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论文范例

小学实验论文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1

1.幽默语言让课堂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着十分强烈的好奇心,总想弄清楚它的原理,运用趣味实验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努力学习关于它的各方面知识,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在活动中体会含义,在欢乐中学习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慢慢习得一些技能与能力。通过趣味性实验或活动,让学生远离厌学,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语言幽默能更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可运用幽默语言,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效率。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幽默,那么这个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便会产生一些小问题,甚至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幽默风趣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提高彼此效率;幽默风趣的教师能更好地调动上课氛围,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更方便和学生交流,从而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对于知识理解更迅速。一些难懂的知识如果经过幽默风趣的话语解释出来,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记忆,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并互相交流,增强自己的能力。如进行事物安全方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同学们列出一个单子,上面写有各种事物,其中有对身体有益的,也有对身体有害的。可以问学生,小明特别喜欢吃肉,那么他一天三顿都吃肉,并且吃很多很多肉,这种行为正确吗?等学生回答完,可以继续问学生,薯片、可乐等我们应该多吃吗?然后可以跟学生玩笑着说,既然不能多吃,那谁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呢?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懂得了道理,并且得到了欢乐,这样的方式对知识讲解与记忆是十分有效的。运用幽默的言语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是十分有意义的。

2.学生表达让课堂增强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不仅是一门跟着教师学习的课程,还是一门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跟着教师思路研究的课程。课堂上,需要学生总结自己的想法并表达,从而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且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重点讲解。小学生彼此间的思维与理解不会有很大差距,因此,部分学生的表达代表大部分学生的共同点。对于课堂,学生应该成为主人,教师应该作为一个指引者,然后作为旁观者进行观察。小学生生性活泼,让他们自我表达,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趣味。并且学生的表达更是对教师的补充或者不同见解,教师不应该将他们视为学生的不尊重。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自我发言的好机会,对将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生活情境让课堂富有趣味性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体现科学。教师要将趣味性实验或活动融入创设出的生活情境中,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知识,并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引领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理解科学。当教师讲解果实和种子的时候,可以提前准备好苹果、梨、桃子的果实和种子,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辨认,每个种子分别对应什么果实。学生答错之后可以告诉他们这些种子都是生活中见过的,但是我们没有仔细地观察,因此我们不认识这便是生活与科学的联系。还有在讲解怎样搭配食物的时候,可以提前准备水果、奶、豆制品等,并把每一类东西分给同一人。这样,如果要做到合理搭配食物,需要彼此间交换,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更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趣味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4.游戏元素让课堂拓展趣味性

随着社会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教学中,并且起到有效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无声的、静态的事物转变为有声的、动态的,并且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增强课堂趣味性。通过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师讲解太阳和影子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几个人踩彼此影子的视频,通过视频进行知识讲解,更有趣味性。在进行力在哪里的课程讲解时,可以通过一段小动画进行。两个人推一辆小车,分别向两个方向拉时,小车不动,然后一起向着一个方向拉的时候小车动了,分别对学生提问力的方向在哪里,使学生对力有更深刻的了解。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每天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添加游戏元素,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如进行力的方向课程讲解时,可以让两位同学争夺一把尺子,进行一个小型的类似拔河的游戏,然后提问台下的同学们相关问题。通过游戏,学生对科学学习更有兴趣,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使学生更积极地学习。

5.总结

通过一些趣味性实验或者活动,改变以前教学的固定模式,使课堂更有趣味性,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可以在学习之中体会到快乐。教师应该努力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并且实际应用到课堂中,为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运用趣味性教学,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轻松,学生学习的时候更方便,课堂更充实,教学与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趣味性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便于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对他们知识的学习、记忆及将来在生活或者学习中应用都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丁燕燕 单位: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从重视实验做起,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好奇心。另外心理学告诉我们,实验是学生没有面对过的教学,学生充满期待,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实验中,教师要强化引导、指导,使学生自己学会操作,亲身体验实验的成功和乐趣,学生一旦对科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为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于是,我把科学课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教学的重点。首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实验中我展示精心制作的花样繁多的鹅卵石、精密的显微镜等等,学生看到新奇的实物,就想尝试一番。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学生观一观、试一试,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真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油然而生,进一步探索科学的奥秘渐渐滋长。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讲“细胞”一课,我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承担起实验的重任,学生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有了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课堂主动还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讲。学生在自由、和谐、民主的氛围之中容易激起兴趣,从而更容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会放手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的就让学生思考解决,能让学生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会发现科学的规律。因此,“细胞”这节实验课,我采取有扶有放、扶放结合的方式,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试验中验证结论,通过亲身的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种类很多等等。这里,我通过多媒体“细胞”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又加以指导学生,整个课堂井然有序,学习的氛围渐渐浓厚,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讨论解难,学生实验验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会主动学习,珍惜学习机会,从而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奥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其创新能力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二、抓住实验课堂,深入挖掘创新的火种

小学科学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实验课堂,没有实验的过程就没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首先重视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意识地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火种”。教师通过实验,挖掘“火种”、点燃“火种”,从而使“火种”得以扩展到每一个学生身边,使学生学会在创造思维中发现问题,使学生学会在积极探讨中解决问题。例如,在“通电的线圈”实验课中,我让每一个学生设计通电线圈,通过亲身的实验,找出磁铁的南北极。然后,让学生依据身边的各种实验器材(教师事先提供)进行“电磁起重机”科学小制作。这一大胆设计,使学生有了自主活动的机会。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设计实验的每一个步骤,积极记录下每一个实验的细节。在展示、交流成果环节,很多学生发现了问题:不同学生制作出的电磁起重机所用的电池数量有所不同,有学生用一块电池,有学生用两块电池,还有学生用三块电池。于是,分析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串联电池越多,产生的磁力越大”。通过“通电的线圈”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得到激发与扩展,基本上人人学会了设计一节实验课;同时,还学会了科学小制作,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开发和挖掘,科学实验的结论得到了有效的验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科学实验,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小学科学实验课面对的是每一个学生,而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氛围等都不一样,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别。作为科学教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从学生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因为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落实到科学实验课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平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其观察能力,平时反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培养其思维能力,平时不喜欢动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让其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实验过程中设计的问题也应该有所区别,思维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培养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一般、解决问题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实验问题出发,设计的问题突出层次性,教师还要加以引导解决。同时,还可以把不能层次的学生分在一个实验小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让小组长来分配学习的任务,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可以完成任务,从而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个性,施展才能。

四、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师要敢于创新自我,大胆放手学生,从培养兴趣入手,重视实验过程,因材施教,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作者:张玉转 单位:山西省太谷县明星镇正东道东关小学

第三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析

一、学校内的实验教学活动

1.改变实验的教学方法。

一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得细致,实验才有兴趣,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启蒙的目的。二是实验时教师要随时巡视,总结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师生共同总结。这样课堂就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

2.课前细心准备,实验过程要精心组织。

一是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做一次,检验仪器的好坏。二是精心组织实验,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条件。实验前要讲清楚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新奇的现象所吸引,而对整体的、本质的形象不加注意,要使实验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边归纳,才能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3.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在观察与实验中,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感观的作用,让孩子去探究实验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学生天生就好奇,实践对他们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实验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二、校外的实验教学活动

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生物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去观察,除了让学生观察动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外,还让他们适当采集制成动植物标本。

三、学生个人的实验活动

1.实验准备。

学生个人实验进行之前,教师要针对实验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可能需要的实验器材,包括实验的材料、仪器、工具、药品以及如何创造实验条件、控制干扰因素的避免等问题。

2.实验的过程。

家庭小实验进行时,要求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整理、加以对比分析。

3.检验和评价。

对于实验报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单,通过检阅实验报告单来评定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交流讨论,在个人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实验的讨论交流会,报告实验现象、分析结果以及归纳实验结论,肯定学生的探索成果,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四、总结

总之,农村的地理优势,给我们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实验材料,大自然还是我们的大实验室,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作者:田弟杰 单位: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石桌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开发与研究

一、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生学习小学科学,需要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坚持兴趣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教学实验,自发进行科学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中,我买了很多蚕宝宝分发给学生们,给学生们布置了“研究”作业,那就是大家找找资料看看蚕宝宝需要吃什么,如何将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如何让蚕宝宝吐丝化茧。学生们看着手里的蚕宝宝很兴奋,纷纷交头接耳地探讨如何养育蚕宝宝,养蚕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还给蚕宝宝起了名字。课下,学生们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资料,都希望自己的“小伙伴”能够健康地长大。在养蚕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钻研的精神,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究的兴趣。我将学生们的行为进行总结:“同学们做得非常棒,你们不仅养育了蚕宝宝,还培养了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将科学研究做好,才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兴趣的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养育生物,进行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引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

