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费论文范例

项目经费论文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1

关键词:医院;科研绩效;预测模型

我国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院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1]。科研绩效评价作为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对医院的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阶段性评价,使管理部门全面、系统地掌握科研发展现状和水平,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2]。然而,科研评价是一个多参量技术体系,且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才能成为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推动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3]。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科研指标评价方法,涵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4]。从宏观层面看,2017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科发创〔2017〕330号)提出以能力导向、不以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要求,但没有对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作统一规定。从微观层面看,医院或者学科也有各自的科研产出考核方法,但这些方法更多倾向于简单统计项目、论文、奖项等显性、可计量的内容,缺乏如实验室管理、科研诚信、学科等级(声誉)等隐性内容,也缺乏时间权重的考量,致使决策层很难根据现有的科研评价指标进行规划与部署。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7—2018年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为分析对象,建立多因素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科研产出的未来趋势,为医院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仁济医院56个科室为调查对象,对2007—2018年各学科的科研数据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研究纳入了仁济医院各学科的科研数据,包括SCI论文数、SCI影响因子、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科研奖项、专利、各级各类科研或人才项目数、项目经费数、项目验收情况、临床科研人员和专职科研人员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实验室面积、学科建设费用投入、学科或实验室等级、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情况以及科研诚信事件等。选取科研项目数、经费数、SCI论文数、SCI论文影响因子和科研奖励数为科研产出指标。

1.3多因素时间序列模型构建方法

加权回归模型构建加权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分析对科研目标的贡献因素分析。对于评价目标O(d,t),其中,d表示科室序号,t表示年份,建立加权回归模型:O(d,t)=∑iαifi(d,t)。(1)其中,指标fi为第i个有意义的统计变量,αi为相应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贡献权重。将基于最小二乘法来获取贡献权重αi的值。最终将对每个指标i分析αifi(d,t)的贡献大小。在实际情况中,部分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影响并不是在当年就完全响应的。比如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等,实际起作用的年份可能并不在当年。为了去除这些时滞效应的影响,一个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建立模型:∫O(d,t)dt=∑iyi∫fi(d,t)dt。(2)在这一模型中,各年份的统计数据和评价目标均进行时间平均(求和)。这一模型有助于分析各类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但不包含时间信息,也不具有预测功能。多因素时间序列回归预测模型为了使模型具有预测价值,基于历史数据,通过滑窗处理建立时间加权的多因素时序回归模型:O(d,t)=∑iβi∫-∞t-1fi(d,τ)Ki(t-1-τ)dτ。(3)其中,Ki(t)为表征第i个统计变量对目标起影响的时滞函数,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得出。在数据时间更长时可通过回归学习得出,但目前的数据量不足以支撑这一学习过程。在目前的模型中,Ki(t)被取为连续5年递减的指数函数,其他时间取0。通过加权移动平均法对因变量进行处理后,利用该方程,对不同科室和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时序回归,获取系数βi。

1.4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多因素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构建科研绩效指标的预测模型,评价影响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按年份对各科室调查的相关科研指标进行求和。通过绘制折线图,分析各指标值变化趋势。运用模型(2)进行2007—2016年科研相关数据对于科研产出指标的回归贡献分析。基于2007—2016年10年间的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在构建预测模型时,将总职工人数按照医生与专职科研人员总数、专职科研人员数、博士学位人数、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进行分类,细化影响因素以提高预测效果。以2017年和2018年全院56个科室、2017年和2018年不同科室(包括手术、非手术以及辅助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运用模型(3)进行时序回归分析及预测,验证其预测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模型(2)对科研产出指标进行贡献权重分析,为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影响因素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将每个因素的均值缩放为1。结果显示:对SCI论文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科研经费数和毕业生人数的贡献作用较大;对SCI论文影响因子进行贡献权重分析,同样是科研经费数和毕业生人数的贡献作用较大;对科研经费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和毕业生人数贡献作用较大;对科研项目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和毕业生人数也是关键因素;对科研奖励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毕业生人数、SCI论文影响因子对获奖次数贡献作用较大

2.22017年和2018年医院56个科室科研产出指标的预测分析

使用模型(3)对2017年和2018年仁济医院56个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对于预测SCI论文数、SCI论文影响因子、科研项目经费数以及项目数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017年见图1,2018年图略。模型对于科研奖项数的预测能力欠佳,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样本数较小、各年波动性较大,虽然总体走势能反映医院在横向对比中的地位变化,但统计方差仍过大,建模预测意义不大。因此,在后续分析中剔除了科研奖励数。

2.32017年和2018年不同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的预测分析

为验证回归预测模型对于学科的预测效果,本文分别选取了2017年和2018年不同的9个科室,包含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和辅助科室。应用该模型对这些科室的SCI论文影响因子、SCI论文数、项目经费数和项目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除项目经费数外,其他指标的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7年见图2,2018年包含放射诊疗科、急诊科、老年科、血液科、妇科肿瘤科、胃肠外科、心外科、血管外科、超声医学科(图略)。

3讨论

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5]。在战略的指导下,针对性优化医院科研评价方法,才能使科研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6]。仁济医院作为一家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在科研绩效管理方法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考虑如何优化相关指标,引导和服务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

3.1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因素

对于本研究选取的所有科研产出指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是关键因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是医院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衡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主要依据是科研论文、项目或者专利等方面,特别是国际顶尖刊物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更是检验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医院科研产出中的主要人才来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也是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科研经费对SCI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有贡献,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亦能帮助医院提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可见,科研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对于科研奖励而言,SCI论文质量贡献较大。众所周知,科研获奖是高质量科研活动厚积薄发的成果,也代表了科研团队的雄厚实力,因此,论文质量在其中贡献较大也能得到较好的诠释。综上,所得结论与医院实情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2预测模型的构建

从投入和产出角度,结合多因素时间序列构建预测模型,较全面地考虑了科研产出的多因素影响,通过对仁济医院10年的科研数据细化收集,为模型的影响因素挖掘和趋势预测提供了优质数据支撑。同时,充分考虑了影响因素对科研产出的时滞效应。通常,科研产出不是简单而迅速的。例如,加大实验室经费后一段时间才会提升科研产出,而当年的科研绩效会取决于过去几年的积累。因此,在模型中按时间权重引入影响因素的滞后项,对近期数据赋予更高的权重,而给予较远数据更低的权重,使模型更具现实意义。尽管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局限性,如实验室等级、日常管理制度更新、学术诚信信息等暂未考虑。对于这些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后续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数据转换方式如等级评价等方法进行探索。另外,由于医院的科研产出受政策等内生因素影响,后续分析中将结合模型预测结果,结合政策干预综合评价。

3.3预测模型对医院科研绩效评价的应用

运用模型验证仁济医院2017年和2018年56个科室和不同科室的科研产出,无论是医院总体情况还是各科室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均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效果。探索科研产出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有助于科研资源的存量盘整、精准投入,促使科研绩效提质增量。同时,模型采用的变量易于量化收集,便于医院间推广使用及横向对比。因此,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外推性,可为大型综合医院的科研绩效计划制定及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导向、时代背景等。另外,科研产出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近几年国家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也纳入了医院绩效考核范围,专利和成果转化金额等产出也将逐步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评价方法需动态纳入各种相关数据或及时更新计算依据,使得预测模型更趋于全面、合理的衡量、评价和估算。

