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管理范例

乡村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管理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管理结构,重点突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彰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推动农村及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1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 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4 结束语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探讨

前言

自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这一政策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其中,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活跃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模式之一,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培养,这对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及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乡村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管理模式的变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遭遇到瓶颈期。因此,文章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使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得到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概述

1.1乡村生态旅游的含义

乡村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绿色生态环境理念的基础上,目的地为乡村的旅游行为。[1]乡村生态旅游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感受其特有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走出都市,前往乡村旅行,感受乡村特有的慢节奏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不仅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架起了城市和乡村沟通的桥梁,为城镇化发展夯实基础。

1.2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态势中国乡村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2]现如今,乡村生态旅游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发展态势极为强劲。2019年,文旅部联合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0年,第二批680个新增名单对外公示。[3]截至目前,总计1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遍布在中国各省市,实现了深耕开发、多点开花的繁荣布局,为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图1。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五多”协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其中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9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比2015年增加10亿人次;收入超过8500亿元,比2015年增长93.2%。[4]由此可见,在过去的五年中,乡村生态旅游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见图2、图3。与此同时,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指出,预计到2025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收入超过1.2万亿元。[5]综上所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乡村生态旅游已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且在未来,仍将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中国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2.1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之一,也是乡村生态旅游长期性致力目标。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乡村谈生态,或离开生态谈乡村,都有违背乡村生态旅游的本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旅游中感受并认知绿色生态环境,进而激发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6]一方面,游客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享受到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青山绿水、特产美食以及风俗民情,使大家感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行体验。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旅游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乡民以及游客的共同维护。尤其要对游客进行潜移默化的连续和引导,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合理保护生态环境而得到的大自然的馈赠,只有大家共同致力于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良性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长效发展奠定现实基础。因此,游客因乡村生态旅游中的绿色自然环境慕名而来,乡村生态旅游在游客的自然保护意识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建立起良好的循环关系。

2.2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促进乡村发展,是乡村生态旅游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长期以来,乡村一直被大众视为贫穷落后之地,受制于劳动力、技术和时令的影响,乡村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地区的产品多为自产自销,商品化程度落后,生活水平有待提升。[7]而乡村生态旅游是丰富乡村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新兴产业模式,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游客旅行的行为,不仅局限于观赏景点,更联动起其他行业的发展。游客旅行离不开吃饭、住宿、购物等一系列行为,催生当地的酒店民宿、饭店餐馆、纪念品加工、土特产售卖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乡村改变单一的种植业、畜牧业,第三产业应运而生且潜力十足。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带来了直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为乡村经济多点开花提供了保障,打破了以往受自然灾害等客观条件影响严重的局面,即便遭遇重大灾情造成农作物损失严重,依然可以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实现经济发展。

3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以及游客数量的增长,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出现了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使其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3.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生态环境遭到持续恶化,是乡村生态旅游最致命的发展瓶颈。乡村生态旅游是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和根本的旅游,一旦失去了原有的绿色生态环境,旅游也就丧失了核心吸引力,面临着致命的打击。首先,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承载力屡屡达到或超出峰值。庞大的人群基数本身就在一定程度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加之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素质低下,肆意践踏草坪、攀折花草树木、乱扔垃圾废弃物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其次,景区管理者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观念。一方面,没有对景区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有力约束,任由其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因贪图短期利益而盲目开发、肆意扩大游客接待量,罔顾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景区的实际承载量,造成环境恶化、植被受损、人多车多的混乱局面。

3.2同质化倾向严重

同质化倾向严重,是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在接待人数和营业利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此用时,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态旅行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景区主题、农家乐、民宿、采摘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雷同性极高,缺乏创意和心意,旅客的体验感大幅下降。[8]究其原因,中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时间短,管理和服务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以及模式相对较少。加之,受短期利润红利的诱惑,景区开发商和管理者缺少因地制宜、潜心钻研的精神,并未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盲目照搬照抄,都导致了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3专业人才紧缺

专业人才紧缺,是制约乡村生态旅游长效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者缺乏专业性。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扶植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产业模式,得到了诸多政策红利。开发者往往低投入、低门槛,很多都是当地的个体老板,管理经验不足、规划眼光短浅、专业知识匮乏,在景区建设和体验项目上,肆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盲目扩建景区规模、卫生及安全意识淡薄,不专业的开发者造成了乡村生态旅游很难长效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大学生和壮年劳动力走出乡村后,多数选择在都市发展,很少再回流到乡村,即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选调生、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人才纷纷入驻乡村,但整体而言,乡村生态旅游仍然极度缺乏有知识、有素质的管理人员,导致管理混乱的现象丛生。

