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毕业总结范例

土木毕业总结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PDCA循环法;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检验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时都非常多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切入点。毕业设计质量直接体现了贯彻执行以本为本的本科教学质量,直接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状况,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较多,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1-3]。青岛农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1986年设立,经过30多年的建设,先后成为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建设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校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核心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该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无缝对接升学和就业,踏实践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本文利用PDCA循环法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实践,探索工科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过程管理的有效方法。

2PDCA循环法的基本理论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循环往复,不断提高质量。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对各项工作进行过程监控的一般规律,满足工程认证中持续改进的理念[4]。

3PDCA循环法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实践

利用PDCA建立完整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循环模式,把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从学校对毕业设计工作下达质量要求计划(P),各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D),到毕业设计工作检查(C)和形成毕业设计总结归纳(A)四个阶段实践过程管理,形成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3.1P阶段(计划阶段)。此阶段是根据毕业设计质量标准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学院在每年的10月份下达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质量要求,明确指导计划、制定措施、达到目标、执行措施、时间节点等几方面。教研室负责审核和收集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命题并填写毕业设计立体审批表,并组织集中评审,不符合要求的要求重新立题。各教研室将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的立题汇总上报学院,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进程安排统一的计划,并按照时间节点要求上报学校,学校结合各个学院上报的计划再统一下发全校性的指导计划。这种层层递进的举措充分考虑教学基层单位的要求,并能实现学校的统一领导。

3.2D阶段(实施阶段)。此阶段是过程检查的核心工作。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从立题、双向选择导师制、设计过程监控、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多阶段全面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规范毕业设计的流程,又形成此阶段的PDCA循环。3.2.1毕业设计的命题和指导教师选择(P)针对学生的特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除了指导教师常规命题外,还引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延伸以及各类竞赛引入的课题等,为了保证命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教研室要严格把关通过审核后下达给学生。本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制度,学生首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师后上报学院,指导教师再具体进行调整,实现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3.2.2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D)此阶段过程实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从每年12月份任务书的下达开始,建筑工程学院在每年的12月份要求指导教师将审核后的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学生,在假期内安排指导学生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毕业实习,有效利用实习过程监控,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并撰写开题报告,并通过本专业毕业设计领导小组集中论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实施阶段根据选题不同形成两类,一类是进行毕业设计,完成计算书和图纸的绘制;一类是进行课题实验完成毕业论文。在此阶段形成一个PDCA次循环,即毕业设计任务计划说明(P),撰写设计内容(D),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实施并按照计划进行分阶段审核(C),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毕业设计内容和结果最后形成相对完备的毕业成果(A)。3.2.3毕业设计结果评价。(C)此阶段的实施体现为毕业设计答辩,是毕业设计整个过程质量的集中体现。指导教师按照学校要求收集整理相对完备的毕业设计资料,并根据日常指导检查和学生表现情况进行答辩资格审核,教研室组织同行专家进行再审核,严格找出其中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同意进行答辩的同学积极准备答辩,并在答辩后认证修改和完善毕业设计[5]。3.2.4毕业设计存档。(A)毕业设计存档工作是毕业设计的收尾工作,保证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此阶段主要包括学生按照答辩意见进行认真修改毕业设计,检查毕业设计资料是否完备,要求指导教师在各种表格上签名,完整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资料存档包括计算手写稿、胶装的计算书、图纸和附件材料等整理装袋存档。

3.3C阶段(检查阶段)。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检查工作采用四步法检查,即指导教师检查、教研室检查、学院检查、学校抽查。在毕业设计的各个阶段中,指导教师、教研室、学院和学校都会不定期地进行过程检查,指导教师认真填写指导教师记录表,记录每周指导的内容和改进的问题。教研室不定期抽查毕业设计的学生工作开展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做好基层管理工作。学院每年四月底五月初集中组织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要求每位学生汇报设计工作,检查是否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将不足反馈给指导教师。学校主要负责全校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检查,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将相关的检查结果反馈给各个学院,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相关的规章制度。

3.4D阶段(总结阶段)。总结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总结阶段就是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又在于修订规章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转动向前。毕业设计总结整改是毕业设计质量持续改进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每年毕业设计资料整理归档后都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教师个人总结、专业总结、学院总结、学校总结四级。通过指导教师个人总结分析指导过程出现的问题并解决;专业总结主要是分析专业毕业设计具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不足,还需从哪些方面改进;学院总结主要是通过质量分析报告总结本年度毕业设计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和不足,深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修订和完善学院关于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学校总结是全局指导性意见,为下一年度的毕业设计工作指明方向,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6]。

4结语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

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3

摘要:通过BIM大赛,开拓了改革的思路,指引了改革方向。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为例,从提炼教学内容、落实改革方案、BIM和专业知识的衔接、部分毕业设计作品参加BIM大赛等方面分享了改革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以期对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系列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BIM大赛;改革方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知识衔接

近年来,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并已趋于成熟,企业对BIM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要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更贴合企业的需求,企业和许多软件研发公司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和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各类BIM大赛共同商讨大赛内容,制定比赛规则,以促进学生BIM知识及技术的应用能力。各高校也积极探索BIM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吉林建筑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继续加深BIM技术产学研合作为目的,与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深圳市斯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求实建设软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参加其举办的各类BIM大赛。结合赛况反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探索,本文通过毕业设计改革实际做法的总结,分享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做法及经验,以期对土木工程专业深化教学改革起到启发和促进作用。

1基于BIM大赛共同特性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提炼

考察历年的BIM比赛,总结其内容有BIM土建建模及应用、BIM造价管理、BIM招投标应用、BIM施工组织设计、BIM5D施工管理、BIM装配式建筑、BIM智能建造等;涉及的软件类型有:Revit结构建模软件、计量软件、计价软件、模板和脚手架设计软件、场地布置软件、进度计划软件、漫游及碰撞软件等。土木工程专业有传统的建筑、结构、施工一体化的3阶段毕业设计,还有全周期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及施工组织设计等。传统毕业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进度计划、模板及脚手架设计、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等。从历年BIM大赛的内容上看,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考虑在传统毕业设计中对应融入BIM的内容,BIM大赛为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提供了改革思路和方向。

2毕业设计改革实施方案

2.1增加设计组类别

保留传统的毕业设计组类别,增加了“BIM施工组织设计”“BIM工程量清单计价”两个设计组。

2.2编写新增设计组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新增设计组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BIM内容。BIM施工组织设计中,与旧版设计相对应的内容有:BIM场布对应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BIM模板脚手架对应模板和脚手架设计施工图,BIM网络进度计划及BIM4D对应进度计划编制。在BIM工程量清单计价中,与旧版设计对应的内容有:BIM计量对应工程量计算、BIM计价对应清单计价及定额计价、BIM5D对应进度安排及资金安排等。把这些对应的内容,有效衔接并安排好学习步骤及学习时间是任务书及指导书编制的重点和难点。新任务书增加了使用BIM软件的类型、学习BIM视频的网址、BIM技术应用点、提交BIM成果等内容;新指导书的编制增加BIM建模步骤、BIM各软件及其应用范围、BIM及专业两部分知识衔接的进度安排等内容。新旧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对照如表1。

2.3制定选拔学生方案

传统的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就业的方向自愿填报毕业设计组,然后由毕业设计负责的教师和学生组长整理大家的意愿,完成合理分组。新增的BIM设计组,学生不仅要完成BIM与专业两项设计内容,而且还要用部分设计作品参加BIM设计大赛。要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选拔学生这一环节也很重要。学生的选拔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识图能力、施工技术及工程造价理论课及对应的课程设计成绩等为主要依据,择优录取“有BIM专长”及“有BIM大赛经验”的学生。

3基于BIM应用和专业知识有效衔接的毕业设计改革

BIM应用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是毕业设计改革的重点。

3.1针对传统设计和BIM设计两者的穿插教学

内容安排要合理。建模和识图,合理穿插教学。建模结合软件的视频讲义和BIM教师操作讲解,识图结合“101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的图集和专业教师课堂讲解。内容细化到每一个房间,再细化到每一个构件,最后细化到复杂节点。实践证明,在不断修改纠错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识图能力和建模能力也明显提高。下图为新增BIM设计组建模的部分成果展示。利用BIM的可视化特点,可以发现图纸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对图纸进行修改(图1)。

3.2BIM及专业的有效衔接

保留传统毕业设计内容,增加BIM场布软件的应用,使BIM及专业达到了有效的衔接。专业教师先讲解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的原则、步骤、内容、图例表示方法,页面布局等,并要求学生完成CAD的场地布置图。然后学生通过场布软件的学习,自然能够完成合理的场地布置,BIM教师需要指导软件的用法,学生可在BIM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动画模拟。如图2,新增BIM毕业设计组场布的部分成果展示。