小学科学的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材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双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思维,成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之一。比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学过程中,开始并没有给学生讲解很多理论性的内容,而是带着学生走到校园小花园,让学生们观察土壤,观察土壤中的生命。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小花园,大家看一看我们花园的土壤是如何孕育出这些植物的。大家观察土壤之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壤中有哪些营养。”教师在户外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们非常开心,有的同学很认真地捧起一捧土,观察土壤中的小生命;有的同学将水倒进土壤,观察土壤对水分的吸收。学生们做得非常认真,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了土壤和土壤孕育的生命。我在课堂上对土壤的结构、成分进行讲解,学生们有了实践基础,对理论知识便能更好地掌握。小学科学需要学生的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多创造实践机会,坚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验和研究,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精神

小学科学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创新教学方式,开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教学中,首先制作了课件,将很多动物的遗传变化进行展示,将植物遗传学的创立过程进行了讲解,我启发学生们:“大家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哪些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呢?植物是如何进行遗传和变异呢?”因为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回答起来非常容易,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自己就是遗传和变异的代表,我和爸爸妈妈就不同,但是我很像他们”,一句话引来了大家的捧腹大笑。我鼓励学生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进行了表扬,赞扬他的“举例”非常生动。学生们受到启发,说了很多关于遗传和变异的情况,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学生的很多想法都非常有趣,并且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奇思妙想正是科学探究需要的假设前提或者创新意识。教师不要打击学生这种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应当对创新意识进行呵护和培养,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精神。

四、总结

总之,小学科学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将实验、研究拘泥于课堂中,而应当让学生们走入生活,走入实践中进行科学探索,创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让学生成为具有创新、钻研能力的新一代。

作者:王德友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便仓小学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准备探究

一、预先筹划,搜集材料

1.学期前详细地制订实验教学计划,梳理出每一课的实验方案,提前准备需要的材料。哪些实验材料学校仪器室里没有,需要师生自己准备,哪些材料容易找到,哪些材料难以找到,要列出详细清单。

2.发动可以发动的人员搜寻自备材料。大部分材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例如,日常生活中留下的废旧陶瓷、岩石、废电池、塑料瓶、细塑料管、易拉罐等,动植物的根、茎、叶、蚯蚓、蜗牛、蝗虫等。在采集过程中可以为新课积累感性认识。

3.哪些需要课前饲养、种植、观察、调查、制作的,要先告诉学生,以便小组制订计划。教师要落实好种植的场地、调查的单位、观察的场所等。

4.任课教师事先与实验准备教师提前交流、沟通,合理安排实验时间,防止与其他班实验冲突。

5.预先给班内学生分组,明确组内人员分工职责,为实验有条不紊地进行创造条件。

6.现场器材的呈现要体现结构性,根据实验内容先后,分期分批将器材带进实验室,由小组长具体分工负责。

二、优化材料,制作器材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教师可结合实验教学实际适当改变材料,制作实验器材。例如,山东青岛版(文中所举案例均出自该版本)小学科学教材“水变热了”一节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把木屑放入烧杯的水里加热,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路线,使学生理解热在水中的对流。把木屑换成米糠皮,实验现象更明显。同时,教材中的实验图片显示的烧杯是中型的,笔者把它换成小型的(100mL),用水量较少,并且用温水代替自来水,缩短了加热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实验室只有大音叉,没有小音叉,笔者自己搜寻钢丝,做成“Y”形小音叉插在泡沫塑料板上,用小木棒打击“Y”形小音叉,让学生观察、比较,容易发现音叉的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三、提前准备,预做实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杯子变热了”有个活动: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通过实验,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明白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教材上的实验是这样的: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油黏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事先,笔者根据原实验装置做了课前实验。蜡需先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最后再黏火柴。因为蜡的凝固时间长,且熔化后黏性不大,所以火柴头难以黏得牢固。再加上蜡油黏得不够均匀,后一根黏的蜡油比前一根少,在加热时就会出现后一根火柴比前一根火柴先掉下的实验现象,导致实验结果与客观规律不符。发现问题后,就要考虑对实验进行改进,那么,用什么材料效果更好呢?于是,笔者想到修车师傅往轴承里抹“黄油”,这样就可以把钢珠黏住。何不照此试一试呢?于是,笔者向修车师傅要了一些黄油去尝试,均匀地用黄油黏住火柴头,最终实验效果比较满意。这样就从做课前实验中发现了某些实验材料的不足,通过改进或替换,实验变得更容易操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在做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课“空气在哪里”“空气有重量”等实验时,笔者将充好气的两只气球放置于天平上,通过观察平衡情况来判断两只气球及里面空气的重量差别。然而,一般的气球充气和不充气重量差别很小,通过天平也难以看到明显的不平衡。经过多次尝试对比,笔者决定选择壁薄、带柄和卡口且容量较大(重量相同)的两只气球作为实验材料。一只气球充气,另一只气球不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这样实验就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效果也很明显。

四、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实例我们不难发现,课前充分准备材料、预做实验能发现和改进实验材料的不足,改进实验设计,扫除实验中的障碍,凸显实验现象;降低实验操作难度,突破教学难点;预见、引发和利用课堂生成,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教学效率。预做实验是科学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项课前准备,也是实验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预做实验符合“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

作者:杨景波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程郭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小学科学有效实验策略研究

一、前言

观念能引导变革,而实践能发现真理。在新课标改革的今天,“科学”这一课程引入了小学课堂,并在随后的四年中伴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它处在更新与发展中,教师除了及时汲取新知外,还要注重对传统实验有效性进行探讨,在课堂中将其思想精髓真正地表现出来。

二、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实验情境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著作中提出:“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而在更早之前的中外教育著作《学记》和《雄辩术原理》中,同样对如何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热情提出了见解。科学课所传达的知识的本质是枯燥的,也是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载体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工具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探索不同的方法,感悟实验的精髓。实验是科学的生命,小学生又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教师要思考如何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与图片更加传神地表达,如何借实验这一直观的载体来传输重要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领会科学的真谛。

三、构建和谐课堂,树立正确观念

(1)教师授课理念的形成。

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指导者。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优良的品行,更要将自身的探索精神作为表率,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尊重,以良好的心态激励学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多样的媒介载体传达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获得不同的经验,这种经验可能具有普适性,也可能是针对特殊的个人,没有能够完全套用的实验授课模式。因此,不能依赖旧的教条的方式、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与调查,合理做出调整,形成属于个人的模式,并不断调整,才能事半功倍。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科学课教学虽然内容繁杂,但对分数的要求并不过分突出。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学生会更加放松和无拘无束,也能大胆地表达所思、所想。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在接触新学生时,以足够诚恳、热情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尽可能赢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用热忱之心感染学生。只有真诚面对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师长的重视与关心,从中获得激励与动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另外,轻松的环境能引导思维的飞跃,而每位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与个人资质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积极的评价与及时的回应,让他们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对待错误,不求全责备,而是要给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活动中追求新知,实践中培养能力

(1)以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促进。

班级授课制把讲解、答疑、练习统一于课堂中,具有整体性和可控性,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倾向严重。个人兴趣与特长不能被彻底发觉,最终导致人才的单一化和天赋的消退,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培养。社会在飞速前进与发展,要求人们在集体中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学习信息,以此互帮互助,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体现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也是如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特定分组让学生研究具体问题。在课前,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学习时,指导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学习后,通过小组提交最终的研究学习成果,让学生真正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的益处在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它对机械化课堂模式的补充、对单一教学方法的影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完成哪一种学习任务,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合作中,组员相互沟通,共同取得进步。

(2)以实验评价保证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探索精神,能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悟与体验。若非如此,科学教学就不具备合理的价值,也不能吸引师生的目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不能仅仅是实验结果的衍生,更要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提升,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3)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最大掌握。

“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以致用才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验的感受力。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我们可以选择组织课外活动或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通过这样的努力,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者对合作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更深远的探索和研究。

五、结束语

从严谨的科学实验中寻找规律,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善于探索和学习的精神与态度,贯穿着科学教育的始终。在未来的教育中,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以谋求更大的进步。如何高效地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艺术,既有客观的经验可以借鉴,又由于环境等不同而千变万化。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与实际,以充分的热情、前卫的观念,投入到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学习动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作者:李洪炜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阿湖小学

