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评估论文范例

技能评估论文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1

1正确理解修改建议的含义

建议不是意见,更不是指令,从字面理解“建议”是一种软约束,受众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还可以提出不同见解供双方讨论;但其实质内容则要强化照此办理的编辑意图。“建议”的含金量全在说理,编辑要在建议的形式下用最简练的语言列出充足理由说服作者照此办理,这是撰写修改建议的难点之一,也是对编辑的才华和责任心的一种考验。

2将论文的修改权归还作者

编辑修改建议的立意是要把论文的修改权还给作者。在编辑实践中有2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编辑越俎代庖,另一种是只选用无须修改或无须进行较大修改的稿件,这2种做法都使作者失去修改权。归还修改权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原稿的学术价值,这只有作者自己能做到。其一,作者自行修改可以看作是写作的继续,由作者自行修改完成的论文仍属于“原装”,而经编辑修改的论文,不论编辑水平有多高也属“组装”;其二,编辑的修改建议包含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共同智慧,交与作者完成方可称为三者智慧的结合;其三,如果说科技期刊编辑的原创是发现人才,那么把修改权归还作者就是在培养人才,这与“原创”的价值相比毫不逊色。

3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和文稿的可修改空间

一般科技期刊录用稿件都有一个相当宽的学术质量域,其域值可能从100分下取至60分,只有60分以下才一刀切掉。这个域值或许并不明确设定,但在编辑审稿中常有“此稿写得真好”“此稿还可以”等判断,其中“真好”稿学术质量可能接近100分,“可以”稿学术质量可能只有60多分。此外,从后的实际影响力也能证明这个质量域是客观存在的。学术质量100分的文稿无须修改,但凤毛麟角。从61分到99分这个质量域值内编辑的修改建议可能起关键作用,多增1分是编辑追求,能增1分是修改建议的贡献。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域值的存在,使得“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和“评估文稿的可修改空间”成为必要和可能。

3.1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

不能准确评估作者的修改能力,编辑在撰写修改建议时就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作者修改能力估计过高,必然会对作者提出不切实际的修改要求,修改后的论文当然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如果评估过低,作者本可以继续发挥的才能失去了发挥的机会,人未尽其用;稿件通过修改能够提升的学术质量未能提升,文未尽其用。准确评估,使人尽其能、文尽其用,是“评估”追求的主要目标。编辑要帮助作者提升发表价值[2],帮助的着力点是评估,提升的空间就是作者的修改能力,理想境界是把作者才华“挤得水干油尽”。当然,评估不是测量,更不是凭空猜想,所谓准确也只是编辑精益求精的主观追求,而要达到此目标就要通过对稿件的仔细研读,跟随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修改能力,需要耗费一番精力和思考。

3.2测评论文可修改空间和内容

测评论文的可修改空间是指编辑对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进行总体评价,针对的是科研水平,以确定其有无或有多大提升空间。论文的可修改内容是指论文在写作方面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有多大,针对的是论文的写作水平,追求的是表达的完善。前者是从整体层面对论文的修改进行评估,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可以指导具体修改的总体观念作为指导性原则;后者是从具体内容切入,目的在于规范论文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方面必须由作者自行修改,哪些方面编辑可以代为修改。原则上是修改任务应全部由作者完成,编辑只进行出版方面的规范化处理。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在构思修改建议时,首先要考虑文稿的可修改空间,即原稿有没有修改价值、修改的价值有多大,进行整体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对作者的修改能力进行评估。一般认为属于研究中的问题如创新不足或没有创新性或科学性差其可修改空间不大,属于写作技巧问题如逻辑结构问题、语言表达问题则可修改空间较大;但从编辑价值增值的角度而言,前者若能找到修改空间其学术价值反而更大,在编辑实际中由于写作技术问题掩盖了文中的学术价值造成误判的事例也时有发生,因此,正确评估文稿的可修改空间要在准确把握论文学术质量的基础上进行。

4快速读懂,抓住要点

编辑要处理的稿件多,一篇文稿不可能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全面理解原文的同时还必须要求快速,这其实也是编辑的基本技能之一。编辑在构思修改建议之前一定要快速且准确理解全文内容,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全文要点。所谓要点,是指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这是科技论文学术质量必须具备的2个要素。期刊用稿的学术质量阈值既然在60到100分之间,“懂”就是不但要知道文稿已经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它还能说什么。

5寻找文中潜在的学术价值

寻找论文潜在价值是编辑价值升值的主要途径。所谓潜在价值,是指隐藏在文中未被作者重视编辑也难以发现的学术价值。虽然这种价值不具有普遍性,于多数稿件中可能并不存在;但科学史研究表明,科学发现甚至重大科学发现有时具有偶然性,尤其是对于创新不足的学科来说科研中的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作者报道的科研成果、挖掘文中潜在的学术价值是编辑职能之一,这是编辑的难点,但也是最有价值的编辑行为,而且只有编辑才有这个机会。如果说作者是原创,编辑量的投入就是继创,而科学史也证明继创一点也不比原创逊色。例如,华罗庚撰写《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时遇到的难题是受到《科学》杂志编辑的“暗示”得以解决的,此后学界再没有报道过能起这种作用的编辑事例,是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编辑,还是再没有人对编辑的这种职能重视过,很值得深思。暗示虽不等于挖掘,但其作用却是间接的、前置的挖掘潜在价值行为。总之,想要把论文的可修改空间扩大就不能放弃文中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潜在价值有大有小,或有或无,但构思修改建议时这道工序不可省略。

6科学对待同行评审意见

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的通行惯例,科学对待专家的评审意见简言之即是尊而不唯。审稿专家对相关科研领域知之较深,其评审意见具有权威性,最大值是可作为修改建议的根据,最小值是可供修改建议参考,编辑应当尊重。专家审稿不但能补足编辑知识的不足,作为第三方评价机制还可使稿件评价更客观公正;但专家也会由于研究深度或学术偏好使评审意见产生偏倚,所以唯专家意见是从似不可取,而原封转发专家意见、自己不置一词的做法更值得商榷,这种做法不包含任何编辑价值,更谈不上编辑价值增值。当然,另一种不考虑专家意见或干脆不请同行评议,完全从自己想象出发构思修改建议的做法亦不可取。总之,专家评审意见是编辑构思修改建议极为重要的知识资源,应当用好。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辨能力培养;测评体系;《美国社会与文化》