3.3手工算量与BIM图形算量相结合

保留传统设计的手工计量计价内容,对照BIM图形算量,可加深对计量规则的学习及计价的实际应用。BIM工程量清单计价毕业设计,是BIM设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因为BIM计量计价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已经很成熟,各大公司软件的准确性也在逐年提高,学生就业需求也呈上升趋势。专业教师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学生结合图纸完成手工算量计算书,计算书要体现外边线、轴线、中线的概念及计算规则。BIM教师结合软件视频讲解计量模型的建立,学生学会算量公式设置,计算规则参数的设置等,并通过手工算量和模型算量对比,达到修正计算书,精准建模的学习目标。专业教师讲解如何确定清单项目组价定额项目,综合单价计价方法,学生完善计价软件的清单编制及组价。完成传统设计的招标控制价,并与软件导出的招标控制价进行对比,使专业知识和软件应用很好衔接,真正实现BIM的实际应用。新增BIM设计组的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部分成果展示。如图3,图4。图3工程量清单计量的对比-砌块墙的工程量计算

4BIM毕业设计成果与BIM毕业设计大赛的结合

用BIM毕业设计成果同时参加各类BIM毕业设计大赛。从2016年的BIM毕业设计试点改革开始,每年组织设计组的学生参加BIM毕业设计大赛。在传统毕业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主办方要求准备大赛的作品,因为毕业设计中使专业知识和BIM技术做了有效的衔接,学生对比赛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2016-2021年学生获得大赛奖励30余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6项。同时在大赛中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毕业设计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5结语

BIM是21世纪建筑领域的一个热门发展技术,各企业、各高校都在努力尝试如何将BIM和专业相融合。本文结合改革实践,将BIM毕业设计大赛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融合,专业知识将通过BIM可视化等特点被应用到每个工程阶段,BIM毕业设计成果同时参加BIM大赛。极大地提高了BIM毕业设计作品的质量并实现了创新,BIM毕业设计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和深化了土木工程专业信息化的系列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张冰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篇2

1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大学四年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察,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的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4]:(1)土木毕设以单一考查学生结构设计能力为主,这与多数本科毕业生从事施工、造价或管理工作的就业现状不符。(2)集中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与大学四年期间的各类课程设计相互脱节,学生无法串联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3)多数大四学生因考研或实习造成毕设投入不足,使得原本时间紧迫的毕设无法保质保量完成。(4)传统土木毕设成果仍以CAD、文本等二维方式展示,与现代建筑行业追求的多维建筑信息表达方式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探索将BIM技术融入本科毕业设计,提出基于BIM的“横向拓展、纵向贯穿、分段递进、多专业协同”的全新毕设模式,满足现代建筑信息化时代对土木高级人才的需求。

2基于BIM的土木毕业设计新模式

BIM技术具有可视化、一体化、参数化、仿真性、协调性、优化性、可出图性和信息完备性等特点[5],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用BIM技术,对培养土木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基于BIM土木毕设新模式的总体思路:(1)横向拓展。突破以结构设计为主的单一模式,拓宽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任务,综合训练土木学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三大专业能力。(2)纵向贯穿。从方案优化、工程设计、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直至5D项目管理等建设环节,全程贯穿运用BIM技术,实现土木建造全过程数字模拟。(3)分段递进。将毕业设计分解为十个阶段穿插到各个学期,以课程设计方式分段递进,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及分解毕设排序依据BIM虚拟建造工序进行合理匹配。(4)多专业协同。以土木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组建导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以多专业协同方式完成联合毕业设计。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3实践案例

3.1任务布置

以我校2016级土木卓越试点班毕业设计改革为例,毕设选题以校园在建的实际工程为案例,如《某大学学生宿舍楼基于BIM技术的虚拟建造》,总体任务要求:以某大学学生宿舍楼为工程案列,综合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包含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三大族群的核心知识,借助最新的BIM数字化和多专业协同技术对该工程从方案优化、工程设计、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直至5D项目管理等建设环节进行全过程模拟。设计内容分为六大专业模块,具体要求如表2所示。

3.2组织及流程

组建BIM导师组和学生设计团队,制定工作流程和阶段计划。本次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由以往的单一导师制改为BIM导师组,导师组成员以土木专业为主,根据需要加入建筑、设备和工管等相关专业教师,要求是具有丰富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在学生团队组建时,借助BIM协同设计的工作思想,推行以土木专业为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帮助学生将土木专业相关知识横向拓宽,加深对工程建造全过程、全专业的整体理解。毕设任务在大学第3学期下发,直至第8学期全部完成,毕业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

3.3成果展示

采取毕设分解方式,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传统毕业设计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展示如下:

4结语

本次土木专业毕业设计覆盖设计、施工和管理三大族群的核心知识,并借助最新的BIM数字化技术对工程建造进行全过程模拟,专业知识宽广、应用软件众多、工作量远超传统土木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教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在现有课程中融入BIM知识和工程实践知识,对过去只擅长理论教学的教师带来更大的教学挑战;(2)专业知识拓宽及大量BIM软件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上述困难可以通过“引导、奖励、选择、分流”等教学管理手段加以解决。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掌握BIM实操技术,基本实现本科毕业时达到对BIM技术进行综合运用程度;多专业间协同和团队协作模式也锻炼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全局意识,为成为卓越工程师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明显提升,为今后从事更广泛的BIM教学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我校探索形成“横向拓展、纵向贯穿、分段递进、多专业协同”的全新毕设模式,可以为高校土木及相关专业的BIM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李文盛 单位: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篇3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校期间专业教育中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工程系统设计的综合性训练,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4]:选题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学生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存在抄袭现象;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就业和研究生面试的问题等。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高校老师对此都做了相关研究。马芹永[1]提出采取学校与就业单位联合指导方式,相近专业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方式,建立毕业设计的教学基地。孙文彬[3]介绍了深化质量意识,加强过程质量控制。舒赣平[4]介绍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培育和建设,探索以工程为背景、以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毕业设计教学新方法。本文在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改革的基础上[5],进一步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研究,主要结合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的毕业设计实践,对毕业设计进行研究,从毕业设计分组、选题、指导方式、过程控制、答辩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毕业设计分组

湖南科技大学及其他高校[4]实行的是学生自主选择指导老师的方法,有可能会出现名人效应与从众心理,学生选择教授、副教授、院长、副院长、系主任作为指导老师,而选择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则很少。同时,每个老师所带学生也不一样,成绩好的集中在某几个老师,成绩差的会集中在另外一些老师。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与地下工程系每年承担本部地下方向和潇湘学院地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为克服上述存在的局限性,在大三下学期临近期末开始分组。第一步是根据系部老师的人数(如岩土与地下工程系是10人),按照学生前三年的成绩排名,每10名学生分一组(如第1名~第10名一组,第11名~第20名一组……,如果最后不够10人,则用空白代替,凑成10个)。第二步是把每组中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印或写在一个小纸条上,折叠起来,然后在系部办公室抓阄。第一组是10名的学生,每个老师抓一个;第二组是11~20名的学生,每个老师抓一个……;最后一组,如果老师抓到的是空白纸条,则该老师少带一个学生。通过上述分组,能够保证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一般的,比较均匀,也很公平。分组后,每个指导老师根据所带的学生情况,在本部和潇湘中各选出一名学生,负责联络该老师所指导的本部和潇湘的其他学生。

2毕业设计选题与实习工地及工作结合

针对目前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实际工程脱离等问题,有些院校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建立毕业设计的教学基地,与设计院、施工单位联合,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工程进行毕业选题与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学校指导老师和教学基地指导老师共同指导。随着高校的扩招,岩土系每年所带的毕业设计有150个左右,并不现实,为此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扩展新的设计方向。岩土与地下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大致为三个方向,隧道为主的毕业设计、基坑为主的毕业设计、边坡为主的毕业设计。扩展毕业设计范围,如将地基处理、道路路基设计、涵洞设计、特殊型式的隧道、基础及部分上部结构设计等作为新的毕业设计方向。②以研究报告代替毕业设计。因材施教,对于成绩非常优秀且已经录取为研究生的学生,可以无需做毕业设计,可以写一份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③以学生实习的工程为毕业设计题目。分组指导老师在安排实习的时候,要求学生提前在实习工地熟悉工程概况、地质资料,要学会看图纸,并把相应的资料拷贝或者复印,作为毕业设计资料及题目。④与学生的工作单位结合。学生签订工作单位的,则尽量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单位实习,并以工作单位提供的工程依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⑤以老师的横向课题或纵向课题的工程依托为题目。以岩土与地下工程系老师为主,如果岩土与地下工程系没有课题的老师,可以向其他老师或者其他系部老师的课题借阅参考,也可以向在施工单位、设计院、其他高校上班的同事、朋友寻找实际工程资料。⑥网上搜索和图书馆借阅相关毕业设计资料。网上搜索毕业设计方向的工程,可以出现很多,图书馆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但要注意这些资料必须经过指导老师的二次处理,才可以进行毕业设计。

