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文范例

乡村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1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大学生; 农村基层; 就业

自高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开始逐渐普及,大学生就业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有些大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有些在短期内频繁更换工作。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党的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为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困境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到基层就业,用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但是,农村基层就业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有些大学生虽然选择在农村基层就业,可是工作时间短,辞职率高。如何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稳定地开展工作,为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专长是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1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面临的问题

当前,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村地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成为很好的促进农村地区高速发展的方式。但是通过调研近年来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汇总,参阅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和论文等,可以发现,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实施的实际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率不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1 各级管理部门相关配套政策需健全

现阶段,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需要政府各部门积极鼓励和扶持。管理部门制定多项政策,规划多个相关项目吸引大学生毕业时选择农村基层就业。各个农村地区也开展了符合当地发展的乡村就业创业活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和当地农村发展需求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来当地基层就业。但是,有吸引力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项目有待进一步增加,待遇落实有待进一步到位。相关管理部门要出台政策条例保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权益,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促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有关部门构建完善的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中的利益。政府部门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政策长期稳定执行,确保农村基层就业政策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1. 2 大学生对农村基层就业看法需转变

有些大学生认为农村地区存在环境不好、交通不畅、信息不发达等各种不利因素,这些认识阻碍了其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脚步。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倾向于选择在经济较为发达、社会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城市就业,认为在城市就业会给自己带来各种便利,生活质量提高优势明显,但是大城市人才济济,竞争激烈,需求相对饱和,就业难度大。对于一些大学毕业生来说在城市中并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环境好、工资福利待遇高的工作。与其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一份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不如选择去农村基层工作,既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学有所用。还有些大学生只是把去农村基层工作当作过渡期,是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权宜之计,把在农村基层工作作为跳板,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学生要认识到农村基层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有众多的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里,可以把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有利于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1. 3 提高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和能力,高校采取的措施需加强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要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引导,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修改课程方案满足农村基层专业人才需求。高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既要注重基础研究型人才培养,也要注重服务农业产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要培养出现代化农村建设亟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校开展农村实践活动相对较少,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不能很好的结合,缺乏引导大学生重视农村基层就业有关的政策解读的措施。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能力有待提高。

1. 4 保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完善

目前,在我国不少经济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通信相对于城市来说还比较落后,物流配送体系基础建设不足,互联网通信技术建设还不完备,这些客观存在的条件限制了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发展的前景,制约了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发展的能力。

1. 5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渠道需拓宽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渠道较窄,方式较单一。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方式除了大学生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等工作岗位外,还要寻求更多的就业途径。要有更畅通的渠道来拓宽就业范围,就业方式要更多样化,就业形式要更灵活。如,有些农村基层当地从业人员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不强,尤其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很多农村基层人员网络知识能力不够,导致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不畅。“互联网+”背景下各类农产品销售模式需要专业技术和新理念的人才,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掌握先进网络知识信息化素养高的大学生可以满足农村基层电子商务人才需求。

2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面临问题对策

根据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健康、有序发展。

2. 1 管理部门优化和提升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政府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要在政策层面上给予鼓励,制定优惠政策、拟定规范计划、组织可行项目、科学指导意见。总之,要采取积极有效方式保障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要构建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农村 “留得住,干得好”。要提高大学毕业生农村基层工作待遇,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满足大学生在农村基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政府部门完善政策,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让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实施效果受到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主管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基层就业政策中的待遇方面进行细化并真正落实到实处。从事农业生产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享受就业培训、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在以后继续深造提供优惠政策支持,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

2. 2 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农村基层就业的广阔前景

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虽然城乡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要知道广大的农村地区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就业岗位。不光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就业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要踏下心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确立职业目标,要牢牢抓住农村基层就业给自己带来的机遇。要看到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自己选择的工作岗位。对农村基层就业要有认同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农村基层有着极为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在农村基层就业时要善于发掘专业优势,提升在就业岗位上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工作岗位上真正取得成绩,不但实现自我价值,而且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2. 3 高校支持措施到位,提高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和能力

