层次的评估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方法评估。第三层是行为层,即三级评估,是指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等对学员的行为改变进行。第四层是成果层,即四级评估,是指培训后学员在工作业绩上的提高程度,计算培训创出的效益。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价模型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结构要素

1.培训质量评价主体

(1)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培训管理处设计网络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让学员进行网络匿名投票,统计换算学员整体满意度;二是由培训管理处随机抽取10%的学员,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征求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2)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针对各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中学员培训的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师资选配、教学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评价。

(3)学院培训管理处

学院培训管理处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个研修部的培训项目的方案及实施进行评价,撰写年度评价报告。对学院培训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排列等级。

(4)有关专家教授

有关专家是指由培训管理处聘请的校内外高校专家、名校长、各学科特级教师、名师,以及培训教学委员会成员,以第三方的身份组成培训质量评价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5)学员所在学校参训学员所在单位根据参训学员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跟踪评价,主要由培训管理处进行学校参训教师的抽样调查,通过所任教班级学生问卷,或者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完成评价工作。

2.培训质量评价对象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对象从培训项目来源划分,一是国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的项目,简称“国培项目”;二是福建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学院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项目;三是省内外教育部门委托的所有培训项目。

3.培训质量评价依据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4.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在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建立了8项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教师培训能力认定制度、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培训方案论证制度、学员满意度测评制度、训后跟踪指导制度、项目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科年度培训总结报告制度。为使8项制度有效落实,学院每年进行优秀培训项目和负责人评选,并在全院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培训需求,包括需求调研分析和调研报告质量评价;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课时安排的评价;培训师资,包括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培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的评价;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评价;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程度和培训成果评价;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权重分值,在二级指标后面的末级评价标准,操作性很强。

6.培训质量评价反馈

培训质量评价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研修部培训项目总结报告、第三方专家教授评价报告、学员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报告、培训管理处培训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培训质量考核等级评价,包括各个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学等级评价、培训教师等级评价、培训组织管理等级评价、培训服务保障等级评价。每次培训后要召开学院培训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下一轮培训质量目标和改进建议。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流程

评价主体:培训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第三方专家组(再评价)———参训学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院培训管理处(综合评价)。评价对象: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委培项目。培训评价内容:训前决策———培训过程———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分析反馈:培训项目自评报告———学员满意度测评———第三方专家组评价报告———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价报告———学院培训质量考核等级报告。

2.培训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第一,训前决策,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和师资选配;第二,培训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第三,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第四,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度和学员学习成果;第五,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

(2)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3)培训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形成培训质量综合判断(自然描述和等第评定);分析培训质量问题(召开培训质量分析研讨会);评价活动的再评价(评价方案的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再评价、评价对象接受程度);培训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报告学院主管部门,向培训项目组报告,在学院内部公开)。

五、培训质量评价运作与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运作概况

(1)国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通过竞标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26个,其中,跨省竞标中西部国培项目18个,中标项目覆盖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涉及中小学的10个学科。2016年4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2015年“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结果,福建教育学院被抽查的4个国培项目,分别名列第1名、第3名、第5名、第9名。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在17所院校(机构)中排名第3位,在所有承办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的38所院校(机构)中总分排名第3位。

(2)省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计划内省培项目为例,回收4146份学员问卷,回收率81.3%。被调查的学员覆盖高中15门学科51个班,其中,高级教师占44.4%,一级教师占55.6%,学员的匿名投票平均得分为(满分5分):把握培训需求4.71分,培训主题确定4.74分,培训目标设置4.71分,培训课程设计4.65分,培训方式方法4.67分,学员学习指导4.61分,培训资源获取4.71分,研修收获与成果4.66分,培训管理与服务4.72分,培训效果总评4.70分。结果表明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较高。

2.培训质量评价的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内紧外松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总人数达到30302人,其中集中培训11979人、远程培训18323人。目前培训管理处只能侧重对计划内的省培项目进行质量评价,暂时无法顾及到委托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这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科培训项目质量不均衡

以高中15个学科参训学员匿名问卷统计为例,在把握培训需求上,平均分之上有8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7个学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平均分之上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8个学科;在研修收获与成果上,平均分之上有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8个学科。从五级评分量表的评分来看,评分差距拉得不够开,需要修改量表,拉开得分距离。

(3)培训项目组训前决策问题较多

从随机抽查15个学科培训项目组的39份培训方案来看,写得较好的方案占35%、写得一般的占31%、写得较差的占34%。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需求分析不到位,就会造成培训主题确定、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学员需求。