3.4展望未来我们将借鉴预测模型的应用成效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C/S结构;设计

0引言

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社会信息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服务手段,传统人工信息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高效率、无纸化办公需求。为了实现科研信息交流与共享,开发设计集系统人员管理、学院设置管理、科研奖励管理、科研综合管理及科研信息数据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计算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已势在必行。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高校科研管理需求分析、流程架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与系统模块实现应用几个步骤,采用PowerBuilder技术与C/S架构,为用户信息检索与管理、查询、录入提供强大的技术平台。

1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设计将充分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现实需求,旨在满足以下几大功能与非功能性设计需求:①实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科研著作及科研专利等信息进行综合、集成化管理;②结合科研项目信息、科研论文等级、科研成果级别,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指标值进行计算及排序;③实现科研经费管理;④实现科研数据查询、统计及自动生成所需的各类科研数据报表。除了上述功能性需求外,本系统还要求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可兼容、易于扩展,具有良好的数据存储及分析能力,且安全保密性要好。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技术基础

本系统采用的开发工具为PowerBuilder9.0,基于C/S结构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在继承传统版本功能基础上,充分适应现代计算机网络应用程序开发需求,集成PowerSite、PowerBuilder及EnterpriseApplicationStudio等多项功能和数据库开发技术。本设计通过在PowerBuilder中采用Web应用实现面向对象的第4代语言编程,内置包含数据窗口在内的多种数据库对象类,以此对本系统数据库存储数据进行共享及访问。与常规系统开发工具相比,PowerBuilder开发工具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强大,能够满足当前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需求。

3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架构

本系统采用C/S三层架构模式,实现对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分层、集成、协同管理。为了有效满足高校各类专家人才查询、录入、统计、排序及计算等一般需求,在对科研管理中的科研项目录入、科研成果管理、科研论文、著作、专利与科研经费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后,通过项目、论文、成果、专利与著作和新技术6大模块(如图1所示),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综合评估、科研统计与人员科研能力分析以及院系所科研管理水平分析等,详细内容如下。①录入科研项目、科研论文、院系所及负责人等信息。②结合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的级别及科研经费,对高校各学院、研究所及科研人员综合水平进行评估。③在评估打分时,可对各院系所不同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的科研考核得分进行数据统计。④在上述科研数据存储、管理基础上,实现数据备份、还原。⑤科研管理系统登录权限与项目录入权限设置,例如:不同科研项目由负责人对权限进行设置,做到分工、职能明确。系统管理员还可设置科研人员信息,增加科研项目、论文、成果、专利、著作等信息。⑥科研管理部门还可定期进行科研项目分类查询与统计、另存、添加,删除、打印、过滤,查找等。

4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数据库物理设计

4.1.1系统实体—属性

①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编号、名称、院系所、负责人、日期、等级、类型、经费、管理员、时间、立项及其他备注);②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编号、名称、院系所、负责人、日期、等级、类型、管理员、时间及其他备注);③新技术(新技术编号、名称、院系所、负责人、日期、等级、类型、经费、管理员、时间及其他备注);④专利(专利编号、专利系数、名称、院系所、负责人、日期、等级、类型、经费、管理员、时间及其他备注);⑤著作(著作编号、名称、院系所、负责人、日期、等级、类型、经费、管理员及其他备注);⑥人员(编号、姓名、性别、职位、学历、身份证、职称与年龄);⑦院系所(编号、名称);⑧参数设置(编号、类型、序号及得分)。

4.1.2系统E-R结构

本系统局部“实体—属性”物理概念设计好后,需基于各数据库表字段、类型及实体属性,将各类数据库表通过几大核心管理模块联结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数据库概念结构。

4.2数据库逻辑设计

概念设计完成后,本系统基于MSSQLServer关系型数据库,将上述E-R结构转化为规范化的数据运行模式,详细如下。

4.2.1初始关系模式导出

分别导出院系所、负责人、性别、学历、身份证、职称、岗位、科研项目编号、名称、类型、经费、日期、论文、成果、专利、著作及科研综合得分系数等初始化数据关系模式。

4.2.2数据运行关系子模式描述

在科研综合管理中,除了调取用户需要获取的数据外,还应对不同数据、概念模式中的数据与子模式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详情如下。①科研经费表(#科研经费编号#、#类别#、#金额#、#日期#、#管理员#、#管理时间#);②科研得分表(#姓名#、#所在院系所#、#科研项目得分#、#科研论文得分#、#科研成果得分#、#其他得分#、#得分总计#);③管理员表(#管理员名称#、#用户名#、#密码#、#管理权限#、#功能需求#、#身份验证#)。

4.3数据库实现

本系统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实现上述不同数据库表中的内容:管理员、参数设置、技术人员、论文类型、论文级别、专利、著作及经费类别。

5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5.1系统实现步骤

①创建应用对象;②创建各种控件应用窗口,编写事件响应脚本;③创建下拉式、级联和弹出式菜单;④创建与自定义用户对象;⑤创建用于数据检索或统计表编写的数据库窗口;⑥创建自定义函数;⑦运行、调试应用程序;⑧将系统运行程序编译为可执行文件,帮助用户创建程序运行环境。

5.2系统实现界面

基于PB面向对象的特性,在系统实现环节通过创建模板窗口,实现以上几大核心功能的封装,尽可能减少代码书写量,使程序运行界面整洁、完整。

5.2.1人机交互登录界面

本界面通过用户登录,对其登录名与验证码、密码进行身份验证,若验证通过,提示用户进入系统;若验证错误,系统提示出错,以此结合用户身份对其权限进行设置。

5.2.2系统主界面

系统主界面为各个科研管理功能模块的快捷按钮混合界面,主要有打印机、项目、论文、专利、院系所、人员、经费、管理员、背景、参数设置与注销、退出按钮,点击相应按钮即可触发需求模块功能。

5.2.3系统管理员界面

创建用户后,通过添加管理员账号、密码,可对每个用户管理权限进行设置。

5.2.4系统参数设置界面

本界面主要包括项目、论文、得分系数设置按钮等,管理员可添加、查找、另存、打印、删除及提取人员数据库各项学历、职称、院系所等个人信息。

5.2.5科研项目管理界面

在本界面管理员可对相关科研项目得分、积分、经费等进行添加与过滤。

5.2.6科研项目录入界面

对不同类型项目进行选择,进入相应的窗口,输入负责人、院系所拼音码即可进行科研项目录入。

5.2.7查询、统计报表生成管理界面

本界面通过触发系统查询与统计按钮,可根据查询结果自动生成积分表、科研项目立项一览表、科研成果统计表、经费申请表等,同时也可结合需求按不同条件进行过滤查找。

6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只有采用计算机系统才能将庞大的信息资源集成在一起,实现人、财、物协调、统筹管理。本研究设计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高校科研学术的一体化管理,经运行测试,本系统稳定、可靠,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满足了高校科研信息检索、管理、查询与录入、统计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海英,王红.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J].科技风,2014(21).