3以指导老师为主,系部老师共同指导

分组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以分组指导老师为主。考虑到每个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则由系部老师共同指导。例如,由其他老师带领的学生,隧道工程的老师可以咨询与答疑。同时带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老师,也可以向系里其他老师进行咨询。为了更加方便答疑,要求系里老师加入学生的专业班级QQ群,在群里在线答疑。并把相关的最新规范、毕业设计模板与要求、图纸规格与要求发在群里共享。为了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学生不要只是局限于所学的教材与给定的毕业设计资料,要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规范,也可以网上搜索。确实解决不了的,再找老师答疑。老师的答疑应以抛砖引玉为主,答案还得学生自己去寻找。

4严格过程控制,每周开见面会

由于毕业设计用时2~3个月,时间很长,且又不需要上课。如果不采取严格的过程控制,很多学生会放任自流,到最后完不成设计。有的是仓促成稿,更有甚者是拿别人的毕业设计或请做毕业设计。这与毕业设计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为此,必须严格过程控制。指导老师每周至少开一次见面会,要求学生全部到场,不得无故请假。学生每周必须把所做事情及所有设计、计算进行汇报。每周见面会的内容主要是上一周已经做的内容,还有哪些部分本应完成的而没有完成,下周将要做的设计内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等。并且把老师的答疑写在专用的答疑记录本上,且上交存档。建立毕业设计QQ群,随时掌握进度和答疑。

5毕业设计中手算与电算及重复率查重的问题

5.1手算与电算

手算能让学生明白原理及公式的来龙去脉,能够验算是否合理,发现问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与计算能力,缺点是费时、费事。电算算的快,能够一步到位,但很多学生搞不懂其中的原理,只知道输入相应的参数,就会出结果,至于结果对不对,则不做深究,更不会对结果进行分析。岩土与地下工程系采取的是以手算为主,电算作为辅助对比。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其采取手算与电算两种方式,并用电算做优化设计与多方案比选。

5.2毕业设计重复率问题

查重有其好的一面,防止抄袭,鼓励创新。但也有其不好的一面,重复率低,不一定就是创新。为此,系部采取学校及学院的方法,对于校优秀毕业设计查重,其他的不查重。或者只是扩至院优秀毕业设计查重。优秀毕业设计是在优秀组答辩中产生,要求其做的毕业设计要有一定的水准,不能生搬硬套。

6分组答辩、二次答辩及成绩评定

答辩采取分组答辩与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分普通组和优秀组答辩。优秀组答辩。要求学生做PPT汇报,系部所有老师均到场。学生通过做PPT,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可以进一步提高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锻炼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升表达能力。普通组答辩。根据系部老师的人数,分成3个答辩小组,保证每个答辩小组都不会答辩自己所指导的学生,有利于公正、公平。第一次答辩不通过,采取修改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重新二次答辩。修改过程以指导老师负责为主,二次答辩则组成二次答辩小组进行答辩。成绩评定标准是平时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指导老师打分,最高分9分,最低分6分,并保证每组的平均分是7.5分。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推荐参加优秀答辩的一律9分,并且与最高分对应,每组给一个最低分6分;如果推荐2个参加优秀组答辩,则给2个学生9分,并给2个学生6分。答辩成绩由其他老师根据学生制作PPT及汇报的情况、图纸与设计说明书的质量、回答问题情况等综合打分,而后取平均分作为答辩成绩,学生的指导老师不予打分。

7结论

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毕业设计分组,保证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中,既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一般的,比较均匀,也很公平。毕业设计选题以工程实际背景为主,与实习工地和以后工作结合。指导方式以指导老师为主,系部老师共同指导;学生自己专研为主,老师仅起抱抛砖引玉作用。建立毕业设计QQ群随时掌握进度和答疑,每周至少开一次见面会,要求带上书面的资料进行答疑,并做记录。答辩采取分组答辩与二次答辩,第一次答辩分普通组和优秀组答辩,优秀组答辩要求做PPT汇报。第一次答辩不通过,采取修改毕业设计说明书和图纸,重新二次答辩。成绩评定标准是平时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指导老师打分,最高分9分,最低分6分,并保证每组的平均分是7.5分。答辩成绩由其他老师根据学生制作PPT及汇报的情况、图纸与设计说明书的质量而综合打分,而后取平均分作为答辩成绩,学生的指导老师不予打分。

参考文献

[1]马芹永.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89-91.

[2]赵静,张瑞云.土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注重结构概念强化与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79-81.

[3]孙文彬.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5):101-104.

[4]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毕业设计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提出了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高校,要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除了按照“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卓越班”试点探索外,更应该基于“卓越计划”的特点,按照“卓越计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中最后的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实现“卓越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为使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增强实践经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需要,就必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监督管理不到位。毕业设计应是严格的、规范化的过程。无论是学校的宏观教学环节管理还是学院的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环节均制定了相关的制度要求和管理办法。但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主管部门将考研率、就业率作为高校考核的指标加以强调,致使学校相应的主管部门为了保证上述指标的实现,对学校制定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未能严格执行,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未能严格管理。许多指导教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大事,因此,对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培训等有利于就业的活动富于“同情心”,对毕业设计中与指导教师少有见面的学生疏于管理。最后答辩阶段,即便学生一问三不知,教师仍然“不忍心”给出不及格的分数,即使进入二辩、三辩,学生也只是在文档上做做表面文章。上述原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下滑趋势。

2.教师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够,部分指导教师工程教育能力缺乏。毕业设计期间,教师依然有一定的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完成,这两项指标均与教师的业绩考核息息相关。相比较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不足,对学生宽容迁就、把关不严。此外,部分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校园走进课堂,由于没有从事实际工程的经历,自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无论是对规范的应用还是关键点的把握都凸显出自身工程教育能力的不足。

3.就业、考研压力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的下半学期中进行。对于学生而言,这个时期是他们进入毕业设计的关键阶段。然而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找到了工作就什么都会有。所以,他们不重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对将来工作的“打基础”作用,而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各种各样招聘会的单位面试上,导致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均不足。具体表现在:对教师各阶段安排的任务,全然不针对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做相应的思考,而是直接在网上下载一个拼拼凑凑,更有甚者,直接抄袭别人的成果。一些已经签约的学生,由于有些企业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就到应聘单位实习,导致学生往往在时间过半后才回校开始做毕业设计,时间的不足使得他们只能草草应付了事。部分考研的同学面临复试准备、调剂学校等方面的问题,也难以将精力放在认真做毕业设计上。

二、“卓越计划”背景下提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地方高校应在毕业设计这个实践教学环节中,结合“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积极探索行业企业的参与、结合卓越计划的标准指导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培养途径,以提升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院在总结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1.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把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1)控制好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过去,对于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多为指导教师自己进行检查指导,然后汇总上报学院,这样走走形式难以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进行实质性的控制。现在,除了最终的答辩环节外,增加了开题答辩、中期检查答辩、推迟毕业答辩的环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也由过去最终答辩“一锤定音”的形式改为由各个阶段的答辩成绩综合确定。这样每一步都严格把关,严肃了毕业设计的纪律,改变了过去学生对待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态度,避免了学生前期在外找工作、实习,答辩之前匆匆回校通宵加班做设计的现象,使学生毕业设计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指导教师也通过每个阶段的答辩环节,掌握了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情况,对不合格的设计作品不允许进入下一流程,从而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毕业设计有了质量上的保证。(2)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之初,学生对如何撰写开题报告、如何进行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比较迷茫,尽管他们在校期间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做了很多相应的课程设计,但就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国家最新设计规范相结合,并将其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之中,这对缺少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仅限于照猫画虎地完成“计算”和“画图”的工作。要按照“卓越计划”提出的行业标准指导毕业设计,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毕业设计就是走走形式的现状。学院通过土木国际班的试点,提出并试行了全程跟踪辅导的毕业设计模式。首先,将有实际工程经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搭配分组。其次,将工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划分为建筑设计要点、建筑施工图绘制、结构选型及布置、基础设计等多个具体的设计阶段,对每一阶段实行集中上课讲解—学生消化完成—分组检查进度—答辩检验成果的循环模式。即每一阶段进行之前,先安排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实际工程为例集中上课,课堂上对该部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点、规范的要求等进行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设计内容。再以指导教师小组为单位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检查、答辩,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和方法是否正确,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是否正常,通过答辩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年轻教师熟悉了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工程设计步骤,知道每一步做什么、怎么做,在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整体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都得到了控制。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土木工程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要实现“卓越计划”指导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合格工程师培养,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既有较深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针对青年教师学历高、教学科研任务较重、难以做到真正参与工程实际的问题,学院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例如:结合青年教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利用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培训阶段,安排他们去对口的设计单位实习,增加他们工程实践的锻炼机会;教学中对于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一对一地让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工作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一起带学生进行相关的实习内容,这样青年教师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提升自身的工程实际经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新老教师搭配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这样为毕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师资保证。