作者:张惠敏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4

一、江苏建设制造业技能大军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深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走创新之路抓职业培训,寻务实之策办技工教育,兴改革之举促人才评价,以有效之为强技能竞赛,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是优化政策环境的基础性工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配套制定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补贴、重点群体免费接受职业培训等政策。同时整合资源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全省先后创建43个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5个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9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7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供给量质齐升。“十三五”期间,着眼于江苏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全省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247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发放职业培训补贴65亿元;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培养新型学徒6.5万人;每年100个高技能人才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培训紧缺型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16.5万人次;广泛组织百万技能人才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近500项,参赛练兵超过500万人次;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114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26万人,每年毕业生近8万人(其中高级工比例超过34%),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改革攻坚精准发力。注重制度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完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企业更多的技能人才评价权,经备案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达2135家,可评价认定的职业(工种)达700多个,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超66万本,相关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全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范围,通过省“双创计划”引进87名顶尖高技能人才,144名高技能人才获得高级职称,262名世界技能大赛、江苏技能大奖获奖者被直接授予高级职称。贯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率先开展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试点,累计5709名高技能人才取得工程类职称证书。激励保障多措并举。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率先以省政府名义创设江苏技能大奖,评选产生21名“江苏大工匠”、225名“江苏工匠”,培育省技术能手7368人、省企业首席技师992人;率先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综合性职业技能大赛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产生51名江苏技能状元;江苏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斩获2金、4银、2铜、6优胜奖,首夺阿尔伯特最高大奖,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参加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勇夺12金、10银、5铜,金牌数、奖牌数和总成绩均位居全国第二。将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走访慰问和优秀技术工人休疗养活动,先后遴选343名企业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和技工院校教师赴海外开展研修活动。先后有14名技能劳动者荣获中华技能大奖,511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江苏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苏正在大力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和“数字江苏”建设,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欧美发达国家中高端产业的强势挤压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的供给替代,全省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素质、培养机制等还存在较大不适应性和不平衡性。技能人才匹配需求不足。一些制造业企业常态化面临“招工难”问题。2021年上半年,全省公共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达1.45(同比上升0.16),连续5个月环比上升。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度不断加大,求人倍率持续升高至1.53,比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大幅提高0.24和0.4,其中劳动力密集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求人倍率高达1.67,已大幅度偏离正常区间。按技术等级和职称分类,59.35%的招聘岗位对求职者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其中职业资格五级(初级技能)需求人数最多,占需求总人数的21.29%(见表1)。技能培训供给能力不足。从政府层面看,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待提高。由于补贴性培训周期短(如大量一线产业工人来自农村劳动力,其培训时间通常在7—90天,15天以下的占一半左右)、投入少(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资金为3.5亿元,人均补贴标准仅为43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90元,与开展培训的实际成本差距较大),因此培训项目多为家政服务、育婴保育类等轻资产投入项目,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转型节奏,尤其是缺少企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企业层面看,技能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开展培训挤占生产时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不足,目前普遍占工资总额0.5%左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2.5%。对此,政府既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又缺乏必要的约束手段。此外,学历教育求职人数过多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为制造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全省办学规模较大的45所公办技工院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万人,年开展社会培训26.4万人次,但这部分学校的编制总量仅有0.52万个。根据原劳动人事部颁发的《技工学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暂行规定》(劳人培﹝1986﹞9号)的1:5的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比测算,需要编制2.56万个,编制缺口2.04万个。2017年底,江苏将技工教育项目建设经费投入从1100万元增加到了5000万元,但与广东相比仍然差距较大。广东省每年投入技工教育专项经费高达9.8亿元,人均水平是江苏的8.25倍。由于编制不足、财政保障不到位,一些学校只能自筹经费发放聘用教师的工资,编制内与编制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较普遍,教师队伍积极性、稳定性均受到影响。技能人才薪酬激励不足。技能人才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国家层面推出了技能人才薪酬指南,但目前企业内部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薪酬分配对技能人才的倾斜还不够。从江苏企业薪酬调查数据看,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7.8万元,分别是管理人员(15.9万元)、专业技术人员(10.9万元)平均工资的49.2%、71.8%;其中高技能人才年平均工资11.8万元,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99万元)的62.3%。技能人才待遇偏低,既不利于激发和释放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重技能的社会氛围不足。技能劳动者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不强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技工学校,26万名在校生中70%是农村学生,因拿不到相应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并导致招生困难。近年来,广东、山东、江西、浙江、安徽、河南等省相继打通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录的通道,江苏虽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并未有效落实。此外,《江苏省征兵工作条例》明确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生报名应征、体格检查、政治考核、审批定兵等具体征集办法,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执行,但该规定也未有效落实,技能劳动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不必要限制。