4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不仅制约着其长期稳定发展,更影响了乡村经济的腾飞。因此,完善并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4.1多管齐下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一旦失去了生态环境优势,乡村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和卖点,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荡然无存。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离不开多方的努力。首先,各级政府要在《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当地的政策和管理条例,严格约束景区开发商和管理者的行为,形成从规划、开发、施工,到验收、运营等全过程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绝不能用破环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要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使开发商和管理者形成敬畏自然、敬畏环境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要严肃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取消其开发和运营的资质,绝不姑息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其次,景区、民宿、餐饮等各行业要持续强化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日常运营中。一方面,景区要设置专岗专人流动检查,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坚决说不,及时制止破坏植被、乱扔垃圾、肆意攀爬等现象,切实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各行业都要加强宣导工作,通过导游、电视、广播、展架、宣传栏等途径,为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宣贯,使游客在心中树立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

4.2因地制宜并研判规划开发模式

研判规划开发模式,是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差异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其取得长期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常见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见图4。研判规划开发模式应始于项目建设规划阶段,基于当地生态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等客观条件之上,提早进行分析、研判、规划、布局,找到当地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中人力和物力围绕特色和优势进行打造,建设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为例,应牢牢把握住当地朝鲜族聚居地以及闻名遐迩的金达莱花两大特色,将朝鲜族民俗风情作为依托,创建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的民俗体验村,金达莱花作为点缀遍布村落之中,使游客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4.3强化支撑的同时吸收选拔人才队伍

吸收选拔人才队伍,是乡村生态旅游打破人才瓶颈的第一要务。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储备优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一方面,要培养和选拔当地的人才队伍。乡村生态旅游既是乡村旅游,也是生态旅游,当地乡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内部人才资源,通过送教下乡、集中培训、一对一讲解等方式,为乡民提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不仅能选拔出景区的管理者、导游、工作人员,更能提升乡民的整体素质,使游客在到访之际感受到淳朴、热情的民风。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对退伍军人、大学生及有经验、有能力的从业者提供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的有利吸引,助力乡村生态旅游。

5结语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3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以此形成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

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

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

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3]。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

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

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

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

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

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

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4]。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

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

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

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

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

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

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

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作者:宋菲 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企业;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

随着“五一”“十一”小长假的到来,人们摆脱了忙碌的生活,从乡村田园风光中寻找心灵的依托以及压力释放的快乐,乡村旅游热潮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乡村旅游产业将政府、旅游企业、工商企业、农户、游客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乡村旅游供应链。乡村旅游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中小型企业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支持其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融资。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乡村旅游企业,银行很难对地域偏僻、规模狭小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关注,金融企业会因为涉农中小微企业及农户信用水平低、缺乏担保等问题,拒绝向其提供资金支持。目前,乡村旅游企业的营运资金来源和经营发展大多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转型,获得融资,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从而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乡村旅游企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旅游供应链是基于客户需求而建立起的一种包括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的网链状结构。乡村旅游产业供应链还在初步形成阶段,供应链关系较不稳定。乡村旅游供应链横跨了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等多个行业,不同的行业特点和规划不同,导致供应链上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差异性大。另外,乡村旅游资源受地域性、时效性、季节性影响较大,需要供应链上各企业快速地反应,随着目标的转变而变化。乡村旅游产业涉及的企业类型和数量较多,大多数企业仅存在合作关系,供应链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还需要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演进。乡村旅游企业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供应链模式。传统的乡村旅游供应链模式以旅行社为核心,随着旅行社的业务逐步延伸扩展,所涉及的企业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大数据的应用,传统的乡村旅游供应链模式因为其固有缺陷已经滞后。依托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以社区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供应链模式能够以当地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整合社区内部的旅游资源,协调资金流、产品和服务流以及信息流的运作,供应链中各参与环节以当地农户为主体,各旅游企业、政府为辅,旅游发展成果由所有农户共享。当地村民克服分散经营的弊端,在村内建立农村合作社,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体参与乡村旅游事业。乡村旅游供应链管理中,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缺少相应的知识技能与管理经验,盲目从事乡村旅游事业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和资金的损耗。成立农村合作社共同经营,促进其发展乡村旅游事业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产品质量以及供应的稳定。