自黄源深先生指出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以来,国内外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思辨能力培养展开深入研究,就如何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指出改革方向,提出理论框架,并对阅读、写作、口语等英语技能课进行实践。但就如何创新《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专业知识课程测评体系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鲜有成果问世。本文将对此做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知识性课程的测评体系改革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辨能力是指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因此,发展思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借助教学改革才能实现。高校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扩大,成为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思辨能力与文化知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思辨能力的提升需要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和良好的人文素质,为思辨提供思想内容和思维空间;文化知识类课程的学习,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学习方法,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美国社会与文化》课是文化知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测评方式改革成为培养和提升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与有效途径。测评是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掌握与运用程度的必要手段,也是衡量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因此,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测评体系,有助于学生自觉提高思辨能力的意识。现有评估体系中,测评方式多样化欠缺,测评内容的主观性和思辨性不够突出甚至被忽略,思辨能力测评标准缺失或模糊,形成性评估的权重远低于终结性评估。鉴于此,英语专业测评体系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二、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测评体系设计

对思辨能力的理论研究,有“德尔斐报告”提出的双维结构模型、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提出的三元模型、本杰明·布鲁姆和洛林·安德森提出的类级模型以及林崇德先生建立的思维三棱结构模型和文秋芳提出的层级模型。其中,布鲁姆和安德森的类级模型理论将思辨能力由低至高分为六个层级,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前两种属于低层级的思维能力,后者则属于较高层级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是思辨的最高层级。鉴于六种能力有层级之分,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表现出显著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思辨与创新间的关系,故本文将以此模型为理论标杆。据此,我们在《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的测评体系设计中力求丰富测评形式,加强评测内容的思辨性,充实测评体系结构;不仅注重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强化更高层级的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能力的训练。具体而言,该课程测评体系由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小组调研项目和项目学术小论文;后者的终结性评估为研究性学术论文。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分组自选题目进行课外调研准备,期中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此后小组成员独立撰写、提交研究课题的学术小论文,即包括确定选题、准备展示内容、问答和讨论及撰写论文四个环节。学期伊始,每组学生从教师下发的选题目录中自主确定选题方向,在查阅近期美国主流媒体相关话题的新闻报道和充分占有文献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研究题目。此后,学生须建构发言大纲,内容包括概括文献内容、补充背景知识,并提出个人观点和见解。为此,学生要搜集更多的信息,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框架结构,并做出个人评价。口头陈述结束后,学生向展示者提问,展示者进行答辩。这种互动加深展示者和听众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广度。口头展示后的论文撰写需要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他们可就选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利用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佐证,从而证明观点。这种形成性评价方式使学生既拓展了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又提高了英语语言能力,并在各环节充分运用各种认知能力。学生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多视角、多方位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变化是,学生已跨越语言层面进入对信息的理解、运用、分析和评价的高层级思辨阶段。这无疑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该课程的终结性评估采用学术性论文写作的方式。定题环节中,学生须对信息进行深刻理解、分析和比较,形成独到的见解,确立正确且有深度和力度的中心论点。布局论证阶段,学生要对论文的基本框架、观点阐述顺序、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为保证论证充分,学生还须通过比较、分析数据,最终选取相关、典型和有说服力的论据。此外,论文的评判标准明确要求,除语言准确、符合英语表达规范且自然流畅外,还需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内容充实,有明确的独立观察和思考内容,体现出很强的批判和研究能力。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启动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此,学生在认知维度上的思辨能力得到发展,既涉及较低层级的思维能力训练,又强化较高层次思维技能的培养。

三、结论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3

【关键词】儿科;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模式

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机构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知识已经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且,我国“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随着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加,儿科医生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特别是作为儿科诊断和治疗保驾护航的儿科影像医生,需求量日益增加。儿科影像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儿科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由于受医院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教学人才短缺和教学体制落后等条件的的限制,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形式上,都落后于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这是我国儿科影像教学的现状。另外,儿童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起步晚,发展慢,尽管近年少数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建起了自己的网络教学数据库,但仍赶不上医学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医学影像学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想要掌握不同疾病影像诊断,需要阅读大量的病例,才能积累经验,达到一定的诊断水平,特别是儿科医学影像学知识,在大学教科书中很少涉及,更需要学生加强儿科病例的阅读与实践。同时,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能胜任临床影像诊断工作,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科研发展和医疗的进步。临床技能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能提高医生自身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能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针对目前儿科影像研究生培养的需求和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如何提升研究生影像诊断学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实习质量,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是摆在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科室教学改革的探索,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作如下探讨。

1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研究生技能

1)传统教学方式。是由带教老师负责全程带教,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跟着带教老师参与临床实践。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能全面了解影像诊断基本知识和各种疾病。但是,此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另外,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病种与成人不同,儿童疾病包括中枢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五官及呼吸系统等各个系统,需要由擅长不同系统的医生进行系统讲解,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儿科影像的特点。2)病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病例教学法是以病例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指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初步诊断真实病例,并提出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好比一座桥梁,连接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奠定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带教老师在该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组织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经过临床教学实践证明[3],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先准备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带教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具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①首先,由带教老师找出典型或疑难病例,让学生介绍病史,包括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病史、既往史以及体检结果。②然后,从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中调出所有影像资料,包括X-ray平片,CT及MR,超声等影像图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代表描述影像学征象,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提出诊断思路,列出诊断及鉴别诊断。③带教老师针对该病例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带教老师再对学生的描述和诊断,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做出点评,加深对征象及疾病诊断的了解和认识。3)创建影像科医生和学生交流平台,影像科与临床科室交流平台。通过创建微信平台或开辟网络专栏,促进学生和带教老师,影像学生和临床医生的相互沟通,定期上传儿科影像病例和影像诊断课件,在微信或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只要有手机或电脑,有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学生都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技能的培养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导师团队需要事先制定好完善的专业科研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临床病例的文献检索、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影像数据的综合分析、科研综述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及针对临床遇到的疑难病例和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索,提出科研问题,并进行科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课题等,这些都是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此外,还应创造国内甚至国际间学术交流,让学生参加国内和国际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如有条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来医院演讲,介绍最新医学或科研进展,让医学生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继续科研深造的兴趣[4-5]。