三、打造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大军的对策建议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5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科研培训指导机构,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拓展培训职能、助力转型升级,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平区教师学校多年来从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出发,在“研训一体化”工作格局下,注重培训者、管理者、参训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协同发展、上下联动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和平区“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的培训工作特色。

关键词:

智慧转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这对作为区域教育业务培训指导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在省、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和平师校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为己任,全面规划培训项目,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不断拓展深化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断满足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构筑区域教师研修的坚实基地,为全区教师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以智慧转型为理念,全面优化培训者队伍

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而取得这一成效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师者之师智慧转型”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师校的教科研人员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多样化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从培训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靠前服务,带好团队,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研训一体化”工作策略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者培训、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培养建立起了由师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评测中心、编辑部等62位教科研人员组成的专职培训队伍。他们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技能,并基于教师最佳实践经验萃取凝练开发了系列区本课程,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教科研人员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活动实施、培训项目评估等多项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突破了狭义的研训一体方式,而逐步实现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即教研、科研、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合作,并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研讨活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力争实现全体教科研人员在教师教育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培训与教科研工作统筹安排,建立起“实践、研究、培训相融合”的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从而完善了“研训一体”的共同体,营造了“研训一体”的学习场,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情感链,保证了培训工作低重心、高实效地持续开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我们一方面既注重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培训教师,又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注重拾遗补缺,按需选择兼职培训教师,以“专兼职结合”的策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适应区域教师培训需要的培训者队伍。

二、以专项工程为牵动,统筹管理培训项目

为了有效落实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基于教师需求和区域发展所需,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群体,从宏观大局着眼,从目标细节入手,实施了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牵动,对全区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统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果。近几年来,我区先后启动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新教师岗位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科能力提升工程、班主任培养工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搭建起了从新教师到青年骨干、从学科带头人到名师、从名师到首席教师的金字塔成长架构,力图实现区域人才成长梯队发展。我们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微软公司等高端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了校长培训班、名师高研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新教师培训班、名班主任培训班、科研骨干研修班、网络新技术培训班等项目,取得了卓有影响的培训效果,也深得基层学校的欢迎。针对这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我们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确定时间表,画好路线图。每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我们都非常注重狠抓四个环节: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培养过程。我们建立实施项目负责制,每年学期初,各相关部门围绕队伍建设工程自主申报培训项目,学校成立专门项目评估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通过确定的项目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和经费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培训部专职人员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培训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总体上,我们强调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严格以项目培养对象的需求为目的,因材施教、深度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结合经验。如在实施区名班主任高级研修项目过程中,我们对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培训需求调研,同时,又积极考证目前国内班主任培训的前沿方向和培训目标。我们选定了深圳龙岗师校的班主任培训团队及李玉平培训工作室作为我们的合作方,确定了以提高班级管理策略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经过理论导航、名师引领、行动内化、借鉴学习、实践跟进、总结反思等几大阶段的研修,使参训教师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合作单位的智力支持,也十分注重内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外借脑、内借势,践行研训一体,助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特色创新为手段,构建内涵丰富的培训模式

我们知道,培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师的理念问题,而这一内容的落实往往是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进行的,对一线教师来说总觉得过于高深;而培训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技能技巧,这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看似简单,但特别容易老生常谈,往往形似而神异。为了解决培训的效益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融合、互通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学用结合。几年来,我区以立足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建立“全程、全员、全面”大培训体系为目标,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调整和完善培训过程,逐渐形成了关于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载体、培训取向的“全能统合立体化”培训工作模式。既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内容、关注三个维度、实现四个转变、达成五个目标。我们始终围绕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中心,着重突出校长教师通识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两个方面内容,力求实现在“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发展,以四个转变为载体实现培训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培训主体从培训者中心向参训者中心转变;培训内容从理论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变;培训场所从报告厅向教育现场转变;培训方式从讲座式、授受式向参与式、体验式转变。并最终达到培训“有用、实用、够用、好用、耐用”的价值取向。实践中,我区根据不同的参训对象的发展需求和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打造,以多种形式和方式积极推进培训项目有效运行。一是通过名师高研班及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以优秀个体和团队的培养扶持牵动整个区域队伍的成长。二是通过多元化培训方式的改进,如引进“破冰之旅”和“世界咖啡”等形式,增强参训者的学习体验和自我提升。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如“学思分享教育讲堂”“青年教师沙龙”等,为教师提供交流思想观点分享的平台,既强化了团队建设,又打破了学科、学段的界限。四是通过建立网络研修室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或以专题为主线、或以案例为载体,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培训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师培训的“课堂翻转”和资源共享。五是通过“微研修”课程的开发,包括“微行动”学习、“微课程”制作、“微研究”实施等,为全区教师的研修学习提供多种资源和途径,并以送课下校的主动服务意识,为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了学习课程,解决了部分工学矛盾。总之,在各项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科教培电评”五位一体的大培训运作方式,并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为场景,以流程、工具、方法为培训切入点,全面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了角色感与归属感,寻求到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理论和技术层面有了质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的培训被学员们誉为“走心的教育,落地的指导”。