3.以“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实现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根据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是在一线从事工程施工,工作侧重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因此,除常规的工程设计或论文模式外,毕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有必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将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有机地联系起来,丰富毕业设计题目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1)通过毕业设计,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针对年轻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特点,学院鼓励他们结合自己所申报的各级教学改革及科研项目,指导那些有意愿进一步读研或应聘到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课题或项目阶段性研究中来,参与完成课题或项目中的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这样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既带动学生把毕业设计融入到科研项目中,又提高了学生就业后的科研能力。对考研的同学来说,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前进入到研究生角色,为后续即将开始的科学研究阶段作准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2)校企结合,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去向,部分学生希望在应聘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做毕业设计。因此,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模式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就毕业设计的题目而言,其形式除常规的工程设计和论文以外,根据学生未来的就业意向,结合学生本人岗位实习的具体情况,可以增设实践报告性学位论文的毕业设计题目形式。例如以某个深基坑的加固设计或施工、某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参与施工过程中某个技术难题的攻关、获得国家专利主管部门授权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等均可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将实践工作过程、解决的问题和方法以及形成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加以整理,形成规范的实践报告性学位论文。这种形式既让学生结合生产实际完成了毕业设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深入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方法及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其次是对学生的指导形式。学生无论是在设计院还是在建筑公司施工现场,毕业设计工作可以实行“双导师制”,由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校外兼职导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其中,校外导师负责学生的岗位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现场学到一些课本上难以涉及的专业细节问题及具体的生产实际问题;校内教师负责学生把书本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实际、最终论文的写作整理、排版及答辩等工作。这样的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利用了校企两种不同的资源,大大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体现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企业参与的“卓越计划”特点。要实现“卓越计划”背景下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需对实践教学环节深化改革,只有依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提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新”

近年来,中国人民共和国住建部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建筑产业化和结构转型升级的力度与速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而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知识覆盖面广,技术、工艺发展较为迅速等特点,为此,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下就显得尤为重要[2]。但是,当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教学中对实践环节没有充分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存在着知识体系与岗位需求脱节的情况,对此,我院针对新时期的特点,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而建筑信息模型作为近年来建筑行业的一场技术革命,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化,良好的协调性等传统模式所不具备的优点。而住建部先后颁布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和《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表明了BIM技术是未来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3]。而我院近年来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课程设计时,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采用BIM技术进行建模以及信息处理。运用最新的BIM技术不仅可以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课程设计中学到的知识可以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从而达到避免与社会上的新技术相脱节的目的。

二、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

随着国家基础设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土木工程的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入社会之后大部分就职于施工企业,施工企业需要的是实践性强,对工地现场的各种突发状况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并找到解决办法的创新人才,而我们目前在本科生的教育阶段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企业的需求不甚了解,这就导致了本专业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与现实中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甚至有时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所以,我们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从传统“以学科、专业为导向”转变为“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因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要远多于深造人数,所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了改革与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三、重视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覆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工程施工、土力学等一系列课程,知识点较为繁杂且更新速度快。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对本专业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总结、梳理、扩展、理解以及应用,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也可以得到全面的检验和培养。更为重要的是,毕业设计是从校园到社会工作岗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初步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所以,通过工程实践+毕业设计的模式,同学们可以在较好完成本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对社会的岗位需求、实践操作、具体流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综上所述,随着土木工程专业的高速发展,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大力支持,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以及越来越高的期待。在新时期的背景之下,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无疑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必由之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校要注意新材料的发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工艺的推广,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同时,要颠覆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导向,转变为以企业的迫切需求为导向,使学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后可以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而在毕业设计中,一定要和具体的工程案例、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新时期的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美景等.基于企业需求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11-14,29.

[2]王伟伟.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科技教育,2017,110(31):143-144.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土木工程;国际学生;毕业设计;团队指导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土木工程设计问题的综合能力[1]。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标准以及绘制工程施工图、编写设计说明和计算书。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国际本科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加纳、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喀麦隆等。留学生的教育背景、教育经历、汉语水平和学习习惯都各不相同。这使得对留学生的教学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2]。因此对他们的毕业设计教学也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本文探讨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国际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教学的实践,以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一、国际学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际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中国家的初高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留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遇到一定的困难。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则更加艰巨。2.国际学生纪律性不强,经常迟到、旷课,需要加强管理。

二、对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1.确定指导教师小组和负责人,实行团队指导模式。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能从理论上指导,又能给予实践上的帮助。国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则既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我们从承担了国际学生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中选择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小组。这些老师都能跟国际学生用英语沟通交流,且有从事建筑结构设计的经验,因此能胜任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毕业设计内容分解成以下几个模块:建筑识图、结构布置和荷载计算、内力计算和组合、结构构件设计、基础设计、计算机绘图和计算书编制。团队老师对毕业设计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集中指导和答疑,分阶段对设计质量和设计进度负责[3]。毕业设计负责人负责指导教师之间的协调。指导教师在留学生毕业设计的不同阶段要有阶段性的指导目标,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分析、分解细化、划定指导内容和完成目标。团队指导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将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融入各设计阶段,使留学生的各阶段设计得到精细化指导。2.留学生分组。由指导教师把不同层次的留学生进行分组,确定留学生毕业设计小组,并选任组长负责本组的组织工作。3.编写英文版毕业设计指导书,并明确毕业设计成果的格式要求。毕业设计指导书应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规范的应用,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国际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国际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能参考的资料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多,且留学生基础较薄弱,对毕业设计常觉得无从下手。因此相关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就显得很有必要。我们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小组一起编写了英文版的毕业设计指导书。实践表明,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此指导书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4.加强过程控制。过程管理是能否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关键。在毕业设计前一学期,毕业设计负责人和指导教师一起给国际学生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告诉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同时布置毕业设计任务、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留学生在寒假期间可以先熟悉建筑设计和相关的计算、绘图软件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根据中国学生的毕业设计跟踪调查发现,虽然对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阶段进行了阶段控制,但毕业设计质量还是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每次指导前检查留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并填写毕业设计工作进展表,做好记录。这对留学生是个鞭策,有利于留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毕业设计进度和质量是否满足要求,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调整指导进度、加强监督,且便于后面阶段的指导教师了解留学生前面的完成情况。固定教室每天安排指导时间和答疑时间。指导时按课程考勤要求一样严格考勤,纳入平时成绩。通过细化毕业设计的进度、工作流程与规范化要求,明确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等设计成果各阶段的质量标准,使毕业设计成果能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5.严格毕业答辩过程。要求每个留学生制作幻灯片,答辩时在规定时间内介绍自己所做的毕业设计内容,然后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对于没有通过第一次毕业答辩的学生,给十天以上的时间整改,然后组织第二次答辩。学生也很重视答辩过程,都正装出席。没通过第一次答辩的学生,抓紧第二次机会,往往能在第二次答辩时有很明显的改进。

三、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国际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此方法能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达到培养目标。此方法也能很好地反馈留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的掌握程度和相关能力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各课程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蔡龙,李胜强,金仁和,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3):80-82.

[2]夏清文.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0,4(4):62-65.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7

一、当前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的现状

在土木工程专业课堂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不注意听讲,经常玩手机和游戏、听歌曲、看视频等,学生出现这样的课堂听讲现象主要是因为,学校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时设置的时候,课时的数量很少,导致教师很难完成土木工程教学任务,所以,在这种土木工程开设课时少的情况下,导致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低下。第二,教材内容缺少权威性能,没有突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重点性。在当今的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材中,在编写教材的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土木工程教材中的知识点混乱,缺少一些学生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就能反映出缺少土木工程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学的重点,没有针对性。一方面,缺少教材的创新性。在土木工程教材内容中,大多数的教材内容都是理论知识,没有突出土木工程的专业的特色,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上来讲,根本没有提高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缺少土木工程教学特色,在教材编写的制定内容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专业的学习目的,书中内容的知识体现的专业性太强,造成学生所学专业与相结合的不够,根本就没有满足培养人才目标要求。第三,学校把专业教学放在第一位,在教材的编排上,注重理论知识的编排,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质量下降。

二、针对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的现状提出的几点教学管理的改革思路

1、教师要转变思想教学观念,通过激励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信心。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采用激励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激励学生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同时,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来激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兴趣。