第七篇:小学科学光色散与合成实验改进分析

一、光的色散实验的改进

1.光的色散实验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时,为了证明日光不是一种纯色的光,一般会安排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制作彩虹的实验。空虹形成的基本原理表明,当阳光以不同角度入射到雨后悬浮在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并进入水滴时,先发生一次折射,然后在水滴的背面以不同的角度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从而形成雨后彩虹光谱,呈现上红下紫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参考实验进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方法1采用室外喷雾实验,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且现象停留的时间过于短暂;方法2由于手电筒的光线不足,形成的色散现象不明显;当学生手持手电筒照射时,手会抖动;当合作探究时,学生会触碰到桌子,导致水面晃动,造成色散现象不稳定,不利于长时间细致观察。各种参考资料显示,在彩虹演示装置中,最有教学价值的应属台湾逢甲大学光电学系的细小玻璃珠示范彩虹现象的实验装置,通化师范学院物理系郑明财和于海对彩虹演示所进行的装置改进,改进装置将演示材料主体玻璃珠改为透明树脂珠。这个实验装置最接近真实的场景,效果明显,但是器材不易准备。有的教师用一颗十分大的水珠,如烧瓶或废弃的电灯泡,或者利用装水的烧杯来制造彩虹,但实验时现象不明显。还有的教师采用薄膜干涉,如肥皂膜色散演示,观察阳光下的肥皂泡,采用VCD光盘反射太阳光等方法,实验原理涉及到光的衍射和薄膜干涉现象,虽然容易形成类似彩虹的现象,但是不利于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还有的教师利用幻灯机和三棱镜来制造彩虹,将三棱镜以一定角度放在幻灯机上方的凸透镜上,通电后,幕布上就会出现明亮、色彩饱满的弧形七彩光谱。然而,幻灯机已经被多数学校所淘汰,显然不易准备。

2.实验改进。

该课的彩虹实验,其实仅是为了说明光能分解成多种色光,因此,通过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较好地引起学生对白光是不是纯色的光的质疑。为了方便开展教学,我们应该选用常用的教学器材,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和探究,必须使实验现象明显稳定。通过研究与尝试,笔者采用以下改进方案。首先拆下一个铁架台的竖杆,然后利用十字夹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此时竖杆变成了横杆。把两个十字夹固定在横杆左侧,在横杆的另一端,固定两个试管夹。靠外侧的试管夹用来固定强光LED手电筒,靠铁架台的试管夹用来固定三棱镜。在另一侧放上白色KT板作为屏幕,接下来,通过调整手电筒与三棱镜的距离,调整三棱镜的方向,这样就完成了整个装置的组装。在调节过程中,注意调节器材,保证重心,避免装置不稳。实验改进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选用实验室常见器材进行组装,制作简单,稳定可靠。选用强光手电筒,使透过三棱镜的光线能传播得更远,在屏幕上能形成明亮弧形的类似彩虹的现象。此外,如果调节好手电筒的光和三棱镜的角度,就能使制造出的彩虹显示在桌面上。因此,该实验还能让学生明显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发生了偏折,有利于学生理解色散是光线透过棱镜发生折射的现象。此外,稳定的现象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彩虹现象中到底有几种色彩、色彩是如何排列的等实验,使实验更具探究性。

二、光的合成实验的改进

1.光的合成实验存在的不足。

采用简易“牛顿盘”来探究光的合成实验,通过高速旋转圆盘,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光好像混合在一起发生变化的现象。其原理与中国古代的“走马灯”以及现代电影的技术是相同的,即利用人的视觉暂留这一生理现象。以红蓝两色圆盘为例,当物体快速运动时,人眼看到的红色消失后,红色仍能继续保留0.1~0.4s左右,此时,又看到蓝色,结果由于视觉暂留,形成红、蓝等颜色混合的现象。显然,这个实验有两个比较大的科学性问题值得商讨,一是实验中所用的不是发光体,而是反光体,实验体现的是不同颜色的混合,而不是不同颜色单色光的混合。二是实验利用视觉暂留原理,不能直接演示不同颜色单色光的混合。

2.实验改进。

如何才能让实验的原理更科学,观察更直接、更直观呢?经过研究,笔者对光的合成进行了创新。实验需要准备3只强光手电筒,红、绿、蓝3种颜色的气球,一只废弃的白色塑料瓶。实验时,根据滤光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有色透明物体主要透过的是跟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几乎都被吸收掉,蓝色气球只能透过蓝色的光,而红色气球只能让红色光透过,可以让学生将气球套在强光手电筒上,并用橡皮筋扎紧,打开手电筒的开关,这样就得到了3种颜色的单色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当屏幕,将不同颜色的手电筒打开,进行不同组合光的混合实验。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建议将白色塑料瓶瓶底剪掉,做成类似灯罩的装置,并挂在铁架台上,再将手电筒放在瓶底,朝瓶内打开开关,这样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光的混合现象了。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手电筒制造单色光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滤光原理和方法。利用“三原色光”,即红、绿、蓝3种色光无法被分解,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如黄、青、品红等,将3种单色光等量组合还可以得到白色的光,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直接呈现出不同单色光混合后所发生的变化。光的合成实验创新解决了原有示范实验存在的问题。改进之后的实验视觉效果明显,光混合后色彩鲜艳,富有趣味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光与色彩的无穷奥妙,实验时兴趣盎然。由于材料和实验方法具有结构性,因此,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不同色光的混合,还可以通过调节不同单色光的量,变换颜色。该实验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有利于学生通过经验积累,综合所获取的信息,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自行建构太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可以反复验证。这套装置在2014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上进行展示,获得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

三、总结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2

一、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为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作为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有趣因素,运用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语气、有趣的实验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趣味化的导学、趣味化的实验来提高课堂实验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共同探讨,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合理地创设情境(比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及悬念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研究水温的变化”实验时,用魔术创设教学的情境。教师先准备一个透明的红色小袋子,再用两个大烧杯,一个杯装冷水,一个杯装热水,然后用小袋子装满冷水并进行密封,再把装满冷水的小袋子放到装有冷水的大烧杯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发现”“创造”和“创新”,并解决各类问题,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学、乐于学。

二、巧用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开展是否顺利,还与学生的自信心相关。学生的自信心能否有所提升,与教师的评价相关。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只有一点点,教师也要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实事求是地回答问题、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时,在探究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并为他人的成功而高兴,能更好地听他人的发言,当某一方面比较好时,就要对学生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节时,为“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教师要准备一团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是否有沉有浮,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当橡皮泥下沉时,问:“大家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学生会想到(如果把橡皮泥与泡沫绑在一起;再给水加盐或者加糖……),虽然不会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也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在进行评价以后,问学生:“不用任何材料,能使橡皮泥上浮吗?”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与理由。这时那些在学生面前受了表扬的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这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三、总结

在各种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通过某种全新的、具有赏识的眼光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喜悦,将他们所遭遇的挫折与失败转化为继续探索和学习的动力。

作者:张晓云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文家街道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索

一、物质科学实验,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

物质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现象。教材中以学生熟知的材料科学、水科学、能量科学等方面作为探究对象,因此,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到的现象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大胆的猜想、质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致有以下几步:①小组讨论选择适当的器材制定实验方案;②分工协作实验探究、记录观察实验现象;③各组交流实验现象,达成共识;④师生总结实验规律。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摆的秘密》,以孩子们玩的海盗船等生活现象导入研究对象———摆。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摆,认识摆的结构,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自己制作一个摆。各组制作的摆同时摆动,统计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得出各组的数据,通过数据猜想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与什么有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乐于动手操作,并通过自己制作的摆发现了问题,激发了探究兴趣,顺理成章地完成对影响因素的猜想。通过对各组摆的观察,学生发现摆线的长短、摆锤的质量、摆幅的大小都可能是造成次数不同的原因。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验证自己猜想的真伪,所以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反复研究、认真观察,自主探究欲望强烈。自主探究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物质科学的探究要以生活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把经验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提出质疑,通过分工协作、自主探究的分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的科学性、合理性,最终达到对物理变化的科学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教学思路主动去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总结,真正做到了自主探究学习。

二、生命科学实验,以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为主

生命科学主要以生物的生长、发育、结构、特征为研究对象。小学科学主要让学生对微生物、植物、动物、人体的基本特征进行简单的了解。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它的演变与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对这方面知识的探究是一个长期观察记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如此,课堂上还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甚至是对生物体进行解剖观察,针对知识性的特点采取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观察方法有几下几种:①显微镜观察,即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②演示观察,即学生操作有难度,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③长期观察,即在一定时间段内观察生物体的变化;④图片、视频观察,即利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四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植物向哪里长》,我采用长期观察的教学方法。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向肥性。在研究向光性、向水性实验时需要学生在家中观察,时间为期10天。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出实验方案,教师在课堂上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具体操作让学生观察实验流程,注意实验中的问题,为学生回家自己操作奠定基础。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自己回家进行实验观察,教师把实验记录单发给学生,学生把每天观察到的植物叶子、根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10天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对于这类周期较长的实验,遵循课堂演示—实验观察—实验总结的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而知识的探索放手给学生长期地观察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实际已掌握了知识,最后汇总得出科学规律。因此,这部分内容要以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观察为主要探究方式。观察还主要运用在学生操作完成难度较大、涉及生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心脏和血管》,我采用图片、视频观察的教学方法。本课学生不仅要了解心脏的结构,还要研究血液循环的规律。这类知识老师的讲解太抽象,学生不易接受。教师让学生观察心脏的挂图弄清心脏的四个腔的分区,但血液循环的规律学生如果看不到实际的演示只能囫囵吞枣,模糊接受。通过网络搜集关于血液循环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了解心脏四个腔运动的规律。在实际的教学中,观察学习在科学教学中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是学生自主获得信息的另一途径,因此,教师空洞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细致的观察。讲解是抽象的、乏味的,而观察则是形象的、有趣味的,相比之下学生更趋向于后者。