四、以校本研训为抓手,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6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抓紧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

规划纲要指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其实,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人事司就已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开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并专文下达立项通知(教人司&2008∋129号)。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要求认真地开展了调查研究与咨询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是一指引性的文件,它为国家与各地进一步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的课程标准,乃至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基础。1、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的研制。在明确中小学校长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教育工作经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对完善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有重要意义。2、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性培训与高级研修等多个层次。任职资格培训是为侯任校长与初任校长而准备的培训,这一培训应当紧扣中小学校长任职的专业要求。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客观存在的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的状况,就需要有关机构认真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以此作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依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质量,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3、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的研制。校长评价对校长的发展,从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价标准的导向而实现的。因而,各地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制中小学校长下评价标准。在多方面专家的努力下,以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已初步成型。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紧研制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为重点的相关政策,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探索校长职级制的步伐

校长职级制是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目前全国各地试点的校长职级制工作来看,还是十分成功的。总结这些试点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总体看来,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抓好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校长任职条件规定,校长任职必须要具备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参加评定职级的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具有同一性;具体条件是评定不同等级时校长所应该具备的相应条件,它具有导向性;2、规定考评、聘任、晋升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3、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绩效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任职年限、政治思想素质、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以校长的职务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评分标准可分一定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权重进行考核。相信随着#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出台以及我们校长职级制推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在制度与机制的试点与创新中,下列几对关系必须处理好:第一,制度与落实的关系。反思我们以往的工作,很多地方不是没有制度,或者说没有规定,而是没有按制度与规定来落实。在试点过程中,关键是建立好的制度,要形成好的长效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使制度设计过程中的设想得以落实。第二,资格考试与认定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切实抓好这一工作。第三,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关系。一定要明确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边界,使方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二、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与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培训。我国的教师培训与校长培训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培训对于提升教师与校长队伍素质的作用是显著的。为了造就教育家办学的局面,应该做到: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水平与质量

从目前国家对教师与校长培训的投入来看,其经费增长的幅度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对教师与校长的培训如此重视之下,各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培训的水平与质量。为此:1、在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四级的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体系中,要依托优质资源,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各省、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教师研修中心,支持各市、区县建立相应教师研修中心,形成在省教师研修中心指导下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2、在目前以实行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紧紧地围绕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与热点进行培训,加大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3、加大农村教师与校长队伍的专项培训工作,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与校长培训要实行倾斜政策。造就一批教育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是促进他们成为教育家的重要环节。同时,一批教育家的形成,也需要我们高校在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二)积极探索

造就一批教育家!的多样化培训方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根据总理提出的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干训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举办实施素质教育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引领中小学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校长的部署,已于去年7月举办第1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第2期也于今年7月开班,受教育部委托,该班将连续举办5期。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正在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浙江省、江苏省等地也正在实施浙派教育家共同体!建设、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等工作,他们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及办学成效显著有办学追求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教育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此外,由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三地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班!也将于九月中旬在教育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启动。