[2]莫绍强,刘江林.基于分层结构的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架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7(9).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3

关键词:绩效审计;科研创新基金;互联网+

一、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得这一新鲜名词迅速登上了各大期刊的头条。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在“互联网+”领域开始发力,可以预期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办学资金逐步充裕。我国高校近些年不断增加对科技与科研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专项基金,但高投入未必会带来高产出,高校学生的论文结题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课题的最终成果与立项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案例的引入与初步分析——××大学财会学院

(一)学校及其财会学院的简介

××大学是我国首批部级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九大学科,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校学生有35000余人,其中含研究生3200余人。

(二)××大学科研创新基金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能力,××大学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创新基金经费的资金来源为学校的专项拨款和校内外的捐赠,由校研究生部全面负责科研创新基金的受理申请、评审组织、验收和管理工作。1.申请注意事项科研创新基金的申请对象是全日制研究生。每届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只有一次申请机会,并且申请者应满足以下条件:(1)课题申请人均为在校注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风。(2)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应与申请者的学科研究方向保持一致。(3)科研创新基金只受理以团队形式的申请,且团队成员不少于两人,在同一年度的创新基金项目中同一人只能申请一次。2.实施、管理和验收(1)通过立项批准的创新基金项目,申请者不得无故中止或变更,要确保课题按时完成。若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中止或变更课题研究,必须提前提交书面报告详细说明理由,交由研究生部审核批准。(2)创新基金项目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分为普通项目和重点项目,研究周期原则上为一年。其中普通项目每项资助为两千元,重点项目每项资助为五千元。(3)为了方便资金管理,基金项目的经费统一实行立卡专款专用。课题立项后先拨付经费的50%,待课题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经费。申请项目经费报销,需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使用者共同签字并交由课题指导老师审批签字。(4)创新基金结题验收合格的标准是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一个。首先是普通课题要在学校认可的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一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重点项目要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至少二篇不少于3000字且与项目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课题发表时应注明为“××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成果。其次是与项目研究内容相关、在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最后是与项目课题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计划立项资助或创新项目。

(三)××大学财会学院科研创新基金完成质量分析

关于科研创新基金完成质量的衡量,张瑞,柏丽等(2002)认为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财经类学院的学术成果更加需要考量结题论文的质量,既包括论文的结题数量,也包括的期刊级别。通过查询××大学研究生网站,可以看出结题论文刊登的期刊级别差别不大,基本集中于“北大核心期刊”和财会类普刊两类,因此主要考量结题论文的数量。手工搜集财会学院最初申报立项的课题数量和最终结题的课题数量,其中课题完成情况采用的是本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第一批结题清单,具体情况见下图。如图1所示,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张该大学财会学院课题立项数量逐年递增由2011年度的9个迅速增长到2014年度的34个,但与之相对的是结题的课题数量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由图2可知第一批结题数量基本是1-2个,最终结题率也只有20%左右。××大学科研创新基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理想的局面,学生研究能力薄弱和学校相关辅导学术较少是重要原因,但是更加直接的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资金分配、轻过程管理。科研创新基金的绩效考核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尽管学校在相关章程中制定了创新基金的考核方法和违约惩罚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对于没有完成课题的学生没有任何有力的惩戒措施,使得学生对于课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产生这种状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绩效审计工作没有做好,关于绩效审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Morgan和Raaum(2001)指出绩效审计的作用和责任是通过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提供相关项目的绩效信息,其中既包括质量、数量、成本效益、财务状况等传统财务信息,也包含效率性、经济性、客户满意度和及时性等非财务信息。事实上××大学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状况是我国现阶段高校基金绩效管理的缩影,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李锋,葛世伦(2009)通过权重设置和专家调查,建立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和科研业绩分类体系,构建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方法较为合理,但是××大学由于缺乏科研基金的绩效审计是十分明显的,可以直接断定,故不用进行评分。为了切实改进××大学财会学院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的现状,本文引入“互联网+”思维。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绩效审计建议

创新驱动、开放生态、互通互联是“互联网+”的核心观点,具体到高校科研创新基金上就是要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引入互联网新技术,跨界寻求新人才,不仅要加强对审计专业人员计算机计算技术的培训,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也包含跨界招聘IT技术人才,具体建议如图3所示:1.强化数据的互联互通。首先建立高校内部的数据库,实现校内不同院系和课题小组数据实时对接,使得基金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基金申请者过往的科研成果和完成情况,通过“资格筛选”,使得基金真正发放到有能力完成的同学手中,提高基金的绩效。并且本次科研创新基金的完成情况也会汇入数据库,这种类似“征信系统”的做法增强对基金申请者的约束。其次在校内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与其他财经类高校关于课题基金的数据对接,因为单个高校关于科研创新基金完成度和经费等数据存在数据特征单一、有限等问题,使得对本校基金使用状况的绩效评价缺乏对比,通过与其他财经类高校数据的共享,可以形成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的数据库,方便比较不同高校科研基金的使用绩效,发现到自身的问题。2.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制定合理的基金预算。“互联网+”不仅仅是要数据互联,更要发觉数据的价值,进行数据的预测,这也是与传统绩效审计的区别之处。××大学“一刀切”制定的2000元和5000元科研经费显然较为粗糙,对于认真做研究的学生由于经费太少缺乏激励,面对不完成课题的学生2000元是一笔额外的浪费,“互联网+”为经费的制定提供了工具,通过对数据库中本高校历史数据和其他高校数据的分析,可以分析出全国财经类高校科研基金的平均水平和使用状况等指标,可以预测并制定更具激励性的基金预算,提高基金的使用绩效。3.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实时跟踪管理.通过设置科研创新基金的互联网账号,关联微信等SNS平台,实现与基金申请者的轻松连接,从而强化对过程的了解和监督。以往××大学财会学院课题申请者拿到创新基金后,便脱离了基金管理者的监督,是否在进行课题写作、写作的完成程度都无法知道。这使得绩效审计工作只能在创新基金截止日之后才能开展,时间紧迫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且由于课题过程不透明,缺乏一手资料,增加了管理人员获取信息的成本。通过互联网账号或者微信可以帮助基金使用者及时汇报课题进度、资金使用状况和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基金管理者对课题完成数量和质量的整体把握,配套建立基金申请者过程的打分制度,课题的过程和最终完成度都要进行打分。这有助于绩效评价更全面,将一部分工作前置也会减轻截止日期的工作量。××大学财会学院以往基金分两次发放、经费定期报销的做法与实际需求不相符,基金申请者与管理者通过互联网对接后可以实时完成经费报销的,还可以取消经费的提前发放,随用随取,有效降低经费提前的占用产生的浪费。4.数据的及时上传和公开查询也有利于出资方和上级领导加强对基金管理者工作的监督和关注。通过增加对基金管理者不作为的处罚,对基金申请者故意不完成课题行为的甄别和惩罚力度,可以有效提高高校科研创新基金的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戴智华.高校闭环全生命周期科研创新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9):1420-1424