3加强研究生英语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很多领域的医学研究,国外医学及科研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更好的掌握临床技能和提高科研水平,医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日益增多,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学好医学英语与掌握好临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其有助于提高医学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进而服务于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国际学术的交流[6]。首先,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学习,学生做幻灯,进行英语小演讲,并在学生中进行英语提问和交流,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其次,鼓励学生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高质量英文文献,每周1~2篇。既能增加医学英语阅读能力,又能获取医学领域最新知识,培养科研思维能力。最后,专业论文的撰写。作为临床与科研结合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研究生必须具备专业论文的撰写能力[7]。从研究生完成病例收集,大量阅读相关中英文文献后,开始用医学英语撰写专业文章,争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一些英文专业医学论文。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数量越多,为今后专业水平提高和科研能力培养铺垫基础,有益于以后的职业生涯。

4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

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估系统:有两个评估系统,一个系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另一个系统是对带教老师的评估。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评估,采用出科考试制度,考核内容包括: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实践考试成绩、带教老师评价,实践考试主要是阅片能力的评价,包括影像征象的描述,影像报告的书写,诊断及鉴别诊断,从优秀到差分别给出A(优)、B(良)、C(中)、D(及格)、E(不及格)档,不具体给出分数。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估,带教老师需要从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的方法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课题进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予学生们及时的反馈[8]。并给出100分制的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对带教老师的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学生学习的全面的知识反馈,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对临床医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总之,要想提高医学影像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就必须依据儿科的临床特点,把儿科疾病的基本影像征象作为教学重点,结合临床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影像学知识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读片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科研问题,进而写成论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和影像医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旭,孙文萍,朴荣日,等.整合医学模式下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5):561-562.

[2]王婷,于淼,刘琳琳,等.医学教育PBL教学实施方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1-2.

[3]张东华,王莲,赵腾飞,等.基于网络问答和讨论为导向的教学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21):3592-3594.

[4]李新民,杨丽萍,李晓冰,等.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29-30.

[5]刘超,李虹,王顺,等.课程整合背景下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2):33-34.

[6]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220-1223.

[7]刘冰.医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外语教学,2016,37(5):62-65.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4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地方高校;MPA教育;新思路

一、引言

自2001年开展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以下简称MPA)教育以来,中国MPA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确立了其使命、理念与目标,在特色建设、培养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强大影响力。[1]据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6的全国MPA院长工作会议材料显示,截至2016年8月,全国范围内共有223所培养院校、225家培养单位。经过2015年MPA专项评估后,全国共有214家招生单位。共计招生录取单双证MPA学生159431人,年均录取10629人;共授予学位99597人,年均授予学位7114人。其中单证MPA学生共录取108126人,年均录取7208人;双证MPA学生共录取51305人,年均录取8551人。可见,中国MPA教育为公共部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提高中国公共管理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当然,也需要认清到一个基本事实:中国MPA教育注重量的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今后MPA教育的发展重心将转向以质量为导向的内涵式发展。正如在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毫无疑问,MPA教育也必须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之需要,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赢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MPA培养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MPA培养院校数量的持续增加,竞争日益加剧。以浙江省为例,原有培养院校只有浙大、浙师大、宁波大学三所院校,新增院校包括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以及浙江省委党校,从原先的3所迅速增致9所。从江苏省和上海市来看,MPA院校之间的竞争更是激烈,上海市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2所,江苏省MPA培养院校数量达到17所,南京市内MPA培养院校数量就达到11所之多。全国范围内MPA培养院校则由最初的24家增至225家,区域范围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参见表1)在“僧多粥少”的格局下,部分地方院校必将面临MPA生源紧缺的压力,甚至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个别院校不惜通过争取异地生源和合作办班的手段以维持MPA教育的发展。当然,从异地办班的情况看,总体上属于个别现象,但长期来看不利于MPA教育的良性发展,因为异地办班对于如何保证MPA培养质量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全国MPA教指委明令禁止异地办班的原因之所在。

(二)MPA招生的规模和指标逐步萎缩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文件精神,2017年后单证MPA将停止招生,如此造成的结果是前几批的MPA培养院校在招生规模和指标上将出现不可避免的锐减之现象。以浙江地区N大学为例,原先单证MPA每年招生100个指标(由教指委统一划定),双证指标为50-60个(由学校研究生院根据全校招生指标统筹划定),这样每年总的MPA招生规模在150-170个左右。但是,随着单证MPA的取消,总体规模将出现严重锐减的现象。即便研究生院对此有所考虑,但是期望双证MPA规模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MPA招生规模的缩减将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他地区MPA培养院校的情况总体上也大致如此。目前,985院校和211院校的招生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部分地方院校MPA招生情况则不容乐观,杭州某地方性高校甚至出现MPA招生数量是个位数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MPA培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三)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培养质量

在MPA培养院校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MPA培养质量、树立MPA教育品牌、提高MPA教育竞争力是各培养院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是在政府主张和强调公务员攻读MPA教育经费要学员自己负担的背景下,自筹经费的学员无疑将本着“货真价实”的原则对培养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近年来,MPA教指委和各MPA院校为切实改进和提高MPA培养质量诉诸了种种改革举措,包括定期召开全国范围内的MPA核心课程培训班、大力推进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库建设、实施MPA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程、举办全国范围内的MPA案例大赛、组织优秀师资编写《MPA论文写作指南》、评选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开展MPA合格评语与专项评估工作、举行全国性和区域性(诸如华东地区、华南地区、东北地区)MPA教育和教学研讨会、建立MPA区域联盟、加快MPA教育国家化认证工作等等。总之,如何通过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升MPA教育质量,提高MPA学员满意度成为MPA教育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四)MPA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国际化

中国MPA教育要做大做强就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在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MPA教育必须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在国际公共管理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为推进全球公共管理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时下,不少985高校院校诸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已经开始探索MPA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采用双语教学、选用英文版教材、建立与国外大学师生常态化交流机制、聘请外籍教授参与担任MPA教学工作、直接招收MPA留学生、建立中外大学MPA联合办学机制、推动MPA教育国际质量认证等一系列工作。为此,地方高校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顺应MPA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做到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三、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MPA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够新颖