(三)认真研究

教育家型教师与校长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培训内容重要,培训方式也很重要。众所周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因此,教育家型校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为期1-3年的高研班培训期间,其核心工作就是围绕为了这些校长早出思想并出好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培训要点有:1、隐性知识显性化。人所知的,往往比其所能说的与能写的要多得多。在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校长们具有大量的隐性智慧,如何将其潜在的、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是培训过程中重点之一。每位校长在办教育、抓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知识有不少是隐性而尚不能言传的。把它们加以显性化,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提炼思想,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教育同行得以分享。2、感性认识理性化。感性认识带有偶然性,感性认识的理性化就是不断地排除偶然性,从而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使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在规律性的水平上提炼出来。校长在办学中的诸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感性认识理性化就是要校长从理性的角度去厘清和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3、零散知识系统化。办学过程中,校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体系,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加以理性思考,加以系统整体,那么校长的一些好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只能仅仅地停留在做法与想法!上。4、办学主题体系化。上述三个过程,其实质是让校长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经过培训过程中个体的反思、同伴的交流与专家的引领等过程,凝炼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确定性!,或者称为办学主题,它是校长形成其个性化办学思想的阿基米德点!。而体系化!,就是将此核心的概念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形成教育家型校长最主要的外在特征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学办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也需要培训的跟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外部保障时,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则更多地需要教师与校长自身不断的努力。教师与校长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一样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大势,立大志,聚大智,做大事!;培训不一定能出教育家,但培训是早出并出好教育家的重要途径。宣传这一理念,营造这种氛围,对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关注,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不仅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切实有效地落实规划纲要!的有关措施,那么教育家办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三、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

我国每年约需补充25万中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在职教师需要接受知识补偿、技能补偿,乃至学历补偿教育。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满足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任重道远。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至少包括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过程改革,其中主要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教师教育招生制度规划纲要

提出的多元化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师范院校要先行先试:择优录取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又有志于从教的高中生;自主录取素质较高,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大胆录取诚信经得起检验的高中校长的推荐生;定向录取面向农村与西部地区从教的志愿生,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他们财政与其他政策的支持;直接录取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中国还有一大批学历未能达标的,以及学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他们急需各种途径的学历补偿教育。现在人们一谈学制改革就谈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大面积的提高更需要诸如专升本!的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升本科以及大专升本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位的教育要坚持问题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对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给予免试入学的机会。唯分是取!只能把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带进死胡同,几乎没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一线优秀人才的。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通识类课程+学科组课程+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研究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改变对通识类课程的理解,从现代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凡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当掌握的知识就是通识类课程所需覆盖的知识,包括节能减排!、手机互动!与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现代教师必须通识的,因而,它们也应该走进通识课程。现代教师教育的通识课程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大理!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提出了专业知识!与相邻专业知识!的概念。推而广之,现代教师教育的学科知识也不只是本学科的知识,它包括本学科的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当然还包括学科发展史与学科方法论的知识,这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很重要。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应当是基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又超越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它以理论+理论指导下的操作与技能!为主要特征。诚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当代我国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学了一大堆理论,面对渴望知识,渴求成长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教育教学,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悲哀。

(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无长不稳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7

关键词:规划纲要;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序言的第一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在保障措施!中又特别强调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中第一句就是: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教师对于教育的发展就有多重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再强调也不算过份。规划纲要!提出: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研究表明,落实规划纲要!,加强教师与校长队伍的建设,造就一批教育家!,至少有三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二是要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三是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

一、加大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制度与机制创新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的创新,是造就一批教育家!的重要保障。当前,从我国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来说,在制度与机制创新方面的主要举措应包括:

(一)加快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无论是教育家型的教师,还是教育家型的校长,都是从合格教师与校长中产生的。因而,从入门时就把好进口关!对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就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规划纲要!指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很显然,落实其精神,其关键是要做好:1、尽快启动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举措,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通过试点,改革现行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和程序,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要求,严格教师职业准入门槛,探索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办法,为国家全面实施公平、竞争、规范的教师资格制度提供成功经验,这是一条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试点工作应就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方式、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标准等方面做作明确的规定。2、做好启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试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是改革现行教师资格实际存在的一次性认定终身制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它将会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他们的专业持续地成长。要明确各省、市县两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职责权限;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的条件;明确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程序以及相关处罚措施。总之,改革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宗旨,以倡导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严格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程序,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职业入口关,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抓紧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与相关政策文件

规划纲要指出: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其实,早在2008年4月,教育部人事司就已委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开展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并专文下达立项通知(教人司&2008∋129号)。全国教师教育学会根据教育部人事司的要求认真地开展了调查研究与咨询报告的起草工作。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是一指引性的文件,它为国家与各地进一步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中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的课程标准,乃至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提供了基础。1、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的研制。在明确中小学校长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校长的学历、教育工作经历、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提出要求。尽快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对完善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有重要意义。2、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的研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分为任职资格培训、提高性培训与高级研修等多个层次。任职资格培训是为侯任校长与初任校长而准备的培训,这一培训应当紧扣中小学校长任职的专业要求。要改变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客观存在的因人设课!、随意设课!的状况,就需要有关机构认真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标准,以此作为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依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质量,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素质。3、中小学校长的评价标准的研制。校长评价对校长的发展,从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评价标准的导向而实现的。因而,各地都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制中小学校长下评价标准。在多方面专家的努力下,以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已初步成型。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加紧研制以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为重点的相关政策,这将极大地促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加快探索校长职级制的步伐