[2]李锋,葛世伦,尹洁.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271-272

[3]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评价运作中若干问题的探索[J].会计之友,2012(9):119-120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内部控制;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按照《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要求,为深化改革、更好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此外,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出要求,通过制定制度、理顺流程、分析风险、实施措施、执行程序、加强监督,形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因此,“放”不意味着“放任”,“管”不应该是“管死”,在为科研人员“松绑”的同时,也为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简化科研管理流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互联网+科研服务”的模式,搭建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将“互联网+”思维方式和会计领域中内部控制的概念结合起来应用于科研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成为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1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1科研管理系统很难与校内其他部门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高校各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不同系统开发商不同,使用的数据字典也不尽相同,导致系统兼容性和数据共享程度低,部门之间数据交换主要依赖于人工传递,难以形成高效的联动管理。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定期从校内其他系统中导入所需的科研人员及经费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在职称评定、博硕导评审、研究生招生指标等工作中均涉及科研成果数据,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材料并填写各类不同的表格,管理人员也要多次审核科研数据,效率较低。

1.2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尚不完善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某些模块的功能尚不完善,如科研成果采集仍沿用老一套的“录入-审核制”,费时费力低效率,教师缺乏录入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并且数据不及时,管理人员无法使用这些数据;知识产权未对接国家局数据库,不能及时提醒缴费,管理服务滞后;尚未与学校本科生、研究生人员库对接,“创新创业教育”数据统计难;教研信息未纳入数据库管理,教学和科学研究数据分离,老师呼声高;尚未与档案管理系统连通,电子科研文档孤立,不利于历史数据的归档查询。

1.3科研管理系统重数据量,轻数据展示,缺乏辅助决策功能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对数据统计结果通常以Excel表格形式展示,形式比较单一,数据量较多时展示效果不直观。此外,科研管理系统积累了大量数据,但对数据的使用只是简单的查询和统计,缺乏对数据内在信息的挖掘和分析,难以服务于学科交叉、优势学科遴选等学校重要决策工作,无法给科研管理人员和校内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1]。

2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助推高校数字化,便利化校园建设

当前,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科研管理系统不仅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化校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数字化校园系统,有利于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2]。

2.2促进科研财务信息公开化,助力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及时梳理各类经济活动、整合内部控制流程,将内部控制的权力制衡与科学决策的统一性固化在信息化系统之内,将各项内部控制标准落地落实,有效约束各项经济业务,抑制违背内部控制管理规定的行为,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2.3提升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和监管能力

不断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跟踪服务,解决过去无法处理的巨大数据统计分析问题,实现科研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科研经费到账认领周期。强化业务审核,将原纯手工纸质申请审批等线下办事流程搬到网上,各部门、各经办人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处理过程实时反馈到互联网,科研人员可以随时监控业务处理进程,保证办事流程公开透明,有利于加强高校机关作风效能建设[3]。

2.4实现不同部门和员工的协同工作,提高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上线,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在同一系统上分工操作,加强了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规范了业务流程,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科研项目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我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3.1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案

为了实现科研财务跨部门数据共享,采用与财务系统相同的供货商,针对科研管理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系统开发,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设计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科研办公管理、科研队伍管理、平台中心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

3.2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

3.2.1科研办公管理

(1)个人工作主页:显示登录人员待办事宜及科研成果等个人相关信息,并可根据显示内容直接进入相关信息办理界面。(2)科研办公:通过新闻公告,消息管理,内部公文管理实现科研办公文档及通知的管理。主要包含科研办公相关文档及通知的、审批、查询、分类归档、上传、下载等功能。

3.2.2队伍管理

(1)科研队伍管理:对科研活动相关人员及组织结构进行管理。主要包含人员管理及组织结构管理,支持本校人员、外校人员、学生、专家等人员信息的管理;支持院系单位、管理单位、其他单位的管理。(2)平台中心管理:包含研究机构、科研团队、协同中心管理。

3.2.3项目管理

(1)纵向项目管理:根据纵向项目的管理特点,通过不同角色划分不同的管理模块,涵盖纵向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项管理等过程管理及相关过程中的人员、文档、经费管理。主要功能模块有项目概览、项目列表浏览、项目立项、预算变更、合同变更、绩效发放、项目导入、项目文档等。管理过程中针对纵向项目与财务项目经费的管理特点,实现科研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与财务核算的紧密衔接,达到科研管理与财务经费管理的全面对接。(2)横向项目管理:根据横向项目的管理特点,通过不同角色划分不同的管理模块,以合同为主线实现横向项目管理功能。主要功能模块有项目概览、项目立项、合同变更、项目文档管理、合同导入等。管理过程中针对横向项目与财务项目经费的管理特点,实现科研过程中的经济活动与财务核算的紧密衔接,达到科研管理与财务经费管理的全面对接。

3.2.4项目经费管理

与学校现用的财务系统紧密关联,通过系统间的数据及业务流程关联,实现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资金管理。主要分为科研预算管理、以及科研到款管理、科研项目与财务经费的关联管理等模块。通过与财务系统相关数据与流程的平滑对接,实现了科研立项、预算申报、到款认领、科研提成及科研票据的跨部门管理,提升了原有科研经费管理的手段,大大提高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3.2.5科研成果管理

(1)科研成果管理:对科研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及成果认定统一管理。主要按照学术论文、著作、成果获奖等对成果认领、认定审核管理并统计分析。学术论文管理主要通过机器人实时从CNKI、SCIE、WebofScience、EngineeringVillage等数据库抓取我校署名的科研论文,并自动关联JCR期刊分区和影响因子,直接向论文作者本人推送论文信息,由作者登录系统后认领并完善信息,减少老师的录入工作量及管理人员的审核工作量。(2)知识产权管理:根据用户角色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权限对科研过程中专利成果、著作权的认定及管理。(3)学术活动管理:根据用户角色不同,划分不同的功能权限对主办会议、学术讲座及参加会议情况进行管理。

3.2.6科研统计管理

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支持主管领导部门要求的数据上报格式,生成相关报表;支持学校的多种科研统计口径,生成相关报表信息;支持从财务系统直接获取经费执行情况,实现相关资金情况报表数据的准确生成。

3.2.7数字化校园接口

科研系统通过与学校数字化校园进行对接,实现科研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单点登录)。科研系统与数字化校园系统每天同步教职工、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信息准确。

4结语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以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为手段,基于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实现科研项目从合同审核立项、经费到账认领、财务开票申请、指标下拨、预算录入、预算变更等科研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及学术论文、成果获奖、知识产权等业务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以期达到数据传输管理“无纸化”、内部控制“规范化”、管理过程“透明化”、科研财务处理“智能化”,努力实现让科研人员少跑一回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进一步推动科研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贾?,徐奕卓,李磊.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8(3):69-70.