通过考察和审视大多数地方高校MPA培养方案,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各地方院校在MPA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是理论性的课程居多,而实务性、实践性、技能性的课程比重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课程居多,而学生参与型、实务型和技能提升型的课程相对较少,无法增加MPA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MPA学生普遍反映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说教的比重较大,而案例教学、课堂研讨、实务参观、情景模拟、实践教学等其他方式运用不够,导致课堂教学的缺乏活力和创新,教学效果差强人意。MPA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MPA因材施教的要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MPA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要开展高水平的MPA课堂教学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绝非容易之事。要开展好MPA课堂教学工作,事先必须做精心的课程准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体系的编排、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技能的使用等均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选择。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部分院校MPA任课教师对于MPA课程教学的准备和认识是不够充分和到位的,授课过程中存在MPA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应用性之特征,难以适应国内外行政环境持续变化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亟待提高。[2]毫不夸张地说,现行MPA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MPA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MPA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可谓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三)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进程缓慢

据了解,目前全国很多MPA培养院校在注重MPA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都高度重视MPA核心课程建设以及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这项工作从根本上关系到MPA品牌的打造和特色的凝练。不少培养院校已经开始围绕MPA核心课程建设工作打造专门的课程组,从教材编写—案例撰写—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课外实践等环节入手,推动MPA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旨在通过持续的投入,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组,从根本上提升MPA教学质量。相形之下,部分地方院校MPA课程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在迎接MPA教指委的合格评估与专项评估的过程做了不少改进工作,但无论是在资源投入还是课程建设方面均存在显著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改善。从长远来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各MPA培养单位就需要全面提升MPA学生的感知服务质量,”[3]必须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战略。

(四)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中存在薄弱环节

MPA论文既是对MPA教学成果和质量的集中反映,也是对MPA学员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无论是从MPA教指委还是MPA培养院校均高度重视MPA论文的写作工作。地方院校为强化论文写作与指导,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为控制和提升MPA硕士论文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即便如此,实践中仍然存在论文问题、论文送审不通过、甚至是论文二审不通过的现象,说明现行培养环节中仍然存在薄弱之处。与“985”和“211”高校相比,地方院校MPA论文的写作质量确实有待于提高,历届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显示,地方院校的优秀论文寥寥无几(参见表2)。当然,究其原因既有学生论文写作的态度和写作能力问题,更有指导教师的能力与失职、失责等问题。鉴于此,如何完善和健全现行论文写作和指导制度,端正MPA学生写作态度、强化MPA导师职责成为当务之急。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动地方高校MPA发展的新思路

在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自身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注重‘需求侧拉动’转向更加注重‘供给侧推动’,要有推动之策。”[4]地方高校在推动MPA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对目标—找差距—补短板—上台阶”要求,大力推进MPA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一)优化MPA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增强MPA教育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针对现行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适度减少理论性课程比重,增加实践导向性课程的比重。同时,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上要摆脱传统过分强调知识单向传授的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和照顾到MPA学生的实际需求,引入专题式课程教学方式,以增加知识传授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特定的技能。同时,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打破一两个老师“从一而终”的授课方式,采用多个教师联合教学、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联合教学的方式,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推动课程授课教师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编排的灵活化和丰富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创新化,从而增加MPA教学的魅力与吸引力。[5]此外,还要将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开阔眼界,把握理论发展动态;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调研等教学方式,更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实现MPA课堂教学朝着“顶天立地”的目标发展,在理论性与实践性之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提升MPA授课质量与学生满意度

从供需视角来看,在MPA教育需求端存在诸多不满和意见的情况下,推动MPA教育供给侧改革可谓势在必行。当前,在全国上下纷纷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MPA教育发展更要积极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及时启动MPA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推动MPA核心课程和模块方向课程的建设工作,给予专项经费资助,从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方式选择、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教学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以MPA课程群的方式由教授和副教授自由申报,根据择优原则每年资助3-4课程,通过5年的周期打造15-20门左右MPA精品课程,形成一个系统化的MPA精品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打造和凝练特色鲜明的MPA品牌。

(三)严格规范MPA论文写作与指导制度,提高MPA论文写作水平与质量

MPA论文写作水平是衡量MPA办学质量的标尺,针对现行MPA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特此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从“导师选择—论文开题—论文写作—论文—论文盲审—论文答辩—论文存档”这一论文写作与培养过程,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避免制度漏洞。二要增加论文写作课程的比重,通过MPA培养方案的修订,增加MPA论文写作课程,按照2个学分设定MPA《论文写作》课程,强化论文写作训练与能力。三要按照“师生互选、优胜劣汰”的原则推动MPA学生的选导师工作,引入市场机制以区分不同类型导师,用竞争压力迫使导师更好地履行其职责。[6]四是追究“问题论文”的导师职责,在开题、答辩等环节中通过隐去指导教师姓名,运用背靠背(导师匿名)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让“问题论文”无处遁形、让指导教师切实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同时建立必要的惩处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

(四)采用“内联外通”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

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和“一带一路”战略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全球化已不可逆转。地方高校MPA教育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必须积极顺应和融入这一新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内联外通”的方式,坚定不移地推动MPA教育的国际化战略与进程。一要积极推进MPA国际认证进程,加快MPA教育国际化步伐。譬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11年5月加人全球公共管理院校联盟,并在2012年初向美国公共政策分析与管理学会(NetworkofSchoolsofPublicPolicy,AffairsandAdministration)正式提出MPA项目的认证申请。经过自我评估、实地考察等环节,2013年7月,清华MPA项目成为美国之外全球首例通过NASPAA认证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项目。[7]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项目的成功认证不仅为国内其他高校实施MPA国际化战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推进MPA国际认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二是通过派遣老师出去交流和邀请其他境外大学来本土交流的方式,密切与国外大学的关系,探索MPA合作办学的经验,推动MPA办学的国际化。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历史机遇,积极谋划招收国际MPA学生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提高MPA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彰显各地方高校MPA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结语

中国MPA教育事业自创办以来,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社部、中组部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MPA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MPA教育改革、优化MPA教育培养体系、提升MPA教育培养质量,努力开创地方高校MPA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周建国,陈谦.中国MPA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11):88-92.

[2]徐林.基于公务员能力提升的我国MPA教育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9(12):90-92.

[3]刘彩虹,安悦.MPA教育感知服务质量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0):62-69.

[4]刘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J].教育发展研究,2016(3):1-7.