校长职级制是推动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目前全国各地试点的校长职级制工作来看,还是十分成功的。总结这些试点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总体看来,在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抓好如下几个关键问题:1、制定各级等校长的任职条件。校长任职条件规定,校长任职必须要具备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是每一个参加评定职级的校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它具有同一性;具体条件是评定不同等级时校长所应该具备的相应条件,它具有导向性;2、规定考评、聘任、晋升各级等校长的工作程序。3、制定评审各级等校长的绩效指标。考核内容包括任职年限、政治思想素质、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等。以校长的职务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评分标准可分一定的等级,制定不同的权重进行考核。相信随着#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基本标准∃的出台以及我们校长职级制推进,我们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在制度与机制的试点与创新中,下列几对关系必须处理好:第一,制度与落实的关系。反思我们以往的工作,很多地方不是没有制度,或者说没有规定,而是没有按制度与规定来落实。在试点过程中,关键是建立好的制度,要形成好的长效机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发展过程。只有好的机制,才能使制度设计过程中的设想得以落实。第二,资格考试与认定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相互配合,切实抓好这一工作。第三,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关系。一定要明确在编在岗的重新注册、定期注册、暂缓注册及不予注册的边界,使方案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二、加强教师与校长的培训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与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都离不开培训。我国的教师培训与校长培训的实践也确实证明了培训对于提升教师与校长队伍素质的作用是显著的。为了造就教育家办学的局面,应该做到:

(一)进一步提升教师和校长培训的水平与质量

从目前国家对教师与校长培训的投入来看,其经费增长的幅度是有目共睹的。在国家对教师与校长的培训如此重视之下,各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培训的水平与质量。为此:1、在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四级的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体系中,要依托优质资源,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各省、直辖市也应建立相应的教师研修中心,支持各市、区县建立相应教师研修中心,形成在省教师研修中心指导下的教师培训网络体系。2、在目前以实行五年一周期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紧紧地围绕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难点与热点进行培训,加大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3、加大农村教师与校长队伍的专项培训工作,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师与校长培训要实行倾斜政策。造就一批教育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是促进他们成为教育家的重要环节。同时,一批教育家的形成,也需要我们高校在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

(二)积极探索

造就一批教育家!的多样化培训方式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根据总理提出的关于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干部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分层次、分类别、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指示精神,按照#教育干训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举办实施素质教育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引领中小学改革发展的专家型校长的部署,已于去年7月举办第1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第2期也于今年7月开班,受教育部委托,该班将连续举办5期。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培养造就教育家型校长正在积极地探索。近年来,浙江省、江苏省等地也正在实施浙派教育家共同体!建设、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等工作,他们选拔一批特级教师及办学成效显著有办学追求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成长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具有鲜明教育风格的人民教育家。此外,由上海市教委、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三地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名校长培训班!也将于九月中旬在教育部设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启动。

(三)认真研究

教育家型教师与校长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培训内容重要,培训方式也很重要。众所周知,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因此,教育家型校长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要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在为期1-3年的高研班培训期间,其核心工作就是围绕为了这些校长早出思想并出好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其培训要点有:1、隐性知识显性化。人所知的,往往比其所能说的与能写的要多得多。在我国的校长队伍中,校长们具有大量的隐性智慧,如何将其潜在的、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是培训过程中重点之一。每位校长在办教育、抓管理过程中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知识有不少是隐性而尚不能言传的。把它们加以显性化,一来可以帮助自己提炼思想,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教育同行得以分享。2、感性认识理性化。感性认识带有偶然性,感性认识的理性化就是不断地排除偶然性,从而不断逼近事物的本质,使校长自己的办学思想在规律性的水平上提炼出来。校长在办学中的诸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感性认识理性化就是要校长从理性的角度去厘清和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过程。3、零散知识系统化。办学过程中,校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体系,如果不把这些知识加以理性思考,加以系统整体,那么校长的一些好的具有借鉴意义的做法,只能仅仅地停留在做法与想法!上。4、办学主题体系化。上述三个过程,其实质是让校长结合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经过培训过程中个体的反思、同伴的交流与专家的引领等过程,凝炼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办学的确定性!,或者称为办学主题,它是校长形成其个性化办学思想的阿基米德点!。而体系化!,就是将此核心的概念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即形成教育家型校长最主要的外在特征个性化的办学思想体系。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学办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工作。这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创新,也需要培训的跟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外部保障时,能不能成为教育家,则更多地需要教师与校长自身不断的努力。教师与校长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有教育家一样的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大势,立大志,聚大智,做大事!;培训不一定能出教育家,但培训是早出并出好教育家的重要途径。宣传这一理念,营造这种氛围,对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教育家办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关注,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唤不仅反映了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家问题的认识,也反映了他们对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殷切期望,同时也代表了人民群众对提供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切实有效地落实规划纲要!的有关措施,那么教育家办学!的春天就会到来。