三、空间科学,以课外书籍为载体

充实知识、自主探究空间科学狭义地讲就是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及天体运转规律的探究。这方面知识学生知之甚少,对教师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宇宙浩瀚无边离我们遥不可及,学生借助长期的观察可以对星空变化做出一般性的了解,但对于更神秘的、遥远的天体就只能闻其名而不见形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有突破就必须让学生对要研究的天体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需要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来解决这一难题。下面以教学实录来阐述我的心得。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太阳家族》,我在上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八大行星的特点有较多的了解,课堂上让学生阅读《迷失在太阳系》这本课外书籍。上课前我考虑到学生对空间科学这方面知识非常匮乏,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抽象而没有兴趣,影响学生今后对空间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在上这部分知识以前我对学生这方面知识进行了一次摸底。我问道:“同学们,你们对浩瀚的宇宙都知道哪些知识?”孩子们窃窃私语,都不敢举手来回答。我请了班上的“万事通”,他唯唯诺诺地说:“我知道古代的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现在的科学家证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对他的表现大力表扬,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借此发问:“既然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哪它是谁的中心?”这时有的同学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对,而且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对于刚才的回答,我提议以鼓掌来赞许。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知道太阳系里有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有的说:“上次我看科技博览时,介绍说太阳上有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暴,而且当时的景象非常的壮观!”也有的说:“太阳系最早不是八大行星,而是九大行星,后来有一颗行星不知什么原因被弄掉了,这是我偶然听新闻报道的。”教室里热闹极了,但平时号称“机灵鬼”的王浩却一脸茫然地看着我,他可能被同学们纷杂的议论弄糊涂了。这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对九大行星变为八大行星进行了解释。播放时我提了一个要求:“请同学们看完以后告诉我九大行星变为八大行星的原因。”同学们鸦雀无声地观看视频,当播完后同学们都举起了小手,抢着叙述具体的原因。王浩抢先说:“老师,我知道火星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的水,但是在火星两极有冰层。而且美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机器人来探索火星。”话音未落,同学们纷纷向王浩投去了惊羡的目光。“我在《儿童小百科》和《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在太阳系中最漂亮的行星是土星,因为它有漂亮的光环,这些光环是由陨石、尘埃、冰块构成的。而且在这些行星上也都有引力,但它们的引力都比地球要小很多!”“说得真棒,老师很高兴在你的生活中,有一位那么好的老师能教给你更多的知识。王浩同学通过课外阅读获取了许多课本中接触不到的知识,现在是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今天老师也读了一本关于太阳系的书,对八大行星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孩子们通过刚才一番议论,都想更多地了解太阳系,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哪本神奇的书。我像变魔术似的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迷失在太阳系》一书,向同学们介绍:“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更多有关八大行星的秘密,为你揭开各大行星神秘而令人匪夷所思的面纱。”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孩子们就在《迷失在太阳系》这本书的指引下游历了太阳系。书中根据孩子们自己的理解绘出了科学图表,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科学名词。科学不再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符号、公式,科学充满了人情味,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那些伸手可及的日常事物中……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得格外投入,默默地阅读着,时而前后翻阅比较,时而与周围的同学小声议论着什么,时而用笔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学习氛围空前高涨。这节课的难点就这样在看似不经意间一一攻破。针对教材中对相关信息的渗透比较少、学生平时接触类似的知识量偏少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引入课外书籍来充实课堂教学。如果只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那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四、总结

科学教学提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导,教师的讲解、引导为辅。自主探究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实验铺好路,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知识拓展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作者:郭文智 单位:龙口市润新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实验能力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实验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好学、好问和好动手是他们的心理品质。他们对身边事物有强烈的敏感性,这正是他们探究的动力。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抓住时机,把小学生引导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轨道上来。例如,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出示了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并说出理由。”有的学生说:“大的沉,小的浮。”我让学生亲自试验,结果两个马铃薯都沉到水底。学生想法和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在矛盾中学生又提出新想法,马铃薯的沉浮可能和液体有关。于是,我就重新取了两种液体给学生演示,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水槽的马铃薯下沉,另一个水槽的马铃薯上浮呢?有的学生马上说:“能使马铃薯浮上来可能是盐水、糖水、等。”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从两个水槽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用酒精灯加热,液滴变干后,发现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是盐水,能使马铃薯下沉的是清水,盐水比清水的密度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马铃薯就能浮上来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和思考等,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探究

现代教学论研究提出,感知不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给他们提问题的机会,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想。

三、总结

总之,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者:刘旭明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安达小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实验与教学的相互关系探究

一、教学实验与科学学科教学的关系

采用在科学课程课堂上结合实践实验的实验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主动地接受知识。在传统及教学模式中,虽然教师也结合实验来讲解理论知识,但对实验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只是被动得接受,不能融入自己的主观意愿,不能在课堂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学习的热情不高。如果采用实验教学法,教师可以认真精心准备相关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对相关案件的分析和理解来学习科学课程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知识的热情,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和实验课程的问题

由于现在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实验教学方法的落实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在现阶段的工作中要对一些实验教学问题进行整顿。以下是现在小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

1.教师对实验准备不充分,应付了事,对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以及材料准备不够充分,或者未进行系统的检查,有些实验操作马虎应付,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

2.教师单方面进行实验的操作,不给学生演示的机会,也并不在操作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细节知识点、操作事项等诸多问题,不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只是将实验作为灌输的手段之一,学生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对于学生实验操作抱着否定态度,或许会允许个别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是却无法普及全班,无法做到全面教育;

4.在实验过程中疏于巡视和观察学生的操作和实验过程,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者操作失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5.试验结束后,教师不进行总结和经验介绍,或者对实验的态度始终很应付,无法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实验和教学相呼应的教学目的。

三、如何促进小学教学实验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效果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失误,导致了不少学生原本极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这对于教育而言是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学和实验操作是需要相辅相成的,也是互相促进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这类启蒙教育教学中更要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实验与教学相关联,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能力。针对上文的问题应该做到:

1.教师事前做充分准备,进行先行实验,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要仔细检查,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安全。

2.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依据的原理、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通过讲授或谈话作充分的说明,必要时进行示范,以增强学生实验的自觉性。

3.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

4.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5.实验结束后,由师生或由教师进行小结,并由学生写出实验报告。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逐渐淘汰,三分理论七分实践的教学模式被证明更加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运作和原理,往往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于记忆和联想方面能力的培养更是效果卓绝的。

四、总结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与教学之间的重要关联性来阐述教学实验对于教学目的的成果性,文章中的各方面意见和问题希望能给予借鉴参考。

作者:李媛秋 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应用初探

1应用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深入小学科学课堂,并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首先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提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但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足或科学器材不足,很多观察内容或动手实验难以完成或根本无法进行。只好用“黑板实验”或“口头实验”来代替,既不形象又不得学生理解,在运用了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后,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2软件简介

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PhET计划(PhysicsEducationTechnologyproject),即物理教育科技计划的简称,该计划主要基于Java和Shockwave、Flash技术开发,通过建立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科学网站(http://phet.colorado.edu/),提供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及地球科学等模拟试验,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该软件主要是研究仿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通过趣味互动帮助学生理解深涩难懂的概念以及蕴藏的数理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适用于理解枯燥的抽象概念和规律(运动学、抛物线、可逆反应等概念);观察极其微小的(原子、电子)或极其巨大的对象(太阳系、冰河等);记录反应速度太快(核反应)或反应速度太慢(温室效应)的实验数据;使用实验器材昂贵(MRI核磁共振造影)或重复进行不同参数条件的测试的实验(热、化学反应速率等);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触电、易燃性、放射性等实验)。

3应用案例

下面以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直流电路组装套件”实验为例,了解该软件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应用。PhET的直流电路组装套件中所有元件和仪器都和实际非常接近,在连接上也可随意摆放,学生利用各种元件组装好电路后,即可查看电路的运行情况,只要各元件连接正确,电路便可接通,学生可以很形象地看到电在电路中的运行,利于学生完整、清晰且准确地建构电路的模型。如图1所示,如果学生连接错误,造成短路,在现实中,只能看到小灯泡被烧毁的一瞬间的景象。而在PhET中,学生可以看到电路着起熊熊大火的景象,如图2所示,非常形象直观。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学生在实际动手组装电路时就变得相对容易一些。适合小学科学使用的实验案例,如:“声音”实验案例可以研究声音的传递等现象、“能量的形式和转换”实验案例可以直观地看到各种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过程等。教师可以对PhET互动式仿真模拟实验软件的源代码进行下载存储,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研究和改进。