二、乡村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企业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同时也坚守了其独特性。乡村旅游企业是乡村旅游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对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产品流严格掌控。因此,乡村旅游企业利用供应链关系管理资金是必要的,主要体现在:(1)获得融资。仅仅依靠政府补助和金融机构贷款不利于乡村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旅游需求的拉动,借用供应商、大型商旅开发商、网络平台以及当地旅行社的资金或者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融资成为可能。(2)渠道管理。旅游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给乡村旅游企业提供生产用的原材料,经过乡村旅游企业的加工、改造,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由于涉及企业较多,采购渠道和分销渠道较为复杂,若乡村旅游企业能对渠道加强控制,利用供应链优势,降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根据市场需求,采购适量材料,保持合理的库存量,生产优质产品,一定程度上能减少营运资金消耗量。(3)协同的本质。与供应链上各种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由竞争对手转为合作好友,依托其他企业丰富的组织经验,共同对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精准预测消费者的需求,以游客量和游客满意度来推测旅游产品投入生产量。供应链关系对于乡村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村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的问题

(一)资金融资困难。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乡村旅游企业更容易受季节性、时效性等因素影响,在融资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随着旅游产业发展,每年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小型企业日益增多,大多数为散户自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农户的融资越来越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支持。在政府方面,存在政府融资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在市场方面,农户面临着融资信息不对称、投融机制不活跃等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行业与市场的关联度较低,乡村旅游产业中的闲置资金很难被充分利用。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宅基地和承包地难以抵押贷款且很难找到相关担保人,另外乡村旅游业的时效性导致其拥有不稳定的客流量,因此银行等机构对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状况评估出较高的财务风险,导致乡村旅游企业贷款可能受限。除此之外,农户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营管理经验,对于新型的融资方式,大多数农户不乐意进行尝试,因此融资渠道单一也是制约乡村旅游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缺乏市场调查,存货和资金配置不合理。很多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采购计划不合理,影响了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与周转。乡村旅游企业采购的原材料主要是在景点内用于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用料。乡村旅游企业不仅要重视旅游纪念品给游客带来的良好用户体验,也应当重视外购材料、生产多样化旅游产品外购成本的增加和存货积压对于企业营运资金的影响。另外,乡村旅游企业容易出现重资产轻运作、重规模轻效益的情况。由于资金匮乏,没有很好地规划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不适当,开发过于激进、质量难以过关,不能以长远的眼光进行乡村旅游建设,甚至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乡村建设城市化严重,忽视了乡村本土风貌,资金严重浪费、建设形同虚设、营运资金控制不当、分配不合理等状况层出不穷。

(三)流动资产不足,乡村物流成本高。流动资产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从事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在资金充足时,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倾向于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非流动资产在未来可能很难变现资金。流动资产的不足可能让企业错失发展的时机,流动资产波动性大、营运资金变化多,不利于经营稳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设备设施的需求、旅游项目的购进、食物的运输、乡村旅游产品的输送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目前,乡村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乡村物流网点较少且较为分散,物流运输时间长、难度大,因此乡村物流成本远高于城镇运输成本,一定程度占用了企业的营运资金。

(四)缺乏管理人才和健全的现金和网络管理制度。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少的人使用现金进行交付,网络支付成为主要方式。乡村旅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资金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对日常收支的详细了解和重视。另外,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研究还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乡村旅游存在粗放经营现象,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较少且普遍自身素质较低,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的了解较少,能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新媒体的影响力来宣传乡村旅游业和销售乡村旅游产品的企业并不多,导致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受限。

四、供应链视角下优化乡村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调整企业营运资金结构,扩大融资渠道。乡村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资本结构。例如,过高的负债资金会产生财务危机,通过改善资本结构来降低财务风险,以自有资金为基础,使自有资金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资本积累为以后投资扩大规模做铺垫。依照社区管理理论,加快农村产权制度变革和土地流转,采用农民持股方法,将村民所持有的乡村旅游资源作价入股,建立农村合作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通过吸收汇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业产生的资金流入,利用内部资源扩展融资渠道。还可以依托乡村旅游企业供应链关系,资金实力薄弱的农家乐和民宿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金融来实现融资的目的。加强渠道控制,利用分销商和采购方资金往来关系节约和筹集资本。另外,在外源融资方面,政府作为参与和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必不可少的人,应当给予乡村旅游企业资金上的辅助并且帮助其拓展融资渠道。