[2]杨双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信息化创新与构建[J].财会学习,2017(11):197-198.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5

1.1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科研管理的内容决定了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管理学、信息学等知识,还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明确科研项目的创新点和可行性。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但是个科研管理者、临床工作者,同时还是个较好的科研工作者。不但要从管理层面指导临床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具备数据分析、判断、信息捕捉、传达的管理能力,还要能够用专业人员的眼光对于课题的创新型和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合理化建议,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项目之间的科研信息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了解科研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和可能存在潜在的合作和转化。

1.2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

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科研项目的管理,为医务人员做好服务,体谅同时作为临床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压力,给予更多的激励,尽量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为其争取更多的机会,想方设法增加申报渠道。同时在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在申报项目之前要帮助科研人员仔细分析解读申报指南和要求;在申报过程中要认真审核项目申报书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申报成功后要督促项目负责人如期完成合同要求并积极帮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在项目完成后还要积极协助科研人员申报成果。工作细致、工作量大、加班加点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常态,而且没有显著的目标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标准,只能从科研人员的成功中分享他们的喜悦,由此可见,科研管理人员需要有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的精神。

2重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在科研管理中容易出现“重申报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主线,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需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2.1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与辅导

强化科研申报服务制定“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一览表”,便于科研骨干提前启动申报工作,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培训和专家辅导、经验交流、政策解读等,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高层次的申报项目,可请院内外专家进行“一对一”辅导。在项目推荐前,组织院内学术委员会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进一步修订申报书,必要时,对拟推荐项目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审阅,进一步提升申报项目的深度与广度,提高中标率。科研管理部门则着重在申报书的书写规范、附件材料的齐备等形式审查上下功夫,确保申报项目更加缜密完善。

2.2定期进行项目的检查与监督

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除了对科研项目进行立项、成果管理以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切实抓好在研项目年度进展和结题的督促工作。严格依据项目任务书,定期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递交项目中期进展报告,同时检查科研项目的原始实验记录,包括实验场所、实验数据、统计资料、实验照片、待发表和已发表的论文等。及时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对结题项目进行验收评估,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偏差,改进质量。对于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困难或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可能地予以解决,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3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动态高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科研工作的高速发展,这时需要建立一个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将过程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实现信息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和展示。课题负责人、财务部门、科研部门3方联网,将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产出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平台管理等放在同一个信息界面下操作,使分散的不同信息之间建立紧密的动态联系,使科研信息沟通更加简洁和及时。项目负责人对自己项目的研究时间、经费到账情况、进展情况、任务分工、经费使用等关键信息了然于心。财务部门及时了解课题经费的到账、预算和支出情况,消除经费使用审核中的盲点,简化后续经费使用的审批流程,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实现对科研经费使用全程的跟踪与监管。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进行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有利于及时跟踪和把握科研项目进展,及时发现项目研究中的创新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补救,同时科研管理者能准确掌握科研成果情况,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促进学科间的沟通交流医疗、科研、教学工作量大,导致临床科研人员间很少有时间或机会能坐在一起沟通或交流,而科研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科研合作,激发科研创作的灵感,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成为当务之急。在不影响医疗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发挥其号召力,以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平台,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畅谈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工作心得、经验总结等,推动科研环境的建设,促进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邀请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部级重大项目负责人等国内外高层次专家来院讲学,利用专家学者来院访问交流的机会为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在读研究生等举办学术讲座或座谈,开展博士沙龙,设立医师论坛,鼓励中青年专家走上讲台,以切身经历和工作体会为基础,介绍医、教、研等方面的经验。总之,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的科研与竞争意识,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并且以实际行动和喜人业绩体现自身的价值。

4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4.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科研计划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细化科研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各方面工作,调动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医学科研水平。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如对于、授权专利、获得奖项、成果转化等给予相应的奖金或科研基金,鼓励科研工作者多拿课题、多出成果,这样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在项目计划期限内不能完成研究任务的,应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晋升、年终考评、研究经费和课题申报等方面挂钩,给予一定的限制。

4.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6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参考文献

[1]康卫国.高校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39-41.

[2]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58-59.

[3]王晶.医学院校临床科研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81-183.

[4]周文泳,李娜.机遇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与防范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3-28.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生态位;态势理论;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0引言

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理论,最早由J.格瑞尔(J.Grinnel)于1917年提出,是指生物单元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位、功能和环境的特征化。朱春全[1]1997年提出了生态位的态势理论,指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任何生物单位都具有“态”和“势”两个方面的属性,都以一定的状态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态”是指生物单元的状态,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如能量、生物量、个体数量、资源占有量、智能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等;“势”是指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1]。这一理论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逐渐被应用于旅游、社会、经济等各种研究领域之中。许多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研究就采用了与自然界中生物的生态位一样的“态”“势”理论。陈艳芳[2]基于这一理论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及优化路径;胡蓉等[3]利用这一理论反思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状况;王诺斯等[4]采用这一理论论述了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其他生物单元一样也具有"态"和"势"的双重属性等。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中的“态”,是指教师过去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利用外部环境在实践中积累教育教学、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所呈现出来的当前的一种状态,可以分为科研基础、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3个方面。科研基础主要调查年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科研过程主要调查高职院校教师所处的科研环境,例如科研氛围、经费、管理制度、科研设备等方面;科研成果主要调查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成果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中的“势”是指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和支配力,这种影响力和支配力通过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体现[2]。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指导,从“态”和“势”的视角设计了调查问卷,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科研系统中具有独立“生态位”的个体进行考察,调查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以期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省内高职院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共有383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答卷,剔除重复问卷和严重缺项问卷,收到有效答卷349份,有效率为91.12%,符合有效统计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研究工具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理清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将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和要素分解为诸多调查指标,设计“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根据问卷星回收的数据,利用excel软件的统计功能进行数据分析。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调查问卷结构分为科研能力“态”、科研能力“势”和科研的影响力及支配力。科研基础设计了4个题项,获取调查者的年龄、学历、职称等项目;科研过程设计了11个题项,采集调查者所在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经费配备、管理制度、科研设备等科研环境数据;科研成果设计了4个题项,主要收集调查者取得的科研项目、论文、著作、知识产权等数据。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设计了9个题项,主要收集调查者对课堂教学、专业发展、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数据。

2调查结果

2.1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态”

2.1.1教师自身科研基础条件相对完备

根据数据得出,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基本具备学历、职称等科研基础条件。在接受调查的349名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者占77%,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8.6%,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的学历结构较为理想,教师队伍基本具备从事相关领域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知识储备。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教师的职称级别依据高中低进行排序,比例为1∶5∶4,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占90%,充分表明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有科研活动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充足的科研设备及资源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从接受调查的教师反映的数据看,高职院校提供的科研设备及资源基本满足科研活动需要。在对科研条件梳理时,数据显示有77%的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校现有的科研设备及资源(主要为图书及电子网络资源)基本满意,而其余23%的教师则表达了不满意。这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提供的科研设备、图书、文献资料等科研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的科研要求,在开展技术创新所使用的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也基本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