4应用启示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3

师德在德育中的启动价值

学校的德育工作从师德开始,结合鲜活的社会生活与德育实践,以引导帮助学生塑造美好生命和培养健全人格,进而形成强大的道德合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进步。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内在地包含着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接受活动。教育接受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需要,而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理解、择取、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践行的过程。学生的“接受”意味着他对于教师传授内容的认同和确信。在这一活动中,德育的特别之处在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一般知识教授不同,它是对人类价值认识成果的接受,它受制于接受主体———学生的价值倾向性,这种价值倾向性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道德教育。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自觉有效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更要求教师对学生实施的道德教育具有可接受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品德教育能够有效进行的起始点。

师德在德育中的示范价值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衡量德育工作效果的关键是看德育目标转化为个体品质的程度。道德素质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它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品质的综合。道德素养的形成并非是从认识活动、情感交往、意志培养、道德行为等单一道德交往形式中一一对应实现,它们是交互融合发挥影响的。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其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方式去直接影响教育对象。在校园生活中,师生交往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交往形式,一切宏观水平上的社会关系都要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来表现。因此,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比单纯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因为这种交往关系不仅仅是主体间知识、信息的传达,而且包含着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师生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师生彼此从观察、理解对方之中学习其思维方式、情感体验方式、处事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从这个角度讲,师德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感染效果。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相互间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而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是一种受激发、诱导和帮助的主体,即非独立性发展的主体,一般都具有向师性。因此,师生交往关系中,特别是道德交往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帮助。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价值取向、品德修养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把对教师的崇拜之情升华到“像老师那样做人”的神圣目标,这便是成功的道德教育过程。如果教师的良好德行能够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外化为学生的实践,那么,在这“润物细无声”中,德育的效果便得到了强化。

当前强化师德价值呈现的路径选择

对高尚师德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在每个时期又有其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色。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迫使我们认真思考师德建设的要求和内容、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期最大化地发挥师德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价值。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师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师德建设的内容多元化,设置不同层次的师德目标。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作为师德的要素,教师的价值取向将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细化到教师日常思想行为准则当中,使教师能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考验,抵御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诱惑,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观,坚持德才兼备的教师培养方向,注重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双提高。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也提示我们,在师德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还应把握师德结构的层次性,实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也是社会人,其业务水平、思想境界各有不同,如果用一个标准、一种规范去要求所有人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也容易诱发各种矛盾。因此,师德建设要针对时代特点和教师实际设置不同层次的师德目标,确立“上有目标、下有底线”的师德标准,把最低要求和最高理想结合起来,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发挥其鼓励先进、肯定正当、带动后进的作用。

学校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将提高教师个人师德魅力与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相结合,将完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与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期性相结合。党员教师是教育事业工作者,作为教师个体,他承担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直接面对全体师生;作为教师群体,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处于领头地位,党员教师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形象和素质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可以把师德建设融入到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来,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以渊博的学识征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道德和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师德培育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依靠舆论宣传和教师的自我修养,更要通过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保障来实现。我们应该用制度权威来规范、奖惩相应行为、弘扬正气;开展优秀基层党组织和教研队伍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提高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探索科学的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广大党员教师师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师德建设工作成为广大党员教师的自觉行为,以高尚的师德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内在动力。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4

1.1以同一专业同一教学班及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我校是典型的民族院校,基于相对多元化的生源情况,化学工程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结合各种测试手段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将专业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划分为第一次层;将专业知识基础一般但是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划到第二层;将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划为第三层。学院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同一实验项目对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第一层的学生要求他们深刻理解原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寻求不同解题途径,培养发散思维,挖掘潜在能力;对于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学生则制定相对低一些的教学目标,B组层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完整顺利地实验操作过程,培养相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C层学生要求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理解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完整完成实验步骤,达到专业实践学习的基本目标。同时实验室次用递进的方式,鼓励下一层的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逐步进入上一层的学习目标。

1.2以同一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作为单元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分层

学院对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注重培养其基础实验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其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综合培养,另外由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较多,考虑到一些学生语言(如:维吾尔族、藏族学生)等各种障碍原因,我们合理增加最新化工学科动态和工程实践创新性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自身体验式的学习,避免因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教师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问题;而对于基础扎实过硬,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院则提出“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科技思维能力、工程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尽早了解、学习化工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为满足社会发展新的需要做好储备。

1.3层层细化,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口味”

我院在基础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又根据学院各专业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技能训练。近年来,我院以环境、高分子、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为试点,基于化工原理和反应工程只是作为这两个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实验室开设了环境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工原理、制药工程化工原理的基础理论验证型实验,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身体验式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分层只是暂时的、流动的,分层的标准也是灵活的,会随着学生的进步程度而变动。同时分层也是递进的。分层教学不是为了拉开学生学习起点,而是协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不断地修正学习目标,持续地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基础好与坏、能力强与弱,都可以在自己的原有程度和能力上有所进步。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针对工科实验特点,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内评估体系

当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是基于“投入-产出”的方法开展高校绩效评价的,但对于工科实验课程用这种“投入-产出”的二次化分析的评定方法仍旧存在不合理性,不能有效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我们对西北各高校实验教学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高校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都是也一样的,即学生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报告成绩的百分比简单结合,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室课来说,卷面考试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的考核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而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成绩评定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我院针对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障碍,结合专业共同体理论,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院内评估体系。

2.1立足于学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把实验教学的主动权归还学生”的实验教学理念。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敢于大胆放弃,尝试探索出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理论课与实验课之间的联系,使两者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2.2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作为有机化工、无机化工、工业化学、石油化工等多个化工衍生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因此,建立具有化工特色,能够兼顾基础和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对化工院校来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

2.3促进创新,以学生创新求学院整体发展的需要,大胆改革传统守旧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部分专业设立了开放性实验室,建立学生兴趣实验室。设置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本着“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鼓励自主创新”的原则,由学生自发组员为创新团队主体,专业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参与的前提下,确定若干科学、可行的实验创新项目,再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操作分析和撰写总结。

3结语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5

其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来自国外的教改理论与国内教育环境和教学现状严重脱节,只能作为理论概念来探讨,很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典型的例子如学生主体论。从理论上讲,任何教育活动都应以受教育者为主体,让其自主完成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可是,此理论有一个大前提,即受教育者必须长期置身于自主性学习的教育环境中。试想一下,我们存在这样的环境么?让刚从应试教育环境中拼杀出来的大一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无异于放任自流,“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此理论不切实际之处,显而易见。其二,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庞杂,需要一定历史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储备。现代文学的范围虽说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可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纷至沓来,且背后大多涉及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运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这对那些知识储备严重缺失的学生本来就一头雾水,让其自主学习,结果只能是搅一锅糨糊,连基本线索都理不清楚。其三,严重不足的课时和课外阅读时间也不允许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课外时间有限,没时间准备和思考,课内师生更没时间充分交流和讨论,一来二去,教学效果必然像夹生饭,学生对基本的专业知识没掌握,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亦没养成,徒劳无益,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鉴于上述问题,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根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的设计、组织、引导下进行的,一定意义上,教师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性质与效果,而把关注点集中于学生,忽视教师,显然是片面的认识。”我们把现代文学史的框架、发展脉络,重要文学思潮的特点、背景和影响,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鉴赏,这些教学内容要在课堂讲授中完成,目的是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这也是兜住教学之底的基本要求。对于那些基础较差,主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这种课堂上的“强制灌输”,不失为一个差强人意的好办法,起码使其不至于对本课程“一无所知”。不放弃一个学生,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是教育的底线,我们的教学必须守住。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所以,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学科素养,只是现代文学教学目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然而,拓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仅靠少得不能再少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大量而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和重要渠道。另外,更重要的是,课外实践活动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不能完全交给学生去“自主学习”。课外活动是集体活动,至少以班级乃至年级为单位,需要制定明确计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各方关系,管控活动进程,推进预期效果,而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和条件。所以,教师还应该担负起组织和引导责任。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组织引导”作用,而不是像在课堂上一样的“主导”作用。