(二)加强营运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资金管理利用率。现金的流动性非常强,但是盈利性相对较差。乡村旅游企业持有现金过多会限制企业的盈利水平,但乡村旅游企业持有太少的现金则有可能导致各种资金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充足的现金流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但现金创造价值的能力较低,现金的数量并不应当越多越好,现金过量意味着企业流动性边际效益低,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导致企业收益低。因此,乡村旅游企业要确立现金管理的方案,使企业的现金能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保持流动性,可以依托供应链关系,加快现金在乡村旅游供应链中的流通速率。另外,乡村旅游企业还需要进行现金预算编制,通过衡量企业在某一阶段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预测企业现金需求量,寻求合适的营运资金项目比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渠道管理,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强化资金管理。选择有共同合作意愿的供应商,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类型企业的协作,乡村旅游企业要秉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精神,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起亲密的商业关系。在采购管理方面,积极把握互联网发展大趋势,在信息化背景下,利用电子商务拓展采购渠道,招商引资,避免供应商本土化、采购方式单一化等弊端。另外,合理利用应付账款的流动负债,减少筹资与利息费用,扩大资金来源;诚信经营,建立良好的信誉,从供应商获得融资。在生产管理方面,依托乡村资源特色和客户需求来增加生产投入量,生产的旅游产品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保护了生态资源。在销售管理方面,乡村旅游企业通过与旅游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来宣传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通过维系好客户关系,给予相应宽松的信用政策,促进营运资金的流通。

(四)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构建财务信息共享平台。乡村旅游产业涉及的企业种类多而复杂,农民作为乡村旅游事业重要的参与者普遍素质低下,提高从事农家乐的村民的专业素质。通过安排定期培训,号召当地村民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积极响应财务培训,拓展其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培养财务建设理念,提高其营运资金管理意识,加强乡村旅游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人才的团队建设。另外,财务共享机制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供应链上各企业可以随时随地共享信息,对于乡村旅游企业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将物流信息、存货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统一管理,乡村旅游企业通过共享财务信息,能够提高数据分析效率,加快营运资金的周转,实行财务数据规范化管理,一定程度上方便企业管理者决策,提升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5

【关键词】公共管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最为重要的分支,深受消费理念变化、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其产业规模得到大幅度发展,促使旅游产业成为部分地区的支柱型产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但是总体发展势头相对迅猛。同时,各个地区竞相发展乡村旅游后,涌现出重复开发、过度开发及盲目开发的问题,一旦完全忽略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及保护则对产业长远发展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甚至波及区域经济。[1]除承担社会管理职责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肩负着监督、引导及管理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职责。鉴于此,本文针对“公共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公共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分析

(一)保护性。保护性原则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往往被视为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持续深化,乡村环境呈现持续恶化的状态,造成以古建筑及传统民俗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资源濒临消失。即便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资源拯救措施,但是无法保证其总体开发效果。同时,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实体层面及虚拟层面,而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能寻求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间平衡。[2]此外,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往往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规划及控制,方可有效整合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二)总体性。以村落、建筑、饮食及民俗为典型代表的子文化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上述子文化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彼此间存在强有力的制约关系。由此可见,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子文化间的有机联系,方可满足总体性开发的目标。[3]同时,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立足于全局发展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方案,努力协调各个利益主体间关系,创设切实可行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贯彻落实总体性的开发原则,有助于实现合理整合利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目标。

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过度开发问题。目前,我国以民宿及农家乐为典型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渐渐丰富,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形势良好,但是逐渐涌现出同质化开发、过度化开发及盲目化开发的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热潮中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尤其是极个别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寄希望于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地方经济长远发展,一旦乡村旅游景点中软硬件设施不全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4]同时,现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或开发手段相对单一,仅仅停留于售卖门票增加收入的阶段。即便部分地区以增加门票收入为核心目标,采取丰富多样的营销手段及优惠措施,但是完全忽略自然环境的承载范围,反而不利于文化资源保护。

(二)参与主体问题。各个地区在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中,出现参与主体单一化的问题。例如,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例,普遍存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缺位的问题,对于游客合法利益保护、市场开发及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及作用,甚至尚未形成主动服务意识。[5]同时,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保护中非政府组织存在明显缺位的问题,深受专业化程度、人力及财力等因素的局限,难以实现全过程广泛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的目标。此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尚未形成健全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村民利益获取相对有限,严重削弱其参与积极性。