2.1.2科研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科研生态的“态”的其他方面,数据体现出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研经费投入稍显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作为教师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和激励手段,其投入力度必然会影响教师科研活动。根据问卷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方面,2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较大,经费充足,能够满足科研活动的需要;5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一般,较紧张;22%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经费资助力度难以满足科研需要,科研资金缺口很大,表明高职院校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2)科研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服务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推进学校科研的发展,推动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在学校科研管理制度认识上,调查数据显示,有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不规范;有66%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比较规范,但是不够灵活,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其余29%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较为规范,能有效支持科研活动的开展。调查数据得出,当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比较完备和规范,但是并非与实际情况相匹配。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制度过于僵化,报销时找证明票据、跑签字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积极性。(3)科研氛围不浓厚。浓厚的科研氛围将会有效调动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所处学校的学术氛围的感受上,调查数据显示,有14%的教师认为学校科研氛围缺乏;61%的教师认为学校科研氛围并不浓厚;其余2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科研氛围比较浓厚。由此可见,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教师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现状并不理想,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在缺乏科研氛围的环境中,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更多来自于外部激励而非源于自身对科研活动的兴趣,教师科研动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整体的科研氛围不够浓厚。(4)科研成果水平偏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考验,尤其是研究周期长、结项要求高的部级和省部级项目,更能够考验研究者的水平。调查数据显示,近3年主持省部级项目的教师占全部被调查教师的26%,超过70%的教师近3年主持过市厅级项目,其中30%的教师主持过3项及以上科研项目。可见,相比难度较大的省部级项目,研究周期短、结项要求相对低的市厅级项目更受到教师青睐。能够产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衡量教师科研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在核心期刊上、授权专利、出版学术专著都属于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调查结果显示,57%的教师近3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23%的教师有授权的发明专利,36%的教师有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21%的教师近3年出版过学术专著。与要求比较高的核心期刊、专利、学术专著等科研成果相比,发表普通期刊论文相对要求较低,所以教师的刊发的普通期刊论文数量丰硕,有80%的教师近3年发表过3篇以上的论文。

2.2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势”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生态位理论的“势”体现在教师的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并在一定条件下达成的比例结构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3]。

2.2.1学习缺乏系统性

学习能力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高效的学习能力的高职教师,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接受调查的教师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在看待学习的系统性上,64%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学习行为总是基于完成科研项目以及各类考核的需要,较少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48%的教师表示查阅知网等学术网站是出于教学或者撰写论文的需要,临时搜集资料。在获取资料的途径上,67%的教师表示更倾向于在学术网站上搜寻自己需要的知识,较少购买和阅读专著和书籍;32%的教师表示自己很少去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书刊。因此,目前高职教师信息获取呈现快捷化和碎片化,缺乏自主系统性学习。

2.2.2科研实践能力薄弱

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实践能力的调查主要分为科研内容和科研方法两个方面。在科研内容的选择上,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围绕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较少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以技术为纽带同企业开展合作的研究更少,从而导致应用型科研成果比较少。调查数据显示,有59%的教师的科研选题是基于各类项目指南确定,仅有24%的科研项目或者论文是基于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展。接受调查的教师中仅有26%的教师拥有横向科研项目,有近2/3的教师没有取得实践价值相对较高的专利成果。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文献研究法是多数教师的选择,而对于门槛高、专业性强的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等的掌握程度不高。

2.2.3科研创新能力缺乏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过程。对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的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基于短期目的进行科研活动。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往往不是基于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来生产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也不是基于研究者的兴趣,大多基于职称评审、年终考核或者是现金奖励为目的来开展科研活动。调查数据显示,8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从事科研活动,但是详细区分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时,66%的教师表示从事科研活动是因为职称评审的需要,22%教师表示是出于科研兴趣和实现个人价值,仅有12%的教师表示是为了产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从科研活动的创新性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活动不具备创新性,甚至有39%的教师对自己科研成果创新和突破不太满意。

3结语

从科研生态论“态”的角度,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有以下几个策略:需要继续优化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可以依据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提供图书、资料、专家指导和支撑团队等服务;适当依据项目开展需求调整经费数额和支付结构,及时完善报销规范,制订更加灵活、有效的规范;加强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制订和完善科研报销和奖惩制度,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活动,提升科研素养;组建科研指导团队,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评价和指导,鼓励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改变科研成果水平低下的窘境;加强完善科研管理的各项规范,制订与科研管理发展和利于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相匹配的科研规范。从科研生态论“势”的角度思考,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可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创设学习型团队,开展学习型指导,邀请图书馆和期刊社指导教师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师能够更有效的开展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环节可以设置不同级别和经费支持的校级项目,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科研创新性上,学校可以制订创新型项目的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型研究。教师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科研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具备全面、扎实的科研基础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高职院校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系统,提供浓厚的科研氛围,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所有生态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群体才能够顺利、有效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态学报,1997(17):325.

[2]陈艳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及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胡蓉,陈艳芳.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反思[J].文教资料,2015(34):181-183.

项目经费论文范文8

[关键词]学年论文;管理困境;管理创新

学年论文是本科生学术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性专业平台课程,与毕业论文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与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对学年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1]、对学术缺乏足够的敬畏[2]、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和力度把握不当[3]、指导教师数量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4]、材料拼凑现象严重且创新性不强[5]、存档不及时及产学研脱钩[6]、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不衔接等问题[7]。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强化学年论文在教学大纲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8],建立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科学性的保障机制[9,10],理顺学年论文指导机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等关系[11-13],实现学年论文管理系统的科学设计并强化学年论文过程管理[14,15],实施与学年论文相关的课程改革[16,17],以及理顺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之间的衔接关系[18,19]。尽管学术界针对学术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仍缺乏针对经济类专业学生学术论文管理和实施困境与策略的专门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结合国内相关院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经验整理,以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为例,阐释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创新、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问题。

1他山之石:国内高校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经验借鉴

为了搞清楚国内高校在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中的好做法和优秀经验,笔者于2017年8~12月间,基于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搜集和整理了相关高校或学院涉及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等的相关规定,并重点收集了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相关规定,如表1和表2所示。

1.1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的设定

多数学校对学年论文开课学期都有明确的规定,仅有少数学校的规定不太明确,如黑龙江大学规定学年论文应该在专业必修课程基本结束的学期内。多数学校认为学年论文应该开设在第5学期或者第6学期,也有部分学校认为可以在第4学期开设。从学校层面看,大多认为学年论文仅应开设1次,仅有部分学校在第4学期和第6学期分别开展1次学年论文。学院层面对学年论文开设学期的相关规定基本与学校的规定一致。多数学院都强调应该在第6学期或者至少是第3学年开设学年论文课程,部分学院也认为学年论文在每个学年都应开设,如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等。学年论文开课学期是该课程实施的重要细节。开课学期过早或者过迟,均不利于该门课程作用的发挥。学年论文的开课必须建立在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而且应该与毕业论文写作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周期。由此,学年论文课程的开设最好应该放在第3学年。由于第3学年第2学期专业课程大多比较繁重,且部分优秀学生已经开始筹备考研,学年论文课程宜开设在第5学期。