二、现代诗歌和散文量大质优

名家名作迭出,课堂教学只能涉及鲁迅、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周作人和林语堂等具有文学史转折意义和流派首席代表的作家作品,大多数作家作品只是点到为止。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现代文学课程一学年102课时,若除去节假日,常常不满100课时,靠课堂讲授很难全面完整地将现代文学优秀诗文之美呈现出来。原因之二是诗歌和散文与其说不好讲,不如说“讲”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要将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的和谐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另一方面需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堂配合。否则,课堂效果很难出彩。毫无疑问,诗歌与散文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个体阅读。通过阅读领会文(诗)意、体验情感和品味人生,潜移默化提升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可是,基于个人兴趣而主动阅读的学生并不多,而且,每个人的兴趣点是有限的,个体阅读易使阅读固化,造成阅读面狭窄。如何调动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体验阅读美感,并有效检验阅读效果,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各高校通行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举行诗文朗诵会。我们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摸索,基本形成具有自己风格和特色的诗文朗诵会。首先,有目的、有目标地将诗文朗诵会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现代文学是学生刚入学就接触的文学课,学生们对现代文学甚至文学还处于初步认知阶段,不能过早压担子,所以,现代诗文朗诵活动必须分步实施,由浅入深。我们的措施是两步走:第一学期举行集体朗诵会;第二学期开展个人朗诵比赛。第一学期以班级为单位举行集体朗诵会,朗诵作品是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凤凰涅槃》是20世纪20年代诗歌的最强音,具有里程碑意义,是第一学期现代文学教学内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它气势磅礴,情感充沛,变化多端,非常适合集体朗诵。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揣摩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绪流程,分角色,想变化,或领诵或合诵,或男声部或女声部,或对话或自白,朗诵体验强烈,朗诵气氛热烈。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本诗的理解,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调动起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这样的集体朗诵活动,也能加深新生之间的交流,并激发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后续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第二学期开展个人朗诵比赛。个人朗诵比赛一般在每年五月底六月初举办,亦有遥敬白马湖作家群的意思在里边,故名“我们的五月我们的六月”诗文朗诵会。此次朗诵会在现代文学课程接近尾声时举办,旨在全方位检验本年级现代诗文学习成效,因此规模大,要求高。程序上,先在班内选拔。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选拔,学生自己选定朗诵内容,并由同学们公议,选出前十位,参加年级比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主动阅读作品。同时,在挑选心仪作品和评议其他同学朗诵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诗文鉴赏能力、评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汇集年级拟朗诵篇目。要求减少重复率,原则上重复不超过两篇,而调换篇目的过程,就是再一次强化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的过程。最后,经过精心准备———背作品、演练动作、选服装和挑配乐后,正式参加比赛。其次,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两次朗诵会的前期准备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朗诵模式,提升朗诵效果。第一学期的集体朗诵注重集体智慧。每一年级或每个班级的艺术处理都各有不同,变化和差异较大。比如,同一段落或角色,有的班是集体朗诵,有的是分男女声部,有的是分组,有的是个人,朗诵效果大不一样,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教学目的自然就达到了。第二学期的个人朗诵会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朗诵篇目学生自己选,参赛资格由学生公举,主持人自定或毛遂自荐,评委学生自己当,组织协调工作学生自己干,一切由学生自主自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既调动起学生的朗诵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策划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再次,坚持发放朗诵活动评比的鼓励性奖励。个人朗诵比赛虽然只是教研室层级的教学活动,但得到了学院的大力支持。在经费窘迫的境况下,学院每年都挤出一定资金,支持活动。我们用这些少量经费买一些与现当代文学有关的新书,作为参与学生的鼓励性奖励,并要求所有学生传阅,意在引导和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升学生阅读层次和品味,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思路。最后,邀请院系领导和宁夏著名青年作家与学生互动交流。诗文朗诵会尤其是第二学期的个人朗诵比赛,经过近十年的培育,影响面逐渐扩大,已成为学院教学活动的品牌项目,受到院内外各方面的重视。院系相关领导近三年来场场出席,在实践体验式的教学殿堂拂去尘音,聆听经典,同沐诗情;在庄重与轻松的氛围中音共话文学,泯师生之界,议感触之微,享心灵之净,直有浴沂风雩之情高意真之境。个人朗诵比赛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每次邀请一位宁夏青年作家参与活动,让学生与作家面对面交流,谈文学,谈创作,谈读书,分享文学背后的故事。有静心聆听,也有观点交锋,场面真诚而令人感动。师愿每位同学心中装着朗诵会的记忆走世界,于感念文学中,安稳前行。

三、诗歌散文而外,现代戏剧教学亦不易在课堂上取得理想效果。

据调查,来自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从未看过话剧,城市学生也极少到剧场观看话剧,学生对话剧普遍具有陌生感,这就使得课堂话剧教学往往如隔靴搔痒。因此,让学生体验话剧的舞台感和现场感,真正理解话剧的精义所在,进行话剧教学演出实践是不二法门。可排演话剧不像诗文朗诵,一个人就能完成。演话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多人参与合作。话剧活动时间长,协调跨度更大,组织难度更高,对学生的热情和教师的耐心都是不小的考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还是找到了比较可行的办法。首先,提早布置,人人准备。第二学期开学初,便将本学期排演话剧《雷雨》第四幕、从各班中挑选最合适角色的信息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自选择角色,自由组合,分成演出小组,在课余时间排练。原则是每人必须选定一个角色,加入一个小组排练,演出与否,均与平时成绩挂钩。保证人人有角度,人人有演出。其次,期中预演,集体评判。经过两个月的排练,各小组在班级进行汇报演出,全班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并就每组每个角色的演出效果进行讨论评价,选出演得最好的角色,重新组合成一个演出班子,继续做院校级公开演出准备。这个过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研读作品的热情,演出效果又出奇又出彩。效果一,促使每个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雷雨》。学生要想选定自己的角色,一般性阅读是做不到的,必须进行反复比较的思考性阅读,并揣摩、吃透扮演角色的性格和特点,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角色,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同时,从《雷雨》入手,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于话剧的兴趣,许多同学不仅延伸阅读了曹禺的其他作品,还对其他话剧作家的代表作品有所涉猎,可谓一举多得。效果二,引入竞争机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大一的学生正处于表现欲和好胜心强的阶段,所以,学生们参加话剧排演的积极性很高。小组演出评比时我们发现,学生不仅表演十分认真,讨论也相当热烈。谁演得好,谁演得不好,都要说出所以然。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角色,所以大多评论起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随着表演和讨论的深入进行,学生们对剧中角色性格与作品内涵主旨的理解、把握就更到位,也达到了深化教学和自主学习的目的。效果三,创造舞台实践机会,从体验表演中体验人生,丰富人生,增长学养。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上台表演话剧的机会。在大学期间与话剧能有一次零距离接触,并亲自参与表演,体味表演的细微之处,相信会给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带来丰富内涵和人生体验,并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也会使学生保持对话剧及表演艺术的欣赏和尊重,从而具备中文专业出身者应有的文化素养。效果四,公开演出,不仅出色出彩,扩大了影响,而且同学们树立起宝贵的自信心。公开演出是同学们自己争取来的。之前,由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和平台,《雷雨》演出只在班内进行。2011级文秘班的同学觉得意犹未尽,提议在“我们的五月我们的六月”诗文朗诵会上助兴演出。老师觉得可以让同学们试一试。同学们马上全身心投入排练,组建了演出班子,导演、意见观众、道具和音效一应俱全,每个人的台词背得烂熟,还专门去宁夏话剧团租借了演出服装。上场后,学生演员们很快进入角色,表演大方又专注,语气、表情和动作相当到位,一下就把观众带入剧情氛围,赢得师生观众的一致好评。因而,下一级的《雷雨》演出就成了师生的共同期待。小组表演结束后,没等老师布置,2012级的同学自动接力,主动开始排练,并邀请演出同学做指导,听取意见,吸纳经验,公开演出更上一层楼,在师生中的影响力日渐扩大。有了两个年级演出基础,同学们的信心大增,酝酿成立话剧社,意欲排练更多的剧目,保持演出。效果五,树立榜样,形成传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外国文学教研室表示,要借鉴现代文学体验式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方法,排演外国经典话剧。相信在人文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话剧体验式教学实践前提下的话剧演出活动,一定能继续传递下去,发扬光大,形成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优良的教学传统,让更多学生受益。