(三)品牌效应问题。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开设某一两条线路,更需要创造经典的旅游品牌及旅游产品。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普遍存在产品精品化远远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相对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尤其是其服务质量及硬件设施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同时,极个别乡村旅游线路设置合理性远远不足且景观建设相对滞后,无法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除视觉层面体验外,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化难以向游客带来其他层面的知觉体验,直接影响游客的旅游停留时间,无法形成深刻全面的乡村旅游体验,造成乡村旅游品牌化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过于混乱,无法形成点线面总体开发模式。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一)履行宏观职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消失及灭亡存在着多种原因,而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对于保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仍存在着缺少总体包装、发展过于分散及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亟待解决,对经济效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于未来发展中履行自身宏观调控职能,找准市场与行政部门间关系定位,不得过度干预企业具体经营行为,合理引导企业的经营领域及经营范围。此外,慎重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倾斜政策,提前精准把控法律法规及倾斜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搭建参与机制。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是一项周期性长且系统性强的工作过程。除履行自身宏观调控职能外,提倡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吸收多元化参与主体,对于保证文化资源开发效果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例如: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流入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领域,尤其是具体引导期间设置相应的准入门槛,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约束引导作用,促使大规模企业进入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领域,为企业谋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满足集约化发展的要求。此外,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管理机制,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侧重于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融合创新理念,大幅度提升文化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并且积极吸纳各种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文化资源开发管理流程,甚至可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手段吸引其加入营销推广及运营策划等环节。村民作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不得忽略其对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及开发的作用,充分调动其参与积极性,革新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模式,促使更多村民在乡村旅游中享受发展成果。例如,成立或组建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鼓励广大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仅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更能保证其文化开发效果。

(三)打造品牌产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利用外来游客消费带动振兴及发展乡村旅游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仍存在着品牌产品建设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集中区域优势资源,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优势,通过扶持重点景区或旅游企业等方法,合理整合优势资源,有助于打造出品牌旅游产品或经典旅游线路。除精准规划及大力扶持外,重点开发旅游产品,促使游客于游玩期间切身体会景区所在的人文自然风光,产生娱乐、交通及饮食等多样化需求,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挖掘期间实施鼓励性政策,引导其迈向特色化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发展道路,有利于打造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此外,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

四、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挖掘无法脱离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管理者参与的支持,政府部门肩负着服务、调控及管理等工作职责。同时,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形势较为严峻。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贯彻落实周期性开发、整体性开发及保护性开发的理念,立足于文化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吸纳多元化参与主体,大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总体开发效果,达到传承保护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坪,刘飞.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析——以自贡市盐文化为例[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3):70-73.

[2]李琳达.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乡村科技,2020(1):34.

[3]杨国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文化产业,2019(9):7-8.

[4]张永爱.基于公共管理视域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度假旅游,2018(9):103-105.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6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所谓“协同育人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机构通过密切合作、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彼此的教学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6]。国家鼓励校企合作、校地(政府)合作,多方合作共同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明确高校、政府和企业作为不同教育主体的作用和主要责任。校政企之间的深入合作需要建立专门的合作组织机构,合理安排业务对接人员,形成权责明确的合作教育机制,有助于厘清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自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校政企合作的科学运作。高校作为校政企合作的主导方,应承担人才共同管理的总职能,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校内外制度衔接、人才流动双向服务,最大程度发挥合作育人的作用。旅游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农林类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任务,更需要相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校政企合作教育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招生考试网[EB/OL].

[2]张庆伟.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8-01-18(2).

[3]陈源,张祥,陈德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培养刍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203-204.

[4]周澧骊.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广府传统聚落肌理再织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9.

[5]李花.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讯,2019(18):176-177.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7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推出系列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旅游列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1]。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支撑,缺少人才也成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农业院校以服务三农定位为核心职能,其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业界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具体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综合乡村振兴涉旅相关内容、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新农科教、新文科育建设三大要素明确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并据此探讨提出农业院校旅游管理培养模式优化的新思路与新方案。