高校加强支持力度,采取措施增强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意愿和能力。各个高校要根据农村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教师指导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要积极进行人才模式方案调整,课堂教学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制定出与农村基层就业岗位密切结合的专项培养计划,培养农村基层亟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综合竞争力。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地区开展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践,亲自感知农村基层的就业环境,积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经验,增加专业实践知识,提高自身农村基层就业能力。要多宣传优秀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成功案例,邀请往届毕业生回到学校讲述其在农村基层成功就业和创业的经历,聘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就业创业知识讲座,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农村基层就业的有关政策、具体内容、对应的意义和存在的优势。及时收集和农村基层的岗位信息,协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组建高水平就业队伍,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 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层发展环境

要为选择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外部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这些外在因素的改善能够提高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率,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在农村基层长期发展的决心。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前提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越发完善,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物流体系设施。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要有更完备的基础设施环境让大学生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先进知识,有利于建设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农村基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能够为农村地区发展创造出更长远的价值。

2. 5 拓宽渠道,增加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工作岗位

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途径有大学生村官、 “三支一扶”等项目。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增强了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农业技术队伍、乡村医疗卫生建设,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提升了乡村基层组织和服务的能力。有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村民受教育程度有限,先进的农业产业难以推广,如现代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技术,知识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大学生为农业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大学生要拓宽就业视野,选择去农村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等。当前,网络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不容忽视,而掌握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在农村地区比较匮乏,如,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能够取得更大市场,带来更高收益。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村当地产品,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主管部门制定长效政策,吸引具备网络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高校毕业生立足农村地区,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当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作出贡献。大学生通过掌握的先进知识形成一定的榜样激励作用,促进当地农民提升信息化能力和农业技能知识,加快其向新型现代化农业从业者的转型,达到科教兴农的效果。农村基层加大高素质人才资源输入,促进了当地文化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当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地村民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 结束语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2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级财务审计问题

村级财务审计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进展的重要一步,乡村振兴战略牵涉到农村居民的利益以及乡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农村的基层干部在其中起到极为积极重要的一步。自2008年起,国家颁布了多项政策以及措施,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在这一规划前进的过程中,给农村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例如,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金的使用没有具体的参考依据等等。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级财务审计问题,找到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的根源,明确财务的主体,使乡村振兴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长远发展。

一、村级财务审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点

(一)乡村集体资产审计

乡村集体资产的涉猎范围比较广阔,包括土地、林地、草原、湖泊等各类自然资源型财产,因此在进行乡村集体资源审计使,我们应该对于这些资源进行重点的审查。为了更好的使乡村公务设施服务与乡村居民,为整个乡村的管理运营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在进行集体资源审计时我们应该完善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各人的承包经营权、合理规划非经营资产的管理服务等。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资产审计制度是否合理正确,是否符合乡村管理的实际情况。对于乡村财务的审计人员应该着重进行选拔,秉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二)乡村项目审计

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国家在近年来逐渐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将很多专项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当中去。在乡村财务的管理中,各类资金的管理以及项目的审计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乡村财务的审计工作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专项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查验整改,保证各类乡村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在各类乡村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乡村审计相关人员需要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建立健全完善的乡村项目审计制度,保证每一笔资金都真正用在了乡村建设的项目中去,防止项目资金的拖欠、挪用等,确保资金不出纰漏,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三)乡村集体财务收支审计

随着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乡村管理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虽然乡村集体经济在形式以及方案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但乡村集体财务的问题也变得混乱,而收支的审计成为乡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唯一出路。乡村集体财务收支的审计要分两部走,一是对于村级集体资产的关注,保证村级集体资产能够不断增值,更好的服务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壮大乡村经济发展。二是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集体财务的收支,审查村级财务经营支出、专项资金支出以及管理费用支出的同时,也要防止各类虚假支出和不必要支出等各类情况的发生。

二、村级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财务没有透明公开管理

现如今,在乡村财务的管理工作中,很多村级财务审计受到上级的影响较大,面对乡村财务管理,审计人员的审计模式缺少透明化和真实化。这就间接影响了乡村财务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致使乡村财务的公开透明情况较低。很多乡村财务审计人员对于国家的政策规划公布较为及时完整,但对于村级财务相关信息,例如,乡村基础设备建设资金、惠农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各类资金收支等问题的公开情况不理想。