2、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教学的根本,改变现状应从改变教师开始。在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中,有很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由于刚走出校门,没有过多的教学管理经验,所以高职院校要鼓励这些年轻的教师要多参加一些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考试等,多到一些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实际工地去考察,不断汲取老教师的经验,多听老教师的课,多与老教师交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因材施教。另外,高职院校还要聘请一些有关有经验的工程师到本院校来进行演讲,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3、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传统陈旧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中,教师还在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土木工程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管理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起到辅导学生的作用,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现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管理课堂中来,用于指导教学。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改革是一项不断反思,不断革新的教育工作。我们只有高度的重视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改革这项工作,认清当前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的现状,然后根据现状进行对其采取正确的改革思路措施,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质量,从而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只是对高职高专土木工程教学管理改革阐述了自己几点淡薄的观点,如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同行加以指正批评,同时也衷心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多的人士能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作者:王岩 单位: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土木工程地质教学

1提高土木工程地质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是引导人们不断萌发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实践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原动力。在这种原动力的促使下,人们的自发性和积极性、主动学习和创新实践的兴趣能被充分地、持续不断地调动起来。大学同一个班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多个省份或不同的城市。我国幅员辽阔,工程地质种类很多也较复杂,因此,第一堂课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工程地质特点自我演讲一下,以引起学生对工程地质学这门科学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感到这门科学就是自己身边的各种环境与工程建设的相结合的一门学问,把科学具体化,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亲近感,让学生能感受得到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就在身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思考自己以前所看到的,没有引起自己注意的那些事物,然后串联起来,进行深刻体会后,使之与专业融合在一起,有了熟悉的感觉,就容易提高学习的兴趣,有了最初的入门基础意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思维活跃,思想的源泉才会不断冒出,创新意识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出来。

2引入经典的、孰知的工程地质案例进行探讨,启迪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最好能多引入经典的工程地质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这些案例最好也是大家孰知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经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们的思考与讨论,容易取得共识;很多新奇的点子往往在与别人相互争论时,很容易闪现出来,学生从中即增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如何进行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学习。这样的工程地质案例有很多,例如:大家孰知的道路塌陷,突然出现一个大土洞,还可能有汽车掉进去,这个大家都在新闻网站上或电视上看到过,这个不良的地质现象容易引起学生探索具体原因的兴趣,促使大家去解决问题,如何在以后的建设中防治类似的现象发生,如在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路段或重要路段建立定期的地质雷达扫描制度;再比如,南方有些省份有很多农田在一场大暴雨过后,会突然下陷,并冒出大量的水来,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地质现象,还有思考如何加以利用,从而把不利的现象变成有利于人们的事物;有很多人把这样的有水出现的农田塌陷改造成鱼塘,据说这样的鱼塘养出来的鱼比较鲜美。此类地质塌陷问题还可以更深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我国南北方地质塌陷的不同特点与共同点,进一步思考不同的防治重点与特点。这样的工程地质案例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学生们很喜欢讨论这样的工程地质案例,并都能经过班级的集体讨论后,得出令人感到新颖的点子或结论,还鼓励大家在课后,自己动手研制可以做此类实验的装置,并做实验进行对比,找出更好的防治此类工程地质现象的方法与措施。这个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实践能力。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学问从发现问题开始,同样创新实践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学生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与实践。让学生摒弃如“就该是这样的”或“似乎就是如此”之类的想法,要有自己的判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对于土木工程地质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可以通过应用地质科教影视片再现地质现象,让学生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工程地质现象,但是观看地质视频不能仅仅只是欣赏,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发现问题的眼光去看,要能发现问题,或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质疑和解释质疑过程中发展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质实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

湖南科技学院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历史名城,具有丰富的土木工程地质实习景点。特别有利于土木工程地质的野外教学,结合我校近几年土木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具有永州特色的工程实践实习路线可选择:朝阳岩洞→愚溪→小石潭记遗址→小石城山记遗址→古零陵楼→萍洲岛→大陂岩→月岩洞,这条路线不仅离学校近,节省开支,而且这条路线及其附近的地质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课堂上所讲的主要内容。参观这些工程地质景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陶冶工科学生的文化情操。野外地质实习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学生们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看到野外的地质现象往往会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当发现有些现象不好解释或不理解时,就会提出问题,仔细研究,相互讨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5结束语

湖南科技学院作为地方普通院校,学校定为于应用型和区域性大学,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提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已有四届学生接受过《土木工程地质》创新改革课程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喜欢该门课程的学生,学生们也很喜欢问与工程地质相关的问题。相信随着我们学校不断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质量会不断得到提高,有力地推动我们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内涵发展。

作者:靳鹏伟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

第三篇: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

1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

1.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进度确定讲授的知识点或学习对象,就可以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创设与此知识点或学习对象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或学习对象的学习。

1.2启发思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学应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使探究性教学取得成效,首先教师要确定学习对象,然后根据学习对象向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引人思考、并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3自主探究

由于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使得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大学生不再需要现成的知识和“张口吃食”的被动学习方式,他们更渴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处获取信息,也可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他们从别的学生处理知识的态度和方式以及别人对知识的解释中,获得新的知识,使自己的认识由浅入深。在这种情形下,课堂讲授时间不断减少,相应地,课堂讨论、提问、质疑、练习、实验、分组讨论等时间会显著增加。

1.4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经历过认真的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后,才能搭建起为其他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才会有高质量的合作交流。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或合作,有利于成员之间观点和感情的交流,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1.5总结提高

在充分思考与高质量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探究成果对那些富有启发性、引人思考、并与学习对象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自己学习成果进行认真分析与归纳,并联系实践,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

2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可帮助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探究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2.1精选学习对象

扬州大学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一般是在本科3年级第1学期开设,理论授课40学时。为了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精心挑选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但是,教材在与时俱进方面往往会滞后,因此,教师有必要对现场施工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信息进行关注,并将这些信息第一时间补充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又能了解社会实践中最新科技的发展。

2.2精炼探究性教学的启发性问题

启发性问题要指引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问题的质量关乎着探究性教学是否能取得成效。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肩负主导地位,他们直接影响启发性问题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来满足探究性教学的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精炼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模板工程”这一章的探究性教学中,“如何支模才能使模板变形最小”比“模板是由哪些组成的”更具有启发性。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将繁杂的施工工艺、机械设备、技术要求等信息用文字、数据、图片、音响、录像等体现出来,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以加强学生对陌生的实践过程和难以想象的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了发挥了高校与社会的潜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和实习。例如:2013年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组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到杭州市国际博览中心施工现场进行认知实习,施工教研室教师进行了现场指导,并针对现场施工提出了许多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思考。这种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加强团体协作精神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即使一个较小的工程项目都涉及很多施工工艺复杂、机械设备繁杂以及技术要求高,这需要现场项目部管理人员之间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建成。分组讨论或交流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组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讨论或交流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之间团体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2.5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作为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手段,而且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不应只局限于试卷成绩,还应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现场实习、分组讨论成果、课外自主学习情况、回答问题等多方面,通过比重不同分配系数,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方法,既全面考核了探究性教学的成果,又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语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通过探究性教学探索适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新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取得感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中汲取知识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与了解。

作者:马洪伟 殷为民 单位: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四篇:土木工程识图教学策略

一、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识读工程图实例的典型活动强化识图技能训练

我结合识读工程图实例的典型活动,向学生阐述、讲解公路排水系统工程图识读的具体阅读方法和步骤:先详细阅读图纸设计说明,重点关注说明中有关材料的选用、技术指标,有关重点部位的关键技术要求。然后看道路的结构组成、管道位置、标高、管径等。看剖面图时,重点看管道、检查井、沉泥井、集水井等的标高、位置、管坡度是否与平面图相对应;看平面图时看管道、检查井、沉泥井、集水井等的标高、位置、管坡度是否与立面图相对应。如此,自然有利于学生在加深主观印象的同时,实现对于“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图的识读”这一专业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真正收获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授课时理论知识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体验

相较于语、数、外等公共基础学科来讲,《土木工程识图》科目具有强烈的专业性特征,不但理论性、逻辑性较强,而且知识点也较为抽象、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科理论知识,不注重知识点同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一来会给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带来较大的困难与挑战;二来,将会严重制约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实践运用愿望的滋生及蓬勃发展,长此以往,将会对学生《土木工程识图》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及弊端。