四、中文系不培养作家,培养的是具有中文知识和中文修养的专业型人才

即温儒敏教授所说的具有“观察文学现象的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评论写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其中,写作能力是重中之重,大学毕业考查的就是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论文写作训练便提上大学教学的议事日程,各门课程的学期和学年小论文接连不断,都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但是,学习中文的人没有尝试文学创作,甚至没有写过一篇散文、一首诗或一篇小说,恐怕也不是合格的中文系毕业生。有过文学创作的经历或尝试,且不说能不能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起码在体味作家创作甘苦和感受创作得失方面是有所帮助的。文学批评不只是理性的,也应该是心有戚戚的感性的,而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批评才是上乘和全面的文学批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历来重视学生文学创作能力的培育,多年来坚持举办一年一次“原创文学大赛”活动,要求全院学生参与。经过初评、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奖励。作为培养学生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主阵地的现代文学教学园地,自然要担当起调动学生创作积极性和夯实学生创作基础的教学任务。首先,激励学生坚定树立文学创作的信心。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创作水平并不高,有的还相当幼稚,但那些作家并没有放弃尝试和努力,最终达到推动整个现代文学进程,呈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一席之地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虽然起步维艰,但只要坚持、不放弃,定会有回报。胡适尝试新诗和沈从文早期奋斗就是很好的例证。以此激励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走进文学创作,既是教学内容,也是人生启示。其次,鼓励学生从基础入手,从模仿做起,“跟着名作接着写”。文学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阅读经典,模仿名家起步,切忌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我们反复强调读好书的重要性,不断推荐名家名作,引导学生建立文学感知力、审美力和辨别力,希望他们的创作入手正、起点高,少走弯路,绝对不走邪路,堂堂正正做人和创作。任何作家都是从继承和模仿前人起步并走上创作之路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等等,概莫能外。我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强调这一现象,鼓励学生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从模仿喜欢的作家作品写起。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关“小作业”,来强化这一意识。比如,萧红《小城三月》在哥哥和翠姨的情感交流与升华的描写方面故意留白,使作品产生朦胧美和意犹未尽之效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每次在课堂上都产生热烈的讨论。我们便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来一篇扩写小作业,补充“我”离开后,哥哥和翠姨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样,沈从文《边城》的结尾亦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傩送回来会如何?不回来又会怎样?翠翠将如何面对不同的结果?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小作业。《雷雨》第四幕在诗文朗诵会上的演出,要求用时不能太长,必须对原剧本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和改编。这种压缩改编小作业既是对原作部分内容的再创作,而参演同学集体商讨,斟酌取舍,也是一个集体合力体验、推敲和创作的过程及方法。这些扩写、续写和改写小作业,原则既要保持原作的基调和叙事氛围,又不能脱离人物性格和作品主旨另起炉灶,这对学生的创作无疑是极大的锻炼和考验。通过这种“跟着名作接着写”的变通之法,同学们的初次练笔便有所依傍,有了规矩,不致因漫无边际和无从下手而胡编乱造。同时,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更容易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校正浮躁心态,正确认识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意义。多年来,鼓励创作的氛围和措施的确调动了许多同学的文学创作积极性,每年“原创文学大赛”收到各类体裁的稿件有几百件,少数同学一直坚持写作,且在公开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作品,总体效果不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比如,个别同学急功近利,把创作当作获得奖励、奖学金、提高知名度和谋取学生干部职位,甚至找工作的敲门砖,背离了文学创作的本意。我们强调和提倡文学创作的初衷本非培养作家,而是加强专业教育的一种手段。有些同学由此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并为之努力,我们当然乐见其成。可是,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耐不住寂寞和批评,抱着强烈的功利心钻营文学,恐怕作家还没当成,人已经思想被物役、行为被奴役了,这是我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故而,我们与喜欢创作的学生日常交流时,特别强调以平常心来对待文学创作,先做人,再创作;磨炼人品,尊重文学,既不要率尔操觚,亦不应沉迷丧志;心存敬意,方能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五、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成效每年都要接受检验,以便完善细节,提高活力。

一学年的现代文学课程结束后,我们均发放问卷调查表,征询学生对实践体验教学的意见。从近几年的反馈信息来看,“三项活动”的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项活动”本身的有效性和认可度是得到验证和保证的,这坚定了我们继续办下去的信心。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助力活动越办越好。比如,原来我们的诗文朗诵只限定在现代文学范围,有同学就提出,可以扩大至整个现当代文学范围,便于同学们选取更具时代气息、更富有现实生活感受和更接近年轻人愿望的诗文作品。我们接纳建议,来年就把当代文学作品加了进去,朗诵场面立即有了新面貌。教学内容更丰富,朗诵气氛更活跃,师生交流更顺畅,并解决了一直令人头疼的朗诵篇目重复率过高的问题。再如,话剧演出的出场时机问题也顺利解决。话剧演出本来是作为诗文朗诵会的临时附加节目,为朗诵会助兴而安排的,所以,首次演出安排在中场休息时间。可是,一来时间过长,打乱了朗诵会的正常节奏;二来演出效果超乎预期,得到了师生普遍认同。这就要求师生共同考虑,来年合理安排话剧出场时机问题。同学们经过反复模拟,认为在朗诵会开场时演出最合适,避免中场拖沓和终场疲劳,来个开门红。于是,我们便放在开场。由于演出依然成功,所以收到了压场的良好效果。开场演出更容易把全场观众带入文学欣赏的情境,并带动后面的朗诵者抛开拘谨,放开情绪,尽情演绎诗文之美。当然,还是要充分估计话剧放在开场的风险,演出成功了,锦上添花;万一演砸了,会影响整个诗文朗诵会的效果,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加强话剧的前期排练工作,打牢基础,保证万无一失。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之不足,扎实完成现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应该说,我们达到了预期目的,更好地促进了作为教学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大家一直激烈反对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比如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等等。这些理论听起来很不错,可落实起来却效果有限。课堂时间够不够且不说,学生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何而来?持续性能有多久?相信每个教学一线的教师心知肚明。只有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的配合,课堂教学的活跃度才有所提升。经验表明,举办实践体验式活动的前后,正是课堂教学最活泼、课堂气氛最愉悦的时期。在此期间,学生有了问题,或有了想法,或有了兴趣,会主动阅读、积极思考和增加交流,教师想满堂灌都没机会。课堂教学方式自然而然调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不退,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改善和提高。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在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项活动”相继举行,基本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教学过程,既是教学方式,也是学习内容,既是锻炼考验,也是兴趣拓展。随着接触面逐渐扩大,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到兴趣接合点,这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学生从某个兴趣点入手,逐步放大、延伸至某位作家、某个流派或某类文体,甚至将创作、朗诵、表演和学术研究活动作为喜欢的方向,继续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综合培养和锻炼。根据我们的观察,每次活动正式举办之后,是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除了课堂表现活跃外,课间、课后亦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读书心得、探讨疑问难题和讨论文学现象等,话题非常广泛。实践证明,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这种教学实践体验式的自主学习远远强于不接地气的高头讲章!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拉近了师生关系。现在的大学管理体制造成了教师与学生距离比较远,关系比较冷淡。教师与学生除了课堂,没有其他交集。教师只管上课,课后基本不接触学生,一学年下来,记不住几个学生名字;学生只来听课,课后与教师很少联系,课程结束如同路人,招呼都不打。实践体验式教学大大增加了师生交往的时间和机会,构建起相互参与、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平等对话关系,使师生关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陌生变得亲切。举两个例子。一些思想比较保守、观念比较传统的偏远地区女生,对文学中的两性描写具有强烈的抵制情绪,尤其是对郁达夫及其作品,有时在课堂上就会发难,嗤之以鼻。而此问题却相当敏感,已越出学术范围,没法在课堂上讨论。在师生关系淡漠的情况下,此事就模糊处理,得过且过了;在师生关系比较信任和亲切的情况下,学生会在课后跟老师交流,虽然不见得观点达成一致,但能交流就是莫大进步。起码让同学了解和理解到,人可以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不必非此即彼。学生通常更能接受教师推心置腹的教诲,静心思考,体会宽容和包容的心灵之美。教育就是在师生正常交流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化育人心和点拨人生的。另外,毕业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时,现当代任课老师的被选率是最高的,甚至热门到了提前预订、不得不年年超额指导的地步。倒不是因为现当代老师的学术水平比其他学科老师高,而是由于实践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多激发了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们觉得更了解和熟悉现当代作家作品和任课老师罢了。

六、结语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6

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兴趣就不怕这门课学不好,关键就在于教师怎么来设计这个实验才是最适合学生的。适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好奇心,求知欲的强弱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搞个明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教师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必须趣味化,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在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任务、要求,让他们自觉地有效完成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实验的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制造悬念,诱发学生在课外去探究实验,以此来提高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验指导儿童化

一是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正确看待“异想天开”。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突发奇想,那是值得高兴的现象,教师应该要加以正确引导,对孩子有些幼稚的幻想或想法不要轻率地视之为“胡思乱想”,更不能嘲笑指责,而要保护他们的幻想,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孩子向往美好的未来。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想象的现实性,去完成幻想向现实的转化。二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验小助手。让小助手去帮助学习较弱的学生,同龄人之间往往更好沟通,这就是“儿童化”的一个有效措施。让小助手帮助老师一起准备实验的材料,尽可能缩短材料准备的时间。下课之后,帮助老师一起整理实验材料,并且一起归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助手对于实验材料的位置、放置和拿取都非常清楚,材料员的角色可以基本固定,不轻易轮换,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验方式探究化

小学科学课通常是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交流、得出结论”等环节。小学科学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数是探究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为目的。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去说、去做、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去验证,让他们亲身经历实验探索和科学发现的全过程,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引导学生朝向发现问题的方向发展,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再动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要有不断探究事实的精神,教师采取的实验方式要有足够的探究性。实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化,实验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性探究学习方式。为了更好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实验小组成员进行有效分工,并明确实验探究目的、探究任务。组织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活动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勇敢探索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谐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7