三、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

我国每年约需补充25万中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在职教师需要接受知识补偿、技能补偿,乃至学历补偿教育。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还不能充分满足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以满足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任重道远。深化教师教育的改革至少包括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教师教育培养过程改革,其中主要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教师教育招生制度规划纲要

提出的多元化高等学校招生政策,师范院校要先行先试:择优录取在高考中成绩优异又有志于从教的高中生;自主录取素质较高,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大胆录取诚信经得起检验的高中校长的推荐生;定向录取面向农村与西部地区从教的志愿生,国家与地方政府给予他们财政与其他政策的支持;直接录取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中国还有一大批学历未能达标的,以及学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教师,他们急需各种途径的学历补偿教育。现在人们一谈学制改革就谈本硕连读、硕博连读,这当然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大面积的提高更需要诸如专升本!的学历教育,包括中专升本科以及大专升本科的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以及其他各类专业学位的教育要坚持问题为本,实践导向!的理念。对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一定成就、富有潜力的委培生给予免试入学的机会。唯分是取!只能把中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带进死胡同,几乎没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一线优秀人才的。

(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为原则,实行通识类课程+学科组课程+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研究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要改变对通识类课程的理解,从现代学生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凡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当掌握的知识就是通识类课程所需覆盖的知识,包括节能减排!、手机互动!与金融危机!等等都是现代教师必须通识的,因而,它们也应该走进通识课程。现代教师教育的通识课程不一定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文!、大理!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最早提出了专业知识!与相邻专业知识!的概念。推而广之,现代教师教育的学科知识也不只是本学科的知识,它包括本学科的知识与相邻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当然还包括学科发展史与学科方法论的知识,这对现代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都很重要。教学技能提高性课程应当是基于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又超越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它以理论+理论指导下的操作与技能!为主要特征。诚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课堂教学从技术密集向劳动密集的退化是当代我国教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学了一大堆理论,面对渴望知识,渴求成长的学生,竟然不懂如何教育教学,这是我国教师教育的悲哀。

(三)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无长不稳

高级研修总结范文8

一、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简要回顾

2005年以来,学院和各区市县进修学校先后构建了“研训一体”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研训一体”体制和机制下,多年来,我市教研工作始终坚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基础教育”的教研方向,不断夯实教研的基础性地位,构建了“以校为本、校际互动,区域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到了“纵向有指导、分层有落实”,打造了“行政驱动、专业带动、基层主动”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大连地区教研工作的合力。多年来,我市教研工作坚持“以师为本,以生为宗”“基于需求,引领需求”的工作理念,坚持“重心下移,职场跟进,躬身实践,打样示范”的工作思路,强化“标准先行,制度跟进,培育特色,关注成果”的工作要求,开辟了“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的工作路径,创新了主题式、参与式、沉浸式、开放式、网络式等教研方式,培育了大连地区教研工作特色。多年来,广大研训教师能够做到“准确定位自身角色不走样,服务基层初心不动摇,提高自身素质不停步”,在课程改革大潮中锤炼队伍,在指导实践中反思成长。广大研训教师能够做到“学而不厌,蕴蓄源头活水;躬身实践,服务城乡教育;甘为人梯,助力名师成长”。研训教师的工作虽然繁杂,但我们始终坚持工作研究,提炼学术成果,专业指导力不断提升,打造了大连地区研训人的实力。在2010年辽宁省研训中心组织的首届研训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们大连地区研训教师获奖数量荣获榜首、遥遥领先。高中、初中、小学、学前4个学段35个学科100名研训教师参加省级决赛,有53人获得一等奖,占我市参赛总人数的53%,占全省一等奖总人数的20%,其中14人获得第一名。2011年1月19日的大连日报以“深研笃训求卓越,教师教育做领军”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在全国各级学术团体、学术会议上有大连研训人的形象,在部级教材编写中有大连研训人的音符,在部级优质课评比中有大连研训人的风采。大连地区的教研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2013年,“校本研修互助网建设”和“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项目”入选了教育部“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示范项目,学院应邀在教育部的高级研修班上作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报纸期刊对大连经验作了广泛介绍,赞誉为“大连模式”。在今天的会议上,大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通知》,这充分说明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大连地区的教研工作也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可。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温州、福州、南昌、沈阳等各地同仁纷纷来我市学习交流。回顾我市教研工作,我们始终在规范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离不开进修学校的精心谋划和实践,更离不开广大研训教师的倾心付出。

