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探究

城镇化发展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其发展前景和使命价值愈发凸显。近年来,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这对乡村振兴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旅游已然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这已经使社会各界的目光越来越聚焦于此。文章从乡村生态旅游概述出发,通过阐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浅析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以资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探讨

前言

自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这一政策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其中,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活跃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模式之一,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培养,这对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及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乡村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管理模式的变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遭遇到瓶颈期。因此,文章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使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得到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概述

1.1乡村生态旅游的含义

乡村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绿色生态环境理念的基础上,目的地为乡村的旅游行为。[1]乡村生态旅游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感受其特有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走出都市,前往乡村旅行,感受乡村特有的慢节奏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不仅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架起了城市和乡村沟通的桥梁,为城镇化发展夯实基础。

1.2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态势中国乡村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2]现如今,乡村生态旅游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发展态势极为强劲。2019年,文旅部联合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32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0年,第二批680个新增名单对外公示。[3]截至目前,总计100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遍布在中国各省市,实现了深耕开发、多点开花的繁荣布局,为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见图1。2021年6月,农业农村部《“五多”协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其中指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2019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比2015年增加10亿人次;收入超过8500亿元,比2015年增长93.2%。[4]由此可见,在过去的五年中,乡村生态旅游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见图2、图3。与此同时,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指出,预计到2025年,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超过40亿人次,收入超过1.2万亿元。[5]综上所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乡村生态旅游已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且在未来,仍将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中国乡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2.1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之一,也是乡村生态旅游长期性致力目标。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乡村谈生态,或离开生态谈乡村,都有违背乡村生态旅游的本意。乡村生态旅游,强调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旅游中感受并认知绿色生态环境,进而激发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6]一方面,游客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享受到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的青山绿水、特产美食以及风俗民情,使大家感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行体验。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旅游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乡民以及游客的共同维护。尤其要对游客进行潜移默化的连续和引导,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合理保护生态环境而得到的大自然的馈赠,只有大家共同致力于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良性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长效发展奠定现实基础。因此,游客因乡村生态旅游中的绿色自然环境慕名而来,乡村生态旅游在游客的自然保护意识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建立起良好的循环关系。

2.2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促进乡村发展,是乡村生态旅游重要的现实性意义。长期以来,乡村一直被大众视为贫穷落后之地,受制于劳动力、技术和时令的影响,乡村的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地区的产品多为自产自销,商品化程度落后,生活水平有待提升。[7]而乡村生态旅游是丰富乡村产业结构、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新兴产业模式,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游客旅行的行为,不仅局限于观赏景点,更联动起其他行业的发展。游客旅行离不开吃饭、住宿、购物等一系列行为,催生当地的酒店民宿、饭店餐馆、纪念品加工、土特产售卖等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乡村改变单一的种植业、畜牧业,第三产业应运而生且潜力十足。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带来了直观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为乡村经济多点开花提供了保障,打破了以往受自然灾害等客观条件影响严重的局面,即便遭遇重大灾情造成农作物损失严重,依然可以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实现经济发展。

3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以及游客数量的增长,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出现了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使其发展进入了瓶颈期。

3.1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生态环境遭到持续恶化,是乡村生态旅游最致命的发展瓶颈。乡村生态旅游是以绿色生态环境为前提和根本的旅游,一旦失去了原有的绿色生态环境,旅游也就丧失了核心吸引力,面临着致命的打击。首先,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承载力屡屡达到或超出峰值。庞大的人群基数本身就在一定程度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加之部分游客缺乏环保意识、素质低下,肆意践踏草坪、攀折花草树木、乱扔垃圾废弃物等现象时有发生,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准则。其次,景区管理者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观念。一方面,没有对景区内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有力约束,任由其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因贪图短期利益而盲目开发、肆意扩大游客接待量,罔顾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景区的实际承载量,造成环境恶化、植被受损、人多车多的混乱局面。

3.2同质化倾向严重

同质化倾向严重,是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在接待人数和营业利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此用时,越来越多的乡村生态旅行大同小异、千篇一律,景区主题、农家乐、民宿、采摘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雷同性极高,缺乏创意和心意,旅客的体验感大幅下降。[8]究其原因,中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时间短,管理和服务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以及模式相对较少。加之,受短期利润红利的诱惑,景区开发商和管理者缺少因地制宜、潜心钻研的精神,并未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盲目照搬照抄,都导致了同质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3专业人才紧缺

专业人才紧缺,是制约乡村生态旅游长效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者缺乏专业性。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扶植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产业模式,得到了诸多政策红利。开发者往往低投入、低门槛,很多都是当地的个体老板,管理经验不足、规划眼光短浅、专业知识匮乏,在景区建设和体验项目上,肆意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盲目扩建景区规模、卫生及安全意识淡薄,不专业的开发者造成了乡村生态旅游很难长效发展。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大学生和壮年劳动力走出乡村后,多数选择在都市发展,很少再回流到乡村,即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选调生、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人才纷纷入驻乡村,但整体而言,乡村生态旅游仍然极度缺乏有知识、有素质的管理人员,导致管理混乱的现象丛生。

4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不仅制约着其长期稳定发展,更影响了乡村经济的腾飞。因此,完善并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4.1多管齐下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生态旅游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一旦失去了生态环境优势,乡村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最大的优势和卖点,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荡然无存。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离不开多方的努力。首先,各级政府要在《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当地的政策和管理条例,严格约束景区开发商和管理者的行为,形成从规划、开发、施工,到验收、运营等全过程监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绝不能用破环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利益,要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督管理使开发商和管理者形成敬畏自然、敬畏环境的心理。一旦出现问题,要严肃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取消其开发和运营的资质,绝不姑息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其次,景区、民宿、餐饮等各行业要持续强化对游客行为的引导和约束,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日常运营中。一方面,景区要设置专岗专人流动检查,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坚决说不,及时制止破坏植被、乱扔垃圾、肆意攀爬等现象,切实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各行业都要加强宣导工作,通过导游、电视、广播、展架、宣传栏等途径,为游客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宣贯,使游客在心中树立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观念。

4.2因地制宜并研判规划开发模式

研判规划开发模式,是乡村生态旅游提升差异化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也是其取得长期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常见的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见图4。研判规划开发模式应始于项目建设规划阶段,基于当地生态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口分布等客观条件之上,提早进行分析、研判、规划、布局,找到当地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集中人力和物力围绕特色和优势进行打造,建设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为例,应牢牢把握住当地朝鲜族聚居地以及闻名遐迩的金达莱花两大特色,将朝鲜族民俗风情作为依托,创建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的民俗体验村,金达莱花作为点缀遍布村落之中,使游客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4.3强化支撑的同时吸收选拔人才队伍

吸收选拔人才队伍,是乡村生态旅游打破人才瓶颈的第一要务。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储备优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为乡村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一方面,要培养和选拔当地的人才队伍。乡村生态旅游既是乡村旅游,也是生态旅游,当地乡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内部人才资源,通过送教下乡、集中培训、一对一讲解等方式,为乡民提供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不仅能选拔出景区的管理者、导游、工作人员,更能提升乡民的整体素质,使游客在到访之际感受到淳朴、热情的民风。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人才引进的鼓励政策,对退伍军人、大学生及有经验、有能力的从业者提供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的有利吸引,助力乡村生态旅游。

5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生态旅游的良性健康发展既是国家的政策要求,也是活跃乡村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对乡村经济的振兴意义重大,可以加速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由于中国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经验少,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有待提升的空间,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研判规划开发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吸收选拔人才队伍等管理措施,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生态保障、人力保障和长效发展保障,积极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作者:尹小娟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