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小学科学也不例外。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观察,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新课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习惯,提高探究科学知识的技能,让学生在学科学的同时,爱上科学,并学会应用科学,综合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水的三态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在板书本节课的标题时,用手指沾上水在黑板上写“水的三态变化”。过一会儿,学生发现用水写的标题不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及时提醒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新课引入,符合科学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很快地投入了新知识的探索中。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烧水实验,教师拿出从家带来的电磁炉,让学生取小锅并放入适量的水,用玻璃盖盖好。通电几分钟后,师生共同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很多学生发现锅上边冒出了大量的“白气”,玻璃盖上有很多小水珠……这些发现充分说明了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顺利掌握了自然界中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准确理解了三态之间的具体变化,水在什么时候会变成水蒸气,水什么时候又会结冰等知识。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水或冰受热能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科学规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中,掌握科学知识的奥秘,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比如,在进行“根和茎”的教学时,结合我们学校处于城市,很多学生没有看见过真实的“根和茎”的情况,我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到城外采集一些植物的根和茎,课堂上再将这些根和茎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学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借助实物观察和对比的方法,很快掌握了“直根系”“须根系”等基本概念。正是由于实物刺激,有效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对这些专业术语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掌握“萝卜”“白菜”“芹菜”“香菜”等是直根系,“水稻”“韭菜”“玉米”是须根系等系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三、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实验

新课程标准规定:“科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科学知识就在学生的眼前,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认识还不够,对眼前的科学知识熟视无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加强对生活科学知识的搜集与整理,会利用生活中的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顺利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比如,在进行“衣服的颜色”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出平时人们喜欢穿的衣服的颜色,然后对这些衣服的颜色进行分类,看冬天人们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夏天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再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进行光照实验,将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套在两只手上,放在同样光照的环境里,感知不同颜色的塑料袋的吸热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出准确结论:“黑色物质比白色物质吸热本领强。”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地解释了太阳能热水器的水管为什么是黑色的,等等。利用生活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可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小学实验论文范文8

一、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

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来源,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自然科学得到发展和提高。小学自然科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把学生带入大自然中,让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大自然的丰富与多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爱好,使他们在学科学和用科学方面有更多的收获。科学与自然是分不开的,学生学好科学的首要条件是深入了解自然,而了解自然的前提是认真、仔细地观察自然。如教学“四季星空”一节时,为克服本节课内容分散、知识点较抽象的困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四季星空,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科学观察:(1)观察的时间要固定;(2)利用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3)每天都要写观察日记;(4)绘画技能好的尽量每天画一幅简略的星空图。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对四季星空有了独特的感性认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归纳,就能总结得出:星座在不同的季节里交替出现在天空中,唯一不动的是北极星,它一直停在原位,其他的星座都是围绕着北极星逆时针转动,一年才能转一圈。这些星空变化规律由学生记忆就会更牢固,体会也更深刻。

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只有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头昏脑涨地背。这种教学方式与时代的要求不符,无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因此,我们要遵循教学改革要求,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与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最终得出结论。据科学数据研究表明,一般儿童注意持续时间为:三四岁10分钟左右;五六岁15分钟左右;七至十岁20分钟左右;十至十二岁25分钟左右。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20分钟左右的时间,向20分钟要效率。并且,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是特别明确,他们多数是以自身的兴趣为出发点,认识世界也是如此,他们只能对世界进行浅析的感知,无法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有牢固的掌握。因此,在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少些无意识的动作,多些有意识的活动。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还不太发达,因此,他们要对事物进行直接观察,并且获得知识多是通过直观的印象。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比较快速,也具备一些基本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结论。获得结论还不算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主实验的形式对结论进行验证。如教学“水的浮力”这一章节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自己从家里拿来的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实验材料都按照质地或大小进行区分,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然后观察它们在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有些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笔者让学生用手指将其向下按压,此时,学生感受到水中的浮力,这种感受是直接且直观的,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得到,获得结论也就变得更简单、轻松。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那么,那些沉下去的物体呢?它们会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吗?笔者把这个问题当做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实验,并在第二天上交实验报告。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五花八门,他们采取的方法很多,大多是减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面积等,最终都能获得结论。

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与本地自然条件相结合

自然课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联系,我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植物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都为我们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设计科学实验时,笔者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对本地的自然资源多加利用,采取一些丰富多彩的形式,让自然科学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更紧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容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山飞的,还是地上爬的都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教学的实践过程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及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义务教材内容的完成,有待教师进一步地探索研究。

作者:赵秀娟 单位:卢龙县潘庄镇富申庄小学

第二篇: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思考

一、建设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的必要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探究活动尚有不足之处,甚至有些活动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开展,极大地阻碍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是探究内容,顾此失彼。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较大,尽管教材考虑了诸多因素,但仍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二是探究时间,捉襟见肘。

有些研究活动时间跨度长,课堂时间根本不够。同时,时间因素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造成难以深入指导和难以深入探究。

三是探究生成,虎头蛇尾。

在探究过程中,对于学生有新意的生成性疑惑,往往受探究条件或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口头肯定与引导,往往缺少后续的探究行为。笔者认为,实施开放性探究实验教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如建设开放性探究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二、建设与应用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的措施

1.建设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的措施。

(1)布置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

①设置多种功能橱柜。

实验工具橱。用于存放学生做实验用的工具(含实验材料,工具是学生自制的实验工具)。实验工具橱既可置于学生实验台下,也可另行设置,高度须符合小学生的身高。实验材料橱。按班级或实验小组设置,主要放置学生搜集的实验材料。探究成果展示橱。主要用于展示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果。

②设置科学实验工作台。

生物工作台。主要用于小学生的生物实验。生活科学工作台。主要用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探究实验。奇思妙想工作台。主要用于小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

③建设信息技术平台。

该平台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常规实验仪器相整合为指导,使其具有科学探究功能,构建了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

(2)配备开放性实验室器材。

①对原有器材进行改造和重组。

为使科学探究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各种仪器进行重组和改进。

②鼓励师生自制教具,丰富实验资源。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自制教具,以丰富实验资源。

③利用网络,开发虚拟实验室。

学校应建设虚拟实验室,以实现实验过程的高仿真效果,即将音像、文字等媒介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实验内容。

2.应用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的措施。

(1)开展多样的开放活动。

①课本延伸活动。

该活动体现在教师所拟定的项目必须与教材的知识相结合,但又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提高。这一开放活动有利于提升和扩展学生的课堂知识,并开阔其视野。

②自选项目活动。

该活动的内容主要由教师拟定,一般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制作植物标本、制作肥皂等。

③科技实践活动。

该活动一般依托学校科技节开展相关事宜,主要面向有较强实验技能的学生。如教师可吸收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成果及撰写小论文。

④科技创新活动。

该活动由学生自行拟定创新项目或课题,选择可行性的研究项目或课题进行研究。同时,还联系相应的指导教师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课题等研究活动。

(2)制定规范的开放程序。

①宣传有度。

该环节要求每月将开设的开放实验项目以公告形式公布,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对象、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规则等内容。

②报名流程。

根据实验室开放活动的不同,报名流程分为:对于课本延伸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报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对于自选项目活动,则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对于科技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则先由学生自主报名,再由教师审定后予以公布,学生可在公布一周内申请开展活动。所有报名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后才算成功。

③开展有章。

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活动项目,但应依序进行。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时参加实验;若不能参加,则必须说明理由。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损坏仪器设备者须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活动的负责人为科学教师,并根据内容和年级由多位教师轮流负责。

④评价有力。

发荣誉卡。对实验成功者或表现较好的学生可发放荣誉卡;还可将荣誉卡和科学制作相结合,即当集齐一定数量时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制作等级。对作品打分并加以展示。根据学生作品的质量评出等级,发放奖状,并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在实验室或大厅之中。选拔参赛人员。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加以培养,以便让其参加市、县科技节活动。一言以蔽之,建设小学科学开放性探究实验室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科学实验室,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科学探究氛围。

作者:沈晓峰 单位: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案例研究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1.提高学生提出假设的准确性

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演示弹簧实验,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对这个实验进行相关的假设。要想提高学生假设的准确性,就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弹簧拉伸到回弹的过程再重新演示一遍,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为什么拉伸过后弹簧会回弹呢?就像橡皮筋那样,拉伸过后也会回弹到原来的状态。除了给予相应的提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弹簧的拉力。通过相应的分析后,学生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假设:在拉弹簧的时候,会使弹簧产生一个弹力,使放手后弹簧会回弹成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2.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进行实验前,学生首先要设计实验。为了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进行假设后,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为了确保学生设计实验的准确性,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要验证“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教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引导:“我们应该如何展示我们拉弹簧的力呢?该如何测量呢?可不可以换成物品?如果可以,那么用物品替换弹簧有哪些优点呢?”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加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的执行阶段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设计完实验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来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最后对学生所设计的实验进行适当地点评,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设计的实验。例如在验证“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的实验中,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适当地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学生所设计的实验是用砝码来拉弹簧的,那么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在利用砝码做实验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不能用手触碰砝码,因为这样会对砝码造成侵蚀,从而影响砝码的重量,影响实验的精密性。教师在旁边给予一定的指导,但是不能主导整个实验,必须让学生作为实验的主导者,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地观察实验的变化。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重量的砝码拉弹簧,弹簧回弹的时间有什么不同?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加强学生观察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

1.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后,学生就要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数据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对实验的总结,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做完“我们拉弹簧的力越大,弹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的验证实验后,学生就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2.归纳实验过程中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