其实,任何课程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现象的总结、升华与归纳,中职《土木工程识图》这一课程同样也不例外。《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更是提倡“生活化”的先进教学理念,大力倡导“教师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土木工程识图》一线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具体知识点同中职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密切的联系,以此为学生营造熟悉且亲切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认识与理解。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讲解轴测投影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型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课前准备好的模型和按难度程度递进的任务单,按照试一试、评一评、讲一讲、比一比、理一理的环节进行。试一试环节,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试一试根据三视图和模型绘制出长方体的正等轴测图。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将难点分解,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还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更有成就感。使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变难点为趣点,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评一评环节,对学生绘制的长方体进行评比,比速度、比质量。用幻灯片进行投影,共同指出典型问题并纠正。讲一讲环节,被评为最佳绘图能手的学生总结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教师用课件展示作简单总结。(1)定原点及坐标轴。(2)定出A、B、D点。(3)过B点作x轴平行线,量取C点,并连接各点,得长方体底。(4)过A、B、C、D点量取高h,并连接各点,即得上底面长方形。(5)擦去多余图线。比一比环节,课件展示,第二个模型并给出任务单2,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根据三视图和模型绘制出垫块的正等轴测图。比一比速度和质量。理一理环节,被评为最佳绘图能手的学生总结正等轴测图的作图步骤,教师用课件同步展示。理一理环节不仅能找到问题所在,而且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总结时主要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全班绘图能手,激励学生绘图的欲望和兴趣,并顺利构建新知。

三、应在土木工程识图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中等职业学校土木工程识图教学大纲》将德育摆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教师在土木工程识图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必须积极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从而为其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受到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部分建筑工程者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会采取投机倒把的勾当,其建筑质量根本就无法得到充足的保证,如此既给人民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弊端重重。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会针对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诚实守信”“集体主义”等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此使他们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能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促使自己能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进而树立公民意识、集体意识,自觉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四、小结

《土木工程识图》课程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专业中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这一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以上仅为我个人关于《土木工程识图》这一课程教学有效策略的初步认识及理解,不到之处,还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多多指正。

作者:崔婷婷 单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第五篇: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

1《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目标

土木工程是各类建筑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统称,其主要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宽口径”,这也使得我国高等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正式规范于“大土木”的框架。而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土木”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只停留在日常的房屋建筑、桥梁等具体构筑物上,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内涵,以便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大土木”培养模式下必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向学生介绍“大土木”的总体情况,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指明方向。《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介绍“大土木”专业的综合知识构成及主要内容。因此,本《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有效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以更好的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具体表现为:①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学科体系,熟悉和掌握土木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构造、项目管理、材料等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及工程意识,初步确立正确的专业工程方法和思想;③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热爱土木工程专业的感情及责任心,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和应用专业课程打下思想基础。

2《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改革内容

(1)教学模式改革

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同时,结合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年轻化趋势明显、研究方向单一、且缺乏工程经验等实际问题。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将一改以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只由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尝试组织该校几个土木工程主要研究领域的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这样《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同章节不同专业领域的内容便可由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授课。因此,通过专题化“团队教学”模式的改革,可有效避免单独由一位教师来浅显的讲授该门课程内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的是房屋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等专业领域的总体情况,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非常紧密,其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多,而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非常突出。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本课程改革中将全部采用基于多媒体的“专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一方面,可通过工程现场拍摄的工程录像、图片等影像资料来系统地讲授理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动画来展示一些较为抽象的施工工艺、过程等,以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课后,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辅导答疑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②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大土木”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已经对房屋建筑、桥梁等实际工程有一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有效结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实际特点,通过周边房屋建筑、桥梁等实际工程对学生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如在讲授房屋建筑中最为常见的梁、柱、板构件时,可让学生对教室的结构进行观察,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谈一下房屋建筑中有关荷载传递的路径问题,然后教师再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可让学生很快的了解基本构架的概念,并熟练掌握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而在介绍桥梁、房屋建筑等实际工程时,可以让学生来讲授有关内容,然后由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启发、互动式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工程实践现场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土木”专业各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系统介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建筑的相关结构及材料,本课程改革将适当的安排一些工程现场教学,如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当讲到某一工程相关知识时,授课教师将尽可能在课余时间带领感兴趣的学生去相关工地现场给他们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该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3)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办学的立校之本,而考试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一门考查课,其涵盖内容多、工程信息量大的教学特点,使得单一的传统理论考试形式对其缺乏了灵活性,而灵活多变的结课论文考核方式却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因此,本课程改革将充分结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实际特点,在课程结束时将采用结课论文的期末考核方式。同时,授课教师在设计论文题目时应注重题目的综合性,除了考查学生对“大土木”专业相关学科方向的了解外,还要体现学生对“大土木”专业的认识及热情。这样,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有效避免传统理论考试限制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

3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作为“大土木”专业新生入学的第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效果。本文正是鉴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充分考虑地方院校年轻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等实际问题,并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专题化“团队教学”体系,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青年教师因缺乏实际工程经验,无法高质量的单独胜任教学工作这个问题,还可有效的解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传授的信息量有限,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该课程改革成果对于地方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陆仁强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

第六篇: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创新人才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中国的两大发展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战略和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就是以教育为本,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身上。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普及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时候不以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为代价。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就是必须坚持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但是主要还在于各行业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我国两大战略的提前实现。

2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技术融合到土木工程专业当中,使得新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出现的新情况,培养行业的创新人才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包含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

2.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一种理智的思想;一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创新活动的过程有一种探索性,这种探索性决定了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才有可能成功,而且大部分的创新往往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多次实验才能找到成功的道路,这样就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才能够有所创新。其次,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将来大多数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的创新人才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否则他们的成果不合格会给广大老百姓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创新人才实事求是的态度本身就极具价值,不仅能够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还能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再次,创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视野要开阔。土木工程是多学科融合的一个专业,需要广阔的视野,将很多知识相互作用,才能有所创新。一个人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在学科之间进行联想、类比、运用,全面考虑,才能在学科之间摩擦出火花,取得创新。最后,创新人才要有团队精神。土木工程专业要求完成一项任务、一个作品需要多人的合作,一个人单枪匹马很难完成任务。在创新过程中,不能与人很好的合作将会是整个团队的效率下降,甚至成为整个团队前进的阻碍因素。因此,优秀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团队精神,善于交流。

2.2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在外界的刺激下,创新人才能够迅速的捕捉到新情况,自发的产生要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欲望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是没有创新欲望就不会产生创新意思,萌发创新的动机。创新欲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培养学生求知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基本素质,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突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刻苦钻研,不断努力,保持积极进去的态度。不断的学习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创新欲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新事物既有好奇心,又有怀疑的态度。一个人对一个事物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才会去进行思考,失败了也会重新思考,直到弄清事情的原委。好奇心有的天生就有,有的学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学习。后天培养的好奇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养成的,对新生事物产生一定的怀疑,不盲目的听从他人的意见,也不怀疑一切。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敏锐的质疑能力和对新事物产生持之以恒的兴趣。

2.3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人们在从事创新活动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新观念的思维活动的总称,这些思维活动具有新颖、独创、模糊等特点,是创新活动的核心。高等院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起着主导的作用。创新思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直觉。直接又称为灵感或者是突发思维,在思考过程中,不受逻辑和传统思维的约束,能够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在思维活动中体现了突发性、跳跃性、直接性。值得注意的是直觉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是人们在进过长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后养成的一种思维活动。第二,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对应,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寻找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首先围绕问题发挥想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法展开思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运用分析、综合、演绎思维寻找最优方法。

2.4创新能力

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称为创新能力。在建筑业,大多数建筑产品都不一样,充分表现出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造能力。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指人才能够熟练准确的运用文字进行流畅的语言表达,这是创新人才的基本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准确的进行专题报告、实验方案、论文撰写、答辩、演讲等,还能够与创新能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第二,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主要是培养创新人才观察事物整体和局部的能力,观察事物瞬间变化和缓慢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记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并且能够把这些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良好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第三,独立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独立的制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这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能力,独立的进行科研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的能力,包括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的从书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第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对一个问题进行分解、分析、找出关键点、解决关键难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运动和静止的思考方法,部分和整体的思考方法,否定之否定的思考方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第五,良好的领导能力,创新人才往往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才,在科研过程中还要扮演组织和领导的角色。任何难题的攻关都需要高超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还需要将科研成果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了一个合格的创新人才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卓越的领导能力。

3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

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效、学生共同努力的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本文根据设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

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就需要创新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先要明确创新人才的内涵,以创新为己任,树立合理的创新人才观念。在继承我国传统教育中有利于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精神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创新人才,减少目前学历热、证书热等不良现象。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要转向创新教育的观念。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观念要与时俱进,教育功能要实现从强调培养社会化的个体向培养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个性化发展的理念,要和社会化培养结合起来,不能简单的只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这样往往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培养能力的教育。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试能力极强,学习能力一般,和工作不能很好的对接。高等院校把学生当作主体,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怀疑精神的创新人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知识的创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只注重知识的传承会使学生头脑中只有传统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不会有创新,只注重知识的创新没有知识的传承则会使学生没有根据的创新,最终是没有用的创新。因此,高等院校要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培养创新人才。