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中与旅游相关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养产业新业态。这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产业新业态要求,使其熟悉并理解乡村旅游新业态,具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意识。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严格生态空间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这要求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发展理念。再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倡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农耕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这要求培养人文保护理念以及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利用方法。最后,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断创新业态和文化融入与展示手段,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是融合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空间优化和产业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乡村生态田园风光,融入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创新产业业态与产品形式,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环都市乡村旅游、核心景区地核吸引的周边农村旅游、乡旅特色小镇驱动的乡村旅游和基于古村、古镇和传统民俗融合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形态。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休闲观光园区、国家森林步道、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区(点)等精品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形态,融合旅游地产、旅游度假、会议会展、餐饮住宿、农特产品、互联网、服务商贸、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等复合型功能的乡旅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是当今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重要趋势[2]。因此,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基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来适应文旅融合趋势以及农村文化与新时尚风潮的结合;既需要对旅游深入理解,还需要对相关产业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既需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业态变化趋势,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提质升级。

二、新农科与新文科建设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农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涉农领域所长,主动对接三农发展需求,着力落实高水平本科教育系列措施,培养适应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新农科面向新乡村和新业态,其中包括推进农科与文科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对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适应乡村旅游业态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构建起体现农科与文科交叉融合,适应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新文科建设既体现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也体现与理工科的交流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创造新知识体系,建设新课程,将现代新技术方法融入课堂[4]。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乡村旅游管理范文8

1.1经营分散且重复性大

就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景区来说,大多数的乡村旅游旅游景区还没有形成旅游群,没有一个独立的旅游部门去统领,大多数都是单独农户与旅客之间的“交易”。究其根本原因来说,农村产权的复杂性导致农村旅游景区的分散。例如:在农村旅游景区涌现各种各样的农家风味菜馆、农家土生农副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农村旅游资源对当地来说就较为普遍,不少农户都在重复的利用这些资源,导致该景区失去吸引游客的特色,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分散的农户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展开恶性的竞争,并且不利于市场营销模式的整合。

1.2以情感为纽带吸引游客

对于任何地方或是物品来说,只有赋予了它足够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这也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旅游景区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游客寻求乡村旅游除了获得视觉美感外,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进化和情感的依托。一些老革命根据地就是利用情感为纽带来发展本地的旅游业,用情感共享的方式,将农村旅游景区与旅游者紧密有效的联系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2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2.1乡村旅游经营观念滞后

虽然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较快,但是由于乡村旅游发展时间短,乡村的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营销理念。就乡村的旅游管理者来说理念较为丰富,但是缺乏相应的实际经验;就经营者(农户)来说,实际经验较为充足,但是缺乏与之相应的理论做后备研究。二者没有充分的结合起来,因此,使得营销理念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些乡村旅游管理工作者在缺乏实际情况的考虑下,把一些运用在城市旅游的营销理念运用到乡村旅游方面,不仅得不到好的收益,而且还投入大量资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过于单一化

就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相比来说,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过于简陋。乡村旅游多数选择在农户家里,由于条件的限制一些卫生条件不能达到顾客的要求,农户由于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使得必要的基础设施过于简陋,满足不了顾客最基本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旅游客流量的减少。

2.3营销模式过于单一

我国乡村旅游景区由于起步晚,发展慢,在营销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对于农村旅游的主体农户来说,他们普遍知识水平较低下,对营销策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只是一味的跟风而走,急于模仿而缺少创新。在农副产品的促销方面还不予重视,缺乏市场经营和开拓理念。对于当前的乡村旅游来说,大部分的还只是简单的局限于“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上,而在于对农副产品的研发、包装、销售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营销体系。

2.4促销方式过于简单

促销就是营销者向消费者传递有关本企业及产品的各种信息,说服或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量的目的。怎样能够使促销模式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乡村旅游景区中,成为乡村旅游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对乡村旅游景区调查中发现,在农村旅游景区中所采用的促销方式多为传统广告、人员推广等,而现今较为流行的网络促销、公关促销还未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3构建农村旅游景区新型市场营销模式