[5]刘塑,杜海峰,李秀兵.能力导向的美国MPA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61-65.

[6]赵永红.MPA研究生培养中的矛盾及其解决思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版,2016(5):41-44.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专业评估;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与发展思路[1-4]。加强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放在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是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优化人才培养的关键[5-7]。本文以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为背景,结合安徽建筑大学办学特色,分析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详细的建设方案。

1专业评估

为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指导思想,规范和完善专业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和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为了有效评估各专业办学水平,安徽省水利测绘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在以省教育厅颁发的《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评估通用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省高校发展实际,制定了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的通用性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同时按照《水利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测绘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吸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在通用性标准基础上,增加水利测绘类专业的补充标准。通用标准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共24项,另加特色项目,其中重要项目14项,分别为:(1)专业定位与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法、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2)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教材选用、教材建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3)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水平教师、教师数量与结构、队伍建设与综合素质;(4)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装备及利用、实践教学、图书资料及其利用、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成果;(5)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质量监控、教学文件和档案管理;(6)教学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改革;(7)科研水平。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8)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创新能力;(9)社会声誉。主要包括:生源、毕业生就业、社会评价;(10)专业特色与优势。主要包括:专业办学特色、专业教育特色、专业教学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特色。专业补充标准包括:(1)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论文;(2)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业背景、工程背景、国际化背景;(3)专业条件。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实践基地。

2专业评估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一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始建于1958年。测绘工程专业于2005年立项申报审批,2006年09月正式开始招生,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经过十余年的办学,我校测绘工程专业逐渐形成了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在专业评估背景下,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全面建设,有利于我校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根据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及诊断专业建设和发展状况,从而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以及促进专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合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具体情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专业基础性建设工作,具体如下:

2.1突出古建筑测绘的特色,进一步探索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是以古建筑测绘为特色,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重点突出古建筑测绘,在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关课程,为学生打造牢固的理论基础。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优势学科,综合考虑当前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的应用前景,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3个课程群:单体建筑课程群(面向古建筑外业测量及内业绘图)、古建筑变形监测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三维建模课程群(面向古建筑三维精细模型构建),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课程群,全方面培养古建筑测绘方面的高级人才。

2.2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评估的相关要求以及我校测绘专业特色和具体实际,着重对如下两方面进行建设。

2.2.1实验室建设

自2006年以来,在校内建立了普通测量实习基地,布设了7个图根测量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立了数字城市虚拟实验室、测绘工程综合实验室及3S实验室,可以开展全校工科专业测绘基础技能实习及测绘专业的数字测图、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专业实习。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①针对大一大二的学生,着重掌握扎实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拟每年定期举行校测绘技能大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②为了响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拟定期举行校测绘程序设计大赛,加强培养学生测绘程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通过两次大赛结果,选拔每年全国测绘技能大赛的参赛选手。

2.2.2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与安徽国土厅、安徽省测绘院、合肥测绘设计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及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习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建立有效地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现场问题掌控能力,加强学生对仪器的动手能力。根据专业评估要求,我校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实习基地建设:①校外教学基地应满足我校古建筑测绘的专业特色,使学生可以将校内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包括:单体建筑的平面图、各层平面图、正横剖面图、监测古建筑形变特征以及古建筑三维建模等。因此,我校正积极与黄山市歙县联系,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②校企合作办学基地,近年来我校积极与古建筑测绘企业联系,不断寻求更好的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后期拟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3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从专业开办至今,我校非常重视测绘工程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自开办专业至今,我校测绘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了一些增强,现有11名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硕士学历(或学位)教师4人,占72.7%。专业评估中要求师资队伍具备合理的结构,具有一定的科研与教学能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数量充裕,但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且具有高水平教师较为缺乏,参考专业评估要求,拟采取如下措施:积极引援以及业内交流,包括引进企业、研究所的一些高级工程师,补充实践经验丰富、科研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工作,提高现有师资的实践工作水平,提供进修、学习机会;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留住人才。

2.4深化培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专业评估标准中有人才质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8]。加强人才培养质量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9],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重点从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实践活动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贯彻在报告中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通过学生科学研究课题(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学校创新计划项目等)、专业竞赛(全国GIS大赛、论文大赛等)、创新大赛等活动,以老师指导为辅助,指导学生在课题或竞赛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嗅觉,并尝试将学生引入到老师的纵向课题中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根据我校以往情况,需要加强工作具体如下:①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定期召开交流会,指导学生解决所遇见的问题;②严格把关毕业论文,并邀请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拟将引入二辩机制;③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实验教学、创新活动相结合,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实践教学以及创新活动,可以明确学生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便于因材施教,二是便于选题。通过此举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从大二贯穿于大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我校拟采用三年左右的建设周期完成上述建设内容,达到专业评估的要求,为进一步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3.1通过安徽省水利测绘类本科专业评估

以专业评估标准为依据,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建设。根据评估标准寻找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不足之处,加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力度和效率,在高质量通过专业评估的同时,提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

3.2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办学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可以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进行培养,可以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3.3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根据专业评估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入高水平教师、加强师资培养、加强师资待遇等方面,在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同时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最大程度上提高师资力量。

4结语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论文改革;创新实践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规范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让学生获得如何学习和研究的本领[1]。本科论文的价值不仅是论文本身,更重要的是完成论文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2]。因此,毕业论文的价值不可忽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变化,很多高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尤其是应用型高校,为使大学生和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对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等都进行大幅度的改革。JH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综合本科独立学院,自办学以来其毕业论文的形式一直仿照传统的模式进行,2016年根据现实需要正式出台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改革。笔者以JH学院论文改革为例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一、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途径

JH学院在“夯实基础、注重能力、突显应用、培养情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改变原有毕业论文的单一模式,实现论文形式多样化,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017年正式开始改革,并且对相关创新型毕业论文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以经济类毕业论文为例,要求改革的比例不低于10%。

(一)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

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化指导,创新毕业论文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思维。对于经济类毕业论文,从原来传统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发展为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一是研究报告。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开展调研,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二是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学生在第五学期后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不少于3000字的学术论文,并以JH学院为第一单位。三是学科竞赛成果。学生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A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获三等奖以上的科技作品及其成果总结;四是创新创业项目。学生申请获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过审核结题的项目成果及总结报告;五是其他形式。经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它实践成果。在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主要以创新实践性论文为主,即研究报告、分析报告、案例研究报告等,统称为创新实践论文。