(二)乡村集体经济利益存在分配不平衡现象

因为乡村财务管理审计制度的不完善,所以乡村财务管理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乡村的集体资源和各类公共产品,在各群体之间都存在着分配不平衡的现象,并且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乡村也存在着这一现象。在乡村集体资产的审计过程中,很多乡村地区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困难,不仅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还缺乏相关的审计人员。并且由于在乡村财务审计时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即使是公布出来的信息也无法及时的通过各渠道反馈给村民,各类决策和政策也就不能准确的发挥出最大作用。

(三)人员获取信息有差距,互通性差

在乡村财务人员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一些村政将村中的资金无条件借给与本村业务没有关系的个人以及单位,而对于一些未收上来的款项和坏账不进行及时的处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所获取信息有一定的差距,管理人员之间的互通性较差。很多村级审计财务人员多为本村的村民,他们大多没有相关的财政经验,在从事农业劳动的同时还要管理本村财务。这样的管理模式对于本村的经济收益效果较低,由于这些村民财务审计业务的不专业,导致财务审计的成效较差。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级财务审计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需要借助法律的各类条例,完善审计工作的监管机制,对于财务审计的结果及时公开公正的反馈给村民,让村民对于审计内容和过程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形成真正有效的民意监管。为了真正做到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很多乡镇的审计人员有了以下的几点做法:第一,对财政情况及时“体检”。村级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群众走访和账目查看等多种方式对乡村集体的经济资产的重点情况进行了解掌握,着重对乡村基层干部的相关财政情况进行审计。对于农村群众关注程度较高的项目一定要高度重视,例如各大项目资金的使用、各项政策补贴的发放等,要及时审计和清查。第二,民意监督程序。不论是乡村财务的管理还是审计工作的进行,都需要时刻接受民意的监督,反应群众的需要。因此对于各项财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做到公开透明,而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关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分析查证,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修改。第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只有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村级财务管理更加严格规范,同时能够有效的约束相关人员。

(二)严格规范财务审计过程

在乡村财务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乡村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管。因此进一步规范问责制度是提高乡村审计管理工作效率的最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违法的行为要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问题严重的必须要移交给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当然,对于审计工作中一些审计资料要及时留存,电子依据和纸质依据都需要保存完整,以便日后的审查工作能够有证可循。在财务审计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关于乡村党风廉政建设和村级财务乱像的遏制。只有加强“两委”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两委”干部秉公用权的能力,严惩“两委”干部违法乱纪的行为,才能够使党员干部转变传统观念,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从严管理,使得相关人员规范的进行审计。

(三)加强乡村财务审计体系建设

在乡村财务审计开展的过程中,要想让乡村财务审计工作效果达到最大化,就要使乡村财务相关部门的领导重点关注乡村财务审计体系的建设,各部门之间能够做到亲密无间的配合。并且,在相关人员审计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对村民公开审计的工作内容,使村民对审计内容进行民意监督,关注村民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真正的为农村居民服务。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产业;乡村旅游;炭河古城

文化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许多具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的乡村地区以此为突破口发掘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部门要规避误区,为乡村旅游振兴乡村提供有效方案。

1 炭河古城景区现状及运营特点

炭河古城位于湖南省宁乡市黄材镇,因炭河里西周遗址而闻名,是中国首个周文化主题公园[1]。2015 年伊始,宁乡市政府和杭州宋城演艺集团强强联合,以黄材镇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礼仪风俗以及宋城集团独特的运营模式为基础,开办了宁乡炭河古城,真正实现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目标。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黄材镇着力于旅游业“主题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了乡镇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1 积极拓展“西周文化”主题,打造别具一格的主题公园

主题不明确、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是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持续经营的难题。炭河古城依靠西周文化底蕴,宋城演艺集团将其打造成中国第一座西周文化主题公园,有效避免了与其他古城雷同的情况,《炭河千古情》演出更是来源于当地村民世代口口相传的武王与宁妃的凄美爱情传说,独特的故事内涵避免了与同一集团下其他品牌“千古情”演出的激烈竞争。