1.2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主要文体形式的规定

学年论文的文体形式决定了写作质量、学生参与积极性等。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的文体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改革方案研究、实习报告、经济活动分析、研究报告、课件制作等。实际上,基于学年论文的课程名称,多数学校和学院偏爱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开展学年论文课程活动。不过,部分高校也以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的主要内容,如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等。案例分析或者改革方案研究等形式也是主要文体之一,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均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改革方案研究报告等作为学年论文文体形式多样化的手段之一。实习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或课件制作等作为学年论文的备选文体形式,也被杭州师范大学等加以采用。

1.3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字数的要求

任何一种文体的经济应用文书或专用文书都有一定的框架和结构,由此也会有一定的篇幅要求。篇幅过短,不利于实现文章的完备性;而文章过长则将导致更多的非专业术语、非逻辑用语的出现。由此,对学年论文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字数要求。国内相关高校和学院对学术论文基本上都有一定的字数要求,但具体要求则不尽相同,其中淮阴工学院等规定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怀化学院等规定字数应该在4000字以上,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规定字数应该在5000字以上,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则要求字数达到6000字以上。事实上,对不同专业、不同体裁而言,学年论文应该有不同的字数要求。单就经济类学年论文而言,可以采用的文章体裁形式很多,但要把一种经济社会现实分析清楚,学年论文宜规定在6000字左右,毕竟字数过少不太能形成一篇合理的论文或报告文书,而字数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整体框架或者文章细节进行有效的把握。

1.4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导师配备的基本要求

导师的配备决定了学年论文的层次和可能达到的高度,一般而言,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导师配备主要有最大指导人数限制、指导教师基本条件等要求。不同学校对学年论文指导最大限制人数的规定不尽相同。其中,比较宽松的是重庆大学,仅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30人。其次是黑龙江大学,仅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20人。多数学校要求单一导师指导学年论文的人数不超过15人,如重庆工商大学等。最严格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要求每位导师指导学年论文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要求大致体现在职称和学历上。其中最为宽松的是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仅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助教以上职称,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稍微严格一点的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要求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或者是讲师以上职称。更为严格的学校或学院包括哈尔滨师范大学等,要求指导教师至少应该具备讲师以上职称。事实上,由于一般高校规定硕士毕业两年才有资格进行中级以上职称评定,由此以职称规定的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条件要比以学历规定的条件严格得多。还有少数学校要求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既具有讲师职称也具有硕士学位,如安康学院经济管理系。也有部分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是由确定的本科生导师具体来指导相应的本科生,如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对指导教师的职称、学历以及指导学生上限的要求,都对学年论文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指导教师职称、学历的要求必须结合系所、教研室实际师资结构进行设置。

1.5国内高校对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其他规定

对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其他规定主要包括校外导师聘请的相关条件设定、学年论文成绩评定的相关细节、学年论文的学分设定。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相关高校对学年论文外聘导师通常没有较大的限制,仅有安康学院规定校外导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和中级以上职称。对学年论文成绩评定的规定主要以指导教师考核为主,但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也规定可以通过院系组织统一答辩来确定学生学年论文成绩。对学年论文的学分规定主要以2学分为主,但也有部分学校或学院将学年论文的学分确定为3学分,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等。笔者认为,对学年论文考核方式的细节设定不宜过于具体,应该给指导教师相应的权限,以审核学生相应的学年论文成果。而对于学分的设定,由于毕业论文的学分数一般都比较多,所以学年论文学分不宜设定过高。至于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除非是涉及调研类以及具体的经济管理实务工作等,如果学年论文采用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不聘请校外兼职导师,毕竟相比较而言校内导师在学术论文等方面的造诣要远比校外导师丰富。同时,对校外兼职导师的聘任也不宜在学位或职称上有过高的要求,仅仅应该在行业经验或者实践经验上具有更好的从业经验即可。

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创新及困境

2.1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中的创新举措

1)以系副主任负责制确保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的有效性。学年论文是关系学生学术水平的大事,需要全体教师的投入。然而,如果仅将学年论文作为一门课程,则通常只会有1~2名教师参与教学过程。为了缓解这种矛盾,重庆科技学院确定了由负责实践教学的经济系副主任担任学年论文课程的责任人。由于负责实践教学的系副主任的工作职责包括实验、实习、毕业实践、毕业论文、学生创新、技能大赛等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实施,可以很好地调动全系教师参加学年论文的实施和答辩工作,也容易将学年论文和相关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活动结合起来。2)以管理规范制定及模板设计,提升学年论文的规范性。为规范经济学类本科生学年论文写作与实施,重庆科技学院组建了以经济系主任、支部书记和骨干教师为主的学年论文工作小组,经过多轮的讨论和修订,形成了《经济系学年论文教学与管理工作规范(暂行)》《经济系学年论文模板》(以下简称《规范》和《模板》)两个文件,以确保实现学年论文的规范性。其中,《规范》包括学年论文的选题、工作小组的选聘和职责、指导教师的选聘及职责、对学生的要求、成绩评定以及执行事宜等6个部分。《模板》包括封面、摘要、关键词、目录、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页眉页脚、图、表、参考文献等格式和内容要求。学校通过《规范》和《模板》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将学年论文管理和实施细节进行了制度化设定,也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格式和内容标准。3)以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保证学年论文文体的多元化。《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开设在《学年论文》课程之前的专业平台性课程,旨在阐释经济类专用文书写作的相关细节问题。《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年论文备选文体的多元化。重庆科技学院为保证经济类专业《学年论文》备选文体的多元化,积极实施了教学大纲修订和教学内容改革。其中,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首先讨论和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备选章节库,包括论文写作、课题文书写作、契约文书写作、招投标文书写作、调查文书写作、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报告写作、行业研究报告写作、财务会计审计报告写作、规划文书写作、个人求职文书写作等;并依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了不同的课程章节。同时,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在对所有专业均强化了学术论文、经济契约文书等基础上,对不同专业重点选择不同章节,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也利于不同专业学生在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时有不同的备选题材。4)以学生自选文体款式,提升学生参与学年论文的积极性。一般地,学生对写作专业的学术论文并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调查工作、策划活动等,以及其他涉及具体工作的活动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重庆科技学院在学年论文实施中,在选择文体上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学年论文、调查报告、活动策划书、课题申报文书、行业研究报告、规划文书、招投标书等多元化文体形式中任选一种。文体的多元化确保了学生能够根据研究兴趣或对实际工作的兴趣,来选择适应于自己的文章体裁。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提升学生的专用文书写作能力。5)以师生互动选题和工作小组审定,确保学年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学年论文题目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最终提交成果的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写作兴趣。为确保学生学年论文选题的科学性,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主要采取了备选选题库提供、师生互动定题和学年论文工作小组选题审定等措施。首先,以历年学年论文选题和指导老师新出题为基础,学校形成学年论文的备选题库,供学生初步选择。其次,对于不愿从选题库中遴选题目的学生,学校鼓励学生自行拟定题目或与指导老师协商拟定题目。最后,所有学生选定的题目,统一提交经济系学年论文工作小组审定。学生必须按照审定的题目进行学年论文工作。6)契合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拓展学生学年论文写作调研的经费支撑。由于学年论文的多元化文体中涵盖了调查报告或其他专用文书的写作,这就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单纯依赖学校拨发的学年论文课程建设经费并不足以支撑调研报告或专用文书类的科学写作。重庆科技学院在学年论文管理中,积极创新学年论文写作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事实上,创新创业是目前国家关于大学教育的主流方针。各级政府或学校均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包括部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优秀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可为学生提供0.3~5万元不等的经费,这可以支撑学生开展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科学研究。7)契合专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学年论文成果层次和水平。目前,学生就业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教育和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学年论文的积极性,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将学年论文写作与专业技能大赛校内初选等进行了有效结合,包括海峡两岸校际模拟商展、全国商科技能大赛、全国能源经济征文比赛、资源与环境创新设计大赛等。学年论文写作成效突出的学生将有机会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相应荣誉,这些荣誉反过来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年论文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