就我国农村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来说,当前的农村旅游市场营销不能促进农村旅游经济的增长,在市场营销方面,由于市场调研不够,宣传力度不够且市场过于单一等等,不能更好的发挥市场营销的优势作用。我国目前的旅游业已经从资源导向性逐步过渡到市场导向性,但是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景区存在的地区过于分散、经营模式局限于个体小农。而且缺乏高学历的专门人才,再者是资金的缺乏。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旅游管理者根本没有条件去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乡村旅游景区宣传促销手段还是以传统的发传单、发名片、宣传册为主,并且这些宣传还大都集中在其乡村景区依附的大景区中,这样就不自觉的局限了游客的范围,并且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些都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市场宣传促销不受重视已经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如何改变乡村旅游景区这一现状,就必须要求管理部门构建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与当今旅游业的大方向相契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3.1从观念创新入手,力求找到合适的营销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巨人”,只有存在思想后才可能付诸行动。因此,在构建乡村旅游景区的新营销策略时,必须更新观念,改变过去落后陈旧的营销观念,才能适应当今旅游业蓬勃的发展。对农村旅游现状来说,最大的不足就是乡村旅游的营销观念过于陈旧,乡村旅游景区必须在原有的营销模式上进行策略的更新并改变原来的营销模式,从过去单一的营销模式逐步过渡到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而且在经济时代不断飞速的发展中,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因此,对于农村旅游景区观念创新来说,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并且也需要相应党的号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顺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观念,进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众所周知,农村旅游能够吸引顾客除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外还有一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农村旅游资源的空气质量较高、环境优美。这就要求农村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充分的发挥自然所给予的优势,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绿色发展。将可持续绿色的发展理念带到乡村旅游中,从而使得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能够协同发展。

3.2多管齐下,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已经提到过,就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市场来说,乡村旅游的娱乐项目大部分的还只是简单的局限于“住农家、吃农菜、干农活”的层次上。这种过于单一的旅游项目使游客逐渐缺少了游玩的兴趣,他们普遍会认为干农活纯属花钱受罪,得不到旅游陶冶情操的目的。如何有效的改观这一简单的营销模式,需要旅游管理者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改革。

(1)网络营销理念。旅游业是个信息密集型的行业,对信息的敏感度比较高,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中一个新的分支,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营销理念来发展自己。网络营销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营销方向,网络界群雄并起、英才辈出,各种网络营销概念、理念、方法应运而生。信息传递历来是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体比现有的其他任何媒体都更具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媒体的集大成。网络市场营销的有其显著的优点:它突破了时空限制。网络可以向位于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全天侯的商品信息。简单来说,网路营销的技术化对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看似没有实际的引导作用。实际上,乡村旅游景区如果有效的运用网络营销的手段,收获颇丰。网络营销较之传统的发传单和宣传单来说有很多优势,网络营销能够快速的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的信息,并且把乡村旅游做成一个旅游圈,展示给游客一个游玩的最佳路线。网络中旅游景区的宣传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能够使得游客对所要旅游目的地有一个充分的理解不至于浪费时间。

(2)影视营销理念。对于当前的商业电影来说,最大的特点便是商业广告的植入,几秒甚至一秒的广告也足以让广告商一掷千金,可见其炙手可热的程度。对农村旅游业现状来说,不可能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在电影中做广告,但是,电影中场景的选择,足以让乡村旅游资源从“边缘化”走向旅游业的“中央大舞台”。近年来,影视业成为现代媒体的主导产业,同时,影视的拍摄场地成为游客们竞相旅游的圣地同时也开始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被人们注意。单从乡村旅游方面来看,乡村旅游业借助影视得到快速发展。从乡村旅游发展的角度来看《刘老根》和《乡村爱情》这两部电视剧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龙泉山庄和象牙塔温泉度假村就是完美的运用了影视营销的理念,其旅游资源成功的推广值得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重视。

(3)绿色营销理念。所谓绿色营销观念,就是指景区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景区的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充分估计资源环保问题,从产品设计及、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整个营销过程都要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的一种营销观念。乡村旅游景区在绿色营销理念上本身就具有别的旅游景区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乡村旅游应该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提倡绿色旅游、绿色环保、绿色文化。绿色营销是当今市场营销中最符合人类长远发展的一种营销模式,它即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又利于可持续发展。

3.3从乡村旅游圈入手,优化旅游景区营销通道

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资源过于单一,远距离的游客不可能因为一个农家小院或是一顿农家小炒千里迢迢的来旅游,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就需要我们着力构建乡村旅游圈,力求用多种多样独具特色的农家特色圈来吸引游客。具体来说,用最具有优势的乡村旅游特点为重点,以点带面,争取形成一个旅游圈,这样不仅利于宣传,而且还能以优势带动劣势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推进。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发展,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其发展也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人员重点建立营销通道,力求便捷快速的实现乡村旅游良性发展。“三农问题”是党中央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提出的一项政策,乡村旅游应该紧扣这一大政方针,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宣传活动,乡村旅游对各级政府方针进行宣传的同时,也要让领导重视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并且应与游客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互动交流中可以有效的获取游客所需要的服务,能够根据顾客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新产品,力求提供完美的个性化服务。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