1 .2 政府与市场联合经营,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炭河古城是宁乡市政府全资控股,但是由市场方宋城演艺集团主导运营,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市场的力量,政府在其中只发挥了必要的监督作用。杭州宋城演艺集团是中国演艺第一股、全球主题公园集团十强企业,旗下的招牌“千古情”演出更是与拉斯维加斯的“O”秀、巴黎红磨坊并称为“世界三大名秀”。因此,凭借宋城集团高超的演艺水平和强大的市场运营能力,炭河古城的营业收入一直十分可观[2]。原本从事第一产业的居民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做起了小生意,乡镇集市规模扩大。在文化教育方面,当地新建了公共图书馆,为黄材镇人民免费提供精神文化产品。

1.3 着力于品牌推广,促进经济增收和形象建设

乘车经过湖南省的任意一条高速公路,仔细留意广告牌的话,就会发现某一个广告牌上写着“炭河千古情,一生必看的演出”。在去宁乡市的路上,出租车司机都会向乘客推销自己手中的景区演出票,甚至在普通的便利店都能买到门票。宋城集团一直沿用的广告宣传语“一生必看的演出”简单直白、吸引眼球,已经深入人心。景区市场部负责景区市场宣传策划工作,制定景区营销方案,负责景区旅游市场的拓展,不断改善销售策略,与同区域内的景区、酒店、旅行社、俱乐部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制订和落实景区宣传和广告投放方案,广泛宣传景区资讯等。以上这些都为促进景区的品牌推广,维护良好形象提供了重要保障。

2 当前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资源不足

在城市化建设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乡村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过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才振兴,人才流失导致了乡村的衰弱。以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根据现有的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将粗放式的文化产业进行精细化改造,与现代接轨。在炭河古城,管理层大都来自宋城集团总部培训机构,对景区的运营都“师出名门”,多多少少规避了“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问题,但是临时工现象依旧十分严重,基层员工离职率高,这与景区人才引进渠道有着莫大的关系,炭河古城的基层员工多来自本地高中或实学生,高学历人才极少。

2.2 基础设施状况堪忧

“想要富,先修路”,改善交通客运条件是乡村文化产业兴旺的基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交通远不及城市,这就给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难题。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一些拥有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丧失了发展活力,长期落后的生活状态和不断缩减的人口,限制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炭河古城项目开发之前,宁乡市黄材镇商品经济比较落后,但时至今日,村镇的硬件设施已不输一般小县城,基本上能满足游客的“吃、住、游、娱、购”,但是从长沙到古城仍然需要转两次车,单独出行不便。因此,交通运输能力依旧是炭河古城这种乡镇文化旅游的发展桎梏。此外,一旦夜幕降临,不像凤凰古城和丽江古城这种“全镇式”景区有夜景可赏,炭河古城按时闭馆,游客就只能在陌生的旅店“闭门不出”。

2.3 过度开发严重过度

开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收益,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对文化资源“竭泽而渔”的现象会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加难以恢复,如果政府不加以监管引导,文化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会面临消失的风险。二是指乡村文化产业的过度商业化,与文化保护脱节,甚至是不利于文化保护,比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就存在这类问题,过度的现代化和商业化已经让古城逐渐丧失原有的“乡土气息”,各种商业活动使这些文化古镇几乎变成了“大集市”。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3.1 坚持市场运营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道路

首先,当地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初期要成为发展的主导力量[3]。从政府的职能安排来看,政府职能部门的下属企事业单位掌握着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因此需要该部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完善景区周边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于吸引外资,使生产要素投入多样化。其次,走市场化运营道路[4]。通过投标招标的方式吸引市场力量的参与,将景区的运营交给专业人员,宁乡市政府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方式吸引到了宋城集团的参与,宋城集团也本着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对炭河古城进行技术扶持。

3.2 扩充人力资源,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

首先,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由于乡村地区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当地村民,而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参差不齐,往往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针对亟待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的村民,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使村民真正参与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其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对专业性人才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炭河古城的基层员工除了少部分是本科或专科学校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大部分是黄材镇本地的村民,这也与景区带动就业、发展地区经济要旨有关,但是针对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且专业人才偏少的情况,需要对症下药,重视引进高等学历人才。