3.2营造良好的环境

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转变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要向社会放权,从“刚性管理”过度到“柔性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分配当中的作用。政府要弱化管理,更加法制、透明、高效,学校的学术地位要提高,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术地位的制度,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高等院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非常复杂,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评价涉及面就比较广,时间上也需要有延续性。对创新人才的评价内容要通盘考虑,突出合作、交流、资源的应用情况等,兼顾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主体要实现多元化,政府、社会、学校都要参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对其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加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从多个角度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3.3教学改革多元化

教学改革首先就要从高等院校的课程改革开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课程设置的创新开始,确立全球化的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材,结合学校目前的优势,巩固基础课程,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把厚基础与宽口径相结合,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课程的改革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课程向多样化转变,除了基础课程必修以外,其余课程全部选修,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第二,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要和其他学科的课程结合起来,做到综合化设置课程,新形势下的土木工程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融合,因此需要设置综合化的课程;第三,课程想创造性方面转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接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的改革要注意专业课程和人为课程相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大多数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这在有些方面将约束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创新要注意人文知识的学习,因为一味的学习专业知识,使得专业知识越巩固,创新性的思想就越难产生。有重要贡献的创新人才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其成功的基础就是拥有渊博的知识。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和人文学科的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做到既博且专,培养的学生能够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指导科研工作、创新工作。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另外一个方面是需要重视实践,最好是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基地。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还需要学生主动地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研究,创新才有可能成为其自身的一种能力。教育相当于是理论学习,学生进行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地方就有可能产生创新。

最后,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创新性老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需要教学的创新,教学的创新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高等院校的老师大部分存在“近亲繁殖”的现象,教师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这就使得学术创新收到阻碍,不能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因此,高等院校要实行开放办学,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生。

4结论

(1)明确定义了创新人才的概念,指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2)研究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3)提出了政府、社会和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要从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学改革多元化等方面展开。

作者:陈文学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七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一、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在近10年时间,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层出不穷,特别是国家百所高职示范院校的建设,带动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并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有了“2.5+0.5”、“2+1”和“1.5+3个0.5”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产学结合上的时间分配不同。而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2010年启动的百所高职骨干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从原来的只是产学结合时间上的不同,向着更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内涵发展,于是就有了“项目导向工学单元紧配合”人才培养模式、“德技双馨、岗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以岗定教、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二、高职土木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人才培养的行业背景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疆,长期以来,路桥建设相对全国严重滞后,制约了经济发展。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公路建设计划,投入1000亿元,建设各级公路66991公里,覆盖全省13个地市及50%县城的高速公路网,实现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哈尔滨市政府投资近千亿元,实施城市道路提档升级、三环路全部贯通、出城口道路改造等多项城市交通工程。此外,哈尔滨地铁1号线、哈大齐客运专线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随着路桥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交通部政府网站信息显示,目前全国路桥行业人才严重不足,全省公路建设技术人才缺口每年都在5000人左右;据黑龙江省高职院校数据平台显示,目前,我省仅有8所高职院校招收本专业学生,每年毕业生大约1000人,实际缺口约为4000人左右,急需加大培养力度。而土木工程建设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更是与日俱增,黑龙江省建设行政部门对我省的建设行业的统计调查显示:在黑龙江省现有的31个城市中,在建筑勘察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建设工程监理公司、市政给排水与环保企业等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有60多万人,按照目前国家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总体水平标准,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比例应该占从业人员的15%。但目前,在上述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比例仅占从业人员的8%,按照缺口比例7%计算,大约缺少4万多人。因此,培养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果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改革,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创新并实施了土木工程类专业“1.5+3个0.5”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四段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半,然后到施工企业实习半年,在回到学校学习半年,最后半年进行增强技能训练、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并就业。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得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实际就业率连续多年100%,专业对口率9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100%。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2009年获得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单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被批准为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随着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进一步修改和论证,及其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显现出来,一是第一段的1.5年全部在校学习时间太长,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强调工学交替的形式,没有显示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的内涵。经过进一步的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创新了“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路桥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黑龙江省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的工学交替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路桥施工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适合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适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体现专业特点。

作者:程桢 孙汝君 杨化奎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去向统计分析

通过笔者所在高校2008届-2012届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学生毕业后去向统计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施工单位,这是主要的毕业去向;二是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三是其他的一些方向,包括设计院所、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及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单位,或者选择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本科在毕业后从事施工仍然是该专业毕业生主要的选择方向,所占比例维持在65%-75%之间,尤其是男生居多;选择考研的比例随各年的就业大环境有所波动,所占比例在10%-20%之间;选择其他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但基本比例在10%-15%之间,其中以女生居多。

二、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根据上述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将学生的毕业设计对应的选题方向分为三种类型:基本型、科学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型。在毕业设计的内容安排上,将毕业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第二部分为针对毕业去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毕业设计选题环节

A.通过与设计院的联系与合作,充分收集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地形、地质、水文等其他设计原始资料,使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情况相一致。B.针对上述三种毕业设计类型,提出每种类型的学生选题建议:基本型适合毕业后从事施工方向的学生;科学研究型适合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工程实践型适合已经确定工作单位并且未来从事的工作已经确定,可以将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C.将毕业设计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三种类型均一样,为道路、桥梁或隧道等结构物的基本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部分针对三个选题方向分别制定不同的完成内容:基本型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概预算;科学研究型针对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目前的课题进行选题并开展研究;工程实践型针对未来实际工程开展专题设计或专题研究。D.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形成自主选择为主、调剂为辅的双向选择机制。

(二)毕业设计过程控制环节

A.日常指导方面。根据毕业设计类型对教研室教师进行分组,同时针对工程实践型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指导教师,实行指导教师值班制度,学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随时解决;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指导教师每个星期对自己指导的学生设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建立当面答疑和网络答疑相结合的指导模式,缓解学生人数多设计室不足造成的不足。B.过程检查方面。建立一套毕业设计过程检查管理办法,界定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教研室的职责和分工,时间上形成指导教师每周至少检查一次设计进度、教研室不定时抽查和期中随机抽取学生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进度慢和设计质量差的学生,提出推迟答辩或直接进入二次答辩的预警。C.设计成果提交方式和提交时间。将原来的在答辩前提交全部设计成果的方式改为分两个阶段提交设计成果。根据第一部分设计的时间安排,在完成第一部分设计内容后,提交第一分册设计成果,对第一阶段设计成果进行期中考核,将考核结果和设计成果存档在教研室;在完成第二部分设计内容后,答辩前提交第二分册设计成果,第一分册和第二分册共同构成设计完整成果。

(三)毕业答辩环节

A.答辩分组。针对学生多教师少的现实,根据教师的职称和指导方向进行答辩分组,保证每组答辩教师职称和指导方向上的均衡。在学生分组上,以自然班级为基础,同时避开指导教师所在的分组,保证指导教师不评阅和参与答辩自己所指导的学生。B.答辩成绩评定。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面,指导教师成绩、期中考核成绩、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相互独立,最后汇总到答辩小组形成总成绩。每个答辩小组学生的优秀和良好成绩人数按规定比例控制上限,而不及格人数控制下限。随机抽取每个答辩小组部分优秀、良好、中等和及格的学生,加上每个答辩小组的所有不及格学生,参加由所有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组成的二次答辩,最终成绩以二次答辩的结果为准。

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实践及效果评价

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已经连续实施了四年,涵盖了笔者所在学校该专业的所有学生,其中2009届6个班级,共172名学生,2010届7个班级,共189名学生,2011届9个班级,共245名学生,2012届6个班级,共178名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选题的自主性和毕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

由于毕业设计选题实行了学生结合自己未来毕业去向自主选择,同时部分情况存在双向选择,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选题非常慎重。同时学生在内心上把毕业设计作为自己走向下一段人生旅程的一个很关键的阶段,从思想上达到了对毕业设计的正确认识,态度较为端正,杜绝了应付、混学分的想法,使得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完成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二)选题的针对性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由于选题是针对学生毕业去向完成的,同时第二部分完成的内容又和下一步的工作或学习生活紧密相关,部分学生的选题完全是结合自己的毕业工作开展的(例如有单独完成基坑设计、风力发电基础设计、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必选与评价等各种类型的选题),所以学生的设计变成了“真题真做”,设计成果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两阶段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毕业设计的第一部分内容为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由于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均完成了主干课程的课程设计,而第一部分设计内容中部分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指示,因此学生在完成第一部分设计时难度不大,基本能按设计任务书按时完成相应的设计内容。而第二部分为针对性设计,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就杜绝了学生的“等、靠、抄”想法,学生自然会抓紧时间完成。另外,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导小组和教研室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对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体系,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随时把握。由于在第一部分完成后需要提交正式的设计成果,并且作为期中考核的主要依据,三个月的毕业设计就变成了两个阶段的分别考核,这相比以往毕业设计中“进入状态慢、先松后紧、最后突击”的现象有很大改观。