(二)增强学生专业方法的训练

一直以来,在传统学位论文模式以及传统专业课的教导下,学生对毕业论文改革并不完全理解和适应,并且对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学生对实践调查方法、研究报告的撰写比较陌生,原有的教学计划并未有此类课程。经济类专业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研究报告、项目计划书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因此,JH学院经济系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实践型论文,采取了一定的具体措施。首先,有经验的教师对系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并参与具体的调查实践,使得青年教师对此项指导任务理解更加深入;其次,完善原有教学计划,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增开《专业调研》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实施调研、撰写研究报告。

(三)差别化考核指导老师

为鼓励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改革推进的积极性,JH学院对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差别化考核。传统毕业论文指导每篇折算6个课时,而对创新实践型毕业论文则折算为8课时/篇。对于这种差别化的考核是有必要的,创新型毕业论文在工作量上较传统学术论文大,不仅和传统模式的论文一样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文献、搜集相关资料,而且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还需要指导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整理调查所获数据,这是创新型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JH学院对此考虑较为合理,对于指导教师本身来说,会对这一年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年底工作量考核会更有优势,增加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开展实践调研

毕业论文改革不仅对老师提出了挑战,也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网络资料的梳理,需要实施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撰写调研报告,需要设计调查材料、开展实地调查、整理调查数据,这不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更是对今后学习工作的重要帮助。JH学院上至学院、下至系部和班级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鼓励学生展开社会实践,参与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对于学科技能竞赛获得名次的指导老师、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学生会获得素质考核加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排名。

二、毕业论文改革实施中问题

随着培养目标的明确化,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毕业论文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趋势,然而,毕业论文的改革还处在探索过程中,JH学院在毕业论文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选题缺乏合理性

JH学院的选题模式是每个指导老师在学生选题前给出一些论文选题,然后综合在一起供学生选择。对于毕业论文改革的执行,需要增加不同于传统学术论文的实践性论文或报告类的选题。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题雷同。实践性论文的具体性,需要对具体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不同导师会给出同一类型的选题,例如“XX公司上市可行性分析”“XX公司进出口业务调查报告”等诸如此类大众化的题目。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公司不同研究报告内容就不会重复,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资料的不易获得性、知识的欠缺和思考的不成熟,因此很多内容都是借鉴其他资料,导致内容雷同,选题的大众化、相似性导致论文毫无特色。二是选题过大。部分年轻导师由于理论学术功底薄弱,给出的选题看起来“高大上”,学生在实践时却无法抓住重点,例如“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调查研究”,学生在实施调查时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只能就某一小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状况开展调查,因此所获得数据具有片面性,不能概括全国。对于此类过大的题目无论是传统学术型还是创新实践型毕业设计都不适宜本科生,会导致内容空洞无重点。

(二)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欠缺,如何开展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分析报告,缺乏规范、专业的训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老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教师,可能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对于调查设计、调查具体过程指导难以提供高效的指导。另外,青年教师课题相对较少,难以将学生论文设计与课题结合,导师亲自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理解单打独斗,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学生研究问题能力较弱

学生在大学四年更多的是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并没有开设“科学研究训练”的相关课程,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作时不会查找文献、搜集资料,只会简单地在百度上进行搜索,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查询资料、更不知道有专业的文献数据库。另外,学生对论文或研究报告中问题的陈述和论证不会运用数据或事实支撑,一方面不知道在哪能找到相关数据和事实,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弱,不会分析数据。目前,JH学院经还未开设《计量经济学》,学生更不会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这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中一个重大缺陷。

(四)论文改革比例相对不高

JH学院论文改革自2017年正式实施以来,效果不是很理想,由于创新实践型论文指导和资料的搜集更为费时费力,更多的学生和导师还是倾向选择传统论文模式。因此,在2017年给定毕业论文选题时,很多导师并没有给出实践性论文选题。2009年四川大学初次进行论文改革时也面临同样的困境,90%以上的学生仍选择传统的毕业论文模式,而且敢于“尝鲜”的同学是那些在平时的实践锻炼中已经积累了雄厚的基础[3]。JH学院经济系2017届有毕业生413人,仅17人是实践性论文,占比4.12%,远低于10%的要求。2018届毕业论文实施时,由于院、系领导的大力推进,指导教师在命题时会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性论文选题,学生只能选择此类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经济系2018届参加论文答辩的272名毕业生中,创新实践性论文为69篇,占论文总量的25.37%,上升非常明显。但如果是学生自己命题,结果肯定不会如此理想。

三、完善毕业论文改革的对策

毕业论文改革的呼声随着应试教育的推行早已有之,自2009年四川大学开启论文改革第一炮,已被广大高校接受并逐渐推广。然而,在论文改革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何顺利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课程培养计划,规范研究训练

调整本科课程培养计划,增加对学生进行相关规范训练的课程。例如,可以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科学研究基础训练》,通过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研究报告、项目策划书的结构与写作步骤;其次,教会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文献等资源,学会查阅文献、搜集二手数据等资料。大学二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大学三年级开设《研究方法》相关课程,主要目的为,对于不同的题材论文(设计)撰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搜集数据,掌握问卷调查、体验调查等具体方案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和技巧,而且带领学生实地开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

(二)实施专业化培训,提高指导水平

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推进的具体实施中,创新实践性论文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也对指导教师提出了高要求。因此,对指导教师开展相关培训非常有必要,首先教师本人需要对研究报告、实践调查的具体过程、步骤非常清楚。相关部门组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给予理论指导、实践经验传授以及亲身参与的机会。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指导论文的水平,也是对青年教师自我成长的极大帮助。

(三)研究选题具体化,评估研究可行性

论文选题方面应该具体可操作,避免大而空、实践调查无从下手的论文选题。同时也要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有些具体研究的数据获得也存在一定难度。例如,“XXX出口贸易调查研究”等这类具体的研究选题在撰写的过程中经常得不到数据,原因是有些企业不愿意向外界公布,而中途更换选题时间上又紧张,因此导致整个研究报告只能从整体上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数据和事例支撑。故在确定选题前要评估或者事先跟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沟通,确保研究的可行性。