3.3 适度开发经营,形成旅游产业链

近年来,景区商业化问题过于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人造景区虚假、景点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景区变成“商业区”,这对于我国一些有文化保护意义的旅游景区发展非常不利。适度开发经营,景区应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强调文化保护职能[5]。但是,一旦开发经营受到限制,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影响。旅游产业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后顾之忧[6]。旅游产业链是一系列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聚集而形成的集群效应,由于配套设施丰富,能够满足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全部需求,景区与餐饮、酒店、商铺、旅游交通等行业形成紧密的链条关系,实现物尽其用,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黄材镇相关部门目前有意与多家连锁超市以及酒店、文化娱乐公司合作,在城外建设西周主题的餐厅、便利店、酒吧、酒店等,以及西周公园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打造一个“全镇式”的文化旅游城,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并深切感受文化魅力,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2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一类。2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1612篇),占了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涉及的有农村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第三(408篇),占了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3.40%。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0.43%)、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

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2795篇在469种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8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0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

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9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

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机构。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

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3]被引次数排第二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从内容上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所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机构通过密切合作、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彼此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6]。国家鼓励校企合作、校地(政府)合作,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明确高校、政府和企业作为不同教育主体的作用和主要责任。校政企之间的深入合作需要建立专门的合作组织机构,合理安排业务对接人员,形成权责明确的合作教育机制,有助于厘清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校政企合作的科学运作。高校作为校政企合作的主导方,应承担人才共同管理的总职能,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校内外制度衔接、人才流动双向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合作育人的作用。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农林类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任务,更需要相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校政企合作教育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招生考试网[EB/OL].

[2]张庆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8-01-18(2).

[3]陈源,张祥,陈德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203-204.

[4]周澧骊.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广府传统聚落肌理再织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李花.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讯,2019(18):176-177.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1引言

我国乡村旅游虽起步较晚,但从90年代开始,研究成果逐年增加,研究范围和主题也逐渐扩大。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综述性研究的内容大致如下:梳理乡村旅游基本概念[1~2]、国内外研究现状[3~4]、乡村旅游社区研究[5]、乡村旅游研究热点[6~7]、乡村旅游研究特征[8]。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归纳总结出研究概况势必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大量文献数据进行多元化动态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进展,以期对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1研究方法。Citespace是CitationSpace的简称,译为“引文空间”,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它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该软件具有合作网络分析、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等功能,可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定领域研究的演进历程和研究热点,探测学科研究特征及演变趋势等,是目前国际上很受欢迎的绘制知识图谱的工具。

1.2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篇名”方式检索“乡村旅游”,文献类型选择“论文”,得到检索结果521条,获取时间为2020年9月20日。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归纳,展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收录学科广泛、文献丰富,其来源期刊学术性强、编辑规范、质量较高。CSSCI数据和Citespace软件更加兼容,可充分发挥Citespace的各项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能更加全面而客观地反映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2结果分析

2.1作者分析。2.1.1作者合作网络分析。Citespace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关系[9]。将已整理的数据导入软件,选择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得到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由图1可见,中国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人员较为分散,大部分学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彼此之间学术联系很少,缺乏广泛的学术共识,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从发文数量来看,研究者的发文量普遍偏低,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仅有14位,其中发文5篇的作者有何景明和舒伯阳两位,发文4篇的作者三位,尚缺乏高产作者。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从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进和拓展。2.1.2作者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可以得到该领域中高被引用者的分布,确定该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将数据导入软件,选择被引次数7次以上的作者,得到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因为中介中心性是衡量文献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同时整理得到作者被引频次和中心性排名(如表1所示)。有7位文献作者被引频次高于30次,其中何景明的被引次数最高。从中介中心性来看,以冯淑华为代表的7位作者的中心性都在0.1以上。何景明、保继刚、邹统钎、吴必虎、郭焕成5位作者同时在被引频次和中心性两方面排名靠前,他们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中有着较高权威和社会影响力的作者。

2.2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将发文量设置为3篇以上来分析发文机构对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得到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间关联极少,说明研究乡村旅游的机构相对独立,缺少合作。其中节点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为10篇;其次是四川大学8篇,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发文5篇。从地理分布来看,发文机构大多集中在南方省市地区。