二、教研工作的思考

“十三五”时期,我市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以促进公平、高位均衡、提高品质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基础教育发展的高标准对教研工作也提出了转型的新要求。2015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刘利民副部长就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思想转型、任务转型、方式转型的要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授,华东师大学者崔允漷教授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从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型,树立大教研观的内涵和要求。在这种转型趋势中,一些地方的教研室已经作出许多思考与探索。例如,上海市教研室提出了以“研究、指导、服务”功能为基础,完善“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资源建设中心、质量监测中心和数据研究中心”的发展战略。新形势下,我市教研系统还需要反思不足,正视差距;需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教研工作转型。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是角色定位要准。在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课程实施的推动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区域教育质量的促进者、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的咨询者等角色中,教研工作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二是服务对象要清。在服务政府、服务教师、服务校长、服务学校、服务家长中提升教研品质,在最终服务学生中实现教研的终极价值。三是工作站位要高。适应转型新要求,要积极树立大教研观。要纵向到顶,从哲学高度看教育,从育人高度看教研;要横向到边,积极推进教研内容从单一转向多元,实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体链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四是创新举措要实。“研训一体”的真谛和精髓是思想一体,“研而不训则浅,训而不研则空”,必须夯实教研的基础性地位,牢固树立“教研为培训之基”的理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完善“主题引领、课题牵动、课程依托、网络支撑”的工作路径。五是特色亮点要明。积极开展工作研究,培育教研工作特色和亮点,丰富大连区域教研工作经验,培育和传承区域优良教研文化,提高区域教育发展软实力。六是自身建设要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作为师者之师,我们要做品行之师,学问之师。要敬业有德,要敬业有法。法就是政策和规律。无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都要求我们对教育政策了如指掌,对理论研究有独到见解,对教育规律有深入洞察,对学科本质有深刻把握,对服务对象有深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拥有引路人的睿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中不迷茫、不跑偏,在服务中有威信、有影响,才能为一线教师指点迷津,为破解实践难题开出良方。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

大连教育学院作为市级研训机构,在今后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大连市教育局中心工作,强化“指路子,搭台子,结果子”的基本思路和工作举措。首先是“指路子”,即指明发展方向:一是标准先行,发挥标准的导向作用。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一线教师指路引航;研发区域研训教师专业标准,为研训教师发展提供专业支持。二是建章立制,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研发大连市教研工作规程,为教研工作铺路铸石;研发大连市校本研修及互助网建设规程,为基于校本的教研、基于集团化办学的联合体教研以及基于校际和区域的互助式教研夯实根基。三是培训跟进,发挥培训的引领作用。继续实施领雁工程,做好培训者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和名师培训,以训促研,助推教研工作提质增效。其次是“搭台子”,即搭建展示平台:一是德育工作特色展示平台。依据我市研发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造性开展德育形成的特色成果搭建交流学习平台。二是优秀课展示平台。以两年一度的市级优秀课评比活动和“一师一优课”等活动为依托,深入开展优秀课展示活动、展培活动,让优秀课在推进课改中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三是教学模式展示平台。为我市在新课改中培育的百花齐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四是研训教师展示平台。开展研训教师专业素养展示活动,以展促训。通过展示活动,夯实研训教师的专业基本功,提升研训教师的专业指导力;通过展示活动,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发挥优秀研训教师的榜样带头作用。五是研训教师管理平台。建设大连市研训教师网络管理平台,发挥网络平台的管理、培训、指导、交流和评价功能。六是教研工作沟通平台。通过会议联席、工作联手、区域联动等举措,强化我市研训教师队伍的团队实力和整体合力。最后是“结果子”,即强化成果意识:一是强化实践成果。以我市基础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发展、一线教师专业素养作为评价教研工作的金标准。二是强化咨政成果。以教育教学报告、专题咨政报告等为载体,强化咨询责任,以政府满意度作为衡量教研工作的重要标准。三是强化专业成果。以始为终,注重形成教研工作的标准成果、制度成果、课程成果、学术成果以及队伍成果,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