2.2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的实践困境

1)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实际工作投入力度不够。目前,重庆科技学院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学年论文主要由经济系教师承担。经济系在编、在岗的教师共有23名,其士6名,副教授7名。指导教师队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表现在缺乏教授师资、现有师资中大部分教师未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部分教师研究水平和研究层次不高、缺乏高层次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指导教师的水平相对较低且分布不均衡,致使学校经济学类学年论文仍主要采用现状、问题和对策等3段式写作款式,缺乏对最新研究动态和顶尖研究主题、最新研究方法的跟踪研究。同时,教师对学年论文的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学年论文就是分配给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指导学生。即便是担任学年论文主讲的部分教师,也仅仅把它作为一般性实训或者实习课程加以对待,缺乏对学生学年论文的深入指导和投入。2)学年论文体裁仍以学术论文为主,多元化程度不够。尽管在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重庆科技学院强调学年论文可以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但大部分学生仍主要采用学术论文形式。当然,并非以学术论文形式展开的学年论文活动有什么不好,但不同的学生应该围绕不同的职业和人生发展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文体,以提升其专业文书写作能力。3)学术道德规范落实不到位,部分学生有抄袭嫌疑。学术道德规范是从事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遵循,是为学生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的必要环节。然而,目前在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存在着漠视,主要体现在开始写作学年论文时抄袭框架、写作学年论文主体部分抄内容、图表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并且存在伪造参考文献或注释、伪造分析数据等违背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问题。这将影响到学生学术研究和经济应用研究等能力的提升,也容易形成抄袭的习惯,不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4)学年论文理论和方法论修养不够,学年论文通俗化趋势明显。学年论文是为后期毕业论文写作和长期从事学术研究作准备的一项基础工作,学年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学年论文写作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且学习时间较毕业论文更为充裕。事实上,从目前经济学类专业学年论文的管理和实施来看,学生多愿意选择“对策研究”“分析”之类的课题,该类选题主要强调对现状的把握、对问题的诊断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选这类选题的学生由于对现状的调查和把握力度不够,对问题的诊断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而据此提出的对策则必然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该类选题的学年论文写作无须借助较为高深的研究方法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学年论文口语化、通俗化和空洞言之无物化比较严重。5)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够强,分析缺乏严谨性。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其对经济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与决策等活动均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已针对经济类学生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商务统计学、经济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数据的认知、分析能力。然而,目前学年论文写作中,学生对前述课程学到的数据分析能力应用不多,多以对原始数据的列表处理等进行数据的展示,缺乏对数据的深入和透彻分析。由此,基于这些数据的分析也只是流于表面,无法实现严谨而流畅的专业分析。6)学生对学年论文写作重点的把握力度不够,框架缺乏流畅性。不同的学年论文体裁有不同的框架和写作重点。以学术论文为例,综述类论文、调研类论文、理论分析类论文、经验验证类论文的写作框架不尽相同。综述类论文主要是对所有相关文献的评述,强调基于时间、空间或者逻辑关系的文献“叙述”和“评论”。调研类论文则主要基于调查问卷、座谈会等调查实际,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强调对调查科学性、完备性以及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处理。理论类或经验类论文则分别强调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框架,不同的框架应该安排不同的写作重点。目前,学生对学年论文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框架把握不是很明确,找不准文章主要要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由此提出的对策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和逻辑对称性。

3经济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管理与实施优化策略

3.1加大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引进培养力度,适度聘请行业兼职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水平是学年论文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必须加大学年论文指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首先,加大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博士是经过3~4年学术训练的专门人才,一般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而高级职称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积累并获得学术认可的教师队伍。对指导教师结构改善和水平提升的关键细节在于引进和培育博士或高级职称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平均学术水平,并带动其他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对现有教师学术水平提升的培训。学校要加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培训,以学术研究范式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现有教师学术研究方法的培训和通行研究范式的培训。从目前流行的期刊经验来看,学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以及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性已经成为各个期刊发表专业文章的基本要求。第三,适度聘请行业兼职导师作为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行业兼职教师相比较在岗在编的专业教师而言,具备更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而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直观感觉和了解,也可能比专业教师更为深刻。由此,聘请资深的行业专家作为学年论文兼职指导教师能够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的一些缺陷。当然,对校外行业专业教师的聘请应该围绕一线、资深的专家进行,对其职称和学历的要求不宜过高。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年论文指导教师奖惩制度

合理的课程指导激励约束机制是保证指导教师投入适度学时,开展学年论文活动的必要条件。学院或专业系应该划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学年论文指导的专项补助,或者以折算工作量的形式,将参与学年论文的指导教师工作量纳入折算学时进行年终补贴。同时,对指导教师指导学年论文的行为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管理规范中并不具体规定每个指导教师每周或者每个工作日应该指导学生的学时数,放弃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学校可以在相应的管理规范中规定:如果学生学年论文达不到规范的要求,扣除部分津补贴;或者按照学生的学年论文水平和评价等级,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津贴予以一定的乘数系数。对于那些明显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学生学年论文,除了给对应学生一定的纪律处分外,还可制定针对指导教师的教学事故认定或者津补贴扣除办法。

3.3契合《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加大对学生写作学年论文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培养力度

《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是《学年论文》的先修课程,应充分发挥其在学年论文写作规范性和科学性中的作用。针对学生写作学年论文中呈现出来的学术道德失范和框架缺乏科学流畅性问题,应该在《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加大对相关政策规定中涉及学术道德规范相关细节的阐释和讲解。同时,在各类应用文写作讲解过程中,应该着力讲解各类应用文的基本框架,各种框架的内部结构、结构重点以及框架结构流畅性的细节安排。

3.4契合数学、统计和经济等类课程加大学生理论和方法论修养的培育

学年论文写作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分析方法基础。这些基础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依赖前期相关课程的培育。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专业学习的前4学期,应该安排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理论课程讲授;同时,应该安排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类课程;商务统计学课程也应该在前4学期加以开设。这3类课程的开设将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理论修养、经济数学分析修养以及经济统计分析修养。学院或专业系在加大学生数学、统计、经济类课程开设的同时,还应该围绕这些课程的考核适度布置一些可供考核的课程论文,给学生以练习的机会和提升的可能。

3.5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拓展学年论文写作经费支撑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