2.3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是对文献内容的高度概括,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可认为是研究热点。将关键词出现频次设置为5次以上,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同时提取出现频次高于10次的关键词生成表2。图4中散落的节点较少,说明关键词之间联系相对密切,我国乡村旅游的焦点相对集中。由于我们检索的关键词是“乡村旅游”,所以它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出现频次为20次左右,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突变也可以有效地帮助确定研究前沿,1999—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突现词如图5所示,从突现度来看,“乡村振兴”最高,达到11.2,是近两年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旅游开发”从1999年至今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2.4发文期刊共被引分析。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展现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提供了某一领域中重要的知识来源的分布。将发文量设置为20篇以上,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期刊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同时,对期刊的被引频次和中心性进行了整理,得到表3,被引超过100次的期刊有4个,其中《旅游学刊》最为突出,高达271次。被引超过50次的期刊有10个。中介中心性超过0.1的期刊有8个,以《JournalofRuralstudies》最为突出。被引频次最高的《旅游学刊》立足于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紧跟国际旅游研究动向,及时刊载我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趋势。从期刊类别上来看,有关乡村旅游的文献除刊载在旅游科学期刊上之外,还主要集中在地理科学和农业科学期刊上。高中介中心性的期刊多为国外的旅游权威期刊。

3结语

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1999—2020年CSSCI数据库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论文文献进行多方位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笔者分析体现出中国从事乡村旅游研究的学者大多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缺乏研究团体。从发文数量来看,研究者的发文量普遍偏低,缺乏高产作者。何景明、保继刚、邹统钎、吴必虎、郭焕成等学者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中有着较高权威和社会影响力的作者。(2)发文机构分析说明研究乡村旅游的机构相对独立,缺少合作。发文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发文量较多。从区域来看,发文机构大多集中在南方省市地区。(3)关键词分析得到了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动态。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突现度来看,“乡村振兴”近两年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旅游开发”从1999年至今研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4)期刊共被引分析显示,从学科分布来看,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主要刊载在旅游、地理和农业三大类学科期刊上。《旅游学刊》的被引频次远远高于其他期刊,《JournalofRuralstudies》《JournalofTravelResearch》的中介中心性相当高,它们是乡村旅游研究方面最具权威性的期刊。

4讨论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村环境;知识图谱;治理

农村环境主要是指以农村社会为空间区域范围,以农村居民为中体,影响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的水环境资源、土地环境资源、生物环境资源以及气候环境资源的总称。农村环境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推进和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不同时期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针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进行研究,形成诸多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学界对环境治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治理政策文本、治理主体和治理制度等方面,但对农村环境治理环境的专题研究相较少。据此,本文采用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对相关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

1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本文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对知网全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是2022年9月24日,将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词=农村环境治理)OR(主题词=乡村环境治理),并设置检索条件为CSSCI,通过检索共得到686篇论文,对结果进行人工筛选,共得到602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2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现状

2.1核心研究作者

本分对发文核心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对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的发文篇数和被引用次数较多的作者进行分析。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杜焱强9篇,张诚8篇,李宁8篇、杨林章7篇,薛利红7篇,宋祥莆5篇,何寿奎5篇。从年度中心性较高的作者是杨林章(11)、薛利红(11)、宋祥莆(10)杜焱强(7)、刘福兴(9)、施卫明(7)、薛利红(4)、王波(5)。从运行得出的图谱的节点大小和连线疏密度可知,该农村环境治理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不多。除了杜焱强团队、薛利红团队合作次数相对较多之外,其他团队连线较少甚至没有,说明目前很多学者处于偏好于独立研究农村环境治理研究。

2.2机构分布

时间跨度勾选为,将2002-2022年分为10个区间进行分析,数据抽取对象默认为top50,运行citespace软件,得到农村生态环境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谱。图谱显示网络节点数量显示为212,连线数量显示为63,网络密度显示为0.0028。而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图中的连线代表各个节点之间的合作情况,机构之间连线的粗细表示与二者的合作频次。对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南京农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