(四)调整时间安排,提高论文质量

多数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开始于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末答辩结束。JH学院的论文时间安排也是如此,整体来看学生有半年的时间准备论文,应当非常充裕。然而,在这段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考研复试、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关键时期,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非常少,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因此,毕业论文时间需要进行调整,一方面能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不分散学生找工作等求职精力。学校可以将论文选题、开题时间调整到第六学期中,学生可以利用暑假时间进行实践调查,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的暑期实践要求,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为防止学生拖拉等情况出现,可在第七学期开学后进行预答辩,预答辩后再对论文修改,毕业前进行正式答辩。这样既能够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也能保证学生最后一学期与学校保持联系。

(五)鼓励学生参与竞赛,丰富毕业论文考核形式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对参与者以及获奖者给予不同的奖励措施,增强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通过参加各种竞赛,一方面能够获得项目设计规范训练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一定程度获奖作品可直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参与毕业考核。学生的付出能够一举多得,同时为毕业论文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毕业了论文(设计)的考核形式。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2]田洪,陈绍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系统及提高论文质量的创新着力点探索[J].宁夏社会科学,2014(6):157-162.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0引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始终秉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坚持开拓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道路。英语专业根据学校定位,思索上海本地和周边地区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以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的建设要求为参照,旨在培养职业特色鲜明、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应用型本科注重理论和实践、实习、实训的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实效。“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学年论文、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构建。需要构建从课内系统、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1]作为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毕业论文(设计)如何摆脱传统的理论性课题的窠臼,做到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和项目相结合,是各个应用型本科专业都要着手解决的问题,也是应用型英语专业探索尝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1问题的提出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诟病由来已久,本科毕业论文该不该取消的辩论也时有发生。虽然学术界鲜有大张旗鼓支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的观点,但是持有区别对待态度的学者却不乏其人,比如,“本科毕业论文不应‘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专业特点加以区分”[2]“是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做出合适的选择,而不应该一刀切地都写毕业论文或者全部取消毕业论文。”[3]反对取消的学者则认为“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就等于干脆取消了对本科教育质量的综合考核,连教育质量如何我们都无从测量和判断了。退一步讲,就算本科毕业论文是一门课程,也不能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取消。”[4]“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锻炼,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等。”[3]基于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不利于本科各个专业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强调“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们要思索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英语专业2016—2017学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本科专业自主评估,在上海市教育评估院2017年4月出具的本科专业评估达标报告中肯定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性,同时也指出“论文选题多为自选,几乎没有来自科研项目的课题,来自生产实际的课题也很少”。针对这种反馈,结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对实践能力的突出要求,英语专业积极探索如何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框架下进行论文改革,试点推进和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相吻合的实践类论文。

2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尝试

如何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定选题范围、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形式,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6],这是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规划有序、试点推进、重质不贪量的原则,英语专业成立了毕业论文改革试点小组,由英语专业负责人任组长,5位英语专业团队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核心成员,率先开展英语专业实践型论文改革和试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与常规的毕业论文相比,实践型毕业论文以指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工作实践或者翻译实践中为宗旨,分析并解决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对知识的创新把握能力和对经验的总结变通能力,以期指导日后的工作。实践型毕业论文以应用为核心,强调亲身实践经历和实际动手操作,强调论文课题来自工作实际或生产实际,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1实践型论文的试点动员

在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启动的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指导工作的初始阶段,毕业论文的改革小组对英语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和2018届学生进行了实践论文的说明和动员,并在《2018届文理学部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须知和撰写规范》中明确:鼓励学生结合实习公司和岗位进行选题并进行深度调研,撰写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报告,鼓励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对应用翻译材料进行选题评述。在教师层面的动员,主要希望论文指导教师支持和鼓励学生选择与社会实践、岗位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等相关的选题,并根据学生实习、实践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升实习实践经历和经验的水平。在学生层面的动员,主要介绍预设的实践报告和翻译实践等两种实践论文模式及其相应的基本要求,同时指出实践型毕业论文可以形式多样,包括但是不限于介绍的两种基本模式,“只要是自己通过实践获得的真实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与专业相关即可”[7]。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构想,也欢迎和专业负责人探讨。

2.2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

两种类型的实践型论文的完成情况和预期基本一致,又各有特点。选择实践报告类毕业论文的学生共有26名,由于有实习实践的经历,他们都不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信心十足,经过指导教师的悉心指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个环节的任务。由于实习的单位、岗位和职务不同,学生论文的取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总体上遵循“理论应用/分析+实践反思/完善”的模式。比如一位在外资企业担任人事助理的学生,她的实践报告的题目是“ReportonDTinEventPlanning”,主要内容是用设计思维的理论来指导并分析她负责的“双DAN晚会”(圣诞、元旦晚会)项目。报告记录了这个项目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她是如何根据DT理论来规划或者完善的,最终得出了“DT理论可以让活动策划者在尊重活动对象的基础上,更有逻辑地做出一份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创新以及具有可行性的策划案”的结论。当然,在整个活动的策划过程中,对公司相关部门人员的走访、问卷、访谈等也让她对自己将要留任的人事岗位的要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她思索如何应用设计思维的理论做好人事助理的工作。选择翻译实践报告并完成的学生共有6名。对选择翻译实践的学生,一般要求其英语成绩较好,有一定的英汉互译的经验,或者有在翻译机构实习的经历。翻译实践报告基本上是“译文+评述/反思”的模式,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翻译原文的挑选,既要确保论文涉及到的翻译文本没有现成的译文,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翻译原文;二是用相应的指导理论评析翻译文本,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ATranslationReportoftheExcerptsfromaBlackHeart:FromthePerspectiveofKatharinaReiss’sTextTypology”是其中一位学生的论文题目,这份翻译实践报告的正文是翻译评述,包括翻译前的准备、典型的翻译案例和对收获、局限性及建议等的总结,附件是英文原文节选部分和相对应的中文译文。撰写实践型论文的32名学生参加并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在答辩中的表现总体上优于撰写传统理论型论文的学生。首先答辩的时候从容自信;其次在陈述部分能够清楚地说明论文的选题、框架、拟解决的问题等,思路清晰,表述到位;在回答问题尤其是在回答需要例证、结合个人情况说明、对情况的反思等类型的问题时,这些学生的回答都相当充分,有相对独到的个人见解。