(四)严格考核制度和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

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毕业设计考核机制和成绩评定是对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很好的促进。在毕业设计最后的成绩评定中,指导教师(10分)、两名评阅教师(20分)、中期考核小组(20分)和答辩小组(50分)分别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评定,并且做到上述几个成绩相互独立,“背靠背评定”,最后答辩之前前三部分成绩已经形成并存档密封,答辩完成后四个成绩汇总后形成最后的设计总成绩。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严格按照以下四个基本做法:1.指导教师不评阅自己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2.两名评阅教师评阅成绩分差在4分以上者要第三名教师进行评阅,然后取三者平均值;3.指导教师避开学生中期考核分组和毕业答辩分组;4.全体教师参加的“二次答辩”成绩为最终的毕业设计成绩。上述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基本上能保证每个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有效避免了成绩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实践证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从内心上认可,这对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解决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普遍存在的师生比偏小的现实情况下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的难题。

(五)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毕业设计完成的内容都是依据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完成的,因此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应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在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2.如何处理好使用设计辅助软件和基本手算能力的训练。由于毕业设计属于大学教学的一个环节,不完全等同于设计院完成的设计,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一次系统复习和应用。因此学生既需要通过毕业设计夯实专业基础,又需要和当前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大趋势相适应,因此处理好二者关系对于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新形势下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国内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和实践,创新性的提出了可实施的改革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提出了基于毕业去向的毕业设计选题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既达到了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毕业设计对学生毕业后工作或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储备。2.提出了两阶段毕业设计的管理办法,把学生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又有助于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设计质量的提高。3.制定了科学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法,对学生毕业设计在成果的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过程的评定,同时避免了评价的简单化和主观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上述研究仅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易富 张二军 赵文华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第九篇: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改革

1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方面

1.1.1实习基地较少由于安全等因素的问题,很多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所以实习单位主要为少数长期合作的企业。目前,校区在张家港的实习基地主要为江苏德丰建设集团。1.1.2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够虽然实习基地目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但是对于实纲、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现场实习指导人员要求等与实习单位的沟通欠缺,很难保证实习效果。另外最后的实习考核评语等也缺乏科学性,缺乏公平公正。1.1.3实习模式需待改变为了便于管理,在实习过程中,校区采用的实习模式为集中实习,即:由指导老师统一组织和安排在实习基地单位的工地实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问题,生产实习的安排与实习工地在时间上有时难以协调统一。另外,随着学生实习人数的增加,实习经费也会增加。同时,集中实习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1.2实习单位方面

1.2.1实习单位不愿接受目前采用的集中实习模式,一般一个实习工地安排十名左右学生实习,人数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生在实习期间并不能给项目带来利益,反而增加了风险负担,给施工单位造成压力,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1.2.2现场实习指导人不重视对于接收实习的单位,虽然安排了现场实习指导人,但存在着很多指导人并不重视,甚至不指导学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关心,放任自由。

1.3学生方面

1.3.1实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吃苦,心理上的落差有些学生实习目的并不明确,开始时热情很高期望值很高,觉得能够真正接触实际工程,但是到真正实习的时候会因为实际情况,比如每天重复一些简单枯燥的劳动而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影响了学生实习积极性。另外,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这个学期正好是考研学生最紧张的一个学期,因此有些考研学生就以考研为重,觉得实习不实习不重要,缺乏了实习主动性和积极性。1.3.2学生人数增加,实习效果下降实习的时候是按组分配工地,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导致实习工地较多同时也比较分散,而校内指导教师较少导致去工地检查的次数就少,再加上现场实习指导人的不重视,导致部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缺乏约束后经常不去实习,严重时还会带动其他学生不实习,实习效果下降。

2基于校区实际的生产实习的改革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区的实际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2.1实习模式从集中实习转变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结合为了让学生能尽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鼓励学生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到就业单位实习。所谓分散实习是指学生可以自己或者通过家人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不过由于实习只有两周时间,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这么短的实习,因此对于参加分散实习的同学可以将实习时间调整到第六学期末的暑假进行,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可以使想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单位了解岗位,更好的锻炼自己,有利于以后的择业和就业。对于无法参加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则统一安排集中实习,安排指定实习工地进行实习。目前这种实习模式已经实践了一次,学生普遍反应分散实习效果较好,有更多的实习时间能够更好的了解工程实际,也锻炼了他们的能力。

2.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设稳定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完成生产实习的一个必要条件,张家港有不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应加强与地方建设单位联系。也可根据往届学生就业情况,针对性选择就业单位联系,有了往届学生良好的就业表现,一些就业单位也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通过不断扩大并逐渐形成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为实习单位积累指导实习经验,降低学生实习时的安全风险,同时带队教师越来越熟悉实习基地,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学校可聘请实习单位中一些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等给学生做讲座、授课等,同时学校还可利用自身优势,比如技术、人才等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拓展产学研基地的建设。

2.3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针对目前校区师资力量不足,同时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指导能力有限的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积极引入有工程背景、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又具备教学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训,从而增加工程经验。同时随着教师队伍的强大,可以指派多名教师进行生产实习指导,从而减轻指导压力。“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既有利于教师实习指导,同时也有利于科研教学等。

2.4制定科学规范的生产实习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制定一套完整科学规范的生产实习管理制度以及考核标准是生产实习能够顺利完成的一个制度保证,从学校及校内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及现场指导人员的职责要求,从实习内容、实习纪律到实习成果的要求等,从实习准备(包括实习的宣传、分散实习、集中实习的统计安排等工作)、实习动员、实习期间检查制度到实习结束时的考核标准等,涵盖方方面面,做到有据可依,并使得最终的考核形式更科学全面。

3结语

土木毕业总结范文8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剪力墙结构;常见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这一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个良好契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的重要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剪力墙结构毕业设计过程中,以下几点要特别重视。

1一般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的判断

规范规定一般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的主要区别在于墙肢截面的高宽比。但完全按照剪力墙墙肢截面的高宽比来区别一般剪力墙和短肢剪力墙是不全面的,实际工程中应考虑墙的高宽比、层高和墙厚等因素来综合确定。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层建筑规程》)规定,各类墙肢的截面高宽比hw/bw>8时为一般剪力墙;bw≤300mm且4<hw/bw≤8时为短肢剪力墙;hw/bw≤4时为柱形墙肢。其中hw为剪力墙的截面高度,即剪力墙的长度;bw为剪力墙的厚度。判断是否为短肢剪力墙的基本依据是墙肢的高宽比,同时应注意互为翼墙的概念,有效翼墙可提高剪力墙墙肢的稳定性能。在剪力墙结构中允许设置少量的短肢剪力墙,设置少量的短肢剪力墙并不影响原结构体系的判别。但对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和短肢剪力墙的最小截面厚度应加以限制,对短肢剪力墙较多的剪力墙结构,除应采取加强措施以外,还应控制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

2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

对于考虑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剪力墙结构,当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其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高层建筑规程》规定,在剪力墙墙肢的两端和洞口设置边缘约束构件。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方向的长度lc和箍筋配箍特征值λv宜符合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配置分为阴影区和非阴影区两部分,应在阴影区内设置封闭箍筋,封闭箍筋的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箍筋的无支长度不应大于300mm,大于300mm时,可补充拉索。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应符合要求,如表2所示。

3剪力墙开洞处理要求

(1)墙长超过8m的剪力墙,由于其单片墙的刚度很大,延性较差,应对超长墙肢进行开洞处理,墙肢之间设置适当刚度的连梁,以保证其他墙肢的安全。(2)为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均匀,减少结构的扭转,需对剪力墙进行开洞处理。(3)门窗洞顶设备专业需要大量穿越管线时,宜适当减少并统一连梁高度,在门窗顶设置过梁,连梁与过梁之间留出专门洞口供设备管线穿行。当结构侧向刚度足够时,可对连梁的截面高度进行适当归并。洞顶设过梁,过梁与连梁之间可用填充砌体进行封堵。(4)实际工程中,应注意剪力墙布置及剪力墙墙肢的均匀性要求,避免平面布置不均匀引起的竖向承载力及侧向刚度的突变。对具有不规则洞口的剪力墙,首先应进行剪力墙开洞的规则化处理。(5)在剪力墙结构中,一般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大而延性较差,有条件时应通过调整剪力墙的连梁并由连梁来耗能,改善剪力墙结构的延性。但连梁的刚度也不是越小越好,过小的连梁刚度,减弱了连梁的耗能能力,使剪力墙结构成为全部为独立墙肢加弱连梁的壁式框架结构,这样的结构虽然剪力墙较多,但受力特性接近框架结构,当房屋高度较大时,对抗震不利。

4结束语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评估工作,近几年在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使学生的设计成果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一起指导毕业设计;也可以建立指导教师小组制,根据专业方向及领域共同指导学生,这有利于毕业设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邱林.普通高等教育土建、环境与安全类专业教学与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