2.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热点分析,共得到13个主要聚类,包括农村(#0)、农村环境治理(#1)、人工湿地(#2)、农村生态环境(#3)、农村人居环境(#4)、农村环境(#5)、农村面源污染(#6)、农村垃圾治理(#7)、农村水环境(#8)、乡村振兴(#9)、农村生活污水(#10)、协同治理(#11)、制度困境(#12)。通过对聚类进行分析与比较,农村环境治理是贯穿的主题,各聚类研究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因此可以将农村环境治理主要分为三类研究,第一类是农村环境治理对象研究,第二类是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制度研究,第三类是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研究,第四类是农村环境治理价值研究。第一类是农村环境治理对象研究,主要包括人工湿地(#2)、农村生态环境(#3)、农村人居环境(#4)、农村环境(#5)农村面源污染(#6)、农村垃圾治理(#7)、农村水环境(#8)、农村生活污水(#10)。关键词主要有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村规民约、内源性污染、绿色购买、环保设施、排放标准等。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第二类是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制度研究。农村环境治理政策理论聚类主要有农村(#0)、农村环境治理(#1)、制度困境(#12)这三类。主要关键词有PPP模式、政一社合作、服务型政府、优化路径、生态宜居、生态文明建设、村民自治、社会资本、治理体系等。近些年中央及地方环境治理相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和设计全方位的政策推进体系,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第三类是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研究。协同治理的主要关键词包括土地管理、基层治理、美丽乡村、乡村精英、能动社会、多元主体、对策、协商治理、治理模式、生态补偿、农村生态化、演化博弈、权力重构资本合作等。主要研究有农村环境协同治理的困境及成因分析、农村环境协同治理主体之间关系研究、农村环境协同治理行为模式研究、农村环境协同治理资源配置研究、农村环境协同治理行动研究。第四类是农村环境治理价值研究。农村环境治理价值研究主要聚类词有乡村振兴,包括农村环境、乡村主体,多元共治、三社联动、分散型污水处理、乡村绿色发展、公共受托责任。

3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趋势

3.1关键词频次研究

关键词的频率数量多少和中介中心性的大小能够反映这个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通过表1结果分析得到,“环境治理”(72)、“农村环境治理”(66)、“乡村振兴”(52)、“农村环境”(46)、“农村生态环境”(34)、“农村人居环境”(25)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出现的数量多少在研究热点上体现出指向性,从这些高频关键词发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和地方政策的。如“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中心度(degree)较高的是“农村环境治理、社会资本、生态环境”的是对应的是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其次关于这些农村环境治理高频关键词也表明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框架体系和多视角理论研究。

3.2关键词时空图分析

第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4年,属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发文数量相对比较少,只有9篇,年平均2篇。研究主要经济发展存在的污染问题相关,通过对这一时期发表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主题多是围绕农村环境经济发展存在的相关污染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的,所以在起步阶段中,我国农村环境研究总体呈现出视角单一、参与主体单一,理论分析单一的特点。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8年,属于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的发展阶段。从这阶段研究主题中可以看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美丽乡村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成为生态环境热点主题之一,还有其他热点主题,如农村污染、治理模式、生态农业、多元主体参与、水环境污染治理、绿色发展等。对比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关注点开始由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转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农村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对象向环境治理方式扩展。第三阶段从2018年至现在,是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的激增阶段。特别是乡村振兴的提出,此阶段涌现出的热点主题增长迅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此阶段的主题由环境治理方式向环境治理价值扩展,出现了乡村振兴、多元共治、绿色发展和跨界协同治理等热点问题;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的重视,这个阶段研究呈现多层次化发展和及国家政策环境具体实践问题精准治理相结合的特点。农村环境治理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不同阶段国家公布对农村环境建设的不同政策,环境治理主体、环境治理方式、环境治理路径政策出现多层次、多维度、多方法的系统化深层次研究。

4结论

乡村振兴论文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长春市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十分重视乡村的发展,乡村发展也被列入战略领域中,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方针[2],为乡村发展提供方向。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重视。乡村发展战略中首次提出“特色小镇”,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十分重视,明确说明特色小镇要注重特色。原生态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精髓,将其融入特色小镇的建设中,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发展。在建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乡村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关注。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的未来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长春市特色小镇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下的基础需要

(一)产业发展强劲。长春市是全国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有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长春市对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省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具备这些特色资源以及一定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特色小镇的建设也由此发展起来[3]。例如,红旗绿色智能小镇、鹿乡梅花鹿小镇等,都是长春市特色小镇的代表,拥有极强的产业基础。这对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二)区位优势明显。长春市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占有较大的地理区域优势。长吉图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更是让长春市处于腹地位置,在中蒙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春市也发挥了重要的节点作用。伴随长春市多方面的不断发展,部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成为不可或缺的对外开放区。长春市的特色小镇也几乎都建在这些园区中,建在此处的原因主要是有园区以及特色小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同时还能提高知名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特色小镇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得长春市的特色小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