3实践型毕业论文推广的可行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2018届毕业生实践型毕业论文试点改革的总体情况令人满意。撰写实践型论文的学生普遍认为所写的论文有意义,对论文答辩非常有信心。部分学生提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有理有据地分析个人的工作内容和方法,而且通过写报告的形式进行反思,有助于审视自己的工作,客观、宏观地综合分析,有利于总结提高,写作过程中收获很大。撰写教学实践报告的学生还强调,准备毕业论文使自己对教学特别投入,通过备课、授课、结果反馈等一系列环节,自身的教学自信心增强,能更容易地配合带教老师,有针对性地和带教老师进行磋商并完善教学,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学生的反响也越来越好。既然学生反馈好,实践型毕业论文是否可以全面推广呢?答案是肯定的。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先期实习实践的机会。为了确保实践型论文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试点阶段一般要求撰写实践报告的学生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校企合作单位3个月以上的在岗实习或者工作的经验,以实习合同或者单位实习证明为准,学生可以选取实习或者工作中与英语专业相关的经验经历进行陈述、总结或反思。对选择翻译实践报告的学生,要求能够找到原创的英语或者汉语文本进行独立翻译,结合一定的翻译理论对个人的翻译进行评述、说明或者对翻译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目前应用型本科领域内的英语专业基本上都和相应的单位或者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有相对固定的校企合作单位,能够保障有实习意愿的学生的实习需求。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英语专业目前共有迪士尼、策马翻译、新东方等9家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习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目前在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既是学生的实践创新机会,也可以成为实践报告中项目报告的题材。翻译实践报告更倾向于学生平时的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积累,只有平时多练多译,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并在找到原文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评述。另外,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翻译项目既是一种锻炼,也是形成翻译实践报告的另外一种模式。

4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实践型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要求更高。从试点开展的情况来看,在论文初期讨论选题方向和确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很多选择实践报告类的学生都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用一条中心线把个人经历串起来并进行总结或者反思。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积累的素材相对丰富,如何甄选、删减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论支撑点或者组织报告的契合点。翻译实践论文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翻译实践,还要指导评述的合理性,能从学生的视角分析对翻译的反思。无论是哪一种实践型毕业论文,都要求指导教师进行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要求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领域,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或者建议。论文指导教师要胜任指导任务,就有必要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并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这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5结语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行合理的世界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着力点。”[8]毕业论文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让毕业论文成为连接学业和就业的纽带也是探索实践型毕业论文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英语专业经过第一轮的试点,师生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也证实了英语专业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可行性。与此同时,也有学生抱怨由于没有足够的实习实践经历无法选择实践型毕业论文。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如何实现实践型毕业论文的多元化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能否把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相结合、怎么设定采用翻译作品形式的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应用型毕业论文潜力无限,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索,旨在提升论文质量,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3):170-172.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3.

[3]胡伟.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4(2):116-117.

[4]徐建邦.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83-86.

[5]彭青龙.论《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点及其与学校标准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109-117.

[6]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基于对“厚基础、宽口径”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0(3):74-77.

[7]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60-162.

技能评估论文范文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利于构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结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实践平台、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结合专业认证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育质量;农业水利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学项目“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整合和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以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较高、师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规范合理、操作性强;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绩显著。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培养高素质专业性新型人才提供了平台。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培养目标

按照石河子大学要求,每四年一次进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同时对培养目标进行全面修订,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可进行微调,评价与修订过程由学院、大学两级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同时着重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经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农业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技能。

二、结合认证标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设置,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由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资深教师完成,有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课程计60余门课。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16.7%,学生在从事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法律、伦理、经济、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29.8%,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其他实践环节等,其中毕业设计(论文)不少于12周,课程实验8~16学时,课程设计一般安排1~2周。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包含课程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毕业实践教学三部分。课程实验包括物理实验、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测量学实验、电工学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水工模型实验、节水灌溉实验、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等;课程实习包括测量实习、水文实习、水文地质实习;课程设计包括水文学及水利计算课程设计、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设计、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土保持学课程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还包括其他实践环节,如:工程技能训练、科技方法训练、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结构模型制作大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等。

3.毕业设计(论文)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16.7%,毕业设计(论文)选题90%以上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选题。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以所学农业水利工程知识为基础,同时结合生产科研项目开展,进行综合训练;也进行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研究热点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分为5个方向:农业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技术设计、灌区水利工程设计、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设计、专业相关热点问题研究(论文)。

(2)内容。

由水利工程系负责组织毕业设计的选题论证、文献调查、技术调查、设计或实验、结果分析、写作、绘图、结题答辩等,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3)指导与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材料,包括设计选题指南、设计任务书、设计开题报告,反映指导教师指导与管理过程的材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记录等齐全。结合生产项目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与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等企业专家共同指导,答辩时有兵团设计院一分院、石河子市天兴设计院、新疆天业节水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家参加。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满足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在校内及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新疆天业节水灌溉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培训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目前形成了灌溉工程实习基地、水文实习教学基地、蓄水引水工程实习基地、科研试验实习基地、水管单位实习基地、设计单位实习基地等10多个实习基地,每年可容纳200人左右学生进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四、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程保障、以评促建、提升内涵”的原则,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学院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由水利工程系进行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教案、讲稿审定,同时对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等环节进行质量考核。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每4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进行微调;教学质量评价由大学教务处和学院组织实施,分为学生评教、大学督导评教和教师同行评教,每学期评教1次。统筹协调教学管理,抓标准、抓评估、抓建设,构建了教学评价与管理并行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

1.教学质量体系

科学构建了目标与过程并重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由目标、组织、管理、评价反馈、保障五个子系统组成闭环,通过校院两级管理、两级督导、校院系三级保障模式有效运行,形成良性循环,对各教学环节提供了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建立年度考核制度,形成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实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来,坚持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实施年度考评,形成了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2.教学评估体系

学校和学院构建了学生、教师、领导、督导“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估。采用督导专家、领导听课检查、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及时广泛地收集教学质量信息,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估,全面监控教学质量状况。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对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关键点上给予了重点监控。例如,在严把教师教学关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试讲制度,始终坚持对青年教师实行助课、听课和试讲制度,有效促进了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课堂授课方面,建立了学院领导、专业带头人、督导组成员听课制度,严格规范教师的课堂授课行为,并利用课堂教学检查、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手段及时监控教师的授课情况。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何新林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马荣朝,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4-166.

[2]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