(三)生态资源丰富。长春市具备丰富的生态资源。长春市位于北温带,气候适宜,区域森林面积达到423万公顷,占吉林省森林面积的二分之一。自然保护区约35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有13个,气候适宜,适合居住。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这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另外,优越的自然资源使得生态型特色小镇逐渐步入发展趋势,其中以关东文化小镇、波泥河苗木花卉小镇等为典型代表,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活力,成为生态环境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特色小镇机遇及挑战

(一)特色小镇发展机遇。长春市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为“极核带动、交通优先、数字治理、制度创新”[4],以此为指引,加强对长春市特色小镇的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动力,提供发展机遇。就目前来看,长春市拥有多个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为长春的城乡结合区域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例如,合心镇、鹿乡镇等。这对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同时也提高了特色小镇的集聚能力,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小镇的生产能力。特色小镇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完善、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其服务范围,从而促进了乡村人口的就业,最终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特色小镇问题及挑战。长春市内的特色小镇已经得到了持续发展,各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特色小镇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改进。但是特色小镇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以及挑战,就目前来看,特色小镇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不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特色小镇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会止步不前,缺乏发展动力[3]。就目前为止,特色小镇的营销模式还没有进行创新,仍然以传统的营销手段进行销售,没能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特色小镇的技术能力也比较低,没有足够的品牌效应,没有形成体系。近几年来的特色小镇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这对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除此之外,特色小镇还面临着城镇化速度慢以及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春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特色小镇进行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应环境、适宜人居、实用技术的原则,从而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最终使人们在这里生活的幸福感提高。与此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智能技术,另外还要强化传统农业文明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从而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条件。对自身区域特点,将地理脉、历史脉、文化脉准确把握,并进行科学评估,从而打造吸引力强的特色小镇,完善各项保障机制,鼓励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企业以及外商,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最终实现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持,对乡村振兴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但是就目前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缺乏一定知识型人才的引领,导致乡村发展的过程缓慢。乡村振兴有了优秀人才的引领,未来的发展道路就会更加顺畅,也会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由此可见,长春市特色小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引进专业人才,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从而在最小程度上降低乡村人才短缺的消极作用。加强高校合作,能够将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除此之外,加强与高校的合作,还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智力以及技术保障。同时,特色小镇的发展也可采取与高校一对一的合作,与各高校形成合作机制,建立高校学生实践基地,为特色小镇的特色文化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全面开展原生态文旅小镇建设,打造新品牌。第一,打造民俗文化特色小镇。浓厚的民俗文化是长春市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长春市具有满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例如,九台区莽卡满族乡的满族文化特色,有了政府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通过对文化节、特色建筑以及特色生活产品的宣传,进行原生态特色小镇的建设,促进旅游产业、民宿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原生态文旅小镇的建设,打造特色品牌。第二,打造农耕文化特色小镇。农耕文化体验小镇将春耕到秋收的劳动场景进行描述,让曾经的生活记忆重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再次体验那些农耕时光,重新掀起农耕文化的潮流,使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体验乡村情趣。通过展示春种、夏耕、秋收、冬储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产品加工的形式,为人们展现了农耕习俗,并且深入乡村农耕生活,使人们重新拾起了对特色农耕文化的信念。同时结合当代特色文化,在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

(四)进一步凝聚特色,精准定位。根据各长春特色小镇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完善。与此同时,现在的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同质化特点。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同质化,需要结合本地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开发其文化、生态以及民俗等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强特色小镇的综合实力。在乡村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但是不能对历史建设进行破坏,还要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确保乡村的“味道”,以此提升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承载力。

参考文献:

[1]贾及鹏,王柄荃,侯莹.沈阳市“稻梦小镇”发展设想[J].价值工程,2018(23):11-12.

[2]厉双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化振兴研究——以抚顺县石文镇八家子村为例[J].农家参谋,2020(8):26+74.

[3]李鹏飞.基于资本要素配置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